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19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0

  第19讲:第二品(第11页第5行-第12页第5行)

  (1994年5月29日)  

  (录音不全,此前应正讲:“云何烦恼杂染不成?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  

  “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这就是有文字上的问题,转识呢,他已经灭去了,不恒时随转,所以它起不到受熏、熏习所依的作用。它的熏习的种子跟熏习所依都不存在了,已经过去了。如同过去的现无体业,  

  “异熟果生不应道理”,现在业已经不存在了,你还谈异熟果,不应道理。这都很容易理解。  

  “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这个眼识俱生所有的熏习,亦不成就。  

  “然此熏习不住贪着”,为什么不成就呢?这个熏习不会住在贪中。  

  “由彼贪欲是能依故”,是能依,不是所依。贪,在前头我们也谈过,它这个贪是心所有法,不是心王。前头有一条,它必须自在,是心王它才能受熏,心所不能受熏,有这么一个条件。贪是心所有法,它是不自在的,它必须是跟随着人来存在,而不自己能存在,所以这种熏习不住在贪。“尤彼贪欲是能依故”,这贪欲是能依,不坚住,这都是指的不能受熏的原因。  

  “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不但眼识不能作所熏,贪也不能作所熏,其余的识也不能作所熏,就是熏习不能住在其它识中。  

  “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前头有三差别相违,刚才我们指出的,前六识是所依不同、所缘也不同,它的(录音结束)  

  上次布置了作业,就是五个颂子的要点。另外对佛教的因果规律的特点大家也可以写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参考《摄大乘论》两个释,一个世亲释,一个无性释。另外还可以参考《成唯识论》第二卷能熏所熏的问题。希望大家多找些资料,多分析。佛教的所谓熏习规律、特点是什么?要点是什么?并且把佛教的因果规律的特点是什么?要抓住,要讲清楚。多参考一点资料,也还可以跟其它的讲因果规律的作比较。

  底下都是根据这五个颂子内容来展开前六识不能作所知依、不能代替阿赖耶识的问题。所以这颂子里头也有说“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于成失”这四句颂子,也是要简别这个前六识所根据的道理。

  还有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也要注意,是什么问题呢?前头我们也讲了,讲相应的问题,就是能生跟所生相应的时候,曾经提到过非一非异的问题。能生跟所生,种子跟现行,非一非异,阿赖耶识跟前六识的互相关系是非一非异。这个我觉得大家应该特别注意,因为因跟果的关系,在佛教里头来讲是非一非异。这非一非异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普通讲这个相似相续,讲阿赖耶识是恒相续,说坚住,这类的问题,就是前后是相似相续,相似就是非一,相续就有点非异的意思。所以我们把所有的事物,都跟这个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错误观点分开的时候,那我们再看所有的事物、有为法都是非一非异的。它不是绝对一的,也不是绝对不同的。说恒相续这问题,我们要细分析起来,也不是很简单的。大家应该注意,一般说发展,从单细胞到复杂的动物,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头,经过很长期的发展。这发展里头,是不是有一个贯穿一切、一个统一体呢?有没有这个统一体?那就很成问题。因为统一体就是一个独立存在,就是常一不变,这个东西根本没有一点儿影象,是人类赋予它的。

  可是要真正讲起相似相续的问题,这恒相续里头是不是也有常一不变的、贯穿一切的东西呢?这是很成问题的。阿赖耶识这恒相续,怎么相续起来的?那么要绕一个弯,要按一般的讲法呢,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在那儿支持,做托盘儿,那好,这似乎好解释。

  阿赖耶识前后相似相续,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里头也有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大家要好好想一想。我们前头说正闻熏习,我们对佛教的经典的认识,要如理的认识,要如理的认识,就要拔除这种我见常见,你不拔除我见常见,就没法儿认识真实。

  可是这个相续到底怎么相续的?似乎啊,我看要普通的看法,你假定有一个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好象是这么解释,我们就这么相信了。解释也可以武断,那好办,大伙也容易承认。

  相续里头,要细分析起来,当然普通从发展里头说,有一种否定,前后把否定过去的小变成大,否定天气热来变成冷,总好象有一个否定的过程,否定的否定的过程,它有变化呢,就要有一个否定的过程。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有不一致的地方,它就要否定前面,要不否定前头,后头的变化好象就出不来。

  那么我们怎么看这个相似相续?所以这牵涉到我们怎么如理地认识这个问题,也牵涉到如理地分析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说如理思维,任何现象我们都要如理思维。那就是相续是怎么回事情呢?

  那首先,我们知道所有的有为法都是灭不待因,它没一个时候不灭,无间,刚生起就灭,不容有一点儿拖延,这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这灭不待因还有几个生的问题,生要待因,因为阿赖耶识前刹那灭,后刹那生起,问题就是后刹那生起时,怎么生起?那要按现在普通的解释,很好解释,它有个托盘、有个上帝,有个最后的东西,它托着它,容易,这生起容易,有支持,佛教不承认这个支持的东西。

  那是怎么生起的?那就是牵涉到熏习问题了,阿赖耶识本身是受熏的,熏成种子它再继续生起,我们知道它是灭不待因的,但是它后头的不断地生起来,怎么来的,那主要是要熏习,离不开熏习,所以这熏习的问题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但是怎么才能构成熏习?有很大的问题,要没有这熏习就没有相续的种子,没有能生起的东西,也没有能引发的问题。而且这能生起能引发,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不生灭的东西没法子有这个作用,这在前头我们已经谈到过了。希望大家在写要点的时候,要把这个问题好好地思索一下、分析一下。

  我们说正闻熏习,然后再如理思维,闻慧、思慧、然后是修慧,这是我们解脱的唯一的途径,是改变我们的错误的唯一的途径。也就是我们读原典能得到正闻熏习,得到如理思维的一个唯一途径。这唯一的途径,就是你必须了解什么是颠倒?什么是错误?你不排除这颠倒错误,那就没法儿认识真实。所以相续的问题,正是针对那种常一不变、正是针对这个的。但是我们都是用这常一不变的这种认识来解决问题的,而很少如理地来认识、解决所有的问题。现在就是要把我们的认识要改变,不但读《摄大乘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改变认识的问题,那就是正闻熏习的问题,我们在用这种道理分析一切事物的时候,那就有改变的问题。

  所以佛教的这种学术的性质,是非常非常特别。我们不了解什么是正?什么是邪?就没法子进入这种正确的认识的门径。所以我们说常一不变,我们说相似相续,这相似相续跟常一不变正是对台戏。但是对台戏怎么唱法儿,那就必须谈谈熏习问题。

  底下,我们就根据上面的这些了解,分析一下前六识,前面所安立的阿赖耶识的异门,三种相。这安立呢,也有它特殊的意义,安立是假安立,就是阿赖耶识,你也不能拿它当普通的事物来看,认为它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体,有常一不变的体,不是这样的。它的安立,假安立,假安立有许多名字许多相,可是,这一切都是在阿赖耶识上,而不是在前六识转识上。  

  底下,就是业杂染,“云何为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行就是业,业为缘的识,就是业感生的异熟识,不相应。  

  “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所以根据上面的烦恼杂染,离开阿赖耶识不能成立,现在呢业杂染也是这样。业杂染它也有个熏习问题,熏习成种子然后才能感生成异熟果识。所以要离开阿赖耶识“行为缘识不相应”,业力能感生异熟果识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种子。“此若无者”行为缘识要是没有的话,“取为缘有亦不相应”,以取为缘来有法,这有,都是能有的意思,有就是能有生起的意思。取为缘有,原来的种子,由爱跟取来滋润它,才能成为有,成为能够生起的种子,那时叫有,就是能有,能有生起的意思。

  这有大家都记住,十二因缘里的有,实际上它是已经就要生起后面的有了,这时候叫有。真正能有生起了,它那种子已经为爱取所润泽以后,就跟种子受水的滋润以后一样,就要发芽了,那时候叫有,就要发芽的时候,就要生起的时候叫有。

  大家把这“有”字,好好考虑一下。为什么叫有啊?是有没有的有?空有的有?有什么不同啊?这有,就是种子在受了爱取润泽以后它就生起了,到那时候叫有。就是能有生起的意思,这个有,有时候翻作“能有”。它那生起的时候叫所有,这叫能有。能有后有的意思。这就是很简略,他讲到的业,业杂染不成。底下,生杂染也不成。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这结生相续,特别指的我们中有身到生有的时候这一步,叫结生相续。有地方翻的结生相续,结相续,(中间休息)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20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18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三、破顺世外道极微实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解所缘门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四、种子新熏说
 摄大乘论 第61讲
 摄大乘论 第111讲
 摄大乘论 第93讲
 摄大乘论 第9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七、引教证有第七识
 摄大乘论 第38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宗前敬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破戒怎么办?What if I break the precepts? [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来生净土[栏目:太虚法师]
 华藏心印[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勇敢地面对一切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栏目:陈兵教授]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四)[栏目:杂阿含经]
 具足哪些条件才能修上师瑜伽?[栏目:达真堪布]
 恒河大手印 (第十六讲)[栏目:元音老人]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九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