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清净道论 第二十三 说修慧的功德
 
{返回 觉音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53

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二十三 说修慧的功德

  六、修慧有什么功德


  其次我要说「修慧有什么功德」?修慧实有数百的功德,欲详说此等功德,纵经长时,也不容易;略而言之,当知有(一)摧破种种烦恼,(二)尝受圣果之味,(三)可能入于灭定,(四)成就应供养者等等。此中:

(一)摧破种种烦恼


  所说的区别名色而摧破有身见等的种种烦恼,是为世间修慧的功德。于圣道的剎那摧破等的种种烦恼,是为出世间修慧的功德。
  如恐怖的迅雷击于石山,
  如疾风的吹火烧去野林,
  如光热的日轮照破黑暗。
  这样修慧,摧破长时的随缠
  以及给与一切不利的烦恼之网。
  当知这是现世可得的功德。

  (二)尝受圣果之味


  「尝受圣果之味」,是说修慧的功德,不但是摧破烦恼,亦得尝受圣果之味。「圣果」即须陀洹果等的沙门果。于二相而尝此(圣果之)味:(1)于圣道的过程,(2)于果之转起。此中:
  (1)此(圣果的)转起曾示于圣道的过程之中。对于那些说「只是断结名为果,更无他法」的人(案达罗派),当示以此经:「如何由加行安息的慧而为果智?即于须陀洹道的剎那,以见之义的正见,从邪见而出起,从彼(邪见)随转的烦恼和诸蕴而出起,从那外在的一切相而出起;因为那(邪见的)加行的安息而生起正见,故说这是道的果」。尚有其它的例证:「四圣道及四沙门果等的诸法以无量为所缘」。「大(上二界)法对无量法依无间缘为缘」等。

  (2)其次为示「于果定的转起」而提出这些问题:(一)什么是果定?(二)谁入彼定?(三)谁不入彼定?(四)为什么入定?(五)是怎样入定?(六)如何在定?(七)如何出定?(八)于果之后是什么?(九)果在什么之后?此中:
  (一)「什么是果定」?即彼以灭为所缘的圣果的安止(根本定)(为果定)。
  (二-三)「谁入彼定?谁不入彼定」?是一切凡夫不入彼定,何以故?因为他们未证得(此果定)之故。唯一切圣者入于彼定。何以故?因为他们已证得(此果定)之故。可是上位(的圣者)不入于下位(的果定),因为他们已达于其它的圣者之位,(下位的果定)业已安息之故。而下位(的圣者)亦不入于上位(的果定),因未证得之故。但各各于他们自己的果入定。这是这里的确定之说。
  有人说:须陀洹及斯陀含亦不入定,唯上位(阿那含及阿拉汉)入定。他们的理由,是说此等(阿那含及阿拉汉)是定的完成者。可是凡夫亦得于他们自己获得了世间定入定,所以这是没有理由的。然而在这里为什么要考虑有理由无理由?因为圣典中说:「什么十种姓法由观生起?为了获得须陀洹道,克胜了生起......转起......乃至恼......外在的诸行之相,故为种姓。为了证须陀洹果定......斯陀含道......乃至为阿拉汉果定......为空住定......为无相住定,克胜生起......乃至外在的诸行之相,故为种生」。所以一切的圣者各各于他们自己的果入定,是这里的结论。

  (四)「为什么入定」?是为了现法乐住。正如王享王乐,天受天乐,如是圣者道:「我将享受圣出世间之乐」,划定期限,于自己所欲的剎那入于果定。

  (五)「怎样入定?如何在定?如何出定」?先说以二相入定。即不忆念于涅槃以外的所缘及忆念于涅槃。所谓:「朋友,于无相心解脱有二缘:即不忆念一切相及忆念无相界」。这是入定的次序:欲入果定的圣弟子,当至空闲处与寂静处,依生灭等而观诸行。他的观智的次第转起,在以诸行为所缘的种姓智之后,由入果定而他的心安止灭。因为他的心向果定,即在有学亦只生起果而非生起道的。
  有的人(指无畏山住者)说:「须陀洹念『我将入于果定』而住观之后,即成斯陀含,以及斯陀含成阿那含」。对于他们则应这样说,那么,阿那含将成阿拉汉,阿拉汉将成辟支佛,而辟支佛将成为佛了!所以决不如是,此说应以(前面所引的十种姓的)圣期而加否定不可接受。只能这样说:「有学亦只生起果,非生起道」。如果他(有学)是证得属于初禅的道,则生起的果也是属于初禅的。如果所证之道是属于第二等任何之禅,则果也是属于第二等任何之禅的。这是先(于果定)入定。

  (六)(如何在定)其次依此说而以三相在定:「朋友,在无相心解脱而有三缘:即不忆念一切相,忆念无相界及于事前的行作」。这里「事前的行作」,是在入定之前预作(在定的)时限。因为直至未到他所作的「我将于某某时出定」的时限,他是在定的。这是说他的在定。

  (七)(如何出定)其次依此说而以二相出定:「朋友,从无相心解脱出定有二缘:即忆念一切相及不忆念无相界」。这样的「一切相」,是色相及受想行识之相。虽然他不一定把此等一切作一起忆念,但摄为一切而说。是故当他忆念于有分的所缘,便从果定而出定。当知这是他的出定。

  (八)「于果之后是什么?果在什么之后」?先说于果之后便于果或是有分。

  (九)(果在什么之后)即果(1)在道之后,(2)在果之后,(3)在种姓之后,(4)在非想非非想处之后。此中:(1)(果)于道的过程中为「在道之后」。(2)后后(的果)在前前的「果之后」。(3)于果定中的前前(之果)是「在种姓之后」。这里的「种姓」,当知即是随顺智。即如《发趣论》中说:「阿拉汉的随顺,依无间缘为果定之缘。诸有学的随顺,依无间缘为果定之缘」。(4)从灭定出定(所得)的果是在非想非非想处之后。

  此中:除了于道的过程生起的果之外,余者都是由果定转起的。如是这为(此果)于道的过程或于果定的生起法:
  不安者安,涅槃为所缘,唾弃世间乐,
  是清净寂静最上的沙门果。
  (沙门之果)甜如蜜,
  以有食素净乐可意极可意的甘露而滋润。
  这圣果之乐是无上乐,
  因为是智者修慧的所得,
  所将才能尝此圣果的乐味。
  这是修习毗钵舍那的功德。


  (三)可能入于灭定


  「可能入于灭定」,是说不但得尝圣果之味,当知这修慧的功德,亦能入于灭定,这里为了分别灭定而得提出这些问题:(一)什么是灭定?(二)谁入彼定?(三)谁不入彼定?(四)于何处入定?(五)为什么入定?(六)是怎样入定?(七)如何在定?(八)如何出定?(九)出定者的心是向于什么?(十)死者和入定者有什么差别?(十一)灭定是有为或无为、世间或出世间、完成或不完成?

  此中:
  (一)「什么是灭定」?是以次第而灭心及心所法之不转起。
  (二-三)「谁入彼定?谁不入彼定」?一切凡夫、须陀洹、斯陀含、干观的阿那含及阿拉汉不入定。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者(阿拉汉)入定。即如所说:「具二力故,三行安息故,以十六智行、九定行而得自在的慧,是灭定的智」。而此(灭定的(完成,除了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者之外,余者是没有的。所以只是彼等(二者)入定,余者不然。

  这里,什么是「二力」?乃至什么是......「得自在者」?在这里我们可以不必说什么,因为都已解释其概举(即上面的引文)中说过。即所谓:「二力,即止与观的二力。什么是止力?以出离而得心一境性及不散乱是止力。以不瞋恚......以光明想......以不散乱......乃至以舍遣随观的入息......以舍遣随观的出息而得心一境性及不散乱是止力。止力是什么意义?即以初禅而于诸盖不动故为止力;以第二禅而于寻伺......乃至以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于无所有处不动故为止力。于掉举、与掉与举相共的烦恼及诸蕴不动不摇不震荡为止力。这便是止力。

  「什么是观力?无常随观是观力;苦随观......无我随观......厌离随观......离贪随观......灭随观......舍遣随观是观力。对于色无随观......对于色舍遣随观是观力。对于受......想......行......识......乃至眼......老死无常随观......对于老死舍遣随观是观力。以什么意义为观力?以无常随观两于常想不动故为观力。以苦随观而于乐想不动故......以无我随观而于我想不动故......以厌离随观于喜不动故......以离贪随观于贪于动故......以灭随观于集不动故......以舍遣随观于取不动故为观力。于无明、与无相相共的烦恼及诸蕴不动不摇不震荡故为观力。这便是观力。

  以三行安息故──是以什么三行安息的呢?于第二禅入定者则寻伺的语行安息。于第四禅入定者则入息出息的身行安息。于想受灭定入者则想与受的心行安息。即以此等三行的很息之故。

  以十六智行──是以戎么十六智行呢?(1)以无常随观智行,(2)苦,(3)无我,(4)厌离,(5)离贪,(6)灭,(7)舍遣,(8)以还灭随观智行,(9)以须陀洹道智行,(10)以须陀洹果定智行,(11)斯陀含道......乃至(16)以阿拉汉果定智行。即以此等十六智行。

  以九定行──是以什么九定行呢?(1)以初禅定行,(2)以第二禅定行......乃至(8)以非想非非想处定行。(9)以为了获得初禅而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的(近行定)......乃至以为了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而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的(近行定)。

  自在──即以(1)转向自在,(2)入定自在,(3)在定自在,(4)出定自在,(5)观察自在的五自在。(1)遂其所欲之处所欲之时而得转向于初禅,因为转向无滞故禅转向自在。(2)遂其所欲之处所欲之时得于初为入定,因为入定无滞故为入定自在。(3)......在定......(4)......出定......(5)......观察,因为观察无滞故为观察自在。于二禅......乃至遂其所欲之处所欲之时而得转向于非想非非想处......乃至观察,因为观察无滞故为观察自在。这便是以五种自在」。

  此中:「以十六智行」,是依最多的智行而说。在阿那含则只以十四智行。如果这样,岂非在斯陀含只十二(智行),而在的须陀洹只十(智行)了吗?不然,因为(在斯陀含及须陀洹)是未断定的障碍的五种欲贪的;即是说他们未此贪,故未得止力圆满,当此(止力)、未得圆满,因为力弱,欲入当以(止观)二力而入的灭定是不可能的。可是在阿那含则已断彼(贪),所以此(止观二)力是圆满的。因为力圆满,故可能(入灭定)。所以世尊说:「从灭定而出定者的非想非非想处的善,依无间缘为果定之缘」。这是在发趣大论中只说关于阿那含的从灭定之出定。

  (四)「于何处入定」?是于五蕴有。何以故?因由次第定生故。于四蕴有(无色)是没有初禅等生起的,所以在彼处(四蕴有)不能入(灭)定。亦有人说(于四蕴有)是没有心所依的(故不能入灭定)。

  (五)「为什么入定」?因为厌恶诸行的种种生灭转起,想道:「即于现世而成无心,我将至于灭的涅槃而住于乐」,这样便入定了。

  (六)「如何入定」?即曾行预备的工作,依止观的努力,灭非想非非想处者,如是入(灭)定。因为以止努力者,则只得非想非非想处定为止;若只以观努力者,则仅得果定为止。然以止观的努力,已作预备的行为,而灭非想非非想处者,则他入于(灭)定。这是备说。

  其次为详说:兹有比库,欲入灭定,食事已毕,善洗手足,于远离处,坐于善敷的座上,结跏趺已,持身端正,置念面前,入初禅已,出定之际,而观诸行为无常苦无我。

  观有三种,即(1)行把握观,(2)果定观,(3)灭定观。此中:(1)行把握观是或钝或利,然而必为道的近因。(2)果定观当唯是利,犹如修道。(3)灭定观当不过钝亦不过利。是故他应以不过钝及不过利的观而观彼等诸行。

  此后入第二禅而出定,这里亦同样的观彼诸行。此后入第三禅......乃至入识无边处定而出定,这里亦同样的观彼诸行。其次入无所有处定而出定之后,作这样的四种准备行为:(1)使无损害属于诸人的资具,(2)僧团的期待,(3)师(佛)召,(4)寿限。

  (1)「使无损害属于诸人的资具」,即不是属于这比库一身的,是属于众人的衣钵床椅住屋或其它的任何资具。他应决意使此等资具不受火水风盗及鼠等的损失。其决意的方法如下:「某某等物,于此(入定的)七日之内,不为火烧,不为水漂,不为风吹,不为盗贼所取,不为鼠等所啮」!当他如是决定,则(此等资具)于七日之内没有什么危险。如果他不作这样的决定,则未免受火等的损失,正如摩诃那伽长老的事相似:
  据说,这长老入了他母亲优婆夷的村落中乞食。那优婆夷施他一些粥,并请他在休息所中坐着。这长老便坐下入灭定。当他在坐时,这休息所失了火,别的比库们都各拿了座具逃走。村人来集,见此长老说:「这懒惰的沙门,这懒惰的沙门」!火已烧了(屋的)盖草及竹木等,并已包围了长老。人们以水瓮取了水,灭了火,除了灰,净了地,向他散花礼拜。长老在预定之时而出定,看见了他们说:「我已被他们发现了」,便升空而去毕云古岛了。
  这是名为「使无损害属于诸人的资具」。对于属于一己的衣服座具等是不需要作各别决意的。因为那是必然为定所保护的,如尊者僧祗婆的事相似。所以说:「尊者僧祗婆的神变是定遍满的,尊者舍利弗的神变是定遍满的」。


  (2)「僧团的期待」,是僧团的等和期望。即直至这比库来为止而不行僧团羯磨的意思。在这里,那期待并非他的(入定比库的)预备行为,但顾念期待是他的预备工作,所以他应作这样顾念:「如果当我坐于这里在七日之间入于灭定之时,僧团欲行白羯磨等的任何羯磨,则不等什么比库来召我时,我即出定」。先作如是决定而入定者,则必于那时而出定。若不这样做,在僧团集合而不见他之时问道:「某比库在那里」?答:「正在入灭定」。于是遣一比库道:「你去!说僧团召他」。此时这(使者)比库去到入定者可以听得声音的地方站着说:「朋友,僧团在等待你」,他便出定。这实在是因为僧团的命令如是重大,所以他应预先顾念到它而入定,以能自动而出定。

  (3)「师召」,这里亦只顾念师召为他的预备工作。所以他应这样顾念:「如果当我坐于这里在七日之间入于灭定之时,或因发生了某些事故而师(佛)欲制学处(戒),或因必要而欲说法,则不等什么比库来召我时,我即出定」。先作如是决定而入定者,则必于那时而出定。若不这样做,在僧团集合而师不见他之时问道:「某比库在那扭」?答:「正在入不定」。于是遣一比库道:「你去!说我召他」。此时这(使者)比库去到入定者可以听到音声的地方站着说:「师召尊者」,他便出定。这实在因师召是这样的重大。所以他应预先顾念而入定,以能自动而出定。

  (4)「寿限」,是寿命的时限。即此比库应善巧而知其寿限。他当顾念自己的寿行「于七日之间延续或不延续」而后入定。如果他不顾念于七日之间要灭亡的寿行而入定,而他的灭定是不能抵抗死的;又因于灭定中是没有死的,得于定的中途而出定。是故他必须先顾念(此寿限)而后入定。即是说对于余者(三预备行)或可不顾念,但对于此则必须顾念。
  他这样入无所有处定而出定,作此预备的行为之后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在那里经了一或二心(剎那)而成无心 ,便与灭定接触。然而为什么不转起二心以上的心呢?由于灭的加行之故。此比库以止观二法双双的结合,直至八等至都是次第灭的加行。因为不是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加行)而是灭的加行,故不转起二心以上的。其次如果那比库从无所有处定出定,不行这预备工作,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则此后不能成为无心,唯又退转住于无所有处。这里当说行于未曾行过的道路的人的譬喻:
  据说一位行于未曾走过的道路的人,在中途来到了一个满水的峡谷,或者一处在通过深深的泥沼中而被烈日晒得很热的岩石,因为他的衣服没有穿的适当,所以一下峡谷便怕打湿资具而再来此岸而立,或者一踏上岩石便因足烫而转来此方而立。正如那人因为没有穿好衣服,所以一下峡谷或只一踏热石便回来此方而立。如是瑜伽行者亦因没有做预备工作,所以只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便转来住于无所有处。如果已经来过此路的人,到了这里,穿紧一衣于身,另一衣拿在手上,便得涉过峡谷,或一踏热石便至彼方。如是这行了预备工作的比库,入了非想非非想处定,则此后必得无心接触灭定而住。

  (七)「如何在定」?如是入定者,若无中途寿尽,僧团的期待及师召,则依此(灭定的)时限而在定。

  (八)「如何出定」?在阿那含以生起阿那含果(而出定)在阿拉汉以生起阿拉汉果(而出定),如是有二种出定。

  (九)「出定者的心是向于什么」?是向于涅槃。即如这样说:「朋友毗舍佉,从想受灭定而出定的比库的心,向于远离,倾于远离,赴于远离」。

  (十)「死者和入定者有什么差别」?此义已在经中说过,所谓:「朋友,这死者命终者,是他的身行息灭。语行......乃至心行息灭,寿尽、暖消,诸根破坏。而此入于想受灭定的比库,亦是他的身行息灭,语行......乃至心行息灭,可是寿未尽,暖未消,诸根未曾破坏」。

  (十一)「灭定是有为或无为」等的问题,这是不该说(灭定)是有为、无为、世间及出世间的。何以故?因为它的自性非有之故。然而此定是依入定者而说入定,故可以说这是完成的而不是不完成的。

  因为智者修习了圣慧而入此──
  圣者所行的寂静而称现法涅槃的定。
  所以入此灭定的可能性,
  说是在圣道中慧的功德。

(四)成就应供养者等等


  「成就应供养者等等」,不但是能入灭定,当知成就应供养者等等,也是这修出世间慧的功德。概而言之:因为他修此(出世间的道慧),所以这修慧者是人天世间的应供养者、应奉者、应施者、应合掌恭敬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其次各别而言,(1)曾修初道慧的:(一)虽以钝观而来的钝根者,亦名为「极多七翻」,于善趣有经过七次轮回之后而成苦之灭(般涅槃)。(二)以中等的观而来的中根者,名为「家家」,于善(趣之)家经过二或三次流轮回之后而成苦之灭。(三)以利观而来的利根者,名为「一种了」,生于人有一次之后而成苦之灭。(2)修第二道慧的,名为「斯陀含」(一来),经一次来此间后而成苦之灭。(3)修第三道慧的,名为「阿那含」(不还),他们由于根的不同有五种而离此世终结:(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无行般涅槃,(四)有行般涅槃,(五)上流至阿迦腻咤行(色究竟)。
  此中:(一)「中般涅槃」,即生于任何的净居天中,未达于中寿而盘涅槃的。(二)「生般涅槃」,即生于中寿而般涅槃的。(三)「无行般涅槃」,无行,即不以加行而生于上道(阿拉汉道)的。(四)「有行般涅槃」,有行,即以有加行而生于上道的。(五)「上流至阿迦腻咤行」,即从其所生之处,流向上方,直至升到阿迦腻咤(色究竟),在彼处而般涅槃。

  (4)修第四道慧的,(一)有的成为「信解脱」,(二)有的成为「慧解脱」,(三)有的成为「俱分解脱」,(四)有的成为「三明者」,(五)有的成为「六神通者」,(六)有的成为「获得种种无碍解的大漏尽者」。有关于此(第四道)的曾说:「在道的剎那,此圣者名为解结;在果的剎那,他便名为曾解结者,是人天间的最胜应施者」。

  修此圣慧有这样多的功德,
  智者应该好乐于修习。

  至此,已经解说了在
  有慧人住戒,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库,彼当解此结。

  的偈颂中以戒定慧三门所示的清净道中的修慧的功德。


  为善人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第二十三品,定名为说修慧的功德。


结  论

  有慧人住戒,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库,彼当解此结。
  我提出了此偈之后又说:
  大仙所说之偈的戒等种种义,
  现在我要如实的解释;
  对于那在胜者教中已得而难得的(那些)出家(的人们),
  如果不得如实认识到包摄戒等安稳正直的清净道,
  虽然欲求清净而精进,
  可是不会到达清净的瑜伽者,
  我今依照大寺住者所示的理法,
  为说能使他们喜悦极净抉择的清净道;
  是故一切欲求清净者,
  应当谛听我的恭敬说。
  这些我在前所许的,也都说过了;然而在这里:
  那些戒等诸义的决定说,
  也是根据五部尼迦耶的义疏的理法,
  取自一切所说的决定说,
  可说脱离一切复杂的过失;
  欲求清净而有净慧的瑜伽者,
  应该尊重于此清净道。
  我因受了属于有名的上座(部)
  最胜分别说(部)的大寺住者系
  具有智辨生活严净律行与行道相契的
  并以忍辱柔和慈悲等德庄严其心的
  大德——僧团波罗的恳请,
  并且为欲正法久住造此论;
  我愿将此一切所得的功德,
  回向一切众生受利乐。
  今以五十又八诵分的圣典(量),
  造完清净道论无障碍。
  并愿一切善巧世人的意欲,
  都得迅速成就无障碍。

  (清净道论毕)


  这是饰以最清净信、觉慧、精进、集诸戒行正直柔软等德,深入自宗义及其它宗义、具足聪慧、对于三藏及诸义疏等的世尊教法而有权威的智力、大文法家、文字学者、天赋词章优美的雄辩家、合理的演说家、优胜的理论者、大诗人、为那些对于饰以六神通及种种无碍解之德的上人法而有权威觉慧的上座部的明灯的大寺住者的诸长老系中的庄严者、有广大清净的觉慧、由其尊师授与觉音之名而称为摩楞陀笈多迦的长老造,定名为清净道论。

  直至那净心者如如者世间的最胜者大仙佛陀的名字的住世,对于那些欲求出世的善男子,此论亦得存续而示净戒的方法。由我写成此论的功德,以及其它福业所感的来世,愿于三十三天而乐于戒德,不着五欲证初果;

  愿以最后之身得见世间第一的救主、利乐一切有情的弥勒牟尼的牛王,听了智者宣示的正法,证得最高之果光扬胜者的言教。

 


{返回 觉音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清净道论 止之概要分析表
下一篇: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 说智见清净品
 清净道论 序论
 清净道论 第二 说头陀支品
 清净道论 第九 说梵住品
 清净道论 止之概要分析表
 清净道论 第十一 说定品
 清净道论 第十四 说蕴品
 清净道论 第二十一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清净道论 第十五 说处界品
 清净道论 第六 说不净业处品
 清净道论 第十七 说慧地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循流探源——印顺导师印、中佛教史研究论集》自序[栏目:悟殷法师]
 药师佛献给众生的无上大礼--赐予众生最高成就的飨宴(普光)[栏目:药师佛·文集]
 俗眼无珠[栏目:禅是一枝花]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五下 十二 万法唯心[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秽迹金刚可参考典籍[栏目:秽迹金刚·所依经典]
 第十册 宗教概说 第五课 民间宗教介绍[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册]
 佛陀的降生至成道[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是否得到过金刚上师灌顶的都可以做上师?[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诵经与功课[栏目:仁达法师]
 玄泰~遗偈[栏目:禅诗三百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