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八 三论通别门
丙一 正明三论通别
次论三论通别门。以《智度论》对三论,则《智度论》为别论,三论为通论。就三论中自有三别,即为三例:《百论》为通论之广,《中论》为通论之次,《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所以然者,《百论》通破障世出世一切邪,通申世出世一切正,故名通论之广。《中论》但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两教,不破世间迷,申世间教,故为通论之次。《十二门》但破执大之迷,申大乘之教,为通论之略。
此文明通别凡有二义:一者以《智论》对三论辨通别,前文已说。二者,就三论中自论通别,今文正辨此义。就三论中自论通别者,三论皆是大乘通论,故名通,就通中又有不同,通中有别,故言“三论通别门”。三论不同,即有三别:《百论》是广论,《中观》居中,《十二门》是略论。所言别者,就是指广中略之别。今言广中略,不是约文字多少说,而是就破申含义广狭说。若约文字多少说,《中论》文广,《百论》居中,《十二门论》为略。今约破申广狭说,《百论》为广,《中观》居中。是以文云:《百论》通破障世出世间一切邪,通申世出世间一切正,包括人天乘的是非在内,故为通论之广。中观但破出世大小两乘之迷,通申大小两教之正,不破世间迷,不申世间教,故为通论之中。《十二门论》独破大迷,独申大教,故为通论之略。约破申范围的广狭,分广中略三品不同。
丙二 说明理由
问:何故尔耶?答:外道邪兴,遍障世出世大小一切教,故提婆遍破众邪,备申众教。是以论明,始自三归,终竟二谛,无教不申,无邪不破。《中论》为对大小学人,封执二教,故但破二迷,但申二教。是以论文有大小二章之说。《十二门论》辨观行之精要,明方等之宗本,故正破大迷,独申大教。是以论文命宗但说,略解摩诃衍义。
解释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说《百论》为广论?因为《百论》破邪显正,开始是从三归二善谈起,最后归宗二谛。其间包括世出世间大小乘一切佛教,邪无不破,教无不申,故论义为广。《中论》针对大小乘两种学人,但破大小乘两种迷,申大小乘两门教。所以《十二因缘品》云:“汝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道。”这是论文自分为大小乘二章之说,是故中观为处中之论。《十二门论》开宗明义便说:“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者,即是大乘,因但申明大乘教义,所以名为略论。
丙三 重释三论不同
丁一 重释《十二门论》
问:《十二门》亦备破小乘外道,云何言但破大迷,但申大教?答:虽备破众病,而正意为申大乘,故论文前明略解大乘。而后则言:末世众生,薄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了,即知寻大乘失旨。但小乘外道,障彼大乘,故须破之耳。又欲令小乘外道,同入大乘,故须破之。
重释《十二门论》虽兼破小乘外道,而论的宗旨大意,正为申明大乘,不为申小。又小乘外道遮障大乘教法,故须破除。又为欲令彼小乘外道,同学大道,故兼而破之。
丁二 重释《中》、《百》二论
问:《百论》申大小两教,与《中论》何异?答:《百论》总申大小,然《中论》别申二教。又《百论》从浅至深,《中论》从深至浅。问:何故尔耶?答:《百论》为回邪入正,始行之人,故始自三归,终入方等,故从浅至深。《中论》示诸佛本末之义,大乘为本,小乘为末,故从深至浅也。
以《百论》对《中论》而言,二论虽同申大小两教,而有总别不同。《百论》凡邪皆破,是正便显,不分权实,故名“总申大小”。《中论》前二十五品,别申大乘,后有两品,别申小乘,大小两乘,分别申显,故名“别申二教”。又《百论》从浅至深,因为《百论》正为舍邪归正初学的人,始说三归二善,终入大乘教理,是从浅至深。言“三归二善”者,三归即归依佛法僧三宝,二善是“恶止善行”。申而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言“《中论》从深至浅”者,《中论》前二十五品,申明大乘,大乘是根本故深;后两品申明小乘,小乘从大乘分出,是枝末故浅。以是因缘,故二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