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摄颂释 第十四课
 
{返回 般若摄颂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3

第十四课

思考题

1.为什么书此般若经函赠最上有情有这么大的福德?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般若法门?

2.请以苗芽的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也谈谈你对闻思修的看法。

3.以太阳和龙王的比喻阐述菩提心的功德与利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般若摄颂》。前面讲,将《般若摄颂》缮写后赠送给能通达且能为他人传讲的最上有情,其功德远远超胜让无数世界的众生获得阿罗汉果位,下面讲它的原因。

子二(彼之原因)分二:一、真实原因;二、以比喻说明。

丑一、真实原因:

因说第一修学此,能宣诸法此空性,

闻彼声闻速解脱,证得独觉佛菩提。

有些人问:为什么前面所讲的福德超胜一切?可能我们有些人也会想:为什么为人宣讲般若,或将法本书写后赠送给他人有那么大的功德?因为欲界众生怀疑心特别强,再加上自己对空性法门或圣者教诲的意义并不是很精通,以如上种种原因就会对圣法产生疑惑、不信,而对产生五毒烦恼等的非法处则会深信不疑,不过这就是凡夫愚者的悲哀。

颂词这样回答:“说第一”(《中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1)),菩萨因能宣说缘起性空故而得名,当然也可指在座的能宣讲空性法门的人。因为说法第一的那些菩萨,能修学此般若,还能将这样的大乘法宣讲给其他人,故功德极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空性法理能摧毁轮回的根本,当有缘众生听到菩萨宣说此法后,根据根机不同,则能获得相应的利益。智慧浅薄的下根者通过这样的空性法就能认识五蕴虚幻不实,就像《阿含经》中所讲那样:“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从而证得人无我空性,而获得声闻的果位。中根者则因现见顺逆十二缘起的道理,从而获得中佛(即辟支佛)或独觉的果位。上等根机者则因现证万法等性,从而获得大解脱的佛或菩萨的果位。

可见,空性是解脱的唯一因。《释量论》云:“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2)意思是说,见到空性之后才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而其余修行只能起辅助作用,或者说只是现前它的方便。所以,所有想获得解脱的人士,皆应对空性法门产生信心,并认真闻思修行。而世人太过愚痴,他们认为万法实有故死死耽著,而一讲空性则接受不了,这样将永远沉溺轮回而不能获得解脱。如今我们因缘极为殊胜,遇到了这样的大乘佛法及讲修此法的善知识和善道友,自己也生起了难得的信心,故大家一定要珍惜!

其实,值遇这样的法门,也远远超过获得小乘的解脱。所以,即使我们对此大乘佛法生起邪见或疑惑,也要精勤修学。以前,获得小乘罗汉果位的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之间有这样一段值人深省的公案:迦叶尊者常以神通观察,只要给这些有缘众生传授佛法,他们马上就能获得小乘阿罗汉果位。但文殊菩萨经常提前给他们传授大乘佛法空性法门,因为这些人是小乘根机,接受不了大乘空性法理,结果生邪见甚至毁谤而堕入恶趣。后来迦叶尊者实在有点接受不了,就到佛陀那里去“告状”:我明明知道传法后他们能获得解脱,但文殊菩萨每次都抢在我前面给他们传授大乘空性法门,结果这些众生全都堕落了,您说文殊做得对不对?佛陀说:文殊菩萨做得对,因为宣讲大乘空性法门的利益很大。迦叶尊者不解地问:他们都堕落了,怎么还对呢?佛陀告诉他:虽然宣讲大乘空性法门后,他们会因生邪见等而堕入恶趣,但他们相续中已经种下空性法门的种子,所以很快的时间中就能从恶趣解脱出来,而且极短的时间就会遇到大乘佛法而获得佛果。而你给他们传讲小乘法,虽然暂时能获得阿罗汉果位,但会很长时间入于希求自我解脱的灭尽定中,后来还要依靠佛的劝请才能从中出定并进入大乘。若依文殊菩萨的教化方式,在入定时他们早已获得了佛果,并任运展开了度化众生的事业。当时佛陀讲了这样的教言。

表面上看来,我们让人学显宗、密宗等大乘佛法,已经毁坏了众生的根机,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大乘佛法,就不会有生邪见、毁谤等极其过分的行为,由此导致的可怕后果也不会存在。但实际上,就像《入行论》里面所讲那样,谁与之结缘也会获得殊胜的解脱。的确,即使我们对般若法门生不起真实的正见,也应与之结缘,这有很大功德。大多数众生因为迷惑太深的原因,一讲到空性法门就没兴趣。六祖在《坛经》中也说:“世人愚迷,不见般若。”确实,愚昧而执迷不悟的可怜世人,不可能对殊胜的般若法有兴趣。

现在一座大城市有百万乃至千万人口,可是学习佛法的只占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绝大多数都不学佛。而学习佛法的人中,对般若法门有兴趣的人也少之又少。去年我了解了一下,学净土和前行的人还算比较多,但学般若法门的,一个城市建立一个组也很困难。有些城市学前行和净土的有两三千人,但学般若法门的只有二十来人,百分之一都不到。可见,世人与般若空性的缘分确实少之又少。而我们即生中能遇到这样的般若法,就一定要生起信心;若实在生不起信心,就要这样观想:佛陀的金刚语不会欺骗我们,既然佛陀说一切法中般若最殊胜,那我们无论如何也要生起信心。

不说其他经论,就是《般若摄颂》,处处皆可看到佛陀宣说般若殊胜性的金刚语。为什么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句中,唯一顶礼四圣者的来源——般若佛母呢?这是因为,不仅三世诸佛以般若而现正等觉,而且一切圣者皆依般若而生。若我们对这些金刚语能在心中反复串习,那对般若法门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欢喜心。依靠这种欢喜心,就会引发希求心;有了希求心,才会悦意接受。若最终般若法义与自己的分别念融为一体,那就获得了开悟。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除了极个别前世有缘者以外,不可能一遇到般若法门,马上就大彻大悟。

丑二(以比喻说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说;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说: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世间当中,松树、柏树、榆树等任何树,首先要有种子,然后由种生芽,若没有苗芽,那各种各样的树也不可能有。若无树,那树枝、树叶、树花、树果也绝对不会有。同样,如果没有佛母般若所宣说的像苗芽一样的胜义和世俗菩提心,那像树木般的佛陀果位也不会出现。如果佛陀没有,也不会有枝叶花果般的帝释、梵天以及声闻、菩萨等佛说法的果。由此可见,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菩提心非常重要。

其实,殊胜菩提心的来源就是般若,它在《般若经》中讲得最详细。有些上师说念阿弥陀佛就是菩提心,或做善事就是菩提心,虽然从广义上讲,这也可以属于菩提心,但真正的胜义、世俗菩提心可能并不那么容易。实在说,没有般若法门,菩提心就不可能有;没有菩提心,世间的诸佛菩萨也不会存在。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意思是说,声闻和缘觉由佛而生,佛由菩萨生,而菩萨的因是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也即这三种因缘聚合时佛子才能出生。由此可知,没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一切圣者皆不可能安立。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意思是说,无上菩提之主因有三种:一是如山王般坚固的菩提心,二是遍及十方的大悲心,三是不依二边的无二智慧。可见,没有这三者,就不可能获得佛果。因此大家皆应清楚,一切圣者的来源就是世俗和胜义菩提心,而它们也依般若出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经常看书、听课,因为不学习,思想就会停滞。的确,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听受圣者的教言都不会障碍你的修道。有些人这样讲:我是实修者,所以不用闻思,因为听课等会扰乱我的禅修,或者说让我的心产生分别念。不过我觉得:即使你每天都闭关实修,也应抽时间看一些般若等殊胜的显密教法,还要看一看宣讲佛陀教义的上师开示,而它们绝对不会对你的修行带来障碍,因为缘起如是之故。

的确,学习非常重要!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大家皆应好好学习。至于所学的内容,如果自己有各方面的因缘,或者说有兴趣,古今中外的学说都要学。如果我们没有懂得古代的重要学说,就不可能知道古人的传统、素质、德行及文化教育,所以也应了解古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理念和文化传统。若不知道,那我们就不可能继承或延续古人的智慧。现代人就是因为没有古人的传统,很多都不像人,天天都像发疯了一样。而现代的思想学说也要懂,如果不懂,除非你在山中什么事情都不做,天天都闭关实修,这就另当别论。若不是这样,而是想随顺世间弘法利生,那现代人的思想、希求、爱好以及生活方式就应该懂,所以国内、国外的很多知识都要学。真的,若不是时间太紧,很多知识我都想去了解,因为知识于人有太多利益。

当然,这是从总体上讲的。最根本的我们还是要修学了脱生死的空性法门和其他诸佛菩萨的教言,也就是说主要精力和时间应放在这上面,而且每天都要不断下功夫。如果天天都是研究物理学,天天都钻研古文化和历史,那也没有必要。以前我遇到一位考古学家,他在一个山谷呆了二十年,我觉得这是浪费人生,根本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应像无垢光尊者所讲那样:就是要了脱生死。故大家天天都要念诵非常有加持的经典,还要看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法宝,比如《大般若经》、《高僧传》、《大唐西域记》等。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现在传世的600卷《大般若经》,是在国王等的邀请下,玄奘法师等在玉华寺经过四年时间(公元660年~公元 663年)才翻译完毕,好不容易啊!但我们现在看了没有?不要说四年,可能四个月或四天的时间也没花。

但以前的高僧大德并不是这样,他们对般若很有信心,历代很多高僧大德都因读般若而开悟。像《续高僧传》(3)中的慧布禅师,他就因读《大品般若经》而将自己的烦恼全都消于法界,最终大彻大悟,后来还成为国师。但现在很多寺院的高僧大德会不会读啊?可能这种情况看都看不到。因为通过很多上师的介绍来看,现在闻思修行的气氛越来越淡薄。作为后学者或佛陀的追随者,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如果前辈大德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珍贵的法宝一直放在那儿,上面布满灰尘,那就非常可惜!

如果有信心,在读一部经或看一部论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深深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或一切万法的真相。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过来的。而菩提心的来源就是《般若经》,现在也很容易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经常读诵。可是很多人每天都忙着琐事,而忘失了菩提心。《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的确,虽然表面上看来做了很多事情,但若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很有可能会增长执著,或增加自私自利的心。外面有些发心人就是这样,他们经常宣扬自己:我今天做了什么什么事情。有一位法师开口就讲自己的功德:我今天遇到了一位清华大学的人,他对我很恭敬;我昨天遇到了一位大老板,他对我也很恭敬;我前天遇到了一位美国人,他对我也非常恭敬。其实,对自己恭不恭敬并不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让众生得到利益。但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来源就是《般若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所以大家务必读诵修学。

《入中论自释》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说:有一个宗教崇拜月亮,但他们不顶礼十五的圆月,只顶礼初月。就像这样,我们对佛不一定要顶礼,而要顶礼佛的因——菩提心。那菩提心的因是什么呢?就是般若。为什么我们要对《般若摄颂》这小小的经函顶礼呢?就是因为它是成佛的因,无量众生都要依靠它才能获得解脱。前段时间,我给来学院开法会的道友藏文《般若摄颂》的经函,从他们的语言和表情来看,好像并不知道般若的功德。实在说,我们学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从心中有一种信仰或体悟。美国有一位学者也讲,在给别人讲课时,一部分是通过语言来沟通,一部分是以心灵来沟通。的确,我们也需要在心上得到受用。否则只是脑中记很多教证、理证,口中讲得天花乱坠,也不一定有真实的利益。如果讲者、听者从内心对般若生起不共的信心,这就是可喜的转变。有了这样的转变,一生中自己的行为就会有原则。哪怕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违缘,也不会舍弃。而依靠这种深入骨髓的信心,就能有所感悟。

寅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卯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这则比喻讲,在这个世界上,何时光芒万丈的太阳普照整个大地,此时所有众生就开始勤勤恳恳地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来讲,大地上的很多欲界众生都是这样的。拿人类来说,太阳出现以后,城市里的人就开始出现上班的高峰期,农民也开始辛勤劳作,牧民也开始放牧。而旁生,蚂蚁也从洞中出来了,鸟雀也离开了巢穴……

昨天晚上我窗户上有一只小蝴蝶,另外还有一个小生命,因为外面雨下得很大,所以它们一直趴在那儿。可能多管闲事吧,半夜三更我还打开灯看它们,它们依然趴在那儿。早上起来时也如此,而太阳出现后就飞走了。当时很多小鸟雀也在院子里叫:早起!早起!早起!我不禁想起:昨天下这么大的雨,不知院中的花又凋落了多少?同时孟浩然的诗也浮现在眼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前读中学时,班主任老师特别喜欢念孟浩然这首诗,他经常一边看着窗外,一边拿出表情来吟诵。“六一”儿童节那天,我看见他头发全都白了,当时我也回想起他给我们辛辛苦苦讲课的情景。虽然我汉语学得不好,因为小学没有打好基础,但对老师却深怀感恩之情!

与阳光出现,人们就开始行持各自的事业相同,任何一位智者为了得到般若智慧或佛的果位,而努力发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总有一天就能获得佛果的智慧。一旦拥有这种智慧,就能照见一切万法的真相,从而向一切众生放射出打开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安乐。由此也可看出,要帮助众生就要有菩提心,一旦有了菩提心的芽,树、枝、叶、花、果之类的功德法就会出现。

在世间,一个人要想做一件事情,也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利益众生,那就要有菩提心。《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意思是说,佛陀经过多生累劫深深思维,了知菩提心最饶益众生,无量众生依靠它皆能顺利抵达彼岸,即获得最胜乐的佛果。这里也讲,一切殊胜安乐的来源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来源就是般若,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毁谤、舍弃大乘般若法,而应以恭敬心来受持。

若能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小小的功德,其利益也相当大。《宝积经》云:“假使众生充满三有,各各造作如来塔庙,其量高广如须弥卢山,于殑伽沙劫,各以种种上妙供养。若菩萨以不舍一切智心(4),持以一花奉施彼塔,所获福蕴复过于彼。”可能大家也清楚,在无数塔庙前,用世间种种上妙供品来作供养,这对我们来讲并不现实。可是依靠菩提心,当然上等者是胜义菩提心,若没有,也要以世俗菩提心摄持,若能如此,其功德就不可思议。

这些道理,我以前讲《入行论》第一品时,也给大家作过广泛介绍,恐怕有些人早就已经忘了。的确,很多人在世间法方面习气非常重,一些流行歌和无关紧要的偈颂马上都能记住;可是佛法方面的道理,怎么样记也记不住。因此我要提醒大家,在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方面,一定要再三思维。而一旦生起菩提心,成佛就不是很遥远,就像曙光出现后,太阳的出现就不再遥远一样。而现在大家修学般若空性,就是生起菩提心的前兆,一旦拥有菩提心,成佛和利益众生就很容易。

拥有此机会时,大家一定要有欢喜心。世间人赚了几十万,也认为自己很有福报、运气很好,一直兴高釆烈。可是,很多人在遇到殊胜的般若法时,竟然没有感觉,甚至还将之抛之脑后,这就非常可惜。我是这样认为的,即生中能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一定是千百万劫积累资粮的善果,当然还有传承上师的加持和恩德。这么好的因缘具足时,虽然不敢说即生一定能拥有超凡的证悟,或规模宏大的弘法利生事业;但对大乘空性法门生起坚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这应该能做到。所以我希望各位,虽然不敢说每个人都要拥有超越生死的把握,但一定要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因缘难得,务必珍惜!

卯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如无热海无龙王,此赡洲河岂能流?

无河不生花及果,亦无大海众宝色。

无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间岂能生?

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成无。

如果无热恼海中没有龙王,那么南赡部洲这些依靠龙王的威力所产生的百川怎么可能流淌?如果这些河流没有,也不会有河流所带来的潮湿,由此世间各种花果也不可能产生。而在河流汇合的大海中,也不可能有各种各样显色和形色的珍宝。

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龙王般的菩提心,那么依菩提心而生的佛陀智慧在世间中怎么能出生?如果没有河流般的佛陀智慧,那依靠它而产生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功德也不可能有。如果这些如花般的功德没有,那树果般的三菩提也不会有。由此,如海般的十力等佛陀之法就不会存在。

这里讲得很清楚,大悲空性藏的菩提心不可缺少。如果具足它,世间一切道果功德全都能具足。如果没有它,一切道果功德都不可能存在。有一本书叫《菩提心义》,其中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若不知此根本,菩提心也不会有,由此成佛也无从安立。《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由此可知,没有菩提心,也不会有佛。

当然这些道理非常深,可能个别道友对其中的甚深含义很难通达。若能长期闻思,还对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有虔诚的信心,并诚心祈祷,那自相续就一定能生起远离一切戏论的般若境界:许多传承上师的教言都是这样讲的。而上师们的窍诀根本不会欺惑我们,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若能了知菩提心的功德,那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时,就不会选择盲目追求自我寂灭的自私自利的声闻道,即使能获得阿罗汉果位也不会去希求。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佛陀涅槃后四百年时,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499位断除烦恼障的阿罗汉发心结集三藏,欲作《大毗婆沙论》。当时有一位学习大乘、精通三藏、智慧无比的世友尊者,他也想参加。但诸阿罗汉对世友尊者说:你没有得到阿罗汉果,没有资格参加结集。世友尊者说:“我顾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 当时,诸阿罗汉根本不相信他的说法,还劝他速证阿罗汉果。于是世友尊者将线团抛向空中,此时空中很多天人接住线团请求说:“方证佛果,次补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赖,如何于此欲证小果?”当时,诸阿罗汉见到这样的情景后,皆在尊者前忏悔,并推请他为上座。在结集的过程中,在法义方面有疑惑的地方,也请尊者裁决。

方便的时候,大家皆应看《大唐西域记》,但它并非《西游记》。现在很多人看一些故事的时候,就看里面的打仗等不良情节,这不太好!其实,这些并没什么看的,因为它只增长贪嗔痴心。要看的话,就看其中好的格言、教言,这对自己乃至他人的今生来世都有利益。所以,在希求知识和功德时,千万不要看那些给我们带来不好影响的东西。但智慧浅薄的人往往看得很表面,里面甚深精彩的意思根本看不到,这就非常可惜!

的确,菩提心非常殊胜。因为依此而获得的果位,及利益众生的事业都非常广大。但首先,大家在遇到千真万确的般若法门时,一定不要有怀疑;若不了解它的功德,轮回就很漫长。《大智度论》云:“不眠夜长,疲倦路长,愚生死长,未知正法。”大家也清楚,虽然晚睡只有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但睡不着的时候,就长夜难熬,因为这比平时过很多天都要难受。在疲倦的时候,因为体力不支,就会觉得路途非常遥远。如果是不懂佛理的愚笨者,那生死轮回就很漫长。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般若空性的意义,若懂得,就能获得高僧大德在传记中所讲认识心性的快乐。

看了高僧大德的传记后,我有种感觉——非常自卑。最近我在看印藏修大手印和大圆满成就的大德们的《道歌集》,每一位大德在见到本性后都唱一首道歌,看起来他们获得解脱非常容易;但我们不知为什么这么难。虽然说认识心性本不困难,而一旦通达空性,对每天都执著的这些法,就不会再觉得有意义;可是现在只是口头上说,实际上还没有做到。其实,若我们能像以前的大德那样,心一直专注在法义上,当下就能认识万法的真相。到那个时候,在你的境界中,一切外面的不清净都会荡然无存,光明磊落的境界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所以大家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也应常看一些有加持的道歌,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开悟,从而获得无上的安乐!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中观根本慧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2)法尊法师所译《释量论》为:“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

(3)即《唐高僧传》。

(4)指菩提心。


{返回 般若摄颂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十三课
下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十五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五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八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十七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课
 般若摄颂释 第六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一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九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九课
 般若摄颂释 第八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建寺庙遇到障碍是共业吗?如何消除?[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九讲[栏目:南亭法师]
 莲宗第十四祖 民虚云老和尚[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20.菩提心[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关于电视的开示[栏目:波卡仁波切]
 五蕴法门[栏目:杂阿含经选集]
 极乐世界的殊胜境界[栏目:大安法师]
 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8 限制自己的活动[栏目:铃木俊隆]
 待婢仆 身贵端[栏目:蔡礼旭老师]
 月桂树、香桃木和梨树[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