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分21 远五毒(4)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81

正分21 远五毒(4)

  ※【导读】

  一旦堕入了二元对立的境界,于怨起嗔,自然就会于爱起贪。因此,由上偈的降伏“嗔恚”,也就自然讲到了本偈的弃舍“贪著”。贪嗔二者像是古代拜把子的兄弟一样,一反一正,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简直形影不离。正像本文第二颂所讲的那样,一个是“似火燃”,一个是“如水动”。水火虽然难容,但有时也可配合得相得益彰,一唱一合地蚕食着我们本已残缺不全的身心。

  “五欲本质”之所以“如盐水”,之所以“任几受用渴转增”,关键还是源于内心的躁动、内心的不安,源于内心的不满足。我们这个未经分裂的心性,本来充溢着无量的光明、充溢着无量的安乐,充溢着无量的禅悦法喜;但是,一旦当它破碎成了二元对立的状态,光明便消失了,安乐便消失了,代而替之的,便是无明,便是烦恼,便是焦灼,便是痛苦。为了弥补这种内在的缺憾,我们又会不择手段地拼命向外驰求,而希望借助于眼、耳、鼻、舌、身等身体感官,而在色、声、香、味、触的享受中得以满足。殊不知由于对乐受的嗜好,而生贪爱,但在达成这种贪爱的过程中,却又在无形中不停地造作新业,而使我们在生死的泥沼里生来死去、轮转不止。这似乎就像阿凡提的那头愚蠢的驴子一样,为了追赶那根永远都吃不到的萝卜而狂奔不止,直到累死也还死不瞑目,也还在瞪大眼睛傻傻地盯着那根永远都不可能吃到的萝卜。

  从大的方面讲,粗细贪著遍布分段生死的各种心态,说得具体一点儿,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其实无不处在或粗或细的贪著之中,有的贪著的是外在的人、事、物,有的贪著的是内在的感受,甚或是某些禅修的体验或境界。因此,我们应该时时系心正念,并要用正知周遍地观察自己到底正在贪著着哪些事物,一旦发现了贪著的蛛丝马迹,就应赶快解黏去缚,毫不犹豫地顿然而舍。有人说“我没贪著”,其实只是未经训练的心智,尚不锐敏,不易察觉罢了。基于这些原因,《金刚经》才教给我们了一个一了百了的安心法门:“无住生心”。无住即无著也。

  本颂主要是对(能令自己)产生贪著的人、事、物而言的。当我们产生贪著时,虽有“(能令自己)产生贪著的人、事、物”的影响,但“能够产生贪著者”,毕竟还是自己这个狂放不安的野心。正像佛教故事中所讲的那样:“与其断根,不如断心”。其实,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与其断‘物’,不如断心”!况且,像“外敌”打之不败、降之不伏一样,若未断贪心,那么,令我们生贪的“外物”,也是断之不完、弃之不尽的。

  因此,为了保护稚嫩的道心,开始的时候,我们自然应该远离“(能令自己)产生贪著的人、事、物”;但从究竟意义上说,毕竟还是以“断心”为上,因为“倘若未断自贪心,贪物虽断旋增盛”。

  ※【释异】

  本颂第一句的藏文原义是“五欲的德能,(或者说五欲的暂时益处,)(其实)就像(那咸咸的)盐水一样”。其中的“五欲的德能”一句,藏文作“堆必云登”[■],直译为“欲功德”,能海上师译为“功德欲”。无论是译为“欲功德”还是“功德欲”,在汉文里似乎都十分少用,所以,理解起来自然也就不太容易了。

  “功德”一词,在这里其实是好处、益处的意思;“欲功德”,其实就是指眼、耳、鼻、舌、身的所欲对象——好色、好声、好香、好味、好触。一般凡庸之人,都要靠它们获得暂时的满足,用以暂时滋养身心,因而,对一般凡夫而言,五欲具有一些暂时的益处,故称为“欲功德”或“欲德能”。

  假若未经以上繁杂的解释,本句无论是直译为“五欲功德如盐水”还是直译为“五欲德能如盐水”,似乎都不易直接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笔者干脆意译为“五欲本质如盐水”,以使本句通俗易懂。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正分22-24 总论
下一篇:正分20 远五毒(3)
 修诵简轨
 正分25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1)
 正分24 远五毒(5)
 正分16 不舍愿菩提心(5)
 正分27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3)
 正分9 共中士道 厌有求脱
 《佛子行三十七颂》译释凡例
 正分23 远五毒(5)
 结分C 祈恕偈(3)
 序分B 作颂因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Which aspect of the teaching...Buddha..[栏目:一问一智慧 Buddha-Dhamma for Students]
 栀子花母亲花[栏目:智文法师·散文随笔]
 修行是借事练心[栏目:如瑞法师]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应该如何修持?是否有简洁的方法?[栏目:阿宗白洛仁波切·学修释疑]
 内观禅修中身触生受的重要性[栏目:印度内观研究所]
 依依离别意 深深感恩情(果彦)[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三皈依释义[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正确的修行 9-3 定的危险[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