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
 
{返回 小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59

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
p.221.
              一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之所之           不动而为断疑惑
                  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来为欲问  (一一一二)
     「说示过去之所之」〔之句中〕,「所之」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
  闻之诸法自正觉真谛者、其时得一切知者、力自在〔得者〕。此是「所之」。「说示过
  去」者,是世尊亦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亦说示未来,亦说示现在。
      世尊说示自己之过去者云何?世尊对自己之过去,亦说示一生,亦说示二生,
  亦说示三生,亦说示四生,亦说示五生,亦说示十生,亦说示二十生,亦说示三十
  生,亦说示四十生,亦说示五十生,亦说示百生、千生、十万生、诸多之坏劫、诸
  多之成劫、诸多之坏成劫。〔即〕「在我于某处已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
222 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其〔我〕由彼死而生于某处。于彼处我有斯名、斯姓、斯
  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其〔我〕由彼死而生于此〔人界〕」斯多说
  示宿住之样相或素姓。
      世尊说示他人之过去者云何?世尊对他人之过去亦说一生,亦说二生……乃至
  ……亦说示诸多之坏成劫。〔即〕「〔彼〕于某处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
  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彼由彼死而生于某处者。于彼处〔彼〕有斯名、斯姓、斯容
  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彼由彼死而生于此人界」说示斯多之宿住之样
  相或素姓。
      世尊说五百本生谈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1大本经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
  去。2大善见经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3大典尊经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4大
  天林经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
223     又世尊已如斯说:「5纯陀!关于过去世如来有念随念之识。只彼所望之物一切
  随念。纯陀!未来……乃至……纯陀!关于现在世如来生起觉所生之智,『此是最后
  之生,今无再有』」。根上下智是如来之如来力。诸有情之意乐随眠智是如来之如来
  力。双变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大悲定智是如来之如来力。一切智是如来之如来力。
  无障智是如来之如来力。于一切处无着、无害、无障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如斯世尊
  亦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亦说示未来,亦说示现在,言、示、施设、确立、开显、
  分别、显示、说明。此是「说示过去之所之」。
     「尊者布沙罗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布沙
  罗」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布沙罗曰」〔之
  义〕。
     「不动而为断疑惑」〔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
  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佛世尊舍断彼之动、渴爱、根绝,如截顶之多罗
  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世尊于利得
  亦不动,于不利得亦不动,于名声亦不动,于不名声亦不动,于赏赞亦不动,于毁
224 訾亦不动,于乐亦不动,于苦亦不动,不动、不怖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
  震骇。此是不动。「断疑惑」〔之句中〕,疑惑者,〔即〕对苦犹豫……乃至(一○五
  页参照)……心之硬直意困惑。此之疑惑世尊已断,断绝、正断、寂灭、安息,不
  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是断疑惑。此是「不动断疑惑」〔之义〕。
     「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佛世尊由知通是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由遍知是到彼
  岸者,由舍断是到彼岸者,由修习是到彼岸者,由作证是到彼岸者,由等至(定)
  是到彼岸者。由一切法之知通是到彼岸者……乃至(二一四页以下参照)……最后
  之生、老、死、轮回,而彼无再有。此是「一切诸法之到彼岸」〔之义〕。
     「我已前来为欲问」,我已前来为欲问……乃至(二一五页参照)……说示,得
  语。如斯「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之所之           不动而为断疑惑
                 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来为欲问」
             二 无有色想事                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                见者之观处
225               我问释迦智〔佛〕          斯人如何导  (一一一三)
     「无有色想事」〔之句中〕,色想者云何?色界定之入定者,〔于色界〕生起者,
  又于〔色界〕现法乐住者之想、想念、已想念,此是色想。「无有色想事」者,是得
  四无色定者之无有色想事,为非有、超、超越、离越。此是「无有色想事」〔之义〕。
     「舍断一切身」者,彼一切之结生,色身由彼分〔舍断〕、超越〔舍断〕、镇伏舍
  断而舍断。彼之色身是舍断故为〔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见者之观处」〔之句中〕,无何物者,是无所有处定。由何无何物
  是无所有处定耶?于识无边处定有念而入定,由彼出定而其识是无,非有,观消灭
  亦无何物。由此无何物者,是无所有处定。此是「内外无何物,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之句中〕,释迦!是释迦〔族〕。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是释迦
  ……乃至(一一七页参照)……是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是释迦。

226 「我问释迦智」,我问者,是彼于如何,如何之住立,如何类之,欲如何智耶?此是
  「我问释迦智」〔之义〕。
     「斯人如何导」?彼应如何导耶?应调伏耶?应指导耶?应令知耶?应令省思
  耶?应令观察耶?应令信乐耶?如何令彼生起上级智耶?「斯人」者,如斯,如彼,
  令住立彼,为彼之类、彼部类之人。即得彼无所有处定者。此是「斯人如何导」〔之
  义〕。故彼婆罗门言:
                无有色想事        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        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佛〕  斯人如何导
             三 世尊宣示:「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知通如来言
                知〔有情〕止住    解脱与趣至」 (一一一四)
     「一切之识住」者,世尊是(一)知由行四识住,(二)知由结生七识住。
227    (一)知四识住者云何?即世尊已如斯说:「6诸比丘!近着于色识是续存立
  而住,以色为所缘,住立于色,受用喜,〔自〕增大、生长而为广大。诸比丘!或近
  着于受……乃至……诸比丘!或近着于想……乃至……诸比丘!或近着于行,识乃
  续存立而住,以行为所缘,住立于行,受用喜,〔自〕增大、生长而广大」。如斯,
  世尊知由行四识住。
     (二)世尊知由结生七识住者云何?即世尊如斯说。「7诸比丘!有此等之七识住。
  七者云何?诸比丘!有种种身、种种想之诸有情,所谓一部之人与一部之天是〔一
  切之〕堕处(恶趣),此是第一识住。诸比丘!种种身同一想之诸有情,所谓最初生
  记为梵众天(初禅天),此是第二识住。诸比丘!同一身种种想之诸有情,所谓光音
  天(第二禅天),此是第三识住。诸比丘!同一身同一想之诸有情,所谓遍净天(第
  三禅天),此是第四识住。诸比丘!普超越色想,灭没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
  空是无边」至空无边处诸有情,此是第五识住。诸比丘!普超空无边处,〔识是无边」
  至识无边处诸有情,此是第六识住。诸比丘!普超识无边处,「已无何物」至无所有
228 处诸有情,此是第七识住」。如斯,世尊知由结生七识住。此是〔一切之识住」〔之义〕。
     「世尊宣:布沙罗!」〔之句中〕,「布沙罗」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
  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
  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布沙罗!」〔之义〕。
     「知通如来」〔之句中〕,「知通」者,是知通、别知、通达。「如来」者,即世尊〔关
  于如来〕如斯说:「8纯陀!若过去之〔事〕,不实不真〔其说〕不伴利益者,如来
  〔即〕不解说此。纯陀!若过去〔之事〕如实、如真〔其说〕不伴利益,如来亦不
  解说此。纯陀!若过去〔之事〕如实、如真〔其说〕如伴利益,如来其时知其质问
  应为解说之时。纯陀!若未来〔之事〕……乃至……纯陀!若现在〔之事〕而不实、
  不真,〔其说彼亦〕不伴利益,如来不解说此。纯陀!若现在〔之事〕而如实、如真
  〔其说〕不伴利益,如来亦不解说此。纯陀!若现在〔之事〕而如实、如真〔其说〕
  伴利益,如来其时知其质问应解说之时。如斯纯陀!对过去、未来、现在之诸法如
  来是时说者、如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故言如来。纯陀!于。含天、
  含魔、含梵天世界〔之人人〕,于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见、闻、觉、识、
229 得、遍求,以意所寻求之一切,此由如来所现之正觉,故言如来。又纯陀!如来现
  正觉无上正等觉之夜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于夜之中间说、话、说示一切之物如而
  不异,故言如来。纯陀!如来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如斯说而行,行如说故言如来。
  于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于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之间,而如来
  自胜,不他所胜,见所有之物而得自在,故言如来」。此是「知通如来」〔之义〕。
     「知其止助」者,是世尊由〔有情之〕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苦界、恶趣、
  堕处、地狱」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有情之)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畜生
  界」,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饿鬼界」,而知此之状态。
  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人中」,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
  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界」,而知此之状态。
230     即世尊如斯说:「10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而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
  坏死后,应生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
  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畜生界,如其
  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斯心悉知某者之心,『如
  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饿鬼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
  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人中,如其行道,如其动
  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
  应生于善趣天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
231 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世,自知通作证具足而
  住,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此是「知彼之止住」〔之义〕。
     「解脱与趣至」〔之句中〕,「解脱」者,是于无所有处而解脱,信解此,以此为主。
  又或世尊知「此者信解色,信解声,信解香,信解味,信解触。信解施主家,信解众,
  信解住居,信解利得,信解名声,信解赏赞,信解乐,信解衣服,信解食物,信解
  卧坐所,信解病者之资具医药。信解经,信解律,信解论,信解粪扫衣支,信解但
  三衣支,信解常乞食支,信解次第乞食支,信解一坐食支,信解一钵食支,信解食
  后不食支,信解阿练若住支,信解树下住支,信解露地住支,信解冢间住支,信解
  随处住支,信解常坐不卧支,信解初禅,信解第二禅,信解第三禅,信解第四禅,
  信解空无边处定,信解识无边处定,信解无所有处定,信解非想非非处定」。此是「解
  脱」者。「其趣至」,是无所有处所成之其趣至。〔即无所有处所成之〕业趣至、异熟
232 之趣至、应重业,应重结生。又或世尊知「此者以色为趣至(依据)……乃至
  (前方参照)……以非想非非想为趣至」。此是门解脱与趣至」〔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知通如来〔言〕
               知彼之止住         解脱与趣至」
           四 无所有〔处〕发生   喜结为障碍
               及斯已知通         然后观其处
               彼有如实智         住梵婆罗门  (一一一五)
     「知无所有之发生」〔之句中〕,「无所有之发生〔因〕」者,是至无所有处之业行。
  至无所有处业行知无所有之发生,知悬着、知结缚、知碍着、识、考虑、度知、辨
  知、明暸。此是「知无所有之发生」〔之义〕。
     「喜结为障碍」〔之句中〕,「喜结」者,是无色贪。由无色贪而其业是悬、悬着、
233 碍着。知喜结是无色贪,知悬着,知结缚,知碍着、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
  及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页参照)……句之次第也。此是「喜结为障碍」
  〔之义〕。
     「斯此已知通」者,是如斯此已知通、知、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如是
  斯此已知通」〔之义〕。
     「然后观其处」者,于无所有处入定,由其处出定而观于其处所生之心心所法无
  常,观苦,病……乃至(三○页参照)……观无归依所、见、眺、省思、普观。此
  是「然后观其处」〔之义〕。
     「彼有此如实智」者,彼有此之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智。此是「彼有此如实
  智」〔之义〕。
     「住者婆罗门」〔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一
  页参照)……无依止者此言婆罗门。此是「婆罗门」。「住者」,是善凡夫及七有学为
  得未得,为得达未得达,为作证未作证而住、止住、遍住。阿罗汉已住〔梵行〕,所
  作已辨,卸下重担,随得妙义,遍尽有结,有完全智、解脱,彼〔梵行〕已成,所
234 作已辨……乃至(一○二页参照)……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
  此是「住者婆罗门」〔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所有发生        喜结为〔障碍〕
              及斯已知通        然后观其处
              彼有如实智        住者婆罗门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四〔毕〕

  注1 大本经(Mahapadaniya-Suttanta)是长部第十四经(D.II,Iff.)。长阿含第一,大本经
      (大正藏一、一b 以下)七佛经(大正藏一、一五○),毘婆尸佛经(大正藏一、一五四),
      七佛父母姓字经(大正藏一、一五九)等相当。于底本虽为Mahadhaniya-Sutta今从
      PTS 本。
    2 大善见经(Mahasudassana-Sutta)是长部第十七经(D.II,160ff.)。J.I,391f;长阿含卷三
      (大正藏一、二一b 以下),中阿含六八,大善见王经(大正一、五一五b 以下)等参照。
    3 大典尊经(Mahagovinda-Sutta)是长部第十九经(D.II,220ff.)。J.III,469;Mahavastu
      III,197ff;长阿含经第三,典尊经(大正藏一、三○b 以下),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大正
      藏一、二○七)等参照。
    4 大天捺林经(Makhadeva-Sutta)是中部第八十三经(M.II,74ff.) J.I,137;中阿含六七,
      大天捺林经(大正藏一、五一一c 以下)增一阿含卷四八(大正藏二、八○六c 以下)等
      参照。在底本为(Maghadeva-Sutta)。
    5 以下之文虽由D.III,134之引用文,而文句有多少之出入。长阿含一二(大正藏一、七五
      b)参照。
    6 以下之文S.III,53参照。
    7 以下之文由A.IV,39f;之引用。增一阿含卷三三(大正藏二,七三○c以下)参照。
    8 以下之文由D.III,134f;之引用。长阿含经卷一二(大正藏一、七五c)参照。
    9 以下之文A.II.23f;参照。
   10 以下之文由M.I,74-76之略引用。


 


{返回 小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
下一篇:第十三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七 学童所问结语之义释
 第九 刀提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小义释 目次
 第八 酰摩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七 难陀学童所问之义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会的目的与要求[栏目:仁焕法师]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作为在家居士,如何善巧处理修行与生活的关系?[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