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印度因明之著作
 
{返回 因明简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9

印度因明之著作

《中论》

亦称《中观论》。印度大乘佛教理论著作。内容包括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创始人龙树所著的《根本中颂》与后人的注释两大部分。《根本中颂》传为500颂,实为446颂,分为27品,是龙树阐述中观理论的代表作。它把佛教的缘起论改造为诸法缘起性空,中观无自性,从而把《般若经》所讲的“空”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它以“中道”为纲,提出“八不缘起”、“真俗二谛”、“实相涅槃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基本奠基。其注疏较著名的有相传为龙树亲自所注的《无畏疏》及青目、佛护、无著、月称、德慧、安慧、清辩等人的注释。此外,尚有多种梵、藏文注释本传世。诸注释本中,青目本(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在这个流传最广。

《方便心论》

古因明经典之一。相传为龙树所著,后经日本学者宇井伯寿的考证,确认系龙树之前的小乘论师所造。有北魏延兴二年(472年)由西域三藏吉迦夜与沙门昙曜的译本。本论的造论目的是为了明了辩论的方法和思维的正规,同时兼有伦理学与雄辩法的性质,其书虽是以反驳胜论派理论为主,同时也构造了佛家因明的第一个论辩逻辑体系,在因明的“正”、“似”、“立”、“破”等方面都有系统阐述,在因明史上地位可与正理派的《正理经》相比。全书共分四品:第一为明造论品,第二明负处品,第三辩正论品,第四相应品。第一品专述论辩方法,提出“能立八义”的立论方法,即“譬喻”、“随所执”(所立的宗或者推理的结论,立宗义要依靠四种量)、“语善”(即论辩中的语言要“不违于理,不增不减,善解章句,应相说法”)、“言失”(指与语善相反的过失)、“知因”(专讲论证中的论据,论辩中的理由、根据)、“应时语”(强调语言在内容、时机上都要有针对性)、“似因”(指理由、根据上的过失)和“随语难”(类似于逻辑中归谬法的反驳)。第二品指出论辩中的过失情况,大致分为颠倒、迟昧、不知彼过、生正义过、不悟、问答违错、言轻疾、重复而不简洁(即语少、语多、无义语、非时语、义重等)、舍本宗和以疑为违。第三品用举例分析的方法说明在论辩中何以为正、何以为负。第四品考察宗、因、喻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必然性。具体指立者的论证本无过失,而敌者强加于对方为过失,结果反而成了敌者(反驳者)本身的过失。

《如实论》

全称《如实论反质难品》。印度古因明著作。世亲著,陈真谛译。依《至元录》所载,《如实论》与《无相思尘论》、《观所缘论》、《观所缘论释》的译本相同。现存《如实论》是全论最后的一部分,其前的内容已全遗失,论中的三品皆标明反质难品,讨论的主要是误难论。其最大的贡献是在佛家因明中首次吸取了因三相的理论。提出:“因有三相,谓是根本法,同类所摄,异类相离”。此前外道讲因三相都是从“体”而言的,特别是后二相,都是以喻依是否与宗有法同体而论,。从世亲开始才从“义”上着眼,强调喻依是否具有“均等义”。从仅存在“反质难品”名目上看,它似为专讲断诤问题的,其实也包括了反驳中的过类等。本品分为“无道理难品第一”、“道理难品第二”、“堕负处品第三”三个小品。其中“无道理难品”共有16个专题,分为33个论式,主要是反驳对方诉我方“无道理”的责难,属于断诤,但从其论式上看,却是一种诡辩;“道理难品”的内容与《正理经》的24种误难相当,是讲能破问题,有过失的似能破共有16种,后陈那在此基础上归纳为14过类;“堕负处品”则分列了22种负处,世亲吸收了《正理经》对负处的分类,又有新的创造,可说是集佛家堕负论之大成。

《瑜伽师地论》

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口述,无著笔录。一说为无著本人所著。唐玄奘译,100卷。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经典。全论分五个部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主要内容是以“持”、“相”、“分”等十法总结大乘的“道”(实践方法)与“果”(实践结果)。认为真理按其深浅程度不同而分四等,最高的佛教真理只有在排除一切感情的干扰及理性的蔽障后才能得到。世界万有都有“假说自性”(凭借概念予以表达的性质)与“离言自性”(离开概念的万有本性)两种性质,强调这两种性质的高度统一。它提出的阿赖耶识、唯识中道等观点,被后世其他唯识著作发展,成为唯识哲学的基本理论。异译本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九卷。陈真谛译《决定藏论》三卷。均系节译。现存较早的注疏有古印度胜子著《瑜伽师地论释》一卷,玄奘译,分六门略释十七地。敦煌遗书中存有唐法成述,弟子笔录之《瑜伽师地论随听疏》。《瑜伽师地论》自玄奘译出,门人窥基就作《瑜伽师地论略篡》十六卷,寻遁伦集撰《瑜伽伦记》四十八卷。此外,令因、圆测、玄范、无晓、兴并作有《解深密经疏》,其中圆测疏现存,其他都已佚。近代,随着对唯识学研究的兴起,欧阳竟无撰有《瑜伽师地论叙》对本论作了概略的叙述。韩清净对本论详加校订撰成《瑜伽论科句》,又融会本论前后文义,综考所有有关论著疏释,撰成《瑜伽师地论披寻记》。至于本论的部分注释,有太虚撰《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真实义品亲闻记》。在《瑜伽师地论》第十五卷《本地分》中,首次提出了因明的概念:“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又分别从论体性、论处所、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等七个方面来讲因,史称“七因明”。在论所依中论述了“所成立义”、“能成立义”等八种论证的构成因素。

《显扬圣教论》

亦称《广苞众义论》。古印度无著著。唐玄奘译。二十卷。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理论著作。本论为阐杨《瑜伽师地论》的内容而作,共分十一品,二百五十二颂半。把大、小盛各种法数加以汇拢,力求构成一个整体,以证明唯识无境这一理论。亦是了解瑜伽行派理论的工具书。本论原文共包括252颂半与解释颂文的长行。亦有颂文别行成卷者,名作《显扬圣教论颂》,唐玄奘译,一卷。据载,本论曾有唐窥基、神泰、新罗景兴等人所撰之疏,但均失传。其中对因明的论与安慧所著的《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基本相同。参见“阿毗达摩杂集论”。

《顺中论》

全称《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密经初品法门》。相传印度龙胜(龙树)所造,实为无著著。二卷。有元魏•般若流支译本,此论梵本已佚,仅存汉译本。旨在解释龙树中论所说“八不”之意趣。如卷首于举八不之偈后,复谓“如是论偈,是论根本,尽摄彼论,我今更解。”文中除引罗侯罗跋陀罗及提婆之偈外,又破摩

首罗、时节、微尘、胜者、自性及断灭等外道之说。关于本书之著述动机,该书卷下云:“问曰:阿者梨意为何义故而造此论?答曰:依顺道理入大般若波罗蜜义,为令众生舍诸戏论取相等故。既舍离已,依顺道理,速入般若波罗蜜故。既依道理,速入般若波罗蜜已,舍诸戏论一切取相。舍诸戏论取相等已,速疾成就无上正觉,为此义故,师造此论。”该论在反驳数论时,引用了数论的因三相说,同时在论中还列了式子来具体说明因三相的念义,成为汉译佛典中最早提及因三相的著作。

《阿毗达摩集论》

无著撰,师子觉注释,后安慧把这二者合并,称为《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集论》全文约一千五百颂,分为五集。“相集”第一,这属于一论的基本法相部分,所以也称为“本事”。其中区分解释蕴处界三类法、相摄、相应、成就四大段:“谛抉择集”第二,详说四谛法。苦谛说有情世界及器世界,集谛说烦恼和从他增上所生的诸业,灭谛说在诸法实相上断灭诸有漏法,道谛说资粮等五道能断集证灭;“法抉择集”第三,在十二分教的基础上详说佛教的意义;“得抉择集”第四,说能修习的种种人(补特伽罗)和所修的种种现观。以上抉的谛是佛教所诠之理,法是佛教能诠之教,而得是依教修行,合拢来相当于阿毗达磨里“对法”的一方面。最后,“论议抉择集”第五,,用义理等六门明释念通诸经要旨的方法,又从论轨法门说明论议胜他的方法,相当于阿毗达磨里“解法”和“伏法”两方面。相比于《瑜伽师地论》,《集论》和《杂集论》有如下新的提法:(1)关于“论处所”中删略“于大众中”。(2)对五支作法从理论上和实例上作了论证,如说:“合者,刃印所余,此种类义,今就此法,正说理趣”,“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结合究竟,是名结。”(3)对现界进行界定:“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自”是亲义,“当”是恰当,合起来指当下直接的感知,“明了”即排除种种障。“无迷乱”指无错乱,陈那、法称后来称之为无分别、不错乱。(4)对比量的界定:“比量者,谓现余信解”。比量又依赖于现量:“矢见成就,今现见彼一分时、于所余分、正信解生”。(5)在论庄严中新增“辩才”的要求。(6)在“负处”中解释“粗犷”为“谓愤发卒暴,言词躁急”。(7)提出有十二种情况下的兴诤论和十二项不兴诤论的情况。

《陈那因明八论》

古印度陈那八篇著名因明论著的统称。根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说,包括《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门论》、《似因门论》、《理门论》、《取事施设论》、《集量论》。《观三世论》又有译《观三时论》,是反对婆罗门教的论战作品,尤其反对象文法家跋致呵利解释对“梵”的理论。《观总相论》中批判了胜论教义假想的实体所谓“总相”。《观境论》认为“极微”虽然通过“五根”造成“识”,但极微并不是识的“外境”。所缘缘永远是内在的,总是和识相伴出现。《因门论》与《似因门论》已佚,但在藏文中有一名为《因轮论》的小本子,从中可以看到陈那对于“因”的某些观点。《理门论》是一本逻辑入门书,是一本象《如实论》或《论轨》的概要性手册。它也仿照该二书的编排,分为上下两篇,一是关于论证,一是关于破斥,在论证的末尾也讨论了知识方法。认为只有两种知识方法,即现量和比量,但对所接受的两种知识方法的定义是全新的。《取事施设论》分别了三种假施设,即总聚(空间方面)、相续(时间方面)和分位差别(时空两方面)。这些东西不能说与它的部分为一性还是异性,只有真实的法相互之间才谈得上一性或异性。这些假设的概念不过是依于诸法所起的识的造作物。《集量论》则是陈那晚年的因明代表作。在陈那因明八论中,除《集量论》有多种释文外,另《观三世论》留有藏译,《观总相论》有汉译(义净译《观总相论颂》一卷),《观境论》有汉译本和藏译本存世,有真谛(《无相思尘论》)与玄奘(《观所缘缘论》)两种汉译,另外义净亦译有护法作释的《观所缘缘论释》,《理门论》现有藏译本及玄奘(《因明正理门论》本)与义净(《因明正理门论》)两种汉译,藏地《理门论》实为《入正理论》。《取事施设论》现存义净的汉译本(《取因假设论》)

《集量论》

古印度陈那著。是其晚年集纳自己有关量学(即因明)的零星散论而成,故名。为其晚年的因明代表作。藏传称之为《量经》(即量学的经典著作),以示尊重。此书分六品,计二百四十七颂:(1)现量品;(2)为自比量品;(3)为他比量品;(4)观喻及似喻品;(5)观离品;(6)观过类品。每品先自述主张,然后破斥别人的观点。该书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又以三支作法为中心,说明因三相、九句因、同喻和合与异喻之离,剖析多种似因,似喻与似能破的推理错误。被称为“新因明”,为陈那对印度古因明的重大发展。此书于唐景云二年(711年)由义净译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译本,惜不久亡佚。11世纪以后,此书又译传于西藏。藏译本《集量论》有两种:一为金铠、信慧所译(见德格版“丹珠尔”),一为持材护、雅玛参贾所译(见北京版“丹珠尔”),两种译本出入颇多,很难断定哪一种更接近陈那原著的面貌。由于《集量论》梵文原典已佚,所以,藏译本成了现今研究《集量论》的主要依据。印度等国学者曾作过从藏译本《集量论》还原为梵文的尝试,然均为完成。1928年吕根据藏文本译出《集量论释略抄》,法尊法师于1981年编译出《集量论略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内外第一个全译本。

《因明正理门论》

亦译《理门论》、《正理门论》、《大论》。古印度陈那著。一卷。新因明的重要论著。此书梵文原名无“因明”一词,系译者为标明著作性质所加。有两种汉文译本。一为玄奘译,名《因明正理门论本》。一为唐义净译,名《因明正理门论》。后者仅在卷首比前者多出三百余字的《释论缘起》,其余部分两者完全相同。后人据此认为,义净译的仅是释论而未译全,义净译本为后人取玄奘译本与之凑足一卷而成。此书以立(证明)破(反驳)为主题,阐释其中的规则、谬误的类型和原因。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能立与似能立,第二部分论能破与似能破。“九句因”在此书中占据了突出地位,用以判别因与似因;解说了同喻与异喻。显示因三相的后二者——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以及辩因与似因、喻及似喻;简要说明现量的真似以及比量有自悟与悟他之分;在剖析真能破、似能破时,特别依照《正理经》所说,详细列举了十四种过失。该书早已佚,现所用文本是由吕和释印沧1928年对勘而成的《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

《观所缘缘论》

又译《观境论》,现存有藏语和汉语文本。认为“极微”虽然通过“五根”造成“识”,但极微并不是“识”的“外境”,因为它们没有相同的相状出现在识中。“和合”(集微的积聚)也不是外境,因为它是不真实的,也不是缘。因此所知觉的既不是极微,也不是极微的和合。我们也不能知觉极微与和合的构成物,因为每件事物都是拼凑起来的,我们只能知觉它的一部分,只在事物的相中才有形象,极微中并无形象对象。当极微移去了,识还可以保留,虽然已经没有对象在场;对象事物是内在所知的色境,它现起仿佛是外境,因为它是识中的色境,就此来说它是一个缘,是所缘缘。所缘缘永远是内在的,总是和识相伴出现,这里有一种二重性,识现起时好象是外在事物(作为所缘的缘),同时又是它所产生的。境与根的作用是交互为缘的,识根据它们而现起。

《因轮抉择论》

因明著作。古印度陈那因明八论中的《因门论》与《似因门论》虽然佚失,但在藏文中有西藏罗班的达菩提萨捶与达磨阿输伽所译的《因轮论》的小本子,吕参阅了威提布萨那在《印度逻辑史》中的分析,并将其译为汉文,并附有因轮图,称之为《因轮抉择论》。从中可以看到陈那对于“因”的某些观点。它澄清了中词运用规则的标准和揭露诡辩反驳的真实性质,它附有一个图解阐明在中词(因)和大词(后陈)之间,如其一致(同品)和相异(异品)的实例(喻)所指示的配合情况,共有九种。三行横排列中,中词(1)出现于一致实例中,(2)不出现于一致实例中,(3)出现于一部分,而不出现于另一部分一致实例中。与这三横排交叉的三个竖直排列中的中词(1)出现于相异的实例中,(2)不出现于相异的实例中,(3)出现于部分的,而不出现于另一部分的相异实例中。这种配合包括了所有的可能情况,并对这九种可能性陈那插入了一些具体说明,如同品有、异品有等等,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只有第二行的最上与最下两项是有效的,这与《正理门论》和《入正理论》所提的九句因相同。

《因明入正理论》

新因明经典之一。亦译《入论》、《小论》。古印度陈那弟子商羯罗主著。一卷。新因明的重要著作。唐玄奘译。此书梵文原名无“因明”一词,系译者为标明著作性质所加。此书可作为学习陈那《因明正理门论》的入门阶梯,分为悟他的立破和自悟的量论(知识论),而以悟他为主。此书卷首颂曰“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后人因之称为“八门二益”,此为全书的总纲。在精要概述《门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又作整理、补充、发挥,特别在似能立一门里,依照宗、因、喻三支整理出三十三过(似宗九过,似因十四过,似喻十过)。但有两点与《门论》不同:一是割舍了九句因;二是紧密联系宗、因、喻三支,剖析各类因明过失,把能破与似能破纳入于三十三过分析之中,由于此书较易为人接受,故后世为之作注者甚多。

法称因明七论

法称七本因明著作的统称。简称为“因明七论”,又称“量学七论”。分别是《释量论》、《定量论》、(又名《量抉择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和《诤正理论》。七论都是对陈那《集量论》的评释,其中又有法称自己的发挥和创造。七论中,系统阐述因明义理的“广论”有三部,即最详尽的《释量论》,较简单的《定量论》的最为概要的《正理滴论》。其余四部则是对因明义理某一侧面引申和专述,称为“肢论”。《释量论》是法称七论中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法称因明思想的著作。《定量论》既有颂又有长行,是《释量论》的缩略本,它的颂一半以上是出自于《释量论》,它对为他比量有较细致的阐发,侧重归纳了辨析推理。《正理滴论》更为简要,它与《定量论》一样,分为三品,分别讨论现量、为自比量和为他比量。在四部“肢论”中,〈因滴论〉和〈观相属论〉是对为自比量的发挥。〈因滴论〉主讲因的分类,法称驳斥了他宗所持的因有六相或三相合一的观点,强调“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三种”,对因三相和言三支作了系统阐述。〈观相属论〉

考察关系问题,明确宗因系属仅限于“自体”(自性因)和“因果”(果性因)两种。《诤正理论》和《成他相续论》是为他比量的引申,前者讨论辩论的艺术,专题论述了如何破斥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后者针对唯我论而写的有关外在的精神实在性的讨论,解释了为什么立者的心识可以使他人了悟,说明万法唯识。除《释量论》第一品及法称本人的注和《正理滴论》有梵文原本外,其余五论均只存有藏译本。

《定量论》

亦称《量抉择论》。古印度法称因明七论之一。将陈那《集量论》的六品归纳为三品:现量品、为自比量品和为他比量品。阐述了此三种量的性质、差别和作用等。后世以“通理大论”见称。藏族早期的因明师大多依此论讲学。12世纪有恰巴•法狮子和藏那巴•精进狮子的注疏。13世纪世尊正理剑有其注解名《广严花朵饰》,1991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整理出版。参见《法称因明七论》

《释量论》

亦译《量评释论》。法称七论中的广论。最完整体现法称的因明思想的著作。但《释量论》除第一品外,已无梵文原本,只有藏译本存世。该书是对陈那《集量论》的解释,但在体系上变动很大,所以有人据此认为法称并非直接依据陈那的《集量论》而可能是依据释尊菩提对陈那原本的注释。将把陈那《集量论》的六品(即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观喻似喻品、观遮诠品、观过类品)摄为自比量品、成量品、现量品、为他比量品四品。将《集量论》的一个归敬颂扩展为成量品,而删略了后三品,表明法称的因明更注重于知识论,注重因明对人生伦理的作用,使因明更加佛学化。法称的《释量论》中包括有颂和注释两部分,颂由法称所撰,为自比量品有法称自己的注释,后三品由其弟子帝释慧作注。法尊法师将《释量论•颂》译成了汉文,并编译僧成(一世DL喇嘛)的《释量论释》198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印行。

《正理滴论》

法岑因明思想最概要的一个纲要性表述。全文约六千余字,分为现量、为自比量、问题比量三品。在现量品中,对现量界定为“无分别、不错乱”,比陈那时更明确提出“无错乱”的要求,采用了经部关于外境实有的教义。在为自比量品中,将因的种类划分为“立物因”和“否定因”,并把立物因细分为“自性因”和“果性因”。在为他比量品中,简化了因明的论式,把之前的三支论式简化为二支,并且宗题在他那里也是常被省略。由于其现仍存有梵文本,长期以来成为东西方学者研究法称因明思想的主要依据。王森、杨化群等人分别从梵文、藏文中将《正理滴论》译成汉文,始刊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一期。

《正理滴论释》

因明著作。亦名《正理滴论广释》。法上著。是对法称《正理滴论》的详细注释,在注中指出了律天所作《正理滴论广注》中的错误。该论后由苏联学者舍尔巴茨基译成英文,成为后人研究法称因明思想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内遍满论》

因明著作。亦译《中间遍至作用论》宝积静著。专门讨论“事物内容联系的不可分割性问题”的著作。认为因宗不相离性应在有法之内把握,作为“有法”的事物并非只是个别的,而是“存在”的全部分子,喻依即在其中,所以喻依不必再举。宝积静的这一改革使因明论式进入了一个纯演绎的阶段,是因明发展中的重大进步。


{返回 因明简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印度因明之人物
下一篇:因明之意义(释刚晓)
 中部116经 仙吞经
 杂阿含经卷第七(一四七)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四一)
 百喻经 58 二子分财喻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杂阿含经卷第一(三二)
 两位圣者的辨论
 阿含经菁华节录·捌、忆念佛语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二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08经 沙门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观心的方法(观云法师)[栏目:禅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