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五种障碍
 
{返回 著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4
五种障碍  
  魔(Mara),在座大部分都听说过,或许有些人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你们全都认识它。它堪称为一位诱惑家,总是以鲜明的欲乐诱惑我们。当佛陀坐在菩提树下即将悟道之时,魔也正在附近。我们都以为魔是从双耳喷出赤色火焰,强行拉着我们沦落地狱的恶魔,其实完全不是。充满自己心中的诱惑,就是魔。因此在佛陀悟道之前诱惑他的魔,可能就是浮现心中的诱惑。这段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佛陀与我们不同之处,在于他了解这个诱惑之魔,他非常清楚,而我们却不然,总是为了欲望辩护而且使之合理化。我曾经看过汽车后面贴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贴纸。会让我们觉得喜欢的事物有很多,即使在杀人的刹那,也可能令某些人产生快感。
  诱惑,如同潜伏在心中的阴谋份子,一次又一次暗中地破坏着我们的慧命。我们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心中怀有需要揪出的坏份子,反而尽力为它们辩护。人们有时会说:“没错,我应该要享受人生。”或“这个我喜欢,我要了。”
  实际上,我们心中的诱惑始终都存在,只因为幻想执着而无法辨识,最后总是受到诱惑的摆布。举例来说:现在我们知道听闻佛法很好,但是睡觉不是也不错吗?如果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别人在此静坐,我想很快地我们就会跑去睡觉了。
  魔是无时不在的。他不断地以种种感官的欲乐诱惑我们沉溺其中,但是这些欲乐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我们也无法由欲乐中得到真实的快乐。
  佛陀说有五种障碍(五盖),是存在于众生心中的五大敌人。在座各位都有,全都受到他们的诱惑。前二者将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是最可怕的敌人。贪欲
  首要的敌人,就是贪欲。在这个充斥着声色犬马的社会里,我们很难将欲望视为敌人。每支广告、每出电视节目、百货公司以及展示橱窗,都致力于挑起消费者的欲望。的确,大多数人都认为,拥有百万名车、别墅豪宅、名牌服饰等,越是能够满足欲望就越是代表着成功。这些欲望所带来的短暂快乐,常令人觉得相当美好。“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真是错误的观念!没有人会去责备努力追求欲望的人,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沉溺在欲乐之中,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够夸张的吧!
  而次要敌人——瞋恚与愤怒——的情形,与贪欲可以说是恰恰相反。瞋恚不但无法带给人们任何快乐,还不断地受到责难,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当然我们有时也会试着辩护:“我之所以动怒,就是因为他、她或他们,总是跟我唱反调。”不过瞋恚还是不见容于社会,因为无法带给人快乐,也就没有人会误认为瞋恚是美好的。愤怒和恶念、嫌恶和怨恨、排斥、恐惧、焦虑,没有人会认为这些是快乐的,而且如果有人经常动怒,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责难。
  虽然贪欲的满足,能够带给人们些许快乐,但是贪欲危害我们的程度,一点也不输给瞋恚及恶念。他们是一体的两面,只要出现了其中之一,那么,另外一个也就在旁边了。贪欲总是会造成更多的渴望,因此一般人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欲望。若是有人于某些贪欲中获得相当的满足,很快地,他就会产生排斥,接着就会因为无法真正满足欲望而动怒。“万事如意”是没有人能够做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这两位敌人,常常造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而且严重干扰我们的禅坐。如果有人觉得奇怪——我敢说在座各位其中一定也有——心灵专注为什么如此困难?尤其在静坐开始的时候最为明显,原因就是贪欲和瞋恚。
  如果有人说“我想要坐得比较舒适”,这就是贪欲;如果有人说“我现在想要去睡觉”,这也是贪欲;如果说“我好想要找人说说话,好想要到户外去散步;天气太热了,我好想要冲个冷水澡;肚子饿了,想要找些东西来吃;口好渴,想喝点什么;我觉得不太舒服,看来我不能静坐了”,这些都是贪欲,而且也都是我们时常说话的内容。
  唯有当我们从禅修中经验到远比感官欲乐更为满足,也就是心灵专注时所充满的法喜宁静,才能够停止贪欲的念头。贪欲唯有在禅修期间才会消失,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令贪欲消失,可惜禅修只有短暂的时间。
  因为我们的感官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以食物来喂养它们。如同我们有喂养身体的欲望,也有喂养感官的欲望,不然,就有可能会生病。
  美国的太空人在被送入太空之前,必须经过一道“感官隔离室”的训练。那是一个没有地心引力的房间,同时人的触觉也将消失。这房间不但是完全隔音,而且里面什么也没有,全部都是灰色的,而经由一条管子送来的食物,也是索然无味。在这里面接受训练的太空人,如果按一下铃,就表示他受不了了。我没记错的话,在里面待得最久的纪录是八小时。
  对我们而言,借由感官送来的食物是不可或缺,我们也仰赖这些食物而活。如此的仰赖,造成我们的一种幻觉,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而引导着我们生命追寻的方向——喜欢看着美丽的形象、听着悦耳的声音、尝着诱人的滋味、嗅着怡人的香气、追寻愉悦的触感并且充满着愉快的思想。
  凡是尚未接受佛法和禅修训练的人们,他们人生所追寻的方向就是如此,这不是成功的方向,只是镀金的饰品。虽然灿烂却没有价值,因为很快就会失去光泽了。
  想像你享受着极为丰盛的飨宴,每道菜都是非常美味,你会说:“这真是太好吃了!”然后你的朋友将会诚挚邀请你:“真的那么好吃的话,不要客气,请继续吃。你尽可以留下来,从现在一直吃到明天早上。”这对于身体和心理而言,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啊!想要享受一道菜,大概只能吃个二十到二十五分钟而已。在大热天里,你们都想要冲个冷水澡。当你正在享受冲凉的时候,你会说:“喔,这真是太棒了!我现在觉得凉爽舒适。”然后你的朋友说:“那很好哇!你为什么不在这里冲他个五六小时呢?”这真是太悲惨了,不是吗?没有人会想要冲那么久的,最多冲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就很多了。
  其他各种感官的满足也是一样。当持续太久的时候,就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变成了悲惨的事了。然而,全世界都在追寻的,仅仅是这“感官的短暂满足”。人甚至于买醉取乐,但是喝醉了显然就没有快乐可言。所有尝试借由感官追寻快乐的人们,都将注定失败。
贪欲是永无止尽的负债
  那些感官——眼、耳、鼻、舌、身——只是有着感觉意识的生理反应现象而已。既非私人所有,更与好坏无关,善恶业也并非感官所造作。当我们想要拥有,并且要持续享受感官快乐的时候,心中就充满了恶业。
  有些人借由买醉、伤害他人、嗑药或是性行为等等,来获取感官的快乐。而这些所谓感官的快乐,是非常不健康的。其他人能够借由欣赏野花、日落以及美妙的音乐,而获得感官的快乐,这些感官快乐距离精妙,还差得很远呢!
  事实上,我们一再地想要拥有、持续以及享受快乐的贪欲,这正是悲惨的起因。当人看见美丽的花朵时,首先他们想要定近,去摘下这美丽的花朵。为什么不要摘下花朵,让每个人都能够欣赏呢?才不要呢!“这花很漂亮,我要拥有它。”
  当人的内心渐渐净化的时候,所感觉的乐受会比较细致。纵使最小的事物,都能够获得享受。但是,仍然潜伏着匮乏的危机。而匮乏、渴望,将会带来不知足,因为匮乏之人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我们永远赶不上贪欲的脚步,总是有更多的美景要看,有更多美好的事物要听、要接触。总是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如此只会造成心灵上更多的紊乱,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
  因为无法得到内心完全的满足,常常令我们觉得相当的失败,总是认为还有很多令人惊奇的事物等着被发现,因此人们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对现代人而言,环游世界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需要一张机票就可以办到。人们东奔西跑,四处追寻更多的刺激、新的景色、新的体验。累积生活经验早已蔚为风尚。不过,由于经验无法持续,所以人们不会得到满足。事实上,人们无法获得任何经验,因为所有经验都已消失,都成了回忆,没有什么能够累积的。收集邮票还比累积经验来得有成效,至少你能看得到邮票。
  佛陀将贪欲比喻成负债。譬如你向银行贷款买了一栋房子,你必须每个月本利摊还。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房贷终有清偿的一天,而贪欲的负债,却没有东西可以偿还。贪欲一再地负债,却从未被偿还。我们一再地饥饿,一再地口渴;我们一次又一次想要看、想要听、想要尝,而且想要触摸。
  佛陀也将贪欲比喻为一位旅行者,进行着一段完全没有任何准备的旅程。当他觉得又饿又渴的时候,看见远处有一个村落,就相当欢喜地想说:“哦,那个村落里面一定能够找到食物和饮料。”当他到达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废弃的村落,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村庄。随后他又找到另外一个村落,但是那又是一个废弃的村落。
  对于满足贪欲的愿望和期待,令我们觉得快乐。一旦贪欲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就因此结束,紧接着又是新贪欲的产生。
  佛陀也时常将贪欲比喻成一个充满许多颜色的池塘。人们对欲望的贪爱,就像存在于心湖中不同程度的色彩,会遮蔽住心灵的光明,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因为我们的心被贪欲所遮蔽,以至于无法辨认其他更为重要的事物。我们只看见欲望,只知道要如何满足我们的贪爱,不再拥有了解自我的能力。
放下乐受的渴望
  佛陀为此给了几帖药方。首先,最重要的药方,就是了解贪欲是破坏我们内在家庭的敌人,它造成了我们索求不得的恐惧,以及对于如愿以偿之人的敌意——羡慕、嫉妒等种种不愉快的心态。敌意是针对所求如愿的他人所起的,这也是引起敌意的唯一方法。
  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即是了解人类一切所有问题的根源,是来自于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感觉、追求舒适、追求满足,却时常索求不得,纵使暂时获得,也从来无法持续拥有。对于所追求的事,要抱持随缘放下的态度,也就是纵使不满足也要放下。不过,若是只有嘴上说说,或是书上读过,就要求你从现在随缘放下到天亮,这是不太可能的事。随缘放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首先,我们用不舒服的方式坐着,试着不要到处蠕动或移动,也试着不要借由变换姿势来舒缓不舒适的感受。蠕动对于减轻苦受是没有效果的,苦受也不会这样就消失的。去除苦受的唯一方法,就是放下对于乐受的渴望。对于乐受的渴望,无法借由移动而去除,唯一的方式,只有随缘放下。由此可知,到处蠕动是无法去除我们的苦受,也无法令我们得到满足。
  静坐所引起不舒适的感受,带给我们学习了解欲贪的绝佳机会,如果我们不借此良机学习,就没有其他学习的机会了。不论是在学校甚至大学里,都不会有人教这些课程,在家里也学不到,因为世上的人都是尽可能地追求舒适。在这里我们有现成的素材,可以用来学习认识渴望,也就是所有的忧悲恼苦的根源。如果你感到坐得很舒适,似乎是很棒的感觉,不过这其中必有毛病。但是如果你觉得不舒适,这才真的是太好了。因为不论在你自己的腿上,背上或是身上其他位置,都是活生生的学习机会。
  渴望舒适,以至于到处蠕动试着要舒服一点,是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做的事情,人们为此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人们因而加班工作、四处旅行、追求娱乐,乃至因不舒适而扭动,但是这些都是种下了败因。为什么这么肯定我们自己种下了败因呢?纵使你借着蠕动,稍微去除些许的不舒适,不是在短时间内又有另外的不舒适出现吗?当一场娱乐刚刚落幕,心中立刻就产生了无聊的念头。因为你的移动,所以右腿不再酸痛,不过,左腿又开始痛了,这就是败因。然而,肯定自己种下的败因就更为愚蠢了,以佛法来修正自己岂不是更好吗?千百年来早已证明,佛法是正确的。佛陀因之悟道,其他凡是验证过佛法的人,也都因而悟道。与佛法同行,才是最好的选择。
  每当下午饥肠辘辘的时候,你就会想说:“我怀疑过午不食是否真的必要?”或是将思绪拉回家里的厨房,满脑子想着你能够调理的所有食物。这就是贪欲。如果心理上一直努力地抗拒,那么贪欲反而能打败你。但是,如果你能够观照贪欲,对它微笑地说:“这都是魔在干扰。”那就表示你已经知道什么是佛法了。如果只是听闻或阅读有关魔的故事,这可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必须趁着魔在行动的时候来认识它,而它也只能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活动。它在我们心中过得非常快乐,因为我们总是臣服于它,让它度过难忘的美好时光。
  佛陀对治贪欲的其中一帖药方,就是节制饮食,这也就是要受持过午不食戒的其中一项理由。节制饮食,并不代表着完全不吃东西,而是只摄取维持身体健康的足量饮食即可。饮食这种贪欲,看似容易满足,却是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发生,一般人大概一天会出现个四、五、六次之多!如果我们能够阻绝其中的一次贪欲,就有能力阻绝更多的贪欲。只要筑起一道围墙,就挡住许多的贪欲。所以我们必须从阻挡这种容易满足、但却时常发生的贪欲开始,也就是我们在此所做的:节制饮食。
  佛陀开出的其他帖药方,我们只能看到部分而无法看见整体。你们大部分人有的已经知道或者已经听说过,身体共有三十二个部分,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时常被背诵着:
  这个真正的身体,是从脚底以上,直到头顶以下,中间被皮肤包裹,充满各种不同的杂质;在这个身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头、骨髓、肾脏、心脏、肝脏、隔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咽喉、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皮下脂肪、唾沫、鼻水、关节油脂、小便(和脑)。
  如果你对于某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就不要以整体美丽的形像来看待那个人,要想想这个人是由许多小部分所组成。不要被外貌,体态和彩妆所迷惑,这都只是外表包装而已。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从“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开始,如果不看美丽的外型,也许只能看见牙齿?
  有段故事是关于佛世时,某位已经证得阿罗汉的比丘。故事上说,有一对夫妻发生严重的争吵,妻子负气想要断绝夫妻关系。她将所有最精致、最美丽的衣服穿在身上,佩戴上所有的珠宝,在她带走所有服饰之后掉头就走。丈夫在妻子离开之后四处寻找,终不能找到他的妻子,然而他的妻子正走在他的前头。当丈夫沿着街道奔跑,四处寻找妻子的时候,遇见这位比丘。丈夫走上前去,请问这位比丘是否看见一位面貌皎好,有着乌黑秀发的女子,拎着一个红色包包,里头装了许多珠宝、耳环以及金项链,刚刚很匆忙地走过这条路。这位比丘答言:“我没有看见你所说的女子,但是我有看见一排牙齿走过去。”
  这对于我们来说实在相当困难,故事却说明了佛陀所谓的:不要看整体,因为人们通常不会爱上一排牙齿,对于一排牙齿,人们实在提不起热情。再举例来说,当人们看上一辆非常昂贵美丽的新车。如果只看新车的外型、款式和颜色,可能会被这迷人的新车所诱惑,而背上往后二十年的债务。但是,如果人们了解汽车只是由方向盘、加速器、空气滤清器、马达,再加上有许多螺丝钉和门把所组成,就可能不会有那么高昂的热情。汽车并非本身就有功能,而是靠着所有零组件的配合才有功能。人也是一样,并非自己就有功能,而是靠着各个部分功能的组成。
  对于容易产生强烈欲望的人而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借着禅修,学习以分解的角度看待所喜爱的人、事、物。我们每个人全都是由相同的三十二个部分所组成,无人例外。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人皮部拆开,就会发现大家原来都一样。

{返回 著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盘腿打坐说禅修
下一篇:「初果」续言(陈慈兰)
 感受的众多路径
 宣隆内观禅与修行解脱(香港宣隆内观禅修营讲话)
 生活之中的正语
 佛陀:尊贵的医师
 介绍中译内观相关著作
 身观念处的十项功德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
 正法的六种特点
 禅修是什么(威廉·哈特)
 禅修基本指导——选择目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阴救度密法 附编[栏目:中阴救度密法]
 禅修要义 后记[栏目:达照法师]
 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栏目:法忍法师]
 请解释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