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二‧二○七 此中有义: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
【疏翼】
第三广释中,第七新熏本有分别。有三师说︰一、唯本有,二、唯新熏,三、各有二类。此即唯本有说。
【述记‧卷十三】
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于中有三︰初、唯本有。
上古以来,多说如此,今护法论师叙近者护月等义[1]。于中有四︰一、标宗,二、释难,三、引证,四、立理。此即标宗:一切有漏无漏种子,皆法尔有,非是本无今从熏生。
【论文】
二‧二○八 由熏习力,但可增长。
【疏翼】
第一种子本有义中,第二释难。
【述记‧卷十三】
此言、即是会诸经论,第二子段也。
诸经论言由熏习有,此谓增长,非新成故。此中本有,宁异僧佉!彼是常故[2],此有生灭。自下第三、引有漏、无漏,皆本有经等。
【论文】
二‧二○九 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别。
【疏翼】
第一种子本有义中,第三引证。
【述记‧卷十三】
自下第三、引证有三[3]也︰初、引有漏无漏通经,次[4]、引唯[5]无漏经,后、有漏例同[6]。
【疏翼】
初又分为二︰一、别证,二、通证。初文有四︰一、引《无尽界经》,二、引《阿毗达磨经》,三、引《瑜伽》,四、曲结。此即别证中初文。
【述记‧卷十三】
《大庄严论》[7]亦引此经,名「无尽意」[8],此即三乘通信之经。《毗婆沙》等前分亦有此文[9]。既言「无始时来,有种种界」,故知有漏、无漏种子,皆是法尔而有。其恶叉[10],形如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以为喻也[11]。
此中,言「界」,即种子差别之名[12]。
【论文】
二‧二一○ 又契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义。
【疏翼】
第三引证初别经证中,第二引《阿毗达磨经》。
【述记‧卷十三】
此下第二、是《阿毗达磨经》,即大乘通用。此证种子亦无始有,如下自解。此合二经。
【论文】
二‧二一一 《瑜伽》亦说:诸种子体,无始时来,性虽本有,而由染、净,新所熏发。
【疏翼】
第三引证初别经证中,第三引《瑜伽》。引文有二,此为第一段。
【述记‧卷十三】
此下所引,如《瑜伽论》第二[13]卷说。由此,故知有漏、无漏种皆本有。然新染、净熏发之中,有漏净、染,熏于有漏,本有种增;有漏净及无漏,复[14]发本有无漏种增也。
【论文】
二‧二一二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若般涅槃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缺三种菩提种子。
【疏翼】
第三引《瑜伽》文第二段。
【述记‧卷十三】
又第二[15]卷,次前上文[16]。
「法」者,道理义也,有般涅槃之义,名「般涅槃法」。此中,意说有漏、无漏并有,名「具」,非无法尔种,而可言具足、不具足故。即二论证,有无漏种,皆是本有。
【疏翼】
以上第一别证中,第三引《瑜伽》讫。
【论文】
二‧二一三 如是等文,诚证非一。
【疏翼】
第一别证中,第四曲结。
【述记‧卷十三】
此则曲结有漏、无漏,合法尔种[17]。
【疏翼】
以上第一引有漏、无漏经中,第一别证讫。
【论文】
二‧二一四 又诸有情,既说本有,五种姓别,故应定有法尔种子,不由熏生。
【疏翼】
第一引有漏无漏经中,第二通证。
【述记‧卷十三】
此第二[18]、引经论通证[19],即是十卷《入楞伽》第二卷[20]、《无上依经》上卷[21]、《善勇猛般若》[22]第一卷──《大般若经》第五百九十三卷,说前种姓[23];《大庄严论》第一卷末〈种姓品〉[24];《瑜伽》第二十一〈声闻地〉[25],皆说有五种姓[26]。故应定有法尔无漏种子,不由熏生。
【疏翼】
以上第三引证中,第一引有漏无、漏经讫。
【论文】
二‧二一五 又《瑜伽》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是种非现。
【疏翼】
第三引证中,第二引唯无漏经。文分为三︰一、引《瑜伽》五十七,二、引《瑜伽》三十五,三、结无漏。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三】
第二、遍引无漏本有[27],即《瑜伽论》五十七卷「二十二根」中,地狱成就三无漏根[28],种子,非现[29]。
【论文】
二‧二一六 又从无始,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本性住姓。
【疏翼】
第二唯引无漏经中,第二引《瑜伽》三十五文。
【述记‧卷十三】
此《地持》[30]、《善戒经》[31]、〈菩萨地〉[32]并是。第一〈种姓品〉[33]云︰又从无始,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本性住姓。即是菩萨本性住姓。彼[34]有「六处」言,唯取阿赖耶中有此种故。
【论文】
二‧二一七 由此等证,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
【疏翼】
第三引证中,第三结无漏。
【述记‧卷十三】
即结无漏。
由此三文[35],证无漏种法尔本有,不新熏生。
【疏翼】
以上第三引证中,第二引唯无漏经讫。
【论文】
二‧二一八 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不别熏生。
【疏翼】
第三引证中,第三有漏例同。
【述记‧卷十三】
下、准有漏亦法尔有。
无漏种子无始不起,经论诚说有法尔种,故有漏种无始曾起,故无分明别说之教。设无如上通证有漏之经论者,义准亦应有法尔种[36]。
【疏翼】
以上第一唯本有中,第三引证讫。
【论文】
二‧二一九 如是建立,因果不乱。
【疏翼】
第一唯本有中,第四立理。
【述记‧卷十三】
上虽引经,此有何理?
第四、立理。
即诸法种子初但有一物,后生果时可无杂乱[37]。若更有新熏,或唯新熏者,种子便多,后生果时从何种起?新熏法尔,功能既齐,有生不生,因果便乱!若二种子,共生一芽。外麦豆等,例亦应尔!若新唯一种,理亦不然!不可初熏,后不熏故,比量齐故[38]。
如我所立,因果无乱。然无漏种未增长位,名本性住姓。后增长已,名习所成姓。若唯新熏,说何以为本性住种姓[39]?若无本有无漏种子者,见道如何生?
【疏翼】
以上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一唯本有师说讫。
--------------------------------------------------------------------------------
[1] 「护月」,亦名「月藏」。梵文「candrapala」。在十师之外,护法以
之为本有师代表。
[2] 即非依他起故。
[3] 「有三」二字,《金藏》无。
[4] 「次」字,《金藏》作「后」。
[5] 「唯」字,《金藏》无。
[6] 「后有漏例同」五字,《金藏》无。
[7] 《大乘庄严经论》,唐波罗颇迦多罗﹝梵文为「prabhakaramitra」﹞所
译。汉传颂与释论为无着﹝梵文为「asavga」﹞所造。藏传颂为慈氏
﹝梵文为「maitreya」﹞所造,全释论文为世亲所造。另有两全释者,
一、安慧,二、无性。汉译卷一〈种姓品〉。
[8] 「意」疑为「界」。藏文经名为「ba ru ra'i mdo」。安慧释论﹝德格, mi,
42b.4﹞亦作「ri lu'i phuv po'i mdo sde」,彼释论云︰
由有情界差别故,界差别无有量故。如《籽粒经》﹝世亲释论说云「如《籽粒聚经》,即指《多界经》说」。「籽粒聚」者,即恶叉聚(藏文作「ba ru rahi phuv po」,藏文《瑜伽》则有处作「cho lu'i phuv po」,有两处作「dbav po'i tshogs」、「dbav po」,亦名「drag po」),故汉译为「恶叉」﹞云「世尊说言︰苾刍!籽粒聚坚约一逾缮那,广约一逾缮那。若有士夫或一百年,或过百年后,取出一籽;若说此籽粒属声闻界、此籽属独觉界,如是速有尽且无,而有情界则不如是尽」。如是正教所说「界」者,其义为何?随其说《多界经》所应者,即由显示眼等界不同为门言界无量。然于此处即说种姓为界︰亦说为界,亦说为种姓,亦说为因,亦说为种子,即属异名。
[9]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云:
余契经中,世尊自说恶叉聚喻。说此喻已,告诸苾刍︰有情身中,有多界性。彼亦摄在此十八界。所依、能依,境界摄故。又佛于彼《多界经》中说界差别有六十二﹝六根、六境、六识;地、水、风、空、识界;欲、恚、害、无欲、无恚、无害界;乐、苦、喜、忧、舍、无明界;受、想、行、识界、欲、色、无色界;色、无色、灭界;过去、未来、现在界;劣、中、妙界;善、不善、无记界;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界;有漏、无漏界;有为、无为界。详见《法蕴足论》卷九、《俱舍论光记》卷六﹞彼亦摄在一十八界,即所依等三事摄故。
问︰何故世尊为众说彼六十二界?答︰为对外道身见为本有六十二见趣别故。
[10] 「叉」字,《金藏》误作「又」。
《瑜伽》卷五十一云︰
又如经说恶叉聚﹝藏文作「dbav po'i tshogs」。《决定藏论》卷上作「种本积聚﹞喻,由于阿赖耶识中有多界故。
卷五十六云︰
如佛世尊于恶叉聚﹝藏文同前﹞喻中说︰我于彼界终不宣说界有边际。」
卷九十六云︰
譬如世间大恶叉聚﹝藏文作「phuv por gtogs pa'i cho lu rnams/」﹞。于此聚中有多品类,种类﹝同﹞一故,虽说为一,而有无量。如是于其一一界中,各有无量品类差别。种类﹝同﹞一故,虽各说一,而实无量。
[11] 《瑜伽论记》卷九十八云︰
「大恶叉聚」者,三藏云︰恶叉相如此间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以为喻也。
智周《演秘》云︰
西域有之,人以为染,并取其油。
「恶叉」可为梵文「rudrqksa」;藏文《瑜伽》两处译为「dbav po'i tshogs」。而藏文「ba ru ra」,为梵文「vaheda」,或「vibhitaka」。汉
文当为「苦楝」或「川楝」。此三均以多籽植物,喻种子差别无量。
[12] 《瑜伽》卷五十六亦云︰
因义、种子义、本性﹝藏文作「rang bźin」﹞义、种姓义、微细义、任持﹝藏文作「gźi」﹞义,是界义。
[13] 原文见《瑜伽》第二卷。「二」字,《金藏》作余作「三」。
原文为:
又种子体无始时来相续不绝,性虽无始有之,然由净、不净业﹝即善不善业﹞差别熏发,望数数取异熟果说彼为新。若果已生,说此种子为已受果。由此道理,生死流转相续不绝,乃至未般涅槃。又诸种子未与果者,或顺生受,或顺后受,虽经百千劫,从自种子一切自体,复圆满生。虽余果生,要由自种,若至寿量尽边,尔时此种名已受果﹝藏文抄误,作否定式﹞,所余自体种子未与果故,不名已受果。
[14] 「复」字,《金藏》误作「净」。
[15] 原作「三」,应作「二」。《演秘》释文、《金藏》合。
[16] 《瑜伽》卷二原文为:
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悉皆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缺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遂。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无色界一切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无色界一切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种子。
[17] 「种」字,《金藏》、金陵本作「经」。
[18] 「二」字,《金藏》作「三」。
[19] 谓复引四种经论。
[20] 今引七卷唐魏译《入楞伽经》卷二云︰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姓。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
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姓?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藏文作「与缘起非异相」﹞,不乐观察,应知此声闻乘种姓。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四卷宋译作「八地」﹞断﹝现起﹞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师子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藏文无此四字﹞。修习人无我﹝藏文作「补特伽罗无我」﹞,乃至生﹝起﹞于得涅槃觉﹝藏文作「bla」﹞。
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藏文作「有情」﹞、众生﹝藏文作「命者」﹞、养者、取者﹝藏文作「数取趣」。此前并有「士夫」,四卷宋译、十卷魏译,均有。七卷魏译并多「作者」,为七数﹞,此是﹝所求﹞涅槃。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藏文无「作者」,十卷魏译同。四卷宋同七卷唐译﹞有,此是涅槃。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姓,于未出离中,生出离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
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姓?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染着﹝藏文作「以离愦闹为缘故,于诸事染着」。与三本汉译相反﹞。若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当知此是缘觉乘种姓,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大慧!如来乘种姓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十卷魏译及四卷宋译破初一为二︰「一者、证实法性,二者、离实法证性」。「实法」宋译作「自性」﹞、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剎广大法。大慧!若有闻说此﹝三﹞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藏文无「建立」义﹞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姓。
大慧!不定种姓者,谓闻说彼三种﹝乘﹞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大慧!为初洽地人而说种姓,欲令其入无影像地﹝藏文作「snav ba med pa'i sa/」﹞作此建立。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十卷魏译并有「缘觉」﹞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藏文作「so sor rav gi kun gźi/」﹞,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21] 《无上依经》上卷云︰
佛告阿难︰世间中有三品众生︰一者、着有,二、着无,三者、不着有无。
着有者,复有二种︰一者、背涅槃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愿乐生死。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谤大乘。阿难!是等众生非佛弟子,佛非大师、非归依处。如是人等已住愚盲,必堕崄怖大暗之中,于旷野地,更入黑秽棘刺稠林。以生死缚作于后际,落阐提﹝梵文为「icchantika」;藏文为「'dod chen」﹞网,不能自出。
着断无者,亦有二种︰一者、行无方便,二者、行有方便。行无方便,复有二人︰一者、在佛法外九十六种异学外道﹝见《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襄第二十事。六师之下,弟子各有十五派别,合原师共十六,再乘以六便得。原文如前第一卷引﹞。如支罗歌、波育婆等。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坚着我见,不爱正理,我说此人同彼外道。复有增上慢人在正法中观空,生于有无二见,是真空者﹝即遍计所执本无所有,非拨无而空﹞;直向无上菩提一道、净解脱门、如来显了开示正说,于中生空见,我说不可治。阿难!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
行有方便,亦有二人︰一、声闻乘唯修自利,而不能为利益他事,二、缘觉乘:少能利他,少事而住,少得云足。
不着有无者,最上利根,修行大乘。是人不着生死如阐提,不行无方便如外道,不行有方便如二乘。云何而行?观于生死及涅槃界平等一相,至得正道﹝即无分别智﹞,其心安止,住无住处清净涅槃,游行生死,不被染污,修大悲心以为根本,志力高强,坚住不动。
佛言︰阿难!若人贪着三有、诽谤大乘,名一阐提,堕邪定聚﹝即无种姓﹞;若人着无,行无方便,堕不定聚﹝即不定种姓﹞;复有着无,行有方便﹝即二乘﹞;不着有无,行平等道,名正定聚﹝即如来乘﹞。阿难!不着有无,修行平等,唯除此人,余有四人︰一者、一阐提,二者、外道,三者、声闻,四者、缘觉。
[22] 《善勇猛般若》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十六会,共分八卷。
如善勇猛菩萨请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云︰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通摄声闻、独觉、菩萨及正等觉一切法故,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具宣说如来镜智!若有情类于声闻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若有情类于独觉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若有情类于无上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姓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唯愿如来应等正觉为答所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令诸有情善根增长。
复次,世尊!我今不为下劣信解﹝成贫穷乘、懈怠懒惰、怠惰所蔽、陷恶见泥、魔罗所絷、无惭无愧、性不廉俭、忘失正念、心常迷乱、没欲淤泥、多行谄曲、多行诳惑、不知报恩、成就恶欲、乐行恶行、毁坏尸罗、戒不清净、毁坏正见、乐行魔境、好自称誉、好讥毁他、爱重利养、贪着衣钵、潜行矫诈、好绮谬语、诈现异相、激磨求索、以利规利,此等种种秽恶﹞诸有情故,请问如来应等正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23] 「姓」字,《金藏》误作「性」。
[24] 《庄严经论》第一卷末〈种姓品〉云:
云何名姓?「功德度义故」。「度﹝藏文作「sgrol ba」﹞」者,出生功德义。
又云︰
此中先分别﹝种姓为﹞有体。偈云︰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由此四差别,应知有姓体。
释曰︰种姓有体由四差别﹝安慧释谓由四种因相(藏文作「gtan tshigs」)﹞:一、由界差别,二、由信差别,三、由行差别,四、由果差别。由界差别者︰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如《多界修多罗》﹝藏文作「ba ru ra'i mdo」﹞说。由界差别故,应知三乘种姓有差别﹝安慧释(德格版, mi, 41B.6)云「言『由界差别』者,所谓『界』,所谓『种子』,及所谓『种姓』等,乃同一义,仅由名异而别。此于有情界中,有情体性及种子均异。若分别有情体性者,则有无量。云何耶?如是有有情具嗔行体性,有有情具贪行体性,有有情具痴行体性;有有情具声闻种姓体性,有有情具独觉种姓体性,有有情具大乘种姓体性,如是有无量不同。若一切有情唯一种姓,则或以喜贪为体性,或以喜嗔等为体性,何故不同?由显现有情不同体性为无量故,即所谓不仅种姓同一,而且各各有大小乘三分种姓之义」﹞。
由信差别者,众生有种种信﹝藏文作「mos pa」﹞可得﹝藏文有「唯于无始」﹞。或有因力起﹝藏文无此句﹞,或有缘力起,能于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若无姓差别,则亦无信差别﹝安慧释(德格版, mi, 42A.2)云「言『由信差别』者,谓诸有情胜解及净信亦不同、差异。譬如有人嗜甘,而不嗜酸;有人嗜酸,而不嗜苦。无论由善相识引导或不引导,有人唯信声闻乘,无论如何不相信大乘等,显现信解差别。若唯一种姓而非多种多样,何以得成多种不同信解?即是所谓由显现差别信解故,不仅种姓同一可知有三种种姓之义。此即第二因相」﹞。
由行差别者,众生行行,或有能进﹝藏文作「决定进行」﹞,或有不能进。若无姓差别,则亦无行差别﹝安慧释(德格版, mi, 42A.5)云「言『由行差别』者,谓有具声闻种姓补特伽罗由以善相识为缘,于与具大乘种姓相似大乘法中,生起胜解及净信,或有人能进行地及波罗蜜多;或有人不能进行。譬如舍利子由大乘善相识度已,经二十劫行大乘法;而其后由外道取眼,便不能进行而舍菩萨行,终于声闻乘中般涅槃。若唯一种姓,则有人能行大乘,何故有人不能?一切皆能进行始为应理。如是即是所谓由有人能进行、有人不能进行故,三乘种姓各各别有之义。此为第三因相」﹞。
由果差别者,众生﹝藏文无「众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无姓差别,则亦无果差别﹝安慧释(德格版, mi, 42B.1)云︰「言『由果差别』者,谓果佳劣亦有三种可得。云何耶?如声闻果为劣下,如独觉果为次中,如大乘为胜上菩提。由果佳劣三种可得故,能生之因无有三种,则不相宜。犹如世间亦显现米麦等及果品,种种不同果实差别,彼等不止同一有因,而且种种亦各有因,如是由果既有三种菩提,其因种姓无有三种,则不相宜。若唯一种姓,何故能成三种果法?此即第四因相」﹞。
由此四差别,是故应知种姓有体。
[25] 《瑜伽》第二十一〈声闻地〉分别有种姓及无种姓,两种定性种姓,
则不定种姓可以比知。举二乘定姓,则无上乘种姓可以比知,由均
相对而别安立故。如云︰
云何住种姓者所有诸相﹝藏文作「rtags」。论列二十三标相及六位。其总标相﹞?谓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论出六种标相﹞相违,当知即名安住种姓补特伽罗所有诸相。
问︰何等名为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所有诸相,成就彼故,应知说名无涅槃法补特伽罗?答︰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有众多相,我当说彼相少分。﹝即六种标相。﹞
[26] 「姓」字,《金藏》误作「性」。
[27] 谓引无漏本有种子证文。
[28] 「三无漏根」谓: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根。
[29] 《瑜伽》卷五十七原文:
三约现行不成就,约种子或成就。谓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谓不般涅槃法。
[30] 《地持经》,北凉昙无谶﹝梵文为「dharmaraksa」﹞译,八卷。
[31] 《善戒经》,宋求那跋摩﹝梵文为「gunavarman」﹞译,十卷。
[32] 即《瑜伽》卷三十五。
[33] 见《瑜伽》卷三十五〈初持瑜伽处种姓品第一〉︰
又﹝原文﹞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姓。
[34] 「彼」,谓《瑜伽》前文。有「﹝菩萨﹞六处﹝殊胜﹞」。
[35] 亦连同以上引经论通证中如《瑜伽》卷二十一等文,均能证「定有
法尔无漏种子,不由熏生」。
[36] 灵泰《抄》云︰
即如前无始时来有种种界。
[37] 智周《演秘》云︰
据本名「初」。如一贪心,本唯一种。此种生现,现行灭已,此还自类前后引生;至对治道,种方永断,故无杂乱、中断等过。
[38] 灵泰《抄》云︰
量云︰后念七识定能熏新熏种。因云能熏摄故。犹如前念。
[39] 「姓」字,《金藏》有,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