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六选 是我、异我、相在--焰摩迦所答经
 
{返回 杂阿含经二十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58
《杂阿含经二十选》
 
   第六选 是我、异我、相在--焰摩迦所答经
                        经号:104(172)[106]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是言:
   「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
   「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
   答言:「实尔,诸尊!」
   时,诸比丘语焰摩迦:
   「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
   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见,作如是言:
   「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
   如是三说。
   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语 尊者舍利弗言:
   「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 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我等闻彼所说已,故往问焰摩迦比丘: 汝实作如是知见耶?彼答我言:诸尊!实尔,异则愚说。我即语言:汝勿 谤世尊!世尊不作此语,汝当舍此恶邪见。再三谏彼,犹不舍恶邪见,是 故,我今诣尊者所,唯愿尊者,当令焰摩迦比丘,息恶邪见,怜愍彼故。 」
   舍利弗言:「如是,我当令彼息恶邪见。」
   时,众多比丘,闻舍利弗语,欢喜随喜而还本处。
   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金+本],入舍卫城乞食。食已出城,还精 舍,举衣[金+本]已,往诣焰摩迦比丘所。
   时,焰摩迦比丘,遥见尊者舍利弗来,即为敷座洗足,安停脚机,奉 迎,为执衣[金+本],请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语焰摩迦比丘:
   「汝实作如是语,我解知世尊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 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实尔,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
   「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无常。」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 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问:「云何焰摩迦!色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云何焰摩迦!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汝云何言 :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为时说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 有,云何今复言非耶?」
   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无明故,作如是恶邪见说 。闻尊者舍利弗说已,不解、无明一切悉断。」
   复问:「焰摩迦!若复问比丘,如先恶邪见所说,今何所知见,一切 悉得远离,汝当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来问者,我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 ,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有来问者,作如是答。」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应如是答。
   所以者何?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若无常、苦者,是生 灭法。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尊者舍利弗语焰摩迦比丘:
   「今当说譬,夫智者,以譬得解。
   如长者子,长者子大富多财,广求仆从,善守护财物。
   时,有怨家恶人,诈来亲附,为作仆从,常伺其便。晚眠早起,侍息 左右,谨敬其事,逊其言辞,令主意悦,作亲友想、子想,极信不疑,不 自防护,然后手执利刀,以断其命。
   焰摩迦比丘!于意云何?彼恶怨家,为长者亲友,非为初始方便,害 心常伺其便,至其终耶?而彼长者,不能觉知,至今受害。」
   答言:「实尔。」
   尊者舍利弗语焰摩迦比丘:「于意云何?彼长者,本知彼人,诈亲欲 害,善自防护,不受害耶?」
   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 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 如彼长者,为诈亲怨家所害,而不觉知。焰摩迦!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 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 五受阴不着、不受,不受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尊者舍利弗为焰摩迦比丘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二、解说
  焰摩迦比丘起了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尊者舍利弗为了纠正焰摩迦比丘的错误观念,就以问答的方式,让焰摩迦比丘明了五蕴是无常的,而无常的便是苦的。
  如果五蕴是无常、苦、变易的,那么,多闻圣弟子还会认为那里面有一个不变的主宰我,而说「这是我」(见我)、「这不是我;而是我所拥有的」(异我)、「这是我的一部分,或我就藏在这里面」(相在)吗?
  所以,是无常的、是苦的五蕴,其中的任何一蕴,不是如来(我);离开任何一蕴,其它四蕴中也没有如来(我);五蕴中的任何一蕴,没有含藏着如来(我),也没有如来(我),藏在五蕴中的任何一蕴。
  最后,尊者舍利弗诘问说,既然你不确知如来(我)是真实的、确实存在的,你怎么能说,就你的了解,世尊说漏尽阿罗汉死后终无所有呢?你可以这样说吗?
  焰摩迦比丘被尊者舍利弗说服了,拋弃了原先的错误想法。
  焰摩迦比丘说,假如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拋弃邪见,我会告诉他:漏尽阿罗汉的五蕴是无常的,无常的则是苦的。漏尽阿罗汉的苦迫,已经平息下来了(寂静)、不会再有热恼(清凉)、永远不会再生起(永没)了。
  焰摩迦比丘就在听闻尊者舍利弗说法时,远离了我见的尘垢,澈见真理,得法眼净。
  接着,舍利弗又以譬喻的方式,告诉焰摩迦比丘说,愚痴无闻凡夫,将五受阴当作恒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是,对这五受阴小心地爱惜、照顾、拥有,而不知这五受阴,就像那怨家派来卧底的刺客,终究要被这五受阴所害一样。多闻圣弟子就不一样了,他们观察这五受阴,得到如病、如痈(烂脓)、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的结论。于是,对五受阴就不执着、不贪染(不受),而自觉涅槃:已经到了生、老、病、死地循环的尽头(我生已尽),清净的修行已建立(梵行已立),该修的都修了(所作已作),知道自己不再有死而后生的需求了(自知不受后有)。
 
三、讨论
  (1)如第 53(165)[99]、 349(491)[348]、 636(810)[650]等经所说,「如来」是佛陀十号之一,意思是如实地来,或如实地去。引申为:如实地知法(四谛、十二因缘)、说法者(望月辞典第 4141 页,简写成望月 4141,以下同)。其它称号如下:
  应   :或译为应供、阿罗汉,意思是断除烦恼,值得供养者。       (望月 99 )
  等 正 觉:或译为正遍知、三藐三佛陀,是依四谛而觉了一切法的
       意思。(望月 1684 )
  明 行 足:明是消除了无明,行是行为,足是圆满成就。
       (望月 2195 中、1301 下、2639 上)
  善  逝:或译为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说(善于说法者)。
  世 间 解:知世间实相者。
  无 上 士:没有比他更好的人。
  调御大夫:善于调教的人。
 
  天 人 师:天界人间的老师。  佛   :觉悟的人。
  世  尊:或译薄伽梵,众佑,最有福的人。(望月 4168 )
  其中,称号之一「阿罗汉」(应),我们将留在〈第十五选:沙门四果〉的单元中讨论。
  (2)「如来」,在佛陀之前,早已是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词,意思是从前生到后世,生命流转中的不变主体。也就是其它一般宗教中说的「我」,或译为「神我」(参考印顺法师着《如来藏之研究》〈第一章‧第三节:如来藏的名称与意义〉)。
  (3)「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的错误之处,除了生命主体的「我见」外,还有漠视阿罗汉「成就解脱,不受后有」因缘的「断见」。如第 105(173)[107]经,说到了佛陀时代的六师外道:
  富兰那迦叶:否定善恶业报,道德秩序的虚无思想者。
  末迦梨瞿舍利子:一切是命定的邪命派。
  先阇那毗罗胝子:认为得不到客观真理的不可知论者。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尘归尘,土归土的死后唯物断灭论者。
  迦罗拘陀迦栴延:一切众生皆由七分空所组成,苦乐善恶无所伤害。
  尼揵陀若提子:即耆那教教主,主张接近佛教,极端苦行者,其影响
         力很大而且很久。
(以上参考郭忠生先生译《原始佛教》〈第二章:原始佛教与当时的印度思想〉)
  佛陀为仙尼分析,将六师外道见解的错误,归纳成二类:「见现在世真实是我,而无能知命终后事」的断见,以及「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见是我」的常见。而「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复不见命终之后真实是我」的,则是「如来、应、等正觉」所说。焰摩迦比丘或者以为众生本来是有「我」的,修成阿罗汉后成为无「我」,所以死后不再生。显然这是佛陀所归纳的断见。其相关的讨论,还可以参考〈第十二选:因缘观 --论因说因〉。
  (4)如第 408(600)[407]经中,佛陀制止比丘们谈论十四个「非义饶益,非法饶益(对义理、正法的了解没有助益),非梵行饶益(对修行没有帮助),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不是目标朝向解脱)」的论题;这就是著名的十四无记(不予解说):1.世间有常2.世间无常3.世间有常无常 4.世间非有常非无常5.世间有边6.世间无边7.世间有边无边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9.是命是身10.命异身异11.如来死后有12.如来死后无13如来死后有无14.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无记」的共通特征,如第 249(375)[251]经说的,都是围绕在有、无、有「无」(有那种叫无的,或者说「亦有亦无」,都还是可以归入为「有」)、非「有『非无』」的范围,其实也还是在有(常)、无断)的概念下。
  为什么佛陀对这十四个论题不作正面回答呢?如第 962(13303)[954] 经中,佛陀告诉婆蹉种出家说,这些都是与事实不符的「倒见」,就像火熄了,然后讨论火在何方一样。如果要问:已解脱的圣者(阿罗汉或如来)死后有无,如第 959(13300)[951]经中,诜陀迦旃延告诉婆蹉种出家说,解脱圣者的生死因缘,已经「无余灭」,所以不为记说(事实上也是无从记说了)。又如第 961(13302)[953]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不直接回答的原因,是避免增加对方的邪见或疑惑。
  (5)第 261(44)[38]、 110(178)[112]经中说,人们总是在五蕴中,寻找生命的主体。所以,佛陀就拿五蕴与生命的主体(如来)作比较。我们知道,任何两种东西的关系,不外乎三种:一(完全相同),异(完全不同),相在(相融摄,或相交集)。假如这三种关系都不存在,那么表示什么呢?是不是表示至少两者之一是事实上的不存在?所以,佛陀常用「是我、异我、相在不」,来分析生命主体--「我」的不存在。
  第 109(177)[111]经中说:
  「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已,作是念:色即是我,我即是色,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是我所;或见想、行、识即是我,见色是我所,是名色异我。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见想、行、识即是我,色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中住,入于色,周[ㄔ+扁]其四体;见想、行、识是我,于色中住,周[ㄔ+扁]其四体,是名色中我。」
  这是对「是我、异我、相在」有详细阐述的经文,在五蕴的每一蕴上各有「是我、异我、相在」等四种「我」的错误认知,称为「二十种身见」。其中,「正受」是「三摩钵底」的异译,入定的意思。「地、火、风、青、黄、赤、白」,是成就禅定修学的种类;「十遍处」的前八项,可参考印顺法师所着《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节:胜解观与真实观〉。
  (6)生命之中,不存在着不变的主体,那么,生命又是如何生死流转呢?第 105(173)[107]经中说:「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余)阴相续生。」慢,就是我慢,是细微潜隐的「我执」。因为慢不断,所以佛陀可以据此,而记说某某人命终后往生何处。如果连最细微的「我执」都已经断除了,没有了「无明」与「爱染」,那么,就没有生死流转的因缘,也没有可以记说的因缘了。如果一定要说,那么只能说:「断诸爱欲,永离有结(烦恼),正意解脱,究竟苦边。」如果比对这两段经文,那么,「慢」与「爱欲」是相关的,其共通处,不就是对自己生命恋着的「后有爱」吗?(参考印顺法师《佛法概论》〈第七章:关于有情流转的业力〉)
  (7)如第 58(170)[104] 经说:「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佛陀的回答是:「色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陀的回答,并没有直接说谁在受业报,表面上看来,好象是答非所问。其实,佛陀是直接从问题的根本错误处--「我见」,来着手纠正的。也就是说,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错误,所以,是没有办法,直接作正面回答,说是谁(或不是谁)在受业报的。那么,在「无我」的正见下,应当如何来看业报呢?第 335(456)[313](第一义空经)经说:「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在这个五蕴(这辈子)到下个五蕴(下辈子)的流转中(俗数法),就是因缘果报(业报)现象的展现。而在这样因缘聚散的无常展现中,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主角,说他是造业的主人。所以说,「有业报而无作者」。
  这样的观念,很难理解是吗?那也不用气馁,就像第 405(597)[404] 经的偈诵说:「一毛为百分,射一分甚难,观一一苦阴、『非我』难亦然。」「无我」的观察与实践,对我们平常凡夫来说,确实是很难。如果您觉得实在难以理解,那么,何妨暂时将它摆在一旁,回头来依着佛陀的教导,多用心于体会「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如第 202(253)[204]经中说:「云何知、云何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佛陀的回答是:「于六根正观『无常』,若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而经中,尊者舍利弗不也是从「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切入,来调教焰摩迦比丘,让尊者焰摩迦比丘「得法眼净」的吗
  (8)经中说,「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法眼净」,是怎样的成就呢?如第 396(588)[395]经说:「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净」,是纯净没有瑕疵,可以引申为「圆满」的意思。所以,「法眼净」与经中的「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是「必定正觉趣」的初果须陀洹圣者了。
  另外,在《杂阿含经》中,总共记载着十七位圣者得「法眼净」,他们是:长者子输屡那、富流那弥多罗尼子、阐陀比丘、差摩比丘、焰摩迦比丘、仙尼出家、那拘罗长者、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阿支罗迦叶、须深比丘、尊者憍陈如、竭昙聚落主、刀师氏聚落主、诜陀迦旃延比丘、长爪外道、尸婆外道出家、须拔陀罗外道出家(即佛陀入灭前的最后一位弟子)。经中形容这些圣者,在得「法眼净」后,「见法、得法、知法、起法、断诸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如第 105(173)[107]、 30(36)[30]、 262(45)[39]、 253(379)[255]、 347(489)[346]、913(13253)[905]、916(13256)[908]、969(13310)[961] 、977(13318)[969]、979(13320)[971]等经)从这段经文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圣者,已经对「法」有相当深刻、决定性的把握,不再有疑惑,也不再有恐惧,不由他度而决定趣向解脱。而在第 262(45)[39] 经中,描述阐陀比丘在得「法眼净」时说:「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更是明确地表示了破除「我见」的肯定。
  修行,如果能够到达「断诸疑惑」、「不由他度」、「心得无畏」的笃定,这至少是「初果」以上程度的圣者啊!
  (9)「我见」与执着(取着),有着密切的关连。如第 43(155)[89]经说:「云何取故生着?愚痴无闻凡夫,于五蕴见是我、异我、相在,见五蕴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五蕴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着,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反之,能正观五蕴非我、非我所的圣者们,则是「于世间都无所取(摄受),无所取者则无所着,无所著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作,自知不受后有。」(如第32(38)[32]、76(130)[67]、84(141)[75] 、 85(142)[76]、 34(146)[80]、 124(1665)[126] ……等经)又如同第 269(52)[46]、 274(397)[273]经中说:「譬如祇林中树木,有人砍伐枝条,担持而去,汝等亦不忧戚,所以者何?以彼树木非我、非我所。」没有我、我所的想法,也就不会有执取的困扰了。
  (10)为什么会有我见呢?为什么无常、苦、变易法,就不能于其中见是我、异我、相在呢?这将在〈第七选:欲令如是、不如是〉单元中讨论。
  (11)其它有关是我、异我、相在的经文:
23(29)[23]、 24(30)[24]、 30(36)[30]→32(38)[32]、 264(47)[41]、 269(52)[46]、64(61)[55]、76(130)[67]、82(139)[73]→85(142)[76]、 43(155)[89]、 45(157)[91]、 198(219)[200]、 199(227)[201]、 209(271)[211]、 227(295)[229]、 273(396)[272]、 274(397)[273]、 276(399)[275]、 465(728)[464]、 248(374)[250]、 120(1661)[122]、 121(1662)[123]、124(1665)[126]、125(1666)[127]、133(1785)[135]、 938(13278)[930]、1024(13361)[1012]。
  (12)相当的南传巴利文经典为:《相应部》〈蕴相应〉第八五经〈焰摩迦〉(22-85)(元亨寺南传大藏经译本第十五册一五九页)
 
 
 

{返回 杂阿含经二十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七选 欲令如是、不如是
下一篇:第五选 我见是无明
 第八选 欲爱是系--黑牛与白牛
 第三选 五蕴如实知--七处三观经
 第二十选 自依、法依、莫异依
 第七选 欲令如是、不如是
 第十八选 身苦,心不苦--不被第二毒箭
 第十六选 闭根门,食知量--难陀品德
 第十二选 因缘观--论因说因
 第十五选 沙门四果
 第十三选 无常观
 第十一选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须深盗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