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七节 空之类集(p.110~p.116)
一、《阿含经》提到五种空(p.110)
在佛法中,空的重要性,渐渐的显著起来。有《小空经》1与《大空经》2的集出,编入《中阿含经》(《中部》)中。《小空经》是次第深入的,有的空而有的是不空。3《大空经》是内外次第观察的,立(1)内空,(2)外空,(3)内外空。《杂阿含经》有(4)大空4,(5)胜义—第一义空5。这就共有五种空了。
二、《舍利弗阿毗昙论》的六种空(p.110〜p.111)
【(一)六空的名目】
综合而加以说明的,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说:
空定(有)六空:(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6。
《舍利弗阿毗昙论》在说明空定—空三昧的内容时,说到了六空,除上面(《阿含》) 所说的五种空外,多了一种「空空」。
《大毗婆沙论》说:《施设论》立「三重三摩地」,有空空三摩地7。空空的名词,可能是从《施设论》来的。
【(二)六空的空义(p.111)】
《舍利弗阿毗昙论》所说的六空之空义:「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或但略说为:「以我空,我所亦空」8。
《大毗婆沙论》引《施设论》,也说:「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是空。观此有漏有取诸行,空无常、恒、不变易法、我及我所」9。
以无常(无恒、无[不]变易)无我、无我所为空义,与《舍利弗阿毗昙论》说相同,也与说一切有部所说:「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10,意义一致。
《阿含经》五空 与《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之对照 《中阿含经》
〈大空经〉 《杂阿含经》 《舍利弗阿毗昙论》
(1) 内空 (1) 内空
(2) 外空 (2) 外空
(3) 内外空 (3) 内外空
(4) 大空 (5) 大空
(5) 胜义(第一义)空 (6) 第一义空
(4) 空空
三、《施设论》的十种空(p.111〜p.113)
【(一)十空的名目(p.112〜p.113)】
《大毗婆沙论》卷104说:「《施设论》说空有多种,谓(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有为空,(5)无为空,(6)无边际空,(7)本性空,(8)无所行空,(9)胜义空,(10)空空。」11。《大毗婆沙论》卷8,也说到「十种空」12,但「无所行空」译为「散坏空」。
对比《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如下: [Table]
两论对比起来,《施设论》多了(4)有为空,(5)无为空,(6)无(边)际空,(7)本性空,(8)无所行空(散坏空)—五空,却少了大空。《杂阿含经》说大空,在《相应部》中有同样的经文13,却没有大空的名称。所以,《施设论》综集为十空而没有大空,可能那时还没有大空的名目。
【(二)《施设论》中五空(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的含义(p.112〜p.113)】
(4) 有为空—经上说:「世间空」14,「诸行空」15,都约有为法说,所以立有为空。
(5) 无为空—是灭谛、涅槃空。
(6) 无(边)际空—如《杂阿含经》说:「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16。生死流转的开始,是不可记别的17。没有生死的前际(以后又引申到后际)可得,所以说无际空。
(7) 本性空—如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18。
自性(svabhāva)与本性,说一切有部是看作异名同实的,如《大毗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19。
约自性说空,有部是限定于我我所空的。
(8) 无所行空(散坏空)—如佛为罗陀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20
【(三)《施设论》十空与《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的比较 (p.113)】
在这《施设论》十种空中,如依前六空的定义21来说,那无为法不生不灭((5)无为空),只能说无我我所空,可不能说是「非常,非恒,非[不]22变易法」空了。
如以生死无始为空((6)无边际空),五阴散坏为空((8)无所行空),都不能以「无我我所」;「非常、非恒、非[不]23变易法,非我我所」的定义,说明他是空了。
没有论文可考,不能作确切的定论,但十空说的内容,显然已超越了说一切有部的空义。要知道,《施设论》是说一切有部六分毗昙24的一分,但《施设论》是不限于说一切有部的25。
四、南传《无碍解道》的二十六种空(p.113〜p.116)
《小部》的《无碍解道》,有〈空论〉一章。先引《相应部》〈六处相应〉的「空」经26,然后广列二十六空,一一的给以说明。二十六种空是27:
(1)空空,(2)行空,(3)坏空,(4)最上空,(5)相空,(6)消除空,(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11)内空,(12)外空,(13)俱空,(14)同分空,(15)异分空,(16)寻求空,(17)摄受空,(18)获得空,(19)通达空,(20)一性空,(21)异性空,(22)忍空,(23)摄持空,(24)深解空,(25a)及正知者流转永尽、(25b)一切空性中胜义空。28
以下方便分成八类来说明:(p.113 ~ p.116)
【(一)(11)内空,(12)外空,(13)俱空,(1)空空29】
依《无碍解道》的说明,在这二十六种空中,(11)内空,(12)外空,(13)俱空(即是内外空),(1)空空:这四种空的意义是:「我、我所、常、坚固、恒、不变易法空」,与说一切有部等所说相同。
【(二)(6)消除空30,(7)定空31 (或译彼分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16)寻求空32,(17)摄受空,(18)获得空,(19)通达空,(22)忍空,(23)摄持空,(24)深解空33 】
此十二种空,与《空小经》的方法相同,也是次第深入,一分一分的空。
如(6)消除(或译伏,伏惑的伏)空是:依出离故贪欲消除空,依无瞋故瞋消除空,依光明想故惛沉睡眠消除空,依不散乱故掉举消除空,依法决定故疑消除空,依智故无明消除空,依胜喜故不欣喜消除空,依初禅故五盖消除空,……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消除空。
从(6)消除空到(10)出离空,都是依这样的次第说空34。
(16)寻求空以下,都与出离有关,如出离寻求,……出离深解。
所以,(16)寻求空是:出离寻求故贪欲空,无瞋寻求故瞋恚空,……阿罗汉道寻求故一切烦恼空。一直到(24)深解空是:出离深解故贪欲空,……阿罗汉道深解故一切烦恼空。
※这十二种空,都是一分一分的空,到达一切烦恼空为止;离(一分或全部)烦恼为空,正是《相应部》中空于贪、瞋、痴的本义。
【(三)(20)一性空,(21)异性空35,(25a)正知者流转永尽[胜义空] 36】
从出离贪欲,到阿罗汉道一切烦恼空的次第,还有(20)一性空,(21)异性空及(25a)胜义空的一分(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有余涅槃)。
贪欲、瞋等是异性;出离、无瞋等离烦恼是一性。思出离等一性而贪欲等异性空,能离烦恼的一性也是空,名为(20)一性空、(21)异性空。
(25a)胜义空,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不同。胜义,约涅槃说。如依出离而贪欲的流转永尽,到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烦恼永灭而不再生起了,最究竟的是证得阿罗汉果──有余涅槃,是胜义空的一分。
※以上所说的种种空,都是空于烦恼的。
【(四)(25b)一切空中的胜义空37 (无余涅槃)】
胜义空的另一意义是:眼等灭,以后不再生起了。这是(25b)「一切空中的胜义空」,可说是最究竟的空。约依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说,不但烦恼空,业感的异熟身,一切生死流转也永灭了。
【(五)(4)最上空38】
(4)最上空是:「一切行寂止,一切取定弃,爱尽,离欲,灭,涅槃」,也是依涅槃说(胜义空约涅槃永不生说,最上空约有为、烦恼等灭尽说涅槃)的。在《杂阿含经》中,作:「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39。
空是涅槃义,在胜义空及最上空中,明显的表示出来。
【(六)(3)坏空40】
(3)坏空的意义是:色等是自性空的,已灭的色等,已坏是坏空。五蕴、六处是自性空的,所以已灭的是坏空;坏空与十空中的「散坏空」相当。
【(七)(2)行空41,(5)相空42】
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身行,语行,意行;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
相有愚相,贤相;生相,住异相,灭相(约五蕴,六处,十二因缘别说)。
这些行与相,都是约「此中无他」来说空。如:
福行中,非福行、不动行空;
非福行中,福行、不动行空;
不动行中,福行、非福行空。
【(八)(14)同分空43,(15)异分空44】
同分是同类,异分是异类。
(14)同分空是自性中自性空。
(15)异分空是他性中他性空。
※在这二十六种空中,七、八──二类、四空((2)行空、(5)相空、(14)同分空、(15)异分空),不知依什么经义而立?
注解
^1 《中阿含经》卷49,(190经)《小空经》,大正1,736c〜738a。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47~p.50;p.54~p.55。
^2 《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38a〜740c。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50~p.54。
^3 《空之探究》p.47:「依《小空经》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其所空,有其所有的。如说「鹿子母堂空」,这是说鹿子母堂中,空无牛、羊、人、物,而鹿子母堂是有──不空的。」
^4《杂阿含经》卷12,(297经)《大空法经》,大正2,84c〜85a。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3~p.85。
^5《杂阿含经》卷13,(335经)《第一义空经》,大正2,92c。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1~p.83。
^6《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大正28,633a8〜12。
^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
「有三重三摩地,谓空空三摩地,无愿无愿三摩地,无相无相三摩地。《施设论》说:云何空空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是空,观此有漏有取诸行空,无『常、恒、不变易法、我及我所』;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前空观亦复是空,观此空观亦空,无『常、91、不变易法、我及我所』。如人积聚众多柴木以火焚之,手执长竿周旋敛拨,欲令都尽,既知将尽,所执长竿亦投火中,烧令同尽。
云何无愿无愿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无常,观此有漏有取诸行,非常、非恒、是变易法,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前无常观亦复是无常,观此无常观,亦非常非91、是变易法,喻如前说。
云何无相无相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择灭皆是寂静,观此弃舍诸依爱尽离灭,涅槃;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寂静,观非择灭亦是寂静,观此非择灭亦无生等喧杂法故,喻如前说。」(大正27,543a26〜b15)
^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空定,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
何谓内空?如比丘,一切内法,若一处内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空。
何谓外空?如比丘,一切外法,若一处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外空。
云何内外空?如比丘,一切内外法,若一处内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外空。
何谓空空?如比丘,成就空定行,比丘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空。
何谓大空?如比丘,一切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大空。
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义空。
如是六空。是名空定。(大正28,633a11〜b4)
^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大正27,543a28〜b1。
^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
「空三摩地是空亦无愿、无相,无愿三摩地是无愿亦空、无相,无相三摩地是无相亦空、无愿。
问:此三何故一一具三?
答:一一自体有三义故。谓此一一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不愿生长贪瞋痴等及后有故,皆名无愿。离色声香味触女男七种相故,皆名无相。是名三三摩地。」(大正27,538c24〜539a2)
^1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 (大正27,540a20〜22)
^12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萨迦耶见,是十种空近所对治,所以偏说。十种空者,谓(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有为空,(5)无为空,(6)散坏空,(7)本性空,(8)无际空,(9)胜义空,(10)空空。」(大正27,37a12〜15)
^13 《相应部》〈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册,p.88〜p.95);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3~p.85。
^14 《杂阿含经》卷9(231经):「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大正2,56b24~26);参见《空之探究》p.6 ~ p.7:「空世间是什么意义?……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另参见《空之探究》p.103。
^15 《杂阿含经》卷11,(273经)《抚掌喻经》:「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大正2,72c14-15);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五节〈常空、我我所空〉p.103~p.107。
^16《杂阿含经》卷33,(938经):
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91水及四大海。」(大正2,240c26〜241a2)
^17《杂阿含经》卷34,(965经):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欝低迦,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云何瞿昙!世有边耶」?佛告15低迦:「此是无记」。15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世无边耶?有边无边耶?非有边非无边耶」?佛告15低迦:「此是无记」。(大正2,247c15〜20)
^18 《杂阿含经》卷9,(232经):「『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91、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大正2,56b23〜29)
^1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 (大正27,4a10〜11)。
^20《杂阿含经》卷6,(122经),(大正2,40a6〜10):
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参见《空之探究》,p.99~p.100。
^21参见《空之探究》,p.111:
六空之空义:「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或但略说为:「以我空,我所亦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大正28,633a11〜b4)
^22 《空之探究》p.113原作「非常、非恒、非变易法」,但从文义看来,作「非常,非恒,非不变易法」较不会产生误解。参见《空之探究》p.111:「以无常(无恒无变易)无我无我所为空义,与《舍利弗阿毗昙论》说相同,也与说一切有部所说: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38c),意义一致。」
^23 《空之探究》p.113原作「非常、非恒、非变易法」,依文义,改作「非常,非恒,非不变易法」。理由同上注。
^24 六分毗昙又称为六足论,六足论是:(1)《法蕴足论》,(2)《集异门足论》,(3)《施设足论》,(4)《品类足论》,(5)《界身足论》,(6)《识身足论》。 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121〜p.171)
^25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142〜p.144):「《施设论》,起初极可能为「世间施设」部分,后又增编成八品。……《施设论》,是有古代的论说为基础的。其渊源,与《长阿含经》的集成,可能有关。《施设论》的成立,与《世记经》、《立世阿毗昙论》等同时,适应当时佛教界的一般需要而造作。……离阿育王的时代不远。《施设论》,是不限于说一切有部的。……毗婆沙师非常重视《施设论》,引用的多达七十余则。这是由于「世间施设」,「业施设」,当时重视的问题,要借重《施设论》的缘故。但《施设论》义,每与毗婆沙师不合,有的勉强的给予会通,有的就简单的说:「彼不应作是说」。这也可以说明,《施设论》并不是专属于说一切有部的。但由于说一切有部的重视,《施设论》毕竟成为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了。 」
^26 《相应部》(日译南传15册,p. 87〜p.88);《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册,p.113~p.114)。
^27 《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册,p.114)。以下解说,见该书p.114〜p.124。《汉译南传》44册,《无碍解道二》〈俱存品第十.空论〉,p.90〜p.98。
^28 《日译南传》(41册,p.114)仅列二十五种空。印顺法师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858)亦说二十五种空:「《无碍解道》、《义释》这两部,在铜碟部的论义中,如七十三智、六十八解脱、二十五种空等,都可以看出:到了定义精严,繁琐分别的阶段。」但印顺法师于《空之探究》(p.113)最后的「正知者流转永尽、一切空性中胜义空」别成二种空来解说:1、正知者流转永尽,是证得阿罗汉果圣者的有余涅槃;2、一切空性中胜义空,则是无余涅槃。依印顺法师的看法,此二者皆是胜义空的一分,故在此暂将所编的序号分列为(25a)及(25b)。
^29 《无碍解道》:「如何是空空?于眼,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空,于耳……(乃至) ……于鼻……于舌……于身……于意,我、我所、常、坚固、恒、不变易法亦是空。如是是为空空。」(《日译南传》41,p.114~p.115)
^30 《无碍解道》:「如何是消除空?依出离而欲贪被消除是空,依无瞋而瞋被消除是空,依光明而惛眠被消除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被消除是空,依法决定而疑被消除是空,依智而无明被消除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被消除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被消除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被消除是空。此是消除空。」(《日译南传》41,p.116~p.117)
^31
《无碍解道》:「如何是定空?依出离而欲贪是定空,依无瞋而瞋是定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是定空,依无散乱而掉举是定空,依法决定而疑是定空,依智而无明是定空,依胜喜而不欣喜是定空,依初静虑而(五)盖是定空,……乃至……依退转观而合现贪是定空。此是定空。」(《日译南传》41,p.117)
「依退转观而合现贪是定空」,《清净道论》于〈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十八大观」时提到:「修还灭随观者,断结缚住着(断欲结等之烦恼住着)。」与此意相合(Visuddhimagga, p.629)。
^32 《无碍解道》:「如何是寻求空?于寻求出离而欲贪是空,于寻求无瞋而瞋是空,于寻求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寻求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寻求法决定而疑是空,于寻求智而无明是空,于寻求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寻求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寻求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寻求空。」(《日译南传》41,p.120)
^33 《无碍解道》:「如何是深解空?于深解出离而欲贪是空,于深解无瞋而瞋是空,于深解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深解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深解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深解智而无明是空,于深解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深解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深解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深解空。」(《日译南传》41,p.123)
^34 《空之探究》p.116注12:「唯『定空』末句,作:『依退转观合现贪定空』(日译南传41.p.117)。」
^35 《无碍解道》:「如何是一性空、异性空?欲贪是异性,出离是一性,若思出离一性者,欲贪是空。瞋是异性,无瞋一性,若思无瞋一性者,瞋是空。惛眠异性,光明想一性,如思光明想一性者则惛眠空。掉举异性,……乃至……疑是异性,……乃至……无明是异性,……乃至……不欣喜是异性,……乃至……(五)盖是异性,初静虑是一性,若思初静虑一性者,(五)盖是空,……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若思阿罗汉道一性者,一切烦恼是空。此是一性空、异性空。」(《日译南传》41,p.121~p.122)
^36 《无碍解道》:「于此处正知者依出离而永尽欲贪之流转,依无瞋而永尽瞋之流转,依光明想而永尽惛眠之流转,依无散乱永尽掉举之流转,依法决定而永尽疑之流转,依智而永尽无明之流转,依胜喜而永尽不欣喜之流转,依初静虑而永尽(五)盖之流转……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永尽一切烦恼之流转。」(《日译南传》41,p.123)
^37 《无碍解道》:「又正知者于无余涅槃般涅槃而永尽此之眼流转,于他眼不生流转,永尽此之耳流转‥乃至……鼻流转,……舌流转,……,身流转,……,意流转,于他不生意流转。如是乃正知者之流转永尽是一切空中之胜义空。」(《日译南传》41,p.123~p.124)
^38 《无碍解道》:「如何最上空?此句是最上,此句是最胜,此句是殊胜,谓一切行的寂止,一切取之定弃,渴爱之灭尽、离欲、灭、涅槃。此是最上空。」(《日译南传》41,p.116)
^39 《杂阿含经》卷10(262经):「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大正2,66b17-18)
^40 《无碍解道》:「如何是坏空?于所生之色自性是空,已灭之色是已坏而空。于所生之受自性是空,已灭之受是已坏而空,所生之想……所生之行……所生之识……所生之眼……(乃至)……于所生之有自性是空,已灭之有是已坏而空。此是坏空。」(《日译南传》41,p.115)
^41《无碍解道》:
「如何是行空?于行有三,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于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是空;于非福行,福行、不动行是空;于不动行,福行、非福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身行、语行、心行。于身行,语行、心行是空;于语行,身行、心行是空;于心行,身行、语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于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是空;于未来行,过去行、现在行是空;于现在行,过去行、未来行是空。此是三行。如是是行空。」(《日译南传》41,p.115)
^42《无碍解道》:
「如何是相空?于相有二,是愚相与贤相。于愚相,贤相是空;于贤相,愚相是空。
于相有三,生相、灭相、住异相。于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色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受之(……)想之(……)行之(……)识之(……)眼之(……)乃至……于老死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此是相空。」(《日译南传》41,p.116)
^43 《无碍解道》:「如何是同分空?六内处是同分空,六外处是同分空,六识身是同分空,六触身是同分空,六受身是同分空,六想身是同分空,六心身是同分空。此是同分空。」(《日译南传》41,p.119~p.120)
^44 《无碍解道》:「如何是异分空?于六内处而六外处是异分空,于六外处而六识身是异分空,于六识身而六触身是异分空。于六触身而六受身是异分空,于六受身而六想身是异分空,于六想身而六心身是异分空。此是异分空。」(《日译南传》41,p.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