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分21 远五毒(4)
※【导读】
一旦堕入了二元对立的境界,于怨起嗔,自然就会于爱起贪。因此,由上偈的降伏“嗔恚”,也就自然讲到了本偈的弃舍“贪著”。贪嗔二者像是古代拜把子的兄弟一样,一反一正,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简直形影不离。正像本文第二颂所讲的那样,一个是“似火燃”,一个是“如水动”。水火虽然难容,但有时也可配合得相得益彰,一唱一合地蚕食着我们本已残缺不全的身心。
“五欲本质”之所以“如盐水”,之所以“任几受用渴转增”,关键还是源于内心的躁动、内心的不安,源于内心的不满足。我们这个未经分裂的心性,本来充溢着无量的光明、充溢着无量的安乐,充溢着无量的禅悦法喜;但是,一旦当它破碎成了二元对立的状态,光明便消失了,安乐便消失了,代而替之的,便是无明,便是烦恼,便是焦灼,便是痛苦。为了弥补这种内在的缺憾,我们又会不择手段地拼命向外驰求,而希望借助于眼、耳、鼻、舌、身等身体感官,而在色、声、香、味、触的享受中得以满足。殊不知由于对乐受的嗜好,而生贪爱,但在达成这种贪爱的过程中,却又在无形中不停地造作新业,而使我们在生死的泥沼里生来死去、轮转不止。这似乎就像阿凡提的那头愚蠢的驴子一样,为了追赶那根永远都吃不到的萝卜而狂奔不止,直到累死也还死不瞑目,也还在瞪大眼睛傻傻地盯着那根永远都不可能吃到的萝卜。
从大的方面讲,粗细贪著遍布分段生死的各种心态,说得具体一点儿,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其实无不处在或粗或细的贪著之中,有的贪著的是外在的人、事、物,有的贪著的是内在的感受,甚或是某些禅修的体验或境界。因此,我们应该时时系心正念,并要用正知周遍地观察自己到底正在贪著着哪些事物,一旦发现了贪著的蛛丝马迹,就应赶快解黏去缚,毫不犹豫地顿然而舍。有人说“我没贪著”,其实只是未经训练的心智,尚不锐敏,不易察觉罢了。基于这些原因,《金刚经》才教给我们了一个一了百了的安心法门:“无住生心”。无住即无著也。
本颂主要是对(能令自己)产生贪著的人、事、物而言的。当我们产生贪著时,虽有“(能令自己)产生贪著的人、事、物”的影响,但“能够产生贪著者”,毕竟还是自己这个狂放不安的野心。正像佛教故事中所讲的那样:“与其断根,不如断心”。其实,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与其断‘物’,不如断心”!况且,像“外敌”打之不败、降之不伏一样,若未断贪心,那么,令我们生贪的“外物”,也是断之不完、弃之不尽的。
因此,为了保护稚嫩的道心,开始的时候,我们自然应该远离“(能令自己)产生贪著的人、事、物”;但从究竟意义上说,毕竟还是以“断心”为上,因为“倘若未断自贪心,贪物虽断旋增盛”。
※【释异】
本颂第一句的藏文原义是“五欲的德能,(或者说五欲的暂时益处,)(其实)就像(那咸咸的)盐水一样”。其中的“五欲的德能”一句,藏文作“堆必云登”[■],直译为“欲功德”,能海上师译为“功德欲”。无论是译为“欲功德”还是“功德欲”,在汉文里似乎都十分少用,所以,理解起来自然也就不太容易了。
“功德”一词,在这里其实是好处、益处的意思;“欲功德”,其实就是指眼、耳、鼻、舌、身的所欲对象——好色、好声、好香、好味、好触。一般凡庸之人,都要靠它们获得暂时的满足,用以暂时滋养身心,因而,对一般凡夫而言,五欲具有一些暂时的益处,故称为“欲功德”或“欲德能”。
假若未经以上繁杂的解释,本句无论是直译为“五欲功德如盐水”还是直译为“五欲德能如盐水”,似乎都不易直接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笔者干脆意译为“五欲本质如盐水”,以使本句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