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试论因明的社会文化功能——从因明在中国的传播看(雒自新)
 
{返回 因明学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8

试论因明的社会文化功能——从因明在中国的传播看
 
作者:雒自新

  一、引言
  因明是古印度哲学的古典逻辑,因即推理,明即学说。从佛家研制因明的背景和动因来看,因明的建立是以古印度社会的宗教论争实践为契机的。正是古印度所特有的宗教文化,铸就了因明的论辩特质。
  因明的推理结构非常接近古典三段论逻辑,其旧格式由宗(结论)、因(小前提)、喻(大前提)组成,新格式更形式化一些,为:宗(结论)、因(小前提)、喻体(大前提)、喻依(大前提举例)。但因明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兼顾了演绎与归纳在推理中的运用,这一点无论是古希腊逻辑还是中国古代的名辩逻辑都是无法与之匹敌的。
  因明早在中世纪就传入了中华大地。千百年来,因明在中国的传播虽几经周折,但终究生生不息。在历代僧俗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的因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前辈们对因明的研究大多从逻辑学或佛学的角度入手,挖掘其深层次的学术内涵。
  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当然需要一大批真正的学者去钻研它,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发展一门学科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提高它在国民中的普及程度。以上两个方面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要想提高一门学科的普及程度,使之为社会所接受,首先需要让大多数人认识到它的社会文化功能。基于此,在这里,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因明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功能方面作点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多的人能从中认识到因明的重要性,重视起因明来。也算是对因明的普及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二、因明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因明最早传入中国有确切记载的是北魏延兴二年(472年),龙树的《方便心论》和世亲的《如实论》被译成汉文。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产生重要影响。
  因明真正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公元七世纪唐朝高僧玄奘所做的工作,即因明的第二次传入。玄奘(602-664年)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离开长安西行,历经千难万险,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携带梵文佛教经籍657部,其中包括因明经卷36部回到长安。之后,玄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翻译这些经书的工作上,连续翻译了十九年。他先后译出经纶75部,共1335卷。其中著名的因明著作有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及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玄奘的弟子们为这些著作作了注释。其中最著名的是: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世称大疏)、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又称庄严疏)以及神泰的《理名论述记》等。因明在唐朝盛及一时,由此也影响到了亚洲其他一些国家。
  此后,历经宋、元、明三朝,长达数百年,因明在中国汉地的传播几乎停滞,因明几成绝学。但值得庆幸的是,自唐朝以来,因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及中国的西藏地区,一直绵延不绝。尤其在西藏地区,因明自传入至今,其传播与发展从未间断,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中原地区直到二十世纪初因明研究才得以复苏。
  近代以来,随着佛学的复苏,因明引发了佛学、哲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学科的许多学者的兴趣。中国近代因明研究的复苏与杨文会的名字密不可分。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池州石埭人。光绪四年(1878年)杨文会以参赞名义出使英法,在伦敦结识了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得知日本有在中国早已散失的佛家经典多部后,杨遂托南条文雄广为搜集,并陆续托人从日本总计购回我国隋唐时的佛学著疏达三百多种。其中就有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以及窥基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慧沼、智周为《因明入正理论疏》所作的《疏记》。这极大地方便、刺激了僧俗两界对因明的浓厚兴趣与研习。掀起了因明在中国的传播的第二次高潮。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因明研究的复苏是从清朝中晚期随着“法相唯识宗”的复兴而复兴的。魏源、龚自珍等崇信佛学,宣扬“唯识无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研究佛法更是非同一般。思想界众多名人提倡、并研习佛学,特别是提倡“法相唯识学”,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促进了因明研究的复苏。其中的著名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章士钊、谭戒甫、沈有鼎等。他们将因明与中国传统的名辩学进行了比较研究。30年代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陈大齐先生的因明巨著《因明大疏蠡测》,对因明许多基本理论和概念做了十分精当的研究,显示出其深厚学术功底。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白话文的因明著作,促进了因明的普及。
  建国初期即五、六十年代,相对于二、三十年代的繁荣来说,因明研究呈现低迷状态,除了北京中国佛学院开设过因明课程、吕徵在南京教过一个佛学进修班以外,只有吕徵、虞愚、石村等少数人在北京的《现代佛学》等刊物上发表过极少数的因明论文。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著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学术界也形成了“绝学相继发越”的蓬勃局面。国家把因明列为抢救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佛教协会等组织做了很多工作,召开了两次全国因明会议,组织编写了中国逻辑史的因明专卷,出版了《因明论文集》、《因明新探》、《因明新论》三个专集。因明又重现生机,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五十年来,港台地区学术界和出版界也很重视因明的研究和出版。1970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了陈大齐的《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1978年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曼涛教授主编的多达一百册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其中有关因明的有两册。台南湛然寺主持圣禾法师为弘扬因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于1977年在台南创办了《因明杂志》,坚持了8年之久,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份专门性的因明杂志
  三、因明的社会文化功能
  近十余年来,因明的普及和研究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因明学者普遍认为,研究因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一,因明自传入中国,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二,要研究中国逻辑发展的历史,就不能不研究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其三,因明有不同于逻辑和名辩的特点,可以丰富逻辑科学,提高人们的论辩水平与思维能力。
  从以上因明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来看,作为古印度逻辑学的因明从传入中国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它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从广义角度还是从狭义角度看,作为研究思维形式结构的逻辑学都应该是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影响着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运转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文化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素质。总之,文化的作用渗透到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以及日常生活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明在中国研究的三次高潮时期与历史上中国最强盛(从综合国力或思想文化的角度看)的三个时期是不谋而合的。这背后一定有某种必然的因素,恰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因明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功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传承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中国这样一个逻辑严重缺失的社会里普及逻辑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很好地利用这种传承性,在逻辑的推广与普及中更好地发挥因明的作用。毕竟东西方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对中国人来说,从容易接受这个角度考虑,作为东方文化的因明应该比西方逻辑更占优势。不妨可以在普及逻辑的教材中适当加入一些因明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国人在学习逻辑时能感受到更多自己的东西,从而使他们学起来更容易一些。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差异的实质是文化的差异。这里的文化应当包括人们的行为与思维两个方面。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都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文化的相近或相同无疑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很容易导致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不合与冲突。
  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来说,因明发源于印度,传播和发展于中国,它是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中印两国文化当中共融的部分。因此,更好地发挥因明的作用,可以增进中印两国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友好合作。因明的盛行的唐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这应该不是偶然。因明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促进中印交流的作用。今年恰逢中印友好文化年,这更给发挥因明的这种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民族与民族的关系来说,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分为藏传与汉传两支,它是藏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共同部分,这就为藏汉两族人民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共融。唐朝时中国国力强盛,藏汉两族和睦相处,因明在其中功不可没。在新的时代里,更应该以史为鉴,发挥因明的作用,促进民族团结。
  再者,从前面对因明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祖国大陆与台湾,都有一批僧俗学者致力于因明的研究与传播。这就给两岸的对话与沟通带来了新的契机。两岸的对话应该从彼此之间共同的文化基础出发,少考虑一些政治因素,这样才能更加坦诚地对话,从而达成更多的共识。作为两岸文化共同部分的因明在其中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因明并不仅仅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精华,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宝。因此,在当代中国,不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因明的内容,发掘其深层次的学术内涵,而且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并重视其社会文化功能,从因明的社会文化功能方面入手开辟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让因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扩大因明在国民中的普及程度。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显示出因明的蓬勃生命力,使因明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印]陈那. 因明正理门论.[唐]玄奘译.
  [2]马玉珂. 西方逻辑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年.
  [3]张忠义. 试论因明的三支论式.哲学研究. 1989年.
  [4]苏振芳等. 现代社会学(第二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5]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6]张建军. 关于开展逻辑社会学研究的构想[A].逻辑今探[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7]张建军. 真正重视“逻先生”——简论逻辑学的三重学科性质. 人民日报. 2002年1月12日.
  [8]张建军. 广义逻辑悖论研究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论纲. 《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9]崔清田. 逻辑与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逻辑. 2002年第1期.
  [10]张忠义. 浅析喻在新因明中的作用. 哲学动态. 2004年. 增刊.
  [11][唐]窥基. 因明大疏. 光绪二十二年金陵刻经处刊本.
  [12]姚南强. 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中华佛学学报.1999年.
  [13]解志敏. 汉传因明弘传史略.广东佛教网.2005年.
 
 


{返回 因明学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因明的“过”在法律推理中的应用(冯晶)
下一篇:论因明的合离与汉语语序(张敏)
 成实学派--弘扬《成实论》而得名(林子青)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9集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一二二二)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九七四)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一○六六)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五九)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九八七)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五二)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12.说神变品
 佛遗教经 经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戒律应注重创新的管理[栏目:清远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海涛法师、传喜法师与信众佛法座谈及问答[栏目:传喜法师]
 如何劝别人戒酒?[栏目:海涛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九)~G 第237经(长者所问经)[栏目:界定法师]
 呼唤观世音[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净空法师谈烦恼习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栏目:三皈五戒]
 朝时课诵功德利益[栏目:仁达法师]
 岩洞老人颤抖歌讲记(三)[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