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141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6
第141讲:六到彼岸

  (2000年5月14日)

  今天想和大家一块儿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到彼岸?为什么叫到彼岸?接着就是如何修习六到彼岸?这样几个问题,跟大家好好讨论一下。

  什么叫到彼岸?我个人想,是不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家都处在生死轮回的苦痛之中,这个苦痛就如同大海一样,我们大家都在这大海的此岸在受苦、受罪、受种种折磨,怎么能够一下就到了彼岸,到了生死轮回的彼岸,离开一切痛苦折磨跟生死轮回的束缚,得到解脱?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在大乘佛教理论里头、在大乘修习里头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我觉得大乘佛教理论,主要就是要叫我们能够对于生死轮回怎么出离、怎么觉悟,最主要是怎么样觉悟跟出离生死大海。这个问题是中心问题。怎么出离生死大海,能够达到彼岸,平静无事的彼岸,这是我们在生死轮回里头时刻应该感到是最重要的、非要解决不可的问题。

  佛是什么?是觉悟的意思,就是我们有许多黑暗、障碍、束缚不理解,不知道怎么对付,造成我们整个的生死轮回。怎么办呢?在大乘佛教理论就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觉悟的问题,是对于三所知能相怎么能够理解得很透彻,能够形成一个最彻底的觉悟,这样的问题。如果对三所知能相能够彻底地认识清楚,能够得到一个彻底的觉悟,整个生死轮回是可以解决的。不是长期能够束缚我们、限制我们。这是大乘佛陀的理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咱们为什么要讲《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的三所知能相,这个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觉悟,能不能开始想法度过苦难的生死大海安全到达彼岸的问题。

  前头我们讲《总摄大乘纲领论》的时候,对于怎么样认识三所知能相特别注意,特别使大家要注意这问题,这问题要能够觉悟得好,那就对我们生死轮回这个苦难是一个能够脱离的最重要的办法。所以现在大乘里头提到到彼岸问题,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最大的修习问题。我们知道,所谓觉悟,就是真正认识生死轮回的真实的情况,什么是生死轮回的真实情况呢?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这三所知能相认识不清的问题,所谓认识三所知能相认识不清,就造成我们无明、愚痴跟造种种恶业,脱离不了生死轮回此岸的原因,主要就是我们没有觉悟,对于三所知能相没有真正认识。

  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就是这个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解决办法。这个问题怎么能够解决呢?那就是大乘佛教里头六到彼岸或十到彼岸的修行问题。所以到彼岸的问题,正是直接使我们能够明白真理,能够合理地行动,合理地学习、修习,那就可以使我们整个生活立于不败之地,能够达到生死轮回大海的彼岸。我们现在还感觉不到生死此岸的这压迫□□,这苦难性,还不十分感觉到,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刹那都在生死此岸里头受轮回的折磨,种种的折磨,生死轮回整个折磨就在于我们自个不理解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自性,什么是我,什么是常,这些东西根本不存在,而我们脑子里头天天在这里做功夫,那就正是我们在生死此岸里头受种种折磨而不觉悟的原因。所以最主要的我们怎么能够理解三所知能相,能理解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黑暗,没有道理,武断,没有道理地使自己生活受苦而不觉悟,为什么遭到这种苦难、痛苦?主要是我们不明白道理,要明白三所知能相的道理的话,就能整个把我们生死轮回变一个个儿,能达到生死彼岸。

  这不是只是理论问题,牵涉到我们整个人生的行动问题。我们可以深入讨论一下,人生的经济、政治、侵略等等问题的根本问题在什么地方?你就拿这个布施来说,布施问题就是使我们认清享用的问题,如何享用,也就是叫我们认清如何消费的问题。我们对于自己的享用一点儿不注意贪图、爱恋,那这经济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你就拿现在为什么资源问题还是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需要,就与有人贪图享受、贪图自己多消费,自然的资源也不是无限的,而且开发出来还要用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怎么运用现在的资源,跟世间已经造出来的商品的问题,就是整个经济问题,就在于人类应该怎么解决消费问题,我们用的行话,就是怎么解决享用问题。过去翻作享受,我们翻作享用,那享受还有点被动的意思,享用完全是主动的意思。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样享用?怎么用物资?尤其这物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必须大伙节约使用。还有能够多次使用的资源,重复利用。现在的这个经济问题,资源问题,也是困扰着很多人。你怎么运用劳力创造财富,然后又怎么给以合理的报酬,这些问题都是经济,也就是人类的享用问题,消费问题。

  而大乘佛教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在于我们对于资源享用的时候,抱着什么态度。我们享用资源的时候,必须是不贪着、不爱着,不注意享受,才能彻底解决。不但自己不随便浪费资源,还能够分给大家一起来合理地利用资源,是不是这样?布施,由布施到彼岸能解决人类的经济、消费问题。以后也可以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布施问题是我们大家最主要的问题?在经济上,我们付出最多的劳力,而在享用的方面,能够用得非常少,以至于自个甚至不用,而让给旁人用,这都是布施。也就是对于现在的经济问题,大乘佛教有一个很明确的态度,就是自己决不贪图享受,有困难的我们给他解决,就是布施。大家以后还要注意,自己不悭吝,用佛教里的三个字来表示就是:身、命、财。人类享用的一个能享用、跟所享用,不出这三个字:身、命、财。我们这个身体是个能享用的一个工具;命,就是我们能享用多长时间;财,是我们理应获得的报酬。应该是什么态度呢?那就是对于身、命、财,都是不贪图,不爱恋。

  所以布施问题,成为我们到彼岸的一个主要的法宝。这是我今天初步地谈到布施问题,跟经济、政治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大乘佛教对于这些问题都采取一个重要的抉择,就是一定不贪着,不爱恋。这是在布施方面。咱们以后还可以深入讨论布施问题。

  第二个问题,稍微讲一下什么叫戒律。戒律问题,小乘有小乘的戒律,大乘有大乘的戒律,而戒律正是可以说对人类生殖的问题,佛教也提出一个看法。好像最初大乘的看法,一般人不会完全同意。尤其对小乘的戒律。小乘的戒律跟大乘的戒律都有点拆散家庭的意思,不希望人组织家庭,是不是这样?大家还要讨论。一组织家庭,首先就是所谓破坏梵行,佛教里所谓梵行非梵行,动物生殖都靠雌雄配偶,而雌雄配偶又是必须雌雄非梵行,佛教叫非梵行、不清净行。什么叫清净行呢?就是要打破配偶结合的问题。这彻底一打破的话,那人类生殖就不可能了,这生殖不可能就是成了资本家集团也不可能了,成为武力侵略的集团也不可能了。因为没有家庭、没有生殖问题了,人都不能成一个剥削的阶级了,人类也不能成为一个武力侵略的集团了。

  所以佛教的一个戒律,像出家,离开家庭,不要家庭,这样才能没有武力集团和剥削阶级的可能性。彻底摆脱了成群造业的问题。所以这个小乘戒律跟大乘戒律都有这一条,放弃家庭,放弃生殖的可能性。因为什么?生殖的可能性,也是由贪爱、贪着这个烦恼束缚。人类在这方面的烦恼相当厉害。当然人类还有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慈爱,一个慈悯、一个悲恻,这种感觉还是很重要的。慈悯、悲恻也在梵行当中,非梵行里头也有粗糙的慈悯跟悲恻这些个比较好的,人类不互相残杀,能互相帮助,也有这方面,现在家庭也是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中国对于组织家庭自古以来是采取赞成的态度,不像佛教很早就采取了唾弃的态度。在人类真正互相相爱,当然可以产生许多好的方面,但是人类在非梵行里头,也因为贪欲、贪恋性欲的问题,造成了互相残害的方面。也有它好的一方面,也有它坏的一方面。而人都是注意个人的消费、享用,不替对方设想。这在人类的根性,也是很……。

  儒家对于人类的生育,能够互相帮助的方面注意得比较多。佛教觉得组织家庭可以说是使人形成自私的地方。戒律最主要的无论大乘小乘它都有点破坏家庭,不主张组织家庭。当然大乘里头它也非常注意人类的互相帮助,互相解决问题,可是总的讲,佛教不主张组织家庭,那就是把人的生殖问题完全放弃。那将来人类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呢?那就看最终结果怎么样了。总之,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都觉得贪着、恋爱这问题都是错误的,不干净的行为。(休息)

  刚才说大乘不主张组织家庭,但是像八相成道,也还现有受欲的问题,也有组织家庭,而出家以后,才把这种生殖问题完全放弃了。在大乘戒律里头,跟小乘不同的,也是有对于众生怎么样有利益,也作为大乘的戒律。而且对于怎么成熟众生,也是作为大乘的戒律所包含的。大乘主要的问题还是放在对众生的救济上。戒律问题,不只是个人组织家庭的问题,牵涉到整个人类怎么安排得好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大乘佛教和大乘的菩萨的悲心,是大于一般人的,在这方面不可限量,大乘菩萨对于大乘戒律有什么限制,把大乘戒律缩得很小,我看还不是这样。所谓大乘戒律在大乘菩萨怎么重新制定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以后对慈氏学开发以后,大家怎么看大乘总的六到彼岸的问题。这个事情一时个人来推测,还是作用不大的,还看以后对于慈氏学的开发到什么程度,大乘菩萨怎么样子修习六到彼岸,这问题还是很难一下就说定了的。

  第三项,大乘佛教对于一切损害自己个人的身命财三种,都完全不在意,无所谓,以至杀身等等痛苦都不在话下。自个心里是要特别留意、特别注意、特别反对这样的心思也是没有的。所以对他人的损害毫不介意,是第三项到彼岸。第三项到彼岸我想多说几句。大乘佛教里头它曾经注意到无畏施,好比人怕野兽吞食,还有佛教里头有时对国王跟土匪看成是一样的东西,都是有能力损害人的。还有对人民的份额,应该有什么报酬,好像有些经论也提到,对于份额不公平,也是大乘佛教反对的。无畏施,把猛兽、洪水跟强盗、国王对人民的损害都认为是一路货色,大乘佛教为要保卫人民的利益都应该施舍无畏。不但在受到身体残害的时候,就是份额,他应该得到的东西得不到,这个好像有些经论里也提到,也是不公平,也是对人民的一种害处。在这方面来说,大乘在对政治的方面,反对强权,反对残害人民、剥削人民,这是一贯的。

  虽然是自个能忍受种种残害,但是这里头,他在受人残害的时候,也使对方得到一种教育,那是什么?就是大乘并不是没有力量反抗侵略,是有能力反对侵略,但是为了自个的利益决不跟保卫他人的利益一样。这点也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享用,使人得到一定的教育。我是这么看。作为一个菩萨,对个人身命财三者都可以不在乎,不怕损害,不怕损害本身就是他一种很有威力的地方。比如说咱们的国歌里,拿自己身体作为长城,抗击侵略,就是自己身体并不在乎,不怕损害,这本身就是有反抗的力量,有教育对方的力量。我看能够忍受一切对自己身命财所受的损失,不只是受损失的问题,还有对对方起的教育作用。所以第三种是能忍受一切被损害的痛苦,完全不在乎,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这是对第三到彼岸的一个简单的认识。

  再来第四种,我们更可以想像很多的可歌可泣的事情。精进,它本身就是不做一切恶劣、有过失的行为,有罪过的行为,还要对于真正好的事业尽量去完成。精进有这个意思。仅靠精进这一个到彼岸,就可以整个把把自个的行为规范在不做一切恶,能做一切好事,而且不断做好事,不断做更好的事,这精进包括的意思更多。是不是这样子认为精进这个到彼岸,有这样的作用。

  再来前四种到彼岸,都为了第五种、第六种做一个准备,做一个什么准备?就是使得它一心一意不受一点儿散动的影响,来进行自己静虑,也可以说奢摩他,就是止的方面,进行止观,进行止的方面以使更专心致志,能使静虑心的力量更集中在一点儿上,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其它错误的看法影响,一心一意来认识真实。这就是前头四个是为了底下两个到彼岸能够集中一切思维,能够认识法性、法界,能集中对付这些,能不受其它的影响,全部用在认识真实、理解真实、保持自己的觉悟,一直到最后的最高的程度,不受一点儿伤害,不受一点儿损害,能全部地纯粹地真实地认识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三所知能相,什么是法界、法性,能最集中最深入地了解这些问题。为什么能最深入最集中地了解这问题?就跟前头四种到彼岸有关系。前头四种到彼岸就是避免了一切散动,完全集中精力认识真实。所以,也可以说第五第六到彼岸是前四种到彼岸要准备完成的两项任务,更好地完成这两项任务有待于修习前头四种到彼岸。这是把六到彼岸分别地粗略地就个人所想到的来解释一下。

  这个六到彼岸它能起什么作用呢?我们暂且用这样的话,就是单体修习,就是每一个到彼岸都自个修行自个的,不跟其它到彼岸汇合一致的,我们暂且用这词,叫单体修习。这个是为了以后到彼岸的修行,这后边的到彼岸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来修习,我们叫它总体修习。单体修习它能得到什么结果呢?它本身可以起到使我们认识真实的作用,使我们可以得到能了别识性,能得到这种证知真如这样一个修行的结果,就是六到彼岸每个咱们不说它相关起来,总体来修行,就说它单个的修行,它也能走到使我们证真如的结果,也能获得证得初地的那种觉悟。用现在的话就是,能得到真正唯识性,唯识无义,真正得到初地的觉悟,这结果。那也可以知道,每种到彼岸,它都有这种性质,都有离开生死轮回大海,能够到达了所知彼岸,证知真实,得到一定的觉悟,这样的结果。所以它这个单体修行到彼岸也可以起到这种作用。那就是跟菩萨完成认识菩提的任务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暂且叫它是单体修习到彼岸。

  底下就要提到所谓总体修习到彼岸这问题。什么叫总体修习到彼岸?那就是我们由单体修习到彼岸也可以得到证知初地这样的结果,得到这样的一个觉悟。下一步就是要以得到这种觉悟为基础,更进一步修习总体的到彼岸。这个总体修习到彼岸,比初地证知真如的到彼岸这个觉悟更深入了,为要达到更进一步的离开生死轮回的苦海,能彻底达到真正觉悟的彼岸,那就是要利用新的总体修习到彼岸。今天就把两种到彼岸怎么分别、怎么互相为因、互相为果,初步谈一下。那就是从初地更进一步修习到彼岸,能达到生死彼岸,达到彻底的解脱,也就是使我们圆满成就觉悟的事业。

  这个总体修习到彼岸,还是有它特性的。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介绍得不少,在最近我们正在翻译的安慧对《庄严经藏论》的解释里头更详细地谈到这个问题。咱们现在只是根据无著菩萨用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来解释总体修习,将来大家可以参考四十四种作意所摄持的六到彼岸的修习。那就是我们这个总体修习六到彼岸大有学头,大有理解余地,好好地把它了解,自个把它实现。时间到了?下次再讲吧。大伙准备好,先看一点,什么叫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并且要考虑怎么把现实生活纳入咱们学习的六到彼岸修习当中。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韩老之愿——《慈氏学全集》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14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广破外执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二、广释种现缘生分别
 摄大乘论 第17讲 (第14、15、16讲没有录音)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二、广六位心所──辨根本烦恼体业
 摄大乘论 第18讲
 摄大乘论 第11讲 (第12讲没有录音)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八、广十地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九、广第八所缘行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三、灭定无心非无第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七、第八唯舍受相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Wicked Lady and the Buttermilk Wise Man (Seduc..[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扫地五德[栏目:修持]
 佛学入门简要 初级课题 (七) 佛陀说法济度众生[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做个螺丝钉[栏目:人生加油站·迷悟之间]
 学佛浅说 (王博谦居士)[栏目:基础佛理]
 心系众生 肩挑佛法[栏目:索达吉堪布]
 是心作佛[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给Bāhiya Dārucīriya的教导 Teaching Given to Bāhiya Dār..[栏目:摩罗迦子经讲记·马哈希西亚多]
 记大师之廉德[栏目: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
 贰贰 传佛心印[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