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32 请修习不存概念的知足
 
{返回 在生活中禅修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55
“ We cannot demand from life how things should be. ”  - Godwin Samararatne
“我们是不可以指令世事如何发生的。”   - 葛荣居士
﹙三十二﹚请修习不存概念的知足     路
 
  相信每个人都曾听过一句金石良言:知足常乐。但何谓知?又何谓不知足?
先了解不知足的因由
 
  葛荣居士提示,请以觉知和舍心去观察心的运作,在未要求什么之前,先尝试了解心、了解自己。
 
  跟着这简单的提醒去观察,不难察觉到自己很容易为自己制造很多问题,皆因不先了解情况,便立刻向这情况提出很多索求。而佛家的智慧却是在未灭苦(第三圣谛)之前,先需找出与明白苦因(第二圣谛)。
 
  那么,若觉知到当下现在的心是处于不知足时,不是立刻去要求心变得知足,或是立刻把对物质的要求降低而令自己较容易知足,而是先观察为什么不知足呢?这心受什么东西所操控或条件(conditioned)而变得不知足呢?先以观察来了解不知足的因由。
 
随实况而行便是知足
 
  若不观察与了解心,只凭主观为知足与不知足画界线、定标准,那么这界线和标准很容易会不自觉地变成操控心的无形条件。
 
  就以出外旅游为例,每年的夏天心便会生起一个意念,便是勤劳工作了一年,但愿可以出外旅游。这意愿可以说是不过份,不苛求。后来工作的环境有了变化,有两年多的时间不能出外旅游,心感失望。于是便对自己说,世界上有很多人一生也没有出外旅游的机会,现能够两、三年出外一次,应该要知足。但是,在这思考的过程中,无论实际出外旅游的次数是多是寡,是有是无,自己已经是不自觉地活在心所虚构的概念(concept)之中。心依然是受这些一年、两年的概念所操控,依然是被这些概念所条件。只不过是若把准则定得较高的话,会很难达到这准则,感到快乐的次数会相应少。若把准则定得较低的话,会较易达到这准则,感到快乐的次数会相应多。但是,个中的快乐,无论多寡,依然是物质层面或是概念层面的快乐,依然是依靠物质而生,受物质所条件。
 
  相反,若先观察心,尝试了解与认识心现在究竟受什么条件所操控呢?便不难会察觉到当心内有知足或有不知足时,心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某事物画上一条界线或标准。在这界线或标准的一面,是知足,是所谓的快乐。在这界线或标准的另一面,是不知足,是所谓的不快乐。因此,心的知足与不知足,快乐与不快乐,便被这惟心所虚构的界线或标准(亦即是概念)所操控与条件。而在知识的层面,还误以为这些知足、不知足、快乐或不快乐是外间所带来的,还不断将这虚构的界线或标准调校,以求多一些快乐,少一些不快乐。
 
  放开、放下这条件却不是把知足的标准减低至两年、三年或永远不出外旅游都不要紧。而是放开、放下任何界线或标准,亦即放开任何有关的概念。心内没有一年、两年、三年或永远的界线或标准,明白到这界线或标准只是惟心所虚构的,实况之上根本从来就是没有这个界线或标准的。
 
  放下这界线或标准之后,并不表示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是无所谓。而是观察实况,认识今年夏天的实况是否容许我放年假出外旅游。若可以的话,便起行,随实况而行。若不可以的话,便留下,明白这也是随实况而行。心内没有知足或不知足,只知随实况而行。当这心不与实况抗衡,心便会自然而然地安详与快乐。
 
  若现时不可以成行的话,便继续观察环境,静候环境的变化,还可以做一些正当的行为去影向环境(如为事务作出适当的安排等等),然后待环境变为许可时便起行。要等多久? 不知、亦无需知,只知任何环境都会变化,这个环境也不会例外。等候时会不快乐吗?视乎心有没有年月日的标准与界线,有没有被这时日的概念所条件。
 
  换句说话,没有概念的知足,是先观察与了解实况,放开、放下心为实况所附加或虚构的标准、界线,然后只是随实况而行。那么,在这期间的一切安详与快乐,便会是源于对实况的认识,而不是源于概念。
 
  源于概念的快乐是不稳定的,也可成为操控心的条件。源于实况的安详与快乐是根本就是已经存在的、在乎您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与否。
 
  祝愿各位都会尝试观察与了解实况,以放下概念,认识:实相常乐。
 

{返回 在生活中禅修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33 请实践中道
下一篇:31 请认识所需要的是什么
 9 请察觉生活中的空间
 1 请友善地看待面前的境像
 44 请学习如何有智慧地不打扰
 57 请逐渐改变行为的模式
 27 请开放地面对外境与内境
 58 请让被压抑的情绪释放
 24 请认识所担当的角色和任务
 2 请学习如何回应环境的转变
 56 请认识思绪的特性
 39 请勿活在概念中﹙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法没有什么利益? Is there no benefit in studying the Bud..[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相应22经 铁球经[栏目:相应部 51.神足相应]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谛公老法师 年谱[栏目:谛闲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栏目:净土宗文集]
 抢不走的福报[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若希望经》二[栏目:玛欣德尊者]
 在家里,父母就是两尊佛[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皈依之后要认认真真地去实践[栏目:学诚法师]
 所缘境与所知障 1[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一花开五叶[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