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7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七节 空之类集(p.110~p.116)
一、《阿含经》提到五种空(p.110)
在佛法中,空的重要性,渐渐的显著起来。有《小空经》1与《大空经》2的集出,编入《中阿含经》(《中部》)中。《小空经》是次第深入的,有的空而有的是不空。3《大空经》是内外次第观察的,立(1)内空,(2)外空,(3)内外空。《杂阿含经》有(4)大空4,(5)胜义—第一义空5。这就共有五种空了。
 
二、《舍利弗阿毗昙论》的六种空(p.110〜p.111)
【(一)六空的名目】
综合而加以说明的,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说:
 
空定(有)六空:(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6。
《舍利弗阿毗昙论》在说明空定—空三昧的内容时,说到了六空,除上面(《阿含》) 所说的五种空外,多了一种「空空」。
《大毗婆沙论》说:《施设论》立「三重三摩地」,有空空三摩地7。空空的名词,可能是从《施设论》来的。
 
【(二)六空的空义(p.111)】
《舍利弗阿毗昙论》所说的六空之空义:「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或但略说为:「以我空,我所亦空」8。
《大毗婆沙论》引《施设论》,也说:「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是空。观此有漏有取诸行,空无常、恒、不变易法、我及我所」9。
以无常(无恒、无[不]变易)无我、无我所为空义,与《舍利弗阿毗昙论》说相同,也与说一切有部所说:「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10,意义一致。
《阿含经》五空 与《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之对照 《中阿含经》
〈大空经〉 《杂阿含经》 《舍利弗阿毗昙论》
(1) 内空   (1) 内空
(2) 外空   (2) 外空
(3) 内外空   (3) 内外空
  (4) 大空 (5) 大空
  (5) 胜义(第一义)空 (6) 第一义空
    (4) 空空
 
三、《施设论》的十种空(p.111〜p.113)
【(一)十空的名目(p.112〜p.113)】
《大毗婆沙论》卷104说:「《施设论》说空有多种,谓(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有为空,(5)无为空,(6)无边际空,(7)本性空,(8)无所行空,(9)胜义空,(10)空空。」11。《大毗婆沙论》卷8,也说到「十种空」12,但「无所行空」译为「散坏空」。
 
对比《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如下: [Table]
 
两论对比起来,《施设论》多了(4)有为空,(5)无为空,(6)无(边)际空,(7)本性空,(8)无所行空(散坏空)—五空,却少了大空。《杂阿含经》说大空,在《相应部》中有同样的经文13,却没有大空的名称。所以,《施设论》综集为十空而没有大空,可能那时还没有大空的名目。
 
【(二)《施设论》中五空(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的含义(p.112〜p.113)】
(4) 有为空—经上说:「世间空」14,「诸行空」15,都约有为法说,所以立有为空。
(5) 无为空—是灭谛、涅槃空。
(6) 无(边)际空—如《杂阿含经》说:「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16。生死流转的开始,是不可记别的17。没有生死的前际(以后又引申到后际)可得,所以说无际空。
(7) 本性空—如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18。
自性(svabhāva)与本性,说一切有部是看作异名同实的,如《大毗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19。
约自性说空,有部是限定于我我所空的。
(8) 无所行空(散坏空)—如佛为罗陀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20
【(三)《施设论》十空与《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的比较 (p.113)】
在这《施设论》十种空中,如依前六空的定义21来说,那无为法不生不灭((5)无为空),只能说无我我所空,可不能说是「非常,非恒,非[不]22变易法」空了。
如以生死无始为空((6)无边际空),五阴散坏为空((8)无所行空),都不能以「无我我所」;「非常、非恒、非[不]23变易法,非我我所」的定义,说明他是空了。
没有论文可考,不能作确切的定论,但十空说的内容,显然已超越了说一切有部的空义。要知道,《施设论》是说一切有部六分毗昙24的一分,但《施设论》是不限于说一切有部的25。
四、南传《无碍解道》的二十六种空(p.113〜p.116)
《小部》的《无碍解道》,有〈空论〉一章。先引《相应部》〈六处相应〉的「空」经26,然后广列二十六空,一一的给以说明。二十六种空是27:
(1)空空,(2)行空,(3)坏空,(4)最上空,(5)相空,(6)消除空,(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11)内空,(12)外空,(13)俱空,(14)同分空,(15)异分空,(16)寻求空,(17)摄受空,(18)获得空,(19)通达空,(20)一性空,(21)异性空,(22)忍空,(23)摄持空,(24)深解空,(25a)及正知者流转永尽、(25b)一切空性中胜义空。28
 
以下方便分成八类来说明:(p.113 ~ p.116)
 
【(一)(11)内空,(12)外空,(13)俱空,(1)空空29】
依《无碍解道》的说明,在这二十六种空中,(11)内空,(12)外空,(13)俱空(即是内外空),(1)空空:这四种空的意义是:「我、我所、常、坚固、恒、不变易法空」,与说一切有部等所说相同。
 
【(二)(6)消除空30,(7)定空31 (或译彼分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16)寻求空32,(17)摄受空,(18)获得空,(19)通达空,(22)忍空,(23)摄持空,(24)深解空33 】
此十二种空,与《空小经》的方法相同,也是次第深入,一分一分的空。
如(6)消除(或译伏,伏惑的伏)空是:依出离故贪欲消除空,依无瞋故瞋消除空,依光明想故惛沉睡眠消除空,依不散乱故掉举消除空,依法决定故疑消除空,依智故无明消除空,依胜喜故不欣喜消除空,依初禅故五盖消除空,……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消除空。
从(6)消除空到(10)出离空,都是依这样的次第说空34。
 
(16)寻求空以下,都与出离有关,如出离寻求,……出离深解。
所以,(16)寻求空是:出离寻求故贪欲空,无瞋寻求故瞋恚空,……阿罗汉道寻求故一切烦恼空。一直到(24)深解空是:出离深解故贪欲空,……阿罗汉道深解故一切烦恼空。
 
※这十二种空,都是一分一分的空,到达一切烦恼空为止;离(一分或全部)烦恼为空,正是《相应部》中空于贪、瞋、痴的本义。
 
【(三)(20)一性空,(21)异性空35,(25a)正知者流转永尽[胜义空] 36】
从出离贪欲,到阿罗汉道一切烦恼空的次第,还有(20)一性空,(21)异性空及(25a)胜义空的一分(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有余涅槃)。
 
贪欲、瞋等是异性;出离、无瞋等离烦恼是一性。思出离等一性而贪欲等异性空,能离烦恼的一性也是空,名为(20)一性空、(21)异性空。
 
(25a)胜义空,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不同。胜义,约涅槃说。如依出离而贪欲的流转永尽,到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烦恼永灭而不再生起了,最究竟的是证得阿罗汉果──有余涅槃,是胜义空的一分。
 
※以上所说的种种空,都是空于烦恼的。
 
【(四)(25b)一切空中的胜义空37 (无余涅槃)】
胜义空的另一意义是:眼等灭,以后不再生起了。这是(25b)「一切空中的胜义空」,可说是最究竟的空。约依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说,不但烦恼空,业感的异熟身,一切生死流转也永灭了。
 
【(五)(4)最上空38】
(4)最上空是:「一切行寂止,一切取定弃,爱尽,离欲,灭,涅槃」,也是依涅槃说(胜义空约涅槃永不生说,最上空约有为、烦恼等灭尽说涅槃)的。在《杂阿含经》中,作:「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39。
空是涅槃义,在胜义空及最上空中,明显的表示出来。
 
【(六)(3)坏空40】
(3)坏空的意义是:色等是自性空的,已灭的色等,已坏是坏空。五蕴、六处是自性空的,所以已灭的是坏空;坏空与十空中的「散坏空」相当。
 
【(七)(2)行空41,(5)相空42】
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身行,语行,意行;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
相有愚相,贤相;生相,住异相,灭相(约五蕴,六处,十二因缘别说)。
这些行与相,都是约「此中无他」来说空。如:
福行中,非福行、不动行空;
非福行中,福行、不动行空;
不动行中,福行、非福行空。
 
【(八)(14)同分空43,(15)异分空44】
同分是同类,异分是异类。
(14)同分空是自性中自性空。
(15)异分空是他性中他性空。
 
※在这二十六种空中,七、八──二类、四空((2)行空、(5)相空、(14)同分空、(15)异分空),不知依什么经义而立?
 
注解
^1 《中阿含经》卷49,(190经)《小空经》,大正1,736c〜738a。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47~p.50;p.54~p.55。
^2 《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38a〜740c。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50~p.54。
^3 《空之探究》p.47:「依《小空经》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其所空,有其所有的。如说「鹿子母堂空」,这是说鹿子母堂中,空无牛、羊、人、物,而鹿子母堂是有──不空的。」
^4《杂阿含经》卷12,(297经)《大空法经》,大正2,84c〜85a。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3~p.85。
^5《杂阿含经》卷13,(335经)《第一义空经》,大正2,92c。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1~p.83。
^6《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大正28,633a8〜12。
^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
「有三重三摩地,谓空空三摩地,无愿无愿三摩地,无相无相三摩地。《施设论》说:云何空空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是空,观此有漏有取诸行空,无『常、恒、不变易法、我及我所』;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前空观亦复是空,观此空观亦空,无『常、91、不变易法、我及我所』。如人积聚众多柴木以火焚之,手执长竿周旋敛拨,欲令都尽,既知将尽,所执长竿亦投火中,烧令同尽。
 
云何无愿无愿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无常,观此有漏有取诸行,非常、非恒、是变易法,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前无常观亦复是无常,观此无常观,亦非常非91、是变易法,喻如前说。
 
云何无相无相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择灭皆是寂静,观此弃舍诸依爱尽离灭,涅槃;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寂静,观非择灭亦是寂静,观此非择灭亦无生等喧杂法故,喻如前说。」(大正27,543a26〜b15)
 
^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空定,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
 
何谓内空?如比丘,一切内法,若一处内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空。
 
何谓外空?如比丘,一切外法,若一处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外空。
 
云何内外空?如比丘,一切内外法,若一处内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外空。
 
何谓空空?如比丘,成就空定行,比丘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空。
 
何谓大空?如比丘,一切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大空。
 
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义空。
 
如是六空。是名空定。(大正28,633a11〜b4)
 
^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大正27,543a28〜b1。
^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
「空三摩地是空亦无愿、无相,无愿三摩地是无愿亦空、无相,无相三摩地是无相亦空、无愿。
 
问:此三何故一一具三?
 
答:一一自体有三义故。谓此一一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不愿生长贪瞋痴等及后有故,皆名无愿。离色声香味触女男七种相故,皆名无相。是名三三摩地。」(大正27,538c24〜539a2)
 
^1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 (大正27,540a20〜22)
^12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萨迦耶见,是十种空近所对治,所以偏说。十种空者,谓(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有为空,(5)无为空,(6)散坏空,(7)本性空,(8)无际空,(9)胜义空,(10)空空。」(大正27,37a12〜15)
^13 《相应部》〈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册,p.88〜p.95);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3~p.85。
^14 《杂阿含经》卷9(231经):「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大正2,56b24~26);参见《空之探究》p.6 ~ p.7:「空世间是什么意义?……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另参见《空之探究》p.103。
^15 《杂阿含经》卷11,(273经)《抚掌喻经》:「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大正2,72c14-15);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五节〈常空、我我所空〉p.103~p.107。
^16《杂阿含经》卷33,(938经):
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91水及四大海。」(大正2,240c26〜241a2)
^17《杂阿含经》卷34,(965经):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欝低迦,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云何瞿昙!世有边耶」?佛告15低迦:「此是无记」。15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世无边耶?有边无边耶?非有边非无边耶」?佛告15低迦:「此是无记」。(大正2,247c15〜20)
^18 《杂阿含经》卷9,(232经):「『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91、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大正2,56b23〜29)
^1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 (大正27,4a10〜11)。
^20《杂阿含经》卷6,(122经),(大正2,40a6〜10):
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参见《空之探究》,p.99~p.100。
 
^21参见《空之探究》,p.111:
六空之空义:「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或但略说为:「以我空,我所亦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大正28,633a11〜b4)
^22 《空之探究》p.113原作「非常、非恒、非变易法」,但从文义看来,作「非常,非恒,非不变易法」较不会产生误解。参见《空之探究》p.111:「以无常(无恒无变易)无我无我所为空义,与《舍利弗阿毗昙论》说相同,也与说一切有部所说: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38c),意义一致。」
^23 《空之探究》p.113原作「非常、非恒、非变易法」,依文义,改作「非常,非恒,非不变易法」。理由同上注。
^24 六分毗昙又称为六足论,六足论是:(1)《法蕴足论》,(2)《集异门足论》,(3)《施设足论》,(4)《品类足论》,(5)《界身足论》,(6)《识身足论》。 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121〜p.171)
^25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142〜p.144):「《施设论》,起初极可能为「世间施设」部分,后又增编成八品。……《施设论》,是有古代的论说为基础的。其渊源,与《长阿含经》的集成,可能有关。《施设论》的成立,与《世记经》、《立世阿毗昙论》等同时,适应当时佛教界的一般需要而造作。……离阿育王的时代不远。《施设论》,是不限于说一切有部的。……毗婆沙师非常重视《施设论》,引用的多达七十余则。这是由于「世间施设」,「业施设」,当时重视的问题,要借重《施设论》的缘故。但《施设论》义,每与毗婆沙师不合,有的勉强的给予会通,有的就简单的说:「彼不应作是说」。这也可以说明,《施设论》并不是专属于说一切有部的。但由于说一切有部的重视,《施设论》毕竟成为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了。 」
^26 《相应部》(日译南传15册,p. 87〜p.88);《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册,p.113~p.114)。
^27 《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册,p.114)。以下解说,见该书p.114〜p.124。《汉译南传》44册,《无碍解道二》〈俱存品第十.空论〉,p.90〜p.98。
^28 《日译南传》(41册,p.114)仅列二十五种空。印顺法师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858)亦说二十五种空:「《无碍解道》、《义释》这两部,在铜碟部的论义中,如七十三智、六十八解脱、二十五种空等,都可以看出:到了定义精严,繁琐分别的阶段。」但印顺法师于《空之探究》(p.113)最后的「正知者流转永尽、一切空性中胜义空」别成二种空来解说:1、正知者流转永尽,是证得阿罗汉果圣者的有余涅槃;2、一切空性中胜义空,则是无余涅槃。依印顺法师的看法,此二者皆是胜义空的一分,故在此暂将所编的序号分列为(25a)及(25b)。
^29 《无碍解道》:「如何是空空?于眼,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空,于耳……(乃至) ……于鼻……于舌……于身……于意,我、我所、常、坚固、恒、不变易法亦是空。如是是为空空。」(《日译南传》41,p.114~p.115)
^30 《无碍解道》:「如何是消除空?依出离而欲贪被消除是空,依无瞋而瞋被消除是空,依光明而惛眠被消除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被消除是空,依法决定而疑被消除是空,依智而无明被消除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被消除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被消除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被消除是空。此是消除空。」(《日译南传》41,p.116~p.117)
^31
《无碍解道》:「如何是定空?依出离而欲贪是定空,依无瞋而瞋是定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是定空,依无散乱而掉举是定空,依法决定而疑是定空,依智而无明是定空,依胜喜而不欣喜是定空,依初静虑而(五)盖是定空,……乃至……依退转观而合现贪是定空。此是定空。」(《日译南传》41,p.117)
 
「依退转观而合现贪是定空」,《清净道论》于〈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十八大观」时提到:「修还灭随观者,断结缚住着(断欲结等之烦恼住着)。」与此意相合(Visuddhimagga, p.629)。
 
^32 《无碍解道》:「如何是寻求空?于寻求出离而欲贪是空,于寻求无瞋而瞋是空,于寻求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寻求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寻求法决定而疑是空,于寻求智而无明是空,于寻求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寻求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寻求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寻求空。」(《日译南传》41,p.120)
^33 《无碍解道》:「如何是深解空?于深解出离而欲贪是空,于深解无瞋而瞋是空,于深解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深解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深解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深解智而无明是空,于深解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深解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深解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深解空。」(《日译南传》41,p.123)
^34 《空之探究》p.116注12:「唯『定空』末句,作:『依退转观合现贪定空』(日译南传41.p.117)。」
^35 《无碍解道》:「如何是一性空、异性空?欲贪是异性,出离是一性,若思出离一性者,欲贪是空。瞋是异性,无瞋一性,若思无瞋一性者,瞋是空。惛眠异性,光明想一性,如思光明想一性者则惛眠空。掉举异性,……乃至……疑是异性,……乃至……无明是异性,……乃至……不欣喜是异性,……乃至……(五)盖是异性,初静虑是一性,若思初静虑一性者,(五)盖是空,……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若思阿罗汉道一性者,一切烦恼是空。此是一性空、异性空。」(《日译南传》41,p.121~p.122)
^36 《无碍解道》:「于此处正知者依出离而永尽欲贪之流转,依无瞋而永尽瞋之流转,依光明想而永尽惛眠之流转,依无散乱永尽掉举之流转,依法决定而永尽疑之流转,依智而永尽无明之流转,依胜喜而永尽不欣喜之流转,依初静虑而永尽(五)盖之流转……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永尽一切烦恼之流转。」(《日译南传》41,p.123)
^37 《无碍解道》:「又正知者于无余涅槃般涅槃而永尽此之眼流转,于他眼不生流转,永尽此之耳流转‥乃至……鼻流转,……舌流转,……,身流转,……,意流转,于他不生意流转。如是乃正知者之流转永尽是一切空中之胜义空。」(《日译南传》41,p.123~p.124)
^38 《无碍解道》:「如何最上空?此句是最上,此句是最胜,此句是殊胜,谓一切行的寂止,一切取之定弃,渴爱之灭尽、离欲、灭、涅槃。此是最上空。」(《日译南传》41,p.116)
^39 《杂阿含经》卷10(262经):「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大正2,66b17-18)
^40 《无碍解道》:「如何是坏空?于所生之色自性是空,已灭之色是已坏而空。于所生之受自性是空,已灭之受是已坏而空,所生之想……所生之行……所生之识……所生之眼……(乃至)……于所生之有自性是空,已灭之有是已坏而空。此是坏空。」(《日译南传》41,p.115)
^41《无碍解道》:
「如何是行空?于行有三,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于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是空;于非福行,福行、不动行是空;于不动行,福行、非福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身行、语行、心行。于身行,语行、心行是空;于语行,身行、心行是空;于心行,身行、语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于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是空;于未来行,过去行、现在行是空;于现在行,过去行、未来行是空。此是三行。如是是行空。」(《日译南传》41,p.115)
 
^42《无碍解道》:
「如何是相空?于相有二,是愚相与贤相。于愚相,贤相是空;于贤相,愚相是空。
 
于相有三,生相、灭相、住异相。于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色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受之(……)想之(……)行之(……)识之(……)眼之(……)乃至……于老死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此是相空。」(《日译南传》41,p.116)
 
^43 《无碍解道》:「如何是同分空?六内处是同分空,六外处是同分空,六识身是同分空,六触身是同分空,六受身是同分空,六想身是同分空,六心身是同分空。此是同分空。」(《日译南传》41,p.119~p.120)
^44 《无碍解道》:「如何是异分空?于六内处而六外处是异分空,于六外处而六识身是异分空,于六识身而六触身是异分空。于六触身而六受身是异分空,于六受身而六想身是异分空,于六想身而六心身是异分空。此是异分空。」(《日译南传》41,p.120)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五节 假名──受假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的基础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佛教的慈悲主义[栏目:星云法师]
 贪着当舍离[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赶走贪欲之魔[栏目:佛网文摘]
 有益于心脏的几大食物[栏目:素食与健康]
 印光大师论正行与助行以及专修、圆修与杂修[栏目:余池明居士]
 全身心的投入学佛很多年了,开始没什么,现在烦恼很多,身体也很不好...[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慈怀普治世间疴(济群法师)[栏目:佛教心理学]
 菩提心与大乘佛教的建设——佛、菩萨所有法门的施设全是为了建立菩提心[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禅宗是如何创立起来的?[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