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的形成与展现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05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的形成与展现
 
什么是业力
  业的主要涵义,指的是行为、作为,包括外在的肢体行动与语言展现,以及内在的意志、意念等心理活动。例如,八正道中「正业」的业,就是指这样的范畴。然而,不论是内在或外在的身心行为,即使在行为完成以后,总会或深或浅地,留有一些后续的影响力,持续影响着行为者与被行为者。例如,两个人由于观念不同(内在无形的心理活动),经言词表达出来后(有形的外在行为),成为意见不合。如果进一步发展成口角或肢体冲突(有形的外在行为),即使冲突行为结束了,双方可能会持续有一段时间的心存芥蒂:或愧疚遗憾,或形同陌路,或相见分外眼红,……总之,凡做过,必留下痕迹,只有痕迹或深或浅的不同程度而已,佛典中用「业迹」[1]的名称来表示,十分传神。这种行为过后的影响力,不论是对行为者自己,或是对他人(其实,若从自他关系,无法孤立分割的角度来看,对他人的影响,最后终究还是会反应回来,成为对自己的影响),就称为「业力」。
业力说的历史定位
  古印度《奥义书》时代的一些先哲,将这种行为过后的影响力,逐渐地发掘阐扬出来,用来解释,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祸福不同境遇,并且,和当时兴起的轮回思想相结合,完整地将业力说贯通三世,而成熟地完成业感轮回说。在当时以祭祀决定命运的传统思潮下,业力说可以看作是一项突破传统的革命性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冲击着婆罗门的四姓阶级说,也撼动了婆罗门至高尊贵的社会地位。以业力 -- 自己行为的影响力,决定人生祸福的思想,必然地发展出四姓(人人)平等,打破以出生血统决定社会地位的传统,达到平权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在早期佛教的一则经典里,有了明确地纪录:尊者摩诃迦旃延,对来自西方雅利安族的摩偷罗国王说:「当知,四姓悉平等耳!」[2]这与十八世纪法国《人权宣言》以来,隐然形成的国际主流观点:「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平等主张,是一致的,更显出了业力说的真知灼见。
佛教对业力说的态度
  从早期佛教圣典《阿含经》的纪录中,我们可以确定,佛陀原则上是接受业力说的观点的。例如,经中记述波斯匿王所十分敬爱思念的祖母过世了,贵为当时一大强权国(憍萨罗国)国王,拥有极大权势与资源的他,也无法挽救自己所钟爱祖母的性命,感到十分悲伤,落魄地来见佛陀。佛陀因此而安慰他,并为他说明,一切众生,包括一切虫、一切神、一切人,乃至于佛陀、佛弟子,只要是活着的,都会死去,然后「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3],也就是说,都会随着各自的业力往生,承担善恶果报:或堕地狱,或升天界,或解脱漏尽入涅槃。另外,经中也常说到,佛陀与具有三明神通力[4]的佛弟子,能于众生死时,以「天眼」见到众生「随业受生」[5]的情形。众生下一辈子往生何处,不是由于上帝的审判,也不是阎罗王的裁决[6],而是受诸多业力的牵引,随业往生的,表示了佛教对业力说的正向肯定态度。
业力的形成
  那么,业力是如何形成,又如何作用而展现的呢?这是属于「缘起甚深」的复杂问题,本来也不适合我们一般平凡人来细究。虽说如此,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一般平凡人,能够充分经验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一些合理推断的可靠理解。让我们先从业力说的先驱 --《奥义书》中,所透露的讯息来看。《奥义书》的先哲们,注意到人们的意志力,对行为的重要影响力,而提出「依欲而有意向,依意向而有业,依业而有果报」的论点[7],明白指出「意向、行为、果报」三者间的关连性。其中,从行为到果报的观念,就是业力说的雏形。如果从我们自己日常生活行为中,来仔细观察,确实可以发觉,我们的起心动念(意向、意志),是引发行为的前导,即使是一些表面上看来无意识的反射行为,也还有不易察觉的深沉意识,或者习以为常的惯性主导着,这些也都还是人们意向展现的一类。所以,后来佛教的论师们,更细腻地将意向到行为的过程,剖析为「审虑、决定、发动」[8]。审虑与决定,是每个意向形成的过程,一旦决定后,就成了意志,然后去推动一些肢体或言语行为,来贯彻这个意志的实现。然而,更值得关切的是,我们的意向是如何形成的?影响我们「审虑、决定」的因素是什么?因素或许有很多,但总括来说,是不离来自社会与自我的自、他因素。而这些因素,都与组成社会的个体,以及个人的行为有关。让我们以个人习以为常的惯性来看:个人的惯性,就是这个人的性格,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从他的惯常行为中,逐渐养成的,而惯常的行为,又是受性格的驱使,性格与行为,两者间交相作用,辗转影响,成为「以习成性,以性成习」[9]的钩锁。由微而着,从局部而类推整体,从个性与习惯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理解业力形成的一个很好基础。譬如主宰欲强的人,如果不知节制,就容易在言行上与人起冲突,所以让自己陷入暴戾环境的机会,也就相对地增多。而每发一次脾气,就又让自己的主宰欲,再次地获得了滋养,时间久了,积习成性[10],连自己想改都改不掉,常常自己不自觉地发脾气,成为别人眼中坏脾气的人,当然自己也常受到怒火中烧,亲朋疏离的果报。瞋怒是这样子,贪欲、悭吝的个性与报应,也都是这样子的。
影响深远的意业
  所以,业力不是什么神秘不可理解的力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宿命决定,也不是上帝指定的赋予,更不是无因无缘的偶然[11],而是一种「经验的反应」、「生活的遗痕」[12],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识中,发生积聚作用,再回过头来影响自己往后的行为。所以,从「审虑、决定、发动」的行为模式来看,自己的作为,首先受影响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例如,处心积虑想要复仇的人,尚未采取行动报复对方前,自己就先在瞋怒、算计、不平的苦果中了,而且,在「审虑、决定」的过程中,瞋恨已经又深深地烙入自己的意念与记忆中,不仅在当时,即使往后,也必然会伺机出现不良影响,这就成为有深远影响力的业力。所以,如果经过「审虑、决定、发动」的过程,亦即「故意」的行为,佛陀会说,这必定会有果报的[13]。反之,如果不是故意的行为,或许不一定会有果报。不确定的原因,是还有行为后的结果因素,例如,虽然是一个完全非故意的行为,但其结果却造成其它众生的伤害,引起受伤害者的瞋心报复,也还会是另一种模式的业报。不过,相较之下,由故意而引发的业报,深入心中,影响力既深且广,所以,佛陀会说「意业」是最重的[14]。
缘起下的业力展现
  业力的展现,是透过身心活动来反应的,而任何一个身心的反应,都是多重交错而复杂的,因而业力的展现,也是多方交错而复杂的。就时间来说,业力可以透过心(意、识)的蓄积,通达三世[15],而不必然要受限于当生就反应完毕,所以,佛陀会有「如影之随形」[16]的譬喻,以及后代论师「业影」[17]的称呼。「如影之随形」,是一个相当巧妙的譬喻,以「形」来代表众生,业力就如同影子一般,紧紧地跟随着每一位众生,每一位众生,都会依着他的业力而受报[18],即使是父子[19]、夫妻之亲[20],也不会有交互替代的错乱情形发生。其实,每一位众生生命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种种业力(但不只限于过去)的引领,即使解脱的圣者,他们虽不再有染着的新业力形成,但在过去所形成的业力,也还是如影子般地跟随着他们,一旦遇着成熟的因缘,还是会随业受报的。例如,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揵连,因过去生的业力,最后还是死在一群「执杖外道」的暴力下[21]。不过,解脱的圣者,断尽了贪、瞋、痴、无明、我慢,已不再受「后有」,亦即不再生死轮回,当此生结束以后,过去的种种业力,就再也没有活动的舞台了,就像把树木劈成了碎片,然后烧成灰烬,这时,哪里还找得到树的影子(业力)呢[22]?所以,业力的展现,仍然不离「此故彼」的条件关系,从「果从因生、事待理成」(如:随业受报,丝毫不爽),到「有依空立」(如:烧成灰烬的树木,再也找不到它的影子),业力的展现,也还是缘起的。所以,如果说,业报一定是永恒存在的「自作自受」,或者说,业报也会「父债子还」、「祖上庇荫」的「他作他受」,这样的业力观,都不离常见与断见的范畴[23],与缘起法不相应。
几种业的分类
  除了依语言、肢体、意念等不同形式的行为作为,将业力分为「口业」、「身业」与「意业」等三种[24]外,后来的论师,又将复杂的业力作用,依不同的展现情况而作分类。如由多数人所共同形成的业力,像一个国家的强弱,社会风气的好坏等,称为「共业」,而个人特有的业力,就相对地称为「不共业」。又如,引导往生至六道中哪一类众生的业力,称为「引业」,而影响在该类众生中,所能获得资源(福报)多少的业力,称为「满业」。举例来说,能够顺于五戒十善(此为下一节讨论的主题),与人的主流价值规范相应,就具备有往生人间的引导业力。这种往生人间的业力,即是人道的引业。但是,行为能顺于五戒十善者,有些能多作布施,有些则否。乐于布施者,将来所能获得的回报(资源),相对的也较多,所以,同样往生人道,过去多布施者,出生后的境遇就较为优渥,因为满业较为殊胜的缘故。反过来说,多行布施的人,如果犯了戒,仍然会因此(引业)而堕入恶道,不过,因为布施功德而累积的满业,能使得即使生为畜生,也享有畜生中富裕的生活条件(福报)[25]。再如,依业力作用的时间来区分,当生就会受报的,称为「现报业」,也就是俗话说的「现世报」,来生才受报的,称为「生报业」,而更久远的来生才受报的,则称为「后报业」[26]。生报业与后报业,就是俗话说的「后世报」。
复杂的业力展现
  由于业力就像是行为后留下来的痕迹,每一道痕迹经层层地堆叠累积,可以理解为一类类,或一系系的。然而,众多不同系类的业力,并不会相互抵销,而是会在自己内在贪、瞋、痴因缘的引发下,分别地展现其影响力,分别有其果报的,就如同政党的轮替[27],一旦得势,就展现着她的施政方针,一旦失势,也还保有其潜力一样。再加上业力存在的长远性,不限于在当生反应受报完毕,这使得业力的展现,在长时间与多系类的交错下,显得相当复杂难以理解。例如,有人一生行为端正,然而,却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得到好的报应,就是死后,具天眼神通力的人,还见他往生恶处地狱中;有人作恶多端,但却是一生风光,得财得势,死后还能往生善处天上。这两种情况,最容易让人对业力说的正当性,生起质疑,甚至于加以全盘否定,认为没有善恶业报了[28]。业报的复杂性,也不是光有天眼神通的人,就能看清楚的。佛陀对阿难解说,业报的展现,必须要从是否「现法中受报讫」、「后报故」、「未尽应受报」、「死时之善恶心」[29]等,多方面广泛地来看。也就是说,对死后往生善、恶处的决定因素,除了要看当生的业报,是否早已反应完毕,已经失去了影响力外,还要衡量是否当生还在过去生业力的影响势力中,而当生行为所成的业力,相对之下只能潜藏储存,留待往后几生中才反应的情况。另外,死时的善恶心念,是否强过其它业力的影响,也是因素之一。所以,应当对这四类因素,作全面深入的观察,才能对复杂的业力展现,有正确的理解。只看局部,或只看表面,都不能正确地理解业力。
业力影响程度的改变
  过去,我们到底累积了什么样的业力,对我们现在或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不好的业力能够改变吗?这或许是大家所关切的问题。前面说,业力就像是行为后留下来的痕迹,每一道痕迹都会分别地展现其果报,是不会相互抵销的,那么,业力岂不是无法改变了吗?确实,业力是「作已成者,必受其报」,无所遁逃的。然而,业力不是一个封闭型的系统,而是不断地有新的业力加入的,而且,在诸多业力的展现中,其影响力的大小,还是有其相对性,这就成了改变整体业力影响的有利因素。经中以盐溶入水来作譬喻[30]:当一两盐溶入一杯水中时,水中盐的浓度就很高,这杯水是咸得喝不下口的。但如果这一两盐,是丢入(恒)河中,那么,一两盐还是一两盐,但在大量河水的稀释下,就发挥不起什么作用了。以盐代表恶业,以水代表善业,善恶业虽然不会相互抵销,但是,如果有大量的善业,来稀释恶业的影响力,那么,恶业的影响程度,相对地就被改变了,反之亦然。
  所以,如果业力真的能够被改变,那应该是善、恶业影响程度的相互消长。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过去已成的恶业影响力,能够降到最低,但如何降呢?经中说,如果想靠世尊法王的祝福,就能成办,那就像将一块大石,投到水池中,然后大家站在水池边,双手合十,祈祷石头浮起来一样,当然是办不到的[31]。业力的改变,就得从行为上的多行善行着手。什么是善行?经中说,就是五戒十善了。行五戒十善,能使我们的业力向善提升,就如同将装有酥油的瓶子,丢入池塘中,瓶破,滓瓦下沉,酥油(善业)自然浮起一样[32]。其次,我们的恶业,都不离贪、瞋、痴[33],所以,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起与贪、瞋、痴相应的坏念头,从意念上就远离恶行,而常存慈悲心,远离诤执[34],更应在日常生活中,观照我们进行中的身、口、意等作为,若觉察与贪瞋痴相应的不净行,则当舍离。也当反省我们过去已做的身、口、意等作为,若有与贪瞋痴相应的不净行,则应当向善知识或清净的修行人,诚心地发露,悔过说出,不应覆藏[35]。如果能够这样彻底地执行,善行就能累积的愈多,善业的影响力也就愈大,整体的业力展现,也就能因此而改变了。
 
注解 
[1]如《杂阿含第四九0经》中说:「阎浮车问舍利弗:谓业迹,云何为业迹?舍利弗言:业迹者,十不善业迹: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杂阿含六三七经》中说:「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 
[2]《杂阿含第五四八经》,记载了摩诃迦旃延尊者与摩偷罗国王,关于「婆罗门第一」的问答。摩诃迦旃延尊者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并带入业力的观念,归结说:「是故大王!当知四姓悉平等耳,无有种种胜如差别。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第一,(余人卑劣),婆罗门白、余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作,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当知业真实,业依。」 
[3]「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第一二二七经》 
[4]所谓的三明,是指能知过去生种种的宿命通,能见所有种类众生的天眼通,与生死解脱的漏尽通。这都是超乎一般常人的能力,所以都称为神通力。另外,佛陀有六种神通力,除上面三种外,尚有能不受空间阻碍而行动的神足通,能听懂各种众生语言的天耳通,以及能以心知心,知道众生心中想法的他心通。 
[5]「云何生死智证明?谓圣弟子天眼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向于恶趣,随业受生,如实知。」《杂阿含第八八五经》。另,《杂阿含第五三九经》亦同。 
[6]阎罗王的审判说,与古印度《阿闼婆吠陀》中的耶摩神有强烈的关连。阎罗王为Yamara^ja之译,而《梨俱吠陀》有耶摩天Yamam%vaivasvatam%之说。耶摩天在《阿闼婆吠陀》里,演变成具有对人们死后审判权的耶摩神。后来,到了佛教时代,则明显地分为耶摩天与地狱之主的阎魔。到了叙事诗时代(西元三世记),耶摩大王即成了地狱之主。阎魔,也就是我们俗称掌管地狱的阎罗王。参考《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一篇‧第三章 死后运命观〉高楠‧木村着,高观庐译。 
[7]《布利哈德》〈四‧四,二--五〉:「诚为善业之人则善,恶业之人则恶,依净行而净,依黑业而黑。故曰人依欲(ka^ma)而成,因欲而有意向(kratu),因意向而有业,因业而有果。」《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八八页,高楠‧木村着,高观庐译。 
[8]「思有三种:一、审虑思。二、决定心。三、动发思。若思能动身,即说为身业。」《大乘成业论》(大正三一‧七八五下),世亲菩萨着,西元五世纪。 
[9]「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成佛之道》第二六六页,印顺法师着。
 又如《顺正理论》说:「如是展转无始时来,因果相仍,习以成性。」(大正二九‧五0二上) 
[10]「问曰:地是坚相,何以言性?答曰:是相,积习成性,譬如人瞋,日习不已,则成恶性。」「如人喜作诸恶,故名为恶性;好集善法,故名为善性。」《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五二八中) 
[1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度处,异姓、异名、异宗异说,谓有慧者善受、极持而为他说,然不获利。云何为三?或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佑造。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中阿含第一三经》 
[12]「行与业,指思心所引发的身心动作说,而业又是因活动所引起的势用。这或者解说为「经验的反应」,或者称之为「生活的遗痕」。总之,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即称为业。」《佛法概论》第九八页,印顺法师着。 
[13]「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中阿含第一五经》
 「若故作乐业,作已成者,当受乐报。若故作苦业,作已成者,当受苦报。若故作不苦不乐业,作已成者,当受不苦不乐报。」《中阿含第一七一经》 
[14]「世尊又复答曰:苦行!此三业如是相似,我施设意业为最重,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身业、口业则不然也。」《中阿含第一三三经》 
[15]「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杂阿含第三0七经》 
[16]「尔时,世尊说偈答言:唯有罪福业,若人已作者,是则己之有,彼则常持去,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随形。」《杂阿含第一二三三经》 
[17]「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一0四上) 
[18]「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中阿含第一一经》 
[19]「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般泥洹经》(大正一‧一八一中) 
[20]「尔时,波斯匿王杀庶母百子,即怀变悔……佛告王曰:人命极短,在世须臾间耳。生死长远,多诸畏难。若死来至,于中呼哭,骨节离解,身体烦疼,尔时,无有救者。非有父母、妻子、奴婢、仆从、国土人民所能救也。有此之难,谁堪代者?唯有布施、持戒,语常和悦,不伤人意,作众功德,行诸善本。」《增一阿含第五二品第八经》
 ,《中阿含第二七经》尊者舍利弗告诫他的朋友梵志陀然说,「不为父母亲属作恶」,也表示了相同的意含。 
[21]「于时,王舍城中并余住处,人皆普闻:执杖外道,共打圣者大目干连,遍身支节,悉皆烂熟,碎如捶[竺-二+韦]。时,舍利子自以衣裹,犹若[子+婴]儿,持至竹园,仅有残命,极受苦痛,不久将死。……王既闻已,深生痛惜,便与内宫太子、宰相、城内诸人,悉皆云集诣竹园中。诸人见王,即便开路,至尊者所,涕泪横流,犹如大树崩倒于地,执足号啼,悲哽言曰:圣者!何因忽至于此?答言:大王!此是前身自作业熟,知欲如何?王极瞋怒,告大臣曰:卿等即宜奔驰四散,觅彼外道,若捉获者,置于空室,以火焚烧。尊者报曰:大王!不应作如是事,我先作业,犹如瀑流,注在于身,非余代受。……」《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正二四‧二八七下) 
[22]「世尊叹曰:善哉![和+心]破。云何?[和+心]破!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犹如,[和+心]破!因树有影,若使有人持利斧,来斫彼树根,段段斩截,破为十分,或为百分,火烧成灰,或大风吹,或着水中,于[和+心]破意云何?影因树有,彼影从是已绝,其因灭不生耶?」《中阿含第一二经》 
[23]「自作自受则堕常见,他作他受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两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杂阿含第三00经》 
[24]「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谓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彼皆随顺,一切得不爱果,不念、不可意果。」《杂阿含第七八七经》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云何不善法如实知?不善身业、口业、意业,是名不善法。」《杂阿含第三四四经》
 「世尊又复答曰:苦行!我施设三业,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云何为三?身业、口业、及意业也。」《中阿含第一三三经》 
[25]「而复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贫穷乞士,悉施钱财、衣被、饮食、灯明、诸庄严具。婆罗门!彼惠施主,若复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门、婆罗门,钱财、衣被、饮食乃至庄严众具故,虽在象中,亦得受彼施报──衣服、饮食、乃至种种庄严众具。若复生牛、马、驴、骡等种种畜生趣中,以本施惠功德,悉受其报;随彼生处,所应受用皆悉得之。」《杂阿含第一0四一经》 
[26]「有三种业,谓: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云何现报业?若业于此生作,亦令增益彼业,即此生中得报,非余生,是名现报业。云何生报业?若业于此生作,亦令增益彼业,次生中得报,非余生,是名生报业。云何后报业?若业于此生作,亦令增益彼业,后生中得报,是名后报业也。」《阿毗昙毗婆沙论》(大正二八‧八一中) 
[27]「在不断的身心活动中,有无数的业力增长或消灭。这些业力,由于性质不同,成为一系一系的,一系一系中又是一类一类的。如五趣果报,即有人业、天业、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而每一趣业中,又有种种差别。……这譬如:在同一国家中,人民从思想、经济等而相互结合为种种阶层,不同党派;相摄相拒,互相消长。现在由甲党当政,于现阶段的政治施设,起着决定作用。虽同时有别的政党,自由活动于社会底层,或能部分的影响现政局,但在甲党未倒台前,其他政党,到底不能取得领导地位……」《佛法概论》第一00页,印顺法师着。 
[28]「佛言:……阿难!若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者,若有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见彼,见已,作是念:无身恶行,亦无身恶行报;无口、意恶行,亦无口、意恶行报。……阿难!若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者,若有沙门、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见彼,见已作是念:无身妙行,亦无身妙行报;无口、意妙行,亦无口、意妙行报。」《中阿含第一七一经》 
[29]「阿难!若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者,彼若本作不善业,作已成者,因不离、不护故,彼于现法中受报讫,而生于彼。或复因后报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或复本作善业,作已成者,因离护故,未尽应受善处报,彼因此、缘此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或复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中阿含第一七一经》还有其它情形,今不累举。 
[30]见《中阿含第一一经》,又称为《盐喻经》。 
[31]「世尊叹曰:善哉!伽弥尼,所以者何?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乃生天上者,是处不然。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掷着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伽弥尼!于意云何?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中阿含第一七经》 
[32]「世尊告曰:……伽弥尼!谓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升上,必至善处。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酥油瓶投水而破,滓瓦沉下,酥油浮上。」《中阿含第一七经》 
[33]「世尊告曰:……伽蓝!当知诸业有三,因习本有。何云为三?伽蓝!谓贪是诸业因习本有,伽蓝!恚及痴,是诸业因习本有。」《中阿含第一六经》 
[34]「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念恶。所以者何?自不作恶,苦何由生?……复次,伽蓝!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中阿含第一六经》 
[35]「罗云!若汝现作身业,即观此身业: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作身业。……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诣善知识、梵行人所,彼已作身业,至心发露,应悔过说,慎莫覆藏,更善持护。」《中阿含第一四经》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
下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节 无我下的轮回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节 对治与调伏
 阿含字典(4)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二节 缘起法下的三法印与空..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二节 佛教经律论的成立..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
 阿含字典(3)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扎西持林冬日札记[栏目:希阿荣博堪布]
 《中阿含经》卷20[栏目: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
 摄大乘论 第46讲 (第45讲没有录音)[栏目:韩镜清教授]
 药师仪轨一具[栏目:药师佛·密宗仪轨]
 法句经要义 第九品 恶品 给孤独长者 恶得恶报善得善报[栏目:法句经要义]
 The Threefold Training[栏目:Handbook for Mankind]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