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2 五取蕴
 
{返回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12

5-4-2{五取蕴}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南传长部二 大念处经285-286)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耶?于此,比丘于:「有如是色、有如是色之集、有如是色之没。有如是受、有如是受之集、有如是受之没。有如是想……[乃至]……想之没,有如是行……[乃至]……行之没。有如是识、有如是识之集、有如是识之没。」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南传中部一 念处经78-79)

五取蕴,梵语 pa.ca upādāna-skandhāh,巴利语 pa.c' upādāna-kkhandhā。又作五受阴。即由取(烦恼)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就取蕴之名义而论,俱舍论卷一谓一切烦恼总称为取,蕴从取生,或蕴属取,或蕴生取,故称取蕴。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则特以诸蕴中所有之欲贪称为取,以取合故,称为取蕴。

色蕴,梵语 rūpa-skandha,巴利语 rūpa-kkhandha。又作色阴、色受阴。色,为变碍义;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称之为色。而色之聚集,称为色蕴;亦即有质碍、变碍诸法之类聚。依据俱舍论卷一所载,色系指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五根为眼、耳等五识之所依,为五种净色。五境为眼、耳等五根所取之五种境界。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与现在,或起欲,或起贪、瞋、痴、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称为色取蕴。色身是父母的因缘和合而有,于数十年乃至百年后亦终将归灭,以无量无边的时劫来说,犹如水上聚沫般逐渐消逝,所以应观色如「聚沫」以对治对色蕴的取着。

受蕴,梵语 vedanā-skandhāh,巴利语 vedanakkhan dha。指苦、乐、舍等「受」及眼触等所生之诸种感受之积聚:亦即肉体之感受与精神之知觉等的感受作用。若受有漏有取,彼受在过去、未来与现在,或起欲,或起贪、瞋、痴、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称为受取蕴。苦乐舍三受,苦生时生热恼,乐失时生忧恼,舍生时患得患失,三受如浮泡般此消彼长乍现还没,所以应观受如「浮泡」以对治对受的执取。

想蕴,梵语 sajj.ā-skandha。人有想象事物善恶邪正,或想象眼、耳、鼻、舌、身、触之种种「情想」,积聚之,称为想蕴。俱舍论卷一(大二九.四上):「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若想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与现在,或起欲,或起贪、瞋、痴、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称为想取蕴。想如阳光所遍照到之一切物皆有影现,但影非实物却认绳为蛇,取妄相为真实相,所以应观想如「阳焰」以对治对想蕴的取着。

行蕴,梵语 sajskāra-skandha,巴利语 savkhāra -khandha。行,迁流、变化、造作之意;具有造作、迁流性质之诸法所类聚者。五蕴中,除去色、受、想、识等四蕴之外,将其余一切诸行皆统摄于行蕴。然若依准「一切有为法皆为造作迁流者」之义而言,则不独行蕴,即连其余色、受等四蕴亦皆可称为行蕴。若行有漏有取,彼行在过去、未来与现在,或起欲,或起贪、瞋、痴、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称为行取蕴。世间一切的人、事、物皆依着「有缘则生,缘尽则灭」,因缘非自生;亦非他生、共生乃至无因缘生,而是众缘合会而生其中并无存在着真实的生灭,犹如剖开芭蕉树身般空洞而无实心,所以应观行如「芭蕉」以对治对行蕴的取着。

识蕴,梵语 vij.āna-skandha,巴利语 vi..āna-khandha。指眼识等诸识之聚集。又作识阴、识受阴。俱舍论卷一(大二九.四上):「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六识身,谓眼识身至意识身。」盖眼等六识对境仅取总相来分别,故类聚此六识而立名为识蕴。若识有漏有取,彼识在过去、未来与现在,或起欲,或起贪、瞋、痴、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称为识取蕴。世间一切的差别相皆不离开地、水、火、风四种根本相,由四根本相而造就出万物之种种差别,犹如伎师以草木石绳变幻出象、马、牛、蛇般,却无实在之象马牛蛇,所以应观识如「幻事」以对治对识蕴的取着。

于内因受、想、行、识取蕴所生之烦恼,观法而住;于外因色取蕴所生之烦恼,观法而住;于内外色心二取蕴所生之一切烦恼,观法而住;观五取蕴所生之随烦恼,观生法而住;观五取蕴虚妄不取,观灭法而住;观五取蕴如梦幻泡影不执不取,观生灭法而住,这些依法的观察自然会有「法是存在」的念头,但此法是藉助、资助开发智能与止观的渡河船筏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法念处的目的。


{返回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3 十二处
下一篇: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1 五盖
 心、慧解脱篇 七、结语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八正道》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2 苦集圣谛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3 正知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4 令住勤(防护断)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1 信根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3 念根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6 墓园九想观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4 四圣谛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2 精进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萨学处[栏目:修行笔记]
 智慧,从慈悲开始[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唐代三高僧对真唯识量的疏解(刚晓)[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略述天台智者大师所建立的教团制度(心皓)[栏目:天台宗文集]
 求戒(比丘戒、比丘尼)的标准是什么?[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老海龟的悲剧[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修持请转*轮有什么殊胜的功德?[栏目:达真堪布]
 现代人生活的像机械[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不好吃的野菜[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