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知:完全的了知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72
正知:完全的了知
 
葛印卡老师讲
 
四个先天失明的人被引领到一头驯服的大象前,并被要求去描述它。由于丧失视觉官能,这四个人仅能靠触摸来揣摩大象的模样。
 
第一个人摸到大象的腿,经由指尖仔细探索之后,他决断的说:「大象是一根梁柱!」
 
第二个人抓到大象的尾巴,因而下了不同的结论:「大象不是梁柱,而是一把扫帚!」
 
第三个人检查大象的耳朵,并作出判断:「你们两人都错了。大象是一把扇子!」
 
第四个人摸到大象的鼻子,最终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们全都不对。大象是一根木桩!」
 
四人所下结论皆正确地说明了他们所感受到的证据。然而,四人的结论也同样错误,因他们的判断均依据不完整证据或局部真相。
 
若仅从一个角度观看,人们便只能看到部份的真相。这种缺乏全盘了解的部分真相势必引起误导,势必产生迷思。当人从不同途径、不同观点去观察现象,全盘真相便会显露。这才是真实智慧:从不同角度了知事物─巴利语称之为Pakārena jānātīti paññā。当人从狭隘、偏颇的看法迈向对真相的全面了知,幻想与困惑即会自然消失。
 
当心持续向外攀缘,我们仅能了解某个层面的真相,无法不受部份实相所误导。然而,透过对内省的修习,我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自此从妄想出离,开始觉知全盘真相。
 
内省过程到底如何唤醒我们对真相的全盘了解?
 
要对此有所了解,我们必须回想每种感官现象─不论人、物或事─只有当它与我们的感官产生接触才存在。缺乏此接触,那些感官对象对我们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倘若我们的心持续向外,就会执着外在对象(外境),并忽视外境对我们产生意义的内在关键,因我们从未探究过自己。如此我们为部份真相所蒙蔽,陷入愚痴行径。
 
然而,如果我们保持对外在现实的觉知,并同时观察自己,状况即会完全改变。此时,外在对象可助我们理解内在体验,而内在体验亦能助我们了知全盘真相。有了这种全方位视野,我们自纵情感官经验的习性出离,并开始对之进行客观地观察。
 
当禅修者开始从部分的、零碎的视见转向对真相之全盘了知,便能对心物现象如何运作有更清晰的了解。每当感官对象与其中一道根门接触时,心立即生起认知、辨识与评价、感受与反应的作用。这个过程要能产生,感官对象必先与身心结构发生接触;否则这个对象对我们毫无意义。这项法则不仅适用于五种感官,也适用于心。就像眼或耳,心亦存在于身体结构之内。因此如同景象或声音,心的对象其实存在于身体架构之内,而非外界。假使我们忘却这项关键事实,将无法彻知真相。
 
透过对全身感受的冷静观察,禅修者体验外在与内在感官对象在身心结构内造成的实际影响。如此迈进对实相全盘了悟。藉由切身体验,他了知每种感受不论粗重或细微、愉悦或不愉悦,都是短暂并有着生灭的本质;这就是无常─anicca的根本事实。如果我们对任何短暂的东西执着,势必招致痛苦;这是苦─dukkha的根本道理。对于暂时现象,我们无法控制与支配,企图将它的本质从短暂转变成恒久,或企图令它产生快乐而非悲哀,我们注定失败。这就是无我─anattā的真理。
 
如此,当禅修者持续客观地观察感受,便会生起无常、苦、无我的智慧。随着智慧日益增长,「我、我的」的幻象日趋淡灭。此时,禅修者首要关注的不是感官对象本身,而是它在身心结构内的显现。以此方式修习他便能对身心现象的实相有更完整而正确的了悟,从而由幻想与痛苦中解脱。
 
这是内观禅修的真正目的:唤起对实相的全面了知,并在所有情况中保持此份了知。无论坐着、站着、躺卧或行走,无论进食或喝饮,无论入浴或漱洗,无论说话或保持静默,无论聆听、观看、闻嗅或触摸,禅修者必须保持正知(sampajañña),及对实相的全面了知。
 
即使正在思考也必须保持这份了知。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思绪,便会完全忘了自己,此时对我们来说心似乎已远离身体界限。但事实却非如此,出于无知,我们忘了心的生理基础;落入对真相局部了解所生的妄想。当我们把注意力移回感官,便会对伴随心念的潜在感受有所觉知。带着此份觉知,我们逐渐熟悉全面了知实相。这就是所谓安住于智慧。
 
而当一个人真正安住于智慧时,就能如实体证「四圣谛」。这不是基于信仰笃信的信条,也不是靠思想理解的哲学概念。「四圣谛」必须靠直接体验。唯于此时那些真理对我们方为真正殊胜。
 
透过直接、亲身体验,禅修者明了痛苦不仅存在于不愉悦经验,亦存在于愉悦或中性经验,因为一切经验都是无常。有了对实相的全盘了知,禅修者确实体证第一圣谛─苦谛。
 
同样,透过体验,禅修者了知每当身心架构内生起愉悦感受,人的反应就是贪爱。寻求延长或深化它;而每当不愉悦感受生起,人的反应就是执意去除。两种情况均使人痛苦。有了对此全面真相的直接体验,禅修者体证第二圣谛:集谛(苦因)。
 
而有了对实相所有面向的了悟;禅修者体证解脱痛苦之道的每一步。
 
禅修者为了过智慧的生活,要超越纯粹信仰、哲学,或理智上的信念。这就是「修慧」bhāvanā-mayā-paññā,由直接体验而生的智慧。这就是正知、正见。
 
以这种了悟为基础生起的一切想法,都是正思惟。
 
而有了这种正确了悟,禅修者的一切话语都是令人欢喜、温和与切题的正语。
 
禅修者会避免做出伤害众生的举动。藉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及不饮酒,禅修者确保行为都是正业。
 
而禅修者在维持生计时会提防伤害他人,避免扰乱别人的平静与安详,也不会选择鼓励他人作出不当行为而伤害自身的谋生方法。禅修者依循此法修持正命。
 
而此时,禅修者从心上所下功夫将为正精进。他不会让新恶进入心,并勤于去除旧恶。禅修者养成以往缺乏的美德,并致力巩固故有的善。
 
透过对真理全盘的了解,心会对究竟实相全然觉醒。禅修者得以生出正念。
 
而保持时时刻刻对内在实相的觉知,禅修者即成就正定。
 
如此,藉由切实修行八正道(圣道),禅修者直接体证出离痛苦的圣谛。依此修行,禅修者停止造作新业(saṅkhārās);制约并染污心的新习性反应。与此同时,也让旧业生起并灭去。他一点一滴净化心,直到在此生便能体验涅槃(nibbāna)─超越身与心的阶段。禅修者体证灭谛─苦的止息。
 
如此,禅修者直接体验四圣谛,生命变为真正地丰硕。
 
来吧,禅修者们!让我们自我训练客观观察身心架构内每剎那间生起的感受,从而了知真相的所有面向。让我们过着彻知真相的生活,全面体证四圣谛,并达到真正快乐、真正安详的目标。
 
正知 ─ 时时彻知无常
内观研究所
 
本论文中,我们将讨论佛陀在经典(suttas)里如何解释「正知」(sampajañña或sampajāno),而如何将此词正确地翻译成英文。
 
每当佛陀被问及讲述sati(正念或觉知)时,他的解释必定包含sampajañña(正知)这个词:
 
Katamā ca, bhikkhave, sammā-satiṃ Idha, bhikkhave, bhikk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ahā-domanassaṃ.
 
而禅修者们,甚么是正知?于此,禅修者不断思帷,时时彻知无常,向身内观察,得以根除对此(心与物)世间的贪爱与嗔恨。
 
由此可清楚得知,依照佛陀的教导,念住(sammā-sati或satipaṭṭhāna)总伴随着正知(sampajañña),亦即伴随着智慧(paññā)。否则仅是念头,仅是回忆或觉知而已。
 
大藏经里,佛陀给了正知这个词两种解释。在相应部经典里,佛陀对正知(sampajāno)做了以下定义:
 
Kathañca,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no viditā vedanā uppajjanti, viditā upaṭṭhahanti, viditā abbatthaṃ gacchanti; viditā sañña uppajjanti, viditā uppaṭṭhahanti, viditā abbhatthaṃ gacchanti; viditā vitakkā uppajjanti, viditā upaṭṭhahanti, viditā abbhatthaṃ gacchanti. Evam kho,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hoti.
 
而禅修者们,修行人如何彻知?于此,禅修者们,修行人觉知感受正从内在生起,觉知感受相续,并觉知它们灭去;他觉知想法正从内在生起,觉知想法相续,并觉知想法灭去;他觉知(心对所缘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觉知念头相续,并觉知念头灭去。禅修者们,修行人如是彻知无常。
 
上述说法清楚显示,禅修者只有藉由亲身体验感受(viditā vedanā)了知无常的本质,才是正知。倘若并非透过感受(vedanā)修证而来,那仅算理智上明白而已,因为感受是我们与世间一切根本接触的基础。只有透过感受才能直接体验。佛陀的说法进一步指出,正知就在体验感受(vedanā)、起心动念攀附所缘(vitakka)及想(saññā)的无常中证得。于此,我们应注意要先从洞察感受无常入手,因为佛陀说:
 
Vedanā-samosaraṇā sabbe dhamma.
 
所有在心中所生起的(诸法),皆有感受伴随而生。
 
佛陀对正知所作的第二种解释,强调正知必须持续不断。佛陀说:
 
Kathañca,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bhikkante paṭikkante sampajānakārī hoti. Ālokite vilokite sampajānakāri hoti. Samiñjite pasārite sampajānakāri hoti. Sanghāti-patta-civara-dhārane sampajānakāri hoti. Asite pīte khāyite sāyite sampajānakārī hoti. Uccāra-passāva-kamme sampajānakārī hoti. Gate ṭhite nisinne sutte jāgarite bhāsite tuṇhī-bhāve sampajānakārī hoti.
 
禅修者们,修行人如何彻知?同样地,禅修者们,修行人在进退时彻知无常;向前方或两旁观看时彻知无常;穿衣携钵时彻知无常;咀嚼、喝饮,进食、品尝时彻知无常;如厕时彻知无常;行、住、坐、卧、清醒、说话、保持静默时皆彻知无常。
 
sampajañña under Kāyānupassanā in the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of Digha-Nikāya.
 
同样的段落也见于其他经典,包括长部经典里大念住经身念住章节的正知部分。
 
佛陀对连续正知的重视非常清楚。禅修者无论做甚么,都应时时彻知无常:前行与后退时,直视与旁观时,弯腰与伸展时,穿衣及从事其他活动时。坐着、站着,甚至睡眠时,禅修者须时时彻知无常。是为正知。
 
如实了解佛陀对正知的教导,便会明白仅仅对行进、吃东西或其他身体活动的过程完全了知,那只是觉知。然而,如能时时洞察感受生起又灭去的无常本质,那就是智慧。这才是佛陀修行教法的关键。
 
佛陀在增支部经典(Aṇguttara-Nikāya)一个段落里,对此作出更明确的描述,用词令人想及大念住经(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的正知所成慧(sampajāñña-pabba):
 
Yataṃ care yataṃ titṭṭhe, yataṃ. acche yataṃ saye, yataṃ sammiñjaye bhikkhu, yatamenaṃ pasāraye, uddhamatiriyaṃ apācinaṃ yāvatā jagato gati, samavakkhitā ca dhammānaṃ, khandānaṃ udyabbayaṃ.
 
禅修者无论行住坐卧,弯腰或伸展,无论在从事着甚么─登高、横越、后退-他都在观察着五蕴的生起又灭去。
 
如此,关键在于以身体感受为基础,持续觉知无常(anicca)。佛陀屡屡强调,禅修者不应失去对无常的彻知,甚至仅一剎那:sampajaññaṃ na riñcati(不疏忽正知)。对于遵循佛陀教导正确修习内观法门的禅修者,能于正知毫不间断者,佛陀作出以下保证:禅修者将证得最高果位阿罗汉果(arahata),或次高的阿那含(不还)果(anāgāmitā)。
 
每种语言无论何其丰富,仍有其局限,即使最丰富细腻的语言,也难找到可与佛陀使用的巴利文术语准确对应的字句。如果将正知(sampajañña)这个词过于简洁地翻译成英文,可能会失去原义。一般将之译成「清楚的理解」、「最基本的理解」等等。这些译法表面上看似正确。有些人将之理解为仅仅须对身体活动清楚理解。如此局限的译法或会在法的道路上对禅修者造成误导。佛陀明确教导我们,要在所有身心活动上彻知无常的本质。因此,要了解正知这个词,我们将之翻译成:「时时彻知无常」。这种译法能更完整传达佛陀用词的精义。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葛印卡老师在黄金之地缅甸
下一篇:发展觉知与平等心
 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四天开示
 感谢乌巴庆老师
 感恩心的神圣象征
 「法」的宽宏本质
 为什么感受?
 佛陀的道路是要体验实相
 葛印卡老师于中坜圆光寺的开示
 为法服务的价值
 建设法的住所
 智慧的本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识慧集 <廿四>禅宗六祖[栏目:佛识慧集]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九、睿空上人之问答[栏目: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直指大印 第十五章 金刚萨埵净化禅修[栏目: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热盼三堂帮助修行——新疆净土宗佛弟子修行现状调查(李卫疆)[栏目:净土宗文集]
 发挥本觉的能量[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禅宗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影响(黄夏年)[栏目:禅宗思想研究]
 极乐之光 佛法的原理 ~ 宇宙的组成[栏目:极乐之光]
 “命由心造”这句话符合佛教的观点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第十九篇 廿一种心要曲[栏目:密勒日巴]
 33.如何进德[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