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四集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1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四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六段文字依止《大智度论》作三番解释。我们知道,道绰禅师的一乘传播与教言来自于阿弥陀佛、释迦佛乃至龙树菩萨次第相传的思想体系。这法则有其源头,有源头我们就比较容易清晰地感知到它,或者说没有什么疑虑地来实践它。因为对一个法生信,就可以对这个法则不假辨识地实践它,为什么呢?它来源清净故。传承在佛教中是断除疑虑、去除妄想的最好的办法,不需要过多地去打无意义的妄想,比较好用。

在佛教的法系的传承中,一个法从什么地方来,有什么出处,有何人实践,何以成就,乃至究竟于大众带来的利益,都是必须畅明的。在一些传承的法本上对传承教言的授记,特别注重于让我们有清晰的概念。这概念若不清晰,大家对法就会有疑虑,一到业相成熟的时候,你就用不上力,你就不能得力于此法,我们就会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浪费自己学法的机遇。

所谓学法,有法可用。虽无一法可得,因缘而现,但可以处理我们的种种业缘、种种业相,令我们业相清晰,化轮回无明业为智悲二业,广利世间。众生皆因无明业而流转,诸佛菩萨皆以悲愿广住于世。法性平等,表现有异。在无分别中分别妙用。众生无明业也是妙用,只是众生沉浸其中,不能了晓,所以沉沦无际;若能觉悟,即是世尊,即能利益世间,即能出离生死苦海。

传承力是很重要的。

依《大智度论》。象这些善知识的教法的出处十分重要。若是没有出处,我们就会有很多揣度,就会养成揣度的习惯。我们做事情、思维、修法都有出处,就会把我们妄想、依附的习惯除掉,在熏修中自然地放下来,就很轻松地逾越了我们习惯于妄想,习惯于颠倒想的劳虑,直接可以把我们的劳虑消除掉,比较安乐。再有思维,也是以无染心、平等心顺性思维观察,就会得益于观察力,而不是妄想的缠缚与疑惑的困惑、困挠。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一切菩萨摩诃萨莫不如是,直至成就无上菩提,莫不是以忆佛、忆法、忆僧,念佛、念法、念僧,顺佛、顺法、顺僧,而成就菩提的。若不如是别无他法。不管是在显密中、传法中、说教中,是离不开对四皈依、三皈依的守护、礼敬的。若离开,佛法就会被我们无端地改头换面,就会影响大众对法的清净的随顺与抉择。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

有诸菩萨,也是让我们自身来观察。

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

谤般若者,莫不是于有为法中多有染著,执著于种种对待,于“诸法空相”不能随顺抉择。我们知道佛法与外道法的根本差别是在智体上表现了悲用,予众生以方便,令众生解脱。悲智方便是佛法之体。大般若不光有智慧,还有慈悲,亦有方便,是为般若。世间中很多人也都很聪明,以为有智慧,其智往往无有悲与方便的回施,其智非智,只是狡慧,世间的聪慧罢了,不能令众生得安乐。

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我们在有为的世间中,以无染著的心智,于种种现缘中念佛忆佛,利益世间,在有为中无有为染著,随缘消旧业——这业是什么呢?就是随着旧的业缘的展现,作种种佛法善巧事、增上事,于一切众生解除缠缚,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不愿离佛,无以离佛。我们在这时代,若不依念佛忆佛的法则,或者说了义教的法则,现生欲得成就菩提、住不退转是无望的。因为若以渐次修持,在这个甚为混浊的时代,寿命甚短,恶缘甚盛——我们人寿百岁是十方众生所不堪之事,我们生命太短了,也可能到你死的一天,要消亡那一天,你才知道生命的短暂。实际作无常观的人就会知道我们生命是极为短暂的。若在我们极短暂的生命中,不忆佛念佛,必然作他用,他用就是流转、轮回与痛苦。

我们善自思维。我们看下面一段文字。

第七、依《华严经》(晋译卷一四)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晋译卷四六意)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诣功德云比丘所,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也?」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谓念佛三昧门。何者?于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能令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者,于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一切佛刹,无能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

时功德云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无边;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余妙境界,出过数量,我所未知也。」

善哉!在佛教中,一般说《楞严咒》是咒中之王,《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它的来源是龙树菩萨在龙宫中所取出其下品十万诵,来我们阎浮提令人类有情得以读诵。现在我们中国有四十卷、六十卷、八十卷的华严,有这三译。我们普遍传播读诵的基本是八十卷华严。象《普贤行愿品》现在是读诵最多的一个经典,也是八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它是单独的一卷,一般有我们汉地乃至藏地有广泛地读诵或行持。

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首参于德云比丘。因为善财童子受教于文殊,文殊启迪他参访种种善知识,以对佛法有完整的了解,入等觉位,后导归极乐。

第七、依《华严经》(晋译卷一四)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我们若不立这样的誓愿,就会立其它的誓愿。因为在佛法的修持中,不攀缘于佛是无以成佛的。这是没有任何疑虑的。在印度的本际外道中,它是真我、大我之说,不取任何相。在藏传佛教的辩经辩得多一些,假“小我”以修“真我”之说,把法界当成我——我之体,这是所谓的本际外道。这样的外道说法在我们汉地也是比较广泛的,不缘于诸佛报德,不缘于诸佛因地所立的誓愿,不作细微观察,不供于诸佛,但提一个“大我”,这“大我”可以说“空”,也可以说“真我”,它作种种假名字也行,也可以说“无来无去”,也可以说“无始无终”,但它改头换面,最后归结到一个“真我”上。这“真我”,在外道知见中是无住之后所繁衍,读《楞严经》最后有无住外道所安立。

佛法中,恭敬修、报恩修是很重要的一环。若不依止这个地方,生命无力,法则孤起,多令疑惑,你会产生颠倒相的,你会依附着自己的妄想去延续。

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我们知道生命不取于断灭,生命不取于有。此有,非以实相故。远公大师有《形尽神不灭论》阐述了佛法的一个基本观点。象我们生命总是此死彼生这样地在表现着。因为佛法不取于有,不取于断灭。——若取于有,我们则认为有个我,有个实质,这样的人不得解脱;若认为无我,实质亦空,空断之我,就会产生断灭,肆无忌惮,于现前种种因缘中无所顾忌,远离恭敬修、随顺善巧修,悲心不能安立。

大概七、八年前,我遇到一位善知识说自己被阿弥陀佛救度了,这些菩萨们就拿着大刀片去砍寺院,说杀一个往生一个。日本侵华的时候他们固有这样的知见,就是无所顾忌,以无所顾忌为有所成就,令世间有情困惑。在南京大屠杀中,这事情有记载的。人若是取断灭见就会疯狂,会肆无忌惮,会无所顾忌,目中无人,以杀人为快,为往生之捷径。这是很奇特的一个事情。当时说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提倡自杀往生,我就提出这样的质疑,我说:“你提倡别人自杀往生,你怎么不自杀?你提倡杀人能往生,你怎么不杀你家里人?为什么把这理论推给别人,为什么不自己用一用?”当时这样地质疑,倒没有说这个事情的对与错。我感觉到这是一种知见的蒙蔽,把生命的相续产生一种断灭见,把往生当成一种断灭守护了。这些菩萨们当时让人感觉到十分狂躁,无遮无拦,后来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是知见问题带来的,不拜佛、不礼佛、不供佛,以为耻辱,到佛像前不拜,到处收供养,说“你应该供养我,说我可以让你得度。”这是对法则的迷失,自心的迷失。

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我们知道在修法中,种种有情被种种法所摄:有人现世就成就了;有人在中阴成就;有的后有成就,就是在后有生中得遇佛法成就,即出离轮回;有的利根者现世遇法闻名、见像就得脱离生死缠缚,脱离倒见,于法产生清净回归;有的人中阴才能有法的依止与抉择,表现不一。

示以尊像。佛四法度众生,有妙相度众生善巧。不可以一法泯灭一法,不可以一法轻蔑一法,不可以一法遮蔽一法。一佛出世,广度有情,犹如春风,令百花争艳,而并不是象冬梅一样,一花开了,百花凋零。所谓的一佛出世千佛灭,那不是佛法了。一佛出世,能彰显一切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甚深功德,令众生得以爱乐。

又(晋译卷四六意)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诣功德云比丘所,

有记载说指的就是大姚的妙峰山,现在有妙峰寺,那个地方古来以久称为妙胜国(编注:大理称为阿育王教化的妙香古国),《华严经》上也讲的是妙胜国,他们有相应的地方。但这名字太古老了,象我们现在知道的南诏国、大理国,这两个国已经没有内容了,南诏的文化早就灭掉了,忽必列远征大理,从苍山上翻过去把这个国家给灭了,一点文化痕迹都没留,只知道过去范围很大,有六郡(编注:蒙崔、越析、浪穹、邓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部落)。南诏国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范围很大,现在文化都没了。到底大姚是不是胜乐国,无从考察,但大家都这样说,我们就暂且这样认为吧。

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也?」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

象这样的比丘早都是八地以上的不退转菩萨,但于佛法无量法门中,一法守护罢了。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各个善知识都说:“我唯知此一法,在佛法大海中、无量法门你还要广参广学”,给他推荐善知识。那我们现在的菩萨们,我接触的这些善知识都是万法都通,一法不精,什么法都通,什么法都知道,但是一个法也没有真正去深入实践过。因为佛法有无量的三昧,象登地菩萨断烦恼之刹那生起极大欢喜,于一切法处生起爱乐,何以故呢?正受现前,百千三昧一时成就,得以自在力。象龙树菩萨给人治病,他都现慈爱三昧或者月光三昧,身体就是月亮光相,放出象月亮一样的光,令众生热恼、病难当下消除。他于三昧得自在力。这可不只是说,他能真正地把它表达得出来,运用得出来,就象我们早晨吃早餐,中午吃中餐是一样的,不是说“我说一餐”,跟这没关系,他是如实地表达出来它的力与现量。这些菩萨亦复如是,有真实的功德、现量的功德。

谓念佛三昧门。

当时诵《华严经》,德云比丘举出来的例子,有二十五种念佛法门,或者念佛的三昧善巧,这是细类分,读《华严经》的时候可以读一读这段文字。

何者?于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能令众生,远离颠倒。

诚实言。诸佛之相实是清净相、无相之庄严相。见实相了达诸相无相,真实爱乐。如是爱乐,能除众生颠倒疑虑,挣脱于虚妄之相。虚妄之相就是著相故,著染分别是为著相。不但能见于诸佛及其眷属严净刹土,能令众生息灭一切颠倒妄想、取向染著之心,令众生生起喜悦,于法空相得以抉择。我们真正的念佛人,见到诸佛妙相,知此相实是无相。这“知”是正知故,是抉择故,非是理相,不是我们言说,此处无有疑虑,不会生疑。假如我们没有见此相,多是推导与依附。这是现量所现,不可言说。若是言说,我们不可以随意评判。

在佛法中有正意安乐住。若没有正意安乐住,一切人对佛法无有向往,但取于知见。那取于知见,我们可以坐那儿,没事就可以想了,慢慢地想成一个颠倒妄想来。所以正意修持是要得的,正意修持就会深入佛法空相,无自性,真实安乐,这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以种种法则而深入法无定法之修持,爱乐世间有情。

令众生远离颠倒。颠倒者,是知见颠倒,知见颠倒延续业相颠倒,若没有知见颠倒,业相何以颠倒呢?过去说“见佛何愁不开悟”就是此说。花开见佛,见佛证无生。世间的正思维不能证无生的,思维之力与不思议之力是凡圣之评判。好比说我们有正思维善巧,但不能证于圣果,不出欲界思维、善法思维。

阿弥陀佛五劫思维,这是通过二百一十亿佛土善对待观察。对待观察中,于法无自性抉择中,他只是在观察罢了。若真正生起证量抉择,必须得三昧。因为三昧之力,是一切贤圣所共守护,这是勿庸质疑的。虽三昧中有取向三昧,有无向三昧,有种种三昧力,百千三昧乃至无量三昧中,皆是圣贤自在所游戏,我们是没法推测的,推测是无义无利的,你越想越头疼,不相干故。

以前说色身六道,顶是诸佛菩萨之地,额是诸天之地,胸是人世间之地,腹是诸鬼神之地,乃至膝是畜生之地,足轮是饿鬼之地。佛在此五处放光,各照耀众生,于此类众生授记,显现法义。你不相信可以打打坐,你若是稍有禅定功夫,你在此轮守护中,就会现种种此轮相,地狱相、饿鬼相、人天相,乃至诸佛境象,这是无疑虑的法则。但你若是不去修持,你就会揣度,说“有此说吗?” “有这样的力量吗?”“有这样的因缘吗?”你就会揣度。所以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法的实践十分重要。

二十分钟时间到了。明天接着学习。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五集(空缺)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二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六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五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二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问尊者如何看待附体现象?(玛欣德尊者)[栏目:附体现象·法师释疑]
 爱执他者有何胜利?[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佛识慧集 <七七>大悲神咒由来[栏目:佛识慧集]
 [栏目:陈士东居士]
 佛法与儒家文化的比较[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华严五教止观》略释(乘达)[栏目:华严文集]
 福德日记4月23日─认识缘起[栏目:福德日记]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栏目:慈舟法师]
 玄奘精神 第40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4)[栏目:玄奘精神]
 关于如何学佛的开示(二)[栏目:桑吉银登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