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三章 转*轮者
 
{返回 佛陀的圣弟子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46

第三章 转*轮者

沙利子(Sariputta)尊者的开示与被认为是他所作的书,形成一个内容广大的教导体系,其解说的范围与种类都足以媲美世尊。沙利子对如何清楚地组织与呈现“法”的丰富内容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方式不只是增长智慧,同时也包括发愿精进修行。

在上座部传统中,他不只被视为许多首要经典的开示者,同时也被视为三部重要注释的原始注释者,以及最后编纂阿毗达摩(abhidhamma)的负责人。我们底下将逐一探讨。

开示经典

我们找到几个沙利子尊者说法技巧的例子,首先,是《中部》的两部著名经典——《大象迹喻经》(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MN28)与《正见经》(sammaditthi Sutta, MN 9)。

《大象迹喻经》——方法论的杰作

《大象迹喻经》⑴是方法论的杰作,沙利子开头便说,就如大象的足迹能涵盖其他所有动物的足迹一般,四圣谛能含摄一切善法。然后,他便从四圣谛中举出苦谛来详细分析,以五蕴或身、心二法作结。

接着他列举五蕴——色、受、想、行、识,然后举出色蕴来进一步检视。他将色蕴分成四界,与由四界所造的色法。他逐一解释它们可于内、外在两方面找到,‘内’是指我们的身体,‘外’则指外在世界。他列举属于内在之界的身体各部与功能,并说明内、外两种界既不属于“我”,也不构成“我”。了解之后,人们对于它们便不会再感到疑惑,并克服对于身体的执着。

沙利子接着进一步解释外在坚固之界的无常:它们都一定会在自然的巨变中毁坏,当人们了解这点时,就永远不会再认为这由渴望所产生的渺小肉体,是“我”或“我的”。

当一位能如此了解四界的比库(bhikkhu),受到别人毁谤、责骂或攻击时,他会清楚地分析情况,并保持冷静。他认知到痛苦的感觉来自于耳根的接触,它本身不过是一种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并且他知道这毁谤经验的所有元素——触、受、想、行与识——都是无常的。

在此,我们看到沙利子以有系统的方式,介绍属于心法的其他四蕴,禅修者可由此将整个经验解析成无常与无我的五蕴。他继续说:

然后他的心,就只以四界作为对象,而变得欢喜、愉悦、坚定与热忱;即使他被殴打或受伤时,他都会想:“这个色身本来就有容易受伤的特质。”

此后,他将忆起世尊的《锯喻经》(Kakacūpama Sutta, MN 21),并决心遵循佛陀忍辱的教诫,承担一切伤害,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但长老接着说,如果该比库是忆念佛、法、僧,却无法保持平等心,他就会被急迫感干扰,并会因在忆念三宝,却无法保持平静,而感到羞愧。不过,如果他持续忍耐,便会体验到很强的喜悦。“尽管只到这种程度,这比库已有了相当的成就。”他说。

沙利子以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其他三界。然后将身体及其组成部分,和由砖块、木材、卵石等建成的房子做比较,说明离开了它的组合成分,它便无法独立存在。

然后,在该经的结尾,他导入六识是由六根之缘所生的重点。五根、五境是五识生起的基本条件,这些都是由四界衍生而来的色法。他就这样借由引入所造色,完成色蕴的分析。每个由根与境引生的识,都伴随着受、想与各种的行,因此五蕴是相互牵连的。

长老说,五蕴相互依赖而生,他由此引出“缘起”(paticca-Samuppada)的教法。然后他引用世尊的话:“见缘起者,彼即见法;又见法者,彼即见缘起。”对于五蕴的贪欲、渴爱与执着都是“苦因”(集谛),去除贪欲、渴爱与执着便是“苦灭”(灭谛)。

对于能了解这点的比库,他说:“尽管只到这种程度,这比库(bhikkhu)已有了相当的成就。”他的解说就以四圣谛圆满结束。这个开示就如一曲精心架构的美妙乐章,在庄严宏伟的音符中结束。

《正见经》——深入解释四圣谛

沙利子的第二个说法模式是《正见经》⑵。此经是教学的经典之作,它也提供了进一步阐述的架构,就如同对本经所作的广泛注释所呈现的一般。注释说:“在结集佛语的五部尼柯耶中,没有一部像《正见经》一样,对四圣谛与阿拉汉果分别提到了三十二次。”

在此经中,沙利子对缘起作了原始解释,虽然有些许不同,但却深具启发性。包括善业与不善业、四种资粮,以及缘起各支,都被拿来解释四圣谛。此外,也有直接针对四圣谛各支加以解释者。因此,四圣谛的范围被大幅提高、扩大与加深。在佛教徒的世界中,从古至今,此经都被广泛拿来作为教学之用。

《等心经》——指引天神努力的方向

沙利子另一篇受到高度重视的经典是《等心经》(Samacitta Sutta, AN 2:35),闻法者是“等心天”。它的主题是关于入流、一来与不来等前三圣果等待剩余转世的弟子,而它的目的则是澄清他们的转世是发生在欲界、色界或无色界。

虽然此经非常简短,但它对于根据传统前来聆听的天神大众,则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据说与会的许多天神都因此达到了阿拉汉(arahant)果,而达到入流果者则不计其数。

事实上,此经是少数对于天界众生有非常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一;虽然它的内容简短,而且如果没有注疏的解释,它会是相当神秘的经典,但许多世纪以来,它一直受到尊敬与研究。摩西陀(Mahinda)阿拉汉在刚抵达锡兰的那晚,说的正是这部经,而锡兰著名的编年史——《大史》(Mahavamsa,14:34ff),也提到在那个场合,许多天神来听法,并得到法的洞见。

这部经之所以受到崇敬,以及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源自于它帮助那些解脱道上的行者,决定他们可以期待哪种转世。修行层次较高的天神有时很容易误以为他们的天界就是涅槃,而未想到可能会再转生五欲世间,大长老的开示给他们一个衡量自己位置的标准。对于还在解脱道外的凡夫,它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努力的宝贵方向。

《等诵经》与《十上经》——易于背诵的教法索引

沙利子的另外两篇开示——《等诵经》(Sangiti Sutta)与《十上经》(Dasuttara Sutta),是《长部》(Digha Nikaya)的最后两部经(编号33与34)。它们是将许多主题,从“一”到“十”加以分类的名相合辑。以“十”为限的编辑原因是,佛法名相群组很少有超过十的,并且比较容易朗朗上口与背诵。《等诵经》是在佛陀面前说的,并且在结尾时也得到佛陀的认可。

《等诵经》只是将名相从“一”排到“十”加以组合,《十上经》则是以“十”为单位,提出这些组合实际上的重要性。

例如:

一法(一)是很重要的;(二)是要长养的;(三)应该要完全了解;(四)必须断除;(五)意味着衰败;(六)意味着进步;(七)难以理解;(八)应该使其生起;(九)应该要直接地了解;(十)应该要怔悟的。很重要的一法是什么?于诸善法中不放逸;……应该要断除的一法是什么?我慢……应该要证悟的一法是什么?心的不动解脱。

这些经典一定是在佛陀弘化的晚期才编辑出来的,当时已经存在庞大的教法体系,而这些被小心翼翼传达下来的开示,需要加以组织整理才好使用,而这具有明显特色的佛法精选集,在教法的广泛研究上也成为有力的辅助工具。

《等诵经》是在耆那教(Jain)教主尼乾子(Nigantha Naputta,又号“大雄”Mahavira),逝世后不久传出的,因为它提到尼乾子死后,耆那教徒们立即对教法产生歧见,因而争吵与分裂的事。沙利子举耆那教爆发的内哄为例,作为佛教徒的警惕,在他的开示中,强调此经“应该被所有人和合无诤地读诵,如此才能使梵行长存,并利益人天大众。”注释者说,《等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传达教法中的“和合味”(Samaggirasa),而借由“说示善巧”(desanakusalata)来强调。

修习《十上经》的目的,可从沙利子在序论的偈颂(gatha)中看出:

我说十上法,
是为证涅槃,
止息诸苦痛,
解脱诸结使。

这两部经大概是作为经过选择后的教法的一种索引,这对那些无法背诵大量经典的比库来说也很有帮助,能让他们以一种易于背诵与理解的形式,快速接触到教法的许多面向。

这两部经充分说明沙利子对保存佛法的关怀,以及确保佛法详尽而完整传递的系统方式。这就是他提出这些与其他经典,以及如《义释》(Niddesa)之类“学习工具书”的目的。

注释经典

沙利子所作的其他经典的摘要,被放在这个研究的结尾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认为是他所作的较大篇幅的藏经作品。

《义释》——包含许多古语与简短格言

首先是《义释》,它属于“经藏“的《小部》(Khuddaka Nikaya),它是巴利三藏中唯一专门注释性的作品。《大义释》(Mahaniddesa)是针对《经集》(Suttanipata)中的〈义品〉(Atthakavagga)的注释,而《小义释》(Culaniddesa)则是针对同属《经集》中的〈彼岸道品〉(Parayanavagga)与〈蛇品·犀角经〉(Khaggavisana)的注释。

〈义品〉与〈彼岸道品〉是《经集》中的最后两品,并且无疑地是属于整个《经藏》的最古老部分。在最早时期,它们就受到僧俗二众的高度重视,这从《自说经》(Udana)中记载输那(Sona)长老念诵〈义品〉;而《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中,则提到在家女弟子难达(Nanda)摩陀(Nandamata)诵持〈彼岸道品〉的事实,即可得知。

佛陀本人至少在五个场合上,解释《经集》中这两品里的偈诵。除了明显可见受到的重视之外,事实上这两部偈(gatha)合集包含许多古语与简短的格言,为了使他们易于了解,所以在非常早期就有了注释产生,而这注释后来也被纳入经藏之中。

传统上将它归为沙利子所作,这是极为可信的,如果不是现在所见的巴利藏经的文献形式,至少在原始核心的部分是他所作。⑶

就大长老的性格而言,他相当关心对比库们作方法上的指导,《义释》不只包括字词解释、内容的厘清与引述佛说,同时还有明显属于语言学的素材,例如对所解释的字词,增附许多的同义词。⑷

《大义释》也包含〈义品〉的最后一章——《沙利子经》(Sariputta Sutta, 或称《长老问经》Therapaha Sutta)的注释。此经的第一部分是由赞叹世尊与一系列向他发问的偈颂(gatha)所组成。《大义释》解释开经偈,该偈指出佛陀从三十三天(Tavatimsa)讲完阿毗达摩回来的事。除此之外,它的内容都是沙利子提出的问题,以及明显是佛陀所作的回答。

《无碍解道》——佛教进阶研究手册

《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②似乎成了佛教进阶研究的手册,它的领域与其驰名作者的心智 一样广博。⑸此经共三十章,内容长短不一。

首先,是关于七十二种智(Jana)的长论(《智论》),其次是关于邪见的(《见论》),两者都显示出沙利子善巧与直观心智运作的特色。《智论》和该书其他篇章,都包含许多《无碍解道》独特的名相。它也详细说明了在“经藏”中较古老的典籍中,所约略提到的名相与教法。此外,并包括许多极具实用价值的禅修资料,例如入出息念(《安那般那论》)、修慈(《慈论》)与修观(《毗婆舍那论》)的许多练习。

在经文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本经的主题,我们发现一个深具韵律以及美感的段落,其内容是关于赞颂如来的大悲。大名(Mahanama)长老在撰写此经注释——《显扬正法》(saddhamma-ppakasini)时,很肯定地认为它是沙利子所作,他在序论的偈(gatha)中大力赞扬大长老。

在《无碍解道》本文中,沙利子曾被提到两次,一次是在《神变论》中,说他拥有“定遍满神变”(samadhivippharaiddhi)者(见前章“禅修的成就”一节),以及在《大慧论》(2:196)中所说:“那些智慧与沙利子相当者,具有某种程度的佛智。”

编纂阿毗达摩

现在我们来到沙利子(Sariputta)尊者对佛教教义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即他所编纂的阿毗达摩。

根据《法集论》(Dhammasangani)③的注释——《殊胜义论》(Atthasalini),佛陀是在三十三天(Tavatimsa,古译:忉利天),对来自八万四千世界的天神说阿毗达摩,这些天众之首是他那转生到三十三天为天神的母亲——摩耶皇后。佛陀教导阿毗达摩为期三个月,期间每天都会短暂地返回人间乞食,并将当日所说的阿毗达摩“方法”(naya)告诉沙利子。《殊胜义论》说:

所以,这些方法是传授给拥有无碍解智的上首弟子,就如佛陀站在岸边,伸手指出海洋一般。对于长老来说,世尊以千百种方法所教导的教义,都变得非常清晰。⑹

后来,长老再将其所学,传给了他的五百位弟子。《殊胜义论》接着进一步说:

阿毗达摩(abhidhamma)论典的顺序是由沙利子所创的,而《发趣论》(patthana)中的数字顺序也是由他决定的。以这样的方式,长老在不破坏独特教理的情况下,建立了数字的次序,使得佛法更容易学习、记忆、研究与教导。⑺

《殊胜义论》也将下列论藏归结为沙利子所作:

一、在“论之论母”(Abhidhamma Matika)之后,紧接着“经之论母”(Suttanta Matika)四十二对法(duka),两者都置于七部阿毗达摩论④之初。⑤而在《法集论》中对“经之论母”四十二对法的解释,同样也可能是长老所作。

二、《法集论》的第四章,也是该论的最后一章的《义释品》(Atthuddharakanda)。

三、阿毗达摩(abhidhamma)的念诵顺序的安排(vacanamagga)。

四、《发趣论》中数字的章节(gananacara)。

正确转动*轮的人

在《不断经》(NM 111)中,佛陀自己说沙利子对禅心,乃至于其主要心所的分析,都源自于他自己从每一禅顺序出定后的经验。这个分析可能是《法集论》中详细分析禅心的前身或摘要。⑥

念及沙利子尊者的精通佛法与他的解说技巧,佛陀说:

比库们,沙利子已完全通达法界(dhammadhatu),如果我整天以各种语句问他,沙利子同样能整天以不同的语句来回答。如果我整夜、一天一夜或两天两夜,甚至七天七夜问他,沙利子也能在相同的时间里,以不同的语句来解释问题。

又有一次,世尊将沙利子比喻作转轮王⑻的长子:

比库们!如果转轮王的长子具备五种特质,他就会继承其父,公正地转动王权之轮,而这王权之轮就不会被怨敌所推翻。这五种特质是什么呢?转轮王的长子知道什么是有益的;知道法则;知道正确的行事方法、知道正确的时机;知道他必须面对的大众。

同样地,比库们!沙利子具备五种特质,正确地转动无上*轮,就如同我所转的一般。而且这*轮不会被苦行者、祭司、天神或大梵,乃至世间任何人所推翻。这五种特质是什么呢?比库们!沙利子知道什么是有益的;知道教法;知道正确的行事方法;知道正确的时机;知道他要教化的群众。(AN 5:132)

沙利子作为“法师”(teacher of Dhamma)的伟大声誉使得他不朽,并成为后来的佛教徒之间的一个传统,这显示在撰写于三百多年后的《弥林达王所问经》(Milindapanha)的结语中。其中,弥林达王(Milinda)将那先(Nagasena)长老比作沙利子尊者,并说:“在佛陀的教说中,除了‘佛法大将’长老沙利子之外,没有人能像你一样回答问题。“(Mil. 420)

那个盛誉至今犹在,被这位大弟子的珍贵教法高举着,和他老师的话语同被保存、珍藏在一些佛教最古老的典籍中。

原注:

①请见The Greater Discourse on the Elephant’s Footprint(BPS, WheelL No. 101, 1981)

②请见The Discourse on Right View (BPS, Wheel No. 377/379, 1991)。

③《长老偈注》引用《义释》,并认为它是沙利子所作。

④关于《义释》的特色,请见汤玛斯(E.J. Thomas)的“在巴利文与梵文学派中的佛教教育”(“Buddhist Education in Pali and Sanskrit Schools”), 收录在罗(B.C. Law)所编的《佛教研究》(Buddhistic Studies, Calcutta, pp. 223ff, 1931).

⑤髻智比库(Bhikkhu Nanamoli)曾翻译此书,名为The Path of Discrimination(PTS, 1982)。其中“入出息念”一节也被纳入该译者的选集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BPS,1964)之中。

⑥Atthasalini(PTS ed.), pp. 16-17.参见The Expositor, 1:20-21。

⑦Atthasalini,p.17; The Expositor, 1:21。

⑧转轮王(cakkavatti-raja)是一位佛教典籍中的理想君王,他的统治是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

译注

①四界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些是色法不可分离的主要元素,这四大元素因“持有自性”,所以称为“界”。“内地界”是指内在于身体的坚硬、固体、所执持的部分,包括发、毛、爪、齿、皮等;“外地界”是指能承载万物的大地。“内水界”是指内自身的水、似水的(液体)、所执持的部分,包括痰、血、汗、泪、唾等;“外水界”是指溪河、海洋等。“内火界”是指内自身的火、似火的(热)、所执持的部分,包括以它而热、衰老、燃烧、消化等;“外火界”是指能烧燃一外在物质的火。“内风界”是指内自身的风、似风的(气体)、所执持的部分,包括上(下)行风、腹内(外)风、入(出)息风等;“外风界”是指能吹动一切的外在的风。

②《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本书含摄于“经藏”中的《小部》,但内容与形式则属于论书性质,与《清净道论》关系密切。内容主要论述修道解脱之事,几乎网罗了此方面的佛教论题,教理内容已具有部派佛教的色彩,有许多上座部独特的名相,是巴利论书的先驱。

③《法集论》(Dhammasangani):本书是巴利七论的要点整理的总论,置于七论之初,内容是以五位说(色、心、心所、心不相应、无为)为中心而说明。

④此处所指的是南传巴利七论:《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论事》。

⑤所谓“论母”是为了说明论书的内容,有如目次置于论书的最初。《法集论》最初的“论之论母”系从阿毗达摩的立场观察一切法,而含有百二十二门(三法的有二十二门,二法的有百门),这在一般论书中都普遍采用。“经之论母”有四十二门,都是二法一对,如黑法与白法、名法与色法。

⑥参见《法集论》第一“心生起品”
  


{返回 佛陀的圣弟子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四章 到彼岸
下一篇: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四章 佛法司库
 第二部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第五章 双贤弟子
 第九部 女弟子们 第七章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达
 第十部 佛陀的第一施主 给孤独长者 第二章 富有的施主
 第九部 女弟子们 第九章 从悲伤中解脱:巴答吒拉
 第十部 佛陀的第一施主 给孤独长者 第一章 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五章 阿难达对女性的态度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十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
 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序曲 星空中闪耀的满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栏目:佛学基础]
 也无风雨也无晴[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般若义理的探究 分别解说 二谛[栏目:智谕法师]
 禅者之思:现代科学在南怀瑾佛学思想中的回响(王萌)[栏目:佛教与科学]
 第六部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第八章 注释书[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7.勿好师为[栏目:善祥法师]
 初学者,应该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贤首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栏目:梦参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七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大礼拜的功德和意义[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