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简介
一、因明概述
(一)因明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因明产生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五种学问之一。五种学问即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因明梵音醯都费陀,属于论理的学科。由宗,因、喻三部分组成,其中因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叫因明。
据传说,因明是“劫初”的一位名叫“足目”的仙人创立的。龙树,无著,世亲等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大师都对因明有专门的论述。以后,陈那深入研习并著述,对因明学的完备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到了法称则使因明理论更加完备。唐玄奘大师西游求法,将一些因明论典带回中华传授。在其弟子窥基等人的帮助下,使因明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学习因明的重要性
佛法义理,甚深奥妙.作为佛法修行者,要想明了佛法义理,弘扬佛法,学习和掌握因明是非常重要。
因明,不仅是辩仑术,还是通达佛理,得大智慧的学问。其作用有两点:
第一,自悟。
佛法大海浩瀚弘深,有信才能入于佛法宝藏,而理是信因,明理才能得正信。学习因明可以帮助自己深入理解法义,并能够运用佛理正确地分析自身问题,破除邪执邪见,树立正知正见,在真实的修为中获得利益,进而了知诸法实相。
第二,悟他。
通过辩论研讨,能够帮助其他修行者明白佛法义理,找到自身的差距,悟入佛法正理。比如:《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启悟问答,通过简短明了的解答,使许多人明心见性,开显了般若智慧。
由此可见,因明学对佛法弘扬是多么的重要!
二、因明基础知识
(一)因明的三支量式
学因明,就应当知道量式的基本结构。一个完整的量式由宗(论点/命题)、因(理由),喻(例子)三部分组成,称为三支量式.此三支量式是用来说明法义的。为了很好地说明法义可以把这三部分都说全。
例如:张三要死(宗),因为张三是人(因),比如苏格拉底是人,他就死了(喻)。
如果已足够把法义说清楚了,也不必非三支俱全不可。例如:张三是人,所以他要死(宗),比如苏格拉底(喻)。
(二) 宗
1,宗的概念
宗:又叫宗题,就是某人的观点或主张。
宗,由两部分组成,即:主词和宾词。
主词:又叫前陈或所别,就是一句话的主语,讨论的对象。
例如:张三是人。在这句话中,“张三”就是宗的主词。
宾词:又叫后陈或能别,是说明主词的。
例如:张三。在这句话中,“人”就是宗的宾词.
主词与宾词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什么,怎么样”。 “什么”是主词, “怎么样”是宾词。
2,立宗需要避免九种过失
①与现量相违
现量:是现实知觉,不加任何推理。
例如:你现在眼前见到的这些:书,椅子、桌子用眼睛直接能感知到。
与现量相违:是宗与现量相互矛盾,相互违背。例如:蛇有脚。
②与比量相违
比量:通过推理,分析而获得的信息。
例如:看远处冒着浓浓的黑烟(这是现量),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推断出下面肯定着火了,就是比量。
与比量相违:宗与比量相违背,有矛盾。例如:人不会死。
③与世间违
世间:这里指世间共认的常识.
与世间违:是与世间共认的常识相违。例如:球是方的。
④与自教相违
与自教相违:与自己所遵从的教义相违背,例如:佛是神。
⑤与自语言相违
与自语言相违:宗的前陈与后陈相矛盾。例如:骗人不是妄语。
⑥能别不极成
不极成:就是双方不共同认可。
能别不极成:宗的宾词不是双方认可的事物。例如:方是心不相应行法。如果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宗是无法进行讨论的。
⑦所别不极成
所别不极成:宗的主词不是双方认可的事物。例如:剑齿虎是凶猛动物。如果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剑齿虎,是无法对宗进行讨论的。
⑧俱不极成
俱不极成:宗的主词与宾词都不是双方认可的事物。 例如:云手是太极拳招式。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招式,云手,无法进行讨论。
以上分析的不极成过是辩论对方不知道宗里提出的事物是什么,因此无法进行讨论。还有一种就是在辩论时双方没有确定概念,就进行讨论,也犯了不极成过。
例如:极乐净土是有的。
这里的“有’,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实有,另一种是幻有.所以,在讨论时,双方应首先统一“有’的概念.如果双概念不统一,一个认为是幻有,另一个认为是实有,这样辩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因为说了半天,根本说的不是一码事.
⑨相符极成过
相符极成:双方对所立的宗都同意。双方观点一致,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
例如:蛇无足.双方观点一致,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
以上是在立宗时要注意避免的九种过失。不仅自己要注意不犯这些过失,还要注意发现对方是否有这些过失。如果有,直接指出来就可以了,不必再往下进行讨论。
(三)因
1,概念
因:是说明宗的理论依据。
2、立因的要点
①立因,要双方都认可。如果对方不知道或不承认因,那么宗也就很难成立了。
②注意因与宗的关系
因本身没有错误,但他根本不能证明宗成立。那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因此要注意因与宗之间的关系。
a、因要符合宗的主词(前陈/所别)。如果因不符合宗的主词,就不能说明宗,那么也就失去了因的作用。
例如:纺车能把我从北京送到上海,因为车是交通工具。
车是交通工具是对的,可纺车却不是车,所以此量式不成立。
b,因要符合宗的宾词(后陈/能别)。如果因不能符合宗的宾词,就不能说明宗,那么就失去了因的作用。
例如:小明是坏学生,因为他爱吃糖.
吃糖和坏学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c,因和宗要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时因很正确,但根据推理却不能得出宗的结果。
例如:鲸鱼是鱼类,因为鲸鱼生活在水中。
这个因即符合宗的主词,也符合宗的宾词,但这个因却不能得出宗的结果,因为生活在水中的不全都是鱼类。
(四)喻
1,喻的概念
喻:是用来证明宗和因的实例。
2,立喻的要点
1)立喻,要求双方都认可。
2)要注意喻与宗,因的关系,有时例子是对的,但它不能说明宗和因是对的。
以上两点与立因的要求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过细讲解。
3,喻的种类
①同喻:从正面说明的例子。
例如:只要是人,必得要死。如苏格拉底。
②异喻:从反面说明的例子。
例如:只要不死,必不是人,如宙斯。
(五)破他法
1、概念
破他:破除对方的观点,使他的宗不能安立称为破他。
2,常见的破他方法
①显过破
指出对方量式的过失以破他,称为显过破。
a、直接指出对方量式上的过失
前面讲过了宗、因,喻的要点和几种过失,如果在他的量式上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些过失,直接指出来就行了。
b,以推导的方式显其过
当对方的量式错误不是很明显时,有时需要作一些推理,以使他的过错显露出来。较常用的方法是:按照他的思路,推进一步,使他的观点矛盾之处突出出来。
例如:万物都有作者,所以世界也有作者(上帝)。
破:照你这么说,那么上帝也必有作者(因为万物都有作者)。
c,在破他时举一反例就可使宗不成立。这种方法非常实用且很有效。
例如:成就者都应是胖胖的,胖胖的才是佛相。如净空法师。
破:虚云和尚比较瘦,难道说他不是成就者?
②立量破:针对对方错误知见,直接立出正确的量式。
例如:道“色俩目”的都是穆斯林。
破:不是只有穆斯林才道“色俩目”。
③最佳的破他方法
只显过,不立量,对方知道自己错了,但不知什么是正确的。只立量,不显其过,对方不一定承认你的观点,从而容易导致争执不休。所以,比较完整的破他方法是:先指出对方的过失,再立出正确的宗。但要知道法无定法,该如何破,要看当时机缘,应当时的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是最佳的。
(六)四种回答问题的方法
1、肯定答
又叫直答,一定答,决定答。肯定的方式给以解答。
例如:世上真的有二尺长的龙虾吗?
答:有。
这种回答方式,非常直接,果断,有一锤定音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据情况而定。有时问题较含混,概念不十分清楚或有多种可能性,则不必直接下结论,,待双方敲定概念后再下结论也不迟。
2,分别答
又叫解答,分别论。就是对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从不同角度给予解答。
例如:人性是善是恶?
答:从自然属性上说,是恶;从社会属性上说,则是善。
分别答的好处是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结合不同的可能性一一作答,这样漏洞少,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但要注意的是,有时情况较繁杂,可能性较多,用这种方法容易有疏漏,这时就要和对方先统一概念后再进行讨论。
3,反问答
又叫反问论,就是不直接回答,先反问对方,于反问中令其悟解。
例如:念佛的就是净土宗吗?
答:有的外道也念佛,他是净土宗吗?
有时反问答的力度比正面答要重,让对方思考后再明白,会记巳犹新的。但要注意的是应切中要害。
4,不应答
又叫置论,置答,止论。就是对于所问,不予回答,或告知对方此为不应答。有五种问题,属于不应答的范围之内。
①试问:有人怀着我慢心,以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问他人,来试探他人是否知道。
②无疑问:自己没有问题,而假设问题去问别人。
③不为悔所犯问: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已经知道了,却没有悔改心,反而又问别人。例如:有人已经知道自己犯了口业,不但不改,却反问别人: “我这个算口业吗?”
④追问(或责问):已经知道别人不能作出回答了,而故意追问,来为难对方。
⑤不受语句:对已听说的事不能接受,又重新问别人。
以上几种皆以邪心而问法,不是抱着真心学法的目的,所以,可不予回答.在我们辩论中,找一些题来共同探讨,目的是为了共同提高法义,与上述几种情况不同。但在辩论中,会出现一些不应答的情况。如:你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叙述出来了,对方因不知如何反驳,仍反复追问相同的问题。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观点已经说出来了,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反驳,如果没有,则我也没必要再说。还有的人,拿一些十分清楚而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概念题来考问,比如:请你说出九品往生的条件。对这样的问题你答出来也无妨。但也可以说:某某书(此题当答《观经》)上写的很清楚,这题没有讨论的价值,我可以不予回答。
以上提到的几种答法,没有哪个是最好的,或是在哪儿用都灵的。应当时的杌缘,该肯定答就肯定答,该分别答就分别答。能恰当运用是最好的。
三、如何提高因明水平
前面讲过了因明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日到迅速的提高呢?
(一)搞清学因明的目的
学因明是为了精解法义,自悟,悟他。
(二)功夫在平时
因明水平提高很重要一点就是基础概念扎实。这就好比地基一样,地基打得越深越牢,楼才能盖得越高。因此,功夫要用在平时。每学一部经,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概念,不仅理解,更要背下来。有人总说,背完就忘,背好多次还是忘,我的记性没有别人好,所以就不背了。大家了学因明,来分析一下。这个因与宗有没有必然关系。记性不好是因,根本得不出不背的结论.是因为不愿背了才不去背,跟记性好坏有什么必然关系呢?中国早有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不少人在传颂这句话,而有多少人把它变成现实了呢?背不下来可以找方法,根本不背就是态度问题了。长久下来因明水平是不会提高的。还有的人看不上死概念,认为理解了就行。要知道,概念记熟了,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游刃有余。因此,平时把功夫用到位是很重要的。
(三)多动脑思考
学因明就要多思考,多问为什么。每每有人会觉得实在问不出问题来.这里有个很睡要的原因,就是平时没有思考法义的习惯。在学每一部经时,都应净心坐下来,认真阅读,反复推敲,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概念之间相互比较。比如《吉祥经》上写道:修行人应先修恭敬心。这时就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先”修恭敬心呢?有慈悲心不就行了吗?恭敬心与慈悲心是什么关系呢?脑子里出现问题后,就在书上找找答案,并给自己讲一讲,如果没有答案,也讲不通,就可以向讲法师请教,也可以与其他知识或同修共同探讨,开拓思路。找问题,是在运用因明,想问题也在运用因明,与别人探讨还是在运用因明。时间长了,头脑越来越灵活,知识越来越充实,因明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另外,要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去体会,这样记忆会很深。修为的提高,认识水平的提高是很关键的。
(四)灵活运用
开始运用因明,会较死板,所有的知识不能综合运用,这就需要多练,多用,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的要打消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明是非常多变的,所以一定要灵活的运用各方面知识。
在这里只是介绍了因明的基础知识,有更多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希望大家都能注重因明学习,提高对法义的理解,早日成就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