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慧永)
 
{返回 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2

三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

作者:慧 永 

  一、绪  言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亦无论是人生现象,还是宇宙的森罗万象,本来佛性平等。正如《维摩诘经》所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净即佛土净,一念迷则成众生,一念悟则成佛,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为什么凡夫众生会流转生死轮回不已呢?只因凡夫众生,无始以来,被无明、妄想、执着,及其贪、嗔、痴等烦恼所蒙昧,失去了妙明真心,性净明体,故遭轮回之苦报,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又因众生根性有顿有渐,受千差万别的业力所感,故佛说法契机契理,以无量善巧方便,恒顺众生根机而因机施教,对症下药。假使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就说八万四千对治法门。佛八年说《阿含经》,重在宣说声闻法,二十二年佛说般若法,主要在说明如何世世常行菩萨道,阐述了三乘共法的特点,特明空义,着重以弘扬大乘思想为核心。此三论宗的最终目的,在于剖析宇宙人生为什么具有生、老、病、死苦,宇宙具有成、住、坏,空性,渚法具有生、住、异、灭性,显示诸法空无自性之真理。
  二、此宗的起源及其传承
  众所周知,佛教虽产生于印度;,但发展于中国。据《三论祖师传》所载:三论宗起源于释迦牟尼,称文殊菩萨为高祖,始创立于龙树、提婆时期,相传于罗睺罗、沙车王子等。大约在佛灭后七百年顷,龙树菩萨以般若大智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大智度论》,并且有次第、有目的广宣般若性空法门。此法门在古印度被称为中观学派,或名中观宗,是以弘扬龙树思想的《中观论》而得名的。此宗何时传人到中国的呢?据《三论祖师传》所载:佛法自东汉永乎十年传人中国。然而三论宗的传译者是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称为三论宗的开山祖师。精通于三论宗教义的是罗什弟子僧肇等人,此宗弘通于僧朗、僧诠,大成于法朗、吉藏。继此之后,随着诸大德们的辛勤弘扬,逐渐发扬光大,至今流传到朝鲜、日本,而有系统之研究,却还是在中国。
  三论宗的教义,多依《大品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架经》为主;依《维摩洁所说经》、《思益梵天所问经》、《佛藏经》、《诸法无行经》为辅;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所谓宗者宗旨也,就是一个人所主张的学说,或——部经论的思想理论,皆可称为宗。而三论宗则依《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的理论思想而立宗,故名三论宗。此宗的主要理论思想,是依般若思想的缘起性空理论为宗旨,依真俗二谛为纲要,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佛性、如来藏义、断证次第等主要理论思想。显示出无住无得为正宗,明情与无情悉有佛性,皆能成佛。可见不论是诸大菩萨依经造论,还是以论阐扬诸经,皆属方便之法。教虽有大小之分,理三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具有偏圆之别,最终是会三乘归一乘.达到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之分。
  三、三论宗的主要理论思想
  (一)缘起性空
  三论宗虽然典籍众多,但主要可分为经论和章疏两大类。不论是经论,还是章疏,它们的哲学理论思想,皆以破邪显正为宗旨,即显缘起性空之真理。
  所谓破邪显正,是以无所得之正观,去破斥邪因邪果之外道,以及所执偏见之小乘及实有之大乘。此破邪显正共有二义:——者约唯破不立来说,这唯破不仅仅意味着一一破邪之外无别可显,而是破邪即是显正。二者约就显无所得正说,需要破除一切邪知邪见,方显般若大法的宗旨——显无所得之正观。何谓无所得之正观呢?所谓无所得正观即是空义。正如大乘佛教所说:——切皆空,空也是空,空空如也,最后连自己所说的经论,自己所持的涅槃,自己所证的真如,皆—概空去。可见空义也不可得』—是实相真空。无所得正观又名中道观和实相观,简称中观和正观;也就是说,观——切法白性不可得,故名无所得之正规。假若有个无所得之法:存在,那还须要破除,连无所得正观也不可得,方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正观。如三沦宗所说:若有所得则有所不得,若能无所得,便能无所不得。正如《金刚经》所说:“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文字表面看,具有矛盾的对立性;而实际上却是矛盾的对立和统—。如《大品般若经一‘—念品》所载:“菩萨修无所得般若行口才,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等—切功德。”以及如《十二门论》所说:“若能通达无所得义,即通大乘,具足六波罗蜜及无所障碍。”由此破邪显示无所得之正观,也充分显示出缘起性空之哲学理论思想。
  缘起性空是法性空的最根本哲学理论;它的主要宗旨在于阐述说明——人生宇宙的万事万物皆是众因缘所生,凡是众缘和合所生之法,皆是仗缘而生,空无自性。唐朝法藏法师在《华严经义海百门》中说:“诸法从缘起,无缘不起。”可见万事万物皆是众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和合的缘起法,也就空无自性,本体当空故,这是因果规律的普遍法则。广泛地说,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等,无不是缘起。扼要地说,缘起是以有情生生不已之存在为中心。佛说缘起性空的目的,主要显示诸法中道实相。如《中论·因缘第一品》所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既然如中.沦所说,那么何谓缘起呢?缘为事物的条件关系,起为决定,生起之义。缘起有依缘生起和依缘灭无,故一切法的存在与生起,是依于因缘和合而存的,这便是佛法的根本义。所以在宇宙人生中,首先要观察因缘,看它们或他(她、它)们是怎样的生起……切法,才能更好地了知——万事万物皆是从众缘所牛的,不是单从因缘生的,亦不是什么也没有的顽空断灭。只有这样才能否定白性有的因缘生,才能深刻通达诸法无自性空。正如《般若经》所说:“欲学四缘,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观察能生的因缘,如实有沦者所说是不行的;但俨性空者并不否定四缘,认为如幻如化的四缘是有的,从这样的因缘生起,不仅遮破了自性的缘生,也显示了一切法本性空寂的不生。故所谓缘起,即如《中沦》所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那么缘起的内容又46    闽南佛学院学报是什么呢?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纯大苦聚集,是为众生之所以流转的生死门。反之,众生的还灭门,则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皆纯大苦聚灭。
  缘起定义及内容已了知,那它的种类又如何呢?据《中论·观因缘品》所说:“缘起种类,共分为三类。”
  1、凡夫之人:认为身心活动及事物的一切,无不是缘起。因受缘起法的支配,而不能觉知是缘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脱。
  2、声闻乘人:由于急求自证,只有从缘起的因果正观中,通达了诸法无我我所,离却了系缚生死的烦恼,才能获得解脱。但不究竟,他们大都不在缘起中深见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是从缘起无常、苦空无我的观慧中自觉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声闻乘者虽然从缘起的无常,离开了人我见,证人了渚法空性;然不能深观缘起无性,更没有圆满彻见缘起正法。
  3、菩萨乘者:虽能了知缘起法的当体即空,于空性之中能视缘起如梦如幻,洞达缘起性空的无碍思想。如《大品般若经》所言:“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犹如虚空之相不可得,是为菩萨不共中道妙观。”
  所谓性空者无白性也,亦是没有独立不变的实在性,它在不碍缘起的假名上,否定了错误的执见;而空则是破除自性见,不破因果法。性空与缘起的关系,它们是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具体则同一。缘起是事物的现象,性空为本质;透过现象,就能—了解其本质。二苦关系,犹如北宋苏轼题西林壁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谓缘起是依性空所成,性空则是依缘起所显。犹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缘起与性空,二者相依相待,是同一体的两个方面。由此能启发我们面对复杂的人生,不要主观判断事物,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更要以——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不能单一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由此及彼,推而广之,就可以了知,不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皆由条件关系和合而生起,没有独立的自体,亦无自性。如《中论·观四谛品》所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二)真俗二谛
  二谛者,真谛俗谛也。谛者真实不虚之意,亦是真理的别名。此二谛是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亦是整个佛法的纲宗。何谓真俗二谛呢?俗谛又名世谛,或名世俗谛。俗谛是用来说明宇宙万象之种种差别,此是佛为一类众生,执诸法实有而宣说的世间真理。所谓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名胜义谛,谓出世之真理,是说明宇宙万法之实相。真谛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以真谛之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所以说依此二谛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此二谛皆显无所得正观,;此二者之关系,俗谛说有,真谛明空,俗谛是对诸法的现象而言,真谛是从渚法的本体而言。从本体上说,不论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诸法,悉皆是空无自性的。在世俗谛中,是依当时的大小经论来说明渚法之世间真理。三沦宗依真谛边说则佛与众生不二,无迷无悟。若依俗谛边说,则诸法缘起,因果历然,因其根性有利钝,观法修行亦有迟速。迟者,须经三大阿僧祗劫,方成佛道;速者一念之下,即入八不正观而得道果。
  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此宗阐述二谛的目的,是以真俗二谛之理,破除众生执法实有,或执法皆是顽空断灭的迷执而因机施教。并进一步指出二谛的空有是相对的,亦是相依相待的缘起空有。
  正如《中论·观四谛品》所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如《十二门论·第八观性门品》所载:“若人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共利。”亦如《大般涅架经》所说:“为引导众生故说两谛。”然而三论宗根据这些经论主张言教两谛,究明言教的道理。言教二谛是针对空说有,对有说空,闻有不著,空有圆融,二者相即无碍,故知空有皆无自性,相依相待,假名而已。此宗以空有相待假名为根本思想,建立于具有三论特色的四重二谛观。
  何谓四重二谛呢?谓依俗谛说有,依真谛说空,是名第一重。说空说有为俗谛,非空非有为第一义谛,名为二重二谛;三重二谛者,谓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不二为世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第——义谛。以上前三重二谛,皆不离言说,故为教门,是名世俗谛。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名无相,才是第一义谛,故名为四重二谛。此宗为什么要建立这四重二谛呢?是因众生的根机不同而设立。若是上根人,听到第一重二谛,便能悟得诸法实相。若下根之人,虽然听闻了后二重二谛,也未必能悟达诸法实相。此四重二蹄,若按教理分者,可说俗谛为教,真谛为理,辗转适缘,灵活运用。虽有四重二谛之分,三论宗却多用第二重二谛阐明诸法实相。正如三论宗所说:“若空若有皆是教门,非空非有即是中道第——义谛,说此二谛教,则是根据第二重二谛说的。”然而建立四重二谛者,是因众生的根机不同,受悟有引导;亦是为了适应根性的不同,方便善巧使修学者易懂,·所以要建立四重二谛之理论思想。
  (三)八不中道观
  八不者,据《中论》所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此八不是龙树菩萨的主要理论,它是超越有无的空,不是相对的空。此八不主要针对凡大众生所执著的生与灭、断与常、一与异、来与去的实有者而说的。八不又是依二谛明中道,即是依二谛解释八不中道。八不中道就是在《中论》里最先所用的八不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的八迷者,洗净一切有所得故,摧破八种偏邪,显示八不是不落两边,本身又是中道,故破邪显正——即是—‘个统’一体·。八不中道的理论,主要揭示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正理,破除有情众生所执的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偏见和邪见,进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此宗是以破而不立来遣除一切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宗旨,认切诸法本来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与不成佛皆为假名,唯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本来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在三论宗里,龙树菩萨所阐明的中道观,谓实相观,亦名无所得正观,是把中道提高到一般方***的高度,强调中道观就是所谓真正把握一切事物现象实相的方法和途径。而中道的内涵就是综合真谛和俗谛去观察世界万物,从真谛看,万物皆空,从俗谛看,万物是有。借此告诫凡夫众生,不要执着虚无的空,更不要执着实在的有,而应该把真谛和俗谛统一起来,不偏于俗,也不偏于真,这就是中道观。
  三论宗认为,八不最根本的是不生。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渚法皆具生、住、异、灭四性,就是说有生必有灭,无生必无灭;只要不生能够成立起来,不常亦不断等也就很容易成立起来。正如吉藏大师在他所著的《中论疏·卷一》所言:“以万法皆是因缘所生,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故曰不生。”可见三论宗所讲的不生与所说“缘生无性”论是紧密相连的,它是缘生无性论的进一步引申。据《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就是要我们了知一切事物,即不是自己而生,也不是由其他事物而生;不是由自己和他物共同而生;更不是无因而生,是故知无生。如《中论·观因缘品第一》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是龙树菩萨用八不的四对相反词,来显示一切诸法现象悉无自性的道理。八不的具体内容如下:
  1、不生亦不灭:这是龙树菩萨从法体上来阐明诸法实相。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是众缘和合而生,非白生,亦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从他生,亦就没有实在的自性的生,所以名不生、或无生。不生是龙树菩萨相对小乘一切有部所主张的“色法四缘生,心法二缘生”及渚法实有,三世恒有的执着而说不生之法。小乘者又认为,既然不牛,那么就应灭。针对于此,龙树菩萨所说的不灭,是相对另一类执诸法皆空,空无所有,顽空断灭的众生而说不灭之法。例如从前的麦类种于,经过相续辗转至今,而原来的种类并没有消失,亦并不是泯灭一切,而只是条件的离散和转化,故名不生亦不灭。
  2、不常亦不断:这是龙树菩萨相对其中…—类众生执万事万物是常恒不变,彻底断灭者而对机说不常亦不断之法。不常相对常而说,因常具有常恒不变,具有永久性。不常是从时间上而言,认为所有的事物皆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时刻都在变化不息。如玉米的种子,从发芽、生茎、开花到成熟。此种子的发育过程,皆在刹那刹那不停地变化,不断在更新,故名不常。不断者,是论主用来对治顽空断灭类众生而宣说的。龙树菩萨认为从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之间,它的前后是连续的,没有间断,但具有超越时间的永久性。如玉米一样,开始由玉米种子到发芽,由芽到茎,进而开花到结果。这前后次第皆在连续紧密相扣,无有间断,但又互有联系,环环相生,故名不断。
  3、不一亦不异:这一组针对性是龙树菩萨从事物的空间上,去破斥外道所说的事物有一个绝对的一,或异。不一是从空间上相对一而说,不一就是由众缘构成的万事万物,果依因为条件,因依果为最终目的,因与果存在着差别性,故曰不一。比如豆类种子和豆芽就有区别,豆种不是豆芽;豆芽不是豆种,所以说豆类种子和豆芽是不一的。而不异是相对异而言,因万事万物,皆在刹那刹那地生、住、异灭等不停变化。例如豆类种子,经过一定的水份、温度、足够的养料,才能生长出豆芽、豆茎、豆叶,种类虽属于豆科类,我们就不能称为树芽、树茎、树叶等植物类。亦不能与不同属类的万事万物相混杂,故名不异。正如《三世因果文》所说的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见不——不异具有如是因得如是果这种互为因果关系的理论思想。
  4、不来亦不去:这是龙树菩萨从事物的运动性,去破斥数论派认为的诸法具有第一性,亦就是万事万物皆由神我二元论生出来的。而此宗所谓的不来是相对来而言,因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单一独立存在的事物;万事万物总是处在无始无终的因果网络中,始终没有一个最初的开始,故曰不来。比如在没有谷种、没有水土、及适当的季节、气温、肥料,那么请问谷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    49芽会生长出来吗?缺少任何一个助缘条件,皆不成立。既然没有一个实在的来,那么也就没有一个实在的去;亦就没有一个最终的接受,故名不去。所谓不去,不是令事物反归回原,而是事物的离散,事物的瓦解和消失。
  (四)情与无情之佛性
  此宗不仅主张有情有佛性,并且提倡无情也有佛性说,而且是八大宗派中最早提出。正如龙树菩萨所说:“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佛性现前。”三论宗之所以提倡佛性说的旨趣,只是为了方便破除众生的无常之病,故说众生本来自有,但众生不识方便善巧,执言佛性,现相常乐,是故如来破现相病故。如《佛说本有经》云:“众生佛性,譬如暗室瓶盆,力士额珠,贫女宝藏,雪山甜药,本自有之。”又如《佛说始有经》云:“佛果从妙因生,青草马值,不责驹直,明当服酥,今已导臭,食中已有不净,麻中已有油。”然而据吉藏大师所说:“说有五种佛性,最终以不二中道为正因佛性。”又据《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所云:“十二因缘,非因非果,名为佛性。”而非因非果名为中道,即以中道种子为正因佛性,所以佛经说佛性者即是三菩提中道种子也。
  此宗所主张的无情佛性之说,是据吉藏大师所著《大乘玄论》卷三中,详细地论证了无情有佛性。此论所说:“或可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或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所谓理内者,因与真如法性相应故名。若言一切无生灭者,皆是理内,理内心行,名曰内道,故有情与无情皆有佛性。理外者,因与因如佛性不相应。若言一切无生灭者,皆是理外,心行理外,称作外道。理外本无众生,犹如火焰中有水否?故理外不但无情无佛性,而且凡夫众生、乃至声闻、菩萨、佛等皆无佛性。无情佛性说,在东晋时,就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了。而真谛法师在《大乘唯识论》中则说:“唯识无境界,以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无别法,以明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所以说若众生能成佛,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正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以及禅宗祖师所说:“青青翠竹,本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亦正如《维摩诰经》云:“一切诸法皆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成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此就说明众生与弥勒,一如无二故。众生既尔草木亦然,故欲作无住不得,是故得成大乘无碍。
  (五)如来藏义
  所谓如来藏,又名真如。真如者如真实不空也,能含藏清净功德,由此又称如来藏;亦就是如如不动,乘真实不虚而来,故名如来藏。正如《放光般若经》卷二十所载:“如来者如如,无所起灭,不起者亦不来亦不去……如者一无有二,亦不三,亦无若干之数。”如来藏是佛性的异名,但它却比佛性的意义要广泛得多,所以必须谈及到如来藏。如来藏之藏是胎藏之意,有如矿中的金,具有真实的原有含藏。众生所具的无量功德,及本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皆名如来藏。实际上就是指佛性,是成佛的根据。正如隋真谛三藏法师所译的《大乘起信论》所说:“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悉为如来藏故。”亦如吉藏法师在《胜鬘经·宝窟品》中所说:“如来藏义故,一切颠倒及不颠倒,其义得成。言由如来藏颠倒成者,众生失佛性,故轮回苦海……”
  此宗所讲如来藏,是针对众生所说的。因众生虽没有佛的功德智慧,但众生若发菩提心,修学菩提行,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义是说众生心有如来,但被无明烦恼隐藏起来而不得显现,一旦烦恼断尽,如来藏显现,名为如来藏。此宗所说如来藏是不认为有自性的实体,是为了引导一类众生发心学佛,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而是用真如实相说如来藏义。真如实相就是性空,这样讲如来藏是符合三论宗的宗旨。如来藏具有二义:—者众生性颠倒,隐覆了如来性,故名如来藏。二:者众生不堪闻如来之性,故隐而不说,亦名如来藏。这是教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义,众生依方等人教,临度断除颠倒,则显如来藏,藏显名法身。众生有佛性,则显众生是佛性根本,众生能成佛,故有佛性。正如《胜鬘经宝窟·释法身章》云:“然如来藏与法身更无有二,只是隐显之名。隐法身故名如来藏,显如来藏故名法身,斯则隐于显故名隐,显于隐故名显。”
  应当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众生的根性有顿渐之分,故如来契机施教,经教自然有大小之别,随机说法,便有权实。更不能执实废权,使众生无有得度。
  对此,有人认为龙树菩萨的性空理论思想,主张—切皆空,不承认有实体的事物存在,而佛性与如来藏则被认为是实有其体的自性清净心,应属于真常唯心系思想,它不合符龙树中观思想的宗旨,认为三论学者不应该谈佛性与如来藏义。有这种思想者,只知道中观思想是具有真实广义,而不知道中道思想还有善巧方便的一面。据吉藏大师在《胜鬘宝窟·如来藏章》所说:“破二乘执,自谓究竟,故说如来藏,唯如来藏无有余乘;又是为破外道,故说如来藏。”此宗说佛性与如来藏,只是随经作为方便教说,认为是接引外道,对治二乘的方便权巧。正如《楞伽经》云:“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令彼外道,舍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人三解脱门,得成菩提,故说如来藏。”
  (六)断证次第
  所谓断证者,即断烦恼证菩提也。亦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架,迷则众生,悟则成佛;迷时靠师度,悟日寸靠自度;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就随机契理说八万四千对治法门,令烦恼众生转迷成悟。因烦恼能令众生心烦意乱,又能迷惑人生,故名惑,或名使。故要证菩提,得解脱,早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首先应断除烦恼。怎样去断烦恼,才能证菩提呢?大乘菩萨,发四弘愿,不与二乘同,从初地到金刚位,及金刚道后,才断除最后一分无明习气,一转而成为妙觉佛果,便得大解脱,方证菩提。但大乘菩萨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是不出三界、不住涅槃、常生佛前供养三宝,常在世间寻声救苦如倒驾慈航度群迷的观世音菩萨,及现在贤劫千佛的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大愿力的地萨王菩萨,以及十大愿王的大行普贤菩萨等。    .
  修学佛法是要按次第进行,断烦恼证菩提亦复如是。此宗的断证次第是从初发心修行直到成佛,中间经过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级别或层次过程。三论宗依据《华严经》、《大般若经》、《仁王般若经》等主要经论,建立了五十二个次第位。它们分别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和妙觉。此五十二位次第中,十信是凡夫初发心之修习信心。信什么呢?就是首先要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信真如法性的真理,只有经过这十个次位,信心才能成就。次十住者,又名—卜解,谓理解三宝功德,又能理解法性真理而安住其中,故名为住。佛经云:“人理般若名为住。”十行者,行谓修行,就是说既能理解佛法,又能依教修行的十种方法,名为十行。十回向者,谓回向众生,趣向佛道的十种心愿,故名十回向。具备此前四十位者,就超脱了外道凡夫,名为内凡,被尊称为贤位菩萨。何谓十地呢?地是具有所依、能生、不动之义。菩萨所具功德,皆从此地所生,且道心坚固不动,故名为地。菩萨从初地修行到十地,是断尽三界烦恼,了分段生死,证变易生死,却以慈悲愿力,不住涅槃常在世间,修行六度,教化众生故。等觉者谓级别最高,如弥勒菩萨一样位居补处位,同佛之地位相差一等,故名等觉。妙觉者谓无明断尽,智慧圆明,万德具足,得究竟果位,故名妙觉佛地。此五十二位修行次第法门,若按大乘菩萨的中道无生观的常修方法,又分为五忍或五位。初十信菩萨,信诸法无生,名为信忍。圣贤菩萨,折伏生心,令不起念,名为伏忍。从初地到六地,无生观稍微明白,随顺无生,名为顺忍。七地至九地,身心动念不再现起,到无生观前,名无生忍。十地到佛地,身心动念皆毕竟寂灭,无生妙悟,了了分明,名寂灭忍。此五十二位断证次第,是每一个修行者,从初发心学佛、信佛到成佛的必经次第过程。
  四、结    论
  从三论宗的理论思想来看,它不仅具套正反双边皆否定的理论和方法,更具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因素。从而亦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形成和发展,皆是众缘和合而生,随时随刻都在刹那刹那地不停转化。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皆是仗缘而生,而无自性。了知到万事万物之间不仅存在着普遍联系,而且在不停地相互转变。在事物的普遍相对原则中,主张排除中间媒介。并告诫后学佛弟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从缘起的现象上,透过缘起现象看到性空之本质——空无自性。再以般若的无漏智慧去断四句,绝百非;体认诸法空性,方能证得无上菩提。

 


{返回 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鸠摩罗什涅槃思想
下一篇:对学习“三论宗特点”一讲的认识
 三论宗二谛三种中道(理净)
 略探般若三论学中“北方四论学派”的师承与发展(源正法师)
 三论宗研究所挂牌成立座谈会上发言稿(理净)
 三论宗二谛义初探(印弘)
 十八空义
 三论宗二谛之研究(仁宽)
 三论宗的鼻祖(常耘法师)
 三论宗之章疏
 试析吉藏大师对“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妙一)
 《百论》的空观立场及其对外道诸派的破斥(戒斌、知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