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八课
 
{返回 中观庄严论解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7

第十八课

《中观庄严论释》总义当中,前面已经讲了,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讲,任何相之所缘都不存在的缘故,任何法都不承认。也就是说,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见解时,一切万法皆不承认,这就是他们的究竟观点。

在这一问题上,对于有、无等任何方面的立宗,无需分开二谛即可一一驳倒。

中观应成派在建立自宗时,拒绝一切承认。大家应该清楚,一切万法如果存在一种真实的自相或有产生、无产生等,中观论师在抉择正见时也可以承认,但是万法无有任何真实体相的缘故,也就根本没办法承认。比如说,一个人从未偷过任何东西,那么,因为你自己是清清白白的,根本没做过任何坏事,别人无论如何指责你也没什么可承认的。

在辩论场当中,有关中观应成派有无承认的话题,对学过因明和中观的人非常重要。当然,在佛教不是很兴盛或者没有系统闻思传统的场合中,对于中观应成派有无承认这一问题可能根本不会重视。因为他们没有以理抉择的中观正见,所以,对中观有无承认或者正见是否存在等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有些人可能认为:为什么一讲中观,就在有没有承认这一问题上辩来辩去啊?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我们在抉择某一问题或者某一法时,在它的本来面目上有没有一种真实法存在?如果确实存在一法,那我们在语言和内心当中都不得不承认它存在;但是这一法并未在本相上真实存在的话,我们的语言和内心也就没什么可以承认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真正教义就是如此,而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观点,非常契合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教义。但很多人对这一点并不清楚,由此才导致产生了上述想法。

其实,唯有真正的辩论场所或者真正以理抉择的场合中,才会对中观有无承认这一问题进行观察。其他闻思不太兴盛的地方,对中观有无承认的问题根本一无所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在中观应成派最终无有任何承认这一问题上,根本不需要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来观察,对于任何方面的承认和立宗全部一一破斥。在抉择正见时,也根本没必要以“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方式来分开二谛。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中说:事物的本相上无有任何可以成立的法,那么,我们要承认什么呢?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如果以二谛各自的任意一量来衡量的话,当然不加区分是无法进行破立的,

反过来说,在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以胜义量或世俗量分别进行衡量时,如果不加区分也就根本无法破立。比如以胜义量进行抉择时,如果没有讲万法在胜义中如何不成立的道理,对很多问题根本无法抉择;以世俗量进行抉择时,说万法在世俗中成立,如果不加区分也是根本无法成立。

这里已经将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掺杂在一起。因为没有任何承认时,不需要分开二谛,可以一概遮破;反过来说,运用二谛分开的量进行抉择时,必须二谛分开,否则也就无法破立。

这也完全是由于在此处是以真实胜义二谛双运的实相观察理智作为正量来衡量的。

那么,不需要观察二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中观应成派在真正观察胜义谛和世俗谛双运的实相智慧面前,根本不成立二谛分开之理;或者,以二谛双运的理智作为正量来衡量时,一切万法的体相根本不成立,在这一过程中,你区分何时成立、何时不成立也就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因此,中观应成派有时候承认、有时候不承认,需要区分两种情况。《入中论》抉择第六地真正的正见时,根本不观待世间法,因为世间愚者不是此处的正量。世间人对于自生、他生、共生等无论如何承认,都没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而是将一切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需要观察胜义谛中不存在、世俗谛中存在。

如《入中论释》中

此处的《入中论释》,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的藏文版中说是《入行论》。但是,德格版本和青海民族出版社的藏文版本上是《入中论释》。从意义来讲,应该是《入中论释》。因为《入中论释》中讲到:自续派对月称论师发出太过:如果不承认胜义谛和世俗谛,那你对这些问题又该如何抉择呢?这时,月称论师说:无有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一点,我是承认的。

并且,引用教证对此进行说明:

引用教证云:“胜义中无有二谛,诸比丘,此胜义谛乃唯一也……”

月称论师引用佛经的教证说:胜义中,所谓的胜义谛和世俗谛并不存在。为什么呢?佛陀对诸比丘说:胜义谛乃唯一谛。也就是说,以真实胜义谛观察时,所谓的世俗谛根本不存在,而是唯一的一谛。从究竟观点来讲,一谛也不成立,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与此相似的教证,在《澄清宝珠论》中也引用过(1)。

因此说,月称论师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为什么名言没有随唯识宗的观点而建立呢?现在正在讲其中的原因。因为月称论师在抉择见解时,对于心的本体或者是不是心等概念一概否认,包括世间所承认的法也一概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入根本慧定的智慧这一角度,一一破斥所有万法。

一开始就着重抉择了真实胜义,

月称论师在《入根本慧论》、《显句论》为主的论典中,针对应成派不共的利根弟子,一开始就直接遮破了一切万法的存在,着重抉择了真实胜义谛。他是怎样抉择的呢?

因而是将缘起显现不灭这一点作为观察对境或者以它是证悟胜义之方便或途径作为辩论主题而抉择大离戏的。

月称论师是如何遮破的呢?他在抉择真正胜义谛时,将“缘起显现不灭”这一点作为辩论的主题。比如说“柱子”,在未经观察时,因缘具足之后可以产生柱子的显现,月称论师将此作为焦点进行辩论,说此柱子无有自生、无有他生、无有共生等。或者说,所谓的“缘起显现”,是证悟胜义谛的一种方便门,是证悟胜义谛的一种途径,将此作为辩论主题进行抉择。如此抉择以后,最后将一切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所以,月称论师在抉择正见时,就是将缘起显现不灭作为焦点,将名言缘起显现的这些法作为证悟胜义谛的途径。也就是说,世俗中不需要加任何分别,对外道所承认的神我等,以及佛教内部所承认的柱子、瓶子、山河大地、依他起等任何一个法,通过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因进行推理,就如同阳光照射在雪团上时会立刻融化一样,无有任何可以承认的法,全部抉择为离戏的大空性。

这样一来,在后得时,对道果的一切安立无论怎样以二量来衡量,都不至于对破立的名言造成妨害。

月称论师在以入定为主时,抉择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但在后得对出定见解进行抉择时,《入中论》中对凡夫地的三种功德以及菩萨十地后得的各种功德讲得比较清楚。比如五道十地以及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十力等,通过二量进行衡量时,胜义谛中根本不成立,而世俗谛中完全成立。

即使如此承认,也不会导致毁坏名言的后果,而且,中观应成派对自续派所发出的太过,也根本不会落到自宗的头上。因为已经区分了入定和出定,也就是区分了正见和后得两个阶段。《定解宝灯论》中对此讲述得非常清楚,这是前译宁玛巴见解上的不共特点。

在汉传佛教中,对二谛进行分析的方法几乎很少。藏传佛教中虽然有二谛的分法,但对入根本慧定和后得妙慧详细分析的方法,唯有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论典中作了阐述。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赞叹说:对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以及对入定和后得进行分析的,唯一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善说狮吼声。因为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为主的中观论典中,已经详细抉择了有关这方面的教言,其他宗派中的确没有这方面的分析。

也就是说,名言中完全承认缘起显现或缘起性。

即使中观应成派的月称论师、寂天菩萨等,在二谛分开后的名言中,也承认各种各样因缘聚合的缘起显现。这样的缘起显现,从显现的角度来讲,称为缘起显现;从缘起聚合的角度来讲,称为缘起性。对于“缘起显现”和“缘起性”,下面麦彭仁波切还有专门解释,此处不作介绍。

所以,不经详细观察的情况下,世间人面前无欺的显现就称为缘起显现。对此,中观应成派在后得时也可以承认。

倘若以名言量来分析缘起显现,则绝不否认以顺行十二有支成立染污法以逆行十二有支成立清净法的道理。

从空性为胜义、显现为名言这一角度来分析时,名言中各种各样的缘起显现,在因缘具足时,果一定会出现;而因已经灭尽时,果也一定会灭尽的。对于这些道理根本不会否认。

此处也讲到了十二缘起,从顺行角度来讲,无明、行、识一直到老死之间全部存在。顺行十二缘起如果成立,轮回的各种染污法也一定会存在。反过来说,无明已经断了的话,行和识乃至老死之间也根本不会存在,这时,逆行的清净涅槃法可以成立。

因此在名言中,所谓的中观派也并非如现在个别人所说的那样,证悟空性以后善法也没有、恶法也没有,全部一概否认;如果有的话,任何法都是不空而成实存在的。实际并非如此,对于上述问题,应该依靠真正的中观正理一分为二地详加观察、分析。否则,如果没有这样观察,对于何时承认、何时不能承认等问题,也就根本无法分清。

通过心性清净与不清净依他起来说明缘起性恰恰使唯识宗显得更为粲然可观。

依靠清净的心获得涅槃、依靠不清净的心获得轮回各种各样的显现,也就是大乘所公认的依他起。万法唯有在心上安立,除心以外的无情法上根本无法安立。真正认清这一点以后,轮回各种各样的显现根本不存在;如果没有认清,而是依靠无明不断扩散的话,轮回中的显现也会一直不断地存在。

《入中论》当中,大家可以明显看得出来,月称论师并没有直接说我承认一切万法唯心,但实际上,月称论师也承认:一切万法的来源就是心,心被各种烦恼染污以后,可以显现各种各样轮回的不清净相;心如果得以清净,涅槃各种各样的景象也会显现。这一点,正是唯识宗所提倡的观点。对此,月称论师在名言中也承认。

正如前文所说,名言中成立唯识的观点是渐进而成的。此处也讲到,中观应成派对于万法唯心这一观点,也可以间接成立。尤其按照《入中论》的字面意义来看,月称论师对于显现为心的道理通过各种理论作了详细驳斥。表面看来,月称论师似乎根本不可能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但实际上,正如清辨论师在《中观宝灯论》中所说:龙猛菩萨也承认,名言中心是一切万法的作者,圣天论师、月称论师均如是承认,我自己也如此承认。因此,在抉择细中观时,月称论师也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万法的作者,除心以外根本无有他者。外道当然是另当别论,除此之外,凡是佛教徒都会承认:轮回的来源就是无明。月称论师虽然并未直接说万法唯心,但实际上,名言中一切清净的显现依靠心而产生,一切不清净的显现也是依靠心而产生,对这一点肯定是承认的,这就是所谓的依他起。如果承认这一点,则依靠中观所说的缘起道理,使唯识宗的观点进一步得以开显,就如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这一点,恰恰使唯识宗的观点更为粲然可观。

这位大师的此论著中,着眼点却主要放在了相似胜义上,

那么,静命论师在以《中观庄严论》为主的论著中,着眼点主要放在何处呢?主要放在单空这一相似胜义上。

首先分开二谛来建立各自正量所衡量的承许是存在的,

静命论师首先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世俗谛中一切万法自相存在;胜义谛中,对一切万法建立一种单空的相似胜义。这就是胜义量和世俗量各自所成立的观点。静命论师以及自续派的智藏论师等在各自的中观论著中都如是承许,清辨论师在《略真如论》中也如此承认。

到最后,也必然契入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中。

不论中观自续派的哪一位大德,最后对单空根本不会承认,全部契入远离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中。这一点,在《中观庄严论》的后面部分非常明显地讲到了(2),大家在闻思后也会清楚认识到。

这两种(抉择方式)相当于渐门派与顿门派。

上述两种抉择方式中,中观应成派相当于顿门派,而中观自续派则属于渐门派。对此,可能有些人认为:月称论师属于顿门派,他的境界很高;静命论师是渐门派,他的境界比较低。

千万不要这样想。诸位论师所抉择的宗派,在究竟意义上无有任何差别,只不过在所化众生的根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对中观自续派的众生,如果直接宣讲究竟胜义谛的话,他可能接受不了,这种所化根基相对要低一些。而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的根基非常殊胜,不需要经过单空,直接对他宣讲《中观根本慧论》中的第一个颂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他就可以马上接受。

所以,在所化众生的根基上有一定差别,而在各自的宗派上,不应该说“某某宗派比较差”,所谓的宗派,只要对众生的成就有利,这一宗派就应该是非常殊胜的。在世间上,有无量的众生依靠中观自续派获得成就,也有无量的众生依靠中观应成派获得成就。因此,从度化众生的角度来讲,内道任何宗派之间都不存在殊胜或不殊胜的差别,全部是利益众生和度化众生的方便门。

作为上师来讲,真正具有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话,他确实非常了不起;没有善巧方便去度化众生的话,即使他的功德非常圆满,但在利益众生方面也不是特别殊胜。同样,各派之间不应该区分高低之别,只不过在所化众生的根基方面的确存在一些差别。

密宗也是如此,修习大圆满的根基与修习普通密宗的根基也有一定差别。大圆满的所化根基,对上师、佛法一般不会生起邪见,而是将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作为佛来想;上师所开示的教言,全部像非常珍贵的珍宝一样来对待。由于这种众生的根基特别利,所以,他的成就也会特别快。修习净土宗也是同样。所以此处说,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就相当于顿门派和渐门派。

因而如果抓住了这一要点,也就掌握了应成派的究竟奥义。

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一要点,了知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观点——从一开始就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

如果掌握了这一要点,也就没必要整天口口声声寻求词句上的一些意义。汉传佛教中的禅宗也是如此,他们完全不依靠文字,仅仅通过一种表示方法,就可以马上证悟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它的真正奥义。中观应成派也是同样,它的所化众生完全是利根者,对其没必要一步一步渐次抉择,直接趋入万法的究竟本相就可以了。谁如果通达了这一点,此人就已经完全掌握了中观应成派的究竟奥义。

本论中“诸法之自性,随顺理证道……成俗非真实(3)

本论在最后抉择时也讲到,一切万法的自性,并非随随便便想象而已,完全是随顺理证道而抉择的。比如火的本性是热的,这一点,依靠理证可以成立,依靠现量也可以成立,非常符合道理。同时也讲到:“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在这一颂词中,很明显地指出,中观自续派承许的单空其实是一种世俗法,而并非真实、究竟的胜义谛。由此可以了知,《中观庄严论》本论中完全承认,暂时的单空并非最究竟的观点。

的意义与具德月称论师的意趣完全一致,可谓异口同声。

有关这方面,我们已经再三强调过,中观自续派一开始虽然抉择了单空,但在最后也抉择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观点,因此,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无有任何差别。

中观自续派首先依靠抉择单空的方式使众生的根基逐渐成熟。一般来讲,大多数众生的根基很难成熟,所谓的对治烦恼也非常难以做到。同样,作为上师来讲,能够宣讲与众生根基相合的法要也是非常困难。第五地为什么称为难行地呢?对难行地的词义进行解释时,可以说有两种难行,一是众生相续中的烦恼难以断除;二是要使众生的相续成熟,也即真正做到应机施法非常困难。只有第五地菩萨才可以完全做到这两点,因此称为难行地。

所以,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中观应成派一开始就抉择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而中观自续派则首先抉择单空,最后才抉择了离戏大空性,二者之间只是在这一点上存在差别而已。

因此,乃至在一法上尚有分开二谛的耽著之前,在他面前,名言量成以及无实这两者同等不会颠覆。

在瓶子、柱子等任何一法上,只要你认为: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如此分开二谛而抉择,那么,在这种理智面前,所谓的名言量成和无实二者就同等不会颠覆。

名言量成立,比如瓶子能盛水或者人能知言解义等,这些以量完全可以成立;而中观自续派在胜义中承许一切万法无实有,这实际也是一种分别念的境界。在分开抉择二谛的耽著面前,二者同样都是可以成立的。

有些宗派认为:胜义中无实,以及世俗中以量成立、自相存在等说法,实际完全无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无实”只是分别念的影像;火的本性是热的、水的本性是湿的等等,以名言量成立的法也是一种分别念而已。此二者同样可以成立。

一般来说,“量成立”的观点,是格鲁派和宁玛巴之间辩论的焦点,但我们在这里不必详细分析,只要大概知道什么叫做量成立就可以了。

只有通过理证摈除分开耽著二谛的对境,再进一步远离细微的执著,方可平等遮破这二者,达到离戏的境界。

不论是中观应成派还是自续派,通过理证摈除了分开二谛的执著以后,一切细微的执著都可以进一步远离,就如同燧垫、燧木磨擦生火以后,所谓的燧木与燧垫二者同样也不成立一样。

从未学过中观的人根本不知道,在名言中,所谓轮回的因就是无明,而在胜义中,无明根本不存在。很多人在没有皈依佛门时,不要说甚深的中观见解,就连三宝、前世后世的道理都不了知。即使皈依了佛门,很多人因为从来没有闻思过,不知道什么是唯识宗、什么是中观宗,也就更谈不上了知轮回的根本、胜义谛和世俗谛等概念了。

但是,通过学习这种理证法门,现在的瓶子、柱子等缘起显现,或者有些中观派所说的显现分,可以作为此处的辩论主题。对名言中的一切万法,中观应成派最后以不分二谛的理证全部推翻,这时,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两种执著也可以完全遮破,真正中观所承认的平等一味、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已经真正现前了。

我们也再三说过:对《中观根本慧论》为主的中观论典进一步闻思修行,对大圆满所抉择的本来清净也会很容易通达。因为大圆满本来清净中,对心之本性全部抉择为与法界无二无别。依靠中观推理进行抉择,便可以轻而易举认识到这一点。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中抉择前行法时,专门用中观应成派的很多推理来推翻心与外境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此。

由此看来,尽管暂时在分别心前分开二谛,可是从究竟意义上讲,在以成立无二离戏之要抉择无分别智慧之行境以及辨别后得妙慧之行境的过程中,将有无承认的道理等区别开来就显得格外重要。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再再讲到,如果未对这一点进行区分,很多人对自宗所发的太过或经中所说的道理也就难以分析。因此,在抉择大中观、抉择无分别智慧时,一切承认都不存在,而在辨别后得妙慧的行境前,一切地道功德可以承认,也应该存在。对此进行分析相当重要。

很多人不了知这一点,认为:善恶报应、因果轮回等全部无有的话,不就与顺世外道无有差别了?结果,把自己也是安置在特别可怕的一种境地中。或者,有些人认为:一切万法是存在的,即使胜义中也无法遮破。这也不合理,在真正的正见中,一切万法并不存在。

所以,不论中观应成派还是中观自续派,就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那样,在圣者的大智慧、大离戏中,因果、轮回、依止善知识等全部无有,甚至密宗所谓的誓言也根本不可能存在。而在后得面前,无损害根识见闻觉知的一切万法都应该承认。当然,在后得过程中,在名言中不能成立的石女儿、常有自在的我等,肯定是不会承认的;但是众生真正共业显现的、五根识前显现的器情世界应该承认。对这一道理一定要分析清楚。

以前克主杰在他的中观论典中,也对前译派为主的很多观点作了一些驳斥。实际上,后来的麦彭仁波切为主的高僧大德对此解释说:正由于未区分入定和出定,他们才会随随便便发出种种太过。全知果仁巴也在他的《入中论释·遣除邪见论》中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轮回涅槃、束缚解脱的一切理论在入定智慧前虽然无有立足之地,

正如《中观根本慧论》中所抉择的,佛陀、解脱、轮回、涅槃等任何法,在根本慧定前均无立足之地。

而以后得妙慧来衡量时这些作为所量必定是存在的。

但以名言量衡量时,不能说:轮回不存在、涅槃不存在、束缚不存在、解脱不存在。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

现在很多人对般若空性很难生起信心,一旦生起一点信心,就将自己平时修持的善法全部放弃,这种做法非常可怕。在座的有些道友,自认为听过大圆满的本来清净、听过中观的远离戏论,将所有的念诵、修持善法等全部放弃,整天闭着眼睛、张着嘴巴坐着……觉得这样非常舒服,但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在世俗中,我们的境界不可能超越法王如意宝,但法王如意宝在名言显现上,也是该发愿的发愿、该念诵的念诵,每天不间断地念《普贤行愿品》。在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也舍不得中断每天的传法。所以,希望各位金刚道友,哪怕仅仅听一堂课也要认认真真地从念诵到回向全部圆满,这在世俗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这一点也不承认,要么你的境界已经超越了莲花生大师等所有大德,要么你的见解上出现了问题。学院中的个别道友,特别喜欢看大圆满、大中观之类的书。但是,念咒语、磕头,甚至供水、供香的行为根本没有,在学院中,很少见到他的手上拿着念珠;偶尔见到时,都会觉得非常稀有,就像冬天开着鲜花一样,感觉今天是不是非常吉祥的日子啊——因为他的手上拿着念珠。这样不太好!

作为随学上师如意宝的弟子,大家每天都应该念诵一些规定的咒语。可是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从来不见他念咒语,讲一些是非倒是没完没了,讲一个小时不够,还要讲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真正探讨佛法上的问题或者念咒语的时间非常短暂,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城市里的修行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既不看书也不精进修持,只是每天早上起来闭着眼睛、打个盘脚坐一会儿,下座之后就一直搞世间法。但口头上说的时候:“我的上师是某某高僧大德,我学禅宗、我学大圆满……”自己把自己吹得非常高,这样的确没有任何意义。人身非常难得,大家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无始以来造的业非常多,因此,具有加持的咒语应该精勤念诵,每天不间断地听闻殊胜的法要,同时,课前课后的念诵、发愿都不间断,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十八课

51、月称论师如何抉择胜义谛?与自续派的抉择方法有何不同?

(1)如佛经中云:“设若无生是一谛,于彼有谓有四谛,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

(2)《中观庄严论》云:故与真实中,何法皆不成,故诸善逝说,万法皆无生。

(3)正文中的颂词为:万法之自性,随从理证道。与此处的颂词虽稍有出入,但从意义来讲无有差别。


{返回 中观庄严论解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七课
下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九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十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一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九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十九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五十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四十九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五十九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于般舟殊胜的功德[栏目: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第四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栏目:林崇安教授]
 无死的金刚心 第13章 鹿野苑的光明[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无门之门——禅堂开示[栏目:净慧法师]
 佛教与中国文化[栏目:赖永海教授]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三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心观何处[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华雨集第五册 二九、序『世界佛学名著译丛』[栏目:印顺法师]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五章 思量能变识(人生论)[栏目:法舫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