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九课
 
{返回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69

第九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学习《量理宝藏论》,本论共十一品,现在讲第一品:观境。

观察外境中阿黎所抉择之观点分二:一、抉择经部观点;二、抉择唯识观点。

后者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遣诤。

前面已经宣讲了,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两种推理证成唯识宗万法唯心的观点。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两种推理,在此二推理下,没有理由不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

在《十地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经常见到万法唯心的词句,但万法为什么是心,外境为什么不存在等这些道理,我想在座的诸位道友,可能以前没有用理证的方式抉择过,这次就通过理证的方式来抉择万法唯心。当然,刚学习这样的推理时,不管是否佛教徒都会认为:“万法可能不是心吧?在我的心以外,外境应该存在。”如果没有学过宗派,没有学过这样理证的人,有这样的见解也情有可原;但学过宗派的人一定要有理性,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分析,到底是不是万法唯心。如果认为万法不是心,则应举出真实、确凿的理由证成万法不是心,而安立万法非心的观点;否则,无法推翻此二种理证,有智者就应该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

如前所说,大多数众生认为外境实有存在。如果懂得了万法唯心,外境唯迷乱习气显现,那么对外境的强烈执著之心就会平息,即使自己遇到一些违缘,内心也不会那么痛苦;如是对学佛者而言,既然可以放下执著,那么应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的安乐。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理证抉择出唯识宗的观点,由此生起诚信,这一点很重要。今天我接到一位美国佛教徒打来的电话,谈到东西方人的信仰方式有些不同,比如说西方人要学某一宗教,他首先要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觉得合理才去信仰,否则,不会产生信心。在西方,很多宗教人士认为,佛教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接受任何观察,对于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观察,佛教不仅不排斥,而且持欢迎态度,即佛教对于用智慧来观察、来辩论的人,都是接受和欢迎的;但是有些宗教并不是这样,观察到一定程度时,只有说这是我们神圣的教义,不允许再去思维,否则就会遭受惩罚等等,这种方式无法证成其合理性。因此,我们学习因明,必须要以此了解佛法的真实内涵,了解一切万法唯心的正理,这才是学习因明的关键所在。

有些人认为,我学习因明是为了锻炼口才,跟别人辩论获胜;又有些人认为,我学一点因明,懂一点因明,也可以平时在亲朋好友面前说话时占上风、唱主角,这样很舒服……不应该这样想!这只是很小的一点利益。我们学习因明的真正目标,首先是为了解除世人的疑惑,因为很多众生对世出世间的正理一窍不通,相续中充满了重重的疑惑,应该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疑惑而学习因明;然后,对我们的自相续而言,作为凡夫人会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非理怀疑,为了遣除这些非理怀疑而学习因明;最后,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道理到底能否经得起智慧的观察,为此,也需要学习因明。

世间很多人比较傲慢,他们有这种想法:佛教徒做什么事都只凭信仰而趋入,并不以智慧来抉择。我听说有一位道友去拉萨时,遇到一位知识分子对他说,你们佛教里面很多问题,好像仅凭信仰来解决,我觉得有信仰固然很好,但最关键的是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对世间唯物论等与佛法冲突的观点,就无法正面解答。后来这位道友用因明和中观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辩驳,最后对方也不得不承认佛教的伟大。所以,并不是佛法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只是部分佛教徒,确实因自己的智慧不够,没有通达佛教的教义而无法回答罢了。其实,佛法中不管是因明,还是中观,都可以遣除众生相续中的迷乱与疑惑;可是学佛的群体中,部分人对于佛教的正理根本没有熏习过,当然自己就不懂,别人提出问题时,也只好在表面上敷衍了事地回答,所以作为佛教徒,有必要对佛法再三地闻思。

当然,只学习一两天因明,“哦!这个道理我已经完全明白了!”不会这样快,只有通过逐渐学习,才会通达比较深奥、难懂的道理。这时候,相续中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佛陀确实很伟大,以自己的智慧如何探索,也找不到佛法大海的边际。以前自以为是的傲慢,这时候自然而然会被摧毁。很多知识分子刚进入佛教的时候很傲慢,过一段时间学习中观、因明,自己搞得糊里糊涂的时候开始觉得:哎!佛陀很伟大,佛教真是了不起!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佛教很容易通达,只不过是外面烧香拜佛等做一些形式而已,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真正要进入佛法甚深智慧的海洋时,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和基本的俱生智慧,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而迷失方向。

因此,我觉得学习因明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大家一定要明白学因明的两个目标:一、为了遣除自他相续的怀疑;二、真正通达释迦牟尼佛的究竟意趣。

遣诤分二:一、遣除与微尘相同的诤论;二、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

首先遣除与微尘相同的诤论:

谓心相续同有支,刹那犹如微尘分,

由是三刹那性故,远离一体及多体。

前面已经建立了唯识宗的观点,此时中观宗对唯识进行驳斥:你们唯识宗承认粗大的心相续存在,远离能取所取的明清心识也存在,即细微的无分刹那心识存在,但这种立宗是不合理,为什么呢?通过两种观察可以推翻你们唯识宗的观点。

第一种观察:唯识宗承认有情前世从旁生转为今世的人身,来世又转生天界等,其心相续是存在的,或者明清的心识以远离二取的方式而延续不断。唯识宗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智慧品》、《四百论》等很多论典中,都有以下的破斥方式。

外道认为有一种叫有支的法存在,比如说人是有支,人遍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其中每个差别法都叫做分支,每一个分支上面都有实有的有支存在。这种说法,我们通过有支和分支是否一体、他体的方式进行观察,完全能驳斥。

有支与分支是一体:树木是有支,柏树、松树等是分支,如果遍于所有分支的有支实有存在,那么砍断了一棵树木,总的有支也应被砍断了;或者东方的树木毁灭时,总的有支也会毁灭,这些过失会出现。又从时间、形相、方向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时,发现外道所承许的有支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分别念的一种总相而已,这种观点在《释量论》或其他相关论典中都阐述过。

有支与分支是他体:则此二者无有任何关系,如是外道所许自宗失坏。

中观派认为,以上述推理对心相续(有支)与无分刹那(分支)的观点进行观察,完全可以否定唯识宗所承认的心相续(有支)的存在。

第二种观察,中观宗认为唯识宗所承许的无分刹那,以对外境无分微尘的观察方法,可以进行驳斥。因为微尘组成粗大法时,以有没有粘连来观察,即可打破无分微尘的存在;同理,唯识宗所承认观察微尘的方式,用来观察心识无分刹那,即观察未来、过去、现在三时,也可以推翻所谓的心识无分刹那。为什么呢?所谓的无分刹那是指现在的心识无分刹那,而它一定有靠近未来、过去心识刹那的部分,这样一来,它就变成了三个刹那(三部分),即靠近过去、未来的两个部分和现在的部分,如果这样,它就不是无分刹那,而是三分刹那;既然是三分刹那,它就不是“一”了,而是“三”,这样一来,三分之故,一分不能成立,从而推出远离一体和多体。中观宗通过此离一多因的推理,完全能推翻唯识宗所承认的心识无分刹那,这是中观宗对唯识宗的辩驳。

下面唯识宗对中观宗回辩:中观宗的破斥对唯识宗不会有害。(实际上这是有害的,真正用中观宗离一多因来观察微尘、心识时,完全能破斥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存在,只不过是萨迦班智达在抉择名言时,暂时站在唯识宗的角度,建立其观点,所以用唯识宗的观点来回辩中观宗。)

颂词是这样说的:

由是三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

若一刹那不容有,显然已失三本性。

唯识宗回答:刚才你们中观宗说心识无分刹那不合理,因为它有靠近未来、过去的部分故有三个刹那;但如果我们唯识宗的一刹那不成立,那么你们中观宗的三刹那也不会成立,因为“一”不成立,“三”也不可能成立的缘故。

此处,唯识宗完全是从文字上进行辩论的。因为中观宗认为无分刹那可以分过去、未来、现在三刹那,是三刹那性则一刹那不成立,唯识宗则抓住这一点说,如果一刹那不成立,那你们中观宗所说的三刹那怎么能成立呢?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中观宗说唯识宗的心识一刹那不成立,因它是三刹那故;唯识宗则反过来说,既然是三,一就不成立,一不成立,那你的三从哪里来的?从反方面这样责问。

从词句上看,唯识宗对中观宗的回答非常巧妙,但真实上要破除中观宗有一定困难。我们知道中观宗通过离一多因观察时,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面所讲的绒草接触火一样,离一多因是事势理的推理,可以把一切万法自性抉择为空性,没有一个法它不能摧毁。去年我们用了一年时间专门学习离一多因,通过观察事物远离一体多体的方式破斥外境、心识等诸法实有的观点。

唯识宗破除了中观宗的问难,有人会想其是否已超越了中观宗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机会!但在名言当中,可以暂时安立。刚才中观宗所说“一”不存在,因为是“三”的本性之故;唯识宗反过来说“三”肯定是不存在的,“一”不存在的缘故,因为我们的“一”被你们已经破了,“一”不存在,哪里有“三”呢?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如果仔细分析,并不是这样。比如有人说,一斤不能成立,它是十两之故,即“一”不成立,因为它是“十”个部分之故;反过来驳斥,你的“十”也不成立,因为“一”不存在之故。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发现我的“一”的对境是斤,并不是以“十”中“一”的两为对境;同样,时间“一”的无分刹那与过去、未来、现在三刹那中的“一”并不是一体。如果中间加以分析,在因明辩论时,也是可以的。

在此,我们应该知道一个问题,观察胜义谛之时,一切万法,无论心还是境都不存在,因为中观应成派、自续派,胜义中诸法都抉择为空性;在用名言量观察世俗谛时有两种途径,即以经部宗和唯识宗的观点安立名言。按照经部宗的观点,在名言现相中外境的隐蔽分是真实存在的,承认无方微尘;在抉择唯识宗观点时,在名言实相中外境不存在,暂时承认心识及无分刹那存在。经部宗承认无方微尘之理,前面也给大家介绍过,而我们现在的心识无分刹那怎么成立的呢?应该这样回答,如果于名言中详细观察,最后的无分刹那应该存在,即最短的时间应该成立为无分刹那,它如果再分下去就变成空性,跟外面的微尘抉择为空性没有什么差别。以前也讲了,所谓的微尘就是最后一个无分的微尘,再分就变成虚空了,我们心识的无分刹那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家应该清楚,心识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它根本无法单独存在,心识不像微尘,没有颜色、形状,所以它必须通过时间的长短来度量。为什么唯识宗要承认最细微的无分刹那呢?因为在佛经论典,如小乘《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瑜伽师地论》等中都讲到,人一眨眼共有65个无分刹那, 或有些论典中说一弹指间有65或64个无分刹那,唯识宗以此为根据安立无分刹那的存在。当然,相对而言,这也是比较粗大的时间概念,如果我们用理证进行观察肯定还可以分。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一眨眼时,上下眼皮接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此距离决定不止65个微尘并排的长度,肯定有肉眼看不见的千百万个微尘,当你一眨眼的时候,眼皮应该次第经过这些微尘,而不是同时经过;如果是同时经过,那么一个微尘同时经过,两个微尘同时经过……最后所有的微尘同时经过,就会出现时间没有长短的过失。佛经论典中为什么把最短的时间安立为一弹指间的1/65呢?其实这是观待当时世俗观念较强的众生而安立的,对他们而言,这是时间最短的单位,这个我们下面讲现量的时候也会讲到的。

众生执着外境的时候,一个微尘是根本看不见的,当很多微尘积聚时才是凡夫人现量的对境;同理,最短的时间单位无分刹那根本无法现量感受到,而当刹那时间以一定数量积累起来的时候,才能产生心识,比如作为凡夫眼识现量的界限是有一定时间要求的。当然,这种界限也是暂时安立的,因为世俗的事物,真正来讲全部是虚假的,所以凡夫众生现量的界限,最短的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并没有详细说明。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懂得实际上所谓的时间,暂时可以分,比较粗大的时间就是有未来、过去、现在的部分,这样分下去,到无分刹那的时候,再分就灭尽不存在了,最后成为空性而消于法界。所以,这种分析时间的方法跟微尘没有什么差别。

当然,唯识宗认为自己的理由很充足,可以通六尘绕中尘的观察方法来破外境的无方微尘,然而认为心识并不能这样破。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第十二品中,首先宣讲了经部宗和有部宗的观点,然后用唯识宗的道理来驳斥他们的无方微尘;唯识宗所承认的无分刹那,则用中观宗的道理来驳斥。实际上用中观推理来观察,比如说前刹那和后刹那之间接不接触?如果不接触,前刹那的心识已灭尽,与后刹那还没有接触之际,当下的身体因没有心识就变成了尸体,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观察。另外全知无垢光尊者还用光影、射箭等很多方式来进行观察,以前我们也推理过,有些道友应该比较清楚。

比如一个人射箭的时候,我们假设箭经过60个粗大微尘的距离,也假设说是经过60个刹那时间,即每一个刹那经过一个粗大微尘。而每个粗大微尘还有更多细微的微尘组成,箭经过这个粗大微尘时,用刚才的推理,箭是次第,还是同时而经过的?如果次第而经过,因为微尘的这边肯定不是微尘的另一边,中间还间隔有很多细微的微尘,这样一来,说明每一个刹那还可以再继续分。当然分别念的分析与物质的分割不能等同,就像以前学的无限循环小数,10除以3,结果是3的循环;同样,在分别念上是可以无限分下去的。但实际上,真正的一个物质,能不能这样无限地分割下去呢?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外境,分别念的分析和实际本体的分割应该是分开的。时间一直分到最细微无分刹那,没办法分了,再分就成了空性,应该要承认这种观察方法下,所安立的无分刹那。

由于对方承认最细微的时间,对此中观宗反问,这样最细微的时间有没有长短的一种量?如果没有长短的量,则无分刹那没有长短,那么无数的无分刹那加在一起,也不能累积成大的时间单位,因为没有量之故;如果说有一种量,时间并不像色法那样有颜色、形状,而是以长短来安立的,时间有量则一定是始与终非为一体,如此一来,说明无分刹那还可以再分,那么这个无分刹那和无数刹那聚集的大劫应该长短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大劫有无量的时间组成,而无分刹那因有分的缘故也有无量的时间组成,所以它们的长短应没有什么差分别。此如同全知麦彭仁波切遮破无方微尘时,讲到会有吉祥草和须弥山所含微尘的数量、体积、重量全部等同的过失一样。所以实有的无分刹那是不能成立的,但在名言中应该承认有最细微的刹那存在,如果再分就化为乌有。我们知道,唯识宗的这种观点,在中观胜义理论离一多因的观察下不堪一击;但是在名言实相的角度,最适合的安立就是外境不存在、万法唯心,这一点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给大家讲得比较清楚。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记住几个关键的问题:在何种情况下承认无分刹那和万法唯心,在何种情况下要承认无分微尘。如果一切都不承认,则名言无法建立。比如说最短的一个时间标准没有,包括密续《时轮金刚》中所讲的年、月、日的概念根本无法建立。我们按现在的算法: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天是24小时,一个小时是60分钟,一分钟是60秒。按现在的时间概念,秒是最细微的时间单位,如果要再分,以刚才的观察方式照样可以分。比如说有六十张特别薄的纸用针快速地穿过去,一秒钟时间穿透,如是一秒则可以分60份;而每张纸的两边肯定是不一样的,否则第一张纸与第二张纸没有上下的差别,第二张纸与第三张纸没有上下的差别……这样一来,60张纸就有在名言中成为一体,变成了一个微尘的厚度,这个过失,谁也不敢承当。在凡夫人的分别心面前,可以这样分下去,在以前学数学时,一秒要算它的1/100、1/1000、 1/1000等等,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用,有没有必要呢?根本用不上,因为我们并不是生命非常短暂的众生。如现代科学观察发现,寿命特别短的一种众生,只有万分之一秒,我们的生命如果是这样就需要比一秒更细微的时间单位,但是作为人类,秒作为最小的时间单位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够用了。因此,名言中一定要承认最小的时间单位。但是它能否分呢?可以分,最后灭的时候,它是无分而灭,不是有分而灭,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如果最后灭的时候有分而灭,那它永远有靠未来过去的两部分,这样也永远也灭不了,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微尘一样,应该这样了解。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颂词:

粗尘同时环绕故,居中微尘成有分,

三时顿时不生故,现在刹那乃无分。

唯识宗这样认为,微尘与心识刹那并不相同。外境当中的微尘可以同时并存,即东南西北的微尘可以同时环绕中间的微尘,则其一定有方分。通过对微尘的观察,无分微尘根本不成立,由此外境也不成立。但是时间与微尘完全不同,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并不是同时而是次第性的。因此,微尘同时存在的缘故,可以观察在围绕时有没有方分;而时间并不是这样的,三时是次第分开产生的,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唯是当下一念,所以无法进行同理的观察。有些修行窍诀,比如禅宗里讲的当下觉悟等也是如此。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刚产生最细微的时间,认为无法分,因为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所以这样的时间,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应该是成立的,这就是它成立的原因。

唯识宗认为,龙猛阿闍黎以观察三时的方式对于时间进行观察,破斥有部宗三时实有的观点,对于他们的观点,这种观察方式是合理的。但对自宗所承认的无分刹那,不能以龙猛菩萨观察三时的方式来推翻。前面已经讲过,这种说法在名言中不观察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安立。无分刹那与微尘比较起来,似乎有些不同,微尘可用六尘环绕的方式加以破析,而时间则有别,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只有当下的无分刹那实有存在,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当然,暂时在比较粗大的概念面前,安立现在有一种实有的刹那起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真正以中观最究竟的观察方式进行分析时,根本没有任何道理证成现在实有存在,大家应该这样了解。

然后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

对方给萨迦班知达发了这样的太过:如果真相唯识宗和假相唯识宗,都根本不承认存在外境,那么量与非量之间就无有任何差别了。意思就是说,你们唯识宗的观点,无论假相、真相唯识宗,都是万法唯心,不存在外境,那外境法就没有正不正确的概念了。为什么呢?比如说,不但外境的第二个月亮是假相,而且第一个月亮也是假相,因为外境都不存在,全是心而已,所以这两个月亮无有差别,黄海螺与白海螺也没有不同之处,因为外境都是假的。如是一也罢,二也罢,正确不正确等概念,对唯识宗来讲,都是一样的,这样名言中的万法永远也找不到任何差别。

我们有时会这样想:如果万法唯心,那实际上第二个月亮和第一个月亮都是一样的,反正外境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假中还有什么真的、假的?没有必要去分析,凡是外境都不存在。对粗大的概念来讲,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所有外境都是假的,花色的绳子与迷乱所现的毒蛇,除了识的显现之外,外境都不存在,那还有分什么真和假,全都是假的就可以了。按照你们唯识宗的观点,假人和真人也无法区分,白海螺和黄海螺也无差别,眼病者前显现的毛发和真正的毛发,也无有差别等等,有这些过失。

对方给唯识宗提出这样的问难,萨迦班智达站在唯识宗的观点,对其进行回辩:

现外境乃识本身,此者显现外无有,

实际上,正在显现的外境,根本不存在丝毫实质,全是众生心识的本体。

不管是山河大地,还是黄海螺、白海螺,凡是显现的外境,除了自己的心之外,无有丝毫实质存在。当然,站在经部宗的立场,柱子等外境是肯定存在,但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柱子等外境肯定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心显现而已,上面唯识宗的俱缘定因和明知因的推理,大家一定要搞明白。

以前法王如意宝传授因明时,也这样说过:明知因的内涵非常深,通过它逐渐能了达自心的本来光明,接近大圆满的一些直指心性的法要;俱缘定因主要通过推理的方法抉择外境不存在。前者建立外境是心的本体,而心的本性是自性光明,其推理接近大圆满的抉择方式;后者以推理的方式抉择外境不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了知,俱缘定因和明知因如何推证外境无有,一切显现如梦境般唯是自心。这一点,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行抉择,另一方面要实际地修持,即要将理论和修行结合起来。名言中应该了知,一切万法在外境中并不存在,以密宗的观点宣说,这是自心光明智慧的妙用;用显宗的观点诠释,外境根本不存在,它唯是心识幻化的如幻如梦的妙色而已。

因此,希望大家通过理证的方式抉择这些道理。若站在经部的立场,则承许外境存在,虽然此种存在并无究竟的理证,但暂时可以这样安立,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有几处讲到此理;但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名言实相一定要用唯识宗的观点来进行安立。

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万法唯心之理,并非因为是佛陀所说的缘故,就必须相信;我们不能盲目信仰,而应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最有力度的观察,比如下课以后,对这些内容,大家应该互相探讨。晚上你们在此探讨时,有疑惑的人可以举手提问,手举得特别高则说明疑惑较强,需要回答。所以学习因明时,若对佛陀的教义真的有怀疑,不用客气,不要害怕堪布答不上来,心想我在这么多人当中羞辱他不太好,就原谅他吧。即使我答不上来,但佛教徒中肯定有能回答地非常圆满的。一般对我个人而言,应该尊重的时候要尊重,但如果你从理论上真能辩得过,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如果大家对此疑惑都无法遣除,而你所说的道理能除众惑,或者你站在外道的角度,我们佛教实在是解答不出来,这样我们在外道面前也不得不顶礼。但自古以来,佛教都可以给出真实的答案,佛教徒当中,一个不能,第二个人站起来……最后用真理说服别人是最有力的。

在这里抉择外境为心,那为什么还有正确与否的差别呢?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回答。

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

我们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已经学过,在实际生活中,第一个月亮真实,第二个月亮虚妄;白海螺正确,黄海螺错误。其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习气坚固不坚固造成的,真、妄皆为阿赖耶识上的习气所显现,但有习气坚不坚固之别。例如白海螺,世间成千上万之人此种习气坚固,都认为共同看见这个白海螺,且时间也特别长;黄胆病患者以不坚固的习气,暂时见其为黄色。又如我们现在是人类,见到的水可以解渴,这是人类的习气比较坚固而已;如果做人的习气尽了,饿鬼习气成熟时,江河马上就变成肮脏的脓血。

以前根登秋佩大师曾说:我们当牛羊驴马等时,觉得绿草很好吃,当习气转成天、人时,原来的绿草就不能吃了。如果外境中,除了习气以外,真的存在实有的东西,那么一切众生见它都应该一样无有差别,但并非如此。所以,显现的外境与各自阿赖耶上的习气有一定的联系,习气坚固且时间较长的,则安立它是正确的;反之,则共许是错误的。我们在座的诸位都觉得新鲜疏菜好吃,此乃共同的习气成熟;菜有虫或已腐烂,就觉得不好吃,这个不能买,为什么呢?我们的习气认为它是非量。如果我们像瑜伽士一样二取融入智慧,则一切都是智慧的显现;或者变成其他动物时,也不会有做人时好坏的观念差别。所以万法唯心,并不只是唯识宗的说法,也不因为我们信仰佛教,不管正确与否都不得不承认,并非如此,应该要符合逻辑推理,也要符合众生的业感,这样才可以。

暂时来讲,我们站在人类的立场,无患根识所见虚空中的月亮,认为它是正量,这是因习气坚固,时间较长而这样确定的;眼识迷乱时所见的二月是不正确的非量,这是因暂时习气不稳固,时间也不长而这样判断的。这些道理,对于修行来讲,应该要注意。有些人说:“假如万法唯心,那什么都没有了,做善做恶没有差别,都是自己心的本体。”其实,这些人只是一知半解,听到一点表面上的字句,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听到他的这番话,就觉得非常可笑,没有必要这样显露自己的愚痴!好像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应该要深入地分析。学佛一定要用佛法的真理来调服自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下面是本品的最后一个颂词,萨迦班智达以摄义偈的方式对第一品作总结。

摄义的总结偈:

乃至承认有外境,其间因称所取境。

如若所知纳入内,境及有境别不成。

本颂总结了这一品的所有内容。总而言之,只要承认外境,那么在此期间,所取境是存在的。

昨天有道友说,按照经部的观点,外境微尘、自己的根、作意三者存在,依靠这三种因产生眼识,那时外境与自心不能同时;按照唯识宗俱缘定因来观察,外境与自心是同时的,那有没有前面我们破雪域派或其他宗派的过失呢?根本没有!站在唯识宗的立场,一切所知的万法抉择为自心,在这种情况下,外境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己心识的一种迷乱显现。除此之外,产生眼识的外境、根、作意三者,虽然表面上是产生眼识的因缘,但是它并非真实存在,应该这样了解。

依靠经部宗的观点抉择应该存在外境,而站在唯识宗的立场,一切所知抉择为自心,那这二者谁更接近于万法真相呢?应该是后者。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有些经典中说外境存在,也有些说外境不存在,那到底如何抉择呢?最不了义的是外境存在,暂时了义的是外境不存在而心识存在,最了义的是外境、心识皆融入法界,远离一切戏论。有些人认为,学习因明没有必要,只是增加分别念而已,还是安住在大圆满境界当中比较好,甚至刚开始学因明时,有几个道友专门到山里实修去了。一方面,我非常随喜他们的发心,但另一方面,光是盲修瞎炼,坐在那里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对三宝怀疑,没有正见的话,我觉得还不如学习因明好,也就是说,如果自相续中不具备因明的尖锐智慧,并以此断除自心的分别疑网,只是形式上安住,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本。所以希望大家在闻思过程中,应该想方设法生起真正的智慧,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那样,名言中因明的推理并不难懂,只要对中观推理有所了解的人,因明推理是很容易的;如果因明的推理能掌握,那对中观和其他世间逻辑,应该也会了解的。

有些人一听因明既然是逻辑,那我还是念"嗡嘛呢叭咪吽",念诵当然功德很大,但修行也不要太盲目了,我们还要面对很多的事情,有时会遇到一些知识分子,有时会遇到外道,与他们进行辩论、研讨时,如果自己对佛陀的信心,没有通过因明的观察生起真实的定解,那么很有可能别人一说,佛教里面这个不成立,那个不成立,你马上就被牵着鼻子转了;如果自己有一定因明的基础,那别人说什么也不容易被他所动。尤其现在是末法时代,与以前的时代完全不相同,古人比较老实,看的不多,听的也不多,按自己的传统去做;而现代人分别念炽盛,所接触的人纷繁复杂,所以于此五浊恶世,真正想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其途径就是依靠世间唯一的明目——因明学。

本品宣说完毕,在内心之中大家应该这样发愿:

生生世世不离开这样的智慧!

生生世世以因明的智慧来遣除各种怀疑、邪见!

生生世世在自相续之中生起真实的智慧!

这样,我觉得在世间当中,乃至生生世世,我们的人生才是非常有意义的!

好,今天学习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返回 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第八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第一课
 第八课
 第七课
 第一品 思考题
 第九课
 第四课
 第六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学 二、佛法东渐[栏目:中国佛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