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灭苦之道 六、道品 五
 
{返回 法遵尼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6

 

五、

转轮圣王出世之时,有七宝现于世间||金轮宝、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如是如来出兴于世,有七觉分现于世间||所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契经 道品诵】

转轮圣王是世间一切幸福圆满的总代表。将世人的期待、期许作个总归纳,幸福有哪些必备条件?财富、权势、力量、婚姻、亲眷、自我实现、心想事成的满足感……所有人们想象得到的欲求渴望,转轮圣王皆圆满具备。这是因为随转轮圣王所具足的广大福德,而有相应于此福德的七宝现于世间供轮王运用。

如来、应、等正觉则是生命终极圆满的总代表。将世人的梦想作个总整理,生命终极目标有哪些?无老、无病、无死、无忧、无悲、无恼、无苦……所有人们从不认为有可能实现的理想,如来、应、等正觉皆圆满达成。这是因为随等正觉所成就的无上智慧,而有相应于此智慧的七觉分出现世间任佛陀受用。

觉是义译,音译则为菩提,所以七觉分又称作七菩提分。等正觉的觉与七觉分的觉是同样的觉、同样的菩提,七觉分与佛陀成等正觉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专重禅定的禅修者将佛陀在菩提树下的成道附会为定境:初夜观过去生无量轮回之因得宿命明;中夜观一切众生轮回之因得天眼明;后夜自观轮回之因断得漏尽明而成等正觉。这种对三明的浅薄看法只是禅观与业力观的混合,既不交代正见、正思惟,也不提及向厌、离欲、灭尽的梵行,当然也未顾及七觉支,若说它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实在也并不为过。

犹如七宝对转轮圣王的重要性,七觉支之于佛陀也一样的重要。七宝帮轮王王四天下;此七觉支,非翳、非盖,不恼于心,增长智慧,为明、为正觉,转趣涅槃。佛陀是第一个受用七觉支的人,也是第一个见法涅槃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人。若要追究佛陀成等正觉的因果,那绝对是七觉支而不是禅定中呈现的境相。

的确有部分的禅修者将七觉分视为入定过程的禅支,但七觉支与禅支完全是两回事。在经典中四禅的禅支早已交代得清清楚楚,初禅是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二禅是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三禅为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住彼圣说舍;第四禅是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与五受阴因人而异的所有境界一样,每个人禅定中呈现的禅境也不会相同,但禅支却有共同的标准,以初禅为例:所谓的离欲、恶不善法就是不起五盖,但感官仍能接收环境讯息、意识也尚在观察所缘的业处,只是不断生灭、疲劳轰炸式的思虑全然地止息了,这种止息带给禅修者的轻安喜乐超越所有的官能享乐。这就是初禅的禅支,具足了这些条件就是进入初禅,禅支判定禅定的深浅,而禅定纯粹指心专注、巩固的状态。

但七觉支的修习却不在于心是否入定,而是对生命的正观、正觉乃至正道的修习。虽然定觉支也是其中一个觉支,但那也只是过程之一而非目的,七觉支的最终目标仍旧是对生命现象的究竟舍离。就如〈须深盗法〉一经所提到的,有许多慧解脱阿罗汉从未入四禅八定,却也不防碍他们自证得阿罗汉。甚至《杂阿含 祇夜》的经文还提到五百阿罗汉中九十得三明,九十得俱解脱,余者得慧解脱。三明六通大阿罗汉当然具备了甚深的禅定功夫;俱解脱是定、慧俱解脱,他们除了依智慧解脱心苦患,也能以禅定力平息身苦患;而慧解脱便指一般没有四禅八定经验的阿罗汉,在比例上他们占了大多数。可见无四禅八定也一样证得了阿罗汉!

有内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彼内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择善法、择不善法。彼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精进断不善法、有精进长养善法。彼断不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长养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喜、有喜处。彼喜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喜处亦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心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是名七觉分说为十四。【契经 道品诵】

在〈觉支相应〉中只有「七觉分之十四」与「七觉分食」这两经详细说明了七觉分的内容,所以比对两经来介绍七觉分。

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

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

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勤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

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

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

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

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三?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契经 道品诵】

念觉分就是四念处。

择法觉分是拣择善法与不善法。

精进觉分是四正勤。

喜觉分没有详细解说何为喜、何为喜处,然而从觉分渐次而起、渐次满足的特性看来,它们是因精进断恶修善而得,所以说「精进觉支满足,彼精进方便已,则欢喜生,离诸食想,修喜觉支」。

猗觉分也分身猗息与心猗息,意指身心都能得到安顿、得到止息、得到轻安。

定觉分指四禅,不过如前所说,不见得非得入定才能成就道业,所以只要心能不受欲贪动摇便能称得上定觉分,《相应部》便描述定觉分为寂止、不乱相。

〈觉分之十四〉所提到的舍觉分是舍善法、不善法,这个说法值得怀疑,何谓舍善法?舍四圣谛、八正道吗?在《相应部》的同一经中所舍的是内法、外法;或说断界、无欲界、灭界是舍觉分食,都要与正法的胜义更为相应,毕竟七觉分仍是要依法次法向转趣涅槃的。

异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觉分渐次而起,修习满足?」

佛告比丘:「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彼内身身观(念)住时,摄心系念不忘。彼当尔时念觉分方便修习,方便修习念觉分已,修习满足。满足念觉分已,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方便,修方便已,修习满足。如是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如内身身观念住,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当于尔时专心系念不忘。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如是住者,渐次觉分起,渐次起已,修习满足。」【契经 道品诵】

不同于四念处没有先后次第之分,七觉分是渐次而起的:以身念处为观照的对象,在身念处修习满足后依序修择法乃至舍觉分;选受、心、法任一念处也都要如此依序修习。

若将七觉分视为八正道中由正念到正定的分解动作也大致不差。七觉分的特点就在于它对正见、正命等道前基础已不再多废唇舌,专重于训练修行者对心念的全然掌控,这也就难怪未得正见的禅修者会将其视同禅支。然七觉分绝非单纯的禅定修练,它那渐次而起,修习满足的性质足以解说觉分和禅定的差异。

佛告无畏:「若婆罗门有一胜念,决定成就,久时所作,久时所说,能随忆念,当于尔时习念觉支,修念觉已,念觉满足,念觉满足已,则于选择分别思惟。尔时择法觉支修习,修择法觉支已,择法觉支满足,彼选择分别思量法已,则精进方便。精进觉支于此修习,修精进觉支已,精进觉支满足,彼精进方便已,则欢喜生,离诸食想,修喜觉支,修喜觉支已,则喜觉支满足,喜觉支满足已,身心猗息,则修猗觉支。修猗觉支已,猗觉满足,身猗息已则爱乐,爱乐已心定,则修定觉支。修定觉支已,定觉满足,定觉满足已,贪忧灭,则舍心生,修舍觉支。修舍觉支已,舍觉支满足。如是,无畏!此因此缘众生清净。」【契经 道品诵】

七觉分中的每一个觉分都要待前一觉分修习满足后才能进行,当念觉分尚未满足时是没办法作到择法觉分的,心住四念处的功夫若不纯熟,遇境就会随习、随欲、随境而转,在来不及搞清楚状况之前,已经又缘无明行乃至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起了,到了这步田地就不是择法而该叫做反省检讨!择法觉分不是立场的考量或预先的规划,而是心念临事时一瞬间反应的过滤,所以择法觉分是要清楚每一个心念与反应是与欲贪相应或与梵行相应,若与欲贪相应则判定为恶法、与梵行相应便许为善法。精进觉分进一步对所择的法加以处断: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若修行者能在一次次的动念、一个个的关卡都能确实做到断恶修善,那就该由衷地生起欢喜心以奖励自己,这样的欢喜、好乐是去恶向善的一大动力。喜觉分满足后,身心能得安宁、止息,这种安宁止息是依附在修行的欢喜满足之上,所以叫做猗觉分。身心安止之后能得定,不受世间法的纷扰所动摇。得定之后能舍,舍弃所有五阴、六入的世间世间法。

犹如四念处,清明的意念与敏锐的觉观是贯彻整体七觉分的最高精神指标,必须由它支配修行者生活中的一切身语行为、一切心念造作,非此不足为七觉分、非此不足以成就梵行。

此七法修习满足,离欲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契经 道品诵】

禅定并不需要正见或四念处,它只需要一个与禅修者相应的业处如慈心观或光明想等,能让禅修者心专于一的境相。这样的禅修即使心能专注深入到第四禅,所舍的对象也仅是苦、乐、不苦不乐的觉受。当这位禅修者出定之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回来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轮回也再度压上眉头。

七觉分与禅定最大的不同有二。首先,依离欲修七觉分者能够对治贪欲染心,得心解脱。它是以法次法向为准则的一系列摄念自律功夫,所以非具强大的自制力不可: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离欲先要具备敏锐觉察欲贪的能力──我此内有眼(耳、鼻、舌、身、意)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其次则要有斩情丝的魄力──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

其次,依正见修七觉分者能够对治无明染心,得慧解脱。七觉分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离不开对生命的觉观,如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又如舍利弗:我此念觉分清净纯白,起时知起、灭时知灭、没时知没,已起知已起、已灭知已灭;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亦如是说,乃至最后还能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

无论修心解脱或慧解脱都离不开七觉分对生命活动的敏锐觉观。纯粹只修禅定虽也是心的训练,但它一味地求得心的寂定,越是深入专注定境越高深,许多禅修者希望入定后能从对禅境的观察中获得正见乃至证阿罗汉。但如果修禅之前未具足正见,即使进入深定,也不可能懂得对治贪欲与无明、不可能得心解脱与慧解脱。简言之,他们没有觉、没有菩提、没有七觉分。

「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

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精进、喜觉分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是时。

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契经 道品诵】

要想觉分修习满足,而在一切的生活起居、日常作息中时时都能觉分现前,那非得有「久时所作,久时所说,能随忆念」的纯熟修为不可,比如舍利弗就曾告诸比丘:「此七觉分决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随所欲,觉分正受。若晨朝时、日中时、日暮时,若欲正受,随其所欲多入正受。譬如王、大臣有种种衣服,置箱簏中。随其所须,日中所须、日暮所须,随欲自在。」而这随心所欲的纯熟功夫得从坐禅或行禅的基础禅修功夫练起。

不过对正在学习熟练觉分技巧的修行者而言,却也不见得非得每次修习都将七觉分从头到尾练一趟,他可以随心的状况决定专攻某一觉分,七觉分各有特性,在昏沈、无法集中精神时避免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否则会让心更低迷,这种时候适合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有提振精神的作用;而高昂、掉举的时候就不可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只会让心更高亢更难以平静,此时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有助心的沉稳。至于念觉分则一切兼助,无论心被五盖中的哪一盖所覆蔽,念觉分都能帮助禅修者恢复心念的清明。

比丘方便修念觉分时,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脱、不害睡眠、不善调伏掉悔。如我念觉处法,思惟精进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亦如是说。

若比丘念觉分方便时,先思惟:心善解脱,正害睡眠、调伏掉悔。如我于此念觉处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

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觉分。如是乐住正受、如是不乐住正受。【契经 道品诵】

和四念处一样,七觉分所觉观的对象仅限于禅修者自己的身、受、心、法,所以七觉分也是即身观察缘自觉知的,那为什么有人偏偏就没办法将七觉分落实于自己的修行生涯呢?这实在是因为修行者没有预先具备足够的魄力断除五盖的干扰。人们与五盖做朋友已是天经地义的习性了,骤然与这些老友断绝关系不仅会狠不下心,偶尔还会生起不正当的罪恶感,这也就是精进觉分修习满足后,何以还得加把劲修喜觉分的原因。

更多的人并非一向乐住正受或一向不乐住正受,而是时好时坏、时进时退地游移于两边,这样的修行者必须先觉悟到五盖与七觉分势不两立,既已有心修习梵行以求心解脱、慧解脱,就应明智地运用事半功倍的乐住正受,不该拖泥带水、进退失据地陷于修七觉分不得平等、不乐住正受的困境。

 


{返回 法遵尼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灭苦之道 六、道品 六
下一篇:灭苦之道 六、道品 四
 灭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灭苦之道 后语 五
 灭苦之道 后语 二
 灭苦之道 四、白衣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二、诸行
 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六、解脱
 灭苦之道 三、梵行 一
 灭苦之道 五、僧伽 一
 灭苦之道 三、梵行 三
 灭苦之道 六、道品 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佛至净土(贺圣迪)[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栏目:星云法师]
 从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实践[栏目:林崇安教授]
 头发的尺度[栏目:小和尚的白粥馆·释戒嗔]
 善者神护(闫建章)[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沙门果经 解题[栏目:佛书解题]
 耳根圆通章 第五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藏地民众信仰现状之分析[栏目:藏密问答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