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道实相与蕴妄之心
 
{返回 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00
中道实相与蕴妄之心

——本四班:慧超

  《大智度论》解释《大品般若经》中的一心三智的修证,说修习般若波罗蜜能够渐渐断除且最终消灭烦恼与习气,并能于一心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

  慧文大师读之大悟圆顿之理,后又由《中论》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观即是空,以亦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进一步开演中道之理:“诸法无非因缘而所生,而此因缘,有不是有,空不是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

  这里“有”是就世俗谛而言,一切法是“有”,依第一义谛而言,则是一切法皆“空”。又“因缘有”是指万法因缘而生,本质性空,是为假有,故“有不定有”。而“空”非另外有一个“空”,如果另外有一个“空”的话,则这另外的“空”,会变成实有。故知意在显示“空”与“有”的相互作用。

  佛陀以二谛说法,第一义谛因世俗谛而立,世俗谛依第一义谛而起,所以此“空”是空中生妙有的“空”,故“空亦非空”。又“因缘有”是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倘若诸法有自性,则无须因缘合成,故无自性,名之为“空”。“空”即“因缘有”,“当体即空”,所以“空有不二”。

  如果就此将诸法的“空”、“有”相坐实,则陷落二边,是故“非有非空”。既然不落两边,是否一体呢?以“不一”斩钉截铁,如泥牛入海,“空”“有”了无所得,连“不一”也无立脚处,是因月之指,唯证相应,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中道实相。

  蕴妄之心就是妄想心所显现出来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状态,而一念即具足一切诸法,三智于一心中得。

  凡夫将此虚妄不实的五蕴之法执之为常,不知这是有为法,是生灭法,因为这个有漏法可以通过择灭法来择灭,而获得无漏的涅槃,所以说它“非常”。

  小乘圣人了知一切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是有终的,可以通过择灭法择灭,而且实证此蕴妄之法是依真如而起,本质上亦是“空”,无有自性,因而“非无常”。

  大乘看到小乘虽然如实知诸法的“非常”、“非无常”,因同时仍执于有一个“空相”可得,有一个涅槃可得,所以他们灰身灭智,疾入涅槃。由于不知缘起之法的功德妙用,是故无法生起菩提心圆满佛果。大乘见此如梗咽在喉,一吐为快,因而观此一念蕴妄之心既“非常”亦“非无常”,了无可得。可谓一袭清风,别开生面。

  《楞严经》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有“返闻闻自性”之法,就是二六时中,看这个能观五蕴的“非常”、“非无常”的是“谁”呢?于此日久功深,桶底脱落,忽有一天能观与所观的能所双亡,一刹那趋入“非常”、“非无常”、“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

  如此截断众流,在菩提心的推动下,不历僧祇获法身。这时还有一个“中道实相”与“蕴妄之心”么?


{返回 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小狗的命运
下一篇:勿忘初发心
 迈向智慧之门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孰是佛像孰是阶梯
 顺逆中的考验
 万缘放下
 围着经书打转转
 樱花之少年
 哀悼净慧老和尚
 佛学院里的春天
 心与心的对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部110经 满月小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应当具有何种思想与精神,才能够走上一条真正安乐之道?[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彻悟人生 第二十七个故事[栏目:觉真法师]
 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栏目:活在当下·静心修行]
 为何只见人类在地狱中受罪[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00~109)[栏目:傅味琴居士]
 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栏目:张秉全居士]
 于菩萨学处求学.及学已受菩萨戒之程序?[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踏上心灵幽静 第3章 坐定 坐定的禅修[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39.赵州从谂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