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陈那论师思想的变化(刚晓)
 
{返回 因明学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70
陈那论师思想的变化
  杭州佛学院 刚晓
  内容提要:陈那论师的因明理论,在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等著作中,是以二悟八门为纲的,但到了晚年,他在《集量论》中对因明体系重新进行了构建,给改成了以二量为纲:现量和比量,其中现量是比量的基础,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为他比量,为自比量则是为他比量的基础。我们汉地的因明因为一直到近代才有《集量论》译本,所以一千多年来只是抱着陈那论师的二悟八门思想在研究。本文着重说明了陈那论师的早期著作,主要内容其实是偏向于为他比量的,比如《因明入正理论》中的宗的定义等,就只适合于悟他门、为他比量,我们现在不能把他的早期思想普遍化。
  关键词:陈那、集量论、现量、比量
  陈那论师(梵文dignāga或dinnāga,藏文Phyogs-kyi
gla?-po,约440—520年)在佛教内的地位无比崇高,号称佛教六庄严[1]之一,学术界则称他为新因明之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因明著作有八部,号称陈那八论:《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轮论》、《似因门论》、《理门论》、《取事施设论》、《集量论》,这是义净法师(635—713)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上说的。在这八部著作中间,影响最大的是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后期的《集量论》。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被其门人商羯罗主论师(?a?kara-svāmin,约六世纪人)给简化成了《因明入正理论》,传到汉地,成了汉地人研习因明的核心著作;而后期的《集量论》,传到藏地,被藏地人称之为《量经》[2]。这里就以这两部论为主把陈那论师的思想演变给勾勒一下。
  《因明正理门论》的总纲与《因明入正理论》是一样的,不过《因明入正理论》中的用语很上口,我们就按《因明入正理论》来表述了。
  商羯罗主论师在一开始就先把其大纲给点了出来:
  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3]。
  也就是说,因明的纲要分两部分:自悟、悟他,自悟里边包括了现量、比量以及似现量、似比量,悟他里边包括了能立、能破以及似能立、似能破。实在地来说,现量、比量确实能够自悟,但似现量、似比量其实并不能起到自悟的作用,为啥也被放在自悟里呢?沈剑英先生说:
  似现量、似比量旨在纠正个人认识和思维中的谬误[4]。
  也就是说,因为似现量、似比量本意是自悟,虽然没有起到实际用处,但用心是好的。咱们中国的古人也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既然是论心,所以干脆就把似现量、似比量也给放到自悟里边了。
  同样的,能立、能破是能够起到悟他的作用的,而似能立、似能破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悟他的作用,不过是因为它有心悟他,所以也给放到悟他里边了。
  沈剑英先生说:
  似能立与似能破旨在揭露论敌的过失[5]。
  实际上,把似现量、似比量给放到自悟里,把似能立、似能破给放到悟他里,也会起到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佛教毕竟是宗教,既然是宗教,就是以生命的解脱为目的的,可似现量、似比量实际上不但担负不起自悟的功能,而且搅了自悟的局,成了解脱的绊脚石。似能立、似能破也是的,其实它们妨害了解脱,是搅了悟他的局。
  在佛教的教义里,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为啥本心是自悟的似现量、似比量,以及本心是悟他的似能立、似能破实际上却是走到了自悟、悟他的反面呢?这个问题先放放。
  《因明入正理论》的正文,就是以这个大纲而展开的,我们可以把它给划出来:
  现量
  自悟 似现量
  比量
  因明 似比量
  能立
  似能立
  悟他 能破
  似能破
  当然,在正文里具体展开的时候,次序有了一点变化,成了:能立、似能立、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能破、似能破。而且在正式解释的时候,用了大量的篇幅解释了能立、似能立,其他的可以说实际上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尤其是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在正文中各有一句话。现量是“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比量是“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似现量是“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似比量是“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如前已说。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这样来看,《因明入正理门》着重是讲的悟他门的论辩规则、技巧(悟他门的能破、似能破实际上讲得也很简单)。
  《因明正理门论》中,只不过在论述的时候,讨论得比《因明入正理论》详尽而已,理论色彩更浓一些,但总纲是一样的。
  到了陈那论师晚年,他山居岩洞,把自己以前所写的关于因明学的著作进行了一番重新检讨,给重新进行体系构建,他说:
  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6]。
  也就是说,他以为自己以前的因明著作并不成系统,甚至可以说还有漏洞,比如:说似现量本意是想自悟,可实际上似现量是妨害了自悟,佛教讲究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本意真的是自悟,何能实际效果却是妨害自悟呢?这根本与佛教义理是相违背的[7]。于是陈那论师要重新整合、重新组织自己的因明体系。《因明正理门论》是陈那论师早期的代表性因明著作,当然需要打散给以重新集合了。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情况:早先时写过的文章,到了后来,发现当时所写的文章并不完美,其思维还有考虑欠周详之处。或者是先时的零碎文章,后来给整理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在整理的时候,把先时的观点又给进行了补充。想来陈那论师也是这样的,先时的《因明正理门论》等作品,到后来就给整合成了自己更满意的《集量论》[8]。
  陈那论师在《集量论》里边所建立的新因明的体系是这样的:
  现量
  因明[9] 为自比量
  比量
  为他比量
  陈那论师的因明体系为啥要这样呢?因为现量是比量的基础,比量是以现量为前提的,所以要把现量放在前边,把比量放在后边。在比量里边,为自比量是为他比量的前提,要是没有为自比量,就不可能有为他比量。这样一来,我们以《集量论》为标准对照一下《因明入正理论》,恰恰《因明入正理论》是把为他比量当成了重点。
  陈那论师之后的因明家,大都是沿用《集量论》的体系构建,比如后来的法称论师[10],就是沿用的这个构建方式,在他最流行的著作《正理滴点论》中,其品名就是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在其《释量论》中也仅只是多了一个《成量品》而已,其结构还是按陈那论师的体系来的。一直到后来的比如萨班大师[11],他在其《量理宝藏论》中,也是用的这个体系,其第九品是现量品,第十品是为自比量品,第十一品是为他比量品[12]……
  在陈那论师《集量论》的这个因明体系中,具体到比量,实际上只有为自比量是比量,为他比量其实只是语言技巧而已。后人更有这样的说法:
  只有为自比量才是真实的比量,而为他比量是假立的比量……唯有为自比量才是真正的比量[13]。
  既然为他比量并不是真正的比量,为啥还要叫它“为他比量”?这个名字让人猛然一接触会认为它就是属于比量所摄。是这样的:
  比如甲、乙二人,甲把他所悟到的道理用语言表述出来,乙听了甲的话,也明白了那个道理。在这个过程里头,对于乙来说,其实乙还是以自己的现量认识为基础,加上甲的语言为助缘,而生起了比量认识。乙内心里所生起的比量认识就是为自比量。但在乙的这个认识过程中,甲的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助缘,要是没有这个助缘的话,乙就生不起比量认识,所以把甲的语言叫作为他比量。也就是说,“为他比量”这个名字是乙给取的,他说甲的语言是甲的为他比量,对于甲自己来说,这语言根本就不是。
  陈那论师在其《集量论》因明体系里头,还刻意剥夺了似现量、似比量等的地位,对它们着力于进行破斥,因为它们其实是我们的正智产生的妨害。《因明入正理论》基于事实的存在而给它们了一个位置,《集量论》则基于解脱而取消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另外,关于因明的宗(所立),还有这样的说法:
  所立(宗)之定义:无“成立”与无“遮除”[14]。
  “无成立”就是指还没有能够证明确实是正确的,“无遮除”就是指还没有能够证明确实错误的,这才是所立宗。
  我们如果按这个定义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所谓所立宗,其实是正在进行着的思维而已(这思维是拿因三相来判定正误的)。比如我说:声到底是常还是无常呢?如果是声常,有什么理由来支持?如果是声无常,有什么理由来支持?到底是声常的理由符合因三相,还是声无常的理由符合因三相呢?这是一个符合定义的所立宗。假如说我得到了确定的见解:声确实是无常的,声常绝对是错误的。这确定见解一得出,就不符合所立的定义的,也就不再是所立宗了。当然,在思维的过程中也不能犯现量相违、自教相违等过失[15]。
  再回头看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因明体系,则这个所立的定义只能给放在为自比量里边。萨班也确实是在为自比量里讲的这个定义。
  在《因明入正理论》中,对于宗是这样定义的:
  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为性,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16]。
  就是说,宗前陈得共许极成,宗后陈得共许极成,前陈、后陈进行差别[17],而且是随自己的高兴而所立的,就是宗。这个定义里有“极成”字样,所谓“极成”,这就出现了至少两个人:立论者、论对者,甚至出现三方:立论者、论对者、仲裁者(公证人)。
  要是按这个定义来说,则这就应该把宗给分到为他比量里边才对——《因明入正理论》也是把它给放在悟他门中的——但前边说到,为他比量其实只是假立比量,既然是假立比量,则这宗就只能是假立宗!所以说,《因明入正理论》大量的篇幅其实是在讨论为他比量、假立比量的情况。
  在《因明正理门论》里头,一开始就有说:
  是中唯随自意乐,为所成立说名宗[18]。
  这里的说法,其实就是为他比量里的情况。陈那论师自己对这两句颂子的长行解释里有,“随自意显不顾论宗……”
  据相关资料,玄奘法师自己对于《集量论》曾经学过多遍,但他回来后并没有传译这部著作。使得我们的文轨法师(七世纪人)、神泰法师(七世纪人)、窥基法师(632—682)以及慧沼法师(651—714)、智周法师(668—723)等等,全都是在陈那论师早期的思想中转,而且甚至更多的是在其弟子商羯罗主论师的《因明入正理论》里边转。
  前边已经说过,《因明正理门论》以及《因明入正理论》的大纲,二悟八门是其总要。但这二论中用大量篇幅所讲的宗过、因过、喻过等,后来都被纳入了“根本就不是(比)量”的为他比量[19],也就是说,它们只是语言技巧而已,既然是语言技巧,所以说宗五过也好,宗九过也罢,这根本就不固定,不必非是五、九,我给总结成宗十过、宗十八过也都是可以(《因明入正理论》总共列出了三十三过),根本就没有错误之说,在弘法实践中,发现多少种过就立多少种过,但这就成了“作如是说,展转流漫……所说无穷[20]”,那么陈那论师在《因明正理门论》中自己立了十四过类,说人家足目所说的二十四过类(还有二十二负处)分法不合适,陈那论师这说法合适吗?当然了,陈那论师说足目的二十四过类分法不合适是举出了理由的,但这理由其实只是语言而已。就是说:是说足目的二十四过类分法不对,又不是真的不对,只是说它不对而已,不然为啥《因明入正理门》又何至于把陈那论师的十四过类给取消呢~~不过,即使只是语言技巧、辩论技术,在辩论风气盛行的古印度还是有作用的,可毕竟与因明本意(按《因明入正理论》里的说法,就该是自悟、悟他)相距太远。我们现在的因明学者在研究因明的时候对照分析古因明所列过失数、陈那论师所列过失数、法称论师所列过失数,在没有辩论风气的时代,有意义吗?
  要是如韩老师开玩笑时说的,“活着就是意义[21]”,当然笑笑也就过去了,没有必要深究,但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等对因明学是虔诚的,是他们彻底把因明学由外学变成了内学,所以,陈那论师把自己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构建改成了《集量论》的二量体系。陈那论师自己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还抱着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甚至有的只是《因明入正理论》),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集量论》的汉本在1928年已经有了吕澂先生的译本,现在公开出版的还有1982年版的法尊法师的译本(韩镜清先生的译本没有出版),我们也该对它动动心力了,因为我们一千多年来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因明的核心其实是现比二量。
  --------------------------------------------------------------------------------
  [1]佛教六庄严: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
  [2]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杨化群序第11页。
  [3]大正藏第32册,第0011页上栏。
  [4]沈剑英著,《因明学研究·修订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0月第1版,第3页。
  [5]同上。
  [6]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页。
  [7]我们常举这样的例子来类比:文革后有不少地方草草筹办佛学院,招生简章上写的都是为佛教培养人才等冠冕堂皇的话,可是马上他的佛学院就办不下去,倒闭了。佛教讲究与法相应必有护法,既然是为了培养佛教人才,为啥护法不来护呢?这就说明了实际上他当初的发心根本就不是为佛教培养人才,那只是个幌子而已。现在你说似现量的本意是自悟,表现出来的却是妨害自悟,表里根本不一啊。
  [8]韩先生在读稿时又给我提了一个说法:年龄原因。说,陈那论师早年时候,因为年轻,精力旺盛,参加辩论的时候多,那烂陀寺还请他代表佛教去平异教徒的事儿,所以《因明正理门论》就特别注重论辩,而晚年时他一个人到窝芝庇厦山洞隐居,心态越来越平和,自然在佛理上用功更多。而佛理是让人觉悟的,自然就把辩论给放到次要位置了。
  [9]或称“量论”。
  [10]法称论师,梵名dharmak?rti,约620—680,陈那之后的又一因明大师,提出三类因是其对佛教的最大贡献,他的重要著作有《释量论》、《量决择论》、《正理滴点论》、《因滴论》、《观相属论》、《诤正理论》、《成他相续论》等,这七部著作号称法称七论。
  [11]萨班,1182—1251,萨迦派第四代祖师,1244年受蒙古阔端之邀,携其侄八思巴到凉州,于1247年见到阔端了,商定藏区归属蒙古政权的条件,从此以后,藏区就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萨班的重要因明著作是《量理宝藏论》,这部论现在有罗炤先生译本、明性法师译本、索达吉堪布译本、万果先生译本等四个。不过万果先生的译本我并没有看到过,据他的几位研究生说已经译好,很快就可以出版了。
  [12]《量理宝藏论》前边的第一至第八品,实际上是为第九、第十、第十一品讲量而进行的必要准备、铺垫。
  [13]祁顺来著,《藏传因明学通论》,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02页。
  [14]萨班·庆喜幢编著,明性法师中译,《量理宝藏论》,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9月修订版,第361页。
  [15]注意,现量相违、自教相违等有为自比量的情况,也有为他比量的情况。《因明入正理论》中所列的三十三过,有不少放在为自比量里边是不合适的。
  [16]大正藏第32册,第0011页中栏。
  [17]关于前陈、后陈的差别,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只能后陈差别前陈,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也有人说可以前陈、后陈互相差别,明确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熊十力先生等。我本人以为是互相差别。
  [18]大正藏第32册,第0001页上栏。
  [19]注意,《因明入正理论》里边虽然把自悟、悟他给分了分,但在事实上,自悟、悟他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这在因明著作中几乎都有涉及到。
  [20]大正藏第32册,第0005页下栏。
  [21]据韩老师说,这是黄老先生说的,原话是“活着就是胜利”,他说的“活着”,只是狭义的生命存在,我这里则是把“活着”理解成引申义,指其思想还有生命力,活在人们的心里、笔下等,比如陈那论师,人虽然已经去世上千年了,但现在人们还研究他的著作。

{返回 因明学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正理滴点论广释(胜自在慧著 韩镜清译)
下一篇: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郑伟宏)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四)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六七)
 阿含经菁华节录·壹、贪爱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九七二)
 妙法莲华经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知识的确立——现量(直观)与比量(演绎) (王翔)
 知觉和六识心王
 杂阿含经卷第六(一二九)
 星云法师序
 尊者难陀的教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七十八、咕噜布达力巴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论藏 人施设论 论母[栏目:人施设论]
 一个人去放生[栏目:佛网文摘]
 禅话百家--禅者之思与当代书法创作(黄君)[栏目:佛教与书法]
 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1912~1949)(陈仪深)[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对于中央民训部修订中国佛教会章程草案之商榷[栏目:太虚法师]
 十善业道之不两舌[栏目:宽运法师]
 答熊道琨张世俊问[栏目:太虚法师]
 吾心忠告 3-5 佛法简介 无上三要法[栏目:敦珠法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