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论宗“于教二谛”(理净)
 
{返回 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74
  三论宗有两种二谛,即“于情二谛”和“言教二谛”,简称为于谛和教谛,合称为于教二谛。所以三论宗主张二谛是教,不同与其它宗派对二谛的主张。因此,二谛是教是从佛教的教理来看,它是三论宗的独特见解。也是三论宗诸师对二谛义的一大新发展,在佛教各宗派都非常重视二谛观的研究,但因各宗诸师对二谛的认识观点不同,所主张的理论也不一样。一般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主张二谛是理,唯有三论宗主张二谛皆是教。提倡二谛是教最早是三论宗摄岭僧朗大师。《大乘玄论》卷一云:“山中兴皇和上,述摄岭大师言:二谛是教。”在《二谛章》中也说:“摄岭兴皇以来,并明二谛是教。”由此可见,二谛是教倡导于僧朗,而大兴于兴皇大师之时,到了吉藏大师时才大力加以宣讲发挥。如吉藏大师的重作品《大乘译音论》、《二谛章》、《中论疏》、《三论译音义》等都对这一理论作了详述。
  《大乘译玄论》言:“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虚寂之妙实,穷中道之极号,明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故二谛唯是教,不关境理。”从这段文即可说明“二谛”的性质和佛说二谛的目的。真俗二谛只是用来表诠如来所说的言教,而不二之理是非言教所能表达的,所以说二谛只是教而不是境理。佛依凡圣空有二谛的定执,还说因缘假名二谛之教。今三论宗言二谛有两种:即于二谛和教二谛。所言“于二谛”者,是就从两个不相同的认识方面而言。世间一切法缘生如幻,本无真实性,但对于凡夫来说是真实有,所以世间之“有”于凡夫是实,名为“世于谛”。而圣人知世间诸法,皆是虚妄不实,毕竟是空寂,所以诸法之“空”于圣人是实,名为“真于谛”。今空有二义分别对“于”凡圣皆为是谛,故名“于二谛”。如《中论·观四谛品》云:“世俗谛埏,一切法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实。”这表明诸法性空,而世间颠倒以为实有,这于凡夫是谛;圣人真实了知其为颠倒性空无生,这于圣人是谛。这“于二谛”是分别以空有二法对凡圣两种不情况下的认识理论。所以叫“于情二谛”。所言“教二谛”者,是指如来方便教职工化众生而施设的空有二谛。如来诚谛之言依凡夫之有而说有,但其目的不在有而在于表不有;依圣人之空而说空,其目有不在于空而在于表不空。用空有二谛来表非空非有不二之理便是“教谛”。因为真俗、空有皆是假借之言,目的在于引导众生回归于非真非俗、慧有非无的不二之理,如《大品般若经》云:“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为著有者说空,为住空者说有。”这表明凡圣所执的二谛不同,佛所说的是教二谛,嘏凡夫和二乘所执的是于二谛。并且教二谛是建立在于二谛上。所以,《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来依二谛说法,所依是于谛,说法是教谛。于二谛在凡圣的情执方面言是谛,但在诸佛说法的意义上而言还是教。诸佛能依是教,所说还是教,所以名为“言教二谛”如《二谛章》云:“于谛者,色等未曾有无,而于凡为有名俗谛,约圣是空名真谛。于凡是有名俗谛,故万有不失;于圣是空名真谛,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教谛者,诸佛菩萨了色未曾有无,为化众生故,说有无为二谛教,欲令因此有无悟不有无,故有无是教。”因此,所依是“于谛”,佛依之类所说之法名为“教谛”。这就是三论宗所主张的“于教”二谛。

{返回 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论宗大意(黄忏华)
下一篇:三论宗从本迹两方面辩析佛道二者的不同(理净)
 对学习“三论宗特点”一讲的认识
 略论三论宗的佛教思想(许抗生)
 浅探——从印度中观学到中国三论宗的二谛观(释照行)
 “中观”互发互尽(理净)
 罗什法师的三论思想略述(理净法师)
 三论宗漫谈
 试述三论宗的二谛义(慧然)
 试论三论宗的性空思想(圣辉法师)
 三论学派对天台宗创立的作用(曾其海)
 三论宗初章义(理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小乘、大乘、金刚乘的区别是什么?[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试论中国佛教禅定的特质[栏目:华方田教授]
 真禅法师与人间佛教(沈剑英)[栏目:人间佛教]
 《金刚经》中的关键句[栏目:卢志丹居士]
 万法唯心,心转万法[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浴佛得大菩提心[栏目:法忍法师]
 为什么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唯一对境?[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唯识三十论题前谈话[栏目:太虚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七七)[栏目:杂阿含经]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