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那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512

禅那

        禅那[jhāna] 意谓全神贯注、聚焦于单一对象或所缘,譬如观呼吸。
        一. 初禅有五要素[五禅支][16]。
        (1) 寻想[vitakka,寻]: 默想呼吸,直到能够使心连续想着呼吸,不受干扰。
        (2) 一所缘性[ekaggatārammaṇa,一境性]: 心系呼吸。不让它偏离,去追逐其它概念或所缘。监督你的思维,使之专意调息,直至气息舒顺。( 心合一、随气安憩。)
        (3) 评估[vicāra,伺]: 对如何让这股舒顺的呼吸感[气感] 传播开来,与体内其它的气感相连,有所领会。让这些气感传播开来,直到它们在全身相互贯通。一旦身体得到呼吸[气] 的安抚,痛感将平息下来。身体将充满良好的气能。(心只关注与呼吸相关的事件。)
        为了升起初禅,必须把上述三要素汇合起来、作用于同一道呼吸流。这道呼吸流接着能把你一路带到第四禅。
        寻想、一所缘性、评估,此三者为因。因缘俱熟之时,显现以下果报——
        (4) 喜[pīti ]: 为身与心一种强烈的满足与清新之感,直趋内心,超乎一切。
        (5) 乐[sukha]: 指由寂止、无扰而升起的身的安适感[kāya-passaddhi,身轻安];由自在、不乱、无扰、宁静、提升而升起的心的满足感[citta-passaddhi,心轻安] 。
        喜、乐为果。初禅的五禅支照此仅分两类: 因与果。
        随着喜与乐的增强,呼吸愈加精细。入定持续的时间越长,果报越有力。你得以放下寻想与评估( 前期的开路因素)——完全只依赖单一禅支即一所缘性——进入第二禅那( 道心,果心)  。
        二、第二禅那有三要素: 喜、乐、一所缘性(道心) 。这是指已尝得初禅果报之心态。既入二禅,喜、乐愈强,这是由于两者只依赖单一的因,即一所缘性,从此由它照料以下工作: 专注呼吸令它越来越精细,保持平稳寂止,身心两者随之都有清新自在之感。心较先前更加稳定、专注。随着继续专注,喜与乐越来越强,并开始扩张、收缩。继续专注呼吸,把心移向更深,到达一个更精细的层次,藉此避离喜与乐的动态,于是入第三禅那。
        三、第三禅那有两要素: 乐与一所缘性。身安静、不动、独立。无痛感升起干扰它。心独立、寂止。呼吸[气] 精细、畅流、宽广。有一团光亮,白如棉绒,弥漫全身,止息身心的一切不适感。继续只管专意照料这团宽广、精细的呼吸[气] 。心有自由: 无过去、未来的杂念干扰它。心独自凸显而立。四属性——地水火风——在全身相互和谐。几乎可以说,它们在全身各处是纯净的,因为呼吸[气] 有力量掌控与照料其它属性,维持其协调合作。一所缘性为因,念住与之结合。呼吸[气] 遍满全身。念遍满全身。
        继续朝内专注: 心明亮有力,身体轻。诸乐受静止。身感稳定、均衡,觉知中无空档遗缺[17],令你得以放开乐感。乐之诸相趋向静止,缘自于四元素的平衡、不动。一所缘性作为因,有力量更深沈地朝下专注,把你带入第四禅那。
        四、第四禅那有两要素: 舍[upekkha] ; 一所缘性或念住。第四禅那的舍与一所缘性,高度专注有力: 坚实、稳固、确定。气元素绝对寂止,无波动、逆流或间隙。心处于中性、寂止,无一切过去将来之想。构成当下的呼吸[气] 处于静止态,如风平浪静之海天。你能够遥知远处的景观与声响,因为呼吸[气]平坦无波,其作用如电影屏幕,凡所投射,尽得清晰回映。知见在心中升起: 你觉知,但维持中性、寂止。心中性、寂止; 气中性、寂止; 过去、现在、将来全部中性、寂止。这是定住于无扰、寂止之气的真正的一所缘性。身内的各处之气相互贯通,你得以透过每个毛孔呼吸。你不必经由鼻孔呼吸,因为出入息与身内其它的气层次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气能的一切层次均衡、遍满。四元素都有同样的特性。心完全寂止。

定力强大,光熠煜,
此为了知大念处。
心放光华,
如日之光。
云雾不蔽,
光照大地。

        心朝四面八方放射光明。由于念的贯注,气明亮,心全然明亮。定力强大,光熠煜……指心有力量、有主权。四念处全部汇聚为一处,不存在『那是身、那是受、那是心、那是法[心理素质] 』的分别感。无其为四者之感。故称大念处: 四者无分别。 

心有定力之故,
专注、集中、真实。


        念住与警觉汇集为一: 一乘道[ekāyana-magga] 之意即在于此——四元素之间、四念处之间相互协调,四合为一,引生高度的能量与警醒,它们就是驱尽一切迷蒙黑暗的内在净化之火[tapas] 。
        随着你进一步高度专注心的光明,功能将因放开一切攀缘而升起。心独立,如登达顶峰者,有资格环顾四方。心的居住处——也就是支撑着心的凸显与自由的气——处于提升状态,使心得以明见一切法的造作——即元素、蕴、处—— 的位置。正如带着照相机上飞机的人,可以俯拍下方几乎一切事物,同样地,一位达到此阶段即世间解境界者,可以如实地知见世界、知见法。
        再者,属于心的领域的另一类觉知,即所谓毗婆奢那智或解脱之技能者,也将显现。身的元素或者说属性将成就功能[kāya-siddhi,身成就; 身悉地]; 心将成就韧力。需要世间或法的知识时,你便把心深沈有力地定聚于气。随着心的定力触击此纯净元素,直觉知见即在该元素中涌上来,如唱针触击唱片而发声一般。一旦你的念注聚焦于一个纯净的对象,接下来你想见形则形现,欲闻声则声起,无论是远是近、涉及世间或涉及法、关己关他、过去现在将来——无论你欲知何事。随着你深沈入定,想着你欲知之事,它将会显现。这便是智[ñāṇa] —— 一种能够知解过去、现在、将来的直觉敏感性——一个惟有凭你自悟的重要的觉知层次。诸元素如穿行于空中的无线电波。如果你的心力与念力强大,你的技能高度发达,便可利用那些元素,使自己与整个世界相接触,使知见得以在内心升起。
        当你掌握了第四禅后,以之为基础,可发展八种技能[八明]:
        一、毗婆奢那智[vipassanā–ñāṇa]: 对身心现象之生、住、灭的明晰的直觉洞见。这是一类特殊的洞见,它完全来修心。它有两类形式:(1) 未假思索便知某事。(2) 对某事略想即明,不像一般知识的获得需作大量的思索。片刻考虑顿时明了,如饱浸汽油的棉绒,火柴一点,顿时升起火焰。此处的直觉与洞见,迅捷如此,大有别于寻常明辨。
        二、意力[manomayiddhi,心力]: 以意念影响事件的能力。
        三、神变[iddhividhī]: 示现超自然功能的能力,比如在某些情形之下造出形像,某些群体的人士将能够看见。
        四、天耳[dibbasota]: 遥听远声的能力。
        五、他心智[cetopariya-ñāṇa]: 了解他人内心层次——善恶、尊卑——的能力。
        六、宿命智[pubbenivāsānussati-ñāṇa]: 回忆宿世的能力。(你若修得此技,便无须臆测死后是断灭还是重生了。)
        七、天眼[dibbacakkhu]: 看见远处近处粗糙、细微形像的能力。
        八、漏尽智[āsavakkhaya-ñāṇa]: 减少与灭尽内心杂染之漏的能力。

        上述八明的成就,惟有来自修定,我写下这份以念住呼吸[18]为根本法门的修定入禅的扼要指南,意在于此。你如有志成就此中之善德,当把注意力转向修练你自己的心与意。


--------------------------------------------------------------------------------

[16] 本书对各禅支的译法选择依英文版直译。vitakka : directed thought; 寻想,专向思虑,心指向或朝向所缘或对象、目标、业处。vicāra: evaluation; 评估,亦包含分辨、调整的成分: 例如调整出入息,使之舒适、易于心的停住。这都是禅定时心的动作[actions of the mind] ,即阿姜李所说的因。ekaggat-ārammaṇa: singleness of preoccupation; 一所缘性,心专注单一所缘。一所缘性的品质随着禅定的深入而提高或者说成熟: 初禅时心仍然在一边看着所缘,自第二禅起,心进入所缘,此后与所缘愈趋合一[心物合一] 。另一类似的词为cetaso ekodibhāva: 觉知的合一[unification of awareness] ; 觉知成为一元、合一状态。该素质从第二禅起存在,至无色界的识无边处为顶点。以上为笔者向英译者请教时的讨论概要。cetaso ekodibhāva 见第二禅公式[增支部5.28等]: 『随着寻想与评估[寻与伺] 的寂止,他入第二禅而住: 由定而生的喜与乐,非寻想非评估的觉知合一[cetaso ekodibhāvaṃ]。』
[17]『空档遗缺』据英译者既指时间也指空间。
[18]『念』或『念住』: 巴利文 sati; 英文mindfulness。『念处』: 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 ; 英文多译作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坦尼沙罗尊者则译作 frame of reference: 『参照框架』,即以特定框架锁定目标连续观察的意思。据尊者对中译者的解说,sati 是指一种心理素质或能力; satipaṭṭhāna 是指确立念住的修练,共有四种。尊者在一篇开示中提到,佛陀把 sati 定义为记忆的能力,以四念处阐明该功能在禅修中的作用[相应部48.10 《根分别经》]: 『何为念根? 有此情形,一位圣弟子具念、高度精细,即便长久之前所作、长久之前所言亦能记忆、回忆。[以下为四念处公式:] 他连续在身内专注身—— 精勤、警觉、念住—— 平息对世界的贪与忧。他连续在受内专注受…专注心…专注心理素质[法]—— 精勤、警觉、念住—— 平息对世界的贪与忧。』念住呼吸意指把呼吸牢记在心。每一次入息、每一次出息,不忘观息…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attention] 以间断性的片刻形式存在。你对某件事物的专注只能持续极其短暂的片刻,若想连续保持专注,你必须一刻接着一刻地提醒自己,回返其上。换句话说,连续的专注—— 能够观察事物随时间变化的那种—— 必须把为时短暂的专注连缀起来。这就是念住的目的( 见《定义念住》) 。笔者认为另一位林居导师阿姜索的解说亦具高度实用性:『想着一个目标,把它与心连接起来,这本身就是确立念住[satipaṭṭhāna] 的动作[the act] 。』类似地,阿姜李在《四念处》中说:『念,是把心与它的目标连接起来的那条轴带。』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定开示
下一篇: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从少做起 用心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定开示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放开的艺术
 解脱的技能 禅那技巧
 解脱的技能 禅定之初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正定
 解脱的技能 目录 前言 引言
 解脱的技能 呼吸禅定基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六八)[栏目:杂阿含经]
 培养合格僧才 信仰道风是关键——在寒山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智海)[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迦腻色迦(Kaniska)[栏目:古印度佛教人物]
 解脱之道讲记 c15 慧之观境[栏目:体方法师]
 心灵法门是附佛外道——客堂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立刻长大[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心六伦 结语 以「心六伦」建设人间净土[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15卷[栏目:憨山大师]
 法空恩师讲《广论》71讲[栏目:广论·法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