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品第四 根论
 
{返回 无碍解道·大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9

﹝第2册﹞
大品第四  根论
第一诵品
II.1.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
  比丘!」「世尊!」彼等比丘应答世尊。
      世尊如是说曰:
        诸比丘!有如是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诸比
  丘!有如是五根。
  二  此之五根依几何之行相为清净?此五根依十五行相为清净。
      远离不信人,依附亲近、敬奉有信人,于观察殊妙之经者,如是依三行相信根
  清净。远离懈怠人,依附、亲近,敬奉发勤人,于观察〔四〕正勤者,如是依三行
  相是精进根清净。远离念忘失人,依附、亲近、敬奉念近住人,于观察〔四〕念处
  者,如是依三行相是念根清净。远离未得定人,依附、亲近、敬奉已得定人,于观
  察静虑解脱者,如是依三行相是定根清净。远离劣慧人,依附、亲近、敬奉具慧人,
 2 于观察深智行者,如是依三行相是慧根清净。
      如是而远离彼之五人,依附、亲近、敬奉此之五人,于观察五经蕴者,如是依
  三行相是五根清净。
  三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几何之行相五根之修习?
      依十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十行相五根之修习。
      断不信者修习信根,修习信根者断不信。断懈怠者修习精进根,修习精进根者
  断懈怠。断放逸者修习念根,修习念根者断放逸。断悼举者修习定根,修习定根者
  断掉举。断无明者修习慧根,修习慧根者断无明。
      依如是十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如是十行相五根之修习。
  四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依十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已断、善断不信之故,信根具修习、善修习已,已修习善修习信根1之故不信
  善断、断已。已断、善断懈怠之故精进根……乃至……具善断已。已断、善断放逸
  之故念根……乃至……善断已。已断善断掉举之故定根……乃至……善断已。已断、
  善断无明故慧根……乃至……具善断已。
      依如是十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五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
  止灭已?
 3     依四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四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于预流道之剎那五根〔具〕修习,于预流果之剎那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
  止灭、令善止灭已。于一来道之剎那……乃至……于不还道之剎那……乃至……于
  阿罗汉道之剎那五根具修习,于阿罗汉果之剎那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
  善止灭已。
      如是于道清净有四,于果清净有四,于断清净有四,于止灭清净有四。依如是
  四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如是四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
  止、灭已。
  六  于几何之人根之修习?几何之人修习根已?
      于八人根之修习。三人修习根已。
      于如何八人根之修习?是七有学与善异生。于如是八人根之修习。
      如何三人修习根已?依听闻如来2之漏尽声闻修习根已,依自然性之义独觉修
  习根已,依无量之义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修习根已。如是三人修习根已。
      如是于此之八人根之修习。此三人修习根已。


              舍卫国因缘
 4 七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而如实不了知此五根之集、灭、尝味、过患、出离
  者,则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中不受尊敬之沙门,于婆罗门中不受尊敬之婆罗门,彼
  等又复沙门性或婆罗门性于现法非自证知、现证非具足住之具寿。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而如实了知此五根之集、灭、尝味、过患、出离,则
  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中则受尊敬之沙门,于婆罗门中则受尊敬之婆罗门,彼等又复
  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住、是具寿之沙门性与婆罗门性3。
  八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集?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
  之灭?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尝味?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依几何之行相有
  五根之过患,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出离?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
  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依二十五行相有
  五根之过患,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5     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依百八十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九  依如何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如何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
      为胜解之故倾心之集是信根之集,依胜解之力志欲之集是信根之集,依胜解之
  力作意之集是信根之集,依信根之力一性近住是信根之集。
      为精勤之故倾心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勤之力志欲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
  勤之力作意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进之力一性近住是精进根之集。
      为近住之故倾心之集是念根之集,依近住之力志欲之集是念根之集,依近住之
  力作意之集是念根之集,依念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念根之集。
      为无散乱故倾心之集是定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志欲之集是定根之集,依无
  散乱之力作意之集是定根之集,依定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定根之集。
      为见故倾心之集是慧根之集,依见力志欲之集是慧根之集,依见力作意之集是
  慧根之集,依慧根之力一性近住是慧根之集。
      为胜解故倾心之集是信根之集,为精勤故倾心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为近住故倾
 6 心之集是念根之集,为无散乱故倾心之集是定根之集,为见故倾心之集是慧根之集。
      依胜解之力志欲之集是信根之集,依精勤之力志欲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近住
  之力志欲之集是念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志欲之集是定根之集,依见之力志欲之集
  是慧根之集。
      依胜解之力作意之集是信根之集,依精勤之力作意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近住
  之力作意之集是念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作意之集是定根之集,依见之力作意之集
  是慧根之集。
      依信根之力一性近住是信根之集,依精进根之力一性近住是精进根之集,依念
  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念根之集,依定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定根之集,依慧根之力一性近
  住是慧根之集。
      依如是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如是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
  一○ 依如何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依如何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为胜解故倾心之灭是信根之灭,依胜解之力志欲灭是信根之灭,依胜解力作意
  之灭是信根之灭,依信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信根之灭。
      为精勤故倾心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勤力志欲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勤力
 7 作意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进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精进根之灭。
      为近住故倾心之灭是念根之灭,依近住力志欲之灭是念根之灭,依近住力作意
  之灭是念根之灭,依念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念根之灭。
      为无散乱故倾心之灭是定根之灭,依无散乱力志欲之灭是定根之灭,依无散乱
  力作意之灭是定根之灭,依定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定根之灭。
      为见故倾心之灭是慧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依见力作意之灭是
  慧根之灭,依慧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慧根之灭。
      为胜解故倾心之灭是信根之灭,为精勤故倾心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为近住故倾
  心之灭是念根之灭,为无散乱故倾心之灭是定根之灭,为见故倾心之灭是慧根之灭。
      依胜解力志欲之灭是信根之灭,依精勤力志欲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近住力志
  欲之灭是念根之灭,依无散乱力志欲之灭是定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
 8     依胜解力作意之灭是信根之灭,依精勤力作意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近住力作
  意之灭是念根之灭,依无散乱力作意之灭是定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
      依信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信根之灭,依精进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精进根之灭,
  依念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念根之灭,依定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定根之灭,依慧根之
  力一性不近住是慧根之灭。
      如是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如是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一一  如何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如何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
      不信之不近住是信根之尝味,不信热烦之不近住是信根之尝味,胜解行之无畏
  是信根之尝味,为寂静之得住是信根之尝味,以信根为缘所生之乐喜,此是信根之
  尝味。
      懈怠之不近住是精进根之尝味,懈怠热烦之不近住是精进根之尝味,精勤行之
  无畏是精进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念根之尝味,以念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信
  根之尝味。
 9     放逸之不近住是念根之尝味,放逸热烦之不近住是念根之尝味,近住行之无畏
  是念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念根之尝味,以念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念根之尝味。
      掉举之不近住是定根之尝味,掉举热烦之不近住是定根之尝味,无散乱行之无
  畏是定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定根之尝味,以定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定根之
  尝味。
      无明之不近住是慧根之尝昧,无明热烦之不近住是慧根之尝味,见行之无畏是
  慧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慧根之尝味,以慧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慧根之尝味。
      如是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如是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
  一二  如何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如何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不信之近住是信根之过患,不信热烦之近住是信根之过患,依无常之义有信根
  之过患,依苦之义有信根之过患,依无我之义有信根之过患。
      懈怠之近住是精进根之过患,懈怠热烦之近住是精进根之过患,依无常之义有
  精进根之过患,依苦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依无我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
      放逸之近住是念根之过患,放逸热烦之近住是念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
  ……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念根之过患。
 10     掉举之近住是定根之过患,掉举热烦之近住是定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
  ……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定根之过患。
      无明之近住是慧根之过患,无明热烦之近住是慧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
  ……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慧根之过患。
      如是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如是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一三  如何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如何依百八十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依胜解之义故信根由不信出离已,由不信热烦出离已,随转此诸烦恼与由诸蕴
  出离已,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已,更依获得殊胜信根由前之信根出离已。依精勤之
  义故精进根由懈怠出离已,由懈怠烦热出离已……乃至……由前之精进根出离已。
  依近住之义故念根由懈怠出离已,由懈怠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念根出离
  已。依无散乱之义故定根由掉举出离已,由掉举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定
  根出离已。依见之义故慧根由无明出离已,由无明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
  慧根出离已。
      于初静虑之力五根由前分之五根出离已。于第二静虑之力五根由初静虑之五根
  出离已。于第三静虑之力五根由第二静虑之五根出离已。于第四静虑之力五根由第
  三静虑之五根出离已。于虚空无边处定之力五根由第四静虑之五根出离已。于识无
  边处定之力五根由虚空无边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于无所有处定之力五根由识无边处
 11 定之五根出离已。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力五根由无所有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依无常
  观之力五根由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依苦观之力五根由无常观之五根出离
  已。依无我观之力五根由苦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厌恶观之力五根由无我观出离已。
  依离贪观之力五根由厌恶观之五根出离已。依灭观之力五根由离贪观之五根出离
  已。依定弃观之力五根由灭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尽观之力五根由定弃观之五根出离
  已。于衰观之力五根由尽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变坏观之力五根由衰观之五根出离已。
  依无因相观之力五根由变坏观之五根出离已。依无愿观之力五根由无因相观之五根
  出离已。依空性观之力五根由无愿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增上慧法正观之力五根由空
  性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如实智见之力五根由增上慧法正观之五根出离已。于过患观
  之力五根由如实智见之五根出离已。于简择观之力五根由过患观之五根出离已。依
  退转观之力五根由简择观之五根出离已。依预流道之力五根由退转观之五根出离
  已。依预流果得之力五根由预流道之五根出离已。于一来道之力五根由预流果得之
  五根出离已。依一来果得之力五根由一来道之五根出离已。于不还道之力五根由一
  来果得之五根出离已。于不还果得之力五根由不还道之五根出离已。于阿罗汉道之
  力五根由不还果得之五根出离已。于阿罗汉果得之力五根由阿罗汉道之五根出离
  已。
      于出离五根由欲欲出离已。于无瞋4五根由瞋出离已。于光明想五根由惛眠出
  离已。于无散乱五根由掉出离已。于法决定五根由疑出离已。于智五根由无明出离
  己。于胜喜五根由不欣喜出离已。于初静虑五根由五盖出离已。于第二静虑五根由
  寻伺出离已。于第三静虑五根由喜出离已。于第四静虑五根由乐、苦出离已。于虚
  空无边处定五根由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出离已。于识无边处定五根由虚空无边处
  想出离已。于无所有处定五根由识无边处想出离已。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五根由无所
  有处想出离已。于无常观五根由常想出离已。于苦观五根由乐想出离已。于无我观
  五根由我想出离已。于厌恶观五根由欢喜出离已。于离贪观五根由贪出离已。于灭
 13 观五根由集出离已。于定弃观五根由热取出离已。于尽观五根由厚想出离已。于衰
  观五根由存续出离已。于变坏观五根由坚固想出离已。于无因相观五根由因相出离
  已。于无愿观五根由愿出离已。于空性观五根由现贪出离已。于增上慧法正观五根
  由坚执现贪出离已。于如实智见五根由迷妄现贪出离已。于过患观五根由执着现贪
  出离已。于简择观五根由无简择出离己。于退转观五根由合现贪出离已。于预流道
  五根由见同位之烦恼出离已。于一来道五根由麤之烦恼出离已。于不还道五根由细
  之烦恼出离已。于阿罗汉道五根由一切烦恼出离已。于有一切之漏尽者五根随处出
  离、善出离、令止灭、善令止灭。
      如是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如是依百八十行相了知根之出离。

  注1 底本有「不信」之字,出版之粗漏。暹罗本有「信根」之字。
    2 「依听闻云云」,在底本有bhavitindriya savanena buddho tathagatassa savako khin
      asavo在暹罗本有bhavitindryavasena buddho ti tathagatasavako khinasavo今
      随前者,但省略buddho 一语。
    3 在底本缺「婆罗门性」。在暹罗本具有。
    4 「于无瞋在底本虽有中abyapadato,应如暹罗本abyapade 之字为宜。

第二诵品

﹝舍卫国因缘﹞

  一四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复次诸比丘!信根于何处得见?于四预流分,于此之处得见信根。
        复次诸比丘!精进根于何处得见?于四正勤,于此之处得见精进根。
 14       复次诸比丘!念根于何处得见?于四念处,于此之处得见念根。
        复次诸比丘!定根于何处得见?于四静虑,于此之处得见定根。
        复次诸比丘!慧根于何处得见?于四圣谛,于此之处得见慧根。
  -五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正勤依精进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一六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善士依倚于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
  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
  根。于正法听闻之预流分〔……乃至……〕于如理作意之预流分〔……乃至……〕
 15 于法随法行之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
  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
  根。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一七  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为令不生未生之恶、
  不善法,故于正勤,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
  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为断已
  生之恶、不善法故于正勤……乃至……为令生未生之善法故于正勤……乃至……令
  不忘失住已生之善法令倍修习、广修习使圆满故于正勤,依精进增上之义得见精进
  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乃至……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
      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四行相得见。
  一八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身随观身,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
  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于受随观受,于念处……乃至……于
  心随观心,于念处[……乃至……] 于法随观法,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
 16 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一九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初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
  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于第二静虑……乃至……于第三静虑[……乃至
  ……]于第四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
  ……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苦圣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
  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于苦集圣谛……乃至……于苦灭圣谛1〔……乃至
  ……〕于顺苦灭道圣谛〔……乃至……〕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
  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一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几何之行相得见?于四正勤……
  乃至……于四念处……乃至……于四静虑……乃至……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
  之所行,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17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二十行相得见。于四正勤……乃至
  ……于四念处〔……乃至……〕于四静虑〔……乃至……〕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
  五根之所行,依二十四行相得见。
  二二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善士依倚于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之所行,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
  义得见精进根之所行……〔乃至〕……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
  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三  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18     为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故于正勤,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之所行,
  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之所行……〔乃至〕……于四正勤,依精进根
  之力,五根之所行如是依二十行相得见。
  二四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身随观身,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之所行,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
  之义得见定根之所行……〔乃至〕……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
  十行相得见。
  二五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初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之所行,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
  根之所行……〔乃至〕……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
  见。
  二六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19     于苦圣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之所行,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
  之所行……〔乃至〕……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七  通达随觉行作、住,随行、随住而伴侣有智以同梵行者于诸深处思惟者,必
  是具寿,或已得或将得也。
     「所行」者,有八所行,是威仪路行、处行、念行、定行、智行、道行、逮得行、
  出世间行。
     「威仪路行」者,是于四威仪路〔所行〕。
     「处行」者,是于六之内外处〔所行〕。
     「念行」者,是于四念处〔所行〕。
     「定行」者,是于静虑〔所行〕。
     「智行」者,是于四圣谛〔所行〕。
     「道行」者,是于四圣道〔所行〕。
     「逮得行」者,是于四沙门果〔所行〕。
     「出世间行」者,是于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一分之独觉、一分之声闻〔所行〕。
      于愿具足者有威仪路行,于守诸根之门者有处行,于住不放逸者有念行,于增
  上心所系者有定行,于觉具足者有智行,于正入者有道行,于证得果者有逮得行,
  于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一分之独觉与一分之声闻有出世间行。
      如是是八所行。
 20     复次有八所行。以信胜解而行,以精进精勤而行,以念令近住而行,以定无散
  乱而行,以慧了知而行,以识2识知而行,「如是已入者,证得殊胜」云以殊胜而行,
  「如是已入者,善法来至3」云以行处而行。
      如是有八所行。于正见有见行,于正思惟有现前解行,于正语有摄受行,于正
  业有等起行,于正命有清净行,于正精进有精勤行,于正念有近住行,于正定有无
  散乱行。
      如是是八所行。
  二八 「住」者,是以信胜解而住,以精进精勤而住,以念令近住而住,以定作无散
  乱而住,以慧了知而住。
     「随觉」者,是随觉信根胜解之义,随觉精进根精勤之义,随觉念根近住之义,
  随觉定根无散乱之义,随觉慧根见之义。
     「通达」者,是通达信根胜解之义,通达精进根精勤之义,通达念根近住之义,
  通达定根无散乱之义,通达慧根见之义。
     「随行」者,是以如是信而行,以如是精进而行,以如是念而行,以如是定而行,
  以如是慧而行。
     「随住」者,以如是信而住,以如是精进而住,以如是念而住,以如是定而住,
  以如是慧而住。
 21    「有智」者,是有智、明智、伶俐、聪明、觉具足。
     「伴侣同梵行者」,是同业、同教、同学。
     「深处」者,名为深处是〔四〕静虑、〔八〕解脱、诸三摩地、〔八〕等至、〔四〕
  道、〔四〕果、通智、〔四〕无碍解。
     「思惟」者,是信胜解。
     「必」者,是此一向语,无碍语,无惑语,无可二语,无别语,必然语,确实语
  4,决定语,此云为「必」。
     「具寿」者,此是爱语,敬重语,具畏敬、具敬之增语。此云为具寿。
     「已得」者,是已证得。
     「将得」者,将证得。


              圆满因缘
  二九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诸
  比丘!如是有五根。此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此五根依六行相得见。依如何之义
  得见?是依增上之义、初净之义、甚大之义、住持之义、永尽之义、令安住之义。
  三○ 如何是依增上之义得见〔五〕根?
 22      依断不信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
  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依断懈怠精勤增上
  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乃至……依胜解5之义
  得见信根。断放逸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断掉举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
  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断无明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
  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断欲欲依出离之力,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
  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断欲
  欲依出离之力,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
  ……乃至……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依断欲欲出离之力,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
  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断
  欲欲出离之力,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
  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断欲欲出离之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
  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23     断瞋,依无瞋之力……乃至……以断惛眠,依光明想之力……乃至……以断一
  切烦恼,依阿罗汉道之力,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
  见定根。
      如是依增上之义得见〔五〕根。
  三一  如何依初净之义得见〔五〕根?
      依胜解之义,依信根防护不信之义,戒清净是信根之初净,依精勤之义,依精
  进根防护懈怠之义,戒清净是精进根之初净,依近住之义,念根依防护放逸之义,
  戒清净是念根之初净,依无散乱之义,定根依防护掉举之义,戒清净是定根之初净,
  依见之义,慧根依防护无明之义,戒清净是慧根之初净。
      于出离五根依防护欲欲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于无瞋五根,依防护瞋之
  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于光明想,五根依防护惛眠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
  〔……乃至……〕于阿罗汉道,五根依防护一切烦恼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
      如是依初净之义得见五根。
  三二  如何依甚大之义得见五根?
      为修习信根志欲生,为断不信志欲生,为断不信热烦志欲生,为断见同位之诸
  烦恼志欲生,为断麤之诸烦恼志欲生,为断细之诸烦恼志欲生,为断一切烦恼志欲
 24 生,依志欲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志欲之力胜喜生,依胜喜之力,依信之
  力而信根甚大。依胜喜之力喜生,依喜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喜之力轻安
  生,依轻安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轻安之力乐生,依乐之力,依信之力而
  信根甚大。依乐之力光曜生,依光曜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光曜之力永倨
  6生,依永倨之力,依信之力是信根甚大。依永倨之力心得定,依定之力,依信之
  力而信根甚大。如是善策定心,依策心之力,依信心之力而信根甚大。如是善舍策
  心,依舍之力,依信心之力而信根甚大。依舍之力由种种烦恼心解脱,依解脱之力,
  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解脱故诸法一味,依一味之义,依修习力,依信之力而信
  根甚大。已修习故,更于殊胜之退转,依退转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退转
  故由此最舍,依最舍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最舍故由此灭,依灭之力,依
  信之力而信根甚大。
      依灭之力有二之最舍,是永舍最舍、跃进最舍。云「永舍诸烦恼、诸蕴」为永舍
  最舍。云「于灭尽涅槃界心跃进」是跃进最舍。依灭之力有如是二之最舍。
  三三  为修习精进根志欲生,为断懈怠志欲生,为断懈怠热烦志欲生,为断见同位
  之诸烦恼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乃至……为修习念根志欲
 25 生,为断放逸志欲生,为断放逸热烦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
  乃至……为修习定根志欲生,为断掉举志欲生,为断掉举热烦志欲生……乃至……
  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乃至……为修习慧根志欲生,为断无明志欲生……乃至
  ……为断无明热烦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依慧之
  力而慧根甚大。依志欲之力胜喜生,依胜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胜喜之
  力喜生,依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喜之力轻安生,依轻安之力,依慧之
  力而慧根甚大。依轻安之力乐生,依乐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乐之力光曜
  生,依光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光曜之力永倨生,依永倨之力,依慧之
  力而慧根甚大。依永倨心得定,依定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如是善策定心,
  依策心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如是善舍策心,依舍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
  大。依舍之力,由种种烦恼心解脱,依解脱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解脱故
  诸法一味,依一味之义,依修习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修习故更于殊胜之
  物退转,依退转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退转故由此最舍,依最舍之力,依
  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最舍故由此而灭,依灭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
 26     依灭之力有二之最舍,是永舍最舍与跃进最舍。云「永舍诸烦恼与诸蕴」是永舍
  最舍。云「于灭尽涅槃界心跃进」是跃进最舍。依灭之力有如是二之最舍
      如是而依甚大之义得见五根。

  注1 在底本缺「苦灭圣谛」,依暹罗本补足。
    2 「以识」在底本有「识行」。依暹罗本改正。尚于底本II.P.225参照。
    3「来至」在诸本虽有ayapenti 然此使役法之用例不明。
    4 确实语(apannaka-vacana)应见为aparnaka-或应见为aprasnaka 未详。恐应成为
      aprapanca 「无戏论」之义。
    5 在底本有「增上之义」应为出版者之误解。在暹罗本有「胜解之义」。
    6 三一─ 三二节中,日译为「永倦」,恐误会为永远疲倦,倦有「倨」之义,倨是卧而不思虑,
       于此处应是永无思虑故改为倨字。

              第三诵品
  三四  如何而为依住持之义〔五〕根得见?
      为信根之修习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依信之力住持信根,依志欲之力胜解生,
  依胜解之力,依信之力住持信根……乃至……
      如是而依住持之义得见〔五〕根。
  三五  如何而依永尽之义〔五〕根得见?
      依胜解之义信根永尽不信、永尽不信热烦。依精勤之义精进根永尽懈怠、永尽
  懈怠热烦。依近住之义念根永尽放逸、永尽放逸热烦。依无散乱之义定根永尽掉举、
  永尽掉举热烦。依见之义慧根永尽无明、永尽无明热烦。
      于出离五根永尽欲欲,于无瞋五根永尽瞋……乃至……于阿罗汉道五根永尽一
  切烦恼。
      如是而依永尽之义得见〔五〕根。
  三六  如何而依令安住之义〔五〕根得见?
      有信者令安住于胜解之信根,有信者之信根为安住于胜解。具精进者令安住于
  精勤之精进根,具精进者之精进根为安住于精勤。具念者令安住于近住之念根,具
  念者之念根为安住于近住。得定者令安住于无散乱之定根,得定者之定根为安住于
  无散乱。具慧者令安住于见之慧根,具慧者之慧根为安住于见。
 27     观行者令安住于出离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出离。观行者令安住于无
  瞋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无瞋。观行者令安住于光明想之五根,观行者之
  五根为安住于光明想。观行者令安住于无散乱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无散
  乱……乃至……观行者令安住于阿罗汉道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阿罗汉
  道。
      如是而依令安住之义得见五根。
  三七  异生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有学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离贪者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异生修习定依七行相是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定依八行相是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定依十行相是近住善能。
  三八  异生修习定依如何之七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依令倾心所缘近住善能,寂止因相近住善能,精勤因相近住善能,无散乱近住
  善能,光曜近住善能,庆喜近住善能,舍近住善能。异生修习定依如是七行相是近
  住善能。
      有学修习定依如何八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令依倾心所缘近住善能……乃至……舍近住善能,一性近住善能。有学修习定
  依如是之八行相是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定依如何之十行相近住善能耶?
 28     令依倾心所缘近住善能……乃至……一性近住善能。智近住善能,解脱近住善
  能。离贪者修习定依如是十行相是近住善能。
  三九  异生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是不近住善能耶?
      有学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是不近住善能耶?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异生修习正观,依九行相近住善能,依九行相不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正观,依十行相近住善能,依十行相不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四○ 异生修习正观,依如何九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如何九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苦近住善能,乐不近住善能。无我近住善能,
  我不近住善能。尽近住善能,厚不近住善能。衰近住善能,存续不近住善能。变坏
  近住善能,坚固不近住善能。无因相近住善能,因相不近住善能。无愿近住善能,
  愿不近住善能。空性近住善能,现贪不近住善能。异生修习正观,〔依如是九行相介〕
   住善能,依如是九行相不近住善能。
 29     有学修习正观如何依十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如何十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乃至……空性近住善能,现贪不近住善能。
  智近住善能,无智不近住善能。有学修习正观,依如是十行相近住善能,依如是十
  行相不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如何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如何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乃至……智近住善能,无智不近住善能。离
  近住善能,合不近住善能。灭近住善能,行不近住善能。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如是
  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如是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令依倾心,依所缘近住善能之力摄五根,了知行境,通达能力……乃至……摄
  诸法,了知行境,通达能力。
  四一 「摄〔五〕根」者,如何而摄〔五〕根?
      依胜解之义摄信根……乃至……依寂止因相近住善能之力,依精勤因相近住善
  能之力,依无散乱近住善能之力,依光曜近住善能之力,依庆喜近住善能之力,依
  舍近住善能之力,依一性近住善能之力,依智近住善能之力,依解脱近住善能之力,
  依无常近住善能之力,依常不近住善能之力,依苦近住善能之力,依乐不近住善能
  之力……乃至……依灭近住善能之力,依行不近住善能之力,摄〔五〕根,了知行
  境,通达能力。
 30 四二  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如何是三根?是未知当知根、已知
  根、具知根。
      未知当知根达几何之处,已知根达几何之处,具知根达几何之处?
      未知当知根达于一处,〔言〕是预流道。已知根达于六处,〔言〕是预流果、一
  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具知根达于一处,〔言〕是阿罗汉果。
  四三于预流道之剎那未知当知根是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
  有,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慧根为见眷属而有,意根为识
 31 眷属而有,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乃至……
  有如是八八六十四。
  四四 「漏」者,以何为此漏?自疋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此之诸漏尽于何处?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
  于此之处如是诸漏尽。依一来道麤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
  漏尽。于此之处如是之诸漏尽。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
  之无明漏尽。于此之处如是诸漏尽。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于此之处
  如是诸漏尽。
      未见之物不存在
      未知物无不可知
      如证知一切所了
      云如来是普眼者
     「普眼」,是依何之义为普眼?于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
  乃至……无障智是佛智。如是十四佛智。此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声闻,六智不共
  声闻。
  四五  凡已知苦之苦义,无有未知苦义故是普眼。普眼此是慧眼。依慧根之力,依
  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依精勤之义而有精进根,依近住之义而有念根,依无散乱之义
  而有定根。
 32     凡已见、解、现证苦之苦义,以慧触接,无有尚未以慧触接苦义故是普眼,普
  眼此是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定
  根。
      凡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乃至……〕
  义无碍解之无碍解义……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
  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乃至……〕根上下
  智〔……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导智〔……乃至……〕
  是大悲智……乃至……以意已知、见解、现证天世、魔世、梵世、沙门、婆罗门、
  人天生类之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求、所伺,以慧触接,无有尚未以
  慧触接之处故是普眼,普眼此是慧,依慧之力,依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乃至……
  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定根。信且精勤,精勤且信,信且令近住,近住且信,信且得定,
  得定且信,信且了知,了知且信,精勤且令近住,近住且令精勤,精勤且得定,得
 33 定且精勤,精勤且了知,了知且精勤,精勤且信,信且精勤,近住且令得定,得定
  且令近住……乃至……近住且令精勤,精勤且令近住,得定且了知,了知且得定……
  乃至……得定且令近住,近住且令得定,了知且令信,信且令了知……乃至……了
  知且得定,得定且了知。已信故精勤已,已使精勤故信已,已信故令近住已,已使
  近住故信已,已信故得定已,已令得定故信已,已信故了知已,已令了知故信已。
  已精勤故令近住已,已令近住故精勤已……乃至……已精勤故信已,已信故精勤已,
  已近住故得定已,已令得定故近住已……乃至……已令近住故精勤已,已令精勤故
  近住已,已得定故了知已,已了知故得定已……乃至……已令得定故近住已,已令
  近住故得定已,已了知故信已,已信故了知已……乃至……已了知故得定已,已得
  定故了知已。
      佛眼是此佛智,佛智是此佛眼。如来以此眼观见有情之少尘、太尘、利根、钝
  根、善行相、恶行相、善受教、不受教而或者知怖畏他世之罪过或者不知怖畏他世
  之罪过。
  四六 「少尘、太尘」者,有信人是少尘,不信人是太尘。发勤人是少尘,懈怠人是
  太尘。念近住人是少尘,念忘失人是太尘。得定人是少尘,不得定人是太尘。具慧
  人是少尘,劣慧人是太尘。
     「利根、钝根」者,有信人是利根,不信人是钝根……乃至……具慧人是利根,
  劣慧人是钝根。
     「善行相、恶行相」者,有信人是善行相,不信人是恶行相……乃至……具慧人
  是善行相,劣慧人是恶行相。
     「善受教、不受教」者,有信人是善受教,不信人是不受教……乃至……具慧人
  是善受教,劣慧人是不受教。
     「或者知怖畏他世之罪过,或者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者,有信人知怖畏他世之
  罪过,不信人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乃至……具慧人知怖畏他世之罪过,劣慧人
  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
 34  「世」者,是蕴世、界世、处世、败有世、败生世、成有世、成生世。于世有一,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于世有二,是名与色。于世有三,是三受。于世有四,是四食。
  于世有五,是五取蕴。于世有六,是六内处。于世有七,是七识住。于世有八,是
  八世法。于世有九,是九有情住。于世有十,是十处。于世有十二,是十二处。于
  世有十八,是十八界。
     「罪过」者,是一切烦恼罪过,一切恶行罪过,一切现行罪过,一切顺有业罪过。
  如是而于此世于此罪过近对成猛烈怖畏想,犹如对于拔剑杀戮者。
      以上依五十行相知、见、了知、通达此之五根。

  注1 原文upatthanakusalo 日译本译为近住善能,upatthana 是奉事者、随侍现起之意
      kusalo 是善业、善、善巧,今依日译之近住善能。


 


{返回 无碍解道·大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品第五 解脱论
下一篇:大品第三 入出息论
 大品第三 入出息论
 大品第一 智论
 大品第五 解脱论
 大品第九 道论
 大品第六 趣论
 大品第二 见论
 大品第八 颠倒论
 大品第四 根论
 大品第十 醍醐味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Prince Five-Weapons and Sticky-Hair (The Diamond W..[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十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七卷[栏目:净界法师]
 人身难得 It is Extraordinary to be a Human[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仗势欺人,惨遭横死[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浅议因果教育在现代媒体多元化宣传渠道的运用(祁胜勇)[栏目:佛教与教育]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栏目:世亲菩萨]
 74.五台山大佛会 Joining the Great Buddha Assembly on Wu ..[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二下 三 太子到农村去[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说情的燕[栏目:哼哈一如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