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有部与经部宗,被称为是「小乘说宗义者」;唯识宗以上,则称「大乘说宗义者」。大、小乘说宗义者,有何差异?何以如是区分?
何谓「宗义」、「说宗义者」?
宗义,藏文为「竹踏」(音译),意指「研习经论后,依循着经教和理论的路径,宣说基道果三者在各自思想体系如何成立的道理。」也就是,阅读、分析许多经论与正理后,所形成的「结论」。这是一种肯定的结论,确定「这就是最究竟的!」此即宗义。这个内心的确定,不必现证,只要内心想「这件事的情况就是这样。」就行了。
「这件事的情况就是这样。」是什么意思呢?此处之「事」,并非一般讲「桌子长这样」、「房子该这么盖」,而是指「走向佛地的方法与道路」。
至于说宗义者,则是抱持某一宗义而宣说的人。一般而言,说宗义者与(大乘或小乘)佛教徒,意思相同。
小乘说宗义者 大乘说宗义者
「大、小乘说宗义者」一词,是大乘说宗义者使用的名相(名词、名称)。而小乘说宗义者,不但不会承认对方为大乘说宗义者,甚至认为「大乘宗义」根本非佛说!
于此情况下,如果有人只承许补特伽罗无我而不承许法无我,或者认为没有比补特伽罗无我更深细的见解存在,对于这样的说宗义者,大乘说宗义者会称他们为「小乘说宗义者」。因此,使用「小乘说宗义者」这个名词的人,是大乘说宗义者。
大乘行者 小乘行者
在「道的实修」上,以「解脱」为主要目标者,称之为「小乘行者」,主修「补特伽罗无我」;道的实修上,以「一切种智」做为主要目标者,则称之为「大乘行者」,主修的是「法无我」。
「大乘行者」不一定就是「大乘说宗义者」,反之亦然。
所谓「大乘说宗义者」,并不代表他们所实修的一定是大乘法,也许见解上他们主张唯识宗或中观宗,但实修上,却可能是一位小乘行者(小乘行者持大乘宗义)。龙树菩萨曾说过,「证空慧」这种中观见地,小乘行者也需要。
因此,以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小乘行者之中,有些人却以观修中观见地为主(小乘行者持大乘宗义)。同理,小乘说宗义者之中,亦有「大乘行者」(大乘行者持小乘宗义)。
由此可知,「大乘行者」与「大乘说宗义者」是不一样的。因为,大乘说宗义者,有可能是小乘的实修者,而小乘说宗义者,也有可能是一位大乘行者。因此,所谓「大、小乘说宗义者」,是由「宗义的见解」来区分,而不是就「道的实修」划分。
若你对着小乘说宗义者说:「你们是小乘说宗义者!」他们可能会生气喔。有一次,法王说,不应称他们为「劣乘」。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应该从「见解」的角度来评断对方为「劣乘」。
然而,若从「道的实修」来看,小乘行者,会承许自己的确是小乘。
换言之,小乘说宗义者,承认实修道路上是有大小乘之别,不过,若你直言:「你们是小乘、劣乘说宗义者!」因为此话有「你们的见地比较差」的意思,所以法王才会说,这样的名词,不应该用,因为它伤害了对方。
菩提心不是区分大小乘佛教徒的标准
导师释迦牟尼佛传法,共三轮。三*轮之中,第一转*轮,为大小乘佛教徒所接受;第二转*轮与第三转*轮,小乘佛教徒不认同,唯大乘佛教徒才能接受。
何以如此区分?主要是根器有别。菩提心广的方面来说,大家都能认同,如大悲心、慈心、菩提心、菩萨行...等,小乘佛教徒都能接受,但他们就是没有办法接受胜义谛或深见等那么深刻的道理。
因此,大小乘佛教徒的区分,是从「见解」上区分,而不是由广行上有没有修菩提心来区分。
有时候,我们会误解大小乘佛教徒的区分是由大悲心与菩提心的有无来断定。以为大乘佛教徒就是修菩提心与菩萨行,小乘佛教徒,则为解脱而修行。事实上,当我们区别小乘佛教徒与大乘佛教徒时,主要是从见解的角度来分,而不是从菩提心的有无来判断。
四部宗义,有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毗婆沙宗与经部宗是小乘的宗义,唯识宗与中观宗则为大乘宗义。因此,当我们说小乘佛教徒或大乘佛教徒,其实指的是小乘宗义或大乘宗义的意思。
历史上,无著菩萨持唯识见解,龙树菩萨持中观见,小乘佛教徒对他们两位非常有意见,为什么呢?他们不会说菩提心不对,只是对空性的见解有意见、不能接受。因此,小乘的佛教徒,不由菩提心而是由见解上来判定。释迦牟尼佛开示第一转*轮,即针对小乘佛教徒而说,他们的根器,比较差一点。
大乘宗义:二转中观 三转唯识
大乘的宗义,分成唯识与中观。第二转*轮是中观,第三转*轮,唯识出现。第二与第三转*轮,主要针对大乘佛教徒的根器来开示。例如无著菩萨,他以解释第三转*轮的经典为主,此即唯识;龙树菩萨,则视第二转*轮为最主要的依据,即为中观,唯有最利根本者才能接受。
释迦牟尼佛传法之方式与次第,形成了后来小乘佛教徒与大乘佛教徒之别;或者说,有小乘宗义与大乘宗义的差异。三转*轮,各有支持者,且相互指称对方为不了义的见地,然实情为何?
第二转*轮最究竟
龙树菩萨,一位大勇士般的修行者。一般人会觉得:「他怎么连释迦牟尼佛都敢纠正!自信的说这个是了义,那个是不了义,这个有问题,那个才是对的…」我们凡夫看龙树菩萨如此区分佛陀所说的法,总觉得他太过份了!然而,若不是龙树菩萨这样解释,我们还真抓不出佛语的精要啊。更何况,佛曾亲自授记龙树菩萨,再三叮咛大家要跟随龙树,因此,我们必须跟着第二转*轮的见解才行。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龙树的行径太超过。事实上,他非常了不起!既有智慧又能不客气的、很老实的、非常理智的判断,十分伟大!如果没有龙树菩萨如此勇猛的行俓,我们现在就抓不到佛语的精要了!
一般人也许会想:「既然佛陀亲自讲了那么多法,只要照着第一转*轮的法学习就好了嘛!看自己跟什么法相应,就单单学习那个法就好了,不必说一定得学第二转*轮。反正都是佛讲的,我都随喜就好了,随因随缘嘛!」
这一点要小心!随因随缘,讲的好听,但事实上,是将自己智慧的能力扔到一边,自废武功!这样是不对的。事实上,随因随缘,就是「用智慧」的意思,也就是,用智慧去了解随因随缘的道理,不要执着。随因随缘,不是随随便便!
随因随缘真正的意思是,我不要执着,我要了解随因随缘的道理。要真正理解随因随缘的道理,必须了解空性。随因随缘,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我们必须用智慧判断,然而要有智慧,必须学习最正确精要的内容才行。
三转*轮都是佛讲的,这没有错。然而,懂了最正确精要的,其余也都会通。再者,因为智慧的深度不一样,所以广行就会随之不同。没学第二转*轮,第一与第三转*轮,都不会通,不仅不会通,还会毁谤它们。
同理,只学第三转*轮,也会有相同的情况发生。然而,学习了第二转*轮,我们不仅会明白最究竟的道理,清楚自己的目标,而且对于第一与第三转*轮,也可以通。所以,学习第二转*轮,非常必要。
学习第二转*轮很重要,是不是代表我们将般若经拿出来,翻一翻,就可以懂呢?看不懂的!别说现在,就是二千一百多年前,直接看得懂的人,已经没有了!正因如此,导师释迦牟尼佛知道他圆寂后的四百年,无一众生能直接看得懂般若经,众说纷纭的解释,都无法阐述出佛陀的真意。
因此,佛陀才授记龙树,指明龙树解释的可信性,大家应跟随他。今天,我们跟着龙树学习中观、学习般若经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个理由。
学第二转*轮,见解上,与第一和第三*轮不同,但广行上,则相同。不过,真正修广行时,见解的不同,会影响广行的深、广、力量上的差别。例如修菩提心、大悲心,有空性慧与无空性慧,差矣!不能说大悲心、菩提心有差别,而是解释大悲心与菩提心时,背后的见解有无空性慧,会影响到大悲心与菩提心的品质。因此,学习第二转*轮时,配合修广行,结果将更深、更有力量!
不论是主张第一转*轮的毗婆沙宗与经部宗的小乘见解,或第三转*轮的大乘唯识宗,当他们修广行大悲心菩提心时,不可以说他们修的不对,而是说它们的深度、广度与力道上,不及中观宗。以中观的深见去修广行,结果完全不一样。
因此,若要跟随第一或第三转*轮,我们是不是得先观察:「他们的见解正确吗?」、「广行的学习上,他们有没有错?」他们广行的学习,没有错,只不过深度不足、力量不够。以中观深见来修广行,最有深度、最有力量、最有效果。
总结来说,一位大乘行者或大乘说宗义者,跟随第二转*轮、跟随龙树中观见解,非常重要。不论为了修深见的法也好,为了修广行的法也好,都很重要。
【取材自雪歌仁波切讲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070716》、《中论前行20060227》《宗义宝鬘200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