[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初学课本》注
 
{返回 杨仁山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094

目录

《佛教初学课本》

《佛教初学课本》注

------------

佛教初学课本

石埭杨文会仁山 述

自  叙

《释教三字经》者,明季吹万老人效世俗训蒙之书而作也,敏修长老为之注释,流传二百余年矣。顷者,普陀印光法师从而新之,正文改十之三,注释改十之七,原本编为两排者,改而为一排。考据精详,文辞圆润,超胜旧作。而题名之处,不将重订者列于其次,可谓坦然忘我者矣。予不揣固陋,率尔改作,与新旧两本,迥不相同。事略而法备,言简而义周。人有劝予易其名者,因名之为《佛教初学课本》云。

光绪三十二年春二月,石埭杨文会仁山氏识,时年七十。

----------

佛教初学课本       

   【法界】

  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

  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

  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

【释迦佛生】

证者谁,释迦尊。大悲愿,示诞生。

   处王宫,求出离。夜逾城,人不知。

   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间,习寂定。

   从定起,出山来。坐树下,心镜开。

   天龙喜,魔胆落。睹明星,成正觉。

  启大教,说《华严》,尘刹海,现宝莲。

  悯凡愚,不能听,隐尊特,显劣应。

  说《阿含》,第二时,四谛法,接小机。

  证四果,出生灭。演《方等》,破法执。

  第四时,谈《般若》。二乘转,教菩萨。

  开显圆,《法华》会。学无学,得授记。

  《涅槃经》,最后说。显真常,扶戒律。

  五时教,如是说,亦融通,亦分别。

  化道圆,归真际,双树间,吉祥逝。

  阇毗后,分舍利。阿育王,变古制。

  碎宝末,造浮图。役鬼神,遍阎浮。

  优填王,始造像,令后人,修供养。

  【集结三藏】

  大迦叶,命阿难,集结经,石窟间。

  修多罗,是经藏。毗奈耶,是律藏。

  阿毗昙,是论藏。正法隆,外道丧。

  藏分三,部十二。遇有缘,作佛事。

  【大法东来】

  汉明帝,梦金人。求圣教,遣蔡愔。

  腾兰来,经像至。初译经,《四十二》。

  道教徒,兴恶念,请焚经,为试验。

  道经毁,佛经全,光炽盛,耀人天。

  善男女,皆生信,求出家,期现证。

  建十寺,安僧尼,三宝备,始于兹。

  【十宗】

溯源流,知宗派。宗有十,分大小。

【成实宗】

  成实宗,六代盛,《高僧传》,可为证。

  【俱舍宗】

  俱舍宗,陈至唐,五代后,渐微茫。

  此二宗,是小乘。律小大,七大乘。

  【禅宗】

  传心印,为禅宗。佛拈花,迦叶通。

  授阿难,为二祖。次第承,皆可数。

  第十二,号马鸣,造《起信》,大乘兴。

  十四祖,名龙树,入龙宫,《华严》遇。

  传世间,法雨树。造诸论,施甘露。

  廿八祖,达摩尊,来东土,示性真。

  离文字,要亲证。有慧可,得心印。

  传僧璨,为三祖。《信心铭》,超今古。

  第四祖,名道信,知无缚,解脱竟。

  五祖忍,居黄梅,东山上,道场恢。

  第六祖,名慧能,传衣钵,道大行。

  六祖下,二禅师,南岳让,青原思。

  南岳下,一马驹,踏杀人,遍寰区。

  青原下,一石头,石头路,滑似油。

  分五家,派各别。临济宗,行棒喝。

  玄要分,宾主别,人与境,夺不夺。

  沩仰宗,示圆相,暗机投,义海畅。

  曹洞宗,传宝镜,定君臣,行正令。

  云门宗,顾鉴咦,一字关,透者希。

  法眼宗,明六相,禅与教,无两样。

  【律宗】

  既明宗,须知律。持五戒,本乃立。

  为沙弥,持十戒。比丘僧,具足戒。

  戒二百,又五十。尼增百,戒始足。

  《梵网》戒,制菩萨,重有十,轻四八。

  律门祖,优波离,承佛印,肃清规。

  先束身,次摄心,得圆通,证道深。

  唐道宣,精毗尼,大小乘,咸总持。

  宋元照,继其后,著述多,善分别。

  既明律,须研教,辨权实,判大小。

  【天台宗】

  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

  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

  传弟子,南岳思,止观法,万世师。

  第三世,有智者,演教观,判高下。

  藏与通,别与圆,此四教,至今传。

  谈性具,善恶兼,百界如,有三千。

此一派,号天台,宗《法华》,佛慧开。

  【贤首宗】

  《华严经》,最尊胜,初传来,在东晋。

  杜顺师,是文殊,阐《华严》,盘走珠。

   第一传,得智俨,作《搜玄》,记十卷。

  第二传,是贤首,《探玄记》,世稀有。

  清凉疏,释新经,并作钞,博而精。

  小与始,终与顿,至于圆,五教振。

  四法界,十玄门,暨六相,义最纯。

  因该果,果彻因,摄万法,归一真。

  圭蜂密,疏《圆觉》,《大钞》祥,《小钞》略。

  此一派,贤首宗,亦行布,亦圆通。

  【慈恩宗】

  唐玄奘,游西域,学《瑜伽》,祖弥勒。

  依戒贤,大论师。亲传授,历年时。

  归长安,传窥基。通因明,善三支。

  《成唯识》,作《述记》,破邪宗,伸正义。

  有现量,有比量,究竟依,圣教量。

  徧计执,依他性,二者离,圆成证。

  此一宗,号慈恩,先谈相,后显真。

  【三论宗】

  三论宗,传最古。秦罗什,来兹土。

  真空义,为第一。群弟子,竞传习。

  曰《中论》,曰《百论》,《十二门》,为三论。

  唐吉藏,施大功,三论疏,传海东。

  法藏释,《十二门》,《宗致记》,至今存。

  【密宗】

  善无畏,至长安。唐一行,受真传。

  作疏释,《大日经》。真言教,始得明。

  金刚智,及不空,接踵来,广流通。

  灌顶法,不轻授。非法器,转获咎。

  立禁令,自明始。秘密宗,敕停止。

  【净土宗】

  晋慧远,住匡庐,结莲社,德不孤。

  魏昙鸾,修妙观,生品高,瑞相现。

  唐道绰,暨善导,唱专修,为妙道。

  此法门,三经说。《大经》该,《小经》切。

  《观经》语,最惊人,许五逆,得往生。

  三藏教,所不摄,佛愿力,诚难测。

  一称名,众罪灭,临终时,佛来接。

  下中上,根不齐,一句佛,同生西。

  既生西,皆不退,亲见佛,得授记。

  净土宗,真简要,协时机,妙中妙。

  【忏法】

  上十宗,已说完。忏悔法,更须探。

  《慈悲忏》,何人集?志公等,高僧十。

  梁武帝,心至诚,度故妻,脱蟒形。

  唐悟达,有夙业,人面疮,生于膝。

  遇神僧,为洗冤,三昧水,浇即痊。

  作《水忏》,后世传。如法行,利无边。

  【诸法】

  为学者,须知法,染与净,善分别。

  

  【五蕴】

  色受想,并行识,此五蕴,本空寂。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应须记。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尘,亦须识。

  

  【十二处】

  前六根,与六尘,十二处,常相亲。

  

  【十八界】

  根尘接,有六识,十八界,从此立。

  

  【转八识成四智】

  末那识,为第七。阿赖耶,第八识。

  八种识,为心王。转成智,性发光。

  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

  此四智,一心圆。八识转,体用全。

  

  【三身】

  曰法身,曰报身,曰应身,是三身。

  自受用,他受用,一报身,说二用。

  胎生身,变化身,此二种,皆应身。

  约为三,开为五,相无定,随机睹。

  

  【五眼】

  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

  并佛眼,名五眼。见所见,皆无限。

  

  【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神境通,漏尽通。圣与凡,各不同。

  

  【四谛】

  曰苦集,曰灭道,四谛法,须寻讨。

  

  【十二因缘】

  自无明,至老死,十二因,为缘起。

  顺流转,逆还灭。当处空,无分别。

  

  【六度】

  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

  禅定度,智慧度。自他苦,从此度。

  

  【四无量心】

  慈与悲,喜与舍,四无量,称圣者。

  

  【涅槃四德】

  曰常乐,曰我净,此四德,涅槃证。

  

  【十界】

  有情界,说六凡。三途苦,须先论。

  曰地狱,曰饿鬼,曰畜生,苦无比。

  曰天道,曰人道,曰修罗,乐事少。

 

   曰声闻,曰缘觉,取灭度,为独乐。

  曰菩萨,曰如来,抚众生,如婴孩。

  此四圣,并六凡,为十界,一性含。

  

  【器世间】

  既论身,须论土。土为依,身为主。

  四大洲,共铁围,七金山,绕须弥。

  为大地,风力持。水火金,不相离。

  水轮含,十方界,性流动,如何载?

  业力持,得自在。风金摩,火现彩。

  庵摩果,比阎浮。果体圆,圆如球。

  彼上下,与四周,人与物,如何留?

  《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

  日与月,绕虚空,不堕落,谁之功?

  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三世改。

  南与北,西与东,并四维,上下通。

  观十方,人在中。人居地,地居空。

  数此地,至大千。凡圣居,各有缘。

  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

  分四土,自台教。前二粗,后二妙。

  法性土,净化土,染化土,分三土,

  贤首教,如是说。从本源,生枝节。

  娑婆界,极乐界,华藏界,及余界。

  界非界,非界界。重重涉,各无碍。

  

  【劝学】

  学佛者,首在信。信而解,解而行。

  由解行,至于证。识次第,辨邪正。

  宗说通,理事融。破我执,第一功。

  四句离,百非遣。妄念消,真性显。

  

  【叙述古德】

  古之人,行履笃,言不诳,心不曲。

  守清素,如慧开,竭尽施,不积财。

  自洁者,如道林,入深山,远女人。

  尊师者,如道安,服苦役,心自甘。

  孝亲者,如道丕,为养母,自忍饥。

  父捐躯,为报国。丕苦求,骨跃出。

  高尚者,如道恒,避荣命,入山深。

  感应者,如道生,石点头,听讲经。

  求通经,如灵辨,骨肉穿,妙义显。

  冲举者,尼净检,凌霄去,身冉冉。

  神解者,李通玄,《华严论》,千古传。

  机捷者,灵照女,老庞公,徒延伫。

  举十德,励初学。依此修,成正觉。

  

  【余韵】

  三字偈,随分说,如风过,万籁歇。

  非有言,非无言,会此意,是真诠。

  

《佛教初学课本》注

 

【法界】

无始终  时劫迁流,皆是众生妄见。证道之人,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故知无始终也。   

无内外  一尘现法界,法界入一尘,何内外之有。   

强立名  本无可名,为化众生,强安名耳。   

为法界  即有之空,一法不立;即空之有,万法齐彰。   

法界性  真妄平等,同一体性。

即法身  十界同具,无有差别。

因不觉  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

号无明  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空色现  《楞严经》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情器分  有情世间、器世间,由此建立。

三世间  并正觉世间,是谓三世间。

从此生  从如来藏,变为阿赖耶。从阿赖耶,变起根身器界。又从转阿赖耶而显如来藏,则成正觉世间。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迷则凡  迷之则为六凡。 

悟则圣  悟之则为四圣。 

真如体  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须亲证  惟证乃知,难可测。若以思维心推求,如取萤火爇须弥山,终不能著。

【释迦佛生】

证者谁  随分证入者,则不问,专问证入究竟者是为谁耶?

释迦尊  释迦牟尼如来,为三界独尊,是贤劫千佛中第四佛也。 

大悲愿  诸佛因地,皆以大悲愿力而行菩萨道。 

示诞生  释迦应迹,从兜率天退,降神迦维罗卫国。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处胎十月,从右胁生,名为萨婆悉达。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也。

此是应身佛八相成道:一、从兜率天退,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其余四相,详在下文。大乘见佛在母胎中住大宝楼阁,度无量众生,故有住胎相。小乘不见。 

处王宫,求出离  悉达太子在王宫中,种种技艺,迥超凡流。五欲之乐,无不具备。十九岁时,游观四门,见老病死,生厌离心。忽遇沙门,生欣慕想,遂欲出家。父王防卫严密。 

夜逾城,人不知  净居诸天,令彼军士、彩女悉皆昏睡。至夜半时,太子乘马,四天王捧马足,逾城而去,人不觉知。遂得剃发易服而为沙门。此是第五出家相。

入雪山.修苦行  既出家已,五年游历,遍访诸仙。种种论议,知非正道。遂入雪山,日食一麻一麦,勤修苦行。 

六年间,习寂定  在雪山中结跏趺坐。先学不用处定,三年知非,遂舍。又学非想定,三年知非,亦舍。 

从定起,出山来  即出雪山,诣尼连河,沐浴受食。时年已三十矣。 

坐树下,心镜开  菩提树下有金刚座,贤劫千佛皆坐此座,入金刚喻定。 

天龙喜  诸天龙王欢喜赞叹,大兴供养。

魔胆落  魔王波旬见其宫殿无故隳裂,先遣魔女媚之,再遣魔军怖之,皆不能动。魔王震慑,举众降服。

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乃大小二乘所见八相成道之异也。 

睹明星,成正觉  忽睹明星,廓然大悟,即成无上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此是第六成道相。 

启大教,说《华严》  佛初成道,首演大法。是谓第一时教。 

尘刹海,现宝莲  《华严》会上,佛现法界无尽身云,住华藏庄严世界海。有佛刹微尘数大宝莲华一时出现。身刹互融,无尽重重,重重无尽。惟法身大士方能见之。 

愍凡愚,不能听  凡小之机不见不闻,如来愍之为说小法。 

隐尊特,显劣应  尊特者,刹尘相好之身也。佛非隐显,隐显随机耳。劣应者,丈六身也。在色究竟天所现之高大身,名为胜应身,教化菩萨。居鹿野苑,现丈六身,教化凡夫、二乘。若是圆机,见此丈六,即见无尽相好之身。 

说《阿含》,第二时  《阿含经》,后人集为四部:《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也。一一部内,有多种经。 

四谛法,接小机  苦、集、灭、道四谛,为接小机而说。 

证四果,出生灭  修声闻法,证入四果以为究竟,即阿罗汉是也。既证此果,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演《方等》  第三时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维摩》、《楞伽》等经是也。 

破法执  二乘但破人我执,出分段生死。佛说《方等经》,破法我执,出变易生死,入菩萨地。 

第四时,谈《般若》  般若如大火聚,触着即烧;般若如清冷水,涤除尘垢。佛说此法,烧之涤之,令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究竟清净。其经即八部《般若》等是也。

二乘转,教菩萨  般若会上,罗汉弟子当机请法,佛为广谈般若妙谛,令其转教菩萨。此是法华会上,佛付家业之先导也。

开显圆,法华会  第五时说《法华经》,开权显实,为纯圆之教。   

学无学,得授记  三果已还,皆名有学。惟第四果,名为无学。他经惟菩萨蒙佛授记,《法华经》授声闻记。不但无学,即有学亦蒙授记,诚为希有。授记者,佛记弟子当来成佛,名字若何,国土若何.法住时劫等事。闻者庆幸无量。

《涅槃经》,最后说  说《法华》后,即说《涅槃经》,通为第五时教。即是临涅槃时所说也。 

显真常  真常不变,是名涅槃。 

扶戒律  佛敕弟子以戒为师。戒律精严,则佛法能久住也。 

五时教,如是说  释迦如来一代圣教,天台判为五时,如上文所说。 

亦融通  通而言之,五教中随一一教皆遍五时。所谓一切时中,说圆融无尽法,皆名华严教;说声闻法,皆名阿含教;乃至说会三归一之法,皆名法华教。余可类推。

亦分别  别而言之,佛初成道三七日中说《华严经》,十二年说《阿含经》,八年说《方等经》,二十二年说《般若经》,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共成五十年说法度生也。以上三十二句,是第七转*轮相。 

化道圆  化度众生之道,圆满具足。 

归真际  摄末归本也。 

双树间,吉祥逝  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右胁而卧,默然示寂。右胁名为吉祥。是时大地震动,日月无光,双林变白,江湖枯涸,人天号泣,声震大千。是为第八入涅槃相。

阇毗后.分舍利  依法阇毗,凡火皆不能燃。佛从胸中自发圣火,乃能化尽。得舍利八斛四斗,遵佛遗嘱,分为三分。诸天得一分,龙王得一分,八大国王共得一分。八王均分。阿阇世王得八万四千粒,藏恒河中,作千岁灯供养。 

阿育王.变古制  佛灭度后一百年,天竺有铁轮王,名曰无忧,即阿育王也。取阿阇世王所藏舍利,分布南洲。 

碎宝末.造浮图  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 

役鬼神.遍阎浮  役使鬼神,遍阎浮提同时安置。在震旦国有十九处,此时所能见者,惟明州鄮山一处耳。 

优填王.始造像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安居。优填王渴仰如来,无由得见,发意造像。目连尊者摄三十二匠,升天瞻视。佛光耀目,乃至池侧,令匠观水中影。凡三返,像始造成。后佛从天而下,像自出迎,佛摩顶记之。 

令后人.修供养  自此以后王臣士庶造佛像者,不可胜数。去佛久远,能于像前供养瞻礼,皆优填王发起之力也。 

【结集三藏】

大迦叶,命阿难,结集经,石窟间  摩诃迦叶集诸比丘得神通者,悉诣耆阁崛山毕钵罗窟,结集法藏,无令断绝。阿难未得漏尽,拒而不纳。后证阿罗汉果,乃能入会。 

修多罗,是经藏  迦叶尊者先命阿难结集经藏。契理契机,故名契经。

毗奈耶,是律藏  次命优波离结集律藏。止恶修善,如世法律。 

阿毗昙.是论藏  复命阿难结集论藏。问答抉择诸法性相,故名论也。 

正法隆  三藏教典流传世间,能令正法常住不灭。

外道丧  佛教盛行于世,西竺九十五种外道渐渐消亡。利根者转邪归正而证道果矣。 

藏分三 藏即含藏之义也。谓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故名三藏。 

部十二  一曰长行,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也。二曰重颂,应前长行之文而重宣其义。天竺八字成句,四句为偈。翻译华文,或五字句,或七字句,各随其便。三曰授记,如来为诸菩萨、声闻,授成佛记。四曰孤起,不颂长行,直说偈句。亦四句为一偈。五曰无问自说,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六曰因缘,如来所说一切根本缘起之事。七曰譬喻,如来假譬喻以晓示之,令人开解。八曰本事,说诸菩萨、弟子因地所行之事。九曰本生,说佛菩萨本地受生之事。十曰方广,《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十一曰未曾有,现大神变不思议事。十二曰论议,问答辩论诸法之事。以上十二部经,亦名十二分教。或有一经只具一分,或有兼数分。具足十二分者,则未之见也。 

遇有缘,作佛事  如来以平等大悲普度众生,众生受化因缘千差万别。因缘不具者,佛在当处,不闻不见。佛灭度后,三藏十二分教流布世间,遇有缘者,即能作如来度生之事业也。 

【大法东来】

汉明帝,梦金人,求圣教,遣蔡愔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帝梦金人,身长丈余,项有圆光,飞至殿庭。旦问群臣,太史傅毅奏曰:“臣览《周书·异记》,载昭王时,有五色光入贯太微。太史苏由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一千年后,声教及此。’王勒石记之。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纳其言,即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往西域求佛法。 

腾兰来,经像至  愔等至中天竺月氏国,遇梵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人。奉佛经像,返至洛京,馆于鸿胪寺。后建精舍,因白马驮经而来.因名之为“白马寺”。

初译经,《四十二》  最初译出《四十二章经》,是为法宝流传震旦之始也。

道教徒,兴恶念,请焚经,为试验。道经毁,佛经全。光炽盛。耀人天  五岳道士褚善信等千二百人上表,求试真伪。帝许之。乃筑三台,分置释、道经典,举火焚之。道经顷刻俱烬。佛经光焰焕发,纤毫无损。摄摩腾、竺法兰踊身虚空而说偈曰:“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稀有事,处处化群生。”道士中六百余人皈依佛教。

善男女,皆生信,求出家,期现证。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师士庶三百九十人、后宫阴夫人、王婕妤并彩女等一百九十人,见此神异,俱求出家,期于现证圣果也。

 

建十寺,安僧尼  明帝许可,敕建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内三寺安尼。

三宝备,始于兹  住世三宝,从此备矣。

【十宗】

溯源流,知宗派  佛为本源,后学为流派。各家所宗不同,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 

宗有十,分小大  略举十宗,有小乘,有大乘,下文详述。 

【成实宗】

成实宗,六代盛,《高僧传》,可为证  如来灭后九百年中,诃梨跋摩取诸部所长,作《成实论》,释成三藏中之实义。姚秦·鸠摩罗什译出,震旦诸师多造章疏,见于《高僧传》。后代式微矣。

【俱舍宗】

俱舍宗,陈至唐。五代后,渐微茫  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在声闻对法藏内最为精妙。陈·真谛三藏译出,并作疏释之,佚失不传。唐·玄奘法师重译,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盛行于世。有专门名家者,遂立为一宗焉。至五代后,学者竞习禅宗,俱舍一门置之高阁矣。 

此二宗.是小乘  成实、俱舍。 

律小大  《十诵》、《四分》等,是小乘。《梵网》、《璎珞》等,是大乘。 

七大乘  禅宗、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

【禅宗】

传心印,为禅宗  佛之心印,即是般若波罗蜜。五祖令人诵《金刚般若经》,六祖称为学般若菩萨,皆以般若为心印也。后人名为禅宗,是出世间上上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始有少分相应。 

佛拈花,迦叶通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问曰:如来心印,独付迦叶,何也?

答曰:佛在世时,悟道之人,佛为印证。佛灭度后,若无正传,恐落偏邪,故以迦叶为初祖,次第相传,并付衣钵表信。世人悟道,必受祖师印证,方可自信。列祖住世,虽悟道弟子如麻似粟,而付法传衣,必待其人。可见三十三代祖师,皆于灵山会上一时印定矣。 

授阿难,为二祖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持佛法藏。乃迦叶以别传之旨授之,盖以二门不相离也。 

次第承,皆可数  载在《付法藏因缘传》,兹不具述。

第十二,号马鸣  应佛悬记,于六百年时,生于中印度。摧伏外道,兴隆正法。继富那夜奢尊者之后,而绍祖位。若克其本,大光明佛。若校其因,八地菩萨。

造《起信》,大乘兴  马鸣大士宗百部大乘经,造《起信论》,以一心二门总括佛教大纲。学者能以此论为宗,教、律、禅、净,莫不贯通,转小成大,破邪显正,允为如来真子矣。 

十四祖,名龙树  唐译《楞伽经》,如来悬记云:“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魏译《楞伽》亦同此文。龙树菩萨证得初地,传佛心宗。又生安乐国,承事阿弥陀佛。禅宗后学可不以此为法乎? 

入龙宫,《华严》遇  《华严经》亦名《大不思议经》。尊者入龙宫,见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本皆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 

传世间,法雨澍  返至人间,写成梵筴。五天竺国,方知有《华严经》出现于世,僧俗二众奉为至宝。 

造诸论,施甘露  龙树菩萨造《大不思议论》十万偈,释《华严经》。今所传《十住毗婆沙论》,即是彼《论》释十地中初之二地。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又造《释摩诃衍论》,阐扬马鸣菩萨《起信论》,云:“该摄百洛叉契经奥义。”勉后学研究也。 

廿八祖,达摩尊,来东土,示性真  菩提达摩尊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得法于般若多罗尊者。承师遗命,泛海达广州,在梁普通元年。刺史表闻于朝,武帝迎至金陵。帝问曰:“朕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答曰:“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帝不悟。祖知机不契,遂渡江,届洛阳,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人莫能测。后世称为东土初祖。 

离文字.要亲证  达摩尊者见东土有大乘气象,应时而来,专接利根上智,令脱名言习气,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直下与诸佛无异。此是顿超之法,非小机所能领会也。

有慧可.得心印  二祖慧可,原名神光,武牢姬氏子。少通世典,长习竺坟。出家后,善大小乘。定中见神人指示南询,得参初祖于少林。勤恳备至,莫闻诲励。冬夜侍立,积雪过膝。继而断臂求法,祖始易其名曰“慧可”。问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后付袈裟,以表传法。即说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不立文字,是一种方便。若执为定法,则自误误人矣。当知摩诃迦叶承佛付嘱,为第一祖,至佛灭后,即以结集法藏为当务之急。及其传心,不传之他人,而传之多闻总持之阿难。后来世世相承,莫不造论释经,宗说兼畅。达摩西来,得其传者为精通内典之慧可。倘慧可未通教义,岂能识达摩之高深哉?及至六祖始示现不识文字之相,以显无上道妙,要在离言亲证,非文字所能及也。后人不达此意,辄以不识字比于六祖,何其谬哉!不观夫达摩只履西归乎?魏主闻而启棺,仅只履存焉。其表法之意,殆以宗教两门传于东土者,只一门耳。否则宋云所见之相,岂无所表而然哉?当时宋云问达摩何处去?答曰:“西天去。”志公已说达摩是观音化身,所云西天去者,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观其付法之后,并付《楞伽》,其方便善巧,岂凡情所能测耶? 

传僧璨,为三祖  二祖在北齐时,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姓氏,来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竞。宜依佛法僧住。”祖知是法器,即为剃发受具,命名僧璨。疾亦渐愈,执侍二载,付以衣法。 

《信心铭》,超今古  后住舒州皖公山,往来于太湖县司空山。作《信心铭》六百言,流传于世。 

第四祖,名道信,知无缚,解脱竟  道信为沙弥时,谒三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祖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信,蕲州人,姓司马氏,后住蕲春破头山。 

五祖忍  祖名弘忍,黄梅人也。前生为破头山裁松道者,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倘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至水边,乞浣衣女子寄宿。女归而孕。父母大恶,逐之。后生一子,弃港中。明日见其溯流而上,气体鲜明。惊异,育之。童时遇四祖。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令出家。付以衣法。   

居黄梅,东山上,道场恢  继四祖住破头山,后迁黄梅东山,宗风大振。   

第六祖,名慧能  姓卢,岭南新州人。家贫,鬻薪供母。闻人诵《金刚经》,问所由来,遂往黄梅参五祖。祖验知根性太利,令入碓坊舂米。人称卢行者。经于八月,祖敕会下各述一偈,以表心得。上座神秀题壁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卢行者闻之,亦作一偈,请张别驾书于秀偈之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传衣钵  祖潜诣碓坊,示以密机,卢即三鼓入室。祖付嘱心传,并授袈裟。卢问:“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摩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是夜南迈,众莫之知。   

道大行  六祖既至岭南,隐于四会猎人队中,经十五载。一日至广州法性寺,夜间风扬刹幡,二僧对辩。一曰“幡动”,一曰“风动”。祖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竦然。乃集诸名德为祖剃发,授满分戒。升座说法,闻者倾心。别传之道,由此大行。 

六祖下,二禅师  得法弟子,见于记载者,四十三人。其中最显著者,有二大德。

南岳让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由嵩山往曹溪礼六祖。祖曰:“何处来?”曰:“嵩山。”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既不无,污染既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后往衡岳居般若寺。   

青原思  行思禅师参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后住吉州青原山静居寺。   

南岳下,一马驹,踏杀人,遍寰区  道一禅师,汉州什邡县人。姓马氏,故俗称马祖。习定于衡岳,遇让和尚,发明大事。先是六祖谓让曰:“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马祖应谶而出,住洪州开元寺,得法弟子八十余人,分化十方。水潦和尚初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祖曰:“礼拜著。”师才礼拜,祖乃当胸踏倒。师大悟,起来拊掌呵呵大笑曰:“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

青原下,一石头。石头路,滑似油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端州陈氏子。在曹溪剃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著《参同契》二百余言行世。邓隐峰辞马祖,祖曰:“什么处去?”曰:“石头去。”祖曰:“石头路滑。”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到石头,即绕禅床一匝,振锡一声,问:“是何宗旨?”石头曰:“苍天,苍天。”峰无语,却回。举似祖。祖曰:“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峰又去,依前问。石头乃嘘两声。峰又无语。回举似祖,祖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分五家,派各别  僧问天隐修禅师,“如何是临济宗?”师曰:“怒雷掩耳。”“如何是沩仰宗?”师曰:“光含秋月。”“如何是曹洞宗?”师曰:“万派朝源。”“如何是云门宗?”师曰:“乾坤坐断。”“如何是法眼宗?”师曰:“千山独露。”

临济宗  马祖传百丈,百丈传黄檗,黄檗传临济义玄禅师,住镇州滹沱河侧,是谓临济宗。

行棒喝  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度被打。后参大愚,得悟黄檗宗旨。却回黄檗,机锋迅捷。檗便打,师便喝。以后接人,棒喝交驰。师云:“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世人称为“临济四喝”。

玄要分  师云:“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宾主别  四宾主者,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

人与境,夺不夺  师曰:“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后学称为“四料拣”。

沩仰宗  百丈传灵祐禅师,住潭州沩山。沩山传慧寂禅师,住袁州仰山,是谓沩仰宗。   

示圆相,暗机投,义海畅  仰山于耽源处受九十七种圆相,后于沩山处因○相顿悟,乃云:“我于耽源处得体,沩山处得用。”宾主酬答,或画牛相,或画佛相,或画人相,或画卍相。有暗机,有义海,种种变现,人莫能测。

曹洞宗  石头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是谓曹洞宗。   

传宝镜  云岩晟禅师以宝镜三昧授洞山,洞山付曹山,皆是悟道后,以此证心。秘密相传,不令人知。被人盗听,方行于世。 

定君臣,行正令  洞山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并作《五颂》申其大旨。 

云门宗  石头传天皇,天皇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德山传雪峰,雪峰传文偃禅师,住韶州云门。是谓云门宗。 

顾鉴咦  师逢僧必特顾之,曰“鉴”。僧拟议,则曰“咦”。门人录为《顾鉴咦》。

一字关.透者希  师因学人来问,每以一字答之。时人谓之“一字关”。罕有知其旨趣者。 

法眼宗  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住金陵清凉院。是谓法眼宗。 

明六相  《华严》初地中六相义,师尝举示学人,谓真如一心为总相,出生诸缘为别相,法法皆齐为同相,随相不等为异相,建立境界为成相,不动自位为坏相。

禅与教,无两样  并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融宗教。《山堂赞》曰:“重重华藏交参,一一网珠圆莹。风柯月渚,显露真心,烟霭云林,宣明妙法。”云云。

佛学之高,莫如禅宗。佛学之广,莫如净土。禅宗拣根器,净土则普摄。今时尚禅宗者轻视净土,岂知马鸣、龙树现身说法,早已双轮齐运矣。盖禅宗所最难处,在不受后有一著。倘死生不能自由,则隔阴之迷决不能免。就生平所见所闻.确有证据从僧中来者,历历可数。上焉者,定境时时现前,眼中静夜发光,读书过目不忘,作文倚马可待,而劝其学佛,决不肯从。此何故也?盖前生参禅有得,一味扫除佛见法见,扫得净尽,自以为超佛越祖矣。仅转一世,已至于此。再转几世,何堪设想。下焉者,当用功时,强制妄念,遏捺其心。如石压草,根芽潜萌。及至来世,杂染习气一时顿发。贪财好色之心,倚修行势力,过人百倍。庸福享尽,死入三涂。岂修因时所逆料哉?亦有不受人身而生天道者,美则美矣,其如报尽何?是等皆由未谙教义发长劫修行之愿,欲以一生了事。自谓舍报之后,常住涅槃。而不知刹那之间,已受后有矣。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是在随根授法耳。利根上智,方可学教外别传之法。至彻悟心源后.仍须看教念佛,期生净土,以免退堕。追随永明、楚石诸公,岂不伟欤!中下之机,惟应依教勤修,不可妄希顿悟。法不投机,徒劳无益。欲习禅定,有天台止观可学。次第禅,圆顿禅,行之均能获益。究极而言,必以净土为归。所谓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也。 

【律宗】

既明宗  传佛心印,名之为宗。五家纲要,略说如前。 

须知律  戒律为持身之要,学者不可不知。 

持五戒  不杀生,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本乃立  为一切戒法之根本。 

为沙弥,持十戒  即前之五戒,加第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第八不坐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比丘僧,具足戒。戒二百,又五十  详在《四分戒本》,兹不具述。  

尼增百.戒始足  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详在《四分比丘尼戒本》。以上僧尼二众具戒,须出家后从律师传授,非可预知。 

《梵网》戒,制菩萨,重有十,轻四八 《梵网经》中说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制诸菩萨受持,是谓卢舍那佛所授金刚宝戒。

律门祖,优波离  尊者在佛座下,先受戒品,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

承佛印,肃清规  佛印尊者为众纲纪。 

先束身,次摄心  尊者自云:“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

得圆通,证道深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即证圆通矣。 

唐道宣,精毗尼  京兆钱氏,梁佑律师之后身也。出家后,戒律精严,著述甚富,诸天送食卫护。详载《天人感通传》。师住终南山,后人称为“南山宗”。

大小乘,咸总持  律有大小二乘。宣公以小乘律释通大乘,立为圆宗戒体。

宋元照,继其后  余杭唐氏,专学毗尼,博究南山一宗。住西湖昭庆寺,结莲社。尝云:“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惟二法门。”先后主灵芝寺三十年,时人称为“灵芝大师"。 

著述多,善分剖  宣公所著律门典籍,元照剖晰精微,辅翼流传。今从海东得来,律学其再兴乎! 

既明律,须研教  天竺僧规,初出家者,五年学律,五年学经,始入下座。道业增进,升为中座。再加增进,升为上座,方能纲纪后学。

辨权实,判大小  权实莫辨,大小不分,则触途成滞,何能通经。下文所列阐教诸宗,皆可为后学准绳也。

【天台宗】(一名法华宗)

北齐朝,有慧文  北齐扰乱之时,姓里失考。   

读《中论》,得其精  师读龙树菩萨《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遂悟入三观旨趣。   

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  空观顺真谛,假观顺俗谛,中观顺第一义谛。或用次第三观,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从空、假入中道。或用通相三观,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或用一心三观,一念心中,三观具足。此三种,后后胜于前前。   

传弟子,南岳思  名慧思,世称“思大禅师”,武津李氏子,梁时人。依慧文禅师,悟入法华三昧及旋陀罗尼门。后居南岳胜境。  

止观法,万世师  所著《大乘止观》,中土失传。宋时由海东传来,后人奉为圭臬。       

第三世,有智者  名智顗。隋帝称为“智者大师”。生荆州华容陈氏,十八出家,师事慧思禅师。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即悟法华三昧,获一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后住天台山。

演教观,判高下  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分晰半满权实,最为精当。

藏与通  一、小乘三藏教,专接小机;二、通教,通前藏教,通后别、圆。 

别与圆  三、别教,独菩萨法,别前二教,别后圆教;四、圆教,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 

此四教,至今传  此名化法四教。另有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是也。又藏、通、别、圆,一一教中,分为六即。所谓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 

谈性具,善恶兼  台教主张性具法门,谓自性本具善恶等法,方能造十界因果。若非性具,则不能造。他宗专主性善,台宗兼性恶而言。以性恶通于十界,是与他宗迥别处。 

百界如,有三千  一心具十法界,一一界中各具十界,是谓“百界”。百界之中各有十如,是谓千如。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共成三千世间。以此为能观,以此为所观,则成三千妙境。十界者,四圣六凡也。十如者,出《法华经》,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一派,号天台  因智者大师住天台山得名。 

宗《法华》,佛慧开  以《法华经》为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有《法华玄义释签》、《文句记》、《止观辅行》,世人称为台宗三大部。   

【贤首宗】(一名华严宗,一名法界宗。) 

《华严经》,最尊胜  《华严》为诸经之王,无尽教海,皆从此经流出。 

初传来,在东晋  梵僧佛陀跋陀罗在庐山承远公之意,往天竺求经,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返晋,译于扬州谢司空寺,凡六十卷。  

杜顺师,是文殊  师姓杜,名法顺,号帝心,雍州万年县人也。生时有乳母来求哺养,满三月,腾空而去。年十五,代兄统兵,中途竭薪水,师以桶水束薪,供给十万军,用之不尽。十八出家,地神捧盘承发。神异众多,不胜枚举。年八十四,入宫辞太宗。升太阶殿,化于御座。先时有门人,辞往五台礼文殊。及至山麓,遇老人告曰:“大士已往长安教化众生去也。”问为谁?曰:“杜顺和尚是。”遂兼程而返,至则前一日化去矣。 

阐《华严》,盘走珠  自《华严》译出二百余年,通其义者代不乏人,未若大士之圆转自如也。尝作《法界观》,以二千余言总括《华严》奥旨。投巨火中,一字无损,遂感华严海会菩萨现身赞叹。 

第一传,得智俨  别号云华和尚,住终南至相寺,故称至相尊者。依杜顺和尚学《华严经》,尽得蕴奥。年二十七,遇异僧教寻《华严·十地》中六相义,豁尔贯通。 

作《搜玄》,记十卷  作《华严略疏》五卷,每卷分本末,为十卷,题名《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后人称为《搜玄记》。并作《十玄门》、《五十要问答》、《孔目章》,以申其义。 

第二传,是贤首  名法藏,康居国人,别号国一法师,从俨公研究《华严》。武后建太原寺,命京城大德为师薙染,授满分戒,敕住太原寺,讲《华严经》。

《探玄记》,世希有  承《搜玄》之后,发挥尽致,为时所宗尚。传至高丽,元晓法师命弟子分讲,盛宏此宗。其余章疏多种,阐扬一乘妙义。《华严》法门由此大行。 

清凉疏,释《新经》  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越州会稽人也。武后时,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经》,四万五千偈,成八十卷,世人称为《新经》。贤首既作《探玄记》,释《晋译》竟,复疏《新经》,仅及数品而逝。后二十七年,清凉乃生。及其作疏,全依贤首模范,得非贤首国师乘愿再来乎?

并作钞,博而精  《大疏》二十卷,《随疏演义钞》四十卷。今以疏、钞合于经文,作二百二十卷。精深渊博,为世所珍。又有《随文手镜》一百卷,久已失传。疏贞元新译《华严经》四十卷之全文,隐而不见者六百余年,今复出现于世。 

小与始  初、小教,佛为小机不堪听受大法,故说四谛、十二因缘以引导之,令其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果。二、大乘始教,分为二门:一空宗,明一切皆空,以破法执;二相宗,明万法唯识,以融心境。 

终与顿  三、终教,亦名实教,明如来藏心,二乘、阐提悉当成佛。四、顿教,别为一类离念机故,说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至于圆  五、圆教。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依普贤法界,性相圆融,主伴无尽,身刹尘毛,交遍互入,故名圆教。 

五教振  贤首立此五教,以顿教摄禅宗,以圆教该前四,较他宗立教更为完备,故当时从之者众也。 

四法界  一者,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二者,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三者,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四者,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

十玄门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二者,广狭自在无碍门。如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三者,一多相容不同门。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四者,诸法相即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五者,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六者,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七者,因陀罗网境界门。如两镜互照,传曜相写。八者,托事显法生解门。如擎拳竖臂,触目皆道。九者,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十者,主伴圆明具德门。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 

暨六相  一者,总相;二者,别相;三者,同相;四者,异相;五者,成相;六者,坏相。一即具多为总,多即非一为别,互不相违为同,彼此不滥为异,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诸法各住本位为坏。   

义最纯  杜顺、云华二祖,总括《华严》奥义,演出种种法门,精妙绝伦。   

因该果,果彻因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摄万法,归一真  统摄万法,归一真性。   

圭峰密  名宗密,住圭峰草堂寺,故称圭峰禅师,果州西充人也。契荷泽之道。后得清凉所撰《华严疏钞》,庆快平生。遂承清凉法脉,后人称为华严第五祖。

疏《圆觉》  为沙弥时,授经得《圆觉》。读之,心地开通,义天朗耀。后作疏释经,成一家独步。 

《大钞》详,《小钞》略  《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后人以万言为一卷,则卷数众多矣。 

此一派,贤首宗  开宗判教,至贤首而大备,故以贤首名宗。 

亦行布,亦圆融  说行布法,圆融即在行布之内。说圆融法,行布即在圆融之中。非但不相碍,亦不相形。智眼观之,行布圆融皆假名耳。 

【慈恩宗】(一名法相宗,一名唯识宗。)

唐玄奘,游西域  师表请往西域求经,帝不许。遂私遁出关,备历艰苦,始抵印度。 

学《瑜伽》,祖弥勒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造。无著菩萨升兜率天,请弥勒菩萨降世传授。但闻其声,不见其形。流传西竺,未达东土,奘公特往求之。

依戒贤.大论师  西竺称为正法藏,居那兰陀寺,座下万众。奘公往依之,居上首十人之列。   

亲传授,历年时  依戒贤学《瑜伽》,历五年之久。   

归长安   往返之间,已十七年矣。   

传窥基  尉迟敬德之犹子也。从奘公出家,英敏绝伦,深得奘公之道。   

通因明,善三支  奘公译《瑜伽论》未毕,有僧盗听,归而宣讲。门人以告,奘曰:“彼虽能讲,未通因明,不足取也。”乃以因明传于窥基。基师善用三支比量之法,能立能破。盗听者无如之何矣。三支者,宗、因、喻也,广如《因明论》说。

《成唯识》,作《述记》  《成唯识论》,西竺作者有十家。基师乃启奘公,欲撷十家之精华,糅成一部。奘公许之。基师自任纂辑之事,而成此书,故梵筴中无此本也。又以平时所闻于师者,多西竺口授之义,作为《述记》,以释论文。

破邪宗,伸正义  此书一出,邪宗尽破,正义全伸,释门之伟烈也!   

有现量  无分别智,了法自相,名真现量。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

有比量  藉相观义,有正智生,名真比量。虚妄分别,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究竟依,圣教量  圣教所说现量比量,印证无违,方可自信。   

遍计执  遍染净法上,执我执法,故名遍计所执性,属非量。 

依他性  依他众缘而起,故名依他起性,属比量。 

二者离,圆成证  远离依他及遍计执,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性,属现量,即是真如自性也。 

此一宗,号慈恩  因玄奘法师住慈恩寺得名。 

先谈相,后显真  相不自相,全从识变。识不自识,全依性起。相识俱空,不真何待。   

【三论宗】(一名性宗,一名空宗,一名破相宗。)

 三论宗,传最古。秦罗什,来兹土 鸠摩罗什,龟兹国人。东晋太元七年,秦主苻坚遣将迎师。至姚兴时,始抵秦,为译经师,宏三论宗。 

真空义.为第一  般若为诸佛母,显第一义空,一切贤圣莫不由此门而得解脱也。 

群弟子.竞传习  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昙影、惠观、道恒、昙济,皆罗什门下高弟,并习此宗。生公所著论议,与禅宗相同,惜已亡失。肇公诸论,至今传诵。人谓达摩未来以前,通达性宗者,实出罗什之门也。

曰《中论》  有五百偈,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破二边之见,显中道之理。

曰《百论》  有百偈,提婆菩萨造。正破外道,傍破自余。 

《十二门》  此论有十二观门,龙树菩萨作偈自释。并破小乘、外道,正显大乘深义。 

为三论  三部均是宗经论,若加《大智度论》,即为四论。《智论》是释经论,释《大品般若经》故。 

唐吉藏  姓安,先世安息人,后迁金陵,而藏生焉。为道生法师五传第子,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曾住会稽嘉祥寺,人称嘉祥大师。

施大功。《三论疏》,传海东  嘉祥作《三论疏》四十万言,传于海东。今已取来,惟《十二门论》缺前之二门,闻海东刊板时已无全本矣。 

法藏释,《十二门》,《宗致记》,至今存  唐法藏,即贤首国师,作《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帙完全,可补嘉祥之缺,今已刻板流行矣。

【密宗】(一名真言宗,天竺属灌顶部。)   

善无畏  中印度人,事达摩掬多为师,通达密教,受灌顶法。   

至长安  遵掬多之命,入唐行道。于开元四年赍梵筴,始届长安,适符玄宗之梦。 

唐一行,受真传  一行禅师姓张,巨鹿人,久依善无畏三藏,尽得其传,神异显著。

作疏释,《大日经》  毗卢遮那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善无畏三藏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一行笔受,密宗称为《大日经》。一行作疏二十卷,又作释十四卷,共六十万言,皆从三藏口授之义而纂集成文者也。 

真言教,始得明  后之学密教者,皆以《〈大日经〉疏、释》为宗。凡称《神变疏钞》者,即此本也。 

金刚智  南印度人,开元七年泛海达广州。行道作法,皆著奇验。翻译秘密经典多部。 

及不空  北印度人,依金刚智为师,尽传其道。

接踵来,广流通  以上四尊者皆宏密教,神异超群,当时君臣士庶奉之若佛。

灌顶法,不轻授,非法器,转获咎  受灌顶法者,毗卢遮那五智灌顶,顿入佛乘。非具金刚种性,不能传受。 

立禁今,自明始。秘密宗,敕停止  去圣遥远,人情浇漓,能受此法者,甚为难得。明时特申禁令,不准传授密教,恐非其人,反有害于法门也。佛制建坛行道,若非金刚阿阁黎传授,即名盗法。 

【净土宗】(一名莲宗)

晋慧远  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博极群书,尤善《老》、《庄》,为道安法师之高弟。 

住匡庐  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欲立精舍,感山神辟地输材,因名其殿曰神运,即东林寺也。   

结莲社,德不孤  师专倡净土法门,道俗皈依者日众。共结莲社,得一百二十三人,同愿往生极乐国土。   

魏昙鸾  雁门人,家近五台。历观圣迹,发心出家。念世寿短促,欲求仙术以永其年。渡江而南,访陶隐居[2],尽得其传。   

修妙观  还至洛中,逢天竺三藏菩提留支,问以长生之道。留支曰:“此方何有不死之法?纵得成仙,终受轮转。”乃以《观经》授之,曰:“此真不死法也。”鸾遂焚仙方而修妙观。作《往生论注》二卷,支那莲宗著述推为巨擘。 

生品高,瑞相现  临终之日,华盖幢幡,高映庭宇,异香芬郁,天乐盈空。人皆见之,知其生品最高也。   

唐道绰  姓卫,并州汶水人。十四岁出家,讲《大涅槃经》二十四遍。景慕昙鸾净土之业,继其后尘,住玄中寺,道俗赴者弥众。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遍。瑞应甚多,不可具述。著有《安乐集》二卷,现行于世。

暨善导  不知何处人,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也。”长安道俗受化往生者不可胜数。人见其念佛一声,有一光明从口中出,百声千声亦复如是。著有《观经疏》及各种净土典籍传世。 

唱专修,为妙道  绰、善二公提倡专修,其言曰:“修余行业,多劫方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诚为莲宗要诀也。 

此法门,三经说  《大藏》之中,专说弥陀净土者,有三部经。

《大经》该  《无量寿经》二卷,人称为大本,说弥陀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该括无遗。所摄之机,通于圣凡。凡位具摄三辈,惟除五逆、诽谤正法,其余均为所摄。可谓广矣。

《小经》切  《阿弥陀经》一千八百余言,人称为小本。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此经所摄,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惟摄一类纯笃之机。 

《观经》语,最惊人,许五逆,得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摄机最广,十恶五逆,临终苦逼,十声称名,即得往生。或疑十恶五逆之人善根全无,佛云何接?答曰:即五逆中,已可见夙世善根矣。若不见佛,不能出佛身血。若不与罗汉相遇,不能杀阿罗汉。若非自身出家,不能破和合僧。既能出家、见佛、见阿罗汉,然后五逆方能具造。其夙世善根正非浅鲜,所以闻教回心,其力甚大也。惟诽谤正法者,自生极重障碍,虽闻善知识教,亦不信从。倘能闻即信服,痛自忏悔,亦得往生。但谤法而能改悔者,实难中之难,是故经文略而不说。

一切众生本源性地,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虽造极重恶业,受无量苦报,而本性未尝染也。一念回光,如来悉知悉见。以同体大悲,摄归净域,决非业力所能牵缠。世人云带业往生者,随情之言耳。实则善恶因果皆如空花,空本无花,捏目所成,岂有业之体相,为亡人所带,而往生净土者哉? 

三藏教,所不摄  遍寻教典,惟《华严经·随好光明功德品》,阿鼻狱中,夙根成熟,蒙光顿超。《观经》下品下生,罪大恶极,能于急迫之际,脱离极苦,往生极乐。一切教典所未曾说也。

佛愿力,诚难测  弥陀愿力,非但凡小不能测度,即多劫修菩萨道者亦不能知。 

一称名,众罪灭  至心称弥陀名号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净念相继,长时无间也。

临终时,佛来接  弥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众生净眼未开,不能知见。至临终时,意根命根齐断,后念未起,刹那之间佛现在前,即脱三界火宅矣。 

下中上,根不齐  众生品类,万别千差。弥陀愿力,平等无二。

一句佛,同生西  千句万句即是一句,前句已灭,后句未生,当念一句刹那不住。念佛之心不缘过去,不缘未来,但缘现前一句,以为往生正因。此是万修万人去之法也。久久纯熟,能缘之心忽然脱落。无念而念,念即无念,即名理一心,生品更高。 

既生西,皆不退  此土修行,难进易退,隔阴之迷,言之可怖。修习信心,必经万劫,入初住位,方得不退。具缚凡夫,一生净土,即得不退,所以超胜他宗也。

亲见佛,得授记  见佛迟速,在乎此生修行之巧拙耳。既得见佛,闻法欢喜,证无生忍,即蒙佛授记。得授记已,回入娑婆,慈悲度世,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何有一法能出此宗之外耶? 

净土宗,真简要  差别中之平等,各宗一致。平等中之差别,各宗不同。求其至简至要者,无过此宗。他宗难而此宗易,他宗缓而此宗速。曷不择其易而速者行之,而以一门摄一切法门耶? 

协时机  法运盛衰,古今易致。当今之世求其协时逗机者,无如此法。 

妙中妙  佛法无一不妙,而净土法门,尤众妙中之最妙也。

问曰:佛法平等,君独称赞净土,何也?

答曰:今时有识者莫不以学堂为重。取喻而言,西方净土是极大学堂耳。弥陀接引十方众生往彼就学,供给饮食衣服,不需学费,不定人数,不限年时,其地界廓彻无边,其建立长远无极。入其校者,无论何等根器,至证入无生忍时,为初次毕业。或在彼土进修,或往他方教化,均随其愿。自此以后,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满,将入初地时,为第二次毕业。再从初地以去,至等觉后心,证入妙觉果海,为第三次毕业。此论次第门。若论圆顿门,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圆顿、次第,互摄互融。极而言之,十方三世种种教法,无一不备。是故一切诸佛莫不赞叹。奈何世人流浪生死之中,头出头没,不求出离,其愚为何如耶?   

【忏法】

上十宗,已说完,  结上起下。   

忏悔法,更须探。  《普贤行愿品》忏除业障文云:“过去世中,所作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末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学者慎勿以此生未造恶业而不修忏悔法也。   

《慈悲忏》  东土忏法,此为最古,后人呼为《梁皇忏》。   

何人集  征问也。   

志公等,高僧十  宝志禅师与高僧十人共集此忏。   

梁武帝,心至诚,度故妻,脱蟒形  萧梁武帝之原配郗夫人,嫉妒为因,死堕蟒类。现形宫中,诉之于帝,求脱苦果。帝请高僧撰集忏法,建坛行道。后见郗氏冠服来谢,云仗忏力,已生天矣。 

唐悟达  名知玄,姓陈,眉州人。唐懿宗封为悟达国师。 

有夙业  师在汉时为袁盎,说景帝杀晁错,以谢七王。晁错死后,世世欲报此仇。以盎十世为高僧,不得其便。 

人面疮,生于膝  至唐时,师膺帝王宠遇,荣幸念起,怨家得便,遂附其膝而为人面疮,痛不可忍。 

遇神僧,为洗冤  师忆向时,调护癞僧,供给备至。僧临别,嘱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茶笼山相寻。”至是往访之,僧出而相迎。告以所苦,僧曰:“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

三昧水,浇即痊  黎明引至泉所,疮作人言,具述夙因。且曰:“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之水,从此不与汝为冤矣。”掬水一浇,其疮即愈。回顾僧、寺,已失所在。

作《水忏》,后世传  因作《慈悲三昧水忏法》三卷,传之后世。 

如法行,利无边  世人但能至诚忏悔,解冤释结,捷如影响。此忏及前文所述《梁皇忏》,并依佛经所集各种忏法,皆是利生之宝筏也。

【诸法】

为学者,须知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略说万法,广说无量。

染与净  随生死流,名染法,六凡法也;逆生死流,名净法,四圣法也。

善分别  智慧观察,舍染还净,方是修行之正轨也。

   

【五蕴】

色受想,并行识  色即质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行即迁流,识即了别。初一是色,后四是心。 

此五蕴  蕴者积聚义。亦名五阴,阴即盖覆义。总名积集有为,盖覆真性也。 

本空寂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先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显色蕴空。次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二句,例四蕴空。既五蕴皆空,则当处寂灭矣。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觉,意能知。 

此六根  根即能生之义,以能生六识故。有浮尘根,胜义根之别。浮尘根者,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胜义根者,即如来藏性,显发妙用,寄于六根,而能见、闻、嗅、尝、觉、知也。 

应须记  当知浮尘根因四大假合而成,若非胜义根,即同死人。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色谓明暗、质碍等,声谓动静、美恶等,香谓通塞、香臭等,味谓咸淡、甘辛等,触谓离合、冷暖等,法谓生灭、善恶等。 

此六尘  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故。又名六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 

亦须识  识得尘即是贼。不被他染污劫夺,则贼为我用,能以六尘而作佛事矣。

【十二处】

前六根,与六尘,十二处,常相亲  处者,方所也。言根在内,尘在外,眼惟对色,耳惟对声等,各有一定方所。若融归真性,则无方所可得矣。亦名十二入,以内六根,外六尘,互相涉入故也。 

【十八界】

根尘接,有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十八界,从此立  界者,各成界限也。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眼根色尘内外相对,于其中间,生于眼识,则成三界。六根六尘相对,而生六识,则成十八界。若融归真性,则无界限可得矣。

【转八识  成四智】

末那识,为第七。阿赖耶,第八识。八种识,为心王  上文六识,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意为第六识。末那为第七识,即染污意也。阿赖耶为第八识,即含藏识,去后来先作主公者也。此八种识,名为心王,以染净诸法,由此而生故。上明八识,下明四智。 

转成智,性发光  如来藏性,为识所障,其光不显。若转成四智,则性地发光矣。下列四智名。

大圆镜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平等性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妙观察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成所作  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此四智,一心圆  四智皆从一心圆现。 

八识转,体用全  八识未转,体用狭劣。八识既转,体用全彰。大圆镜智,体也;余三智,用也。

问:《楞严经》中,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后,即说七大。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虽不列七大名而七大已具足矣。下文世界相中,地、水、火、风、空,即是五大。上文之六根,即是根大。八种识,即是识大。若再标出,便成剩语。

【三身】

曰法身  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法身佛也。 

曰报身  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报身佛也。 

曰应身  一曰化身,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应身佛也。 

是三身  世人但知应身,不知法、报二身。故见解狭劣,不能领会全体大用。必须透彻三身之义,方可与谈此道也。   

自受用  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 

他受用  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为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轮,令他受用大乘法乐。 

一报身,说二用  因自、他受用,说为自报身、他报身。 

胎生身  即八相成道之身。八相者,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   。 

变化身  无而忽有,种种异相。 

此二种,皆应身  应众生根,随缘示现。 

约为三  法身,报身,应身。 

开为五  法身,自报身,他报身,胎生身,变化身。 

相无定,随机睹  法身无相可见。菩萨见报身,随位增进,相好转胜。二乘、凡夫见应身,随于六道各见不同。 

【五眼】

有肉眼  假父母气血所成,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有天眼  诸天因修禅定而得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有慧眼  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观一切法皆空。不见有众生相,及灭一切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也。 

有法眼  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

并佛眼  佛具前四眼之用,无不见知。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人见幽暗处,佛见则为显明。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维,一切皆见也。 

名五眼  人只一种,天具二种,二乘具三种,菩萨具四种,佛具五种。 

见所见,皆无限  别而言之,肉眼见现前色,天眼见障外色,慧眼见真空,法眼见俗谛,佛眼见第一义谛,似有分限。通而言之,皆无分限。何则?五眼皆是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十信位中,父母所生肉眼,彻见大千世界,能见所见皆无限量矣。

【六通】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念之事。 

宿命通  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 

神境通  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彼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神通自在。

漏尽通  漏即三界见思惑也。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是名漏尽。

圣与凡,各不同  外道鬼、神、天、仙,凡通也。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圣通也。凡位除漏尽,只有五通,各各大小不同。圣位具六通,惟菩萨不证漏尽。随位浅深,神通各别。

【四谛】

曰苦集  苦即生死苦果,集即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法也。 

曰灭道  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法也。

四谛法  四法通名谛者,审实不虚,声闻法也。 

须寻讨  诫令众生厌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 

【十二因缘】

自无明,至老死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缘觉法也。举初后,以该中间耳。 

十二因,为缘起  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互为缘起,无有休息。 

顺流转  众生顺之,为流转门。 

逆还灭  缘觉逆之,为还灭门。

当处空,无分别  菩萨见其本性空寂,无流转还灭之可得。故《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六度】

布施度  梵语檀那波罗蜜,此云布施到彼岸。言布施度者,省文也。有三种施:一财施,二无畏施,三法施。行施者,治悭贪也。 

持戒度  梵语尸罗波罗蜜,此云持戒到彼岸。戒有三聚: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众生戒。持戒者,治杂染也。 

忍辱度  梵语羼提波罗蜜,此云忍辱到彼岸。忍有三种: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行忍辱者,治嗔, 恚也。 

精进度  梵语毗梨耶波罗蜜,此云精进到彼岸。精进有三种: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行精进者,治懈怠也。

禅定度  梵语禅那波罗蜜,此云静虑到彼岸。禅有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修禅定者,治散乱也。 

智慧度  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般若有三种:一、文字般苦,二、观照般苦,三、实相般苦。修般若者,治愚痴也。   

自他苦,从此度  既能自度,又能度他。离苦得乐,莫不由此道也。

又有说十度者,从第六度开出四度:七曰方便度,八曰愿度,九曰力度,十曰智度。或疑智度与般若度有何分别?答曰:第六根本智,第十差别智。开之则为十,约之仍为六。要以第六为宗本法也。 

【四无量心】

慈与悲  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

喜与舍  见人离苦得乐,其心悦豫,名之为喜。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

四无量  所缘众生既无量,能缘之心亦无量。 

称圣者  此即菩萨利益众生之广大心也。 

【涅槃四德】

曰常乐  穷三际而无改,曰常。在众苦而不干,曰乐。 

曰我净  处圣凡而莫拘,曰我。历九相而非染,曰净。 

此四德,涅槃证  如来所证,故名涅槃四德。 

【十界】

有情界,说六凡  三恶道,三善道,轮回不息,说名有情世间。 

三途苦,须先论  论平声。三途即三恶道。先论者,令人闻而生畏,速求出离也。   

曰地狱  八大地狱皆受火烧,亦名八热。次则八寒地狱。又有小地狱,其数众多。皆是五逆、十恶、谤法众生所生。

问曰:今时既以大地为圆球,此等地狱当在何处?

答曰:八寒地狱应在两极,彼处半年为昼,半年为夜,坚冰成山,高崖深谷,人不能至。地狱众生,在彼受苦。至日出时,横绕地平而转,渐渐转高,至二十余度。冰山因融化而移动,有时相触,则成合山地狱。至于八热及无间等狱,应在地球之内。盖地球里面,有坚固石壳,壳内大火充满。火中有流质,如烊铜,如沸铁,即是受苦众生灌口炙身之物也。此汁随火山溢出,变而为铁石,黑色光亮。统地球而论,火山不下数百处,历历可验也。   

曰饿鬼  种类甚多,略说有三十六,广说无量,皆是悭贪众生所生。   

曰畜生  此道种类极多,经中说有三十四亿差别。约而言之,不出飞禽走兽、鳞介昆虫等类,以众生杂业感果而生其中。

苦无比  地狱极苦,饿鬼次之,畜生又次之,皆非言语所能形容也。   

曰天道  欲界六天,自下向上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色界四禅: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三界共二十八天。欲界诸天放逸过度,天王示以未来世苦,闻者竦然。色界依禅定住,报尽亦受轮转。无想是外道天,力尽决定堕落。惟无烦以上,名五不还天,修圣道者之所寄托。至于无色四天,或成钝阿罗汉;或穷空不归,迷漏无闻,转入轮回而不自觉。

曰人道  人有八苦:生时苦,老时苦,病时苦,死时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若能知此八苦,早求出离,则念佛往生之心万牛莫挽矣。

曰修罗  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德,为多嗔慢故。又有称五道而不列修罗者,以修罗摄于四趣也,《楞严经》云:“从卵而生,鬼趣所摄;从胎而出,人趣所摄;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乐事少  诸天防退,人多忧恼,修罗多嗔。道眼观之,何者而可乐耶?

曰声闻  入道次第,从五停心、四念处,以至四加行而证四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声闻之极果也。

曰缘觉  亦名辟支佛,观十二因缘而证道果。居声闻之上。出有佛世,名为缘觉。出无佛世,名为独觉。 

取灭度,为独乐  断见思惑尽,证有余、无余涅槃,出三界分段生死,居方便有余土。 

曰菩萨  凡夫发四宏愿,精勤向道,直至十信位,名凡夫菩萨。渐教行人从十住以去,直至等觉位,名菩萨菩萨。圆顿行人从十住初心,便成正觉,自此以去,位位圆修,三十二应,随机示现,名佛菩萨。 

曰如来  亦名婆伽梵,极果之称,共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抚众生,如婴孩  诸佛菩萨,等观众生,犹如一子,常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愿一切众生同成正觉。 

此四圣  声闻、缘觉、菩萨、如来。

并六凡  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 

为十界,一性含  十种法界不出真如自性。

【器世间】

既论身  上文说十界正报。 

须论土  下文说依报。经中言土者,即所住之世界也。

土为依  土为所依。 

身为主 身为能依。 

四大洲  东弗于逮,此云胜身;南阎浮提,此云胜金,亦名南瞻部洲;西瞿耶尼,此云牛货;北郁单越,此云胜处,亦名北俱卢洲。 

共铁围  四大部洲在须弥山四面,大咸水海中,外有铁围山围之。 

七金山  一、双持山,二、持轴山,三、担木山,四、善见山,五、马耳山。六、象鼻山,七、持地山。 

绕须弥  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围绕须弥山,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四王天居山腰,忉利天居山顶。 

为大地  一须弥山,四大部洲,大海,铁围,共成大地。 

风力持  大地之外皆是虚空,无所依傍,为风力所持而得安住。 

水火金,不相离  水轮、火轮、金轮互相依持,成此地轮。 

水轮含,十方界  《楞严经》云:“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性流动,如何载  既云含十方界,则八方上下无不遍矣。水是流质,岂不散入空中,何能常附于地?

业力持,得自在  乃众生业力所持,水能含裹十方,不至散漫无归也。

风金摩,火现彩  经云:“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此相摩而生之电气,遍于环宇,激则现出火光。近北极处有时见半圆光彩照耀空中,名北方晓,最为奇观。变化性者,以电气最能变化物质故也。此非上蒸之火,盖上蒸之火在地内,有时地裂而出,则为火山,声震天地,烟灰漫空而下,热汁奋迅而流,埋没城市,毙人无算。古时发现者,火焰至今不息。近时又有几处发现矣。

庵摩果,比阎浮  经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果体圆,圆如球。彼上下,与四周。人与物,如何留  地圆如球,则上下四周,人物如何安住?今时环游地球之人向东而去,则从西归;向西而去,则从东归。是地形果为圆球矣。始知罗汉天眼早已见之。佛偶然一说,令后人知种种形状,皆随众生意乐所闻,如来未尝指为定相也。 

《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  《楞严经》文,隐含地球之意。当知佛语皆是活句,若执此非彼,则自生窒碍矣。

或问:今时地球之说与释典迥异,何也?

答曰:世界形状皆是众生同业妄见,犹如幻化,无有定实。佛出世时,随众生机感而为说法。印度婆罗门教先行于世,所说地形是日月绕须弥山环照四大部洲之境界。佛若改变其说,则是以世界为实有矣。世界如果实有,当现华藏时,此浊恶世界置于何所?若同处,则相碍;若异处,则相形。盖华藏现时,娑婆即隐。业道众生,仍见娑婆而不见华藏。法身大士,普见华藏而复见娑婆,互相涉入,无杂无障。可知依正二报,如幻如化,了无质碍也。迩来地球之说,世人信以为实,遂疑佛经所说为非。而不知《楞严经》中,早已隐而言之。经文深密善巧,后人若会其意,自能行住坐卧,如处虚空,不作质碍想,并不作虚空想矣。

问:须弥山如何理会?

答曰:君不闻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之言乎?须弥既能纳于芥子之内,须弥不小,芥子不大,而法身菩萨亲见须弥入芥子中。会得此意,则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正是妙明心中所现影像。忉利、四王诸天,何一而非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之所发现。执为实有者堕凡夫见,执为实无者堕外道见。离此二见,心境脱然。   

日与月,绕虚空  《肇论》云:“日月丽天而不周。”虽运行不息,而未尝动也。 

不堕落,谁之功  《楚辞·天问》之意也。 

有过去  过去如梦,了无朕迹。 

有现在  现在如电,刹那不停。

有未来  未来如云,欻尔而起。

三世改  妄念迁流,故有去来之相。真心绝待,本无今古之殊。《华严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会此意者,方不被三世转而能转三世矣。又《华严经》中说十世,贤首《十世章》中广明。 

南与北,西与东  四正。 

并四维 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谓之四隅。 

上下通  四正、四隅,为八方。加上、下,通为十方。 

观十方,人在中  中无定所,即以自所立处为中。普观十方,不出一心所摄。可谓坐微尘里,转大*轮矣。 

人居地  据近时所测,地为圆球。人居地面,足对地心,头皆向外。故经中有仰世界、覆世界、侧世界之说。又测得地球每日自转一周,每年绕日行一大周而成四季之寒暑也。经云:佛坐道场,地神作证,言我此地是金刚脐,余方悉转,此地不动云云。可为地球转动之证。 

地居空  地乃空中一弹丸耳,人在其上,眇乎小哉。

数此地,至大千  世人所居之地为一世界,数此大地至一千,名为小千世界;又数小千至一千,名为中千世界;又数中千至一千,名为大干世界。共有十万万大地,通为一佛刹。皆是释迦佛摄化之境也。 

凡圣居,各在缘  六凡以罪福因缘而居此土,四圣以慈悲因缘而居此土。

或问:经中所说他方世界无量无数,凡夫未得天眼,亦能略窥影像乎?

答曰:近时天文学家所测者,可以比量而知。其说以日为宗,有多数行星绕日而转,地球其一也。自体无光,仗日光以为明照,即以此绕日之多数地球,作为一小千世界。空中之恒星与日相同,每一恒星有多数地球绕之,即是中千世界。推而至于大千世界,莫不皆然。凡地上之人目所能见者,通为娑婆大千世界。西人谓之一星林。用最大天文镜窥之,空中有无数星林。即是无数大千世界。又有镜中但见白迹,不能察知星点者,西人谓之星气。更有极大天文镜所不能见者,尤不可思议。经中所谓十方微尘数大千世界,可于凡夫眼中略见端倪矣。

同居土  具云凡圣同居土,即上文所说娑婆世界是也。 

方便土  具云方便有余土,佛力所现,为二乘休息之处。亦名化城。   

实报土  具云实报庄严土,报身佛所居,三贤十圣菩萨方能见之。 

寂光土  具云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菩萨随分见于法身,渐次证入。  

分四土,自台教  各宗判教不同,分土亦异。此四土,天台教所说也。 

前二粗  同居土,方便土。 

后二妙  实报土,寂光土。 

法性土  即理土也,为法身所依。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 

净化土  摄受一类清净众生。 

染化土  摄受一类杂染众生。 

分三土,贤首教,如是说。从本源  法性土也。 

生枝节  净化、染化二土也。 

娑婆界  染化土。 

极乐界 净化土。 

华藏界  华藏庄严世界海,乃毗卢遮那佛所摄,实报无障碍土也。华藏界内,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有一世界种。一一世界种中,有二十重世界。一一重中,有无量世界于中安住。中央世界种第十三重,极乐、娑婆均在其内。 

及余界  例十方世界海无极无尽也。 

界非界  依真谛说,界即非界。 

非界界  依俗谛说,非界而界。

重重涉,各无碍  入不思议解脱法门,则重重涉入,圆融无尽,皆无障碍矣。

【劝学】

学佛者,首在信  信为道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而解  若非正解,信则不真。 

解而行  解路既通,非行莫阶。 

由解行,至于证  解行双圆,可臻实证。 

识次第  信、解、行、证,四门次第,出《起信论》。贤首宗之,释《华严经》。此古今不易之法也。后人不达,师心自用,不求正解,而起邪行,强制妄念,以为真修,纵能得定,转世便失。   

辨邪正  非但佛法之外,易入邪途,即学佛者不阅经论,不遇明师,往往走入邪途而不自觉。慎之!慎之!   

宗说通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名为宗通。深入教海,辞辩纵横,名为说通。

理事融  凡夫执事而昧理,二乘见理而忘事。若知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则得入于圆融法界。   

破我执,第一功  障道之深,无过我执。《金刚经》中四相,以我为首。我相若破,四相全消。《起信论》显示正义之后,即说对治邪执。邪执谓何,即人我执、法我执也。二执若除,二空顿显,是为入道之要门。   

四句离  凡举一对,便成四句。且就有无言之,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既俱有过,故须远离。他如一异、断常等,例此应知。 

百非遣  上文四句中,每句演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便成十六句。十六句中,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共成四十八句。每句分已起、未起,便成九十六句,带根本四句,即成百句。皆无实义,故云非也。由破我执之功,则四句百非纤毫不起矣。 

妄念消,真性显  真性为妄念所障,隐而不现,妄念若消,真性自然显露。此为修行之极则也。

上来十六句皆就凡位解释,若通凡圣,须分二门。先就次第门,依《起信论》说,信即十信位;解即十解位,亦名十住位;行即十行位,并十回向位;证即十地位。历位进修,须经三阿僧祗劫,方证佛果。次就圆顿门,依《起信论》说,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经云:不历阶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若欲知二门同异之旨,须阅《大宗地玄文本论》。 

【叙述古德】

古之人,行履笃  处世纯厚。 

言不诳  出言诚实。 

心不曲  居心正直。 

守清素,如慧开  梁时吴郡人,以讲经名世。住扬都彭城寺。 

竭尽施,不积财  豫章太守谢譓请师讲经,厚加[贝+親]遗。晋安太守刘业,知师屡空,施钱一万。师散给贫穷,顷刻都尽。   

自洁者,如道林  同州人,居太白山,屡诏不出。临终,天乐鸣空,异香盈室。 

入深山,远女人  师匿迹幽岩,路绝攀跻,终身不见女人,以成其清洁之志也。 

尊师者,如道安,服苦役,心自甘  魏常山人,十二岁出家,性敏形陋。师轻视之,使服苦役,曾无怨容。读经万言,一日而毕,背诵无差。后遇神僧佛图澄,深入堂奥。佛法由此大行。 

孝亲者,如道丕,为养母,自忍饥  后周道丕,唐宗室也。七岁出家。年十九,长安乱作,负母入华山。值岁大饥,丕自辟谷,乞食供母。 

父捐躯,为报国。丕苦求,骨跃出  其父从征殁于战地。遵母命往收遗骸。至则白骨遍野,无从辨识。丕竭诚祝之,注想不移.有骷髅从骨聚中跃出,奉之归葬。其精诚所感如此。 

高尚者,如道恒,避荣命,入山深  道恒,蓝田人,年二十出家。秦主姚兴欲夺其志,畀之高位,虽令罗什、道[(丰*力)/石]二大德劝谕,亦不肯从。避入深山,以终老焉。       

感应者,如道生,石点头,听讲经  姓魏,巨鹿人,为罗什门下四圣之一。时《涅槃经》来文未全,师独唱一阐提人亦有佛性。众僧以其违经而摈之。师至吴郡虎丘山,聚石为徒,为之讲经。至阐提有佛性处,师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点头。后居庐山,于讲经时,踞狮子座而逝。   

求通经,如灵辨,骨肉穿,妙义显  后魏沙门灵辨,博通三藏,惟于《华严》不能明彻。乃入清凉山,求文殊开示。戴经行道,肉尽骨穿。忽闻空中有声,教以研究经文。遂豁然大悟,造论一百卷,演义释文,穷微洞奥。   

冲举者,尼净检,凌霄去,身冉冉  晋净检,本姓仲,彭城人。闻法信乐,先受十戒。同志二十四人共立竹林寺。后受具戒,晋土有比丘尼,自检始。检蓄徒养众,清雅有则,说法教化,如风靡草。至年七十,忽闻殊香芬馥,并见赤气,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检见欣然,与众话别,腾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霓,直属于天。

神解者,李通玄,《华严论》,千古传  李长者通玄,唐宗室子也。学无常师,迹不可测。尝游五台,逢异僧,授以《华严》大旨。长者将著论释经,遇一虎导至神福山下,就土龛居焉。长者夕吐白光,以代灯炬。有二女子,执侍供馔。著论毕,女子遂去,不复见。年九十六,端坐示寂。白光从顶而出,上彻于天。后人称为方山长者。 

机捷者,灵照女。老庞公。徒延伫  唐灵照,襄阳人,庞蕴居士之女也。随父母市鬻竹器以自活。其父将入灭,谓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灵照遽报曰:“日已午矣,而有蚀也。”其父避席临窗,灵照即据榻趺坐而逝。其父笑曰:“吾女机捷矣。”乃拾薪燔之,展期七日而化。

举十德  历举古德十人:七比丘,一比丘尼,一居士,一女人。四众备矣。 

励初学  以古德高风,策励后进。 

依此修,成正觉  若能效法先德,一意勤修,虽根有利钝,证有迟速,毕竟能成无上菩提。

【余韵】

  三字偈  释典中偈颂有四字、五字、七字成句者,三字、六字偶一见之。今以三字成句,四句为偈。凡一百八十三偈。

随分说  就初学所应知者,约略言之。 

如风过,万籁歇  上来众多句义,如风起时,万籁齐发。至此将完,如风过时,万籁都息。此语出《庄子٠齐物论》。 

非有言  真空观。 

非无言  妙有观。 

会此意,是真诠。  空有圆融,入中道第一义谛。

 


{返回 杨仁山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十宗略说
下一篇:杨仁山居士传记
 杨仁山居士传记
 《佛教初学课本》注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略论
 十宗略说
 阐教编
 等不等观杂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上身后回忆的门[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文殊菩萨[栏目:手绘唐卡精品图集]
 用心享受生活[栏目:感悟人生·学诚法师]
 三届:净慧法师在闭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前行讲记 第一百九十四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皈依分类-持明内僧众[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恶道众生和中阴众生盼的就是回向[栏目:索达吉堪布]
 圣者言教 第六课(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栏目:圣者言教]
 大圆满祖师晋美林巴对修行次第的概括开示[栏目:藏传佛教•资料文集]
 挽妙老(兰若瘦僧)[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佛学入门简要 中级课题 (四十四) 印度佛法的传播[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