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96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5

  第96讲:第三品(第13页15行-14页第5行)

  (1998年1月11日)  

  我们现在讲的这段书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上次重复地解释了一下。尤其对了别识的问题,这段书里头讲得很多,可惜玄奘法师翻的是跟原来的作者的看法是不同的。

  现在两个两句颂,都讲到具有原由和能见这问题,真正唯识是什么意思?现在看起来就是讲唯了别识。唯了别识是什么意思?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屡次谈到,就是具有原由、能见,这是了别识。具有原由和能见,在现在这段书里头讲得更清楚,它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互为因果,更互相依,主要是这个意思。可玄奘法师呢,他都翻成“有相有见”,他注重这个相、这个见,也就是在《成唯识论》里头讲的,总是讲这相分、见分,而这段书里头说得很清楚,说前七转识是以了别识为自性。

  了别识的意思,藏文的原文是“具有”的意思,具有原由、具有能见,实际上就是指的有阿赖耶识,也有前七识,前七识就是能见,就是能分别、能遍计,阿赖耶识主要是种子,这地方看起来很清楚。

  尤其《瑜伽师地论》跟《解深密经》都讲到一个颂子:“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个颂子很重要,尤其是说“恐彼分别执为我”,看起来的确有好多人都执为我。

  另外呢,这个种子的问题,在佛教里是很重要的问题,一切法的生起、缘起离不开种子,离不开熏习、习气,没有习气就没有一切法的生起,所以我们一般人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都觉得必须是有一个所依靠的东西,这个所依靠的东西,在佛教里头就只是指的我,法我。一般人都认为有一个法我,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没有这个我的话,一切东西都失掉依据了。

  其实,真正讲起来,所以事物能够生起,主要就是互相依存,就是前七识跟阿赖耶识、阿陀那识互相依存,要没有这个“一切种子如暴流”,事物就不能生起。所以事物能够有生起,主要就是有能熏习的问题,有种子问题,有阿赖耶识问题。所以真正讲起来,这阿赖耶识非有不可,非有种子熏习不可,要没有种子熏习,现行的前七识就没法生起,一切分别、一切遍计都没法生起。

  所以这个一隐一显,一隐就是熏习,一显就是现行,这一隐一显的问题大了,这隐跟显是不是能互相离开呢?一个能熏、一个所熏,好象两回事,可是呢,这两个东西密不可分,尤其我们要知道,所谓阿赖耶识的种子,时时刻刻生起现行,现行又时时刻刻熏习成种子,这样更互缘起,更互为因。

  要真正讲起因果来、讲起因缘来、讲起缘起来,就离不开阿赖耶识跟前七识,那也就是离不开具有原由,又具有能见,能见的方面就是能分别、能遍计,原由或有点根据的方面,实际上就是种子,就是阿赖耶识能受熏,这很简单的关系,就是到底事物是怎么运行的、怎么生起的原因,这个问题是个没法子躲避的问题,你没法子不想到阿陀那识,没法你不想到种子问题。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就是世间学里头它需要有一种存在决定意识,一种特别的存在,有一种特别的物质不灭,必须有这个东西,可是真正讲起来,真正的缘起法,真正的因果,那必须是阿赖耶识,必须是无常的东西,没有自性的东西才能作因。

  在这地方就看到,所谓了别识是什么?就是真正的缘起法,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互相依存,每时每刻谁也离不开谁。拿我们现在这个整个地球、天体,以至我们每一个人的根身、器界,实际每时每刻离不开阿赖耶识。因为什么?这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恒常相续,这个相似相续才能够有因果,并且它自己本身必须能受熏,能够为业力所感,这些条件都具备,才是阿陀那识,才是阿赖耶识。

  所以这“一切种子如暴流”,那就是所有的我们根身、器界,每时每刻离不开种子问题,离不开种子如暴流的这个……,我们当然听不见暴流的声音,但是圣者那就很明白。所以这一隐一显的问题,就造成了别识的问题,所以净靠前七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前七识它还有根身、器界,还有根境的问题,根境也是由阿赖耶识受熏才生起的。真正讲起所有色法,所有的我、常一不变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有一个最可靠的东西,离不开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熏习,离开相似相续的现行熏习种子,那你就没有原由的问题。所以说是具有原由、具有能见,也就是具有能分别、能遍计,这个两方面并不是象玄奘法师所看的“有相有见”,有见分、有相分。

  而他那个相分呢,实际上就是原由,从原由这方面还好象有个“所”的问题,“所生”的问题,“所显现”的问题,实际上,缘起法来说,它是没有一点儿的延展的时间,它不能保存一会儿的功夫,就是不能暂住,暂且存在都不成,因为它是种子所生,也就是要没有种子它就灭了。而它本身呢,现行必须要熏习成种子,这才有第二刹那的现行,所以这个地方都是相似相续,根本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有自性的东西。

  佛教里最主要就是讲怎么样地唯识无义,唯识无我,没有法我,一切都是依靠前七识的现行跟第八识的、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咱们现在这段书里说得很清楚,并且什么是缘起也说得很清楚,你看起来它还有根境的问题,其实根境的本身并不是有一个不变的色法,还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由种子生的色法的现行。

  所以我们看起来,世界任何东西没有它能够自己存在、能够不变的,根本不可能。那个不变的东西、自己存在的东西,根本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这地方,讲这了别识什么意思?就是没有自性,没有义,没有我,讲阿赖耶识,讲阿陀那识,讲种子,就是想拆散、想取消“我”的问题。我们错误地认为有我,有一个常一不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完全是无明,也是受语言的影响,我们同时也受原种子的影响。

  现在真正讲起唯识是什么?是唯了别识,是唯能无所。就是并不是象有一个相分,有一个见分,而是它既具有原由,又具有能分别,具有能分别跟原由,它两方面密不可分的,你不能分两个东西,它互相依存。也就是说有前七识,有第八识,互相依存,两方面没法分开。讲了别识,就是真正讲缘起法,就是讲必须互相依存,没有单独存在的。

  (中间休息之后)

  大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提出来答一下。因为最近这两次讲都很重要,大家有什么问题?唯识的问题,唯了别识的问题,就是唯识无义的问题,唯能无所的问题,尤其现在提到了别识,了别识跟辨别识,大家有什么感觉到不同的地方?

  (问:是不是辨别识就是了别识里头的一部分?能这样说吗?)可以说了别识是辨别识的自性,实际上是了别识是辨别识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它的自性问题,真正辨别识,它的实际上情况是离不开了别识。(问:它跟法跟法性的关系相似吗?)不一样。法跟法性的问题是,好象自性跟作用的问题。了别识对辨别识来说,它是辨别识的一个真正的缘起法,辨别识主要它是有根境的问题,而根境呢,它都是色法,色法实际上还是表面上的东西,色法真正的依据还是能分别跟能遍计。色法好象是前后它有很相似的东西,所以一般认为色法前后是一样的,前后是同一不变的,这实际上呢,因缘所生法,都是没有同一不变的,都是依因仗缘而生的,所谓依他起法,就是依因仗缘,所谓依因仗缘也就是有种子跟现行的问题,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

  现行的法,跟种子的法,互相不能分开的,就是缘起。所以依因仗缘,就是依靠种子,就是依靠熏习。熏习就是阿赖耶识,熏习里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能熏习跟所熏习,能熏跟所熏,就是依他起法,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所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唯识无义,唯有能分别、能遍计,了别识,唯有这个,没有常一不变和自己能独立存在的东西。

  阿赖耶识种子跟现行的关系,这个最主要的一个关系。也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关系,在前头《所知依分》来讲,主要是讲前七识跟阿赖耶识的关系,到了第三分,就是《三能相分》,这时候就讲到最主要是依他起。咱们现在已经讲到,说是大乘的佛法就是缘起法,大乘的佛法就是讲唯识无义,唯识无义的识,咱们正讲到了别识的问题,并不是辨别识的问题。因为什么不是辨别识的问题?因为辨别识还有根、境的问题,还有刹那的色法,而色法看起来好象是,好象有点独立存在的样子,前后一致,实际上所有的色法也都是因缘所生,也不是有一个自性,也不是常一不变的问题,所以实际上都是又有原由,又有现行,这是真正互相依存的,没有单独能够自个独立存在的。

  (问:安慧和无性,他们观点一致吗?无性的那些论述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吗?)无性、安慧都注解过慈氏的五个颂子,尤其对《庄严经藏颂》,有无性解释的,也有安慧的解释。真正讲起来,慈氏学主要是就是无著、世亲,大约是在印度四五世纪的时候,无著,据西藏的传说,无著是上睹史多天听慈氏讲《瑜伽师地论》,西藏也传说,五个论、五个颂子也是无著听慈氏讲的,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无著菩萨记下来的,五个颂子也是他传下来的,并且他自己注解过《无上相续颂》。那么真正把慈氏学的概论的话,写出来,那就是《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引了三个颂子,就是慈氏三个颂子他引了,他还表达了慈氏的很多意见,就是十种最殊胜的义,可以说是他替慈氏传达下来。所以真正讲起来慈氏学的概论,那就是咱们现在讲的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

  当然最初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实际上,真正把十二因缘讲得透、彻底的话,就是大乘里头的唯识,唯了别识。这地方唯了别识的问题,跟咱们第三分里头,就比较注意了,什么叫了别识?这个问题,我们还以后还要多分析。因为在慈氏五个颂子里头,《辨别中边颂》也是讲能相,头一品就是《能相品》,还有第三品是《真实品》,这都跟咱们现在讲的这个所知依、所知能相都有关系。

  所以说慈氏五个颂子跟《瑜伽师地论》,都是慈氏学里头很重要的著作,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更是慈氏学里头最中心的问题,总摄一切慈氏学重要的论点。

  无著菩萨就提出来唯了别识问题,在第三品里头,《所知能相品》里头,特别讲了别识,特别讲能遍计,这了别识跟辨别识的分别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也讲得是非常多的,就是我们现在正讲的,既讲到了别识什么意思,又讲到三性跟了别识的关系,整个大乘跟三性、唯识是密不可分的,唯识无义最主要就是唯能无所,而了别识本身就是唯有能,没有所。

  现在为什么特别注意现在两个两句颂,讲辨别识的自性是什么?就是前七识的真正的实体是什么?也就是它真正的缘起法是什么?那就是既有原由,又具有现行,这现行跟原由分不开,你讲到现行的话,就离不开种子,讲到种子的话,就离不开现行的熏习。

  阿赖耶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品,讲所知依,整个是讲的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关系,这一品无著讲得也非常细,怎么样的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不可分的关系,怎么熏习的问题,就是构成种子的问题。

  现在的第三分,就是所知能相分更重要,而且大家也应该在寒假里好好把它温习一下。这里头都离不开唯识无义,什么是义?就是我,本来讲阿赖耶识就是破除我,人我、法我,整个佛教的问题,就是要破除二我,证真如。二我是什么?就是所取能取。大乘佛教,大乘的阿毗达磨,可以说是咱们现在讲的这个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大乘论,它是特别提出三性问题,而三性就是特别地讲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根本没有能相,不但所相没有,能相,你说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来表示它的存在?就是遍计所执性怎么能表示自个存在?是没法子表示的。它根本是我们的无明,我们这无始无明就因为根本对自己的无明不认识,根本没有的东西认为有,坚持有自性,坚持有常一不变,坚持有我,这就构成了我们整个的颠倒,我们生活整个是颠倒,是不如实的,是错乱的。

  所以说咱们现在讲的地方,正是最重要的,是怎么样地理解缘起法的问题,怎么理解缘起法呢?那就是它要是没有自性,没有我,没有义,唯识无义,唯有了别识,没有所。前七识的自性、自体是什么?就是离不开这了别识。前七识它还有根和境的问题,内六处跟外六处的问题,就是它还有不如实的地方,还有遍计所执的地方,还有对色法不能真正理解的地方,怎么能够真正理解根境问题?那就是一定要知道它是由种子生起,由现行熏习来生起种子,这样子才显现出来有色法,真正讲起来,所谓真正觉得是有一个色法的话,跟前头我们这个第七识里头的我见、我取、四种我见有关系,还跟这第六意识里头的俱生萨迦耶见、常见有关系。所以这些都是无明支持的不如实的地方,根本没有的东西,无明在那儿起作用,也就是你俱生的萨迦耶见、俱生的边执见,在那儿起作用,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东西真正常一不变,而且有独立存在的自性。支持这个东西的是什么东西?烦恼,或者是我见,十大烦恼,跟随烦恼、随起烦恼,都是支持这个我见、常见。

  真正要讲真实的话,那就一定要证真如,要证没有所取能取、没有二种我见,这些个才是真实。所以现在讲唯识无义,也就是唯识无我,那就是我们要证实根本没有我,根本没有法我,根本没有这东西存在,那就是同时遍计所执性不存在,而圆成实性真正存在,无明的问题才能解决,障碍的问题才能解决。尤其烦恼的问题,都跟遍计所执性有关系,跟我有关系。佛教最主要就是要破我,外道主要就是维持我。我们怎么证菩提?怎么觉悟?那就是要破我,破除所知障、烦恼障,破除二障。破除二障,破了二取,这我们才能够真正证到真实。我们之所以有烦恼障,也就是因为你对真实不认识,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有。

  我们为什么要注意了别识的问题,唯了别识,唯了别识的这个识?就是要解决唯识无义的问题,也就是唯识无我,根本我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并不是后来,拨没有我,根本我是不存在的,就是根本那个义,你所对的那个“真实”的东西,根本没有那么回事。所以现在我们特别提出了别识问题,不提出了别识,只是讲辨别识,还给我留下了余地,为什么?一个是根,一个是境,根跟境都是离不开所取能取的,都离不开义,离不开我,实际上讲,佛教最主要是解决我,解决自性,根本没那么回事儿,而是我们过去无始时来的无明增益的,我们受种种的痛苦,都是源于起惑造业,真正讲起来,还是真正由于执有我,执有二我,执有能取所取。

  所以说了半天,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破除我见的问题,破除人我见、法我见,破除人我见、法我见都是很困难,因为我们一方面用这语言用惯了,都觉得语言有一个确切所指的一个东西,而且我们贪嗔痴也惯了,我见、常见也惯了,所以当初都是执着根本没有的东西,认为有,这样子,不但起惑造业生起了种种的颠倒、错乱,跟造了许多业,起惑造业,为什么我们起惑造业?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对这我的看法问题。

  提出三性来,第一个遍计所执性,根本它是不存在的,只有执着,只有增益,只有损减真实,它才存在。所以执着有我,执着遍计所执性,本身就是苦。最痛苦的就是根本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有,这个造成的颠倒、痛苦。所以现在是要真正认识什么是了别识?要真正认识什么是三性?也就是真正认识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

  讲三性,讲了别识,都要求无义,无我,要真正讲无义、无我,你就要真正讲唯了别识,真正讲三性。上次咱们也谈了,根本没有遍计所执性,根本只有圆成实性,这个有,那个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有,同时存在,这就叫平等,就是有无平等。这个地方上次咱们讲得比较多,今天还是想要重复一下,这个地方一定不要忽略,就是我们怎么能够认识真实,破除虚妄,破除颠倒,这问题是当前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不但是理论问题,也是我们修习的问题,也就是解脱的问题,否则的话,我们就是没法子解脱。

  所以无著菩萨就提到,有这个,没那个,这个可得,那个不可得,这个不可得,那个可得;这个无,那个有,这个有,那个无,平等,有无平等。你要是真实的话,一定要无虚妄,有虚妄就没有真实。

  我们怎么抓住这有无平等问题?根本没有的东西我们不能当作有,根本有的东西我们不能当作无。这个跟对治散动有关系,也跟对治错乱、颠倒有关系,当然不只是所知障,还有烦恼障,所知障还是烦恼障的一个根本,因为烦恼障所缘的东西都是常一不变的东西,都是本来没有,而执着的有。

  我们今天要讲的也就是,一个就是了别识到底什么意思?第二就是有遍计所执、没有圆成实,有圆成实就没有遍计所执,这个问题也是上次我们也谈了,今天我们觉得还应该唤起大家注意,那就是现在我们要放假,度春节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把什么是了别识?什么是有无平等?好好地复习一下,这个跟我们对大乘的整体的理论、整体的修习有特别关系,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怎么修?怎么对治这个错误?对治烦恼?对治所知二障?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大家也不要虚过,把咱们过去、尤其现在讲的这段,好好地用心地想一想,分析分析,跟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跟我们理论、思想有什么关系?这点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我讲这个有无平等的问题,我们怎么在生活中实现?根本、彻底地抵制遍计所执性,而保存圆成实性。

  这不是个简单问题,跟咱们谈的这个了别识也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唯识无义、无我的问题。咱们要是想跟真实相应的话,要真正有止有观的话,必须铲除了我见,人我见、法我见,这是一点儿不能留余地的。我希望我们共同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慈氏学,那就是我们怎么样理解了别识?怎么真正理解有无平等?这个是最关键的。

  咱们现在讲的这个地方,希望大家在寒假里头,多多地考虑一下,把它真正意思要抓住,要在我们生活上实现,看咱们谁能够更多地如理思惟,更多地正闻熏习,我们来一个竞赛,因为我们碰到慈氏学不容易,太重要了,也不容易理解,古往今来,看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的人并不少,翻译的次数也不少,但是有几个人能懂?我觉得很有问题。

  而且我们现在所学了别识的问题,更是我们怎么才能对于真正的唯识有真正的理解?因为我们不但是自己理解,还要纠正过去错误的看法。所以希望大家多花点时间,咱们再见的时候,大家更对于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是我一点儿希望,因为我们碰到慈氏学,我觉得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我自个也理解得很不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咱们把慈氏学真正地开发出来,贡献世间人。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97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9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六、别解五无心位──睡眠与闷绝
 摄大乘论 第8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五、释赖耶异名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九、总明第三能变识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三、破名句文身为实有
 摄大乘论 第118讲
 摄大乘论 第2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广破外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三、赖耶伏断位次
 摄大乘论 第12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一节 通赞[栏目:唐普式居士]
 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八章[栏目:四十二章经讲记]
 虚云和尚的规约思想对现代僧团建设的指导意义(牛延锋)[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发愿文讲记[栏目:唐思鹏居士]
 相应79经 非时食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请问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做到随顺众生?应该如何对治嗔恚?[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心愿[栏目:仁焕法师]
 修行者要懂得将烦恼转为道用[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26.问曰:何等为菩萨四无所畏?[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我的十五岁[栏目:格西索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