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萨毘耶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迦兰陀竹林园。尔时,萨毘耶普行者,因昔日与之具
血缘之天神提示问题,并曰:「萨毘耶!汝可至沙门或婆罗门处,若解答此疑问,汝
得行梵行。」时萨毘耶普行者于彼天神处受其问已,即至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众之
92 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2所谓不兰迦叶、末伽梨瞿舍罗、阿
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散若耶毘罗弗多、尼犍若提子等(六师)沙门婆
罗门处,向彼等请问。彼等受萨毘耶普行者之问,而不能满足答复,不能满足答复
更又现瞋怒不愉快,且反问萨毘耶普行者。时萨毘耶普行者即自思念:「尊者沙门婆
罗门,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
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师),彼等对我之问,不能满足答复而现瞋怒不悦,且
反问我有关此者。如是,我转居于劣位(在家之状态)退受诸欲耶?」时萨毘耶普行
者又更思念:「沙门瞿昙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
之善评者。我何不至沙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于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
「尊者沙门婆罗门长老耆宿,达高老龄者而多经验,出家甚久,有弟子众、有群为群
93 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
师),彼等尚不能满足解答我之问而现瞋怒不悦,且反问有关此事,然沙门瞿昙又何
能得解答此等之质问耶?盖以沙门瞿昙年少、新出家。」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
「不可以沙门年轻而轻视侮蔑。纵令沙门虽年少而彼有大神变、大威力、我何不至沙
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时萨毘耶普行者向世尊之住处旅行前去。次第近至王
舍城迦兰陀竹林园世尊之居处。诣近已,与世尊共致问喜庆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萨毘耶普行者以偈白世尊言。
五一○ 萨毘耶曰:
「我有疑疑惑 我欲来请问3
今我此终熄 对我之所问
顺次而随法 敬请解答我」 (一)
94 五一一 世尊曰:
「萨毘耶远来 汝欲行询问
为汝此终熄 我对汝之问
顺次而随法 为汝言解答 (二)
五一二 萨毘耶汝意4 所欲之何事
随意汝询问 使汝疑终熄」 (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思念:「尊者瞿昙实甚稀有,尊者瞿昙实未曾有!我实于其它
诸沙门婆罗门处,不获请益之机会,而沙门瞿昙则予我询问之余地。」萨毘耶欢喜踊
跃、心生喜悦,向世尊询问。
五一三 萨毘耶曰:
「得何言比丘 依何为柔和
何谓调御者 如何称为佛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四)
95 五一四 世尊曰:5
「萨毘耶修道 至于般涅槃
度脱诸疑惑 舍断有非有
行成灭再有 此称为比丘 (五)
五一五 有舍一切处 有念诸世间
不害任何物 越度暴流者
无浊称沙门 无恼是柔和 (六)
五一六 内外诸世间6 调修诸根门
洞察此彼世 修习调御者 (七)
五一七 一切之妄想 分别及轮回
生死此两者 当应善辨知
离尘无秽污 而得为清净
得生之灭尽 此称为如来」 (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
更向世尊询问。
五一八 萨毘耶曰:
「何言婆罗门 依何为沙门
96 何谓沐浴者 何称为龙象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九)
五一九 世尊曰:7
「萨毘耶离垢 斥一切诸恶
善等持其心 而得自住立
超越于轮回 而有诸功德
如是无系缚 此称婆罗门 (一○)
五二○ 寂静舍善恶 远离尘秽垢
知此世他世 如超生与死
如是之行者 故称为沙门 (一一)
五二一 洗落内与外 世间之诸恶
时间之轮回 天人之世界
不入时轮回 此名沐浴者 (一二)
五二二8 不行何等罪 舍离诸结缚
一切处解脱 是为无染着
如是之行者 故称为龙象」 (一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
更向世尊询问。
五二三 萨毘耶曰:
「佛说谁田胜 依何为善巧
97 如何成贤者 如何谓牟尼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一四)
五二四 世尊曰:
「萨毘耶天人 梵天等为田
辨知一切田 解脱一切田
之根本结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胜田者 (一五)
五二五 天人梵为藏 辨知一切藏
解脱一切藏 之根本结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善巧 (一六)
五二六 内外两者白 辨知有净慧
超越黑与白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善贤 (一七)
五二七9 内外诸世间 知善不善法
值天人供养 越网是牟尼」 (一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
更向世尊询问。
98 五二八 萨毘耶曰:
「如何之得者 言达吠陀人
依何成随知 如何具精进
何者称贵族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一九)
五二九10 世尊曰:
「萨毘耶应知 沙门婆罗门
辨知诸吠陀11 对一切诸受
远离于贪欲 超越一切受
此达吠陀人 (二○)
五三○11 内外等病根 随知障名色12
脱诸病根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随知 (二一)
五三一 离此世诸恶 越离地狱苦
有精进精勤 如斯之贤人
故称精进者 (二二)
五三二 内外诸结缚 断除染根本
解脱诸染着 乃至根本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高贵族」 (二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
向世尊询问。
五三三 萨毘耶曰:
「何得谓闻解 依何为圣者
99 如何具行者 何为普行者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二四)
五三四 世尊曰:
「萨毘耶闻已 知通世间之
罪无罪诸法 征胜无疑惑
解脱一切处 无苦闻解者 (二五)
五三五 断除种种漏 阿赖耶执着
知无赴母胎 除去三种思13
以及泥泞欲 而无妄分别
此言为圣者 (二六)
五三六 行得此教中 善巧一切时
知于涅槃法 诸处无执着
解脱无瞋恚 此为有行者 (二七)
五三七 中上下及横 过去现未来
所有招苦果 等业当回避
谄慢与贪忿 遍知而行持
尽名色边际 应得而得者
言为普行者」 (二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闻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
100 即从座起,上衣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前,以适宜之偈,赞叹世尊:
五三八 「沙门之诤论 由依止而起
含说及文字 依止倒想起
调伏六十及 三之异端说14
如是广慧者 度越暗暴流 (二九)
五三九 至苦之边际 到达于彼岸
尊师阿罗汉 等正觉者是
我想于尊师 乃是漏尽者
尊师有光辉 有觉慧博慧
以尽苦际者 敬请来度我 (三○)
五四○ 请知我疑惑 使我度越疑15
极牟尼道顶 归命于尊师
无荒废日种16 尊师是柔和 (三一)
101 五四一 于我存疑惑 敬请具眼者
为我作解答 牟尼是尊师
确实正觉者 尊师无诸盖 (三二)
五四二 尊师之苦恼 悉推破断灭
清凉得调御 成实心坚固 (三三)
五四三 龙象中龙象 大雄师说法
一切之诸天 以及那罗陀
钵婆多两神 皆为共随喜 (三四)
五四四 人中高贵者 归命彼尊师
人中最上者 归命彼尊师
含天诸世界 无胜彼尊师 (三五)
五四五17 尊师是佛陀 尊师人天师
尊师征胜魔 而是为牟尼
尊师已断除 一切诸随眠
己达于自度 亦度此诸人 (三六)
五四六 尊师度所依 破坏一切漏
尊师无取着 乃是为师子
怖畏及恐怖 一切舍断者 (三七)
五四七 犹如美莲华 不涂着泥水
如是之尊师 不涂着善恶
雄者出两足 萨毘耶礼师」 (三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两足以头面顶礼,白世尊言:「希有,尊师!希有,
尊师!尊师犹如使倒者起,覆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
者能见诸色。如斯尊师以诸多教说说法。我归依尊师与法及比丘众。我欲于尊师世
102 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萨毘耶!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应四月之间
别住。四月后心能决定者,诸比丘可使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然此情形18,亦
将因人而有不同。〔汝未及四月之别住,而得出家〕。」
「尊师!若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四月间别住,
过四月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之规定,我不但四月之
间,我将四年之间别住。过四年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我出家,令我成戒具足
之比丘。」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前即得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而于具戒后不久,
尊者萨毘耶独一远离,住不放逸,虔诚精勤,不久即于诸善男子正由家出家趣非家
之目的,自行通达作证具足无上梵行之终局(即涅槃),更得了知「我生已尽,梵行
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之状态。」如斯尊者萨毘耶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萨毘耶经竟
注1 合与本经相当者有Mahavastu II.PP.389-401佛本行集经卷三八、三九(大正藏三、八三
三a 以下)等。而于Mahavastu 等有萨毘耶之详细故事。于巴利文之萨毘耶故事则出有
本经之注(SaA.PP.420-422)及Thag.VV.275-278之注,后者实则近于Mahavastu等。
2 「不兰迦叶等乃所谓六师外道,彼等于释尊时代,即以摩揭陀为中心,在中印度居一派之
宗祖,立说率徒众成沙门僧园。有关彼等之所说请参照所出之诸种文献。例如长阿含沙门
果经(大正藏一、一○八a 以下), Sumangala-vilasini I,P.142ff。
3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Mahavastu III,PP.394-401,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三
c 以下)。
4 本偈被引用于DA.I,P.155;MA.II,P.274。
5 本偈被引用于MNd.P.71;CNd,(暹罗本)P.31。
6 本偈被引用于MNd.P.170;CNd,(暹罗本)P.244;Netti,P.170。
7 本偈被引用于MNd.P.87;CNd,(暹罗本)P.100;P.113。
8 本偈被引用于MNd.P.202;CNd,(暹罗本)P.98;P.373;MA.I,P.153.SA,I,P.77。
9 本偈被引用于MNd.P.58;P.336;CNd,(暹罗本)P.84f等。
10 本偈被引用于MNd.P.93;p.205;CNd,(暹罗本)P.70。
11 吠陀指须陀洹道等四圣谛之智。
12 障碍(papanca)指渴爱与恶见。汉译为戏论。
13 三种想(tividha-sanna)为欲想(Kama-Sanna)、恚想(Vyapada-Sanna)、害想(Vahim
sa-Sanna)。
14 六十三异见(timi satthi osaranani)为于六十二见加入邪见。六十二见可参照长部第一
梵网经(D.I,P.13ff)。
15 疑(Vicikiccha)于底本为vicikiccham,今从异本读音。
16 日种(Adicca-bandhu)意为「太阳之亲戚」,是种族之名称,释尊属由日种族之释迦族出
身,故谓释尊为日种。
17 次二偈与五七一偈、五七二偈及Thag.vv.839,840相同。
18 因人而不同者,谓由异学归依佛教时,原则上须经四个月之试验时期,始得被允许出家之
规定。但如曾为事火外学、结发外学者,为释迦族而曾作异学徒者,及任何具得四向果之
具因者,均得除外之规例,将得立即允许出家。今萨毘耶之情况,适应于后者之除外规例。
有关前述之三项除外规例亦可参照V.I,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