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悲观的实践方式(汪祖民)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6

慈悲观的实践方式 

汪祖民

  佛教把慈悲层次化。《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云: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与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予诸子,是大慈。如是等种种差别。
  问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为大?”
  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复次,诸佛心中慈悲名为大,余人心中(慈悲),名为小。”……
  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悯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悯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据上所引,区别慈悲层次的标准有二:一是慈悲践行者身份的不同。 佛的慈悲为大:菩萨的慈悲相对于佛为小,相对于二乘为大,也可以说菩萨的慈悲是中慈悲;二乘即声闻与缘觉的慈悲为小慈悲。二是动机与效果的差异。小慈悲只是主观的同情、怜悯,停留在心念、心愿上面,而大慈悲则给子众生以实际的关怀、帮助,使众生真正得到快乐,脱离痛苦。三是自他有别与平等一体的区别。小慈悲是主客有别、自他有别;大慈悲则主张与体现众生平等、佛与众生平等,是一种无差别的普遍的慈悲,这也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最高层次的慈悲。
  随着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佛教越来越强调慈悲与智慧的结合是解脱之道的两大环节,也是大乘菩萨德性的两个方面。慈悲是在践行上要求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智慧是在认识上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悲智结合、悲智双运,自利利他,是为解脱成佛的正道,大乘佛教把“戒、定、慧”三学的戒学、定学归结为慈悲,慧学为智慧。“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被定为慈悲之度,最后第六度智慧即是智慧之度。
  佛教崇尚布施,认为布施具有无上功德。小乘佛教的布施有两种:一是“财施”,将财物布施于他人,破除自我的贪心和吝啬,以免除来世贫穷;二是“法施”,向人说法传教,使人成就解脱智慧、大乘佛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无畏施”,给人增强无畏的信心,使之面对茫茫人生之苦而无所畏惧,在修持解脱的漫漫长途上勇猛精进。此外,佛教还有九施:《菩萨地持经》:“云何菩萨檀波罗蜜。略说有九钟。一者自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难施。四者一切门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除恼施。八者此世他世乐施。九者清净施。”大乘佛教还将布施与慈悲教义联系起来,用以济世利他,普度众生,把布施的对象扩大到遍及一切有情众生,并把它纳入“四摄”、“六度”之中,且居于两者之首项,这就表明布施是大乘佛教道德修养与解脱修持中最重要的善行。
  不杀生是佛教“五戒”的首戒,指不杀人,也指不杀鸟兽虫蚁,还指不乱折草木等,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体现了戒律所包含的慈悲的本质特性。佛教认为,时社会和自然有害的东西如害虫害鼠,非杀不可,杀了也是慈悲心的一种体现。中国佛教还特别反对战争和刑杀,并提出断酒肉、素食、放生的主张。自南朝梁武帝提倡断酒肉以来,素食成为汉地僧人普遍的饮食生活准则。
  佛教修持讲究自修自证,不能够有依赖思想。佛经里说:“一翳在眼,空花乱坠。”意思是说:就好象眼睛里长了东西,遮蔽了视线,看不见璀璨的阳光,却反而去责怪太阳不够明亮;我们的心眼被不正确的知识见解阻挡了,自以为是,见到的只是乱坠的空花,却不能看到真实的状况,所以有佛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哪里?其实,佛就在我们身边。

摘自《浙江佛教》2010年第3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克己救人
下一篇:相随心生(郭德才)
 净宗问辨(弘一大师)
 佛无灵(丰子恺)
 知足常乐的人生(惟觉法师)
 如何脱离苦海(慈舟)
 人生的启示来自希望的鼓舞(正言)
 圣者不可剥夺的财产(班迪达尊者)
 境由心生(莫天)
 稍纵即逝的快乐(达摩难陀)
 譬喻故事(宏明)
 幸福的重量(寒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八道法[栏目:黄忏华居士]
 平等的恭敬[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41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第一节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栏目:菩提大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弟子要如何靠念佛来转变业力呢?[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十三课 因缘果报[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二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