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三课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307

第十三节课

思考题

55、有些人认为:“六度要逐一行持方可圆满,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不能修安忍……”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56、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你以后打算怎么做?

57、讲法、放生、念佛时怎样圆满六度?请一一说明。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58、按照《毗奈耶经》的观点,对哪几种人不能讲法?如果闻法时行为不如法,这会导致什么过患?正确的闻法方式是什么样的?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正在讲“所取之行为”,第一个“依止四想”已阐述完毕,紧接着讲第二个。

丁二、具足六度:

闻法的过程中,其实还需要具足六度。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有些人认为:“我布施的时候不能持戒,持戒的时候无法安忍,安忍的时候没办法行持精进、禅定、智慧。”好像六种波罗蜜多是东山和西山一样完全分开,这种说法肯定不对。无论是《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还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都讲了行持一度时其余五度可统统具足,也就是说,一个波罗蜜多可涵摄其他波罗蜜多,这即是大乘菩萨的最高境界。尤其《现观》讲最后几个加行时,经常提到一度涵摄余度而行持,此为正等加行圆满或者达到顶点的标志。

你们不要觉得:“我现在每天都在听课,布施的机会也没有,持戒的机会也没有,安忍的机会也没有……哪能行持六波罗蜜多啊?”不应该这样想。即使你没时间召集可怜的穷人发放布施,只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地闻受佛法,在闻法过程中调整威仪,也能具足六波罗蜜多。以前有些人对佛法不太了解,非要放弃闻法机会,出去化缘得一些财产,然后到处去布施,觉得如此才能圆满布施度,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只要具足下面所讲的方便,即使听一堂课,也可圆满六波罗蜜多。反过来说,假如你听法时行为不如法,则不但没有六度的功德,反而会产生众多罪过,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

一般而言,藏传佛教的大德在传法之前,都会宣讲闻法规律,故在藏地,除了没受过系统完整的佛法教育的人外,大多数人对闻法方式都比较了解。希望你们也能如此,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居住在哪一个城市,听闻佛法都要做到如理如法,只有这样,佛法的功德利益才会在自相续中生根发芽。

你们闻法是为了解脱,并不是害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说法,为了顾及情面,才装模作样地加入闻法行列,暂时听几句,这种心态不正确。大家首先应把发心调整好,尽量以大士道的发心来听,偶尔产生自私自利,也要依正知正念予以遣除,这样闻法才有真正的意义。

那么,听一堂课该怎样具备六度呢?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具体而言,

一、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法座上若光是一个板子,其他什么都没有,上师坐久了肯定很痛,所以应该铺陈坐垫。上师如意宝讲过,坐垫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否则,假如是一堆软软的海绵,上师陷在里面,一直爬不出来,大家都看着,这样也不太庄严。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

按理来讲,对上师的法座应当供养,但我们新经堂因为特殊原因,不允许随便摆放供物,好几个道友有意见,希望大家还是要理解。你们在自家佛堂供养就可以,再加上对我供灯、供花没什么功德,最好是在佛像前供养。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听课的地方同样是经堂,你们的上师在电视里,所以可在电视前供一些灯——开玩笑!这倒没必要。不过,一起学习的时候,对听法的屋子进行清扫、装饰,给大家提供电视机,这方面共同努力,也属于布施度。对闻法道友而言,电视机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它的确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电视机也代表上师,如果有条件,应该买个好一点的。有些居士房子特别好,但电视机破破烂烂的,上师在里面现种种相,很不庄严。甚至有些人好像只是摆个样子,二十几个人集中在一起,只有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放在桌上,根本看都看不见,听都听不见,这样不是很好。现在城市里的条件不是那么差,若实在不行,为了听法,大家凑几百块钱买个屏幕大的电视机,我觉得这不浪费。世人为了没必要的吃吃喝喝,浪费了多少钱?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大家也不要随便应付。

或许有人认为:“我们出钱买电视机,结果归那家所有,太划不来!”或者:“听课的人那么多,算了,还是用那台破电视表示一下就行了。”这样听课效果不是很好。你们现在听法,不一定非要上师在面前,通过什么方便令自己得到法益,对此就应作上师想,作善知识想。以前一个人讲法,几个人听,人多了的话,在一个场合有很多麻烦,而今科技比较发达,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听也可以,不同地方的人同时听也可以,对这些方便设备就要作上师想。

听法过程中,为此创造一些良好条件,都是在圆满布施度。山下有些居士比较大方,每次听课都买一些水果、矿泉水,这样以后,自己的布施度圆满了,大家也很开心,结果这个组的人越来越多。有些组什么都没有,连水也没得喝,最后人越来越少。其实不应该这样,你们并不是为了吃东西才参加学习的,虽然凡夫人有必要作布施,但没有条件也不能勉强。藏族有句俗话说:“人穷的话,让他布施财产是办不到的;人死了的话,让他站起来是办不到的。”如果实在没有钱,可以发愿下一辈子布施,但如果你有能力、有条件,则应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钱浪费在毫无实义的事情上。

概而言之,听法时尽己所能地作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

二、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高僧大德和修行好的人在闻法时,犹如享用甘露般,以欢喜心一直听着。而有些人可能是业力现前,每次上师传讲佛法,就在下面交头接耳,偷偷摸摸做很多事。其实,在听法时,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此时三门应当如理如法,心怀恭敬,断除傲慢相及轻蔑他人的行为。

实际上,这六度真正去做的话并不困难。若让你安住在远离一切戏论的三轮体空的境界中,对凡夫人来讲不太可能,但具足这六度的话,只要提起正知正念,经常观察三门,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三、安忍度:“不害诸含生”。

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当然,一边听课一边杀牦牛等大动物,可能做不到。但如果夏天特别热,许多蚊子叮你,不能一边听课一边“啪”把蚊子打死,或者看见地上有蟑螂、蚂蚁,使劲一脚把它踩死,这些行为非常可怕。

同时也不能损害旁边的金刚道友。有些人性格不好、行为不如法,平时好像没有时间,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闻法,他就开始把仇恨摆到桌面上来,用各种语言攻击别人、污蔑别人,这是不合理的。

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下来。我们山上听课的话,从家门口走到经堂不花一分钱,但城市里的人不是这样,为了闻法经常要花钱,若没有一点钱,不管放生还是听课都很困难。有些人为了一百天的放生,仅仅是车费,一年就要花几千块,对一般人来讲是个天大的数字。还有些人本来收入就低,为了听法坐公交车、搭出租车,有时候还要跟道友一起请客吃饭,这样花销非常大,如果安忍修得不好,心里会特别疼,比割身上的肉还难受。

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有些人可能前世福报不够,上师讲浅的法,觉得太浅了,没什么可听的,盼望着早一点下课;上师讲深的法,觉得像讲天书一样难懂,又盼望着早一点下课。然而对善根深厚的人来说,不管上师讲什么,浅显易懂的法还是高深莫测的法,都愿意欣然接受。

我个人而言,上师讲浅法也好、深法也好,从不会生厌离心,而且有种不可言说的欢喜心。就这个角度来看,可能自己前世曾闻思过。以前学物理、化学、历史时,我常生厌烦心,觉得这没什么道理,并不是究竟真理。但遇到佛法以后,对它每一个道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比如,《贤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看起来是一些普通故事,但我觉得里面的意义相当深。虽然我不是知识分子,可知识分子讲的世间故事,恐怕我不会特别爱听,而佛教故事再简单,还是乐意接受。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一次《贤愚经》,那时很多故事我没有记住,后来上师临圆寂前又讲了一次,当时我确实非常高兴。每个人前世因缘还是有差别,有些人学习佛法,深的接受不了,浅的也接受不了,其实不管学什么样的法,应当有种感恩心、欢喜心,这种心态就是具足安忍度。

四、精进度:“于师生正信”。

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我以前看过一个法师在佛学院讲法的录像带,那个法师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开心得不得了,而下面的弟子不知什么原因,一个个愁眉苦脸,伤心万分的样子,十八大罗汉的表情一一具足。如果我是那个法师,可能当下就会停下来,没必要让大家那么不高兴,但每个人的风格不同,我看那个法师特别欢喜。

按理来讲,听课时不要特别伤心、特别愤恨,每个人应当欢喜才是。为什么呢?因为听受大乘佛法的机会,在千百万劫中极为难得,这并不是偶尔获得的,也不是有能力、有勇气即可获得,而需要具备无量的福德、因缘,所以,即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和宣说大乘佛法的上师,要以欢喜的心态和姿态来听受。

其实,世间学校的老师讲课也是如此,假如学生们个个生嗔恨心,以非常不悦的态度来听,那老师讲什么都没兴趣——咦,你们的表情越来越慈悲了,这个要长期啊,不是今天一天就可以了。我们这里有极少数人,不管是听课时也好,下课后也好,我从来没见到他笑过,天天都板着一张脸——你已经知道是自己了,知道了就可以!

五、静虑度:“无散闻师教”。

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

平时听课的时候,放下其他一切琐事,这也是一种习惯。刚开始若经常这样串习,每次听课心就可以收回来;假如你总喜欢打妄想,想这个、想那个,那听什么法也记不住。其实,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孩童,开始时把他教育好的话,他的行为始终会如理如法,但如果他听课已习惯了心不在焉,则非常不容易改变过来。有时候上师在课堂上讲了最重要的教言,结果有些人下课后一问三不知,好像听课时没带耳朵一样,若问:“你刚才一个小时听了什么课?”“啊?反正上师讲了一些。”“到底讲了什么内容?”“我想一想、想一想……哎,现在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改天再说吧!”这些人实在值得惭愧,原因就是当时心没有专注,甚至上课时在本子上画大象、骏马。

世间经常有这种情况,老师在上面讲得热火朝天、非常起劲,不听话的学生却在下面一直偷偷地画苹果,苹果上有几个眼睛……讲完课时一个字也没听进去,那幅“巨作”倒完成了。这样的学生,我以前上学时见过很多,希望大家不要像他们一样,听课还是要专心致志,尽量圆满静虑波罗蜜多。当然,作为凡夫人,百分之百一丝不苟,一节课若有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全部专注,这也有一定困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人总比旁生强,像鹦鹉那样的旁生,经常训练的话,都会说“嗡玛呢巴美吽”,我们人想养成闻法专注的习惯,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六、智慧度:“解疑问难题”。

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1),即是智慧度。

其实藏传佛教的辩论,在佛教团体中推广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进过辩论场,别人给你提一个法义上小小的问题,你可能脸都红了,认为在对你人身攻击。包括现在有些道友做讲记、弄稿子,旁边一个道友说:“你不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改下来。”他马上面红耳赤地争辩:“你懂什么呀!这是我的权利,你没有资格发言。”其实别人是一番好意,完全是对事不对人,只要说得符合事实,你就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没什么不可以的。然而,有些人就像藏地有句俗话所形容的:“除了灶以外,没有见过世面;除了母亲以外,没有看过外人。”尤其是从未进过辩论场的人,别人说一句就接受不了,立即怒目相向、口舌相争,这样没有必要。

佛教的真正意义,通过互相辩论才能深入领会,希望大家也不要听完课以后,夹着书就跑了,应该互相探讨一下。探讨的过程中,开始可能有点不愉快,我最初参加辩论也是这样,偶尔心里不舒服,但十多年从来没有吵过架,跟许多有智慧的道友,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也能聊得很晚,从下午六点直到晚上十二点,甚至半夜三四点还在辩论。有时我到有些堪布家去,对一个问题开始争论,今天弄不清楚,明天继续……半个月以来都是这样,直至把问题搞明白为止,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印象很深。

所以,学习佛法应像提炼纯金一样,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疑惑在智者面前摧毁无余,对于佛陀所讲的逻辑推理至高无上,生起一种稳固的定解。否则,你什么都没接触过,认为自己的分别念千真万确,结果通过正理一观察,如同纸上倒水一样马上就烂了,你自以为无坚不摧、颠扑不破的智慧,根本经不起任何观察。

因此,听完课以后,大家辅导时一定要探讨,探讨过程中不要生气。别人针对的是法义,又不是针对你,有什么可气的?现在很多居士研讨的时候,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从此之后,在彼此心里永远留下一道伤痕,见面再也不打招呼了。哪有这样的!我们在辩论场中,经常用最尖锐的语言有意无意地攻击对方,比如,我明知他懂这个道理,却用最尖锐的语言破他的观点,令其招架不住,虽然不是挖苦别人,但依此方式可以观察他的智慧,这种现象在辩论场上不计其数。可是有些道友没有上过这样的“战场”,完全像纸老虎一样,一捅就破,一破就生气,这非常没有必要!

以上讲了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大家务必要具足。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其实修行也要观察自己具不具足六度,如果不具足,说明修行不如法。汉地藕益大师讲了,念佛亦当具足六度:念佛时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时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念佛时不挂怀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时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念佛时不随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念佛时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称之为真念佛。

放生也可具足六度,例如,放生本来是无畏布施,同时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这是布施度;从小乘来讲,不害众生就是持戒,从大乘来讲,直接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持戒,在放生过程中,既不害众生也利益了众生,这是持戒度;放生时忍耐严寒酷暑、艰难困苦,以及他人的谣言或攻击,这是安忍度;不管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劳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间断地放生,这是精进度;放生过程中,没有什么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静虑度;通过念咒语、念经文加持所放众生,为其播下解脱种子,或者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摄持放生,这是智慧度。

按照阿琼堪布的观点,不但闻法者应具足六度,传法者也同样如此: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度;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度;自己能接受甚深法义,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恼,即是安忍度;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不厌其烦,即是精进度;心专注佛法的词句和意义,即是静虑度(讲法者肯定具足禅定度,心若没有专注,一堂课肯定讲不下来。听法与讲法比起来,讲法时更容易专注。听法则不像这样,身体虽在闻法行列中,心若一直杂念纷飞,非法的念头此起彼伏,除非别人有他心通,否则根本看不出来。所以,听法者像芒果一样有四种类型,有些人外表很专注,内心也很专注;有些人外表特别专注,一直盯着法师,心却早跑到外面去了……然而,讲法者如果稍微不专注,口中无法滔滔不绝地讲出来);通过三轮体空、如梦如幻的境界摄持讲法,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度。

总而言之,不管听法、讲法,还是放生、念佛,做什么样的善事,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作为听法者,还要认真依止其他威仪。如《毗奈耶经》云:“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其中讲了对几种人不能传讲佛法,我们也应依此观察,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法器。

对哪几种人不能传法呢?

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世间人学习文化知识,尚且要懂得尊师重道,出世间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获得。

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

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当然,如果上师特殊开许倒可以,否则,不管太阳再强、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伞。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经,大家在草地上听课时,有时上师开许持伞,有时不开许,故意让弟子苦行。记得以前在五台山东台顶,上师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上师不开许打伞,说:“现在是夏天,小麻雀在外面都不会冻死,你们最好不要打伞,也不要用披单蒙头。这样听法,象征着对佛法的恭敬!”于是大家全身淋透,一直在那里听。现在人可不是这样,上师讲法的时候,若下大雨却不让打伞,肯定抱怨连天,觉得上师太不慈悲,孰不知这是对佛法的恭敬。

4、持杖:拄着拐杖。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为。

6、缠头: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

《入行论》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这个偈颂跟《毗奈耶经》的教言基本上相同。

所以,听法一定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否则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以前也讲过,这样来世会转生为鹦鹉(2)。汉传佛教的《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飡采,后生长耳驴中。”意思是说,听到了正确的道理,心里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不想依法修正自己,这种人将来要去做习性倔强的长耳驴。又云:“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听受佛法时心不专注,甚至在下边说三道四、交头接耳,一会儿发信息,一会儿吃瓜子,一会儿偷偷地聊天:“哎,最近身体怎么样?来来来,我们开个‘小会’,那边讲什么不要紧!”——我们学院是正规佛教道场,一般没有不如法的现象,而外面人在听法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很过分的行为。如此扰乱他人听法,将来会堕为耽耳狗(3)。《赛美经》中还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个人假装听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规规矩矩,可是心不诚,始终怀有杀生、偷盗等恶念,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寒热等苦。其实闻法对每个人来讲,是希望自他得到利益,并不是想依此堕三恶道,故而务必要如理如法。

以前讲《三戒论》时也讲过,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4)。可是,现在有些人真的不懂,个别法师讲课时,自己戴个小小的帽子,下面每个人也戴一个帽子。假如法师是位比丘,那么有多少个人,就产生多少个恶作罪,这非常不值得。还有些地方的人穿着鞋听课,也是需要遮止的。这并不是藏传佛教标新立异,而是《毗奈耶经》的观点。

可惜很多寺院的法师,没有正规地闻思过,对这些道理不一定懂。所以,现在有这么好的因缘,希望法师也好、居士也好,一定要好好学习。有时候看一些信众的行为,就能推知他有没有听闻过佛法,如果行为很有规矩、修行很有次第,此人肯定以前闻过佛法。而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从来没有听过法。所以,闻法时调整威仪非常重要,不要依靠佛法来造恶业。

这以上讲了不能做的一些行为,下面讲应当做的行为:

《本生传》中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要怎么样做呢?

“坐于极下地”:传法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闻法弟子应坐得比上师低,不能与上师平起平坐,也不能让上师坐在矮矮的小凳子上,自己则坐在高高的豪华沙发上。现在有些人听课时,把电脑或电视放在地上,自己在高大的椅子上,居高临下地接受佛法,看起来很不舒服。虽然那不是真正的上师,但上师的图像在里面,还是要有一种恭敬心。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大经堂讲法时,一部分道友坐在左边台阶上,位置比上师高,上师显现上很不高兴,批评道:“你们都坐得比我高,那我没必要传法了,你们给我传法吧!《毗奈耶经》是怎么讲的,你们没有看过吗?统统给我下来!”

因此,外面的道友依靠电视听法时,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坐在地上。但若脚不方便、身体不太好,或者房子实在特别小,没有地方坐,个别人坐在沙发上也可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观察过失和功德,看你们行为如不如法,有没有戴帽子?有没有穿鞋?坐得怎么样?……这些都要值得注意。

“当具温顺仪”:听法时应具足温顺、调柔的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

“以喜眼视师”: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但也不能过于欢喜,一直咧着嘴笑,上师在那边讲课,你在这边嬉皮笑脸,甚至还对上师使劲招手——上师正在讲课,招什么手啊?你如理如法地在下面听就可以了。

“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犹如饮用甘露般接受法义,津津有味地专心谛听。

《父子合集经》(5)中有一句话:“善巧方便说法师,能示真实无为道,志求寂静菩提者,应当恭敬常亲近。”这个教言我非常欢喜。具有善巧方便的善知识,能宣说真实的无为道,作为志求寂灭菩提的人,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本来还有好多内容要讲,但时间不够了,算了,只好让它永远消失在我智慧的法界中了,好可惜噢!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增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却以分别念妄执为存在。

(2)《极乐愿文大疏》云:“尤其是在听法时,如果没有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那么必将犹如在覆口的容器上注水一样,任何法义也无法铭记于心。如果在此时说绮语,则成为自他闻法的障碍,经中说此为舍法罪业,将转生为鹦鹉。”

(3)耽耳狗:听到一点动静,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狂吠乱叫,搅扰四邻不安。

(4)《三戒论》云:“二十六种说法聚:听者立卧己低坐,前行自行道边缘,覆头手抄披单者,拊肩抱项戴顶髻,戴帽冠鬘缠头者,乘象马与轿车者,着履拄杖持盖者,持兵器剑弓箭者,披甲者前不说法。”

(5)《父子合集经》:二十卷,宋朝日称等奉诏译。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二课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四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四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六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五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八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六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六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四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一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十二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栏目: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总结全文[栏目:证严法师]
 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栏目:徐文明教授]
 怎样才是《地藏经》中犯食佛物之罪?[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三七○ 苏芳树本生谭[栏目:第五篇]
 五家七派宗风详解[栏目:禅宗文集]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栏目:明昆长老]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讲[栏目: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栏目:曹越]
 心意安住的地方[栏目:永海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