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58
乙二 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 破邪
    丁一 摧外道
     戊一 释名略标


  所言摧外道者,夫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外道多端,略陈其二,一天竺异执,二震旦众师。
  释外道名义。“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这意思是说:至极深妙的真理,虚通无碍,这就叫道。佛教的术语叫作菩提涅槃,真如法性,这种道理是客观存在的。如《般若经》说:“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此理甚深极妙,通彻无碍,无时无处不在。存心于此道理之内,名心行道内,存心不与此道理相应,心游于此道之外,就叫外道。又佛家常说,道有二种:一是内道,即佛家自称;二是外道,也称外教,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只是为了区别内外自他的不同,没有别的意思。可现代有人认为,“外道”这是不友好的称呼,是贬词,其实不然。就如我们现在,称别的国家叫外国,称他国人叫外国人,这丝毫没有不友好,没有贬低的意思。外道一词也是这样,只是指佛教以外的信道修道者。当然,至于理论上的争执正确与否,各家都说自己的主张正确和真实,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的学派了,所以这又是一回事。“多端”是说外道很多,主张也各不相同,今只略说二种:一是天竺异执,二是震旦众师。天竺就是印度,震旦是指中国。说“执”,说“计”都是指外道的主张。

  戊二 别破外道
   已一 破天竺异执
    庚一 总标四执


  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西域”指西方区域,西方区域很大,这里指印度而言。总论印度有九十六种教派,概括它们的要义,四种主张最为盛行,那就是《玄义》所列的邪因邪果等四种。虽说只是四种,实际可以概括一切教派。因果问题,是古代印度各学派讨论的中心问题,大部分教派都有自己的因果理论,它们的主张各不相同,就其大的原则,总不出此四类。这是用因果一门,概括一切。如果它们这一理论被摧破,其它的主张也就不能成立。这里所说的因果,不仅是指单纯的有情界的三世因果,而是宇宙万有一切事物的因果理论,关系到宇宙万有的本体论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基本规律理论问题。
  宇宙万有是如何产生的?古代印度有各种答案,如《中论》初举出八家:“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当代的哲学被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每一派系又有不同的派别。这些主张都含有本体论和事物发生发展因果律的道理。不能把宇宙万有本体论和因果律讲清楚,就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有价值的学说。下文就针对古代一些不正确的因果理论加以研究批破。
  什么叫“因果”?“因”是原因,“果”谓结果,一种事物的出现和结果,有它一定的原因,有某种原因,才有某种结果。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具有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事物不是无因无果,更不是任意歪曲的那种邪因邪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这就是正确的因果关系,说牛能生马,马也能生牛,这就是邪因邪果,错误的因果理论。对于事物相互联系的因果关系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对宇宙万有现实世界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关于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探讨所发表的言论,就是一种哲学思想理论。哲学思想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都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各种学说的建立,多少都含有这种哲学理论的因素,《三论玄义》所批破的对象——九十六种教派,也多少含有这种因素,但并不正确。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才能正确的改造环境,净化自己,每个人都能净化自己,世界就会变成净土,这是中观宗批破一切学派的根本出发点。

  庚二 别破四宗
   辛一 破邪因邪果
    壬一 叙异执


  问:云何名为邪因邪果?答:有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灭,还归本天,故云,自在天若嗔,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则六道咸乐。
  别破四宗,先破邪因邪果。就文为二:一叙执计,次后评破。“有外道云”者,《涅槃经》卷十七说:“外道六师第五,迦罗鸠陀迦旃延云: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嗔,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皆是自在天之所作。”《十二门论》说:“有人言,众生从自在天生,苦乐亦从自在天生。”又云:“如《自在经》说:‘自在天欲作万物,行诸苦行,即生诸腹行虫,复行苦行,生诸飞鸟,复行苦行,生诸人天。’”自在天是怎样一种天呢?梵语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中论疏》云:“此天面有三目,头戴日月,身骑白牛,手执白拂,居四禅之上,色界之顶。”又有说云:“身长八千由旬,寿命八万劫,这是印度信仰大自在天的一个教派所说,大自在天一因能生宇宙万物。后期印度教信奉大梵天能生万物,与今时信仰上帝能造万物的教派相近似。这是叙述外人的主张。

  壬二 评谬计

  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盖是邪心所画,故名邪因邪果。自在既尔,七计例然。
  第二评破,就文先评,评判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不符合因果规律的现实。大意是说:大自在天不是万物的因,万物也不是自在天所生的果,而是不正确的心理构划出来的。所以叫邪因邪果。“自在既尔,七计例然。”这两句是指前文引《中论》卷首所说的八家外道而言。八家外道,自在天居第一,今正评大自在天一家是邪因邪果,其余的七家主张也是邪见因果,故言:“自在既尔,七计例然。”这说明邪因邪果不止大自在天一家,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又八家中,“从自然生”一家是无因有果论,其余七家都是邪见因果。故《中论》结云:“有如是等谬,堕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其中“无因”即指自然一家。

  壬三 正破

  难曰:夫善招乐报,恶感苦果,盖是交谢之宅,报应之场,以不达义理,故生斯谬。又夫人类生人、物类生物。人类生人,则人还似人,物类生物,则物还似物。盖是相生之道也,而谓一天之因,产万类之报,岂不谬哉。
  此是正破,是提出难题而斥其主张。破有二种:一是折邪破,找出对方立论的矛盾,使其论点不能成立;二是申正破,申明正确的道理,则其邪计自破。此文属申正破。“善招乐报,恶感苦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故善招快乐的果报,恶有恶报则恶因感痛苦的果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为有识之士所共见,现实生活所证明了的。“交谢”就是交替,是善恶因果自类相似相续顺流的意思。人造善因,就有乐的果来报酬,这是善的因果自类相似顺流不差,恶也这样,造恶之后,就有苦果来报,恶的因果自类相似相续,顺流不差,这就叫因果交谢。这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造业受报这是因果交替的宅地,善恶报应的场所,因为不懂这种正确因果道理,所以才说万物从大自在天生,再说,在自然界中,人类生人,物类生物,都是自类相似相续顺流相生的,人类生人所生还是人,马类生马所生还是马,种瓜得瓜,种豆收豆,不种则不得,这是现实因果的表现却置而不顾,偏硬要说万物的结果是大自在天一因之所生,这怎能说不是错误呢?

  辛二 破无因有果
   壬一 叙异执
    癸一 叙计


  问:云何名为无因有果?答:复有外道,穷推万物,无所由藉。故谓无因,而现睹诸法,当知有果。例如庄周,魍魉问影,影由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则无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故是无因而有果也。
  叙计,先叙无因,次叙自然。无因有果论者,只承认现前事物的结果,不承认这种结果有一定的原因,肯定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自然而有的。如刺头是尖的,乌鸦是黑的,什么原因,谁也找不出来,这一学派推求万物的产生,找不到最初的原因,所以主张“无因”,而现见当前有诸事物,是谓有果,所以被称为无因有果论者。“例如庄周魍魉问影”,次述“自然”。此言出《庄子》,《庄子》是书名也是人名,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姓庄名周,主张万物自然而有,假设寓言问答以说明此义。“魍魉问影”,影是人站在日光下的影子,魍魉是影以外边缘的微阴,以此说明,魍魉由影,影由于形,形因造化,造化则无所因,所以叫作无因。“造化”指天地,也指阴阳二气,天地阴阳能生万物,天地阴阳又从何而有?找不到原因,便谓自然而有,天地既是自然而有,即一切万物也应当是自然而有。故主张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现象。

  癸二 释计

  问:无因自然,此有何异?答:无因据其因无,自然明乎果有,约义不同,犹是一执。
  这是会释“无因”和“自然”两个概念含意有什么不同,解答是:“无因”是说事物没有原因;“自然”是承认事物现实的存在,自然而有。一说因无,一说果有,是果有因无的不同,所以有两个概念,实际只是名称概念的不同,其含意原是一回事,没有什么不同。

  壬二 难破
   癸一 难无因


  难曰:夫因果相生,犹长短相形,既其有果,何得无因?如其无因,何独有果?若必无因而有果者,则善招地狱,恶感天堂。
  第二难破,就文为二:一难无因,二破自然。难无因,是根据一般相对论而批破的,一般常识都懂得,对着长才说短,对着短才说长,上下高低都是相对待而有的。因果的道理也是这样,既然有果,岂能无因?如其无因,哪能会有果。例如说有豆芽,就必定有豆种,如果没有豆种,凭什么说有豆芽!假使硬要说,有果而无因,那就等于说,行善应堕地狱,作恶该升天堂,现在对无因论者说,修善本来不是地狱的因,这是无因的意思,作恶也不是生天的因,这也是无因的意思,假如根据无因论者所说,无因而有果,善因招地狱,恶业感天堂,这显然是颠倒的谬论。今正要说明那种主张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故意颠倒说“善招地狱,恶感天堂”,以显示无因有果论者的极端错误。

  癸二 破自然

  问曰:有人言,自然有因,自然无因,万化不同,皆自然有,故无同前过?答曰:盖未审察之,故生斯谬,如其精究,理必不然。夫论自者,谓非他为义,必是因他,则非自矣。故自则不因,因则不自,遂言因而复自,则义成矛盾。
  次破自然,也是假设问答。前面虽说“无因”、“自然”实质没有什么不同,但主张自然的未必同意无因,既有两种主张两个概念不同,故须重破自然。又前无因是天竺外道,今破自然是破震旦异执。庄生不说无因而强调自然,故设问答以斥之。自然的主张如今文所明。“自然有因,自然无因,万化不同,皆自然有。”意谓有因无因,皆是自然。你前破无因,怎能破我自然,故云“无同前过”。意谓:自然之道,胜过无因之说。“答曰”下正破,大意是:你那种说法,大概是没有详细的审察,所以才说出错误的言论,如果精细地研究一下,道理未必像你所说的那样。“夫论自者”以下,进一步论证,详察“自然而有”的说法,是意味着不凭借任何其它因素的意思,必是凭借其它的因素而产生而存在,那就不是“自然而有”的含意了,自然就不能有因,有因就不是自然,现在你说是有因,又说是自然,自然又说是有因,这道理是矛盾的,怎么能站住脚呢!前面外人立义有两句,“自然有因,自然无因”。自然无因,前段破无因,此义即被破,故不再破,此文只破其“自然有因”一句,指出“自然有因”是自相矛盾的,理论上不能成立。

  辛三 破有因无果
   壬一 叙异计


  问:云何名为有因无果?答:断见之流,唯有现在,更无后世,类如草木,尽在一期。
  有因无果论者,只承认今生一世的因果,而不承认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三世因果。不承认三世因果的,便属于有因无果论者,此文主要是就三世因果说的。断灭见人,只相信今生现在的事实,不相信人死还有后世,例如草木,一旦干枯腐烂就算完了,如果真是有因无果,那么,有人作了坏事会得不到惩罚,做了好事也得不到善报,一死就完了。这岂不是有因而无果吗?这哪里还有因果道理!佛教认为,有因必有果,若人作了善业和恶业,今生纵然未能受报,来生也是要受报的,经过多少生也要受报。人的心灵是相续存在的,不是一死就完了的。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时间不到,时间若到,一定要报。”不会有因而无果的。有因无果,作善作恶,不必招报,这种理论对于人生、社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若说作恶招祸殃,作善有余庆,这对人心社会起到警恶劝善的作用,否则,人心无所忌惮,便无所不为,若懂得和相信因果不昧,心有余悸,便不敢作坏事,减少坏人坏事,是大有裨益于国家社会的治安与太平。

  壬二 批破

  难曰: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义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唯有佛宗,乃尽其致。经云:“如雀在瓶中,罗纱覆其口,纱穿雀飞去,形坏而神走。”
  这是申正破,正理申显,邪计自破。此处所说的“神道”,是指心识精神之神道,不是指真如菩提之道。“幽玄”二字皆是深隐难知的意思,故称“神道幽玄”。“惑人多昧”,“惑”有“疑惑”和“迷惑”二义,半疑半信叫“疑惑”,完全不知叫“迷惑”。“昧”是愚昧或暗昧,对事理不明了叫昧。“义经丘而未晓”,此“丘”指孔丘,即是孔子,孔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世因果的义理,经过孔丘孔夫子也未曾晓得,故言“义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此“旦”指周公旦,古代周公,姓姬名旦号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制礼乐立刑政,辅佐武王而治天下,极有盛誉。“昏”是昏迷,对事理认识模糊不清叫“昏”。就是说三世因果的道理,经涉及周公旦犹是模糊不清,故言“理涉旦而犹昏”。周公、孔子在中国古代都被称为圣人,似乎是无所不知,然而他们对于三世因果的道理都暗昧不清,他们有时“郊祭上帝”,“旅于泰山”,有时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周公孔子,对于幽玄的神道是多么迷惑无知,只有佛教才详明其义理,才把三世因果的道理清清楚楚地讲了出来。人死精神不灭,佛经曾有这样的比喻,如雀鸟在瓶中,用绸布扎盖着瓶口,绸布穿破,雀鸟飞去,就像人死,身坏了,神识走出一样。此处引的是《七女经》。
  匡山慧远释曰: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不得见形朽于一生,便谓识神俱丧,火穷于一木,乃曰终期都尽矣,后学称黄帝之言曰:形虽糜而神不化,乘化至变无穷。虽未彰言三世,意已明未来不断。
  匡山就是现在的江西庐山。慧远是东晋著名的高僧,著有《形尽神不灭论》,解释形虽朽而神不灭义,为今所引。“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四句,火比喻神识,薪是烧柴,比如形躯。如薪火,火传到柴上在燃烧,这柴烧完了又转到别的柴上燃烧,薪薪相续,火终不断。人的精神不灭也是这样,今生的形体坏了死了,由业识的招感,转到来生为天为人,业力不尽,招报无穷,神终不灭。“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指穷”二字,前薪烧尽为穷,后薪续前为指,前薪烧尽,后薪相续,指后续前,名为“指穷”。《庄子·养生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又一释,“指”应读作“脂”,“脂”为油脂,可以燃烧故名薪,“脂穷于为薪”,是脂薪有烧完的意思,但火却传于别的薪脂继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故言“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前是依古释,后是今人所释,两释皆说,前薪烧尽,后薪继烧,火终不灭。“术妙”,“术”是方术技巧的意思,这种说法很巧妙,叫“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意谓:由前薪非后薪的绝妙方术,知道火会相续不断,人们的转生,前身非后身也是这样,从而便领悟到,有情心数的业感相续道理之深。由上述理论的表明,就不能这样说:“人身死于一生,便谓情识精神俱都丧尽,火烧完一堆木柴,以后再也没有火了。”
  “后学称黄帝之言曰”一段,是引黄帝的话以明身虽死而神不灭。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说:“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糜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文子”即文中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第一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称为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他是中国民族的起点,如通常说“我们都是黄帝子孙”,或称“炎黄子孙”,就是指的这位黄帝。相传,黄帝曾这样说过,“形虽糜而神不化,乘化至变无穷”,“糜”是糜烂,没有,就是身体死了没了。“神不化”就是“神不灭”,有生有灭名为“化”,宇宙万有,也称万化,即世间生灭的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灭的精神乘御在生灭万化的事物中,能至变无穷。这等于说,众生不灭的业识精神流转在六道中,随业至变无穷。“虽未彰言三世”两句,是章主的评语,上引黄帝之言,虽没有明显地说有三世因果,可是意思已经说明了未来是不断灭的。

  辛四 破无因无果

  问:云何名为无因无果?答:既拨无后世受果,亦无现在之因。故六师云:“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无有白业,无有白业报。四邪之中,最为尤弊,现在断善,后生恶趣?
  无因无果论者,既不承认有后世善恶果报,又不承认现世作的善恶业因。故六师云:“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黑色表恶,业是因义,黑业即是恶因,“黑业报”就是恶因招的恶果报。“白业”是善因,“白业报”是善因招的善果报。善恶因果一概不承认,就是无因果论者的主张。“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等文,出《涅槃经》卷十七,是六师中第一富兰那迦叶所计,是断灭见者。以上是叙邪计。四邪之间,最为尤弊”四句,是宗主的评破。此邪既不建立什么理论,故用不着以理破之,直批判而已,故言:四种邪见中间,这种罪恶最大,以不相信因果报应,就不肯克己止恶,存心为善,所以说现世断善根,未来堕恶道,这种人贪欲嗔恚膨胀,唯利是图,世风日下将何以改善!

  庚三 总结四宗

  问:斯之纷谬,起自何时?答:释迦未兴,盛行天竺,能仁既出,殄斯谬计,佛灭度后,柯条更繁,龙树后兴,重加剪伐。
  此文总结外道四宗,并说他们兴起的时间。《百论疏》卷三,解释迦毗罗——数论派,优楼迦——胜论派和勒沙婆三派之后说:“此之三师,并是释迦未兴,盛行天竺,释迦出世时,但值十八一切智人。”三种外道六师皆自称是一切智人,并与释迦同时,这里不论是释迦已前就有的,或是和释迦同时代的,能仁即释迦,既然出世,即殄灭此等邪谬。佛灭度后,外道支派又重繁生,龙树既兴,对这些外道支派,又重加剪除和砍伐,细小的枝条要剪除,大的木本须砍伐,故言“剪伐”。

  已二 排震旦众师
   庚一 总标大科


  次排震旦众师,一研法,二核人。
  上来破天竺外道完了,今次排震旦众师。我国古代学派很多,所谓诸子百家,九流七略,不能一一备举,只就影响大的略举儒道两家加以评判。儒道两家又以道家为主。这两家主要讲人伦之道,治国之术,修身养生方法,也谈天地阴阳哲学道理,有益于人世,为世间法,不必谓之为邪,只是没有断惑证真出世的大道,其浅近可知,可是有人说,三教齐等,是非一致,不别深浅,故为今文所破。破分二章:一研法,二核人。

  庚二 正明排斥
   辛一 研法
    壬一 举僧肇研法


  问曰:天竺四术,既为外言,震旦三玄,应为内教?答:释僧肇云:“每读老子庄周之书,因而叹曰:‘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见《净名经》欣然顶戴,谓亲友曰:‘吾知所归极矣矣。’遂弃俗出家。”
  “研法”是研讨佛道两家理论道法的优劣深浅。文分四段:初引二人言行明玄道与佛法优劣不齐,次设两问答显理有深浅故不齐。今第一引僧肇言行明玄道与佛法不齐。“震旦”指中国,是古代印度对我国的称呼。“三玄”,深奥的理论称为玄,三种哲理名为“三玄”。《易经》辨阴阳八卦是约有明玄,老子崇尚虚无,是约无明玄,庄周主自然,约有无明玄,无因为无,自然是有,故处中约有无明玄。合《易经》老庄三家所谈的哲理,称为三玄。今文问道:上来印度四宗既是外道邪言,震旦三玄,应是正教与佛法齐等?“答”以下即引僧肇的言行批破此说。僧肇是晋末高僧,罗什门下,为中国三论宗第二祖,声望极高。言释僧肇者,我国僧人,起初皆随外国师姓,如支亮、康僧铠、竺道生等,从东晋道安法师开始,出家僧人皆以释为姓。道安说:师之最著名者,莫如释迦,那是根本大师,出家弟子,应随释迦本师为姓,遂自称为释道安。后来《阿含经》翻出,果有此言,经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一释姓。”从此以后,出家僧人,统以释为姓。这里引僧肇的自述,每读老子庄周之书,就感叹地说:“这书好是很好的,但是安神灭累的方法,犹未彻底。后来看到《维摩经》,便欢喜佩服地对亲友说:我知道最好的归宿了!”遂弃俗出家学佛。由此可见佛法比老庄优胜得多了,不然,僧肇怎肯弃俗出家。

  壬二 举罗什研法

  罗什昔闻三玄与九部同极,伯阳与牟尼抗行,乃喟然叹曰:“老庄入玄,故应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言,言之似极,而未始诣也,推之似尽,而未谁至也。”略陈六义明其优劣:外但辨乎一形,内则明鉴三世;外则五情未达,内则说六通穷微;外未即万有而为太虚,内说不坏假名而演实相;外未能即无为而游万有,内说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外存得失之门,内冥二际于绝句之理;外未境智两泯,内则缘观俱寂。以此详之,短羽之于鹏翼,坎井之于天池,未足喻其悬矣,秦人疑其极,吾复何言哉!”
  第二引罗什的话,明玄道与佛教优劣不同。“九部”即佛教的九部经。佛教经典常称为三藏十二部,十二部或略说为九部:一修多罗、二偈颂、三本事、四本生、五未曾有、六因缘经、七譬喻、八重颂、九议论。《法华经·方便品》偈云:“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祗夜,优婆提舍经。……我此九部经,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是故说是经。”此九部经,再加方广、授记和无问自说三种,就是十二部经。又前九部通大小乘,后之三部专在大乘,故小乘只说九部经。今文是以九部对三玄而言。“伯阳”是老君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别号老聃,道教尊为教主。梵语“牟尼”,此翻寂默,是释迦佛的尊号,姓释迦名牟尼,故称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同极”是同等至极的意思。“抗行”是说伯阳与牟尼的功德智慧地位相等,也叫抗衡,相抗平衡。
  昔日罗什听到人说,震旦三玄与佛经同等至极,伯阳与牟尼德智相抗衡,乃长叹息道,老庄说理号称入玄,所以容易迷人耳目,可是凡夫的智慧,浪漫的言论,说的好像是理,实际并未说到真理上,进一步推演好像很彻底,其实谁也没有说到至极处。简单地提出六条义法,以辨明玄道与佛教的优劣:第一,外玄只能辨知一生的事实,内教说可以朗见三世因果;第二,外玄于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皆有局碍,内教说有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可以穷远尽微;第三,外玄不能即万有而为真空,内教能不坏假名而演说实相;第四,外玄不能即真空无为而游乎万有,内教能不动其真空实际而建立诸法;第五,外玄存有得失分别之门,内教冥灭二际于绝言之理;第六,外玄不能内心外境两俱泯息,内教则可外缘内智俱归寂灭。以这六条法义详审对照,等于蚊蝇的翅膀比鹏鸟的宏翼,土井的水量对大海的汪洋,尚不足以说明其相差的悬远!秦地人认为玄理极深,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以上皆是罗什的话,根据上述六义的分析对比,三玄与佛教的深浅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壬三 约理研法

  问:伯阳之道,道曰太虚,牟尼之道,道称无相,理源既一,则万流并同,什肇抑扬,乃谄于佛。此王弼旧疏,以无为为道体。答:伯阳之道,道指虚无;牟尼之道,道超四句,浅深既悬,体何由一?盖是子妄于道,非余谄佛。
  有二问答,皆是就佛道两家最高理论比较而言,今第一问答中“太虚”是道家的最高理论,王弼旧疏言是无为,意即虚无,或是有无的无。老子云:“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道,道既无形,故不可为名,故号无名。有名指天地,天地有形有名,能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是从无生有,称无为道,故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虚无,也叫太虚。佛教说无相,是说事物没有恒常不变的体相,不是说没有缘起相对的事相,只是说缘起的事相,没有绝对不变的实体,因而叫无相。此无相不排除缘起事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故不同于玄道的虚无之道。
  今此问意:说道家的太虚,佛教的无相,理论根源既然一致,其他一切皆同,所以佛道二教本来平等,罗什僧肇有意压低道教,抬高佛教,是向佛教讨好。王弼是玄学的创始人,是曹魏时期著名的老庄学者。他的书中说,无为是老子的道体。下文回答,意在简别两家理论浅深不同,伯阳的玄道,内容指的是虚无,释迦的妙法,意在超离四句——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超离四句妙不可言,玄道的虚无落在四句当中,浅深既然悬殊,道理何能一致。可能是你先生迷于玄道,不是我什肇讨好于佛法。
  问:牟尼之道,道为真谛,而体绝百非,伯阳之道,道曰杳冥,理超四句,弥验弥一,奚有浅深?此梁武帝新义,用佛经以真空为道体。答:九流统摄,七略该含,唯辨有无,未明绝四。若言老教亦辨双非,盖以沙糅金,同盗牛之论。周弘政、张机,并斥老有双非之义也。
  第二问答,接前文而来,问意是:佛教之道,名为真谛,体绝百非,伯阳玄道,称曰杳冥,也是理超四句,越研究越觉得一致,哪里有什么深浅之分。“离四句、绝百非”,是佛教用来形容真如实相最高理论的两句话,是超言绝虑的意思。“杳冥”是深隐难知意。老子说“杳杳冥冥,其中有精”,道家以此为至极,这是要说明,道家的“杳冥”和佛教的“真谛”是一致的。都是超四句绝百非的。回答批驳这种主张,大意说:世间学问,“九流”可以统统尽摄,“七略”可以概括无遗,这些学问只谈到有和无两方面的问题,并没标明有超四句离百非的理论,假若说老教也辨别非有非无双非的道理,那就等于用泥沙来糅杂真金,事同盗贼偷牛的故事。
  “九流”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概括的称呼,九流是:一儒流、二道流、三阴阳流、四法家流、五名流、六墨流、七纵横流、八杂流、九农流,加佛教称为三教九流。这九个流派,大都是全身治世的学说,不是谈有,便是说无,没有讲离四句绝百非的道理。“七略”汉书说:“刘歆总群书而奏七略”。“略”谓谋略,是知识策略的学问,有七种故称七略。一编辑略、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略、三诸子略、四诗赋略、五兵书略、六数术略、七方伎略。这都是为人立身立国的文化知识。“以沙糅金”是比喻,以玄道比沙,以佛法喻金,假若说老教也谈非有非无,离四句绝百非,那就等于以沙糅金,真金就不见了。
  “盗牛”的故事出《涅槃经》。《涅槃经》卷三说:有一大富长者,养了一群奶牛,专为挤奶提炼醍醐上味而养的,后来长者死了,奶牛为群贼偷去,偷牛的人也仿效长者提炼醍醐,但不懂方法,加水钻摇,不仅醍醐没有制成,连牛奶也败坏了。这比喻其他学派,偷窃佛教的语句,不解其意,安置不当,不仅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佛教的原意歪曲了。这里引来说明,若言道家也讲非有非无双非的道理,那就等同群贼盗牛的故事了。周弘政和张机皆是南朝著名学者,都懂佛学与老庄,他二人都反对老子有双非的说法。

  庚三 核人

  核人第二。问:佛名大觉,老曰天尊,人同上圣,法俱妙极,苟欲存异将非杜不二之玄门,伤得一之渊府哉?盖是道士用《三洞》、《灵宝》等经立义。答:悉达处宫,方绍金轮圣帝,能仁出俗,遂为三界法王。老为周朝之柱史,清虚是九派之一派,子若欲令人一法同,何异塠阜共安明等高,萤烛与日月齐照。
  “核”,是考核研讨的意思。“核人”是考核佛道两教主人格的尊卑。有两问答,即为两段。初段的问意:总想使伯阳与牟尼相等,道法这样,人格也是如此,所以问言:佛名大觉,老称天尊,在人同是上圣,论法俱是妙极,如不这样认为,就是“杜绝不二之玄门,伤得一之渊府”。“不二法门”是佛教用语,就是中道实相,《维摩经》有《不二法门品》。“得一”是道家用语,“一”指先天大道,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此一就是道,意谓道家讲得一先天大道,佛教谈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道,一道就是不二法门,这两者是相同的,如果强要分尊卑优劣,岂不是杜绝不二玄门,伤得一渊府,违背两家教义吗?
  “答:悉达处宫,方绍金轮圣帝”下,是回答伯阳与牟尼人格有尊卑。“悉达”是梵语,此翻“一切义成”,是佛陀出家前的名字。悉达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故言“处宫”。悉达太子若不出家修道,当作金转轮圣王。印度古代传说,有四种转轮圣王:一是铁转轮王,领一大洲,如南赡部洲;二是铜转轮王,领二大洲;三是银转轮王,领三大洲;四是金转轮王,领四大洲即一四天下。悉达太子若不出家当作金轮圣帝,地位最尊。“能仁出俗,遂为三界法王”,能仁即“释迦”的汉译,出俗即是出家,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人间天上。“法王”,于法自王,称为法王。总起来说,悉达太子若不出家当作金轮圣帝,能仁出家,遂为三界法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老为周朝之柱史”,老即老聃,曾为周朝柱史。“柱史”,前人解释,周天子与群臣议事时的记录官,座位临近柱旁,记下来的记录就是议事史料,是掌管档案史料的官吏,所以称“柱史”。又《史记·老子传》说:“周守藏室之吏也。”有人说:“守藏室之吏”是看守图书史料的官吏。总之,老聃不过是周朝一个不大的小官,官小位卑。清虚道流不过是九派中的一派,也是平常。“子欲令人一法同”,“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如孔丘称孔子,李耳称老子,文意是说:玄道与佛法本来相差很远,您先生硬要把二教人齐一等,法同一致,这无异说:“塠阜共安明等高,萤烛与日月齐照”。“塠阜”是丘陵之类的土堆,“安明”是梵语的须弥山,须弥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高,一由旬四十里,是最高的山,土堆怎能同须弥一样高大。“萤烛”是萤火虫的光亮,萤火虫光岂得与日月一样遍照。
  “三洞”是道教经书分类的总称:一洞真部、二洞玄部、三洞神部。另有四辅,是三洞的补充:一太玄、二太平、三太清、四正一。在三洞之下又各分十二类,合三十六数,也称十二部或三十六部。以拟佛经三藏十二部。
  问:同人者之五情,异人者之神明,迹为柱史本实天尊,据实而谈,齐之一贯。答:《汉书》亦显品类,以伯阳为贤;何晏、王弼称老未及圣。设令孔是儒童,老为迦叶,虽同圣迹,圣迹不同,若圆应十方八相成佛,人称大觉法名出世,小利即生人天福善,大益即有三乘贤圣,如斯之流,为上迹也。至如孔称素王,说有名儒,老居柱史,谈无曰道。辨益即无人得圣,明利即止在世间,如此之类,为次迹也。
  第二问答:外人问道:和一般人相同的是外貌五官,与常人不同的是神德智慧,老聃虽示迹为柱史,就其实际本是天尊,天尊与大觉,同是上圣,应当等同一致。佛家回答说,关于伯阳是不是上圣,《汉书》中有明文评分品类,说老子是贤人,何晏、王弼俱是钻研老庄名家,他们都说老聃不是圣人。《前汉书》说:孔子是上上流是圣,老子是上流是贤,周彦伦与张融书云:“黄老实雄者也,王(弼)、何(晏)旧说,‘皆云老不及圣’,若如斯论,不得影响于释宗矣。”“不得影响于释宗矣”谓不得与佛教相等比齐。
  “设令孔是儒童,老为迦叶”,《大灌顶经》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破邪论》引《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子,净光菩萨彼云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此经现已失传,隋唐时很流行,故今文云:设令老为迦叶,孔为儒童,虽同圣迹,圣迹不同。”儒童迦叶是浅位小圣,释迦牟尼乃是圆应十方,究竟大觉,岂能相比。“八相成佛”,菩萨应迹成佛,略有八相:一下兜率、二入胎、三住胎、四降生、五出家、六成道、七说法、八涅槃。“人称大觉,法名出世”,八相成佛故人称大觉,法能出世成圣,故法名出世。小利五戒十善即得人天乐果,大益依戒定慧修学便有三乘圣贤。“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佛乘。佛教贤圣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声闻缘觉名浅悟小圣,菩萨成佛名大觉上圣,这种上圣称为上迹。
  “孔称素王”,前汉平帝封孔子为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圣人设教,义等于王,只是没有朝服仪表,故称素王,孔教著者,“说有名儒”,道家崇尚清虚,故言“谈无为道”,然而学玄儒者,论大益无人得圣,明小利只限在人间,这种立教,为次迹矣。对上迹说次迹,次即是下,这就说明,玄道与佛法有上下高低之分。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二 折毗昙
下一篇: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十二门论释义 绪论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四 立名不同门
 百论释义 破因中无果品第八
 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3)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一章 教迹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四 观相门
 十二门论释义 甲三 全论总结
 百论释义 破尘品第六
 百论释义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栏目:慧律法师]
 当代中国佛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张总)[栏目:佛教与艺术]
 点亮心头的那盏明灯[栏目:雪漠]
 三胜妙——加行、正行、结行[栏目: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
 如何才能令自己的禅定不落入小乘禅定之中?[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Things as They Are - The Outer Space of the Mind[栏目:Maha Boowa]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五章 元朝的佛教 第二节 喇嘛教与八思巴[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栏目:所依经典·显]
 大悲咒句偈 63.娑婆诃 SWO PE HE[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观呼吸中,有短暂的用功后停止呼吸能更久,但仍有妄念。[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