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波罗密多品第八)
太虚大师讲述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53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波罗密多品第八)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丁二 二乘回趣大乘法──十回向

戊一 修行诸度

波罗密多品第八

‘波罗密’者,此云到彼岸,如世间之过渡者,其目的即从此岸而达到彼岸,故名到于彼岸。但此‘到彼岸’者,以所喻之佛法而论,即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诸菩提分法为渡舟;以此诸菩提分法之渡舟,从此苦岸渡过烦恼海之边际而达到究竟常乐之目的,乃名为到彼岸也。所以、此到彼岸之意义,若广而言之,即是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为此岸,以无住处大般涅槃为彼岸也。又此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故,一切有漏虚妄分别为此岸,而根本无分别智所证究竟实相之理为彼岸也。略言之,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我法二执及一切烦恼所知之二障,与有漏业为中流,以布施持戒等为渡舟也。所以,度生死之海而到于涅槃之岸,其中间必断除二执,解脱二障,圆满一切功德法财,而后方能达到无上菩提之目的。二执为二障之所依,有二执故即有二障,有二障故即起一切有漏善不善*轮回生死海中,所以要超过生死海,必须解脱二障之根,方能为圆满究竟之到彼岸也。

此‘到彼岸’,简言之,即以菩提分法为能度,以三乘人为所度也。菩提分者,广为三十七道品,略为戒、定、慧之三学,而广略适中即是大乘六度或十波罗密法,由此十种波罗密法,成就一切功德,圆满法身,而度脱断除一切烦恼有漏之苦法;所以此十种波罗密法,为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之工具也。此即略明波罗密多之大意。

此品属三乘共法中之第二大科。前品为大乘共行二乘法,今此波罗密多品和功德庄严品,即是二乘回趣大乘法,明二乘向大所应受之法也。若从别一方法观之,厌舍无垢两品之超欲界法,是‘十信’菩萨所修之法;阿兰若、离世间两品之超上界法,即是‘十住’菩萨所修之法;厌身品之共行二乘法,即是‘十行’菩萨所修之法;今此波罗密多、功德庄严两品之回向大乘法,即是‘十回向’菩萨所修之法也。又此波罗密者,本为信、住、行、向、地菩萨之所共修,但十信菩萨多修戒,十住菩萨多修禅定,十行菩萨多修观慧,而此十回向菩萨则定慧均修,故专名波罗密多,为十回向菩萨所修之行也。‘回向’者,即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亦即回众生法而趣向菩提,回世俗法而趣向第一义谛也。

己一 长行

庚一 问答偏赞阿兰若

辛一 慈氏兴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殷勤称赞住阿兰若修菩萨行,而不称赞住于余处修菩萨行?如来一时在灵鹫山,为诸菩萨广说法要而作是言:‘菩萨或时止淫女家、亲近屠者,示教利喜,无数方便饶益众生,为说妙法令入佛道’。世尊今日为新发意所说妙法极不如是。然我等类亲于佛前得闻深法,无有疑惑,惟愿如来为未来世求佛道者,演说甚深微妙真理,令菩萨行无复退转”。

弥勒菩萨兴问世尊,为何偏赞阿兰若处而不称赞余处。换句话说,世尊称赞菩萨修菩萨行时,若住阿兰若处,即获得无数之功德方便、利益,乃至速得圆满证大菩提,其理由安在?同时、世尊不赞余处,和说余处有种种不便菩萨修菩萨行事,及难成办菩提之果,其理由亦何居?如来一时下,即举佛昔时说法和现时说法之矛盾处,兴问世尊偏赞阿兰若之意义也。因佛于灵鹫山中为诸菩萨说法要之时,曾说菩萨修菩萨行,于一切处皆可修习,乃至淫女、屠者之家,亦皆是菩萨修菩萨行之处。而今世尊又对新发意菩萨说修菩萨行,要住阿兰若处最为吉祥,反说余处菩萨行之难成,这岂非世尊说法之矛盾处,故兴问也。然我等类下,重白兴问之本意。并非自己不解,疑世尊说法之矛盾,而实为未来众生,利益未来之新学菩萨,断决未来众生之疑惑,故发问也。换言之,即是替未来修菩萨行之菩萨,征问菩萨行法当如何受持,以及修行何种行门也。

辛二 释尊垂答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提道,有二菩萨: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菩萨为欲化导,淫室、屠肆皆得亲近,出家菩萨则不如是。然此菩萨各有九品,上根三品皆住兰若,无间精进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诸菩萨等,随宜所住方处不定,或住兰若或居聚落,随缘利益安隐众生。如是行门,汝应观察。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修习佛道,已得无漏真实之法,随缘利乐一切有情。若有佛子未得真智住于兰若,要当亲近诸佛菩萨,若有值遇真善知识,于菩萨行必不退转。以是因缘,诸佛子等应当至心求见一佛及一菩萨。善男子!如是名为出世法要。汝等咸当一心修学!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省用功力,得圆满八万四千波罗密行,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舍名利住山林者,于身命财必无吝惜,永无系属,自然易满三种波罗密多”。

此中答分三段:第一段、世尊答弥勒菩萨所问住阿兰若之与否,因有两类菩萨之不同,故有一应住一不必住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提道者,即是发此希求成佛无上菩提之心。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合言之,即无上正等觉。此心,即超过一切凡夫二乘之大菩提心也。在家菩萨下,明修菩萨行之菩萨中,有两类菩萨之不同,此在家菩萨修菩萨行时,为欲教化诸众生引诱恶劣之有情,故随时随地皆是行菩萨道处;甚至于杀害有情之屠者与淫女,亦可同居同事。他若社会上之农、工、商、学等等,亦无非是在家菩萨修菩萨之妙用,如引诱众生之方便,更可知也。出家菩萨下,明新发意出家菩萨则不能如是。然在家、出家之上根菩萨,均住阿兰若处修菩萨行,同时亦能入世利乐无数有情;中下根则不然,其修菩萨行之住处,可随宜而安利益有情,不定住阿兰若也。各有九品者,上中下根各有三品,合之成为九品。第二段、因菩萨行住高下之不同,而定住阿兰若与否之差别也。已得无漏至一切有情,明初地已上菩萨,已证无漏法体,亲证诸法实相,具足无漏大智,其心坚固,能转一切烦恼而不为一切烦恼所转,所以可随缘利益一切有情,不必住阿兰若也。未得真智至及一菩萨,明地前之信、行、住、向菩萨,对于真实之智,诸法实相之理,尚未亲证,所以修菩萨行时应住阿兰若,应常亲近善知识,及供养恭敬诸佛菩萨,以求无上菩提之法,使菩萨法永不退转也。善知识,即是涅槃经中所谓四依菩萨也。因初地已上菩萨,亲证无漏智体,能为众生之所依故。应当至心求见一佛,即是劝勉地前菩萨,发愿求见一佛,得生净土等;因往生净土得见佛菩萨等,于菩提心即不退转也。善男子下,是劝未得真智菩萨,应当如是奉持进行,故呼弥勒劝告大众也。第三段、明出家菩萨未得真智,即应远离世间热闹五欲之所,住阿兰若处修菩萨行,有无数方便,得种种功德。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见效大,能于最短期间获得八万四千波罗密行,速得菩提果也。三种波罗密,即是名字、亲近、真实波罗密也。

庚二 问答具修波罗密

辛一 慈氏重问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住阿兰若出家菩萨不蓄财宝,以何因缘能得圆满檀波罗密”?

弥勒问意,即是菩萨住旷野处,舍弃一切财宝,以何能修布施圆满檀波罗密。

辛二 释尊广答

壬一正明修行十度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住阿兰若出家菩萨,入于聚落所乞之食,先以少分施于众生,又以余分施于所欲,即得名为檀波罗密。以自身命供养三宝,头目髓脑施来求者,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为求法者说出世法,令发无上菩提心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布施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故,修十二头陀之行,若行步时看二肘地,不损众生,即得名为持戒波罗密。坚持禁戒不惜躯命,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为求出世说法教化,令发无上菩提之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持戒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能灭嗔恚得慈心三昧,亦无毁辱一切众生,即得名为忍辱波罗密。(古今原少亲近一段)若为一人说一句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忍辱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为令众生得成佛故修精进行,未得成佛福智赢弱,不贪安乐,不造众罪,于昔菩萨行苦行中深生欢喜,翘敬宗仰常无休息,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精进波罗密。弃舍身命如捐涕唾,一切时中未尝懈怠,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遇有缘者说最上道,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由精进心,如是十行过去不退、现在坚固、未来速满。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摩诃萨成就精进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修习三昧,为摄诸法令不散失,入诸解脱永断边见,现于神通化彼众生,令得正智断烦恼本,入真法界悟如实道,当趣菩提,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禅定波罗密。欲令众生如我无异,悉得满足调伏有情,不舍三昧,不惜身命,修此三昧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为诸众生说深妙法,皆令趣向无上菩提,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禅定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亲近供养诸佛菩萨,一切智者常乐听闻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无厌足,善能分别二谛真理,断除二障,通达五明,说诸法要,能决众疑,以是因缘即得名为般若波罗密。为求半偈弃舍身命,不惮众苦至大菩提。即得成就亲近波罗密。于大会中为人说法,于深妙义无所秘惜,能令发起大菩提心,于菩萨行得不退转。常能观察我身、兰若及菩提心、真实法身,如是四种无有差别,如是如是观妙理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般若波罗密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空闲处,常能修习方便胜智波罗密多,以他心智慧了有情意乐、烦恼、心行差别,应病与药悉令除差,自在游戏神通三昧,发大悲愿成熟众生,诸佛之法无不通达,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方便善巧波罗密多。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于身命财都不固惜,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多。为诸众生怨亲平等,说微妙法令入佛智,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多。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方便善巧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入于山林,为诸众生常能修习愿波罗密,心恒观察诸法真性,非有非空中道妙理,于世俗事悉能辨了,为化有情恒修慈悲,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愿波罗密。以四弘愿摄受众生,乃至舍身不坏悲愿,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说微妙法辩才无碍,若有听闻毕竟不退,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愿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为众生说相应法,令入大乘甚深妙义,即能安住究竟涅槃,以是因缘即得名为力波罗密,以正智眼照见五蕴空寂之理,能舍身命利众生故,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以妙智力化邪见众,令断轮回生死恶业,趣向常乐究竟涅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力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于一切法了知善恶,远离邪见摄受正法,不厌生死不乐涅槃,即得名为智波罗密。不爱自身怜湣众生,于身命财恒修大舍,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以微妙智为诸众生说一乘法,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智波罗密多”。

文分为十段,即是十波罗密也。此十波罗密各分为名字、亲近、真实波罗密之三种。名字波罗密者,菩萨行罗波密时,虽能利益一切众生,但不过暂时使众生获利,不能永远与众生妙乐,故名名字波罗密也。亲近波罗密者,即是菩萨行波罗密时,虽未能与众生常住之安乐,但若遇为法为人之事,即亡身损命舍弃头目髓脑,皆喜乐而为,故名亲近波罗密,以近于波罗密法故。真实波罗密者,即是演说大乘妙法,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照空三界之谜,了知诸法实相之理,能使众生一劳永安,故名真实波罗密也。

第一、布施波罗密:住阿兰若之菩萨,于所乞之食,分为三分:一分施于众生,一分供养有德同伴,一分留为自己充饥,此即为随力随分之布施,亦即名为名字檀波罗密也。菩萨布施檀波罗密行,若能舍己自身供养三宝,及施来求者而不吝惜,即为亲近波罗密也。菩萨若能为求法者说出世法令发菩提心者,即是布施波罗密中第三真实波罗密也。进言之、此布施波罗密中第一名字波罗密,即是身外之财而施于众生也。第二亲近波罗密,即不但身外之财施于众生,即妻子、儿女、头、目、骨、血皆能施于众生,所谓内外施之内施者,即是此也。第三真实波罗密多者,前二波罗密法皆是与众生暂时之乐,而此说法利生能使众生得大菩提,乃名为真实波罗密也。然此真实波罗密法,若确实而言,非地上菩萨所不能修行,因地前菩萨修行亲近波罗密法,亦且易退──如舍利弗于第六住中行菩萨道,为舍眼事而退回──以无证真智慧力,易被烦恼所转故。若依圣言教量诸佛亲证之理,展转教化众生,信、住、行、向亦能随分修行真实波罗密也。

第二、持戒波罗密:此持戒波罗密中亦有三种:修行十二头陀之行,举足看二肘地等,即是名字持戒波罗密。看二肘地者,一肘合中国尺一尺有余,二肘即不足三尺之地,持戒菩萨行动之时,目光不散,只顾足前之地,恐伤害一切有情也。若进步言之,一面坚持禁戒,一面不惜身命供养三宝等,即为亲近波罗密也。从此再进一步,为求法者施于无上妙法,令得无上菩提大果,即名为真实波罗密也。

第三、忍辱波罗密三种:在此三种忍辱波罗密中,经文缺亲近波罗密。若从其他诸度所明,此第二亲近波罗密,亦是舍弃头目脑髓施于众生而不吝惜,如金刚经中所明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等是也。若为一人说一句法,即明说法之重要,和利生之宏大,乃是真实忍辱波罗密也。

第四、修行精进波罗密:为令众生至修精进行,是地上菩萨已证无漏之智,但为成就众生得成佛故,修精进行。未得成佛至精进波罗密,即是初发心菩萨,未得无漏清净智故福智赢弱,但不贪安养,不造重罪,而于菩萨行法及三宝等,深生欢喜、敬仰,故名为精进波罗密也。弃舍身命下,即明亲近、真实两种波罗密,其大意如上述。由精进心,至成就精进波罗密,总明精进波罗密,能于过、现、未三世坚固不退,发精进心修诸波罗密法,即能速证菩提道也。又此精进波罗密,遍于十波罗密中,无论布施、忍辱等,皆要有此精进波罗密法而后方能圆满,故此精进波罗密即通十波罗密,而为成就十波罗密之行动力也。

第五、禅定波罗密:令不散失,即是修三昧等令心专注一境,观念思维而不散缘其他诸法也。入诸解脱,即八解脱、三解脱等。永断边见至禅定波罗密,即是断邪见而生正见,断烦恼业障而得六种神通,化导一切有情令彼各得正智,各入般若海中,亲证法界之理,彻悟真如实道及趣向大菩提等,即名禅定波罗密也。欲令众生如我无异下,菩萨修禅定时,欲令众生与我无异,所得三昧悉皆平等,而又不惜身命不畏劬劳,不舍三昧为法为人等,即名亲近波罗密也。换言之,即菩萨不但自修,而以此所修之法味教化众生,调伏有情,当呵斥者呵斥,当鼓励、教诫者即鼓励教诫之,即名为亲近波罗密也。如能说法利生,即名真实波罗密也。

第六、般若波罗密:出家菩萨至恒无厌足,即是菩萨住于空闲之处,若佛在世应常亲近诸佛,若不在世即于甚深之法,应当恭敬奉持心生渴仰也。善能分别至般若波罗密,即是复能善为观察二谛,断二障,修五明──声明、医药、工巧、因明、内明──决众疑,乃名为般若波罗密也。为求半偈下,明菩萨求法半偈亡身,如世尊因地在雪山求法,不惜身命,即为亲近波罗密也。于大会中至得不退转,是明为众生说法无所吝惜。常能观察我身至真实波罗密,即是观自身、兰若、菩提、法身四法,平等平等,无有差别。因自身即佛身,自身即菩提等。所以佛问维摩诘而罗摩诘答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此即为真实波罗密也。

第七、方便波罗密:从般若起五种波罗密法,若对前五而言,前五即是修福,后五即是修慧;但第六之般若若对后四而言,此般若即为根本智,后四即是从此根,本智所起四种后得智也。常能修习方便胜智波罗密,此方便智都从根本智而起,故名为胜智也。他心即是他有情心,依此他有情所起之心为本质缘,在自心上显现他心之影像,而能了知他心,即为他心智也。心行差别之行,即五蕴中之行蕴,在此行蕴和心法心所法中,观察其种种差别也。自在游戏下,所谓以种种方便,用种种善巧,方便利益有情,即为方便波罗密也。方便中第二三波罗密,其大义如上。

第八、愿波罗密:出家菩萨下,即菩萨住山林中,以大悲愿心为诸众生,恒修波罗密法,以大悲心观察诸法实相,非空非有、非一非异,所谓离四句、绝百非,深契无上中道之义。又以此大愿心观诸俗事,起大慈悲利益有情,因此即名愿波罗密。四宏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等之四宏大愿,以此四宏大愿不惜身命,不坏悲愿利益众生,即名亲近波罗密。说微妙法下,即在此二种愿上,再以深妙之法恒时教化众生,即名真实愿波罗密。

第九、力波罗密:出家菩萨下,明入地已上菩萨,以大智力观察众生善恶无记之业,随机宣说相应之法,令入安住大涅槃果,即名力波罗密多。黑白,即善恶法也。正智眼,即以根本无分别智照见五蕴皆空,生佛平等,物我一如,所以发起大悲智力,舍身亡命利益众生,即名亲近波罗密也。以妙智力下,苟能再以妙智方便之力,断众生邪见,破众生迷网,断除生死轮回之苦果,即名真实波罗密也。

第十、智波罗密:前力波罗密乃此智之用,故此智波罗密即是正明彼力用之体也。出家菩萨下,明依此智力了知众生之心性,悟达诸法善恶之真理,不厌身死度脱一切有情,即名智波罗密,若能秉此智力,不惜个人之牺牲身命,怜湣利益众生即名亲近智波罗密也。一乘法,即最为究竟之法。若依事而说,法性互融,交遍相入。依理而说,一一法皆是法性,众生身即真如性也;换言之,即一切法皆空而一一法皆是真如法也。又此一一之法,皆是利益众生,令趣无上大菩提果,令证诸法之实相,故名一乘究竟之法。说此一乘究竟之法,利益众生,即名真实智波罗密也。

壬二 广明差别诸门

“善男子!如是等波罗密多,以何义故说为八万四千差别?汝等当知!为多贪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为多嗔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为多痴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为等分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善男子!于如是等二千一百波罗密多以为根本,转增上倍,遂成八万四千波罗密多。如是等法,皆利他行。善男子!若有众生其性难调,闻是法已,心未调伏,即为宣说八万四千诸三昧门,如是妙法,皆自利行。若有众生其性难调,闻是法已心未调伏,即为宣说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如是妙法皆利他行。善男子!我为调伏一切有情说如是法,及以无数善巧方便,现种种相教化众生。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人天普称如来名为导师”。

‘差别诸门’者,因此文中有波罗密门及三昧门、陀罗尼门之不同,而此一一门中其法宽广,皆有八万四千之多,故以之而立其名也。此中之十波罗密以及下之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所以要八万四千者,因众生之烦恼有八万四千,故佛说此能对治之法门亦有如是之数;否则所对治之烦恼数多,而能对治之法少,则便断烦恼不尽。唯其如是,如来以八万四千波罗密门,度众生出生死烦恼之海而到彼岸也。次从汝等当知至为等分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者,正因众生之各各烦恼有轻重之不同,故分别演说之法亦有四种:如为多贪众生,则为宣说二千一百对治贪烦恼之法门;乃至多嗔、多痴、等分之众生,亦各各以二千一百法门而对治之。此中所讲贪等之烦恼,一切众生皆有之,即已登圣地之菩萨尚未能尽无余。此中以三毒为最重,又曰三不善根,故在十根本烦恼或六根本烦恼中皆有之。又为根本烦恼之根本,如贪烦恼在三界中皆有之,所以众生轮回五趣生死而不能超出三界者,皆由于贪爱而不能出离。故法华云“三界所生,以贪为本”。唯其如是,二乘为欲免去生死,故其所修之对治法门,即以离去贪爱为根本也。其次、即是此中之嗔烦恼,嗔烦恼虽不遍三界而亦列在根本烦恼中者,因他是烦恼不善性中之最重要分子,故特标而出之。此嗔烦恼,唯限于欲界有之,若超欲界之色、无色界则便无有。上二界之杂染,唯无记中之有覆无记,非是欲界中之不善性,故上二界无有嗔心。贪烦恼遍三界及不善、有覆,此嗔则唯限于欲界之不善性,是造一切恶业之根本,故凡起嗔心者,皆是不善之法。有此嗔心所故,其他忿等随烦恼亦随之而生,故嗔在根本烦恼中亦是重要之一。第三痴烦恼即是无明,详细分析之,则其种类甚多,如共无明、不共无明、独行不共无明、恒行不共无明,皆摄在此痴中,故经论中常以无明代表一切杂染之法。因其不明于事理,故名之曰无明:于事不明,即不明诸法因果之事;于理不明,即于无常、无我等理,颠倒执为常、乐、我、净。故痴之一法,遍于一切烦恼。若能离痴,即不得名烦恼也。比如贪嗔等相违故,不遍于诸烦恼,如第七识常起贪故,则无嗔心所与之相应并起。而痴烦恼则不然,无论其为 贪、为嗔、为慢等,凡不善、有覆者,皆不离于痴之一法;而疑烦恼之不离于痴,更不待言,因其于一切事理不明,故常与疑相应也。故痴之一法,能遍摄一切烦恼,不特烦恼障为其所摄,即所知障亦无不摄于其中,因所知障亦以痴而为其自相。痴为一切烦恼之总相,其性质最为普遍;其他经论中,亦有以真如代表一切净法,以痴代表一切染法者。如是真无漏善法,则纯清净而无杂染,如地上之菩萨所修者是。设未证到圣地者,虽其所修之法属于善法,但未能除去末那之我执,则便常有痴等四惑杂染而令不净,故末那称为染净依。至于人天之十善法,尤不能离去痴之杂染,故属于有漏之善也。不惟一切烦恼皆可以痴概括,即烦恼、业、生之三杂染,亦可以痴摄之也。此贪、嗔、痴之三不善根,于一切圣教中皆如是说,不过其内容稍有不同耳。此中所谓等分者,谓贪、嗔、痴三种均等,不偏多于贪、嗔、痴之一也。在上之三门中,以贪等烦恼较他烦恼稍多,故各成一独立之门;言多贪等,并非无别种烦恼也。此三种烦恼,大概欲界全有,在上二界则离去嗔之一法,而具有贪痴之二及其他之有覆法。此中之等分,即于贪、嗔、痴之三分均等而无有多少,由此乃立为多贪众生以至等分众生之四类。于所对治之众生烦恼既有四类,能对治之波罗密门,乃亦以四分而对治之。此中所谓多贪等者,者即指五蕴假者有情而言。此中对法贪等之法门,即同于四悉檀中‘对治悉檀’,不同于‘各各为人悉檀’。因各各为人悉檀,是佛为众生说法时,鉴其善根之何在而令其善根增长者。然此‘对治悉檀’,不从根本方面说,是观察众生偏重之烦恼在于何者,即以何法门而对治之。如多贪者,即以对治贪心之法门而对治之,如令其布施及不净观等是。又如愚痴重者,即教之以观十二缘起等是。是则此十波罗密门,若欲对治多贪之众生,则十波罗密皆成为对治多贪众生之波罗密门,对治多贪者如是,则对治多嗔、多痴、及等分众生亦然。此四各有二千一百,则成八千四百。对治多贪等波罗密中各有二千一百,合其数尚仅八千四百,今正如何成得八万四千波罗密多之利他法行?即是于此八千四百波罗密多,在每一单位,进增成十倍,则便成八万四千之数,即此经所谓转增上倍,遂成八万四千波罗密也。计算此八万四千数,颇有不同,可在法数检之。总之,八万四千功德门,皆因对治之烦恼而立数;故下之三昧门、陀罗尼门,其数皆是八万四千,亦即对治众生之八万四千烦恼者也。在三昧门及陀罗尼门之分配,亦可以上面四门而分配之。此即于一切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非于一众生皆有之也。如来所说之法,有浅深之不同,声闻以四谛为代表,然四谛本是三乘共修之法,但声闻修此法强胜耳;缘觉乘以十二缘起为代表,而菩萨乘则以十波罗密为代表。此中所谓如是等法皆利他行者,因菩萨所修之法,皆是利他之法,故发广大心以求无上正等菩提,及广作济度众生之事业,皆是利他之行。而此利他之行,即是修波罗密而到彼岸,彼岸即是无上菩提。此无上菩提,即圆满诸波罗密而证得,亦即诸波罗密之所庄严。换言之,即大悲般若常所辅翼之无住大涅槃也,修此无住大涅槃之波罗密因行,要有堪任之性始能成就,若唯散心则便无堪任之能力,为无堪任力者乃更为设三昧门之方便。

次从善男子若有众生至皆自利行者,此即如来所设方便之法。因上之波罗密法门,范围其宽广,若非上根大智之人,则不能顿于其法门任运自在而修行之。今且作退一步之方便,先专修三昧之法门以摄心令定。此在瑜伽菩萨戒中常有如是说:“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此即是说:修菩萨行者,其人虽已发菩提心。具足坚固信念,于一切法门虽常修学,但因无始来业力深厚,故现身之中,虽稍有智慧而得闻佛法,但其慧钝浊,于所闻法,所缘境皆难于受持而摄心令定,亦同此中之修波罗密门者,不能调伏其心而对治其烦恼之法。如来有鉴于此,方便设此摄心法门,令众生作退一步之功夫,故有此八万四千三昧法门。修此三昧法门。亦若声闻乘人先修五停心观为入手也。要将贪著六尘、五欲之散心,使之不易狂妄驰骋;如将此散心盘曲之蛇,逼入于五停心竹筒之中,则彼便不能不直其身也。又如好动之猿猴,能将他系住,则虽旋驰,久之亦可令定。五停心观:第一、即是不净观,观一切所缘之内身外境皆是不净者,故能止息众生之贪欲。第二、即是慈悲观,观一切众生皆是可怜湣者,故能止息众生之嗔恚。第三、即是缘起观,观十二缘起三世相续之法,明得众生世世生生轮转不息,沉沦六道无有出期,便能停息无始来之昏暗。第四、界分别观,观但有缘生无自性之蕴界处法而别无实我,便能除去众生之我见。第五、数息观,观于出入呼吸之间而加以计数,不别缘于他法,其杂乱心自不易生,故此观正能摄心令定。但此不过是修观摄心之总相,而三昧法门其数无量,如念佛者其功夫至极时,则便能得念佛三昧,修其他法亦然。要之,即是将心摄于专一所缘之境,不使其浮散昏昧,设稍昏昧即策而重整旗鼓,不再使之昏散,如是念念相续不断,则便成心一境性之三昧。本来,此三昧门即前十波罗密门中之禅定,而此又重出者,因凡修波罗密门者必须六度或十度齐修,不能重此而轻彼,故不能专一于心一境性。此可知修波罗密法门之难,而此三昧法门则专在于摄心令定,不广修各种波罗密法,则其心自易不流浮散。如光之有聚集,则增其明朗之力,心亦如是,若有集中则易统一。故此三昧门虽次于波罗密门,实亦初修学者最重要之一门。此经阿兰若品等专明修习三昧,亦即此意,即是未能广作积极利他之波罗密门行者,不妨暂退一步,先为此消极之三昧法门工作,但在初修者,虽属于消极之法,及三昧成熟,进而普度众生,勤修十度万行,成就波罗密门,则亦成积极之法,此佛陀之所以于八万四千波罗密门之次,更说有八万四千三昧门之意也。次从若有众生至皆利他行者,即是持陀罗尼之方便门。是为不能修习上二种行者再施设之方便,即是修波罗密门而不能调伏其烦恼,更退而修习三昧亦不相应,则便应修习陀罗尼门;此即如来为欲对治众生之烦恼,设此最方便之法门者也。陀罗尼者,即是总持义,亦是遮持义。能遮一切恶法而不生,持于一切清净善法而不失,由此能遮恶法能持善法言之,乃是陀罗尼之业用;其体性正是总持。此有法、义、忍、咒之四种陀罗尼:第一、‘法陀罗尼’,即于佛陀教法中,若听闻一名、一句、一文,能总持一切名句而不忘失,故又名闻持陀罗尼;此即是能诠之总持,其体性即是念慧。第二、‘义陀罗尼’,其体性亦是念慧,其境界则是所诠,即是于一义中集一切义而总持不失,如唯识义中明万法皆唯识,于空性中明一切法皆空无所得。第三、‘忍陀罗尼’,忍即胜解,亦即定慧,其体性即是种种之三昧,谓于一三昧中能总持一切三昧也。第四、‘咒陀罗尼’,其体性即是愿求,而以本尊咒印为境,便能获得感应之妙用。此咒之性质,即是祈祷之辞,凡一事而有所祷告祈求者,皆此咒陀罗尼所摄。如我国之赌咒发誓,常将其心中所愿望之事而摄入祷告祈祝中,以冀其发生功用。咒陀罗尼亦如是,其中含有本誓之愿望,若能依法诵持之,则便能相感相应。故诸佛菩萨乃至天龙八部,皆各有其神咒密言,亦各于此神咒密言而有其誓愿力用。众生于此神咒密言,能以清净三密修持之,皆能依本誓愿发生效力,此便是咒总持之功用。陀罗尼例如在心经末所说之“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之一咒,亦是祈祷之义,即“度、度、度到彼岸、度大众到彼岸速疾成佛”是也。所以要修此陀罗尼者,因末法时代魔气炽甚,而宽广之法门不能任运而修之,不能不从易行者入手修习,以奠定初步之基础。

此中之三种法门,正合符历史时代之关系:如佛教之来我国,已是像法之时期,能直修真实波罗密法门者已甚鲜,即有之亦不如佛在世及佛正法时期修行者之兴盛。隋唐之际,修禅定者,一时风起云涌,颇有成效;然沿宋明以迄有清,则禅宗亦剩余韵耳。可知佛教之来我国,已是像法之时,而众生之善根不如正法时之深厚,则不能直以波罗密门而对治其烦恼,唯先以禅定调摄其心,然后再从禅定而进修波罗密门。但时至今日,则在从前所兴盛之禅宗,亦仅存仪式而缺乏真实之精神。欲求真参实行之宗匠,实属罕有!则对于由三昧门而入波罗密门者,亦望尘而莫及!故今大乘法之有精神而与众生时代相应者,求之西藏之密宗,还能真修实行。大概以前之像法时代,可从三昧门而进修波罗密门;在今末法时代,当以陀罗尼门为众生学佛之方便。他如专修求生‘极乐净土’或‘兜率内院’,亦持咒相同;如不能持咒,便可专持弥陀圣号或称弥勒佛名,皆可随愿往生,以其皆含有誓愿摄受之意,持名号与持咒同也。此皆如来为应种种时机而设善巧方便,吾人应知如来之恩,实有不思议者。今西藏之修密宗者,必须供养三宝,施济众生,广修福德为定慧之基础。故最重要者,即在乎修种种功德,如此中修陀罗尼者,便于修陀罗尼中而修种种功德,故在西藏之喇嘛,无论到何处,如遇到有死亡之人,皆必与之念经咒而作各种之观想以回向超度之,并制药济病等。此义,即此经中所谓之“皆利他行”也。吾人应如是敬礼三宝,恭敬师长,悲湣苦恼众生而常设法垂济,以修集福德而培植智慧,若能依此而行,则善根便能渐渐增长;于持戒、修定亦能随意自在而少诸障碍。现在佛弟子,于圣教都不生正确信心,由于魔气炽甚,故善根亦愈加薄弱。故出家佛子,修禅定之人稍有定心,便生狂妄,于一切经教皆不复加以研究,而成恶取空之人。又如研究教法者,不过稍解佛法之名相,不去如实修学,辄生一种憍慢之心,执著于名相而蔑视一切,不特于佛法无益反增其烦恼。故佛说:“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亦此意也。次从善男子我为调伏至名为导师者,即如来说明此三种八万四千法门之意,即是以方便法现种种相而调伏众生。种种相者,即是种种名、句、文身之相,亦即如来之声教。名为导师者,因佛能导引众生出生死险难故也。

壬三 结明诸佛修证

“善男子!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悉皆修习八万四千波罗密门,八万四千诸三昧门,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永断八万四千微烦恼障,八万四千微所知障,皆诣兰若菩提树下,坐金刚座入金刚定,降伏一切天魔怨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文意即三世如来,皆以此三种法门而断除二障,诣菩提树下,降伏魔军以至成等正觉。烦恼障者,烦恼即扰害义,能扰害有情之身心而不安静,故云烦恼。障即遮覆之义;以烦恼而言,即能使众生于三界、五趣生死之中不能出离,障碍众生涅槃寂静之理而不觉知。此根本即贪、嗔、痴等诸惑及萨迦耶见执我而生,在见道位方能断除,此为三乘菩提之所共断。所知障者,所知即是所识之境相;其为障者,即是无明无知无能之故,于应可了知境不能如实了知也。此非如烦恼之扰浊身心,但障蔽自心之智慧,不能如实了知诸法之事理;即是障于能知之智,使不能了知所知之境,而障证得佛果菩提也。此亦是贪等无明等惑,而根本在萨迦耶见之执法而盖覆所知之境也。此则为大乘不共二乘所断之障,因其行相微细,非二乘所须断。质言之、所谓烦恼障者,即是自迷内我之障,由我执而生者也。所知障者,即迷一切法之障,由法执而生者也。此经所说三种法门,即是断此二障之法:如初期修陀罗尼成熟则三昧生,及至三昧成熟则便能广修一切波罗密门,正是此经所谓三世如来,皆以此种法门而断二障也。烦恼之名,诸宗皆同,不过其说稍异:如天台之三惑,其见、思惑即是此中之烦恼,其尘沙惑即是此中分别所起之所知障,其无明惑即是俱生而有之所知障也。金刚座者,是如来坐此座而成等正觉之处,在菩提树下,下极金轮,故得此名。亦可说是依如来坐此入金刚喻定而得名。金刚,即表示坚利,不为一切所破坏而能破坏一切之意。

己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超过三界大法王,出现世间化群品,恒河沙等诸菩萨,入佛甘露智慧门,历劫得道慈氏尊,以大悲心而启问。善哉无垢法王子!智慧能开真佛乘;我以师子无畏辩,说大乘中趣觉路。汝等一心善谛听!转授未来所应授,十方世界可使空,无令断尽出世道。将求解脱出世道,不过三根九品类,上根三品居兰若,中下随缘化世间,所求道果等无差,同说真如佛性海。已获无漏真大士,随宜应现济群生,开示有空不二门。自利利他无间断。未得无漏诸佛子,应正勤修三种学,善根回向施众生,一心专念佛菩萨。愿我常睹佛菩萨,无边庄严功德身,若使恒闻法雨音,普得同沾心不退;以身常处于地狱,非不亲近大慈尊;以身常处于轮回,非不亲闻微妙法;以是因缘诸佛子,系心常念天人师。若有佛子修圣道,发起无上菩提心,厌世住于兰若中,亦得名修三种度。每日自食先布施,兼将法宝施众生,三轮清净是檀那,以此修因德圆满。当知证获波罗密。唯由心净不由财,若有染心施珍财,不如净心施少分。财施即得名檀度,此波罗密非二三。能施身命及妻子,如是得名亲近度。若有求法善男女,为说一切大乘经,令发无上菩提心,乃名真实波罗密。慈悲净信具渐愧,摄受众生离于贪,愿成如来无上智,财法二施名初度,坚持菩萨三聚戒,开发菩提离生死,拥护佛法住世间,能悔误犯真持戒。伏嗔恚心慈悲观,当念宿因对怨害,不惜躯命救众生,是名忍辱波罗密。能行难行不暂舍,三僧祇劫常增进,不共染污恒炼心,为度有情求解脱。出入三昧得自在,变化神通游十方,为断众生烦恼因,三摩地门求解脱。若欲成就真智慧,亲近菩萨及如来,乐闻出世妙理门,修达三明断二障。能知众生心差别,随病与药令服行,慈悲善巧应根宜,方便利生度群有。观一切法真句义,不著中边离有无,净智无间会真如,二利均平周法界。智力能了众生性,为说相应种种法,智力能入众生心,令断轮回生死本。智力能分黑白法,随应取舍各了知,生死涅槃本平等,成就有情离分别。如是十种殊胜行,摄入八万四千中,随其品类胜法门,乃名菩萨波罗密,八万四千三摩地,能灭众生散乱心;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众。大圣法王方便力,三种法要化众生,教网垂于生死海,置彼人天安乐处”。

此中初颂,明佛出世化度众生而无数菩萨悉令入佛之智慧法门。次一颂,赞弥勒菩萨能以大慈心而启问如来,真是无垢法王之子,其用意即是佛之真实法乘者也。次一颂,明佛以狮子吼之无畏辩才而说大乘觉路之法──即大乘菩提法,并令众生谛听,于听法之后,以便转授未来。次二颂,颂长行中第一释尊垂答科中,佛告弥勒至汝应观察等文。次四颂半,颂长行汝应观察下至咸当一心修学等文。次一颂,颂长行一心修学下之复次善男子至自然易满三种波罗密多等文。颂中所谓三种度者,即长行中之三种波罗密多。次五颂,即颂长行第二释尊垂答科文中之正明修行十度之第一布施度,在此中对于名字布施波罗密及亲近波罗密、真实波罗密之三种,皆分别而明之。在下之九种波罗密,则合明而不再分别。次九颂,即颂长行中布施波罗密下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方便、愿、力、智之九种波罗密,可于每颂中而次第配之。但后之力与智波罗密,则二颂合明。次三颂,即颂长行广明差别诸门。

己三 法益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八万四千忉利天子,断诸界障,证欢喜地。无数百千六欲天子,悟无生忍,得陀罗尼。十六大国王得闻持陀罗尼。无量四众闻菩萨行,或得不退地,或得三昧门,或得陀罗尼,或得大神通。或有菩萨证得三地乃至十地,踊跃欢喜。无量百千诸人天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复退转。八千人天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此中不特凡夫比丘、比丘尼及天人等获益,大菩萨亦于此法会中获益。此中获益有七种之不同:第一、即是忉利天子断三界障碍而登初地。第二、即是六欲天子悟得忍陀罗尼;但忉利天亦是欲界天摄,彼是别明,此六欲天是总明。第三、十六国王得闻持陀罗尼,即法陀罗尼。第四、即比丘等四众获益,有得不退地者,有得三昧门者,有得大神通者。第五、即大菩萨获益,如证得初二地者便证三地,或已证三地及三地已上者,便于此时证得四地、五地乃至十地。第六、即明三界诸天人等,于此会中发菩提心得不退转。第七、另有八千人天,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功德庄严品第九)
下一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身品第七)
 佛法建在果证上
 现代西藏序
 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
 法华经讲演录 (方便品第二)
 灵隐寺万年簿序
 念佛往生的原理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
 泉州开元寺转道上人传
 南普陀寺水池区建筑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降伏其心 二 如何把灵明不昧修出来[栏目:万行法师]
 智慧是出世间宝[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预算[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