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心·开心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门论入门
 
{返回 依昱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37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门论入门

  ·心事重重谁知晓
  ·论题释义
  ·造论宗旨
  ·造论者——世亲菩萨
  ·一切法无我

  一、心事重重谁知晓
  《大乘止观法门》卷四: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
  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
  生死亦是心,
  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
  当我们看到对方脸带愁容、郁郁不乐、茶饭不思时,八九不离十,一定有难解的心事。常言:
  心中有事无人知,心内有苦口难言。
  现代人的心事到底有哪些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只要人有心,心事也就随之而起了,所谓“心有千千结,才下眉梢又上心头……”人的心事,随着生活的迁移,环境的转换,各种各类,百样杂陈,难以计数。
  有一信徒,人长得福福泰泰的,家境又好,大家一见到她就赞她命真好,嫁了一个能干的先生会赚钱又顾家,子女又聪明又懂事,家事有傭人代劳,真是不愁吃不愁穿,前辈子修来的好福气……。她只是微笑倾听赞词而不说话,众人更加认定她的生活是幸福美满。有一天她满面愁容地告诉我:“师父!旁人都说我真好命,其实我的心活在枉死城,苦不堪言!先生在外头有女人,婆婆说我不会打扮,土里土气的抓不到先生的心是我不好,又说我不会管教孩子,和他们有代沟,别人家的母亲可以教孩子英文、数学、和他们谈哲学谈人生,我却什么也不会,我……”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起来。告诉她别伤心,不要难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用耐心、爱心、包容心、精进心、谦虚的心来对治这些扰乱我们生活安宁的繁琐心事。
  一般人的观念“金钱是万能”有金钱就有幸福,事实上,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例如:
  “金钱”能买床铺,买不到安眠;
  “金钱”能买书籍,买不到智慧;
  “金钱”能买食物,买不到食欲;
  “金钱”能买房子,买不到天伦;
  “金钱”能买药物,买不到健康;
  “金钱”能买饰物,买不到气质;
  “金钱”能买衣服,买不到威仪;
  “金钱”能买物质,买不到教养;
  “金钱”能买娱乐,买不到幸福;
  “金钱”能买保险,买不到平安;
  “金钱”能买乐器,买不到知音;
  “金钱”能买枪炮,买不到和平;
  由于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从悠闲的农业社会进入繁忙的工业社会,科学文明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跟着改变,现代人的“心事”比起古时候的人更加复杂了。翻开中外的报章杂志或收听新闻报导,外遇、重婚层出不穷,亲子间的代沟也愈来愈严重,年轻的一代疾呼要独立自主,要表现自我,而早出晚归刻苦经营的父母并不明白为何身穿名牌、口吸大麻烟、飙车,就是自主、就是表现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往昔的诚挚趋向现实利害的情谊,事业忙碌、生活步调紧张使人无法用心去建立真正相知契的友谊。因此现代人的“心事”归纳如下:
  如何拥有一份美满的婚姻?
  如何建立幸福的家庭?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如何教育子女?
  婆媳之间如何相处?
  如何过健康如意的生活?
  这些都是现代人所关心的课题,也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佛教有一本心理学的入门书,正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略称《百法明门论》或《百法》。此论是世亲菩萨所著、玄奘法师所翻译。只有一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这部论,文字虽不少,但对人的心理构造、情绪分析、烦恼来源剖析细腻、解释详尽,很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本书将以此论为主,透过解析论文分析人的心事有哪些种类、功能、作用?如何去深入了解心事以达到“知己知彼、体谅人心、大家开心、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等境界,进而发掘人的无限潜能。因为心的力量是无限量的,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学习,精勤不懈,将会使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精神内涵得以充实,生活的智慧遍及各个层面。
  我们的心就像一座肥沃的花园,你想种什么它就会长什么——有美丽的花朵也有杂草。当你的心有着成功、健康的思想时是美丽的花朵;有颓丧、失意的念头时就是压抑信心的杂草。所以在《增一阿含经》,对“心”的解释:
  “佛告诸比丘: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
  何等为一切法?心是一法,生一切法。”
  在《华严经》中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观无量寿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因此,佛说种种法,为入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说种种法。欲知“万法之要”,欲明,“无我之理”,欲行“去执解类”之道,欲修“唯心净土”法门,请一起来共参——百法心要,共解——般若至理。
  二、论题释义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一部佛教心理学的入门书,此论共有一百种法,为宇宙万有的分类,明此论所阐“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之旨,可得正确的人生观。
  “大”含容一切最为殊胜,因此谓之大,“乘”以运载为义;“大乘”即是大的车乘。比喻以佛陀的言教,能运载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如华严经所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
  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
  世观菩萨造《百法明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使众生确切地明了自心,在利乐一世有情,欲使一切有情众生,能步入了生脱死成就无上清净的佛道,而得大涅槃寂静安详和谐之乐,所以本论属乘佛法。
  “百”是数目,“法”梵文dharma,音译“达磨”,包括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事理都是法,例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法;受、想、思、念、定、慧、贪、嗔、痴、慢、疑、忿、恨等也是法。孔孟学说的仁义、礼、智、信也是法。佛经中对“法”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意为保持万象物自体的相状,不令散失,例如:松有松的自体,菊有菊的自体;风、空气也各有其体性,凡一切有形、无形的皆有其自性,所以统称为法。“轨生物解”是说凡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范畴、领域或界定,由此我们即可依其特定的范畴而对一切事物生起一种认识和了解。例如:儒家说“仁义”、基督“博爱”、佛门言“慈悲”各有其确切的定义,使人容易了解,因此皆可称为法。所以“百法”是世亲菩萨把整个宇宙人生的现象归纳成一百种法,其中包括了心理、生理和物理等种种现象。
  “言‘百法’者,始因弥勒菩萨修唯识观时,得见万法广博,钝根众生难修习,所以就万法之中最切要者,选出六百六十法而造《瑜珈师地论》。至世亲菩萨在兜率天稟受弥勒菩萨之法,又觉六百六十法仍见繁杂,再从中提纲挈领,总成‘百法’。”(以上引文出自《百法论义》《卍续藏经》第七十六册·四二六页)
  唯识宗认为宇宙的森罗万象,虽无量无边但总不出这五位百法。亦即:一、心法八种,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三、色法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五、无为法六种。
  “明”是指日月光明能照破黑暗,喻为无漏智慧能破烦恼。“门”有开通而无壅滞之义,比喻通过这一百道法门可以通达真如本性。“明门”,意谓通达真如的光明智慧之门。
  “论”,论议,梵文,sastra或abhidharma,音译阿毗达磨,问答往还称之为论。《俱舍论》云:“教诫学徒,故称为论。”意为断除众生的迷惑,论主将自己的心得,假立主客,自问自答,藉此以教导后学;或依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析、整理、解脱,明示佛之教法以断学子之疑惑,开其智慧,令其解脱,故名为“论”。
  根据《瑜珈师地论》卷十五所载,有六种论,即(1)言论,指言语之论议。(2)尚论,指尊重之论议。(3)诤论,指发忿之论议。(4)毁谤论,指恶口之论议。(5)顺正论,指随顺正确论理之论议。(6)教导论,为教导众人之论议。其中后二论为真实之论。又就“论藏”的内容可分为二种,一种是“释经论”,即解释大小乘经藏的论,例如《大智度论》就是解释《大般若经》;《金刚般若论》就是解释《金刚经》而成之论。另外一种是“宗经论”,即以大小乘经教为所依而造之论,如《成唯识论》、《入大乘论》、《成实论》等。本论也属宗经论,因是论主世亲宗《华严经》、《解深密经》、《入楞伽经》等六经所造,以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属“宗经论”。
  三、造论宗旨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云:
  “明造论意者,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纷乱于怀。所以菩萨降生垂范利物,为除空有二执故。开空有二门,前明百法有体,为遣执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随病说药,病息药亡;执药成病,悟病成药,非空非有,即有即空。即绝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即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论之兴也其在兹乎。”(《大正藏》第四十四卷,五二页下至五三页)
  简而言之,造论宗旨:一、为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二、为使一切众生能除空有二执。三、断二重障(我、法)证二生电动机。要利乐一切有情众生,首先要正解佛法,亦即八正道之首——正见。如何正解宇宙万法的真相,如本论正文开头即言: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明“一切法无我”即是正解佛法,一切诸法仗境方生,依缘而得。在时间上,生生灭灭,无有常住不变性;在空间上,彼此相依,无有独立自主性,所以称“法无我”,亦即“法空”。又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体,是五蕴和暂时存在的假相,无真实性可得,故称“人无我”或称“我空”。《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告诉众生,对一切有为诸法要如梦、如泡影、如幻等去观察,洞悉诸法是“空”,是无所得。但有两种人对我法二空的真理不能了解,一为凡夫外道,一为小乘行者,他们总是执著自己所得的法是实在的,是最殊胜的。我慢心一起,目空一切,就什么也装不下了,再好的佛理也听不进,如下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内有一个研究所的所在是禅宗的修行者,名原坦山,有一天几位到外国留学的专家学者们来到所长的研究室,因他们刚刚听过所长的课,有些问题要请教。当大家进入室内时,所长正身端坐,闭目养息,过了一会儿,所长提起茶壶开始倒水,倒着、倒着、眼看茶水要溢出杯外了,仍在倒,直到水满了出来,都没有停,有一个学者就说:“所长,茶水已经满出来了,杯子装不下了。”
  本是敛目之眼突然地眼睛一张,精光直射那些学者们,说道:“你们想要问我问题,先让我来问你们,刚才那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人说得出来吗……”,大家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说不上来。所长又言:“其实你们的意识里只是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用你们的专业知识来驳到我的看法,又何曾听进去一句有用的话呢?就像这已倒满水的杯子,再也装下不任何东西了;就如同装满各种知识技能的脑子,装下不其他的新知,等你们把杯子空出来之后,再来找我吧!”那些被说中心事的学者们,满脸愧色一个个悄悄地离开了。
  自以为自己的才华学识高人一等时,就是法执现前,事实上其所知的境界是狭隘、局促的,这个因法执而生的所知障,会障碍般若智慧的生起。而看不开放不下的“我执”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烦恼。
  有一天,听到一个学佛多年的人说:我什么都看得开,名呀!利呀!通通与我无关,就是忍不下一口气;事实上“一口气”就是我执在作崇。有一次星云大师开示徒众:“如何面对‘气’?”他说:人心里不舒服而介意人、事、物谓之‘气’,气虽为无形,但在生活中却和我们很相应,如气色、气味、气质、气量、气慨、气度、气节、气息、气氛……等。一个人,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转。寒则气闭,暑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减。思则气结,怨则气损。如何使自己心平气和,就需般若智慧了。”
  人因有我执,所以忍下一口气,因执着有“我”所以爱面子,总以为对方不给面子,气不顺就烦恼丛生。所以佛菩萨为对治众生误认一切法为真实的法执,误认“我”为至尊至贵不容轻慢,所以造此论以破我法二执。论主希望众生能断所知障(法执)证法空,得大菩提果;灭烦恼障(我执)证我空,得大涅槃果。能如此才能获得究竟的利益和安乐,所以造此论的最大宗旨——但愿人人都能离甘得乐,成就佛道。但是欲成就佛道,必须先断二障,欲断二障,必须先破二执,欲破二执,必须先明二空。因此蕅益大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中云:
  “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若于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也。”(《卍续藏经》第七十六册·四五九页)。意为吾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世间森罗万象的一事、一物、一理,假若都能使用般若智慧去观照、思惟,通达法空、我空的道理,对一切不起执著,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事物物都是通往证入大乘理体之门户。就如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若能用心,好好照顾,诚心正意地修持净土法门,就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之间。此境界诚如禅宗所谓的“郁郁黄花无非般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只要能通达二空真理,由根、尘、识乃至百法当中,任何法,都可证入真如本性,如观世音菩萨以耳根证入圆通,阿那律尊者以眼根证得天眼通。
  所以当我们能洞悉世间诸法皆是虚妄,佛说诸法乃是随病予药,需悟“病息药亡”,切勿“执药成病,悟病成药”,能如此用功观照,则无明烦恼,渐渐淡薄,道心信念会日渐增长,犹如明月般的光辉灿烂、圆满自在。自己也能生活得清净自由无滞,喜悦自在。这也就是研究《百法明门论》的不可思议之所在。
  四、造论者——世亲菩萨
  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
  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印光大师
  前节提到《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佛教心理学的入门书,对人类心理现象的剖析细腻远超出一般茂俗的学问。此论是将人的心理构造分成一百种,藉由此种心法来使人更加知道要收摄心神不受外境干扰,了解自己,进而超越自我。
  上面已介绍过论题大意和造论宗旨,是在:一、为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二、为使一切众生能除空有二执。三、断二重障(我执、法执)得二胜果(菩提果,涅槃果)。
  本论的著者是世亲菩萨,梵名Vasuvandhu,音译为婆薮槃豆,又被称为天亲菩萨,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于佛灭度后九百年(四、五世纪)出生于北印度健驮罗国富娄何富罗城。父亲是婆罗门,姓憍尸迦,吼是一个国师。和其兄无著(梵名Asanga音译阿僧佉)初于萨婆多部(有部)出家,其兄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且遍通小乘三藏,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之义,四年后归国为大众讲解《毗婆沙论》,一天作一首偈,共六百首称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起初广造小乘论著,宣扬小乘教义,并说:“大乘非佛所说”,不信大乘。其兄无著见弟识解深广,神才俊朗,长此下去会造论破坏大乘佛法,于是有一天派人去告诉他弟弟说:“他病得很严重,恐不久于人世……”。世亲赶紧到其兄住处,无著说:“我这个病是因你而起的,由于你不信大乘且毁谤大乘,以此恶业必定永远沉沦恶道受苦,因此我才感到忧愁苦恼……。”
  世亲听了内心十分惶恐,敦请其兄为其解说大乘佛法,如《华严经》等大乘经黄。世亲聪颖睿智,一听即刻领悟到大乘教理确实超越小乘,转而信奉大乘,这才反省自己往昔毁谤大乘,误人误已罪业深矣!便在无著面前发露忏悔说:“我从前由于这片舌头的言论而生毁谤,现在应当割断舌头以购前愆!”无著说:“这就不对了,纵然你将舌头割下,已造之罪已成立不能消灭,若要补救,另有善巧之法!”无著告诉世亲说:“你以舌头毁谤大乘,要解此罪业,也应当以舌头转而弘扬、赞叹大乘的殊胜要义。”
  从此之后世亲专心弘扬大乘,广释经论,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法华经论》、《维摩经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五百部大乘论著,合以前所著小乘五百部,共为千部,因此称其为“千部论主”关于世亲菩萨的事迹,据现代学者考证,著《俱舍论》的世亲与无著之弟的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的论师“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的论师“古世亲”。古世亲的年代约在三二零年至三八零年左右,新世亲的年代约在四零零至四八零年间。
  五、一切法无我
  本论论主世亲菩萨表示,他写这一部论,是以先哲世尊、慈氏等圣人的言教为宗旨而写成的论著,故言:“祖述先哲,倏然成章。”因为是遵循古德言教而加以弘扬之文章故称为“造”。世亲造《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用意即在使一切有情众生都得到大利益、大安乐、了生死、成佛道。要使一切有情众生都得到利益快乐,没有烦恼侵害,需使一切众生常怀感恩图报之心,尊重别人的生存空间,不去恼害别人,心中有主而不受旁人侵害,洞彻世间真相,不执著。如本论一开头即引世尊所言:“一切法无我”,这一句便是宇宙万法之真理。星云大师说:“尽管时序上有春、夏、秋、冬的递嬗更替;人有东西南北的奔波离异,如果能将一切万缘放下,心中坦荡无物,自有一番自在,自有一方潇洒优游的境界。”
  我们时常忘记心中的主人翁,忘记自心的清净佛性,非常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于是处处受牵制,放不开来,因此连鬼都会找上门来,以下有二个例子可作说明。
  四川黄书云的《觉园笔记》记载说:“自流井(四川的食盐产地)的街道很窄,有些人家常常在屋后临河的水面,搭起木板,建一层楼住在上面,把窗户打开就可以俯视河水了。每一家的房子都是这样,一眼看去没有两样。有一个做篾器的工人,夜里做工。听到两个鬼在水上讲话,有一个说:‘我明天就能得到替身,脱脑水难了。’另一个鬼说:‘真为你高兴!那个人是谁呢?’
  这个鬼说:‘午后有个挑煤的人,把煤卖完,在街上喝酒。喝醉了,会到河边来喝水。我就把他拉下了水,他就可以代替我了。’篾工细细听之后,第二天午后,打开窗户对着河,坐著编东西。他时时往窗外看,果然看到一个人踉踉跄跄来了,带著一股酒气;这个人把担子放下来,蹲在河边,身体微微向前倾,几乎要掉到河里去了。他在河边捧着水拼命地喝,一面说‘好喝!好喝!’然后,一百掬水,一面喝,喝罢,连念‘阿弥陀佛’。结果也没出什么丝漏,竟然挑着担子走了。夜里又听到那个鬼对同伴说:‘你的代替人没有到吗?’那同伴说:‘来了,我趁他捧水时拉他,他几乎掉下来了。想不到水喝了不少,却直念阿弥陀佛,我倒退三丈之外;我再到岸边,他又喝水,又念佛号,我吓得直后退,眼冒金星不能动,而他老兄已经挑着担子走远了。’第二天吕仙岩佛教会的会员来店里休息,听到篾工讲这番话,回家之后,就把它照实记下来!”
  总之,一个人自己做不得主,鬼就会找上门来,这是一不定期的道理;但如果能洞彻世事真相,心中有佛,常思天下如意的事少,不如意的事多,那么遇到逆境自然不会产生悲愤心理,不会自怨自艾,心里自然会安泰,邪鬼也就迷不住了;况且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有修持者,纵遇险境亦能逢凶化吉。
  袁子才先生说:“杭州北关门外,有一栋房子,经常闹鬼,人不敢住,重六深锁。有一个姓蔡的读书人,要买这栋房子,别人都认为不吉利,蔡某不听。等到买卖契约画了押,家人又不肯搬进去。蔡某自己跑去把门打开,点着烛一个人坐在这栋房子里。夜将过半,看到一个年纪女子轻飘地从户外走来,头上围着细绸巾,向蔡某行跪礼拜。一方面又拿一根绳子持在屋梁上,把头伸进去,作上吊的样子。蔡某面无惧色。那女子再挂一条绳,向蔡招手,蔡把一只脚弯着伸进她做的绳结里,那女子说:‘你弄错了!’蔡说:‘你错了才有今天,我没有错!”那女鬼大哭,一面仆在地上礼拜,然后隐去。自此这栋房子里闹鬼的事,便没有了,蔡某不久就中了进士。
  以上所述是在说明要想使众生获利乐,其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正解,所以世亲菩萨在说明造此论之意时提到——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万法要有正确的见解。“正解”就像罗盘或指南针一样,能指导迷途的人或航行中的船舶不致触礁或迷失方向。同样道理,一个人对法有正确见解,知道“一切唯心造”、“一切法无我”,其在修行过程中,即不会退转或误入歧途而迷失方向。星云大师说:“对世间上的一切,不要去计较、分别,这种作风并非傻瓜,而正是使自己进入无住生活的境界,内心就会开阔如宇宙虚空。”
  古德有言: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返回 依昱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心·开心 第2章 发大心的玄奘法师
下一篇:观心·开心 自序
 谈心说识 第一章 心与识的定义——五种感觉意识的作用
 观心·开心 第4章 一切法与五位百法
 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观心·开心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
 知心·明心
 观心·开心 第9章 希望、念力与慧解
 观心·开心 第3章 我与无我
 谈心说识 第五章 自由自在的心境——本我、超我、无我
 谈心说识 第六章 真心与妄心——阿摩罗识
 观心·开心 第16章 行舍与不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仗势欺人,惨遭横死[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三[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若是成天忙于帮助他人,定会影响个人的修行,对此您持什么态度?[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九七)[栏目:杂阿含经]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1[栏目:照光法师]
 相应58经 名色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新世纪,新伦理[栏目:感悟人生·学诚法师]
 母鱼肚子里的鱼子有没有生命?[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念佛人有一百种果报 The People Who are Chanting Buddha Have ..[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忍辱波罗密证入无为[栏目:忍辱]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