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篇 理论 1.6.1 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73

1.6.1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实相是宇宙中每一件事物自然的真实状态,即是真相;但它是非男或女、非个人或灵魂,例如坐的色身是坐姿的实相。(事实上,了解了自然的真实状态,其实它也不是坐的色身,它只是实相而已)。

宇宙不是如某些佛法所说的「实体的空」,只是自我或灵魂的空。

实相由色心二法所组成——而心法再分为三部分如下:

图1—3 略

注:(图1-3)

a)所有实相的四个法都是现在法,如以下(下一段)所说现在法是自然的真实状态——但我们一直都没体会到。

b)前三者色法和心法,都是世间法,色身对修行而言这只是一个所缘——色身是无知觉的。心也是一个所缘:但心亦知心(心在看和心在听等)。这是世间的范围——仍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出世间法的范围,涅槃成为所缘。道心(道识)和果心(结果)是以涅槃为所缘,而能断除烦恼的是道心。在世间的范围正念正知是实相般若;在出世间的范围,正念正知就变成了道心。(道心字面上是「道识」的意思,而实际是指道果或道智的意思——道心是第十四阶智)。涅槃是出世间法,不属于五蕴的范围。

有两种paccupan(paccupan是「现在」之意):

1)现在法(Paccupanadhamma)。身心的生灭是非常迅速的,但由于烦恼蔽覆而使我们见不到(身心的生灭),只见到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我们妄执为「我坐着」、「我站着」、「我很热」等等。不管我们察觉与否,现在法总是存在着,这就是现在法——甚至于在家、没有修行的时候。

2)当下(Paccupanarom)。身心显现而不与我们贪欲相应的特定一段时间——是「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我们用现在法修行就会发展成为当下。三心配合在一起,将「我在坐」的妄执转变成「坐的色身」——而这就是当下了。

要保持在当下必须以正念正知观照目前的身心;心没有烦恼的时候才能见到(图1-3)的前三个所缘。必须一直以身心为修行的所缘直到第十二阶智(随顺智)以后才舍弃掉。自此以后涅槃成为道心和果心的所缘,才入于圣人或出世间的阶位。

当下是正在观照身或心,而所缘可以是善、恶或无记性——但必须是四念处的所缘之一。

心还有烦恼时才需要修毘婆奢那(注1),而只要有烦恼存在的地方就要修持或运用毘婆奢那来破除它。例如耳闻声时烦恼会认为「我在听」,而毘婆奢那提醒我们是「心在听」因而消除烦恼。

问:观照当下的三心和把握到当下的三心——是相同的吗?

答:「当下」的名称是相同的,但观照当下的三心(思慧)和把握到当下的三心「修慧」是不同的。修行者练习把握到当下,就如同他为了读书而学习字母一样。思慧就像学ABC等等,而修慧就像接下来的阅读一样。

问:修行者如何增进把握到当下的机会?

答:修行者如果有觉照力(rusuthua)(译者注:rusuthua是泰语,rusu是感觉,thua是身体,因此rusuthua亦可译为身觉),他就不会听到太多在他周遭的声音——或者即使听到也不会太强烈。觉照坐的色身的当下就空过或减少很多音声。因此为了要增进把握住当下的机会,修行者就要提升觉照力。

(注1:阿罗汉已经没有烦恼了,所以不需要再修毘婆奢那了。)

问:为了要见到某一种姿势的色身是否要刻意采取那一种特定的姿势呢?

答:修行者坐着不应该是为了要见到坐的色身,或走路为了要见到走的色身。所有的姿势都是为了对治前一个姿势的苦,然后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显现时,就自然而然地见到了。

问:修行者保持在当下自然就具足戒、定、慧。为什么?

答:修行者以实相般若照见坐的色身时,「粗显的烦恼」(可以用戒律对治的烦恼)被降伏了,这就证明当下具足戒;心的烦恼(五盖)都暂时被消除了,这就证明当下具足定;最后潜伏的烦恼(漏)也暂时消除了,这就证明当下具足慧。因为实相般若可以引发正见——没有一个「你」在坐。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篇 理论 1.7 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下一篇:第一篇 理论 1.6 当下和实相
 第一篇 理论 1.6.1 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第一篇 理论 1.8.1 善恶和无记
 第二篇 实修 2.1.1 四种姿势
 第二篇 实修 2.2.5 适应初学者的简化的修法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5.果智
 第二篇 实修 2.2.1 修行的原则
 第一篇 理论 1.9 奢摩他与毘婆奢那修法的差别
 第一篇 理论 1.3.1.3 如理作意和觉察
 第二篇 实修 2.2.3.1 为什么用自然的修法?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3.遍知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萨道、深广行[栏目:慧光法师]
 13.寿州智通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洞山录》禅语诠解[栏目:刘嘉诚博士]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一:概述[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用无缚[栏目:善祥法师]
 佛像化度胜音城[栏目:圣像灵异篇]
 燃点心灵之光──理想与愿望的实现[栏目:宽运法师]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二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沙门果经 II 注疏篇 正念与正知 III. 屈伸肢体时的正知[栏目:菩提长老]
 对于长期病于床上,卧床不起、非常痛苦的人,那我们应该为他做些什么?[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