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75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p.188~p.194)
一、空与一切法之关系(p.188~p.189)
空与一切法之关系,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8b12-20)说: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如是学为学何法?
佛告舍利弗:菩萨如是学于法无所学。何以故?舍利弗!是诸法不尔如凡夫所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今云何有?
佛言:如无所有如是有;如是诸法无所有(凡夫不知),故名无明。凡夫分别无明、贪着无明,堕于二边不知不见,于无法中忆想分别、贪著名色。因贪着故,于无所有法不知、不见、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堕在凡夫贪着数中。1
如凡夫所知的,以为如何如何的一切法,都是有所取着的;一切法的实相,并不如凡夫所着的那样。
 
舍利弗问佛:那末一切法是怎样的呢?
 
佛说:一切是无所有而有的,凡夫不知道,以为是一般所知那样的,所以说是无明。无明是众生的根本迷惑,也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源。
 
这一问答,表示了二方面:
一、众生以为如是如是有的,是迷执的生死。
二、圣者知一切无所有,是解脱。
这就符合早期的二谛说,如《中论》「青目释」说: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2
二谛说,到「中本般若」的「后分」,大大的应用起来。依《般若经》说:
 
第一义谛──胜义谛是没有任何差别可说的。
 
为了方便说法,不能不说二(相对的),不立二就一切无可说了。3
 
所以有名相安立的一切法,及不落名相的胜义。
 
二、胜义的异名(p. 189)
(一)胜义,「下本般若」多依真如(tathatā)立论,也有名为法性(dharmatā)的,如说:「法性唯一,无二无三;是性亦非性、非作」4。
「中本般若」的「前分」,「后分」,多称为法界(dharma-dhātu)、实际(bhūtakoṭi),也有称为法住性的。
 
(二)在「真如」的十二异名5中,空与无相没有计算在内,但也一再说到无相,如说:「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6。
空也被称为空相,如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7。
三、一切法皆空(p.189~p.193)
一切法皆空 ── 一切法与空,应怎样的去如实信解?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3(大正7,14a7~26)说:
 
〔标宗〕
舍利子!诸色空,彼非色;诸受、想、行、识空,彼非受、想、行、识。
〔明义〕
何以故?舍利子!诸色空,彼非变碍相;诸受空,彼非领纳相;诸想空,彼非取像相;诸行空,彼非造作相;诸识空,彼非了别相。何以故?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结成〕(结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增不减;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处,无耳、鼻、舌、身、意处;无色处、无声、香、味、触、法处;无眼界、色界、眼识界,无耳界、声界、耳识界,无鼻界、香界、鼻识界,无舌界、味界、舌识界,无身界、触界、身识界,无意界、法界、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灭,乃至无老死愁叹苦忧恼,亦无老死愁叹苦忧恼灭;无苦圣谛、无集、灭、道圣谛;无得、无现观;无预流、无预流果,无一来、无一来果,无不还、无不还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独觉、无独觉菩提,无菩萨、无菩萨行;无正等觉、无正等觉菩提。
这就是一般最熟悉的:(如《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教说。这一教说,「中本般若」一再的说到8,而上面所引的,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9最接近,所以引述这段文来解说。
 
这段文字,明色、受、想、行、识──五蕴空,然后依空明一切法不可得。五蕴,主要是每人(一切众生)的身心自体,广义是包含了器世间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可说是一切现象界的分类──五类聚。为了文字的简约,且依色蕴来说。
 
全文可分三节:标宗,明义,结论。
 
【(一)标宗】
「诸色空,彼非色」,是标宗。
 
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就是「空相应」。为了要阐明般若波罗蜜照见的空义,所以揭示了「诸色空,彼非色」的宗要。
色是一般所说的物理现象(其他四蕴,是心理现象的分类)。一般所知的色法,是本性空的10;本性空的,也就是非色。这二句,或作:「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11。这是说:色是非色的,所以色是空;色是空的,所以是非色。反复说明,而意义还是相同的。
【(二)明义】
「何以故」下,是明义。
 
1、诸色空,彼非变碍相
 
为什么「色空非色」呢?「诸色空,彼非变碍相」,约自相空说。
 
为什么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法?
 
「以相故知」,相是一一法的特征,以不同的相,知不同的法。如「变碍」是色相:「变」是变异;「碍」是物质占有一定的空间,有此就不能有彼。如部派佛教者说:色,分析到最微细的物质点,名为极微,极微是不可析、不可入的,与古代的原子说相同,不可入就是「碍」。
 
一般所说的变异与质碍相,大乘法是加以否定的12。没有变碍的决定相,那怎么说是色呢?所以,没有变碍相──相空,也就是空非色了。
 
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3,是进一层的解明空义。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作「色不离空,空不离色」14。
 
空是涅槃的异名,〔外人〕或以为「空与色是相对的,涅槃空是离色、灭色而后空的」。所以〔经〕进一步说:上文的「色空非色」,是本性空。色如幻如化,没有决定性的相,色相空,所以说「非色」。
 
没有决定性的相,宛然似有,当体即空;色与空不是离异的,而是即色明空的。即色是空,就是色的本性空。
 
般若大乘的特色,是一切法本空,本性清净,也就是世间(五蕴,生死)即涅槃。如《大智度论》,举《般若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引《中论》颂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15。这就是「色空彼非色」的进一步说明。
 
【(三)结成】
「是诸法空相」以下,是结成。
 
1、诸法空相
 
般若法门,从信解一切法空,经柔顺忍而无生法忍16,得到与涅槃同一内容的深悟(不过通达而不证入)。般若是圣道的实践,不是深玄的理论,所以般若相应,只是一切法本性空的观照,目的是空(性)相的体悟。所以先标「色空非色」(等),再从色(等)相空而明即色是空,然后结归正宗,而表示一切法空相。
 
空(性)相,是超越名、相、分别,不落对待,实是不可说的。如《摩诃般若经》说:「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17。所以名为空相,也只是佛以方便假说而已。
 
经上提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非未来等三世,以表示空相。
 
2、不生不灭
 
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去,是无,约法体的存在与不存在说。但空相,不可说是有是无;非先无而后有,也非先有而又后无的;不生不灭,表示了超越有无、生灭的相对性。
 
3、不垢不净
 
垢是杂染,净是清净,约法的性质说。空相,本无所谓杂染与清净的。经上或称为清净,也是佛的方便说,如《大智度论》说:「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18。依方便说,空性也是在缠而不染,出缠而非新得清净的。所以不垢不净,超越了染净的相对性。
 
4、不增不减增是增多,减是减少,约法的数量说。空性无数无量,所以不增不减,超越了增减的相对性。
 
5、非未来,非过去,非现在
 
空性是超越时间相的,所以说「非未来,非过去,非现在」。
 
6、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
 
「是空不可说」,说空相不生不灭等,还是依超越世俗所作的方便说。空(性)相是这样的,所以接着说:「是空(相)中无色」等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无四谛,无十二缘起。
 
7、无得、无现观;无三乘圣者,无圣果
 
「无得无现观」,就是《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现观是现证智。没有智,没有得,所以「无预流,无预流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没有声闻乘的四果圣者,及所得的四沙门果。无独觉圣者,无证得的独觉菩提;无菩萨(人),无菩萨行;无正等觉(者),无正等觉菩提。三乘人、法,空性中是不可得的。
 
这一段文字,与《心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样,只是《心经》要简略些。如「照见五蕴皆空」,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与「诸色(等)空,彼非色」,到「空即是受、想、行、识」相当。既然「无智无得」,有智有得的三乘圣者与圣法,当然也不可得而不妨简略了。
 
四、般若道的实践(p.193)
般若道的实践,是依一切法而观为一切皆空,不离一切而超越一切。如实的体悟,如《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19。
 
唯识宗虽解说不同20,而般若真见道21时,也是没有任何相可见可得的。
 
菩萨依一切法而深观一切法空,到如实通达时,「一如无二无别」22,「譬如种种色身,到须弥山王边,皆同一色」23。《般若经》所说的「空中无色,……无等正觉等正觉菩提」,正是这一意义。
 
附录、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0 ~ p.732
【第十章、般若波罗蜜法门,第二节、般若法义略论,第二项、〈空性〉】
一切法本性是空的,一切法与空的关系,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21b29-c5)
「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受、想、行)识。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佛亦无佛道」。(《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23a10-24)
这二段经文,大同小异,《般若经》是从观五阴(蕴)──色、受、想、行、识起,次第广观一切法的。
 
以「色」为例,「空」中是没有色的。如色是恼坏相(或作「变碍相」),色空所以没有恼患相。色与空的关系,被说为「不异」(不离)、「即是」。色不是离空的,空也不离色;进一层说,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一般解说为「即色即空」的圆融论,其实这是为了说明色与空的关系,从色空而悟入「空相」(「空性」、「实性」)。「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空相」中是没有色,甚至佛与佛道也不可得。
 
「唐译二分本」作:「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大正7,11c)。
 
「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是「本性空」,不是因为空的观察而成为空的。「色空非色」,是般若的要义所在。色是空的,色空就不是色,与「色无受则非色」;「色无生即非色」(《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7c;539b)的意义一样。所以经文的意义是:色是性空的,「空」不是离色以外别有空,而是色的当体是空;空是色的本性,所以「空」是不离色而即色的。从一般分别了知的色等法,悟入色等本性空,「空」是没有色等虚妄相的;一切法空相,无二无别,无着无碍。般若是引入绝对无戏论的自证,不是玄学式的圆融论。
 
「色即是空,色空非色」,以这两句为例来说,「色」是一切法,「空」与「无相、无作、无生、远离、寂灭」等,都是表显涅槃的。然佛的自证内容,是不能以名字来说,以心心所来了知的。为了化度众生,不能不说,说了就落于世俗相对的「二」法,如对生死说涅槃,对有为说无为,对虚妄说真实,对有所得说无所得。佛是这样说的,佛弟子也这样的传诵结集下来,为后代法相分别所依据。然佛的自证内容,也就是要弟子证得的,不是言说那样的(「二」)。
 
般若法门着眼于自证,指出佛所说的,一切但是名字的方便施设(假)。立二谛来说明,「世谛故说,非最第一义,最第一义过一切语言论议音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3c);二谛表示了佛说法的方便──古人称为「教二谛」。从文字言说来说,「色」与「空」都是名字,都是「二」。
 
但佛说「空」,是从色(自)相不可得,而引向超越名相的,所以「空亦不可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07c)。「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菩萨远离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5c)。「空」是表示超脱名相的,所以没有空相,离一切法相(想)的。如取空相,就落于对待的「二」,不合佛说的意趣了。从色相不可得而说色空,空不是与色相对的(也不是与色相融的),而是「色空非色」而无二无别的。
 
经中一再指明,从相对而引向不二的平等,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
 
「是有为性、无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佛亦以世谛故说,非以第一义。……是诸有为法、无为法平等相,即是第一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5b)
「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3c-374a)
从相对而引向超越绝对,离名相分别而自证,就是「无二」、「平等」、「一相」,这是不可施设而但可自证的(其实,自证──能证、所证、证者,也是不可施设的)。这就是佛说「涅槃」、「菩提」、「无为」、「空」的意义,所以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亦名诸佛道」;「毕竟空即是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5,大正8,403a;401b)。以种种方便,勘破「但名无实」,「虚妄忆想」,而契入绝对超越的境地,是《般若经》义,也是「空」的意义所在。
 
注解
^1
(1)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238c19-239a14)。
(2)《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5a2-28):
舍利弗问佛:菩萨能如是行毕竟真净道,为学何法?为得何法?
佛答:能如是学,为无所学,无所得。
问曰:菩萨用是毕竟空,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云何言无法可学?
答曰:此中佛自说:诸法不如凡人所着。凡夫人心有无明、邪见等结使,所闻、所见、所知,皆异法相;乃至闻佛说法,于圣道中、果报中皆着,污染于道。
舍利弗白佛言:若凡夫人所见,皆是不实,今是诸法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凡夫人于无所有处,亦以为有。所以者何?是凡夫人离无明、邪见不能有所观,以是故说着无所有故,名为无明;譬如空拳以诳小儿,小儿着故,谓以为有。舍利弗问佛:何等法无所有,着故名无明?
佛答: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无明爱故,忆想分别,是明、是无明,堕有边、无边,失智慧明。失智慧明故,不见、不知色毕竟空无所有相,自生忆想分别而着,乃至识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或闻善法,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世间法,忆想分别着圣法亦如是。以是故,名堕凡夫数,如小儿,为人轻笑。如人以指示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知月。诸佛贤圣为凡夫人说法,而凡夫着音声语言,不取圣人意,不得实义;不得实义故,还于实中生着。
^2《中论》「青目释」卷4〈如来品第22〉(大正30,32c20~23)。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大正8,378c9-18):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复次,须菩提!众生于五受阴中,有着相故,不知无所有,为是众生故,示若有、若无;令知清净无所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
^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2a20~21)。另参见《放光般若经》卷9(大正8,65b15-28)。
^5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大正5,13b28~c1):
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1)真如、2)法界、3)法性、4)不虚妄性、5)不变异性、6)平等性、7)离生性、8)法定、9)法住、10)实际、10)虚空界、12)不思议界,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大正5,19b4~6):
我当安住1)真如、2)法界、3)法性、4)不虚妄性、5)不变异性、6)平等性、7)离生性、8)法定、9)法住、10)实际、10)虚空界、12)不思议界。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大正8,382a6~7)。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23a15~16)。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21c~223a);又卷3(大正8,235a~237b);又卷4(大正8,240b);参阅卷24(色等与法性[界]对论)(大正8,400a);卷25(色等与「本」性空对论)(大正8,403b)。
^9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8,848c4-23):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0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0 ~ p.731:
「唐译二分本」作:「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大正7,11c)。「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是「本性空」,不是因为空的观察而成为空的。
^1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9(大正7,47a28~29)
^12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43(大正7,231c8-9):
一切法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谓变碍是色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
(2) 圣天菩萨本,护法菩萨释《大乘广百论释论》卷1(大正30,191a15-22):
颂曰:微若有东方,必有东方分,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
论曰:是诸极微既有质碍,日轮纔举舒光触时,东西两边光影各现。逐日光移,随光影转,承光发影,处既不同,故知极微定有方分。既有方分,便失极微,如是极微即可分析,应如粗物非实非常,违汝论宗极微无方分、常住、实有、造世间万物。
^13
(1)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179 ~ p.183:
不异即不离义,无差别义。色离于空,色即不成;空离于色,空亦不显。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人听了,以为空是没有,色是有,今虽说二不相离而实是各别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为除此种计执,所以佛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离,而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说,有其特殊意义。印度的一分学者,以为「涅槃与生死,烦恼与菩提,是不相同的两回事,离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离了烦恼才能获得菩提。生死和烦恼是世间杂染法,涅槃、菩提是出世清净法,染净不同,何得相即?」……一分学者依佛所说去持戒修定净除烦恼,体验得「超越」现象的,以此为涅槃。于是,以为世间和涅槃,是不同性质的。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世间法,也总是远离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业。这种偏于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为沉空滞寂者。
真正的涅槃空寂,是要在宇宙万有中,不离宇宙万有而即是宇宙万有的。……即于世间利生事业中去体验真理,净化自己。古德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悟即在世间法而了达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双运。有所得的小乘,体验到偏于「超越」的,于是必然地走入厌离世间的道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即以《中论》生死涅槃无别去解说。……
从理论上说,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于因缘条件而有的,就必归于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实自性的,即不成其为因果了。因法的自性实有,即应法法本来如是,不应再藉因缘而后生起;若必仗因缘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果法体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说一切法毕竟空。
反之,果法从因缘有,果法的作用形态又不即是因缘,可从因缘条件有,虽有而非实有,故佛说一切法缘起有。可知色与空,是一事的不同说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于此不了解,以为空是没有,不能现起一切有。不知诸法若是不空,不空应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这样,有应永远是有,无应永远是无。但诸法并不如此,有可以变而为无,无的也可由因缘而现为有,一切法的生灭与有无,都由于无自性毕竟空而得成立。
性空──无不变性、无独立性、无实在性,所以一切可现为有,故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本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说明此空色不相碍而相成的道理。……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不如此,即无不是缘起无自性的。能在一法达法性空,即能于一切法上通达了。
(2)参见印顺法师《佛法是救世之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189~p.208。
^1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237b2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9(大正7,50c2)。
^15
(1)《中论》卷4〈观涅槃品第25〉: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大正30,36a4-5)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大正30,36a10-11)
(2)《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7c29~198a9):
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故。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如佛告须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论》中亦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
^16
(1)《大智度论》卷86〈释遍学品第74〉,大正25,662b26~29:
菩萨先住柔顺忍中,学无生、无灭,亦非无生、非无灭;离有见、无见、有无见、非有非无见等,灭诸戏论,得无生忍。
(2)《大智度论》卷74〈释转不转品第56之余〉,大正25,580a24~b1:
是未得阿鞞跋致者有二种:一者、信少疑多;二者、疑少信多。疑多信少者,于读诵经人小胜信多疑少者。若得禅定即时得柔顺忍,未断法爱故,或生着心、或还退没。是人若常修习此柔顺忍,柔顺忍增长故断法爱,得无生忍入菩萨位。
(3)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85:
般若的体悟法性,名为得无生法忍;知一切法实相而不证(证入,就成为声闻的阿罗汉了),登阿鞞跋致位──不退转。以前,名柔顺忍。
^1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大正8,345c11~12)。
^18《大智度论》卷63(大正25,508c6~7)。
^19《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6b26~27):
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
^20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90:
「般若法门」在开展中,渐演化为不同的二流:一、在现证时,一切戏论、一切幻相都不现前,如清辨引《般若经》说:「慧眼都无所见」。这是「般若法门」的本义,如瑜伽师不许圆成实性是空,而在根本智证真如──真见道中,也还是一切依他幻相泯灭不现前的。二、西藏传说有二宗,在于现境断绝戏论的「极无所住」(如上所说)外,还有现起与空寂无碍的「理成如幻」)。这二宗,在中国佛学中,就是证真空与中道了。
^21
(1)印顺法师.《辨法法性论讲记》(《华雨集第一册》p.261~p.262):
在修行的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中,经资粮位到加行位,修到世第一法,下一剎那,真正的智慧现前了,正见现前,名为见道。见道有二:一为真见道;二为相见道。
正见是真见道,如《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真正的般若现前,一切的法都不现前。这就是毕竟空性,或名真如,或名法性。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平等平等。……
菩萨在定中真见道,一切法都不可得,从真见道出定后,从般若起方便,或名后得智。……通达空性是什么样的,在后得智中,以世间语言、思想表达出来。法性是这样那样,其实这已不是真实的,因为有相可得,所以名相见道。
真见道时,般若是无相的,没有一切相,空相也没有。当时是一切相不可得,唯识家如此说,中观家也如此说。真见道证得真如,真如就是法性。没有虚妄的,名「真」;这虚妄的有能取、所取的对立,能诠、所诠的差别,触证得无二无别的,所以名为「如」。
(2)印顺法师.《宝积经讲记》p.102:
《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这就是真见道的现证,「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本经(《宝积经》)的中道实观,重于此(与《般若经》同)。现证以后,起方便智;五地以上,才得真俗并观的中道,那是进一步的中道了。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4(大正7,21c7-16):
菩萨摩诃萨慧眼,不见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世间、若出世间,……。是菩萨摩诃萨慧眼,不见有法是可见、是可闻、是可觉、是可识。
^2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6(大正8,334c20~25):
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如是说:「色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种智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一切种智;色如相、萨婆若如相,是一如无二无别;乃至一切种智如相、萨婆若如相,一如无二无别。」
^2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69c4~5)。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节《中论》与《阿含经》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心念与业报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般若经》之译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节 龙树与龙树论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罗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三篇 瞋 - 生气是慢性自杀[栏目:放下的幸福]
 楞严大义今释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栏目:南怀瑾居士]
 错把鬼神当菩萨[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一五)[栏目:杂阿含经]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九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参禅路头见闻录 第九章 真假开悟辨别[栏目:智光法师]
 九届:夏泽红居士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夏泽红)[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命大的女人(贾永秀)[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欢喜道古今[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栏目:大圆满心性休息]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