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造作,苦及业的灭尽
 
{返回 法增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53

造作,苦及业的灭尽

我们天天在造作各种身口意业,丝亳不以为意,不知这竟是我们轮回的业力,我们长劫流转就原因于此。

自己业的主人

佛陀说:「我们是自己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不明白真理的人,不知自己在造业,也不知业在延续着。

我们是如何生起造作呢?佛陀说:「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若以意恶行,恶语恶身行,则苦必随彼,如轮随兽足。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若以意善行,善语善身行,则乐必随彼,如影随身形。」(南传法句经1,2偈) 一切的造作皆始于意念的发动,随着引来口业与身业的造作。

意行是“思业”,身口行是“思已业”,即思之后而起造作的行。这行是缘于识的业。缘取有,这有是业有与生有;业有是缘于欲有而出现的业,缘于这业有而引生新的五蕴是生有;故这业有是因,五蕴为生有是果。这业有与生有都还要依赖诸缘的支持才能生起。

爱欲的认识

爱欲的生起是因为当六个根门接触六境后,生起对境界乐受的爱恋,从十二缘起看:名色缘六入(六根),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业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

在《杂阿含752经》里佛说:「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

爱欲的生起从四识住来看: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在《杂阿含64经》中解释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识)在接触到境时连续发生的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受、想、行、识)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爱乐)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

我们要认清四个心路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对受想行识的爱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六根的防护是我们朝向圣道的修行工作,我们凡夫对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若细心观察一下,自己从早到晚所做的事,无不跟欲念有关,但这欲念却是无常的,我们要花上许许多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去得到它。而我们内心中的欲火却在烧个不停,日以继夜,常疯狂地攫取外界的事物。

在[中阿含. 漏尽经]中佛陀教我们七种断漏、断烦恼、和止忧戚的方法:
(1)有漏从见断;依正见而断除烦恼。
(2)有漏从护断;依守护六根门而断除烦恼。
(3)有漏从离断;依离于恶知识、恶处所而断除烦恼。
(4)有漏从用断;依看待事物的正当用途而断除烦恼。
(5)有漏从忍断;依忍耐苦而断除烦恼。
(6)有漏从除断;依除去贪瞋痴之念而断除烦恼。
(7)有漏从思惟断;依正思惟而断除烦恼。

佛陀说:「若人逐欲乐(不净以为净),不摄护根门,饮食不节量,懈怠不精进,必为魔(māra五阴魔,业行魔,死魔,烦恼魔,天魔;指烦恼)所制,如风倒弱树。」(南传法句经7偈)

佛陀说:”屋盖不遮密,雨水必浸入,心意不善修,贪欲必侵入。”(南传法句经13偈)

在《杂阿含133经》里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去(知)本际﹖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对于众多的色界的相(现象),我们没有仔细地去观察无常,执着无常的色相为常,产生更多的色事,产生更多的业,产生更多的系着,因此不能破除色法,执持它们是坚固的,是持续的,是我可享有的。「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语》,《中部》卷一)

佛比喻: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相应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为色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为日出而热故。行如芭蕉之干,因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为变幻欺诈故。

造作是苦

我们造作是因为追求乐受的缘故,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这是因为我们愚痴的关系,执持非我的为我,执持无常的为常,执持苦为乐,执持垢为净。因此我们天天依痴行事,造作种种意口身业,累积轮回的薪火,不能脱离众苦。认知苦是贯彻四圣谛的首要任务,正确认识苦,是因为它全围绕着色相而转。

一切我们当成是‘我’或‘我的’诸‘色’;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色’,或从空间上来探究,不论内、外、粗、细、美(高贵)、丑(低下)、远、近的‘色’;若正确地观察它们,皆是‘色’,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

佛说:「痴之有情,依痴行恶,胜观之人,正知断痴,断于此世,决不再来」(《如是语》,十一经。)「他无一法,有覆群生,日夜流转,如为痴(无明)覆,然如舍痴,破除闇聚,更不流转,亦无他因。」(《如是语》,十四经。)「爱为第二,长夜流转。生此生彼,不超轮回,知此轮回,知此灾祸,爱之生时,无执爱心,比丘游行。」 (《如是语》,十五经。)

佛在《杂阿含6经》中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在《杂阿含5经》中佛说:「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佛说常观无常的话则能断贪。这在《杂阿含1经》中记载:「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修观无常的行者,若欲自证,只要自观身,波罗蜜成熟,破除对身体的邪见,灭除疑惑与戒禁取,须陀洹道须断五下分结(Samyojanāni)的疑(vicikīcchā)、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身见(sakkaya-ditthi)三结或三随眠(Anusaya)就能自证初果(Sotapanna);若再减弱贪欲和瞋恚就能证二果或三果。若正观触境时心解脱于喜贪及瞋恚,自证三果。

诸行无常,我们的根门在接触境时所起的思惟造作,都是属于行,因为是因缘和合,故是无常。但我们却对这根境的和合,起心动念生爱恨,招受众苦。正确认识它们(行)是无常,是苦,才能舍,才能断除爱欲,一切行灭时,心已寂静,故名为灭。如此做,可以免除四有(Upadhi或译生存因素,执着):即欲有,染(烦恼)有,业有和蕴有。

业的灭尽

佛在《杂阿含636经》中说:「若族姓子,族姓女,从佛闻法,得净信心,如是修学;……正其身行(不杀,不盗,不邪淫),护口四过(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护心正念。

眼见色时,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今于眼起正律仪,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亦复如是。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

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醒),语默,住智正智(知)。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

贪欲心的生起是对乐受的执取,因此从缘起法观察执取的原因和缘,放下或远离对它的执取就能成功对付贪欲心。佛说∶「思量取因(执取的原因),取集(执取的缘),取生(执取的生起),取触(执取由接触而生起)。若彼取灭无余(若那些执取完全消灭无余),众苦则灭,彼所乘(他所修习)苦灭道迹(灭苦的正道)如实知(如实知晓),修行彼向(向灭苦的正道)次法(依循着修法的法第),是名比丘向(朝向)正尽苦(正确灭尽),究竟苦边(到了苦的边缘)。所谓取灭(那即是执取的消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正确灭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执取的原因)?何集(执取的缘)?何生(执取的生起)?何触(执取的接触的生起)?思量彼取(执取)爱因(是贪爱的原因),爱集(贪爱的缘),爱生(贪爱的生起),爱触(贪爱由接触而生起)。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彼所乘(他所修习)取灭(执取的消灭)道迹(正道)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那即是贪爱的消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爱(贪爱)受因(因感受而起),受集(感受的缘),受生(感受的生起),受触(感受由接触而生起)。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受灭。」(《杂阿含292经》)

贪欲心生起的过程是六根→触→乐受→贪爱→执取,而根门与触与乐受的生起是被动的,只有贪爱是我们内心主动的思择,那是主动的,因此思惟执取的原因,执取的缘,执取的生起,而知道那是贪爱,贪爱由接触而生起,感受由接触而生起,一个修行人,认真的思惟贪爱与执取所产生轮回,与长期遭受苦难的后果,以正念正智修习厌离,舍弃,这就是贪爱灭除道,如实地知晓,不是书上或听来的,而是实际修习达到的。其它的烦恼如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等也如是有层次的,以正念正智修习厌离,舍弃。

在《杂阿含27经》里佛说:「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受、想、行、)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因此对于这五蕴法要善于认识,它们与六根的关系,及因它们而起的贪爱与执取,这些是苦的因,对它们因澈底的认识而厌离,离开贪爱与执取,灭尽,才能达到业的灭尽。

佛说:「凡任何由身业,语业,意业之灭尽而解脱者,诸比丘!此即称为业之灭尽。」(《相应部》,第五新旧品。)

「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此乃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者称为达业灭尽之道。」(《相应部》,第五新旧品。)

要达到业灭尽之道,那即是苦的灭尽之道,这唯有八支圣道。依修习止观,观照五蕴的生灭,以及生灭的业,只是一连串因缘连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与物质(物理,或色法)的现象,只有业的运作,并无造业者与受报者。

八支圣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与戒定慧三学与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联系着的。

第一支至第八支都是修行的实践,这种实践乃是对诸行与诸法的无常、苦、无我的特相与它们是缘起法的认识。这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它是具体并是可以亲自体验的。

八支圣道的正见道支是慧学的一部分,配合正思惟它是对五蕴、六入、四谛等的正确的认识,并导至无明的澈底消灭。正见的开展是对有、轮回、佛、法、道、四谛、三法印、业果与道果智的正确的认识。

第二支正思惟是向灭之道实践无欲、无瞋、无害的身口意行;修习礼敬与皈依三宝,信、愿、行,布施供养,忏悔恶业,忍辱、随喜,慈、悲、喜、舍,与回向功德等。这无瞋、无害的思惟接下来就能应用在正语、正业与正命上。

第三支正语是口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若在意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正语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真实语、爱语、关怀语、与和协语等。

第四支正业是身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杀、盗、邪淫。同样的,若在意念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嫉妒、憍慢等烦恼,正业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不作一切恶行,以正念正知贯彻于一切衣食住行,言行举动,待人接物中都能作出如法、合理的行动。
  
第五支正命是以正确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来谋生活命,以便实现单纯为了生存,以合法的正当职业取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物,这里边也有禁欲的正命的精神,使求取必需物符合道德化的正命之道。

第六支正精进是以正见、正思惟配合来修习正语、正业、正命。因为专注于正见,故培育起正念。又因为正念与正精进的缘故,正定得以生起。正精进对其它七支圣道要密切配合以修习圆满。

第七支正念的详述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内容,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达到四念处修习圆满。从八正道的核心来看,正念是对灭苦的忆念与专注。不忘于七觉支的修习。

第八支正定是修习四色界禅定达到心一境性,这正定是有助缘与有资具的。正见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缘,也是正定的修习资具。

《中阿含.圣道经》中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而有七支。于圣正定,说习说助,亦复说具,云何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

所以者何?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

贤圣弟子如是心正定,顿尽淫怒痴。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顿知生已尽。」佛这样子的分析是很清楚的。依八正道去修习心中对境不起烦恼时,心有正定,心解脱于淫怒痴,就是解脱。

平常时我们的心跟随着六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而转,心常散乱的很厉害,因此要以安般念(anāpānasati)来修定,让心能够定下来。修定的目的是在破除外在与内在的种种障碍,使心清净,得定,然后心清晰时才能用以观禅。从入定的层次来看是语先止息而后身止息,最后定时是意止息。因此修安般念、慈、悲、喜、舍与十遍是比较快能得定的,尤其是熟悉于修四无量与十遍的行者可以不须要用眼门取相,直接以意根修定,更易得定。修安般念则不一样,因为安般念没有佛号,直接以出入息止息口门,而后出入息寂止(鼻门,身止息),最后意止息(定,一心)。

止的目的是使心平静、清晰,它的特相是不散,当心能达到平静、清晰、不散乱之后,心就可以用来观察诸法的真相。故此,观的目的是照见真相,它的特相是智慧。止就好比用布把一面蒙了尘埃的镜子加以摩拭,观就如用已经摩拭明亮的镜子用以观照。引导纯净的心,去观照世间的各种现象,心才能通过观照而知道未修习前的愚痴和执着,心意才会从旧的观念与邪见中解脱,生起解脱和解脱知见。

安般念的修习在《大念处经》里佛这么教导:

「诸比丘!于此,比丘住森林,住树下,住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 (念住) 现前(呼吸)。

(1)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2)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
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
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
又短出息者,知: “我在短出息”。
(3)修习:“我觉知 (息) 全身而入息”,
修习:“我觉知 (息) 全身而出息”。
(4)修习:“我止(平静息)身行而入息”,
修习:“我止(平静息)身行而出息”。」

佛陀教导罗睺罗(Rahula)修习安般念的十六步骤([大罗睺罗经] Maha-Rahulovada Sutta,以下是从[大罗睺罗经]引的。):

(1) 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2) 知长息, 知短息。
(3) 知入息的全部过程, 知出息的全部过程。
(4) 知缓慢入息, 知缓慢出息 (觉知寂止身行出息,身行入息)。
(5) 体验喜入息, 体验喜出息 (知喜)。
(6) 知念生灭入息, 知念生灭出息 (知乐)。
(7) 知念止息入息, 知念止息出息 (知心行)。
(8) 有全知觉 (受与想) 入息, 有全知觉出息 (知寂止心行)。
(9) 知乐入息, 知乐出息 (知心我将出息,我将入息)。
(10) 知定入息, 知定出息 (令心喜悦)。
(11) 知心解脱入息, 知心解脱出息 (令心等持)。
(12) 知幻化入息, 知幻化出息 (令心解脱)。
(13) 知欲解脱入息, 知欲解脱出息 (观无常)。
(14) 知灭入息, 知灭出息 (观离欲)。
(15) 知寂灭入息, 知寂灭出息 (观灭)。
(16) 最后一息的入息, 最后一息的出息 (观舍)。

观照的要点是必须很澈底的去观照诸名色法,并且顺序从观照色法做起。色法须从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十一种情况,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转去观照名法,观照名法须先确定名法的种类,如受、想、行、识四蕴,诸烦恼结使等,然后观照它们生起的因缘,配合十八随观与十六观智,观照它们是无常、苦、无我。

若定力不够,而几乎所有的修行者都一样,必须培养起强大的专注力,所以修习安般念以净化心是绝对需要的。

在南传《法句经》中佛说:「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具足定与慧,彼近于涅槃。」(《南传法句经》,三七二偈。)

「依止观二法,清净达彼岸,一切烦恼灭,彼为婆罗门。」(《南传法句经》,三七二偈。)

愚痴无闻凡夫以四种食(执取,维持存在的因素)而长住于轮回。

这四食即是:抟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触食(phassahara),意为对触受的染着;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viññanahara),因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因此这识在死亡时,或称死亡心又会去缘名色,结生心是名,羯罗兰(kilala)是色,新的一世又开始了。

佛陀说:「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一切因缘和合法是苦,一切法无我。”佛陀又说:”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生起了必将灭去,有了也会消失的。当一切的“行(造作)”完全止息,寂灭才是最快乐的。」

巴利圣典对涅槃的解释如下:涅槃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弃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 (《初转*轮经》)

佛对罗陀说:罗陀,爱尽实是涅槃。(《相应部》卷三。)

佛在荅覆一位天神的问话时说:舍弃爱欲是涅槃。(《相应部》卷一。) 佛对舍利弗这么说: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 (《中部》第廿八经。)爱欲是苦因,根除它才能达到清净。

佛陀证悟最初的格言偈:「在无数生死的轮回中,无法寻获那造屋的人,每一次的生死流转都是苦。啊!造屋的人我已发现,你已无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毁,柱梁也已折断。心已不再造作,一切的爱欲皆尽灭。」

凡是生下来的都会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以佛教的名词来说凡是行法都是生灭法。佛陀---我们的导师,也逃不了这个厄运,在他八十岁那年,他在拘尸那入灭。佛的最后遗言是:「比丘们!请仔细谛听,一切有为法(因缘所生法) 皆是无常。大家继续精进努力吧! 」

法增比丘,台湾台北。19/2/2007愿众生安乐!


{返回 法增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福报与功德
下一篇:法的认识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三 痴的调服
 没有身心的境界 佛法灭除我执
 证悟初果的方法 其它方法
 证悟初果的方法 以三法印观照
 何为正见?
 从安般念到涅槃 学习观照
 证悟初果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没有身心的境界 结语
 基本佛法
 Again and again 一次又一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什么是顿立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 Unawareness Converges, C..[栏目:Maha Boowa]
 《维摩诘经》之净土行及其环境伦理意义(果信)[栏目: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一三、智慧与愚痴[栏目:慈航法师]
 No Ajahn Chah《序言》Introduction[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04-085《念佛法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学佛就是修心[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