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破胜论师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91
【论文】
 
一‧一六八 胜论所执:实等句义,多实有性,现量所得。
 
 
 
【疏翼】
 
  别破外道十三计合为六破中,第二破胜论。文分为三︰一、叙宗,二、正破,三结非。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
 
  自下第二、破胜论义。
 
  成劫之末,人寿无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1],此云「鸺鹠」。昼避色声,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时人谓似鸺鹠,因以名也。谓即獯[2]猴[3]之异名焉。旧云「优娄佉」,讹也。或名「羯拿仆」[4]。「羯拿」云「米齐」,「仆」翻为「食」。先为夜游,惊他妊妇,遂收场碾糠秕之中米齐食之,故以名也,时人号曰「食米齐仙人」。旧云「蹇尼[5]陀」,讹也。
 
  亦云「吠世史迦」,此翻为「胜」;造《六句论》,诸论罕匹,故云「胜」也;或胜人所造,故名「胜论」。旧云「卫世师」,或云「鞞世师」皆名讹也。胜论之师,造《胜论》者,名胜论师。多年修道,遂获五通,谓证菩提,便欣入灭。但嗟所悟未有传人,愍世有情,痴无慧目,乃观七德授法令传︰一、生中国,二、父母俱是婆罗门姓,三、有般涅槃性,四、身相具足,五、聪明辩捷,六、性行柔和,七、有大悲心。经无量时,无具七者。
 
  后经[6]多劫,婆罗豇斯国[7]有婆罗门名摩纳缚迦[8],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弃[9],此云「五顶」[10]。顶发五旋,头有五角。其人七德虽具,根熟稍迟,既染妻孥,卒难化导。经无量岁,伺其根熟。后三千岁,因入戏园中,与其妻室竞华相忿,鸺鹠因此乘通化之。五顶不从,仙人且返。又三千岁,化又不得。更三千年,两竞尤甚,相压既切,仰念空仙。仙人应时神力化引腾虚,迎往所住山中。徐说所悟六句义法︰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
 
  此依《百论》[11]及此本破,唯有六句义法。
 
  后其苗裔名为惠月[12]立十句义。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列总别[13]名,二、出体性,三、诸门辩释。
 
  列总名者,一、实,二、德,三、业,四、同,五、异,六、和合,七、有能,八、无能,九、俱分,十、无说。
 
  列别名者,
 
  实有九种︰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时,七、方,八、我,九、意。
 
  德有二十四种︰一、色,二、味,三、香,四、触。五、数,六、量,七、别性,八、合,九、离,十、彼性,十一、此性,十二、觉,十三、乐,十四、苦,十五、欲,十六、瞋,十七、勤勇,十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润,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
 
  业有五种︰一、取,二、舍,三、屈,四、伸,五、行。
 
  同体:是一,实、德、业三同一有故。
 
  异体:许多,依九实故,而数不定。或总实异,或别实异。九实一一有细分故。
 
  和合:是一。
 
  有能、无能:许体有多,实德业得果之时,或共不共故。
 
  俱分:亦多,实、德、业三各别性故。
 
  无说,有五︰一、未生无,二、已灭无,三、更互无,四、不会无,五、毕竟无。
 
  第二、出其体性:
 
  九实体者,若有色、味、香、触,名地。以德顺地也。若有色、味、触及液、润,名水。若有色、触,名火。若有触,名风。唯有声,名空。别有空大,非空无为,亦非空界色。若是彼、此、俱、不俱、迟、速能诠之因,及此能缘之因,名时。若是东南等能诠之因,及能缘之[14]因,名方。若是觉、乐、苦等[15]九德和合因缘,能起智相,名我。若是觉、乐、苦等九德不和合因缘,能起智相,名意[16]。此中以德显其实体。
 
  诸德体者,唯[17]眼所取一依,名色;舌所取一依,名味;鼻所取一依,名香;皮所取一依,名触。一实、非一实,诠缘之因[18],名数。「非一实」者,二[19]以上数。量有五种︰
  一、微性,唯二微果上有。如萨婆多轻不可称。若可称者,但重相形[20],非是轻也[21]。此微性亦尔,唯最初[22]微,名微。下短性亦尔。
  二、大性,三微果等以上,方有。
  三、短性,唯二微果上有。
  四、长性,三微果等以上,方有。
  五、圆性有二种︰一、极微:谓不和合父母真实极微上有[23]。二、极大:空、时、方、我,四实上有,以此四体,遍周圆故[24]。一[25]非一实等,差别诠缘,因名别性[26]。二先不至物,今至时,名合。此意但取,初合名合。此合[27]有三︰一、随一[28]业生:以手打鼓,手有动作,所生之合。业,是动作也[29]。二、俱业生:两手相合皆动作故[30]。三、三合生:如芽等生。无有动作,与空等多实合时,所生之合也。先二至物不至时,名离。此亦有三︰初、二翻合,如实可解。三、是离生。先造果实,由有他缘来离别之,果实便坏与空等离,所生之离,名为离生[31]。依一二等数、时、方等实,远觉所待[32],名为彼性。此物是一,彼物是二等,故属于数。此时、彼时,故属于时。此方、彼方,故属于方[33]。此性,翻彼应知其相[34]。
 
  觉[35]有二种︰一、现,二、比。谓至实色等,根等和合时,有了相生,名为现量。此宗意说,眼根舒光至于色境,方始取之,如灯照物。声、香、味、触,四境来至于根,方始取之。故远见打钟,久方闻声,声来入耳,方可闻也。根与色[36]邻合之时,有了相生。此了相者[37],是现量体。
 
  比有二种︰一、见同故比:见不相违法,而比于宗果,如见烟时,比有火等。二、不见[38]同故比:见相违法而比宗果。如见雹时,比禾稼损;见禾稼损,比有风雹[39]。
 
  适悦,名乐;逼恼,名苦;希求色等,名欲;损害色等,名瞋;欲作事时,先生策励,此名勤勇[40],发动势是也;坠堕之因,名为重性[41];地、水、火三流注之因,名为液性[42];地[43]等摄因,名润[44]。
 
  行有二种︰一、念因,二、作因。现比智行所生数习差别,名念因[45],即智种子。醂掷等业,所生势用,名作因[46]。行,是势用。《十句》多说作因名势用,念因名行。
 
  法有二种︰一、能转:谓得可爱身因,即得生死胜身之因[47]。二、能还:谓离染缘正智喜因[48]。即出世间之因,正智正因也。能得生死不可爱身,若[49]邪智因[50]名为非法。谓唯耳所取一依,名声。
 
  五业体者,若于上下虚空等处,极微等先合后离之因[51],名为取业。舍业翻此[52]。远处先离,近处今合之因,名屈业[53]。伸业翻此[54],有质碍实[55]先合后离之因,名行业。
 
  同句体者,诸[56]实、德、业、体性非无能诠、能缘之因,名同[57]。此体即是旧「大有性」[58],诸法同有,故名为同。《俱舍论》云「总同句义」[59]也。
 
  异句体[60]者,常于实转[61],是遮德等心、心所因,是表实性心、心所因。但于实转,异,实之物。实由有此,异于德等,故名为异。
 
  和合体[62]者,能令实等不相离而相属,此能诠缘因,名和合。
 
  有能体[63]者,实德业三,或时共一,或时各别,造各自果因,定所须因。若无此者,应不能造果。
 
  无能体[64]者,实、德、业三,或时共一,或时各别,不造余果决定所须因。若无此者,一法应能造一切果因、由有此、唯造自果,不造余果。
 
  俱分体[65]者,即实、德、业三种体性。此三之上,总俱分性。地等、色等,别俱分性。互于彼不转,一切根所取。当旧所说「同异性」也。亦同、亦异,故名「俱分」。
 
  无说体[66]者,初、未生无:以实、德、业因缘不会,而未得生之无,为体。二、已灭无:以实、德、业或因势尽,或违缘生。虽生而坏之无,为体。三、更互无:以实、德、业等彼此互无,为其体性。四。不会无:以大有性及实、德等随于是处不和不合,如彼处人不于此合无,为体性。五、毕竟无:以无因故三时不生无,为体性。此五既无,体不可说,名无说也。
 
  自下第三、诸门辨释。于中有五︰
 
  一、十句相望,一多分别:
 
  大同、和合,二唯一物。德、业及异、有能、无能、俱分、无说,七唯多物。实句一种亦一、亦多。空、时、方、我、意,五是一物。地、水、火、风,四是多物。
 
  第二、十句相望常无常分别:
  大同及异、和合、有能、无能、俱分,六句是常;非所作故。业唯无常,说是能作所作事故。实、德、无说,亦常、无常。九种实中,五是常,四分别︰地、水、火、风,非所作者,常;父母极微非所作故。所作者,无常;子微以去皆无常故。余五,是常。
 
  二十四德中,觉、乐、苦、欲、瞋、勤勇、法、非法、行、离、彼性、此性、声、香,十四德是无常。其香唯地上有。设[67]是极微上有,亦是无常。如下引文。故十四德唯无常也。余十或常,或无常︰色、味、香、触,若地所有,唯是无常。
 
  因门中言,「火合为因」[68],若地所有色、味、香、触等,同类为因,从前同类为因生故[69]。由此准知,香唯无常,唯地有故。液性,地火所有,一切是无常[70]。数中二性等数,别性中二别性等,量中,大性、微性、短性、长性,唯是无常[71]。圆性定唯是常。并余色、味、触[72]、一数、一别性、液性、润、重性,及合[73],随所依实若常,若无常。
 
  此等[74]总有十法,通常无常,五无说中,三常,一无常,一亦常亦无常。初未生无,一向无常,与实德业生相违故。此若生时,无便灭故。已灭无,更互无,毕竟无,三唯是常,性不违实等故。不会无,有常无常。如地等实与[75]觉乐等,德不相应故,一向是常。若自许德与自许实,虽未相应,当必相应,一向无常。如常、无常,所作、非所作亦尔。
 
  三、有质碍、无质碍分别:
 
  德、业、和合、有能、无能、俱分、无说,七句唯无质碍。实句九中,四无质碍︰谓空、时、方、我。余五有碍。说意是微,如二微果许大,而亦有碍。有性及异,虽文不说,亦是无碍。合九句无碍也。
 
  四、现量境、非现量性分别:
 
  此宗现量,德句中觉。故彼论言觉有二种︰一、现,二、比。其业、有性,并俱分,皆现量得。论自说为诸根得故[76]。无说句义非现量得,论亦自说唯比量故[77]。
 
  和合句义,《唯识》说为非现量得[78]。地、水、火、风父母极微,非现量得,子微以上是现量得。下破顺世及胜论中云:极微聚集[79],「足成根境;何用果为」?故知尔也。
 
  余空、方、时、我、意,亦无文说,今解非现量得。德句之中,声唯现量。其觉、乐、苦、欲、瞋、勤勇,是我现境,文不说重,今解亦唯现量。重[80]具德中,水、地[81]德故。总有八德,唯是现量。法非法全、行少分、二德半,唯非现境。此行,即是行中念因,非全取行,故是「半」也。色、味、香、触、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液性、润及势用,十三德半,并通二种。此中势用,即行作因,非全取行,故是「半」也。其异句义、有能、无能,虽无文辨,并非现得。异是差别实因,非如俱分是实性故。有能、无能,因之所须,亦非现得[82]。总言业、有、俱分,三唯现得。异及和合、有能、无能、无说,五非现得。余二[83]通二。
 
  五、常无常中生果不生果分别:
  《唯识》唯难常生果故[84]。虽有六句一向是常,三通常无常[85],一唯无常。实中四种,地、水、火、风极微,常,能生果。有能是常,亦能生果。是作果时定所须故。余五句全,空、时、方、我、意五实,虽常,不能生果。论自诚说[86]。德句准有能中说,有得果所须[87]。十[88]通常德[89],亦能生果、随其所应。业虽生果,而体无常,非此所说。无说虽亦有常,不能生果,非根本故。 
 
  此中所辨,《唯识》所须。其余诸门,实由几德,名为有德,乃至广说几是所知,非此所要,略不繁述,如《十句》说[90]。
 
  破中有三︰第一、叙宗,第二、正破,第三、结非。此即初也。
 
  今叙有二︰一、叙是实有,二、叙现量得。
 
  若叙实有,破其六句,六句皆实。今言「多」者,显彼所执六法[91]非一[92]。三法以上皆名多故。若破十句,九句实有,第十是无。
 
  多分实有,故「实」言「多」。现量得中,若破六句,准下论文,五现量得。说实等五,现量所得,唯言和合非现量得,故说「多」言。若破十句,总句而言︰异及和合、有能、无能、无说,非现量得,余五,现得。然多实有中,五现得,四非现得,故言「多」是现量所得。即一「多」言,通实现得。
 
  然说六句既是本计,故《百论》等,不破十句。此论亦尔。然兼破十句,于理亦无违。
 
 
 
【疏翼】
 
  以上第一叙胜论宗计讫。
 
 
 
【论文】
 
一‧一六九 彼执非理。
 
 
 
【疏翼】
 
  六破第二破胜论中,第二正破。
 
 
 
 
 
 
 
【述记‧卷五】
 
  自下第二,正破他非[93]。于中有三︰初、且总非,次、外返问,三、为别破。此即初也。
 
 
 
【论文】
 
一‧一七○ 所以者何?
 
 
 
【疏翼】
 
  第二正破他非中,第二外返问。
 
 
 
【述记‧卷五】
 
  外[94]返问也。
 
 
 
【论文】
 
一‧一七一 诸句义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应是无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
 
 
 
【疏翼】
 
  第二正破他胜论非中,第三别破。
 
 
 
【述记‧卷五】
 
  此下[95]、别[96]破也。于中有五︰一、总破诸句,二、别破实德,三、又总破诸句,四者、别破大有等三,五者、总结破诸句义。或分为三︰初、总破诸句,二、别破有等,三、结破诸句。初中有三︰一、总破,二、别[97]破实德,三、复合破。若准五段科,初中有二破︰一、破常诸句,二、破无常诸句。破常中有二︰一、难生果,二、难不生[98]。此即初也。
 
  体是常住、能生果者,父母地、水、火、风,及德中十种通常者,并有能句,常,能生果。
 
  破此量云︰此等亦应体是无常。许能生果故。如所生果。子微以去皆能生果,体无常故。又宗如前,许有生果之作用故,如所生果。或总相言︰诸句义中,能生果常者,应是无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
 
 
 
【疏翼】
 
  以上破常中第一难生果或有碍、非常难讫。
 
 
 
【论文】
 
一‧一七二 若不生果,应非离识实有自性,如兔角等。
 
【疏翼】
 
  第三别破有五中,初总破诸句又有二。第一破常诸句中第一难生果讫。今第二难不生。
 
【述记‧卷五】
 
  此难不生果。诸常住者,谓大有、同[99]异、和合、无能、俱分,五全是常。空等五实常者,皆不能生果,除无说句,以为喻故。又体是无,非所破故。今以唯识难之,不可以无作用难,真如、虚空,为不定过;无作用故。
 
  量云︰此等实[100]常不生果者,应非离识实有自性。许是常住、不生果故。如兔角等。
 
  彼宗毕竟无是常住,故以为同喻。因不言「常」,有不定失。或余句无常者,虽不生果,大乘不许有实体故。设许有体,亦非离识。故无不定。彼觉等,既不离识,应犯相符。今言「常住」,既除觉等[101]。觉等摄在异喻中故,又不言「常」,除觉等,以为同品亦得。
 
  文中宗等[102],准理应知。又兔角等,亦非离识,彼此共成。真如、空等,亦不离识。无不定过。
 
 
 
【疏翼】
 
  以上破胜论诸常句讫。
 
 
 
【论文】
 
一‧一七三 诸无常者,若有质碍,便有方分,应可分析。如军林等,非实有性。
 
【疏翼】
 
  初总破诸句中,第二破无常诸句。
 
 
 
【述记‧卷五】
 
  下、破诸句体无常者,于中有[103]二破︰一、难有[104]质碍者,二、难无质碍者[105]。此难有质。
 
  实句中五──地、水、火、风、意──皆有碍。意全、四本父母极微,是常,非此中破。今破四子微等,此中二量︰
 
  一云︰汝此四种无常有碍者,应可分析。有方分故。如军林等。唯得有质碍为宗,简别他句无碍、无常者。无方分故。彼许军林体有方分,然可分析,多虚疏法,成军林故[106]。子实等不然。以体实有、坚密,一处不可析故。军,谓四军;林,谓竹树等。
 
  二云︰此等诸法应非实有。有方分故。如军林等。父母极微有圆量德合,故无方分,其子微等上方分。意,虽有碍,量如子微。然无方分,体是常住。非此所破,无不定失。
 
  又以「可分析故」为因,难非实有,为第三量。
 
  已破之宗,得成因故。然以理观,唯此「非实」一句为宗。「方分」、「可析」,是二别因。彼宗理许可分析故,如斧等断成多分故。「便」、「应」,二字文便故来,非即[107]宗法。或「有质碍」为因,亦得。
 
 
 
【疏翼】
 
  以上第一有碍非实难终。
 
 
 
【论文】
 
一‧一七四 若无质碍,如心、心所,应非离此,有实自性。
 
 
 
【疏翼】
 
  第二破无常诸句中,第二难无质碍者,即无碍即识难。
 
 
 
【述记‧卷五】
 
  此、难无碍量。
 
  后之九句,全是无碍。实句之中空、时、方、我四是无碍。今破无常[108]无质碍者。即德句十四全、十少分,及五业全。除无说句中一全、一少分,谓未生无全、不会无少分,非离识故。
 
  今破彼云︰汝宗此等无常无碍法,除觉等外,应不离心、心所有实自性。无质碍故。如觉乐等诸心、心所。彼心、心所,即德句中觉乐等摄。无常、无碍,故得为喻。然无相符极成之失,以[109]简觉等故,彼宗说为非离心等故。彼说意实是有碍摄,然[110]非是心。形如芥子,我所须具,非谓心也。设若是心,其喻即有能立不成。无质碍因,此不转故。同品亦非定是有性,以非心故,无过失也。然此文略,故无简别。
 
 
 
【疏翼】
 
  以上别破胜论有五中,第一总破诸句终。
 
【论文】
 
一‧一七五 又,彼所执地水火风,应非有碍,实句义摄;身根所触故;如坚湿暖动。
 
 
 
【疏翼】
 
  第三别破有五中,第二别破实德。文分为二︰一、相例破实德,二、总结非﹝《枢要》卷上科文作「第四色非德句难」﹞。初中有三︰一、以德例实破,二、以实例德破,三、以地例青破﹝《枢要》卷上前三科为「第一、大非实句难,第二、坚等非德难,第三、地等非见难」﹞。此即初中初也。
 
 
 
【述记‧卷五】
 
  自下第二、别破实德[111]。初、总相对以破实德,后、总结非坚湿等德别。此即初也。
 
  初中有二︰初、以德例实,实非实摄。地、水、火、风,实句所摄,性是有碍。坚湿等法,是德句中触德所摄,而是无碍。俱身根所得故。今翻覆为量破之,以实地等即德坚等。
 
  量云︰地、水、火、风,非有质碍实句所摄。身根取故。如坚湿等。
 
  此中身根亦得大有、同异,并在喻中。若但言「非有碍」,不言非是实句所[112]摄,即有违宗失。「有碍」之言,简无碍实句所摄,彼不说为无碍实故。又对无碍坚湿等故,故举「有碍」。
 
  下「德句」等,「无碍」等言,亦准此释。
 
【疏翼】
 
  以上以德例实破终。
 
 
 
【论文】
 
一‧一七六 即彼所执坚、湿、暖等,应非无碍德句义摄,身根所属故。如地、水、火、风。
 
 
 
【疏翼】
  第一相例破实德中,第二以实例德破。
 
 
 
【述记‧卷五】
 
 此以坚等例于地等,如文可知宗等如次。
 
  此「暖」言「等」,「等」取动、触、数、量、别性等十一法。彼说身根得十一德︰一、触,二、数,三、量,四、别性,五、合,六、离,七、彼性,八、此性,九、液性,十、润[113],十一、势用,即行作因。其地等四,皆身根得,皆有触故。色德但在地、水、火三,风中无色。彼以假、实地等,俱名地等,故眼所见。
 
 
 
【论文】
一‧一七七 地、水、火三对青色等,俱眼所见,准此应责。
 
 
 
【疏翼】
  第一相例破实德中,第三以地例青破。
 
 
 
【述记‧卷五】
 
 即以地等例于青等,眼见为因,返覆为量。然不可言地非地摄,违自宗故。应言︰汝所执地非有质碍实地所摄,非如所执实有自性,实句所摄,故不违宗。彼眼亦见十一种德,除触、取色,为量可知。
 
 
 
【疏翼】
 
  以上相例破实德讫。
 
 
 
【论文】
一‧一七八 故知无实地、水、火、风,与坚、湿等各别有性;亦非眼见实地、水、火。
 
 
 
【疏翼】
  第二别破实德中,第二总结非。
 
【述记‧卷五】
 
 此、总结非。
 
  彼地、水等,与坚等异。大乘之地,即坚等故,会申正义,然不可言色即是地。今只可以彼此相例,非实、非德,地等非见。又言地等非别坚等,地等非见,不可说色离地等无。文言虽总,意显别也。
 
  又应言︰地等非眼所见,实句摄故。犹如风等。此中文略,亦非地等是此[114]意也。彼不说地等,耳等三根所取,故于此中但破见、触。
 
 
 
【疏翼】
 
  以上别破有五文中,第二别破实德终。
 
 
 
【论文】
一‧一七九 又彼所执实句义中,有碍常者,皆有碍故,如粗地等,应是无常。
 
【疏翼】
  第三别破胜论有五中,第三又总破诸句,或重破实等。文分为四︰一、难实句义应无常,二、难无质碍诸句应有碍〔《枢要》卷上出前二科云「第一、有碍无常难,第二、无碍成有难」〕,三、难实及无说以外八句应非离识外有,四、以非大有为因破余八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
 
 此下第三、重破实等。
 
  「实句义中有碍常者」,即地、水、火、风、父母极微及意。彼有[115]碍故,此等五法应是无常,皆有碍故,如粗地等。粗地等法,彼自计执为无常故。宗、因、喻等,如文可知。
 
 
 
【论文】
一‧一八○ 诸句义中,色根所取,无质碍法,应皆有碍。许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风。
 
【疏翼】
  第三又总破诸句中,第二难无质碍诸句应有碍。
 
 
 
【述记‧卷五】
 
  下、破诸句无质碍法[116]。
 
  色根所取者,即德句中,色、味、香、触、声五;及数等十种;业及大有,俱分三,色等性故,皆色根取。此无碍法应皆有碍,许色根取故,如地等四。
 
  此中「许」言,明大有等,我宗不许体性是有,及色根取。彼论说根有五︰鼻根即地,舌根即水,眼根即火,皮根即风,耳根即空。此于诸句,何法摄耶?由此正解︰即实句空取声之时,于身起作用,名空,耳根也。 
 
  且十一德对其自根,一一简略皆有一量。若二二合,若三三合,乃至总对诸根说量,其义甚多。此中文总,无简略故。
 
 
 
【论文】
一‧一八一 又彼所执,非实、德等,应非离识,有别自性,非实摄故,如石女儿。
 
【疏翼】
 
  第三又总破诸句中,第三难实及无说以外八句应非离识外有。
 
 
 
【述记‧卷五】
 
 此十句中,除实句外[117],余八句义,皆是非实。
 
  然此唯取有体句者,意明唯识,翻返为量。且欲除实,破余八句量云︰非实,及觉乐等外余德等,八有体句应非离识有[118]别自性。汝许自体[119]除心等,非实句摄故,如石女儿。石女儿无法,彼此不许识外有性。「除心等」言,简觉等者,恐犯一分相符过故。文略,不简也。
 
  然佛法真如,即识性故,亦非离识,无不定过。虚空、择灭等,理非心外,然不[120]为喻,就他宗比量。
 
  又此中宗,应云「汝执」,为简所别不极成过。又因虽有他随一过,谓实中火等,非异德中触,而就他宗为论,故无此过,故因简略。
 
  应云︰汝许非实摄故,明自不许也。即是非实为因。破余八句,一一别除[121],为八比量[122]。
 
 
 
【论文】
一‧一八二 非有实等,应非离识,有别自性,非有摄故,如空华等。
 
【疏翼】
 
  第三又总破诸句中,第四以非大有为因破余八句。
 
 
 
【述记‧卷五】
 
 次、以非有[123]为因,破余八句。
 
  不以非德等为因,以非有为因。此中示方隅,令知多法、一法,不离于识。又有性等,是实等自性,故便举之也。
 
  量云︰非有性及觉、乐等外,余实等八[124]句应非离识有别自性。许非有性之所摄故。如空华等。
 
  文略,不简觉、乐等也[125]。此中简略[126],如前应知。此但除一,有八比量。若二二除,若三三除,乃至除八句,比量可知。前「实等」,等多体法,今有性等,等一体法[127]。又应别破九句,然多体法中,以实为首,一体法中,以有性为初,例示余也。
 
 
 
【疏翼】
 
  以上别破胜论有五中,第三又总破诸句终。
 
 
 
【论文】
一‧一八三 彼所执「有」,应离实等,无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
 
 
 
【疏翼】
 
  别破胜论有五中,第四别破大有等三。文又有三,初破大有有四。
 
 
 
【述记‧卷五】
 
 次下第四、别破有等性。于中有三︰一、破大有,二、难同异,三、破和合。初中有四[128],此即初也,离法非有难[129]。
 
  彼计实等有法之外,别计有一大有之性能有诸法。法若无此,即体非有,如龟毛等,故今破之[130]。
 
  彼宗所执大有性者,应离实等八句之外无别自性。汝宗许是非无法故。如实、德等。「等」取业等,不言「八句」,有不定过。或但言离三句,亦得。其异句等,非两共成,无不定失[131]。或遮决定相违,说「八句」胜[132]。「非无」之因,唯彼许于有性上有,故说「许」言,简自随一过。实等许非无,离实等外无别有,有性许非无,应离[133]实等外无别有──难令实外无别有性。
 
 
 
【论文】
一‧一八四 若离实等,应非有性,许异实等故,如毕竟无等。
 
 
 
【疏翼】
 
  第一破大有中,第二法外非有难。
 
 
 
【述记‧卷五】
 
 又逐[134]令离实等外,即非有性,法外非有[135]难[136]。
 
  此中总因,若异二、异三、异四、异[137]五,乃至异八[138],皆得。若异八,一一有八比量。其二三等,随自计取。  
 
  量云︰若离实等八句之外,应非有性。汝许异实等故。如毕竟无等。「等」取[139]未生无等,彼宗除实以外,德等八句及龟毛等[140],皆名异实,且以毕竟无为喻也[141]。
 
 
 
【论文】
一‧一八五 如有非无,无别有性,如何实等,有别自性?
 
 
 
【疏翼】
 
  第一破大有中,第三以有例法难。
 
 
 
 
 
【述记‧卷五】
 
  又今以八句义为有法,唯但以无为同法喻,更复难令有性之上更应立有性。以有例法难[142]︰如有性非是无法,有性无别有性有,实等亦非无,如何别有有[143]?
 
  立量云︰汝有性应别有有性有[144]。许非无故。如实、德等。此中因有定。同异亦许体非无,不许有「有」故。彼非极成,故无不定。
 
  又总取所难之中[145],此中[146]简过[147],如前应知。以下所有比量简过,皆准可知,更不繁指。
 
 
 
【论文】
 
一‧一八六 若离有法,有别自性,应离无法,有别无性!
 
 
 
【疏翼】
 
  第一破大有中,第四将无例有难。文分为二︰一、难应别有无性,二、总结非。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
 
 次、更逐[148]令无法之上,别有无性。
 
  将无例有难[149]︰无性体非有,无上不立无,有体体非无,何须别立有[150]?彼若言有法虽非无,不自有[151]故,须有「有」;亦应无法不自无,无法之外别立无!此责恒齐,何方[152]遣[153]难?
 
  量云︰汝第十句无法之外,应别立性。因云︰除大有、同、异、和合等六句之外,有无二法互相违故。如实、德、业。因中不言除大有等者,即有不定过。为如实、德等与无互违故,无法之外,更别立性?为如大有等,无法互违故,无法之外,不别立性?故今简言,除「有」等六[154]。
 
 
 
【论文】
一‧一八七 彼既不然,此云何尔?故彼有性,唯妄计度。
 
 
 
【疏翼】
 
  第四将无例有难中,第二总结非。
 
 
 
【述记‧卷五末】
 
 总结非之。
 
  彼无法[155]既不别立性然者,「有」性应不尔!「故彼有性,唯妄计度」。
 
 
 
【疏翼】
 
  以上第四别破有等三中,第一破大有讫。
 
 
 
【论文】
一‧一八八 又彼所执实、德、业性异实、德、业,理定不然。勿此亦非实、德、业性异实等,故如德、业等?
 
 
 
【疏翼】
 
  第四别破大有等三中,第二破同异句。文分为五,如如理《义演》云︰
 
难同异性,申其五难︰第一、异法非性难,第二、异性非法难,第三、法性互征难,第四、以性例实难,第五、以非实例实等难。
 
 
 
【述记‧卷六】
 
 自下[156]、子段第二、难同异性。彼执同异是诸实德等体性,非即实等[157]。此是多法,故今破之。
 
  异法非性难[158]︰实、德、业之性,即是同异性,离实、德、业,理定不然。「勿」者,莫也。莫此同异性[159],亦非同异性[160]?
 
  总立量云︰汝所执实、德、业性应非实、德、业性。异实德业故。如和合等。
 
  此中无有自言相违。以宗中言「汝执」简故。非我许有实等之性,而今言非实等性。今欲违此,故无此过。
 
  然今宗中实、德、业三,其举喻中,复以德业等而为喻者,此中应别简云︰汝之实性应非实性。异实句故。如德、业。汝德性应非德性,异德故。如实、业。业亦应然,准可知也。更互为喻[161],然此有别,而无总量。二合有三,三合有一,为量可知[162]。
 
  此中所言实、德、业者,即是同异性故别也[163]。文[164]言「如德、业」,但举实句之喻。「等」取德喻,谓实业。「等」取业喻,谓实德[165]。
 
 
 
【论文】
一‧一八九 又应实等,非实等摄,异实等性故,如德、业、实等。
 
 
 
【疏翼】
  第二破同异句中,第二异性非法难。
 
 
 
【述记‧卷六】
 
 次、又令实非实、德非德、业非业,异性非实难[166]。便破实等,非正所明。
 
  量云︰实应非实,异实性故。如德、业。德、业更互相望为量,如实可知。文[167]言「如德业实等」者,举实喻,谓德、业。于德喻中,但举于实,等取业句;及等业喻,谓实、德也。文中宗等,言皆简略。但言实等,应非实等,异实等性故。二三等合,准前可解[168]。
 
 
 
【论文】
一‧一九○ 地等诸性,对地等体,更相征诘,准此应知。
 
 
 
【疏翼】
  第二破同异句中,第三法性互征难。
 
 
 
【述记‧卷六】
 
 法性互征难[169]。
 
  汝言地性应非地性。异地故。如火等。火等一一相望,亦尔。实中九种,各各相望,有九比量,德有二十四,业有五种,合三十八,返覆有七十六。若[170]二二合、三三合者,乃有无量。
 
  第二准量云︰地应非地[171]。异地等性故。如火等[172]。
  然岂不有违自宗失?何乃言地,非地等耶?
 
  今者不然,此则应言:汝所执[173]地应非实地,言简别之。我宗之地,非实地故,是假立故,又非实句之中地故。彼计火等,亦非实句地,无不定过。前量应简别,文言略故也。
 
 
 
【论文】
一‧一九一 如实性等,无别实等性,实等亦应无别实性等。
 
 
 
【疏翼】
  第二破同异句中,第三以性例实难。
 
 
 
【述记‧卷六】
 
 以性例实难[174]︰难令实等无同异性。
 
  量云︰实等之外应无同异性。非唯一故。如同异性。「如实性等无别实等性,实等亦应无别实性等」。「等」德等性。遮令[175]同异有同异性,其实等性应更有实等性。非一法故。如实等法。
 
  「实性」者[176],同异性也。然实等各异,义相似,实等之外别立实等性,实等之性相似亦非一[177],应更别立实等性。「相似」之言,简不相似。此即以性同实等例[178]。若总,若别,皆有比量。此中但有总,而无别,别数如前[179]。然文唯有以性同实例,无以实同性例[180]。若破六句,义即无违。若破十句,有不定失!异、有能等,非一相似,无别性故[181]。今者亦以为所立中[182],应令别有性例同于实等,亦无过也。又非极成法,无不定失。
 
 
 
【论文】
一‧一九二 若离实等,有实等性,应离非实等,有非实等性。
 
 
 
【疏翼】
 
  第二破同异句中,第五以非实例实等难。文分为二︰一、正难非实亦有非实性,二、总结非。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
 
 自下、又以非实例实等难。
 
  谓离实等外别有实等性,应离非实等外,立有非实等性。且如除实、德、业以外,并名非实[183]、非德[184]、非业,即余六句及无法是。有体法者,唯六句是。今言七句[185],应别有非实性。异实性故。如德、业。德、业相望,亦尔。又虽知德等皆名非实,其性即是非实性摄,然合八句皆非实性,及与无法,无别有一大非实性。总该[186]九法,故为量也。
 
  量云︰除实,余九应别有一总性。实非实中随一摄故。如实句。
 
  此量虽成,然可直例,不令立实性,何须令立非实性也?便违自宗!若不尔者,即一德上,他说亦有非实性故,犯相符过[187]。非德等性,例亦应然,故论言「等」。
 
【论文】
一‧一九三 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故同异性,唯假施设!
 
 
 
【疏翼】
 
  第五以非实例实等难中,第二总结非。
 
 
 
【述记‧卷六】
 
 总结非也。
 
  彼非实,既不尔,更无非实性,实等云何?然更有实等性,故同异性,唯假施设。
 
 
 
【疏翼】
 
  以上第四别破大有等三中,第二破同异句终。
 
 
 
【论文】
一‧一九四 又彼所执和合句义,定非实有,非有实等诸法摄故,如毕竟无。
 
 
 
【疏翼】
 
  第三别破有五文科,第四别破大有等三中,第三破和合句义。文分为三︰一、非有非实摄,二、乘彼非现量得,三、以实等例和合。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
 
 自下子段第三、破和合句义。
 
  我佛法中,法不相违[188],假立和合。然彼所执别有一法是实、是常,能和合法能和合[189]实等,不相[190]离,相属。相离、不相属,即不和合,故今[191]破之。
 
  量云︰如彼所执和合句义,定非实有。许非是有性,及非实等八句诸法摄故。如毕竟无。即兔角等。体是一法,举「非有」为因;体是多法,举「非实」为首。故因中言「非有、实等」。又性[192]、体[193],别故。此中宗、因,皆有所简,如前可知[194]。
 
 
 
【论文】
一‧一九五 彼许实等,现量所得,以理推征,尚非实有;况彼自许和合,非现量得,而可实有?
 
 
 
【疏翼】
  第三破和合句义中,第二乘彼非现量得。
 
 
 
【述记‧卷六】
 
  又[195]彼本计[196]六句义者,前之五句,现量所得,十句义中,实、德、业、有[197]、俱分,现量所得[198]。其此和合,非现量得,故今破之。
 
  彼计实等,现量所得,分明证故;如前征诘,尚非实有,牒前所非;况彼自许和合句义,非现量得,不分明证,可是实有?
 
 
 
【论文】
一‧一九六 设执和合是现量境,由前理故,亦非实有。
 
 
 
【疏翼】
  第三破和合句义中,第三以实等例和合。
 
 
 
【述记‧卷六】
 
 虽复非有,遭此难已,若复说言:若执和合,亦现量得,如前实等道理破之,亦非实有。
 
  量云︰和合性非实有。实等十句随一摄故。如实、德等。实、德等,前已破故,故得为量。此破转计亦现量得。
 
  上来总、别破讫。
 
【疏翼】
 
  以上第三别破有五文中,第四别破大有等三终。
 
 
 
【论文】
一‧一九七 然彼实等,非缘离识,实有自体。现量所得,许所知故。如龟毛等。
 
【疏翼】
 
  第三别破有五文中,第五总结破诸句。文分为三︰一、实等非离识有,二、实等诸多非现量,三、例破其余。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
 
  自下、结归唯识之门,而复总破。
 
  自下第五、总破六句。然彼计无,非离识有,故但破九。初、破实等离识自体竟不可得,次、破缘实等智非是缘实等现量智。
 
  初比量云︰彼计实等,是有法也,非是缘离识实有自体之现量所得,是法也。合名为宗。汝许是所知故。如龟毛等。此无异喻。
 
  彼宗计此实、德等句是缘识外,实有自体,现量所得,故今非之。现量者,能缘也。此中,遮非是缘离识外境自体[199],现量智之所得,非是缘不离识境假有自体,现量所得义。虽是缘不离识境心等所得,非必现量所得。故其实等句义,彼宗说是离识有体,能缘彼心,是名现量。彼实等句,是[200]此现量所得,谓实等句义,是离识实有自体之现量所得。今者非之。
 
  复言「缘」者,恐滥持业释言其离识实有自体,即是现量。若以离识实有自体,属其能缘现量者,即彼此二宗,一切心、心所法亦非离识实有自体,觉等即是心、心所故,犯违宗过。为简此过,故说「缘」言,显依士释。「缘」显能缘,非离识有体实等句义之现量得。又若不言「缘」,即无所简;其觉、乐等,亦入法中,即有一分相符之失。彼亦说为不离识、现量得故。
 
  由此应合实等句义,总为二分︰谓彼觉等心、心所法总为一分。除此以外,法为一分。其能缘法,总为三分︰一、唯缘实等,非心、心所法。二、唯缘觉等心、心所法。三、合二为境。
 
  若论说言:然彼实等,非唯缘离识实有自体,现量所得。为简德中觉等不离心故,恐犯违宗及相符故,说「唯」字者,简别缘实等,可置「唯」字[201]。通缘二者,即简不尽。以觉、乐等亦从实等,是离识实有自体,现量所得;亦从觉等,是不离识实有自体,现量所得故[202]。今为简尽,但应总言「非缘离识」等。其总缘者,亦所简故,为简如是种种过失,故但说「缘」,不言「唯」等。
 
   此中总为,但有一量。准能缘智,各别有九比量。若二二、三[203]三合,义准应知。
 
 
 
【论文】
一‧一九八 又缘实智,非缘离识实句自体现量智摄,假合生故,如德、智等。
 
 
 
【疏翼】
  第五总结破诸句中,第二实等诸智非现量。
 
 
 
【述记‧卷六】
 
 第二量云︰「缘实」之「智」,「非缘离识实句自体现量智摄」。假合生故。「如德、智等」。
 
  彼计缘实智生之时,假合生者,谓缘九实及[204]大有及异,随所有德、同异等实性,发生此智。然德智等,皆假合生。亦缘多法假合生故,即非缘实现量智摄[205]。
 
  缘实之智亦假合生,应非缘实现量之智。若作此解,无独缘德等智,可以为喻。必合缘故,有及和合等,必有所有及所合故。不作此解,缘大有和合之智,非假合生。由是理故,今更解先[206]「假合生」者,显借多法。藉因托缘,智方生故。谓如意缘实时,藉我[207]及和[208]合、德、法、非法、行等因缘方生缘于实句。其德智,亦尔。有及和合,亦尔。许有别缘有性及和合以为境者,然智[209]不要与实、德等境合,方能缘之,以能缘智藉多法起,名「假合生」,无过失也。 
 
  前解,境必有多方能生智;后解,境可唯一,藉多缘生,名假合生。彼宗[210]所计缘实之智,即是缘于离识之外[211]实之现量,今正非之。此智非是缘离识之实现量智义也。
 
 
 
【论文】
一‧一九九 广说乃至缘和合智,非缘离识和合自体现量智摄,假合生故,如实智等。 
 
 
 
【疏翼】
 
  第五总结破诸句中,第三例破其余。
 
 
 
【述记‧卷六】
 
 此为例破,如文可知。
 
  此破六句;故至和合。义及九句,一一为之,并前有九。若二合等[212],准前应思。前破境实,非缘离识现量所得。今意正破缘离识[213]实等智,非现量智。意明前实非是[214]缘离识境之现量所得,后实智非是缘离识[215]境之现量智摄。其眼识等,虽缘多色假合而生,非缘实智,无不定失。
 
  前说和合非现量得,今遮现量智[216]意,故不相违。准此,智[217]境六,皆[218]现量得。
 
  又解︰境据本计,破五非现量所得。智据末计,破六非现量[219]智。影互[220]显也。
 
 
 
【疏翼】
 
  以上文有六破第二破胜论中,第二正破终。
 
 
 
【论文】
一‧二○○ 故胜论者实等句义,亦是随情妄所施设。
 
 
 
【疏翼】
  第二破胜论有三中,第三结非。
 
 
 
【述记‧卷六】
 
 此即第三、总结非也。
 
  意明唯识,心所变作[221],故是妄情之所施设。
 
 
 
【疏翼】
 
  以上六破中,第二破胜论讫。
 
 
 
 
 
 
 
 
--------------------------------------------------------------------------------
 
[1] 「嗢露迦」,梵文为「uluka」。
 
[2] 「獯」字,《金藏》作「熏」。
 
[3] 「猴」应作「狐」,如《理门论》。
 
[4] 「羯拿仆」,梵文为「kanabhuj」。「仆」金陵等作「啶」。疑为「挞」
 
 字之误。
 
[5] 「尼」字,《因明入论疏》卷中作「拿」。
 
[6] 《金藏》作「经」,余作「住」。
 
[7] 「婆罗豇斯」,梵文为「varanasi」。
 
[8] 「摩纳缚迦」,梵文为「manavaka」。
 
[9] 「般遮尸弃」,梵文为「pabawikha」。
 
[10] 传数论师中亦有同此名者。
 
[11] 《百论疏》卷六引六谛义。《广百论释论》卷六有云:
 
然彼论说瓶衣等物因德、业、实、同、异、合故,为眼所见,及身所触,故是根境现量所知。
 
[12] 「惠月」,梵文为「candramati」。「惠」亦作「慧」。
 
[13] 「列总别」三字,《金藏》作「总列」二字。
 
[14] 「之」字,《金藏》有,余无。
 
[15] 「等」,取余欲、瞋、勤勇、行、法、非法。
 
[16] 道邑《义蕴》云︰
 
即是不能和合,但有起智之能,名为意也。
 
[17] 「唯」字,《演秘》牒文有,余无。
 
[18] 《十句义论》云︰
 
谓一切实和合,一、非一实等,诠缘因一体等。
 
[19] 「二」字下,《金藏》有「微」字。
 
[20] 「形」字,《金藏》误作「摄」。
 
[21] 《俱舍论》卷一说触有十一中,第七与第八云︰
 
可称名重,翻此为轻。
 
[22] 「初」字,《金藏》有,余无。
 
[23]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三云︰
 
﹝九实中﹞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有众多法,体非是一。后成劫时,两两极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于父母,体唯是一。从他生故,性是无常。如是散极微,皆两两合生一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复与余三微合,生一子微。第七其子,等于六本微量。如是七微复与余合生一子微。第十五子微,其量等于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转成三千界。其三千界既从父母二法所生,其量合等于父母量。故三千界为识等境,体唯是一。
 
[24] 《十句义论》云︰
 
谓空、时、方、我实,和合一实极大诠缘因,亦名偏行等,是名极大。
 
[25] 「一」字下,《金藏》有「实」字。
 
[26] 《十句义论》云︰
 
谓一切实和合,一非一实别诠缘因,一别体等,是名别体。
 
 又解「异句义」云︰
 
谓于实转,依一实是遮彼觉因,及表此觉因。
 
[27] 《金藏》作「合」,余作「别」。
 
[28] 「一」字,《抄》、《秘蕴》误作「生」。
 
[29] 《十句义论》云︰
 
谓从有动作无动作而生。
 
[30] 《十句义论》云︰
 
谓从二种有动作生。
 
[31] 《十句义论》云︰
 
谓已造果实,由余因离,待果实坏,与空等离。
 
[32] 具意云:依一二等数、时、方等实,远觉所待,一实所生彼诠缘因。
 
 名为离生性。
 
[33] 「于方」,《金藏》作「方于」,余作「方等」,应作「于方」。
 
[34] 《十句义论》云︰
 
谓属一,时等近觉所待,一实所生,此诠缘因,是名此体。
 
[35] 「觉」,梵文为「pramana」。
 
[36] 《金藏》作「色」,余作「至」。
 
[37] 《金藏》有「者」字,余无。
 
[38] 《演秘》牒文、《金藏》作「见不」,余本及《十句义论》作「不见」。
 
[39] 《十句义论》云︰
 
见同故比者,谓见相故,待相所相相属念故,我意合故,于不见所相境有智生,是名见同故比。不见同故比者,谓见因果相属一义和合,相违故,待彼相属念故,我意合故,于彼毕竟不现见境所有智生,是名不见同故比。
 
[40] 《十句义论》云︰
 
谓一实我和合,待欲、瞋我意合所生策励,是名勤勇。
 
[41] 地、水实和合,一实坠堕之因,名为重性。
 
[42] 地、水、火三实和合,一实流注之因,名为液性。
 
[43] 「地」字下,《金藏》有「水」字。
 
[44] 具意云:水实和合,一实地等摄因,名润。
 
[45] 具意云:我和合、一实,现比智行所生数习差别,名念因。
 
[46] 具意云:醂掷等业所生,依附一实,有质碍实势用,名作因。
 
[47] 具意云:能转,谓得可爱身等乐因,我和合,一实与果相违,即得
 
 生死胜身之因。
 
[48] 具意云:能还:谓离染缘正、智喜因,我和合,一实与果相违。即
 
 出世间之因、正智正因也。
 
[49] 「若」字下,《金藏》有「及」字。
 
[50] 具意云:邪智因,我和合,一实与果相违,名为非法。
 
[51] 具意云:若于上下虚空等处,极微等先合后离之因,依一实,名为
 
 取业。
 
[52] 与手先离,后与空等合,于大长实,依附一实,名为舍业。
 
[53] 「业」字,《金藏》有,余无。
 
[54] 近处先离,远处今合。
 
[55] 具意:有质碍实和合,依一实。先合后离因,名为行业。
 
[56] 《金藏》作「诸」,余作「谓」。
 
[57] 《十句义论》云︰
 
谓与一切实德业句义和合,一切根所取,于实德业有诠智因,是谓有性。
 
[58] 「大有性」,梵文为「mahasatta」。《百论疏》卷三云︰
 
四者、三摩若谛﹝梵文为「samanya」﹞。此云「总相谛」。谓总万法为一大有等。
 
[59] 「总同句义」,梵文为「samanya padartha」。《俱舍论》卷五云:
 
又应显成胜论所执,彼宗执有总同句义。于一切法总同言智由此发生。
 
[60] 「异句体」,梵文为「sadrwa」。
 
[61] 谓依一实。
 
[62] 「和合体」,梵文为「samavaya」。
 
[63] 「有能体」,梵文为「wakta」。
 
[64] 「无能体」,梵文为「nawaketi」。
 
[65] 「俱分体」,梵文为「viwesa」。
 
[66] 「无说体」,梵文为「anabhilapya」。
 
[67] 「设」字,《金藏》误作「没」。
 
[68] 《十句义论》云︰
 
火合为因者,谓地所有诸极微色香味触。
 
[69] 如《述记》前文云︰
 
色、味、香、触同类为因者,谓二微果等和合。
 
[70] 如《胜宗十句义论》云︰
 
地及火所有液体、地水所有重体,及水所有液体、润、二微等和合,同类为因。
 
[71] 如《胜宗十句义论》云:
 
同类不同类为因。
 
[72] 除地所有外。
 
[73] 如《胜宗十句义论》云︰
 
合离,随一业俱业合离为因。
 
[74] 如《胜宗十句义论》云︰
 
彼体、此体、一等时相属,待远、近觉为因。
 
[75] 「与」字,《金藏》有,余无。
 
[76] 如《胜宗十句义论》云︰
 
于至实色等根等和合时,有了相生,是名现量。
 
[77] 如《胜宗十句义论》云︰
 
谓见因果相属一义和合,相违故,待彼相属念故,我意合故,于彼毕竟不现见境所有智生,是名不见同故比。
 
[78] 《唯识论》卷一下文云︰
 
彼许实等现量所得,以理推征,尚非实有;况彼自许和合句义非现量,而可实有?
 
[79] 《唯识》卷一原作: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极微合,应非细。
 
[80] 「重」字,《金藏》误作「实」。
 
[81] 「地」字,《义蕴》、《义演》牒文、《金藏》误作「火」。
 
[82] 《金藏》作「得」,余作「德」。
 
[83] 谓实、德。
 
[84] 《唯识》卷一下云︰
 
若法能生,必非常故。
 
[85] 实、德、无说。
 
[86] 《十句义论》云︰
 
如是九实、五常,四分别︰谓此四中非所造者,常;所造者,无常。
 
[87] 「须」字下,《金藏》有「明」字。
 
[88] 「十」字下,《金藏》有「通」字。
 
[89] 如理《义演》云︰
 
十德者︰色、味、触、一数、一别性、液性、润、重性、合、量,十种常。皆许极微上有,故名常也。
 
[90] 「说」字,《金藏》作「论」。
 
[91] 「彼所执六法」,《金藏》有,余无。
 
[92] 「一」下,余本有「法」字,《金藏》无。
 
[93] 「他非」二字,《金藏》作「执」。
 
[94] 谓胜论师。
 
[95] 「下」字,《义演》、《金藏》、金陵无。
 
[96] 「别」字,《金藏》无。
 
[97] 「别」字,《金藏》有,余无。
 
[98] 《枢要》卷上云︰
 
第一、有用非常难,第二、无用即识难。
 
[99] 「同」字,《金藏》无。
 
[100] 谓实句义。
 
[101] 以计非依他起故。
 
[102] 「等」,取实中觉等为宗。
 
[103] 「有」字,《金藏》有,余无。
 
[104] 「有」字,《金藏》无。
 
[105] 《枢要》卷上云︰
 
第一、有碍非识难,第二、无碍即识难。
 
[106] 此谓彼宗许极微﹝子实﹞非虚疏法,如军林。
 
[107] 「即」字,《金藏》作「则」。
 
[108] 「无常」二字,《金藏》无。
 
[109] 「以」字,《金藏》有,余无。
 
[110] 《金藏》作「然」,余作「亦」。
 
[111] 「别破实德」一科,于中有二。
 
[112] 「所」字,《金藏》无。
 
[113] 「润」下,《金藏》有「性」字。
 
[114] 「此」,谓眼所见。
 
[115] 《金藏》作「有」,余作「为」。
 
[116] 「法」字,《金藏》作「诸」。
 
[117] 无说不计。
 
[118] 「有」字,《金藏》作「言」。
 
[119] 「自体」二字,《金藏》有,余无。
 
[120] 《金藏》等作「数」字。《演秘》疑应作「不」,多作「数」或「假」
 
 字。
 
[121] 「破余」等八字,《金藏》无。
 
[122] 《演秘》云︰
 
九句之中随除于一,即得为量。非局在非实,﹝非﹞有二。余句皆有可除为量之义。
 
[123] 「有」,谓大有。
 
[124] 「八」字,《金藏》有,余无。
 
[125] 觉、乐属二十四德。
 
[126] 谓因上加「汝执」。
 
[127] 道邑《义蕴》谓「唯和合句」。
 
[128] 如理《义演》云︰
 
第一、离法非有难,第二、法外非有难,第三、以有例法难,第四、将无例有难。
 
[129] 「离法非有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30] 《枢要》卷上云︰
 
彼云:有性离实句外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德、业。此有不定。以实句是异法喻,因于彼有故。
 
 并有法自相相违过。
 
[131] 《枢要》卷上云︰
 
彼外道师若以德、业与同异、和合为不定过,非不定过。他不定故。论既以「如德、业」为同喻,但比量相违。
 
[132] 智周《演秘》云︰
 
为如同异,实等不摄,有是别有体?为如无说,实等不摄,有是无别体?
 
[133] 「离」字,《金藏》有,余无。
 
[134] 「逐」字,《金藏》作「亟」,余作「遂」。今依下文改。
 
[135] 「非有」,《金藏》误作「有非」。
 
[136] 「法外」等五字,《金藏》依《义演》增。
 
[137] 「异」字,《金藏》有,余无。
 
[138] 「八」字,《金藏》无。
 
[139] 「取」字,《金藏》有,余无。
 
[140] 还有「无说」。
 
[141] 《枢要》卷上又出「胜论」自立量过云︰
 
有性离实有别自性。许异实故。如德、业。以有性为有法,今言有性应非有性,故成有法自相相违。今举无法为喻,亦成决定相违。
 
[142] 「以有例法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43] 彼立量云︰
 
有性离实等八句外有别有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
 
 《枢要》卷上谓此量有比量相违过。
 
[144] 「有」字,《金藏》有,余无。
 
[145] 此句意言「又总取同异性入所难之中」。
 
[146] 「此中」二字,《金藏》无。
 
[147] 谓置「许」言等。
 
[148] 「逐」字,《金藏》误作「亟」。
 
[149] 「将无例有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50] 彼立量云︰无说内无别无性。以体无故。如龟毛等。
 
 《枢要》卷上谓此量亦有比量相违。
 
[151] 「有」字,《金藏》无。
 
[152] 《义演》、金陵俱作「妨」。《演秘》、《金藏》等作「方」。
 
[153] 《义演》、金陵等作「违」,《演秘》释文、《金藏》作「遣」。
 
[154] 「等」,取同、异、和合、有能、无能、俱分。
 
[155] 有「法」字,《金藏》有,余无。
 
[156] 「自下」二字,《金藏》有,余无。
 
[157] 《枢要》卷上云︰
 
彼云同异性定异实外别有。许异实故。如德、业。
 
[158] 「异法非性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59] 「性」字,《金藏》无。
 
[160] 《枢要》卷上云︰
 
今令同异亦非同异,故成有法自相相违。云何言「亦」?谓许「异实等」因,不但显有异于实、德、业,亦显实等性非实性等。如能成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同异性。俱决定故。故成有法自相相违。
 
  智周《演秘》云︰
 
此同异性非但不是彼实等性,亦复自体非同异性。是故言「亦」。详曰︰或亦前有﹝性﹞。前有﹝性﹞已破非实等性,同异同彼,故论言「亦」。
 
[161] 智周《演秘》云︰
 
若不简别,直依论作,即有法成有法等失。德、业并在有法之中,复将为喻,故有此过。
 
[162] 智周《演秘》云︰
 
疏中三合,虽即是总量,文外意也。三合为量,应以和合等句为同喻也。唯除有句不得为喻,他自许是实等性故。
 
[163] 编按「此中所言……故别也」,《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164] 「文」字,《金藏》无。
 
[165] 《枢要》卷上又云︰
 
又不但有比量及相违决定,及有有法自相相违,故论言「亦」。不尔,「亦」言,便为无用。比量相违过者︰实德业三外,更无别性性。六、十句中,随一摄故。如大有等。又或实性定异实无。许显实故。如实。余德业性亦尔,成决定相违。
 
[166] 「异性非实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67] 「文」字,《金藏》无。
 
[168] 《枢要》卷上︰
 
难实非实,亦同此﹝决定相违﹞破。因言「便破」,非正难也。
 
[169] 「法性互征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70] 《金藏》作「若」,余作「各」。
 
[171] 「地」字,《金藏》无。
 
[172] 《枢要》卷上云︰
 
第三、准上返覆两难,总别虽殊,义理无别。
 
[173] 《金藏》作「执」,余作「计」。
 
[174] 「以性例实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但「难」作「等」。
 
[175] 「令」字,《金藏》误作「合」。
 
[176] 「者」字,《金藏》作「等」。
 
[177] 「一」字,《金藏》无。
 
[178] 即以实例性难。
 
[179] 《枢要》卷上云︰
 
第四、比量相违。彼云︰实性无别性性。许非初三故。如大有等。不但缺无同喻,成不共不定,亦成比量相违。
 
[180] 智周《演秘》云︰
 
观论之意,令实、德、业同同异性,不别立性。此乃以实而同性例﹝即以性例实难﹞。又《疏》标云「难令离实等无同异性」。今判论中以性同实,应笔误也。
 
 如理《义演》亦云︰
 
本意例云︰同异性既不别立性,实等亦不合别立性。难意如是。若云以性同实﹝即以实例性﹞,例云令同异性外,应更立同异性。犹如实等者,此例乃倒。故疏定误也。如疏云无以实同性例﹝即以性例实﹞者,此应正许除却「无」字,应云以实同性例。例云性上不立性,实等上应不立性。
 
 《疏》文应作:
 
然文唯有以性例实难,无以实例性难。
 
[181] 道邑《义蕴》云︰
 
若破十句,即有能等四句皆体非一,故为不定。
 
[182] 此句具意「今者亦以异、有能、无能、俱分等为所立中」。
 
[183] 「实」字,《金藏》无。
 
[184] 「德」字,《金藏》无。
 
[185] 谓:除实、德、业之余七句。
 
[186] 《金藏》作「该」,余作「说」。《抄》、《秘蕴》误作「咏」。
 
[187] 智周《演秘》云︰
 
若不总难九句之上而共立一大非实性,即有相符,他许诸德立非实故。
 
 《枢要》卷上云︰
 
第五、亦比量相违。
 
[188] 「我」等八字,《抄》、《秘蕴》缺。
 
[189] 《金藏》作「和合」,余作「令」。
 
[190] 「相」字,《金藏》有,余无。
 
[191] 「今」字,《金藏》有,余无。
 
[192] 谓有句。
 
[193] 谓实句。
 
[194] 《广百论释论》卷六云︰
 
如胜论执同异性等是现量境,其理不成。牛马等性,分别意识于色等法假施设有,越诸根境,非现量得。遍诸所依无差别故。如和合体。彼计第六和合句义其体是一,遍诸所依,越诸根境,非现量得。同异等性,其义亦尔,云何执为现量境界?
 
[195] 「又」字,《金藏》作「有」。
 
[196] 「计」字,《金藏》作「许」。
 
[197] 「有」谓有性。
 
[198] 智周《演秘》︰
 
疏言五句是现量境,据总聚言,不言实等一一别法皆是现量。
 
[199] 即离依他起性。
 
[200] 「是」字,《金藏》无。
 
[201] 智周《演秘》云︰
 
言「唯缘」者,简去觉等,无相符失。「缘」唯能缘,无违宗过。
 
[202] 智周《演秘》云︰
 
不可一心分之为二,是以二境更互相从,名离不离现量所得。由是「唯」言简此不得。
 
[203] 「二、三」二字,《金藏》无。
 
[204] 「及」字,《金藏》无。
 
[205] 《广百论释论》卷六云︰
 
又彼论说有实句义是现量境,理亦不然。所以者何?瓶、衣等物,分别意识于色等法假施设有。云何执为现量境界?然彼论说瓶、衣等物因德、业、实、同异合故,为眼所见及身所触,故是根境现量所知。此必不然。先明因德所引实智,非现量摄。谓因青等、暖等诸德所引实智,定非见、触现量所摄。非业、同异、实所引生,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因香味所引实智,因业所生实智,亦尔。如其所应,比量遮破︰谓因诸业所引实智,亦非见触现量所摄。非同异性实所引生,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因香味所引实智。因实引生所有实智,如见壶等,知是牛等。既破壶等诸实句义非所见触,即已破彼所引实智,以壶等智,必因德业方乃得生,此前已破。是故亦非现量所摄。因同异性所引实智,亦非见触现量所摄,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非实等所有诸智。谓非实等智德业相﹝疑应作「德业相智」﹞,言此非实。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定非见触现量所摄。余智亦尔。由是应知一切句义假合﹝原作「令」﹞生智,皆非真实缘彼现量。谓缘实智非是真实缘实现量,假合生故。如德等智。如是乃至缘和合智亦非真实缘所现量。假合生故。如实等智。故不应执六句义中有现量境。是故胜论于其现世浅近事中,亦有颠倒。
 
[206] 「先」字,《金藏》作「之」。
 
[207] 我为觉、乐、苦、欲、瞋、勤勇、行、法、非法等之和合因缘,
 
 而意为此等不和合因缘。故意必藉我为缘。
 
[208] 「和」字,《金藏》有,余无。
 
[209] 「智」字,《金藏》有,余无。
 
[210] 《金藏》作「宗」,余作「家」。
 
[211] 离因缘所假合生法外。
 
[212] 「等」,取三合。
 
[213] 即离因缘合生外。
 
[214] 《金藏》作「非是」,余作「是非」。
 
[215] 「识」字,《金藏》无。
 
[216] 「智」字,原作「者」。
 
[217] 《义演》、《金藏》作「智」,余作「知」。
 
[218] 《义蕴》牒文、《金藏》有「皆」字,余无。
 
[219] 「量」字,《金藏》无。
 
[220] 「互」字,《金藏》误作「五」。
 
[221] 谓能遍计心所变作。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一、破大自在天等执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九、破数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四、总破九十六外道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造论所为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一、破大自在天等执
 摄大乘论 第11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九、总明第三能变识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七、修道位
 摄大乘论 第7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六、问答四智心品有漏无漏
 摄大乘论 第5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居士传三十九[栏目:居士传]
 增一阿含经 解题[栏目:佛书解题]
 如何理解禅门祖师“问东答西”?[栏目:月悟法师]
 认识因果 第十一章 佛法实践[栏目:清净法师]
 中国佛学的简易性体现在哪里?[栏目:洪修平教授]
 中观总义 第六课 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中观释词 中观所破[栏目:中观总义讲解·圆春法师]
 藏六如龟[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极乐世界即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所现[栏目:大安法师]
 [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认识本来的面目 Recognizing our original face[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