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63

戌二、列

若于是中、若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若由此故,于诸有情劝导慰喻,安处事业,此等堪能皆悉成就。

这是第四科,成大法师。分两科,第一科、明领受。第二科、显堪能。显堪能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现在是第二科,是列。

「若于是中」,说这位第九地善慧菩萨「若于是中」,「是中」就是四无碍辩里面。「若于是处,宣说正法」,「是处」就是这个处所,下面说「宣说正法」。「宣说正法」就是名句文身,就是言句叫做正法,就是能诠显第一义谛的叫做「法」。这个「处」,就是第一义谛。所以「若于」第一义谛,用名句宣说出来的话,「是处」是所诠的,「正法」是能诠显的。

「尽所有门」,这个「尽」就是很多的,所有的门。这个「门」是什么呢?譬如一个大宝楼阁,它不就是一个门,它有很多门,你从这个门可以进到楼阁里面,从这个门、这个门,一个一个门的。现在进入到第一义谛有很多门,那个门是什么呢?就是所缘境。所缘境是悟入第一义谛的门。悟入第一义谛是修止观,现在是说「宣说正法」。宣说正法也有很多门,我从这个门;以无常为门从这里宣说正法、以苦为门、以空为门、或者以色为门、以心为门、以平等为门、以差别为门、以生灭为门、不生灭为门。佛菩萨为众生说法也是各式各样的门,从这里说法。「尽所有门」,就是这个四无碍辩宣扬正法的时候,也是从很多很多的门;现在说四谛,苦集灭道四谛这是个门,从十二缘起也是个门,从六波罗密也是门,是「所有门」。

「若由此故」,这位菩萨若是由「于是中、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这个「此」就是包括前面这几句的。「于诸有情劝导慰喻」,说法、就是为众生说法,「于诸」很多的各式各样的根性的众生。「劝导」,劝导他们改过迁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劝导有情这样子,这是「劝导」。「慰喻」,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方面,众生在生死里流转,无量劫来受了很多苦,现在来慰喻他。现在是说这第九善慧地菩萨,就是用种种善巧方便的语言来慰喻这些众生,是这个意思;「不要紧,你受了很多苦不要紧,好好学习佛法可以离苦的」,就是令众生欢喜,就是安慰众生。这句话是指已经知道苦的众生叫「慰喻」他,不知道苦的众生叫「劝导」;知道苦的众生叫「慰喻」。

「安处事业」,由劝导安处事业,或者是慰喻而安处事业。这「安处事业」这句话怎么讲?「安处」就是,不是很辛苦;很安闲的,很自在的。这「处」当「处理」讲,就是采取行动;你采取用功修行。因为前面又劝导、又慰喻了,你依教奉行,修行的时候不是很苦,很安乐的去栽培;这个「处」可以当「栽培」讲,栽培善根。「事业」就是栽培善根;可以很安乐的栽培善根。「此等堪能皆悉成就」,说这位菩萨这样的能力都成就了。他能够「于是中、于是处宣说正法」,还要「尽所有门」,「由此故于诸有情劝导安处事业、慰喻安处事业」。「此等」这些能力,这都堪能这样,堪能于是中,堪能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皆悉成就」,这位大菩萨他都成就这样的能力了,「皆悉成就」。

这是列,下面第三科是指。

 

戌三、指

如是一切,广说如经应知其相。

这位菩萨有这么多的功德,若是「广」、详细的宣说,就「如经」,就是《十地经》,「应知其相」,你去读《十地经》,你就知道这个菩萨这么多的功德相貌了。

 

《披寻记》一六一○页:

若于是中等者:依无碍解,名于是中。于彼彼处理无相违,名于是处。《十地经》中广说四无碍解所有作业,是名尽所有门。

「若于是中等者:依无碍解,名于是中」,这个「名于是中」是这么讲。「于彼彼处理无相违,名于是处」,这个「是处」是「彼」各式各样的地方,但是按第一义谛来说,都是没有冲突的,你在天上说法也可以,在人间说法都是一样的,叫「名于是处」。「《十地经》中广说四无碍解所有的作业」,那里面分好多段,重复的说四无碍解的相貌。「是名」叫做「尽所有门」。

 

申五、善根清净等

善根清净、受生、威力诸殊胜事,亦广如经应知其相。

下面第五科,善根清净等。这位菩萨,就是第九善慧地得无碍解住,就是第十住;他的善根清净的相貌,他在度化众生,在世界里受生的相貌,他度化众生的时候大威力的相貌,「诸殊胜事」,很多的殊胜的事情。「亦广如经应知其相」。

 

《披寻记》一六一○页:

善根清净等者:《十地经》说。譬如本真金作庄严具已,系在转轮圣王若颈若顶,一切小王四天下人所有一切诸庄严具无能及者。如是菩萨住此菩萨善慧地中,彼诸善根转胜明净,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不能坏。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净。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得大势力主二千世界,于自在中而得自在,如是应知彼受生相。又说: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于一一身能示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如是应知彼威力相。

「善根清净等者:」这《十地经》说。「譬如本真金作庄严具」,本来是真实的黄金,用它来作庄严具。「已」、做好了。「系在转轮圣王若颈若顶」,系在这上。「一切小王四天下人」,这转轮王是大王,其他的都算是小王。四天下的这些人民「所有一切的诸庄严具无能及者」,没有能够赶得上转轮圣王这个庄严具的。「如是菩萨住此菩萨善慧地中」,这位修行的菩萨很有成就,他的功德达到善慧地的程度了。「彼诸善根转胜明净」,初极喜地的善根就不得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现在第九地,展转的殊胜、清净庄严。「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不能坏」,这些下地的菩萨他们的功德不能胜过这位菩萨的。「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净」的。

「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那这就是受生了。「又说菩萨住此地中」,他在众生的世界,多数是作大梵天王的。「得大势力」,这位菩萨得很广大的力量。「主二千世界」,他作大梵天王,不是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是能主持两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于自在中而得自在」,于这么多的大福德人中都是自在的,他是在自在中、又得到大自在的,更殊胜了。「如是应知彼受生相」,他主两个大千世界,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受生的相貌了。「又说」,经上又说,「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这个菩萨的精进的力量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成就这么多的微尘数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他能化这么多的身形。「于一一身能示十阿僧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他这个威力这么大。「如是应知彼威力的相貌」。

前面这是第五科,善根清净等,这一科。一共别辨相里面就分这五科,这五科说完了。现在是第二科结略义。

 

未二、结略义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无碍解住。谓于甚深寂静解脱不生喜足,入胜进故;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宣说法故;此所作事如实知故;得不思议,大法师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无碍解住」,这简要的说无碍解住就是这样子,怎么样子呢?「谓于甚深寂静解脱不生喜足入胜进故」,这是第一科。「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宣说法故」,这第二科。「此所作事如实知故」,第三科。「得不思议,大法师故」,这第四科。「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这是最后第五科。

 

午二、广指(分三科) 未一、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善慧地说。

前面是略说。略说分两科,一个是别辨相,第二个结略义,这略说说完了。下面第二科是广指。分三科,第一科是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善慧地」那地方宣说了,这指经。

未二、释

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逮得菩萨无碍解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

这是第二科,是解释。前面把这个善慧地的广义指到《十地经》,这下面又解释。「由此地中」,由此善慧地。「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这位菩萨对一切有情的利益安乐意乐特别清净,就是无所得。「逮得菩萨无碍解慧」;前面说「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这是大悲心,「逮得菩萨无碍解慧」这是菩萨的大智慧;一个慈悲、一个智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因为菩萨的慈悲心也特别清净,无碍解慧也特别清净,「由此」所以「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叫做「善慧地」。这善慧地是智慧也高深,慈悲也非常的清净,所以叫「善慧地」。

 

未三、配

即由此义,当知复名无碍解住。

前面第二科是解释,这下面第三科是配,配合。配什么呢?「即由此义」,即由善慧地,「当知复名」叫做「无碍解住」。这是第十住,无碍解住。

 

辰十一、最上成满菩萨住(分二科) 巳一、问

云何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

这第十一科,就是第十一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分两科,第一科是问,怎么叫做菩萨「最上」,就是最殊胜、成就圆满一切菩萨功德了,叫菩萨住。

这是问,下面第二科,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无碍解住成满得入。

 

巳二、答(分二科) 午一、略说(分二科) 未一、释(分三科)

申一、无碍解住成满得入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一切行相遍清净已,堪为法王受法灌顶。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是从无碍解住来的,「诸菩萨」就是无碍解住菩萨。「一切行相遍清净已」,他的自利利他的这些善根的行相,一个大慈悲、一个大智慧,都普遍的清净了,没有污染。「堪为法王受法灌顶」,这个一切行相普遍的清净了,是有什么相貌呢?「法王」,就是佛陀,于一切法得大自在的是佛陀。可以蒙佛陀为他来灌顶,可以为他灌顶了。这个灌顶是法的灌顶,不是说用水浇在头上叫灌顶,是法的灌顶。

这是略说,下面详细说。

 

申二、得三摩地及受灌顶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一切行相遍清净」,「一切行相遍清净」是什么?就是「得离垢等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得这个无垢的三摩地,还有什么什么三摩地、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这就是一切行相遍清净的相貌。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者:《十地经》说:离垢三昧有多差别,谓入法界差别三昧为初,乃至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为后。此应准知。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者:《十地经》说:离垢三昧有多差别」,并不就是一个相貌。「谓入法界差别三昧为初」,这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第一个就是叫做「入法界差别三昧」,这是第一个三昧,「为初」。「乃至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这个三昧是无量无数三昧的最后的一个三昧。「此应准知」,这里面应该知道这件事。这是解释了「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这个得无碍解住的这个菩萨,一切行相遍清净已,就是得了很多很多的三摩地。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现在前故。

这是这样意思,这就是得三摩地及受灌顶。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等者:此中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即是经说最后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此三摩地最为后边,故名为后。离垢所得,名彼所作。不由功力自然现前,名现在前。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等者」,牒这个文,把这个文先标出来。「此中一切智智殊胜灌顶」,这个一切智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一切智智,也就是一切种智;一切智中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就是能见一切法寂灭相,同时也能见种种相,那就叫做一切智智。「一切智智殊胜灌顶」,这句话可以作两个解释;有殊胜灌顶的关系,这位菩萨就是成就了一切智智了,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是,一切智智就是佛,佛来灌顶,可以这么解释。这里面的意思是说,「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这个「后三摩地」,最后。「即是经说的最后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他由第九地进步到第十地了,这个法云地菩萨,这位菩萨就叫做「受胜位菩萨三昧」,这个「受胜位菩萨」实在是得三昧了,得这样的三昧,这个三昧的名字就这么称呼的。「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这是三昧的名称。「此三摩地最为后边」,这个三昧是在那个无量无数胜三摩地的最后一个三昧,「为后边」,「故名为后」,这么讲。

「离垢所得,名彼所作」,这个「作彼所作」这个话实在就是「离垢所得」叫做「彼所作」,就是你所现起的,这个「作」有「现起」的意思。「不由功力自然现前」,他现起这个三昧是不由功力的,自然的任运就现前了,所以叫「现在前」,这样讲。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

一切佛都是相称的,什么相称呢?就是那么一个不可思议的法座,就是他那个身相和那个座位,坐在那个座位上是相称的,并同时还有很多的眷属。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者:大宝莲华、名一切佛相称妙座。菩萨升此座时,其身姝妙称可华座。复有满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等莲华以为眷属,一一菩萨坐于其上围绕瞻仰此受胜位菩萨,是名身诸眷属。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者:大宝莲华、名一切佛相称妙座」,这个座是什么座呢?不是你拿着釜子、拿着刀钊做一个座,不是那个座,是大宝莲华,大珍宝所成就的莲华,这个莲华叫做「一切佛相称的妙座」,以莲华为座。「以莲华为座」,这句话有点意思,这句话就是众生也能成佛的意思。「菩萨升此座时」,就是这个法云地菩萨,最上成满菩萨,就是这位菩萨。「升此座时」,这个座位很高,他升到这个座位的时候,「其身姝妙称可华座」,他那个身相,实在就是圆满报身,和那个华座相称;譬如座位太大你身相太小,这不相称;或者身太大座位太小,那也不行。现在这个大小是相称的。「复有满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等莲华以为眷属」,这个大宝莲华以外还有这么多的大莲华给这个莲华作眷属的。「一一菩萨坐于其上」,每一个华座上都有菩萨坐于其上。「围绕瞻仰」,那些菩萨坐这个华座上围绕这个大莲华、瞻仰这位大菩萨。「瞻仰此受胜位菩萨,是名身诸眷属」。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

这位菩萨,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得了这么多的眷属,同时呢,还是得大光明,这华座上坐的这位菩萨,他成就了很大的光明,放大光明。「往来普照」,往普照、来普照,是有往有来。这个「往来普照」,这「往」怎么讲?「往普照」是照第一义谛,「来普照」是照世俗谛,那么这就是一切种智的光明。「一切行相」,这一切的第一义谛的行相,就是无相,也照一切世俗谛的行相。这是「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但这个「大光明」,一个是他的身体放大光明,一个是他有智慧大光明,应该具足这两个意思。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者:《十地经》说:是菩萨升大宝莲华王座,及眷属菩萨坐莲华座入三昧已,尔时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动,一切恶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严净,皆得见闻一切诸佛大会。此应准知。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者:《十地经》说:是菩萨升大宝莲华王座」,升坐这个大宝莲华王座。「及眷属菩萨坐莲华座」,这眷属菩萨也坐莲华座。「入三昧已」,为主的菩萨和伴菩萨,主菩萨、伴菩萨都是入在三昧里面的。「尔时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动,一切恶道皆悉休息」,这个时候三恶道的众生受苦的事情都停下来了。「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严净」,这个所放的光明,有身光、也有心光。这身体放的光明是眼可以见的光明,心光就是大智慧光明。这个大智慧光明普照一切法界,身光普照一切世界,这样子。「皆悉严净」,第一义谛也是严净,一切世界也都是严净的。「皆得见闻一切诸佛大会」,主菩萨、伴菩萨都能看见一切诸佛的大法会,十方世界一切佛的大法会。「此应准知」。

 

一切智智灌洒其顶。

这时候坐在大宝华王座上,然后一切智智灌洒其顶,就是十方诸佛的一切智智的光明来灌洒其顶,灌洒这位菩萨之顶。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一切智智灌洒其顶者:《十地经》说:譬如转轮圣王长子女宝所生,具足王相,转轮圣王令子在白象宝阎浮檀金座上,取四大海水,上张罗纲宝盖旛华宝幢种种庄严,手执金钟香水灌子顶上,即名灌顶剎利王数,具足转十善道故,得名转轮圣王。如是佛子,彼菩萨从诸如来得受位已,名得智位,具足十力,堕在佛数,此应准知。

「一切智智灌洒其顶者:《十地经》说:譬如转轮圣王」,这转轮圣王有长子,他那个大儿子。「女宝所生」,这个大儿子是,转轮圣王的夫人、「女宝」所生的,这个不可思议。这可以这样说;「女宝所生」,这「女宝」譬喻佛的大慈悲心,「转轮圣王」譬喻佛的大智慧。一个慈悲、一个智慧,由佛的大悲心和大智慧为这位菩萨栽培善根,一切众生的善根都是佛陀的大悲心和大智慧所栽培的。所以这么说,转轮圣王的长子是女宝所生。「具足王相」,这个长子,他是具足转轮圣王的相貌的。就是由佛陀的大悲心和大智慧为众生栽培的善根,这个人一定是将来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是「具足王相」。

「转轮圣王令子在白象宝阎浮檀金座上」,在灌顶的时候,这灌顶的仪式是怎么样举行的呢?就是转轮圣王令他的儿子在这白象的宝,就是白象,但这个象是宝象。「阎浮檀金座上」,这个宝象上面有一个座位是阎浮檀金做的,他叫他的儿子坐在这个阎浮檀金座上面,阎浮檀金座就在白象宝的上面。「取四大海水」,用四大海的水。「上张罗网」,在他的长子的头上设一个罗网「上张罗网」,还有一个「宝盖」,「旛华宝幢」,还有宝幢、宝旛,都有花的庄严,「种种的庄严」。「手执金钟」这位转轮圣王的手他拿一个金钟。这个「钟」是盛酒的器,有八壶为钟,或者十壶为钟,那就表示这个器也有大小的不同。这个转轮圣王手里拿着金钟这么一个器。「香水」,这个金钟里面有四大海的香水在金钟里面。「灌子顶上」,转轮圣王用这个金钟里面的香水灌他长子的顶上面,「即名灌顶」,这个灌顶就是这个意思。

「剎利王数」,这一灌顶,这个长子就属于王了,这时候不是王子,是王了,是属于王的数内了。「具足转十善道」,他做了王以后,他怎么样统治他的国家呢?这个大千世界呢?他就是为众生说十善法,大家都要学习十善,要停止、灭除一切恶法。「故得名转轮圣王」,就是宣扬十善,这叫做「转轮圣王」。

「如是佛子,彼菩萨从诸如来得受位已,名得智位」,前面说转轮圣王给他儿子灌顶,这是一个世间上的事情,现在是说「一切智智灌洒其顶」那是什么呢?「如是佛子」,就是这个第十法云地菩萨叫做「佛子」。「彼菩萨从诸如来得受位已」,从十方诸佛来印证他,说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就是「得受位已」。「名得智位」,这时候不是那转轮圣王位,这是得佛的位子。「具足十力」,具足十种智慧力量,佛的那十种智力,第一个处非处智力、第二是业力,第三是定力,乃至到后面天眼力、宿命力、漏尽力。「堕在佛数」,这个第十法云地菩萨得到一切智智的灌顶之后,「堕在佛数」是属于佛的范围内了,不可以说他是佛子了,他是佛了。「此应准知」,这里说「一切智智灌洒其顶」应该这样理解的。

 

申三、得不思议诸殊胜事

既灌顶已,普能引导所化有情。于彼解脱方便佛事得如实智,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

这是第三科,得不思议诸殊胜事。在这《楞伽经》上也是说,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就是极欢喜住菩萨,十方诸佛放光说法来加持这位菩萨。这件事,我们看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是得无生法忍了,好像天人来散华,然后乘着自己的神通力就飞到阿 佛世界去了。密勒日巴尊者有这个事情。当然这是张澄基的翻译,看这汉文本,藏文我不会读了。这是很殊胜的事情。但是汉文的《高僧传》上也有一件事,就是解脱和尚,好像是在五台山那个地区。好像在中国历史上是隋朝的时候,他是在那里修禅,见到文殊菩萨,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十方诸佛现身,现出来说法,有这个境界。当然这是初得无生法忍的相貌。现在这里说「一切智智灌洒其顶」,那这是法云地的菩萨境界。

「既灌顶已,普能引导所化有情」,灌顶以后又怎么样呢?这位菩萨这时候成佛了,他普遍的能够引导所教化的有情,能引导一切众生,以三乘道普度一切众生。「于彼解脱方便佛事得如实智」,说这个得到一切智智灌洒其顶的菩萨,他对于引导所化有情令得解脱的方便,就是这一切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些佛事;教化众生得成圣道的佛事,「得如实智」,他得到了、成就了真实的大智慧,对于这件事是能胜任的了。「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这位蒙佛一切智智灌洒其顶的这位菩萨「逮得」,他成就了无量无边的解脱,这是一种功德。逮得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逮得无量无边大神通力,都成就了。这是他本身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同时大慈大悲能化导一切众生。

这一行「既灌顶已」,他成就了两种功德;一种是「普能引导所化有情,于彼解脱方便佛事得如实智」,这是一种教化众生的功德。「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他自己成就的自利的功德。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逮得无量无边等者:此说三种无量无边:一、谓解脱,二、谓陀罗尼门,三、谓大神通力。

「逮得无量无边等者:此说三种无量无边」,那三种呢?一个是「解脱无边」。这解脱无边,为什么能解脱?就是见第一义谛才能解脱,你不见第一义谛你不能解脱,这话有什么意思?说我得了很多的很高尚的三昧,我得了四禅八定了,但没见第一义谛。你得了禅定,你心里面就是无分别住,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智慧啊!你得了很多的禅定没有智慧,没智慧不能断烦恼,你不能得解脱,你烦恼还在那里啊!说医生给你治病,就是能够那个病不发作,表面上好像很正常,但是病还在那里。说:「我修奢摩他,我心里是无分别住,不要去分别,不要去什么观第一义谛,不要做这个事,心里就无分别住。古庙香炉去﹙注:语出石霜七去﹚,心里无分别住」,就这样子。无分别住,你不能得解脱。因为什么?你没有智慧见第一义谛。

这《金刚经》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面有定也有慧。不只是定,还有慧。有慧就能见第一义谛,见第一义谛才能得解脱。所以这上面说:「逮得无量无边解脱」,这里面是有大智慧,见第一义谛才能解脱,解脱烦恼、解脱烦恼的随眠种子。

所以这学习《瑜伽师地论》,学习经论非常重要,知道怎么叫做得解脱。「我不学习经论!」,不学习经论,佛菩萨的智慧就是在经论那里告诉我们,我们的肉眼你不能见到佛菩萨,但是佛菩萨的大智慧用语言文字寄托在那里、告诉我们。「我不愿意学习,那都是古人的糟粕,我这个是『古庙香炉去』」,不见得是正见!当然这话若说得太明白就不好听了,说太明白就不好听,还是含蓄一点好,少说几句好一点。

这地方说「解脱」,这里面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有大智慧。但是大智慧、没有定也还不行,没有定你也不能解脱。没有定、你的大智慧不能成就,所以还是要有定,但是修定也还非要修智慧不可。这说「解脱」。这是「逮得」。「逮得」就是成就,成就无量无边的解脱。我们受的律仪戒叫做「别解脱」,一样、一样的解脱,那也是很多的解脱。现在说无量无边的解脱,这里面包括解脱烦恼障、也解脱所知障,这一切的解脱。这个解脱是大智慧,也包括着禅定。

「陀罗尼门」,我昨天讲过「陀罗尼」翻个「总持」。什么叫做「总持」?就是我们的记忆力。当然这不是普通人的记忆力,是成佛、佛的记忆力。佛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就是佛心里面有无量无边解脱众生的法门,佛的心里知道。佛那个记忆力不可思议;陀罗尼门。

「大神通力」。这样讲;这无边的解脱是「大智」,陀罗尼门是念,「大念」。这「大神通力」就是「大禅定」,不可思议的神通力,其实也就是六种神通,大神通力。就是这个一切智智灌洒其顶,已经灌顶的这位大菩萨,有这样的功德。

「逮得无量无边等者:此说三种无量无边」;第一个就是解脱无量无边,第二、陀罗尼门无量无边,三是大神通力无量无边,成就了这么多的功德。

 

这文是这样,我们还是这么念:

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及此增上大念大智。

把前面那个文连下来念,这样子,这个义就容易明白。

「及此增上」,这个「此」是什么?就是无量无边的解脱、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无量无边的大神通力,「增上大念大智」。你怎么会得到无量无边陀罗尼门了?你怎么会得到无量无边的解脱呢?你怎么得到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你怎么得大神通力呢?「及此增上大念大智」,就是「大念大智」来帮助你成就的。

 

增上引发训辞安立、及大神通。

当然你成就了无量无边的解脱、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无量无边的大神通力,那你又增上,又增上什么呢?就是「引发训辞安立」,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你有了那无量无边的解脱、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无量无边的大神通力,你就能「增上引发训辞安立,及大神通」,就能为众生说法、现大神通,这样意思。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及此增上大念大智等者:此中大念大智及大神通,由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为其增上,名此增上。又此大念大智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随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是名大念大智增上引发训辞安立。又大神通随于一切神通所作事业皆能起作,名大神通增上引发。此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已得自在,今此住中转更增上,转复微妙,故作此说。

「及此增上大念大智等者:此中大念大智及大神通,由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为其增上」,当然这个可以互相说。由于你有「大念大智」,所以你就有了「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也可以这么说。也可以说,你得到了「无量无边的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所以你也有「大念大智」。可以互相这么说,这个意思。「大神通力为其增上,名此增上」这「此增上」这句话就这么讲。

「又此大念大智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随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这是解释「增上引发训辞安立」这句话。「又此大念大智」,你成就这个大念大智,就是这位灌顶菩萨,也就是佛了,「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就是普遍的对一切的名句文身。这个事可不简单,一切众生的语言都不一样,佛能通达一切众生语言三昧,能用一切众生的语言三昧,就是「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随所欲」,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那是大自在,随你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就是佛法,用一切众生所有的文字能安立无量无边的佛法,为一切众生宣说,就是这个意思。「于一切法正安立中」,其实都是安立的,一切法是没有名言的,然后用名言来安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就是各式各样的法门。「皆得善巧」,得大智慧。安立了这个法门众生学习也能得大智慧,佛菩萨成就大智慧能安立这么多无量无边的法门。「是名大念大智增上引发训辞安立」,这句话就这么讲。

「又大神通随于一切神通所作事业皆能起作,名大神通」,这「大神通」这句话怎么讲呢?「随于一切神通所作」,就是随于一切众生所须要的,神通要这样子示现,示现这个神通的事业。「皆能起作」,有这种堪能、有这个力量能发动这件事,能示现这种事情,「皆能起作」,这就叫做「大神通增上引发」。「此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已得自在」,这个现大神通说法的事情,在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就是第八不动地菩萨那个时候已经得到自在了。「今于此住中转更增上」,现在是第十法云地,那更殊胜了。「转复微妙」,更加微妙了。「故作此说」。

 

增上引发善根清净、受生、威力诸殊胜事,一切如经应知其相。

就是这位菩萨「增上引发善根清净」,「增上引发受生威力的诸殊胜事」,「一切」都「如经」中所宣说。「应知其相」。

 

《披寻记》一六一三页:

善根清净等者:《十地经》说:譬如善巧金师善治此金为庄严具,以无上末尼宝珠间错其中,系在自在天王若颈若顶,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无能及者。如是菩萨住此第十菩萨法云地中,彼菩萨不可思议智行,一切众生一切声闻辟支佛从初地乃至住第九地菩萨所不能及。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净。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摩酰首罗天王,具足自在,善授众生声闻辟支佛菩萨波罗密行,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彼受生相。又说: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身,于一一身示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如是应知彼威力相。

「善根清净等者:《十地经》说:譬如善巧金师」,做这件事非常善巧的金师。「善治此金」,他能善巧的来治这个金,把这个金做成各式各样的庄严具,「为庄严具」。「以无上末尼宝珠间错其中」,这个金做成庄严具,庄严具上还有无上的末尼宝珠「间错其中」,庄饰在那个金的庄严具上面。「系在自在天王若颈若顶」,前面是说转轮圣王,这是说自在天王「若颈若顶」。「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无能及者」。「如是菩萨住此第十菩萨法云地中」的时候,「彼菩萨不可思议智行」,不可思议的智慧,又有不可思议智慧的行动。「一切众生一切声闻辟支佛从初地乃至住第九地菩萨所不能及」,这些人都不能和这位菩萨相比。「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净」,善根清净也是这样子,前后相比展转的殊胜。

「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摩酰首罗天王」,这个第十法云地菩萨多数是作摩酰首罗天王,那就是第四禅天王,大自在天,摩酰首罗天王。「具足自在」,具足大自在的威力。「善授众生声闻辟支佛菩萨波罗密行」,这位菩萨他能善巧的教授一切众生,教授声闻,教授辟支佛,教授一切菩萨波罗密行,教授他们修学圣道,「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彼受生相」,这个第十法云地菩萨的受生相是这样。「又说:以精进力故」,这个法云地菩萨若以精进力故,「于一念之间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三昧」,这么多的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身」,能变现这么多的化身。受灌顶位的那个身应该是属于圆满报身;这是说的化身。「于一一身示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这不是单独一个佛,还有很多菩萨眷属。「如是应知彼威力相」。

 

未二、结

当知是名:略说最上成满菩萨住。

前面这一大段文,这是结束了。略说最上成满菩萨住的相貌是这样子。

 

午二、广指(分三科) 未一、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法云地说。

这是广指,分三科,第一科是指。「若广」说最上成满菩萨住的相貌,「如《十地经》法云地说」。这是指。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显相,又分两科,第一科喻能领受。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显相(分二科) 酉一、喻能领受

是诸菩萨住此地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提资粮极善周备;从诸如来大法云所,堪能领受其余一切有情之类,难可领受最极广大微妙法雨。

「是诸菩萨住此地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就是很多的菩萨精进勇猛的修行,他的道力能够进步到法云地这里,「住此地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萨的一些道力,到此圆满了。「菩提资粮极善周备」,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资粮,就是因,「极善周备」,已经周遍完备到极点了,极善的圆满了。

「从诸如来大法云所,堪能领受其余一切有情之类,难可领受最极广大微妙法雨」。这位法云地菩萨,他能从十方诸佛是大法云的发源地。这大法云从那儿来?从佛陀那里来的,所以佛陀是大法云的住所。「堪能领受」,这位法云地菩萨,他能领受「其余一切有情之类难可领受最极广大的微妙法雨」,这个微妙法雨,这个法云地菩萨能领受,其他的众生不容易领受的。这是一种殊胜。

这是喻能领受。下面第二科,喻能化导。

 

酉二、喻能化导

又此菩萨自如大云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能为无量无边有情,等雨无比微妙法雨,殄息一切烦恼尘埃,能令种种善根稼穑生长成熟。

「又此菩萨自如大云」。前面是说佛能演说大法云雨。这一段是说这位菩萨他自己也能为一切众生宣扬广大的微妙法雨,「自如大云」。「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能为无量无边有情,等雨无比微妙法雨」。这地方有点意思。「又此菩萨自如大云」,这个菩萨有两个情形;就是「未现等觉无上菩提」,他还没有灌顶,没能够得到十方诸佛一切智智的灌顶,那时候他还没有成就等觉无上菩提,就是在法云地这个时候。这可见这法云地有两个阶位,一个是没有一切智智灌顶的时候,一个是已经示现一切智智灌顶,这两个位子。说「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这个时候,一个时候。「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这又一个时候。这两个时候。

「能为无量无边有情等雨无比微妙法雨」,这两个时候、都能为无量无边的有情平等的降无比的微妙法雨,能为众生说法,也是如大云。「殄息一切烦恼尘埃」,能为众生等雨无比微妙法雨的时候,能够「殄息」,就是能息灭众生的烦恼尘埃,这下雨的时候,尘埃都被淹没了。现在说雨法雨的时候,能灭众生的烦恼。「能令种种善根稼穑生长成熟」,为众生说法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息灭烦恼,一个是生长善根、善根成长,就是两件事。能令各式各样的善根,这善根就像田地里面的稼穑,栽培的农作物,你下雨了这稼穑就生长了,生长起来、荣茂起来。若听佛说法的时候,能令种种的善根生长成熟,信进念定慧,都成就了。

这是第二科,喻能化导。喻能化导,就是显相,显出来他这位菩萨的相貌。现在第二科,结名。

 

申二、结名

是故此地名法云地。

为什么叫做「法云地」?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第三科是配。第一科是指,第二科是释,第三科是配。

 

未三、配

即由此义,当知复名最上成满菩萨住。

这是前面这一段文,由于这个道理,所以这位菩萨又名为「最上成满菩萨住」。这是说完了。前面这一共说了十一住。十地菩萨、加上胜解行住,一共是十一个住。

现在第二科是总料简,分六科,第一科是功德。

 

子二、总料简(分六科) 丑一、功德

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堕其数,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于余后地证得成满,方乃建立。

「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前面从极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乃至后面最上成满菩萨住,「后后住中支分功德」,后后住中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后后都有些特别的功德,这些功德不是前前住完全没有,前前住也是有。也是有,但是极欢喜住不可以说是增上戒住,增上戒住不可以名为增上心住,不可以这么说。「然下品故不堕其数」,虽然有这样的功德,但那个功德是下品的,所以初地就不是二地,二地就不是三地,乃至不是最后成满菩萨住,就不能这么说最上成满菩萨住,不能称之为这个数。

「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他原来是下品,就小小有那么一点气氛而已,你应该知道,「即彼」原来的下品,他继续努力的修习,继续努力的修止观自利利他,这样的修习,他就增长了,下品成中品,中品成上品,就这么意思。「于余后地证得成满」,初地有那么一点气氛,第二地才圆满。第二地有的一点功德,到第三地才殊胜,乃至到最后,「于余后地证得成满」,就是那个功德圆满了。「方乃建立」,最后才能名之为「最上成满菩萨住」,才可以称这个名字。

极欢喜住持戒也是清净的,但是不能和第二地增上戒住相比,你要继续努力修行,到了第二地才能名为增上戒住。就是展转都是这样子。所以说「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

说我们现在静坐,没有得未到地定,但是你也有一点成分的。你静坐的时候初开始,也有少分的明静而住。我是少一点就是了,不是那么样的深刻,那个程度浅一点,也有那个气氛的,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成就,成就未到地定。我们静坐的时候,我没得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那个功德相貌你没有,但是你有一点儿。譬如说我现在,我忽然间坐那里就没有妄念,那明静而住从一分钟、两分钟…有五分钟那么长,心就不动。那未到地定也是,相续的明静而住,你现在只是没有那么长,有五分钟,那就不错、就有希望,表示你有希望可以成就了。

这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可以说有三个相貌;第一个相貌,就是心里面没有一切杂念,明了而又寂静,寂静而又明了,不昏沉、不散乱,相续不断的明静而住,这是一个相貌。第二个相貌就是身体没有了,不感觉有身体。没有身体,实在来说,你不要怕,谁知道没有身体呢?你还有个知道没有身体的,那就是你的心还在,不是完全没有。这第二相貌。第三个相貌,还有轻安乐。说我有一点轻安乐,但是身体还有,你这个相貌不具足。我感觉身体没有了,心还是明静而住,但是没有轻安乐,这你的未到地定没成就。但是已经不错了,已经有这么多功德了。说我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但是忽然间静坐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脚没有了,我感觉手没有了,那就是一部分的相貌成就了,那是好消息,不要「我怎么没有手了呢?」,你不要怕,那是一个好现像。

这《摩诃止观》上有两句话,「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摩诃止观》有这两句话。这句话,你若不学,这句话很难讲。什么叫「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我们很难解,不明白。「事障未来」就是这个身体,身体是个事。我坐在这里,我感觉心里面明静而住,坐一个钟头一念不生,能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了,很不容易啊!但这是什么呢?你还没得未到地定,这个是「事」,你身体还在,你还没能得到「未来」,就是未到地定叫「未来」。这「性障根本」,「根本」就是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叫做根本。「性障根本」,说我得了定了,我一坐八个钟头一念不生,我也不感觉有身体,还有轻安乐,我这个禅定很高了;不行,你还有欲心。那「性」是指欲心,你看见女人的时候,你还有欲心,你还想要动心。那就表示你还没得初禅。

这是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这两句话是那上的。那意思实在是;佛法来到中国南北朝时代的那些修行人的经验之谈。佛法初来到中国那个时候的人,有很多人是修禅定的,不像现在「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都在里许。」当然,这个话也是好。就不提倡修禅定;不提倡修禅定、提倡念佛是好,不是不好,但是人的程度低。

我再说一句闲话。我们说这个欧阳竟无,南京支那内学院的这位大德欧阳竟无,这个人的学问、文学的程度很厉害,他的文章是有力的,那个文句,写那篇文的句子造得非常有力量,他学习唯识是有心得的。学过《大般若经》、研究过《大般若经》,也是学习过《成实论》、学习《俱舍论》,他学了以后都写一篇序。写一篇序就是心得,他的心得都写出来。我这话…以言引言,其实这句话没想说,我现在也说;唯有他学习法华经,没能写序。他这篇序没写出来,有这件事。为什么他没写出来呢?就是他不同意天台智者大师的见地,但是自己的意见提不出来。所以不能写。因为,你看他写很多序的。书归正传,我说这段话不是说这个事。说什么事呢?他学习佛法学习了这么久,他不能说没有心出家,不能说没有心出家的。为什么不能出家呢?他一看;你有资格给我做师父吗?所以不能出家。

我这说闲话了。我们出家人,可能也学过经论,然后就不学了,一天念阿弥陀佛,在念佛也很好,但是你没有择法眼,谁若是好一点,「哎呀!这是菩萨再来啊!」你就这么讲。但是…这是我推测的话,欧阳竟无他不去轻易说句话的,你说你很有修行,但是他不一定承认的,因为他心里面很多的经论学习过,他的看法和你不同,他很难拜一个师父的,不容易。所以只好到最后还是个在家居士。

我刚才说,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就不提倡修止观,不提倡静坐,就是提倡念咒,提倡念阿弥陀佛,这么念,不容易得圣道,不是说不好,但是你想要得圣道不容易。你不能得圣道,那些在家居士他若程度高的时候,他就出家困难。你若是得了圣道,你小小有一点慈悲的方便,他就得要磕头了,那就不同啊!不同的、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的佛教,就是感觉到我们中国的汉传的出家人,都是念阿弥陀佛,或者佛都不念,一天就是做点事情,有的时候也会说说开示,但是有一点程度的人,马上知道你的分寸,你让他拜你做师父,不容易的。所以有的人放弃了北传,我到南传去看看,到那儿去学学,回来就对北传没信心。其实北传佛教是非常的圆满,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呢?就是我们出家人没得圣道。

这上面说这句话有点意思;「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堕其数,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于余后地证得成满,方乃建立。」这叫我们有信心啊!我们现在,当然这就是,你静坐的时候不容易,能成就小小一点功德,小小有一点善法不容易。所以这地方说,你要有信心,不要紧,你会成功的,这段文有这个意思,会成功的,是这个意思。但是要努力,要精进努力才行,懈怠、懈怠什么也不能成就。

我说这个道安法师,那个时候应该是东晋,道安法师是东晋,是在鸠摩罗什法师以前。他出家的时候,道安法师的相貌丑陋,相貌不是那么庄严,他年纪很小就出家,十几岁出家。出家了,他那个师父就叫他去种田。如果你拜这么一个师父,你师父叫你去种田,你听话吗?道安法师就听话,去种田。种了多久以后,然后他向他师父要经,我要读经。他师父就找一部经给他读,他拿着这部经到田里面,他还是种田,种田他同时还是读这经。等到晚间回来,这部经就还给师父。师父说:「你读好了?」「我读好了,我还能背」「好!你背」,师父拿着经,他就背经,就背下来。那时候,还要向师父再请一部经,第二天还去种田;没有说「我不种田,我要读经」。他不,他还去种田。第二天回来,这部经又还给师父,说:「怎么样?」说「又背下来了,我还能讲」。「好!你背」他真实是背下来。然后他师父:「明天不要种田,出去参学」,他的师父了不起。他出去参学,就是遇见了佛图澄,佛图澄是大阿罗汉,有神通的大阿罗汉,还了得。有这种事情。

这位师父了不起,他感觉他的徒弟不是平常人。若是我们顶多看一看就算了,还背下来吗?我们现在汉文的,就是在佛学院读书的多数不愿意背。不愿意背,你不容易深入。说是:「今天非常难得,日记要记上一笔;请你告诉我,到达第一义谛的捷径」,日记上要记上这一笔。这第一义谛在那里?就在文字里头,就在文字里,不是在别的地方。要知道我们是平常人,我们没有慧眼,第一义谛是遍一切处,我们都不知道、看不见。就是在文字的经论里面有第一义谛,要从这里去学习啊!在这里学习,你天天拿着本子、照本子读;你要记在心里面,要思惟。一边念着文句,一方面思惟,这样才行的。你若不背,你老拿着照本读,有的时候可以,有的时候不方便啊!所以从这一点小小事看出来佛法衰微,就看出佛法衰微了。

这个方法不难,我们北院好像我还没听见谁说这话,在南院常常听见「太难了,我办不到」,有的人写信说「佛法太深了,办不到」。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你会打妄想吗?修行也是这样,像打妄想一样,不难。你能打妄想,你就会修行。不是难事啊!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只是在文字上学一学,心里面不能够去如理作意,不行。不能如理作意、不行。你若能如理作意的时候,很容易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条路很顺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只是文字上学一学,然后把本子合上,也不温习,心里面还是照样的东想西想,做这个事情。

这得了禅定的人,他有一个特性,就是他常常的内观,他的心不向外攀缘,他心里面如理作意。或者是有奢摩他是更殊胜,没有奢摩他呢,他也会思惟法义,这样思惟,这是一个特性。没有闻思修,有闻而没有思修的人,不想要如理作意的人,他有什么特性?老是要睁开眼睛看,外面有什么便宜我要拿到,老是这样想,总感觉有便宜我没拿到吃亏了,想!想!怎么样、怎么样;这是一个特性。但是这个特性与圣道是相反的,你不容易有成就,不容易。

我今天中午说完话,等到吃完饭以后我心里又有话,我现在说。真实的有发了菩提心,发菩提心是通于三乘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唯独是大乘,有那么一点差别。就是真实是发无上菩提心了,或者是发了菩提心了,通于三乘,或者发了出离心,想要真实的修学圣道的人,不适合当僧职事;不适合,因为他没有时间。不是说他不愿意帮忙人,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他这个心老是在闻思修这里用功,他不能再思惟:「哎呀!这件事情要想一想,不然的话,我们被他欺骗了」。这样,你还能修学圣道吗?想要修学圣道,这些事情都要放下,心里面老是在这里如理作意,修奢摩他,修毗婆舍那。所以当僧职事不合适。那么若想当僧职事,你就不能这么样,你只是一部分时间用功可以,办事的时候,你心里面就在事上去思惟,不然不行。是有这个事情的。

佛在世的时候,那些比丘,陀骠比丘,他在大众僧里面看见,有些事情应该有人负责做事,但是没有人。他就心里面默念:「我若得阿罗汉以后,我发心为大众僧做事」,没有说出来,就是心里作念,然后他就是修四念处。修四念处,最后得阿罗汉以后,他心里面在入定,在定中佛陀向他说话了:「你以前没得阿罗汉的时候,你曾经发心为大众僧做事,你现在应该做事了啊!」,他这个时候为大众僧做事。这看出什么事情呢?佛在世那个时候,大众僧没得圣道的人不能做僧职事。有这回事。

但是我们今天,要得阿罗汉才能做僧职事,那谁做僧职事啊?我看没有人去当僧职事,没有。不要说得阿罗汉,得初果都不容易,我看没有,因为什么没有?你没有修四念处嘛!没修四念处,你就不能得圣道。那怎么办呢?现在只有这样子,就是他没有得圣道,但是应该这个人学过经论,这个人为大众僧服务,他没有得圣道,暂时不得已,就是要他当僧职事。你学过经论,你明白一些因果的道理,明白多少佛法。你明白多少佛法,你为大众僧做事的时候,就有一点佛法的气氛。如果你完全没有学习佛法,你为大众僧做事,不行,你会搞错事,做错事。可是,佛法也没学,没有这种人,那么谁为大众僧做事呢?我现在再说,佛法衰!此即是佛法衰相。没有学习佛法就为大众僧做事,这是佛法衰相。没得圣道,就做僧中上座,这是佛法衰相。我没得圣道啊!我也没有。这是佛法衰相啊!是这么回事啊!若学习了佛法,他会知道这件事怎么处理。譬如学习过戒律就会知道,诵戒的时候,或者是中午,或者是早晨先在大众发表,今天是诵戒日,今天午后六点钟诵戒。或挂出个牌也可以。若是我们没有学过戒,知道这个事吗?不知道。我也学过戒,但是没有特别用心,和没学差不多。

现在我作个结论喔!学习圣道不难,得圣道不难。问题就是你要得到圣道的次第、方法,你要得到、拿到。还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不然不行。我应该停止了。

我们学习这《瑜伽师地论》也好,看这《清净道论》也好,他是主张独住的,不是很多人在一起住,没这回事。他主张独住,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今天我们出家人,你独住可以吗?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多数是钝根人,你自己独住还是有问题。还是在大众里住,还比较好一点。但是在大众里住,也很难说。我这么想,就是大家都学习四念处,大家同住,好一点,这么说。如果说,大家都不学习佛法也不修四念处,你和这些人同住修学圣道可以吗?我看不行。譬如我当初,以前我在东林念佛堂住,常常打板念阿弥陀佛、念弥陀经,这样子。我要读经,我还一开始欢喜静坐。这个事,读经没有时间,老是念佛去,也不能,就和我就不合适,我就离开大众去住茅蓬去了,有这个事情。那这个事对不对呢?所以现在也有的居士,其实正在学习的时间也就打这个主意,到那里寂静住,我自己一个人住,也打这个主意,你说对不对?你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不能那么说的。

我刚才说这个欧阳竟无,这是我推测之词。也可能他另有原因,他不能出家,也可能他不想出家。我只是这么推测。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0)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说法轨理[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