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正显赖耶持种染净因果方成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60
【论文】
 
三‧二九○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
 
 
 
【疏翼】
 
  第二别答第八别有体中,第二为理别答。于中有三,此即初结前生后以发论端也。
 
 
 
【述记‧卷二十一】
 
  证第八识总有二分︰第一、引经:虽有自许、他许经别,总是第一引明了经。自下第二、引共许经文含隐者,依经申理,即是理证。
 
  然《瑜伽》[1]、《显扬》[2]、《对法》[3]八证,未是拟宜,《摄论》无性、世亲三卷[4],何以方类?至下文中,一一对出尽不尽理。
 
  引理证中、有三︰初、结前生后以发论端,二、正引经申其理证,三、广证已后总结之。即初也。
 
 
 
【论文】
 
三‧二九一 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
 
 
 
 
 
【疏翼】
 
  第二为理别答中,第二正引经申其理证。文有其三,此即初文引经。
 
 
 
【述记‧卷二十一】
 
  次、依经附理,一一别释,总为十证。
 
  总一颂云︰「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死、缘、依食,灭定、心染净。」
 
  证各有三︰第一、引经:无此识,而经义不成,如此第一中「谓契经说」下是。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如此中云「谓诸转识在灭定等」下是。三、总结归本识:彰他义不成,如此中末「彼[5]心即是此第八识」是。
 
  下多分一一有三,随文准解。
 
  然「八证」[6]中,此但有五,可具对明。不解三者,下自当悉[7]。
 
第一、  引经:不出经之题目,但随解释。
 
  杂染法者,即有漏法,善、染皆是。清净法者,即无漏法,五蕴并是;或顺解脱分等,名清净──顺清净故,分位之中有清净无漏种故。
 
  「之所集起故名心」者,或诸法种于此集起,名心──心是所集起处故──即通有漏、无漏所集起处。或诸法种子之所集起,名心──心是诸种所集起故,如善、不善业为异熟因,无记种子为因缘,集起现识果;唯有漏,不通无漏,无漏不生此识故[8]。无漏识者,无漏集起[9]。
 
  此即引经申理,无第八识,如经持种心不应有故。即无此识,理爽前经。随诸部释,虽下自有简,然于此中,总叙诸部。释此经下,方次第别难。谓诸部中,经部强胜,故须先破。
 
 
 
【论文】
 
三‧二九二 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断故。
 
 
 
【疏翼】
 
  第二正引经申其理证中,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
 
 
 
【述记‧卷二十一】
 
  次、第二段文。自下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于中有五︰初、破经部[10]。于中有三︰一、破五蕴受熏持种,二、破识类,三、合破识及类前后相熏。
 
  初中有三[11]︰一、正破六识,二、破色、不相应,三、破心所[12]。
 
  初中又二︰先、破违教,后、破违理。违教有二︰初、破他,后、显自。
 
  譬喻部师即经部也[13]。如五十一[14]、《对法》[15]等解种子义中云「又心相续,长时间断,不应经久[16]流转不息」者,是以转识间断,故不能持种受熏。
 
  夫坚住者,可持种故。识若不断,其种恒在;识既断故,种亦随灭;后法等起,从何种生?有间断故,不能持种。然彼但言灭定等长时者,不取余法。凡间断者,共经部师有五位故──谓即无心睡眠、闷绝、无想、灭定、无想异熟。其大乘中命终、受生,闷绝中摄故。此等诸位转识不行,唯第八识相续不断。此中以下「诸识」言者,多分兼心所──言王,取臣故。或不取者,下自别解心所法故。
 
  然[17]此中下「电光等」喻,一喻通三因。谓六转识不能受熏。有间断故。如电光等。即下说云︰一、「非可受熏」,二、「不能持种」,三、「非染净种所集起心」,此皆是法。以此一因通三宗量。此皆遮量,设各自熏,或互相熏,皆此中摄。
 
 
 
【论文】
 
三‧二九三 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
 
 
 
【疏翼】
 
  第一破他中,第二出易脱因。
 
 
 
【述记‧卷二十一】
 
  经部六识,不俱起有。破大众部,然彼无熏习义,设破熏习。又以经部有熏习故,设许俱时,亦不成熏。此破经部设许六俱有熏习故,是义之本。
 
  《摄论》第二,无性解云︰若六转识定俱有者,不应所依、所缘、作意三种各别。以各别故,六种转识不定俱生;不俱生故,无[18]相应义。此难俱时起识熏义[19]。
 
  世亲《摄论》云:「复有余义」,谓行相亦别[20],此不成因。第八、六识,根等许别,行相亦异,又无同喻,非极成因[21]。无性意谓根、境等定别,非定俱时,故不成熏故。此中言「根、境、作意」即三差别互相熏[22]故[23]。
 
  量云︰眼等非可为耳等所熏[24]。根、境、作意三定各别故。
 
  此无同喻,但以理责之,令不得互相熏。或如自他身六种转识,故论文云:根、境、作意……类别起故。不尔,此言说之何用?
 
  《摄论》唯有此中一因[25]。前解设破经部六识俱时受熏,今解但遮六识体非受熏。以根、境等三种各别,非必剎那剎那皆具[26]足故。非识恒起,故无熏习,不同无性。前解虽本,不作此解,自为不定。八识三别,互相熏故[27]。又六与八非一向异,依之而起[28],故许相应。彼六不然,故无自失。
 
  「善等类别易脱起故」者,《瑜伽》等[29],种子有四位︰一、三性善等位互相望起[30]。二、三界位,谓下、中、妙界心,互相望起[31]。三、有漏、无漏位互相望起[32]。四、世、出世位互相望起[33]。今以善为首,等取彼位,故言「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宗[34]如前量。因云「易脱起故」。喻如电光等,等取声等。
 
 
 
【论文】
 
三‧二九四 如电光等,不坚住故。
 
 
 
【疏翼】
 
  第一破他中,第三出不坚住因并同喻。
 
 
 
【述记‧卷二十一】
 
  此、则同喻及第三因。
 
  「不坚住故」者,因也;「如电光等」,喻也。
 
 
 
【论文】
 
三‧二九五 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起心。
 
 
 
【疏翼】
 
  第一破他中,第四出宗法。
 
 
 
【述记‧卷二十一】
 
  下、三宗之法。
 
  因如前说三种之因,或一一因,皆成三法,或三种因各各别成。如次、逆次、超间、合二,准作可知。若与根等类别为因,既有同喻,即言类别为因亦成。既有四因,此遮六识非可熏义。
 
 
 
【疏翼】
 
  以上第一破违教中,第一破他讫。
 
 
 
【论文】
 
三‧二九六 此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蕂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
 
 
 
【疏翼】
 
  第一破违教中,第二显自。
 
 
 
【述记‧卷二十一】
 
  此、显正义。
 
  成第八识是可熏识。以一类故,从初至终无间断故,如苣蕂等,等取衣等。此非极成喻,亦非无间故。然从生至灭,一期无间,少同第八,得以为喻,可言「极成」。此中比量,如文可知。
 
  「一类」之因,简前善等类别之因;「恒无间断」,简灭定等五位间断;「坚住」之言,简不坚住,以根境等不成量故,此无所遮。或「一类」言,义亦简彼,此中法[35]缺,但有「可熏」,略无「持种」,以苣蕂非集起之心。
 
  三[36]量成已,方始成立所集起心,故次论云:契当彼经所说心义。
 
  此、违经中,但有二宗法︰一者、可熏,二者、契彼心义。然以苣蕂可为熏习,文但明举,遂义合云︰「契当彼经所说心义」[37]。
 
  下、违理中,方言不许有持种心,便违正理,举第二宗。然违经中,亦得具三,违理亦尔。各举胜义,互举不足,是文本意。
 
 
 
【疏翼】
 
  以上正破六识中,第一破违教讫。
 
 
 
【论文】
 
三‧二九七 若不许有能持种心,非但违经,亦违正理。
 
 
 
【疏翼】
 
  第一正破六识中,第二破违理。于中有二︰一、依经申理难,二、经外别生难。此即初也。
 
 
 
【述记‧卷二十一】
 
  第二、违理。
 
  若不许有此,更违于理。上来,依经申理难。
 
【论文】
 
三‧二九八 谓诸所起染、净品法,无所熏故,不熏成种,则应所起,唐捐其功。
 
 
 
【疏翼】
 
  第二经外别生难中,文分为二︰一、所起无功,二、同自然生。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以下、经外别生难。
 
  下、出别理︰起染、净法,不熏成种,所起唐捐,空无果故。
 
  「唐」之言「虚」;「捐」之言「弃」也。生死、涅槃无由断得,故无生死,亦无涅槃。
 
 
 
【论文】
 
三‧二九九 染、净起时,既无因种,应同外道,执自然生。
 
 
 
【疏翼】
 
  第二经外别生难中,第二同自然生难。
 
 
 
【述记‧卷二十一】
 
  若现行起无种子者,同外道自然生。唯以自然为因,无余因故,下[38]第十破[39]中亦云无所熏故,若无自种,则界地往还等诸染污法无因而生过[40]。
 
 
 
【疏翼】
 
  以上第一破五蕴受熏持种中,第一正破六识讫。
 
 
 
【论文】
 
三‧三○○色、不相应,非心性故,如声、光等,理非染、净内法所熏,岂能持种?
 
 
 
【疏翼】
 
  第一破五蕴受熏持种中,第二破色及不相应。文分为二︰一、由非心性,二、离识无体。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然彼经部执色受熏持种,如五十一末叙[41]。或虽不相应,彼许是假无体法,大众有不相应,然无熏习。今并设遮,亦有执故。
 
  量云︰色、不相应,理非染、净内法所熏。亦不能持种。
 
  此中二宗。因云:非心性故;喻云:如声、光等。「内法所熏」,简苣蕂等为外法熏故。此中不取坚性为法,故知性「不坚住」非宗之法,即是因也。总配、别配色、不相应,因、宗可解。
 
 
 
【论文】
 
三‧三○一 又彼离识,无实自性,宁可持为内种依止?
 
 
 
【疏翼】
 
  第二破色及不相应中,第二离识无体。
 
 
 
【述记‧卷二十一】
 
  此色、不相应,不可说为内种依止,离识无实性故,如龟毛等。色体即心,故唯应心为诸种依止。不相应假,依心而立,亦应实法为种子依。前已数遮,故不为量,但可言异。
 
 
 
【疏翼】
 
  以上第一破五蕴受熏持种中,第二破色及不相应行讫。
 
 
 
【论文】
 
三‧三○二 转识相应诸心所法,如识间断──易脱起故、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种,亦不受熏。
 
【疏翼】
 
  第一破五蕴受熏持种中,第三破心所。
 
 
 
【述记‧卷二十一】
 
  下第三、遮心所有八比量。
 
  四因,各成二宗法故,随其所应。
 
  量云︰此「不能持种」、「亦不受熏」、「有间断故」、「易脱起故」,如前诸识。法[42]在于后,令通前量。又宗如前──「不自在故」、「非心性故」、「如电光等」。
 
  此中但有前二因之喻,前已遮心是可熏已,故得为喻。后二因喻,略而不论,如前说[43]故。非六识是不自在等,故应别喻。
 
 
 
【论文】
 
三‧三○三 故持种心,理应别有。
 
 
 
【疏翼】
 
  第一破五蕴受熏持种即破经部中,第四总结。
 
 
 
【述记‧卷二十一】
 
  此、总结也。然无性次下有前念熏后念计[44]。
 
  上[45]已破云不俱有故,无相应义,如他我身、前后之心,不能受熏[46]。总是经部义。
 
  此下第二、破经部中,遮识类受熏。彼论据计唯识前熏后[47],此说许识类亦然,故前后异也。
 
  上总经部计熏。设纵六识俱有,除第八识,余五取蕴并如前遮非持种等。故持种心,理应别有,即第八识。此等,经部本计[48]。
 
 
 
【疏翼】
 
  以上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一破经部五蕴受熏持种讫。
 
 
 
【论文】
 
三‧三○四 有说:六识无始时来,依根、境等前后分位,事虽转变,而类无别,是所熏习,能持种子。由斯,染净因果皆成,何要执有第八识性?
 
 
 
【疏翼】
 
  第一破经中,第二破经部异师识类相熏持种义。
 
 
 
【述记‧卷二十一】
 
  然后有经部异师──第二。于中有二[49]︰初、叙宗,后、正破[50]。此叙彼宗。
 
  是识转变,剎那即灭。识上假立一类不变──无别前后,识类是一──故此可熏,亦可持种。识既被遮,故须计类,因类既成,何劳第八?
 
 
 
【论文】
 
三‧三○五 彼言无义。
 
 
 
【疏翼】
 
  第二破经部异师识类中,第二正破。于中有四︰一、论主非,二、彼返诘,三、别破,四、征类同。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下破有四。初、论主非。
 
 
 
【论文】
 
三‧三○六 所以者何?
 
【疏翼】
 
  第二正破中,第二彼返诘。
 
 
 
【述记‧卷二十一】
 
  次、彼返诘也。
 
 
 
【论文】
 
三‧三○七 执类是实,则同外道。
 
 
 
【疏翼】
 
  第二正破中,第三别破。
 
 
 
【述记‧卷二十一】
 
  第三、别破,中有四︰一、征假实,二、征何性,三、征间断,四、征类同。初征有二︰一、实,二、假。此征实也。吠世史迦[51]「同异」实故。
 
 
 
【论文】
 
三‧三○八 许类是假,便无胜用,应不能持内法实种。
 
 
 
【疏翼】
 
  第一征假实中,第二征假。
 
 
 
【述记‧卷二十一】
 
  此、征假也。
 
  类不能持内法实种。许无实故,「无胜用」故。如龟毛等。
 
  此中二因︰一、「是假」故,二、「无胜用」故。如瓶、衣等,定不能持内法种子,外种可然。瓶、衣是假,许可持故;本宗说类是假,今言「实」者,是设遮也。如《摄论》总有二种︰一、识类:识家之流[52]。二、剎那类:即无常之流[53]。二皆假法,此假征实[54]。
 
 
 
 
 
【疏翼】
 
  以上第三别破中,第一征假实讫。
 
 
 
【论文】
 
三‧三○九 又执识类,何性所摄?
 
 
 
【疏翼】
 
  第三别破中,第二征何性。于中有四︰一、总问何性,二、征善恶性,三、征无记性,四、别类必同别事性。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次、三性征。
 
  总问何性。
 
 
 
【论文】
 
三‧三一○ 若是善、恶,应不受熏,许有记故,犹如择灭。
 
 
 
【疏翼】
 
  第二征何性中,第二征善恶性。
 
 
 
【述记‧卷二十一】
 
  此类「应不受熏」,汝「许有记故」。「如择灭」。
 
  此中宗略。若难不持种,便违宗失,非自不许彼故[55]。
 
【论文】
 
三‧三一一 若是无记,善、恶心时,无无记心,此类应断。
 
 
 
【疏翼】
 
  第二征何性中,第三征无记性。
 
 
 
【述记‧卷二十一】
 
  若唯无记,「善恶心时」,此即应断。此义意言许间断故,如识自体事非可熏等,前已破故。
 
 
 
【论文】
 
三‧三一二 非事善恶,类可无记,别类必同别事性故。
 
 
 
【疏翼】
 
  第二征何性中,第四别类必同别事性。
 
 
 
【述记‧卷二十一】
 
  而彼若言善恶心时,此类不断,性是无记,具坚无记义,故可熏者;今非之云︰非识自体事善恶性,类成无记。
 
  所以者何?
 
  「别类必同别事性故」,非如众同分是总类,同异句等是总类故,彼与法自体事性异。此是别法,法之别类,唯在识上有,不通余故。虽无同喻,以理征之。
 
 
 
 
 
【疏翼】
 
  以上第三别破中,第二征何性讫。
 
 
 
【论文】
 
三‧三一三 又无心位,此类定无,既有间断,性非坚住,如何可执持种受熏?
 
 
 
【疏翼】
 
  第三别破中,第三征间断。
 
 
 
【述记‧卷二十一】
 
  彼言识法同分是无记,识通三性此类可然,故可熏者,设纵类无记,异其善等心,此不断故,故可熏者,如五位无心时,此类定无。是识类故,如识间断性非坚住,故不可执持种受熏。
 
  此二比量,义准前成。《摄论》[56]同也。
 
 
 
【论文】
 
三‧三一四 又阿罗汉或异生心,识类同故,应为诸染无漏法熏,许便有失。
 
 
 
【疏翼】
 
  第三别破中,第四征类同。
 
 
 
【述记‧卷二十一】
 
  第四、征类同,中有二︰初、凡圣类同,后、根法类同。此、初也。
 
  圣、异生心,识类同故,前成凡夫,后成阿罗汉,或是异身,但类同者,应互相熏。诸阿罗汉为诸染熏[57],异生应为无漏法熏。是识类故。如自异生、自圣者等。许,便有失,无凡圣故。
 
 
 
【论文】
 
三‧三一五 又眼等根,或所余法,与眼等识,根法类同,应互相熏,然汝不许。
 
 
 
【疏翼】
 
  第四征类同中,第二征根法。
 
 
 
【述记‧卷二十一】
 
  下、征根法。
 
  谓眼等根及所余法,与眼等识,一则根同,眼识等亦为次第灭根故,名意根故;亦与余法类同,法义通故;或信等余法与眼等义同,眼等根法与非根法,法类同;应互相熏。然汝不许,违自宗故。义虽通尔,以彼本计识类受熏。即眼等根是识根类,或所[58]余法是识法类,应互相熏,识之类故。然汝不许,是此本意。
 
  若以根等,与余信等,为根类同,便令相熏,失彼宗意。此法类同,《摄论》[59]亦无。彼[60]言︰或应意根成造色性,与眼等根类同故[61]。
 
 
 
【疏翼】
 
  以上第二破经部异师识类相熏持种中,第二正破讫。
 
 
 
【论文】
 
三‧三一六 故不应执,识类受熏。
 
 
 
【疏翼】
 
  第二破经部异师识类相熏持种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二十一】
 
  第四[62]、结云︰故不应执识类受熏。
 
 
 
【疏翼】
 
  以上第一破经部中,第二破识类讫。
 
【论文】
 
三‧三一七 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时故。
 
 
 
【疏翼】
 
  第一破经部中,第三合破识及类前后相熏。
 
 
 
【述记‧卷二十一】
 
  第三、破事类双熏计。
 
  准世亲:前熏后,不言类,唯取识,是譬喻部师[63]。无性亦然[64],并无类前熏后。今此设遮经部,兼破譬喻师。
 
  譬喻师是经部异师,即日出论者,是名「经部」。此有三种︰一、根本:即鸠摩罗多[65]。二、室利逻多[66]造《经部毗婆沙》:正理所言「上座」是。三、但名经部:以根本师造《结鬘论》,广说譬喻,名「譬喻师」,从所说为名也,其实总是一种经部。
 
  上来、事类俱时被破,即事及类前熏于后。今破云︰前念事类不熏次后念事类。不俱有故。「如隔多念」。
 
  「隔多念」者,彼计不远熏,故得为喻,但熏次后故。设遮识熏类、类熏识、识熏识、类熏类,皆不成立。故总遮云︰「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时故」者,显熏习义非是前后。「如隔念」故。 
 
  又此文外破前后心异性,或后是善恶类亦然,如何前熏后?后无记可尔!以前经部本计熏习,设六识俱转。
 
 
 
【疏翼】
 
  以上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一破经部讫。
 
 
 
【论文】
 
三‧三一八 执唯六识俱时转者,由前理趣,既非所熏,故彼亦无能持种义。
 
 
 
【疏翼】
 
  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二破大众部。
 
 
 
【述记‧卷二十一】
 
  今次叙大众部︰彼计唯有六转识俱,而无熏习。设有熏义,此既别破大众六识俱转,故知初破,但破经部。纵成俱转,难非受熏。由前破经部同时六识受熏故,彼大众部六识无持种义。此不立假类受熏,故言「唯六识」。无前熏后,故言唯「俱转」[67]。
 
 
 
【论文】
 
三‧三一九 有执色、心自类无间,前为后种,因果义立,故先所说,为证不成。
 
 
 
【疏翼】
 
  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三破上座部中经部。
 
 
 
【述记‧卷二十一】
 
  以下第三、破上座部。
 
  无性第三云:「经部师」者,即此上座部中,自有以经为量者,故言「经部」[68]。于中有三︰一、叙宗,二、申难,三、破救。此初也。
 
  谓色望色,心等望心,自类前后,前为后因。因义既成,故先所说证第八识有,不成也。
 
 
 
 
 
【论文】
 
三‧三二○ 彼执非理,无熏习故。谓彼自类,既无熏习,如何可执前为后种?
 
 
 
【疏翼】
 
  第三破上座部中经部内,第二申难。
 
 
 
【述记‧卷二十一】
 
  次、申难。有三︰初、破无熏习,次、难后不生,后、难无后蕴。此总非。
 
  既无熏习,如何前后为种?若曾自类相熏[69],前念中有后种子,前可生后。既无熏习,何得为因?无性《摄论》云︰二念不俱有故。[70]不得熏习,如前已破。
 
  量云︰前心等不为后心等种。无熏习故。如瓦砾等。
 
 
 
【论文】
 
三‧三二一 又间断者,应不更生。
 
 
 
【疏翼】
 
  第二申难中,第二难后不生。
 
 
 
 
 
【述记‧卷二十一】
 
  此、第二难。
 
  《摄论》[71]云︰谓生无色,色久时断,后生下界,色应不生,彼[72]说过去现无体故。灭尽定等心断亦然,前久已无,应非后种[73]!因[74],则不遍。
 
 
 
【论文】
 
三‧三二二 二乘无学,应无后蕴,死位色、心,为后种故。
 
 
 
【疏翼】
 
  第二申难中,第三难无后蕴。
 
 
 
【述记‧卷二十一】
 
  此、第三难。
 
  彼色生色、心复生心。二乘后蕴,如前余位,无断绝故。但言「二乘」,简自宗故,佛无此事。
 
  量云︰极成二乘无学后心不得入涅槃。许能为因故。如前前位。
 
  「极成」言,简佛为不定,彼不极成故[75]。
 
 
 
【疏翼】
 
  以上第三破上座部中经部内,第二申难讫。
 
 
 
【论文】
 
三‧三二三 亦不应执色、心展转,互为种生,转识、色等,非所熏习,前已说故。
 
 
 
【疏翼】
 
  第三破上座部中经部内,第三破救。
 
 
 
【述记‧卷二十一】
 
  自下、经部诸师既见上座被此难已,更方转计[76],或设遮上座部有熏习救[77]。
 
  前解是本。恐无心时心断,故色中有心等种;无色时色断,故心中有色等种;更互含藏受熏,故无过失。今子段第二论主非之[78]。
 
  下破转救色、心展转互为种生,无色、无心后生诸色、诸心无失。
 
  转识及色,非所熏习,先已破故。转识不受熏,许有间故;色根不受熏,许非心故。并如声、电。如何可能为诸法种?并如五十一[79]叙计。
 
 
 
【疏翼】
 
  以上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三破上座部中经部讫。
 
 
 
【论文】
 
三‧三二四 有说: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赴,无不皆成,何劳执有能持种识?
 
 
 
【疏翼】
 
  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四破一切有部。
 
 
 
【述记‧卷二十一】
 
  下第四、破一切有部。于中有二︰初、叙宗,后、正破。叙宗中又二︰初、正叙,后、会违。
 
  叙彼宗计:因能感果,果能赴因,无不皆成,何劳计执别有识体,复言熏习?
 
  即双非上诸部及大乘义。
 
 
 
【论文】
三‧三二五 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起染净法,势用强故。
 
 
 
【疏翼】
  第一叙一切有部宗中,第二会违。
 
 
 
【述记‧卷二十一】
 
  次、彼会经。
 
  心用强胜,非如色等,故唯说心,非心持种可受熏习。经部以色为持种法,心类亦然,但说于心,以心胜故。大众部、上座部俱云︰虽说有色、心,心能起色,故但说心。
 
 
 
【疏翼】
 
  以上第四破一切有部中,第一叙宗讫。
 
 
 
【论文】
三‧三二六 彼说非理。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华等,非实有故。
 
【疏翼】
  第四破一切有部中,第二正破。于中有二︰一、过未非实,二、过未无取果用。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次、当论主非一切有言。
 
  过去、未来,非实有体。非常,非无为,非现在故。如空华等。
 
 
 
【论文】
三‧三二七 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若无能持染净种识,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疏翼】
  第二正破中,第二过未无取果用。
 
 
 
【述记‧卷二十一】
 
  其去来世,非因缘性。以无取果用故。如无为等。去、来既无,无持种识,故于诸部,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疏翼】
  以上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四破一切有部讫。
 
 
 
【论文】
三‧三二八 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拔无此识及一切法。
 
 
 
【疏翼】
  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第五破清辨无相大乘。于中分五︰一、叙宗,二、违经成大邪见,三、破救,四、不应勤修,五、劝信。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第五、清辨无相大乘于俗谛中,亦说依他、圆成有故,真谛皆空故。今言「空」者,遣遍计所执。彼执此文,为正解故。
 
  彼依《掌珍》「真性有为空」等[80]「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皆言无体[81]。
 
  「似比量」者,谓约我宗真性有为、无为、非空非不空,有法一分非极成过。汝不许有我胜义故[82],四种世俗胜义之中各随摄故[83]。若随小乘,彼转实有,便违自宗;若随汝自宗,胜义空者,我不许汝空胜义故,亦不极成。又以我说︰若约世俗,无为、有为,二俱是有;若约胜义,非空不空。汝今说空,便有违自教之失,名「似比量」[84]。
 
 
 
【论文】
三‧三二九 彼特违害前所引经,知、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
 
 
 
【疏翼】
  第五破清辨无相大乘中,第二违经成大邪见。
 
 
 
【述记‧卷二十一】
 
  违前染净集起心经。「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染」苦集、「净」灭道;集道「因」、苦灭「果」;皆执为非实,成大邪见。
 
 
 
【论文】
三‧三三○ 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
 
 
 
【疏翼】
  第五破清辨无相大乘中,第三破救。
 
 
 
【述记‧卷二十一】
 
  彼若救言:我依世谛,不说为无,但言非实,则同外道。外道邪见毁谤,亦不谓染净等皆无,现所见故。「但执非实」[85],染因不能感恶果,善因不能感善果,以非实故,如空华等。
 
 
 
【论文】
三‧三三一 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
 
 
 
【疏翼】
  第五破清辨无相大乘中,第四不应勤修。
 
 
 
【述记‧卷二十一】
 
  一切法无,菩萨不应起大悲、「舍生死」、「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虚幻之敌,求石女之儿以为军旅,而共摧敌?要贼是有,方求资粮而求断彼。
 
 
 
【论文】
三‧三三二 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
 
 
 
【疏翼】
  第五破清辨无相大乘中,第五劝信。
 
 
 
【述记‧卷二十一】
 
  因果不无,可信此识,劝清辨等以生信也!
 
  此中可说三性有无[86],略述《掌珍》清辨本意;分二见之是非,定双情之邪正。我真谛中,亦非法无,但不可说为因、为果,言语道断故[87];世俗之中[88],依他、圆成有故,遍计所执无故[89]。
 
 
 
【疏翼】
 
  以上第二依经附理十证内第一证中,第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讫。
 
 
 
【论文】
三‧三三三 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疏翼】
  第二依经附理十证内第一证中,第三总结归本识彰他义不成。
 
 
 
【述记‧卷二十一】
 
  第三大文、总结之。
 
  持种等心是此第八。即「八证」[90]中,第四种子证,及《摄论》[91]第二熏习中,及安立本识第三中义。
 
 
 
【疏翼】
 
  以上第二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一持种证讫。
 
 
 
 
 
 
 
 
--------------------------------------------------------------------------------
 
[1] 见《瑜伽》卷五十一。
 
[2] 见《显扬》卷十七。
 
[3] 见《对法》卷二。
 
[4] 即《摄论》世亲、无性两《释》前三卷。
 
[5] 「彼」字,下文作「彼」,此处误作「后」。今改。
 
[6] 《对法》卷二云︰
 
若无此识,「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皆不应理」。
 
[7] 《了义灯》卷十云︰
 
初生、明了、业用三义,此论中无。趣生、寿识、互缘、依食,及心染净,此之五种,彼论非有。余五共同,然互广略。
 
[8] 道邑《义蕴》云︰
 
前约所集起处,名心。此约业种亲种所集生者,名心。虽同第八,据义解别。
 
[9] 道邑《义蕴》云︰
 
无漏之心,虽无业种,唯无漏亲种之所集起也。准此后解,亦通无漏。
 
[10] 「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中有五:初、破经部,次、破大众部,
 
三、破上座部,四、破一切有部,五、破清辨。初破经部师中又分三:一、破五蕴受熏持种﹝即破经部﹞,二、破识类﹝即破经部异师﹞,三、合破识及类前后相熏﹝设遮经部兼破譬喻师﹞。
 
[11] 「三」字,应作「四」。
 
[12] 应有第四科「总结」。
 
[13] 初破他中又四︰一、出有间断因,二、出易脱因,三、出不坚住因
 
并同喻,四、出宗法。此即破他中初因也。
 
[14] 《瑜伽》卷五十一云︰
 
又彼诸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
 
[15] 见《对法》卷二。
 
[16] 《对法》原文作「久」,《疏》误作「文」,今改。
 
[17] 「然」字,《疏翼》无,《大正藏》有。
 
[18] 《摄论‧无性释》卷二原文无「义」字。
 
[19] 道邑《义蕴》云︰
 
夫能、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名曰「相应」。此六转识根、境等别,无相应义,故不可说互相熏也。
 
[20] 《摄论‧世亲释》卷二原作「别别行相,一一转故」。
 
[21] 道邑《义蕴》云︰
 
若以根、境等各别为因,即无同喻。言「非极成因」者,非是立、敌不共许故,名「非极成」,但以有过,名「非极成」。此有何过?即六、八等俱时有熏,为不定过。
 
[22] 「熏」字,《演秘》疑为「违」。
 
[23] 道邑《义蕴》云︰
 
根等三别,由彼师许互相熏故,故次「量云」。
 
[24] 此意:眼等识非可为耳等识所熏。
 
[25] 智周《演秘》云︰
 
此论四因,彼但有此根、境、作意类别因也。
 
问︰按彼论意,以无相应而为因义,岂不相违?答︰无相应者,是彼正因。根、境等别是成因因。当此正因据成因因,亦无失矣。
 
[26] 《义演》作「具」,余作「俱」。
 
[27] 道邑《义蕴》云︰
 
前解约六识俱时相望,彼此根境各别,故不可相熏。今解约六识中一一识体自根、境不恒俱有,不如第八根等常有,故此六识不可受熏。前疏家解,虽以自他六识为同喻,然有自身六、八为不定过。然今此解,亦无同喻,但且直责。
 
[28] 俱依所持种子而起。
 
[29] 见《瑜伽》卷五十一、《显扬》卷十七。
 
[30] 《瑜伽》卷五十一云︰
 
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复善性生;从二无间,不善性生。
 
[31] 《瑜伽》卷五十一云︰
 
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
 
[32] 《瑜伽》卷五十一云︰
 
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
 
[33] 《瑜伽》卷五十一云︰
 
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有种子性,应正道理。
 
 道邑《义蕴》云︰
 
由此后得智虽体无漏,既不证真,但可名世。故二门别。
 
[34] 谓诸转识不能持种。
 
[35] 「法」,宗法。
 
[36] 「三」字,《续藏》注云︰古本作「二」。
 
[37] 灵泰《抄》云︰
 
宗法义理含取所集心义,亦得也。
 
[38] 「下」,谓本论卷四。
 
[39] 即第十证。
 
[40] 本论卷四云:
 
若无此识持烦恼种,界地往还,无染心后,诸烦恼起皆应无因。余法不能持彼种故,过去、未来,非实有故。
 
[41] 《瑜伽》卷五十一末「随转理门」云︰
 
云何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余色法种子。……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子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即此所立随逐差别种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是名因缘。
 
[42] 「法」,谓二宗。
 
[43] 谓「如电光等」。
 
[44]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或说前念熏于后念。
 
[45]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能熏第四义中。
 
[46]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
 
[47]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或说熏识,剎那种类。
 
[48] 《枢要》卷中云︰
 
第一证中集起心者,又解︰所积集种处起生诸法因,故名为「心」。破色、不相应,及心所中,亦应有非染、净种所集起心,略无之也。
 
[49] 「二」字,应作「三」。
 
[50] 应有第三科、总结。
 
[51] 「吠世史迦」,梵文为「vaiwesika」。
 
[52] 见《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若言依止种类句义,六种转识,或二剎那,同一识类。
 
[53] 如《摄论‧无性释》云︰
 
或剎那类无有差别,由异品﹝藏文无此二字﹞故,或即彼识或彼剎那有相熏习。非﹝藏文无遮义﹞一切者,此不应理,种类例余成过失故。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如是例余,应成过失。谓余种类,例亦应尔!以眼等根同净色类,亦应展转更互相熏。此意说言眼耳两根同有净法,二净展转应互相熏。余亦如是,然汝不许。虽同净法,异相续故,不得相熏。识亦应尔,虽同识法,何得相熏?
 
[54] 《枢要》卷中云︰
 
许类是假,不能持内法实种。前第一卷「如堤塘等,假﹝亦能﹞遮实水﹝原无「实水」二字﹞」此何不尔?暂息灭遮,假定可尔,毕竟永持,于理未可。
 
若尔,佛身别解脱戒等亦毕竟遮,何义不同?答︰「遮」是息义,可假遮实。「持」是任义,故假不持。
 
[55] 道邑《义蕴》云︰
 
自宗佛果,善法亦持种故。
 
[56] 《摄论》两《释》卷二说所熏非不坚住。
 
[57]《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阿罗汉心不出识类,彼亦应是不善所熏,一类法故。
 
[58] 「所」字,《义演》、金陵本作「余」。
 
[59] 指《摄论》卷一,世亲、无性两《释》卷二。
 
[60] 指《摄论‧无性释》卷二。
 
[61] 《摄论‧无性释》卷二原文为:
 
谓眼等根清净色性,皆根种类之所随逐,意根亦应成造色性,根义等故。
 
[62] 「四」字,应作「三」。
 
[63] 如《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于后念。为遮彼故,说言二念不得俱有﹝颂言「二念不俱有」﹞。无二剎那一时而有,俱生俱灭,熏习住故。
 
[64]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或说前念熏于后念。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云︰
 
谓或有执心、心所法前后而生,非一时起。如譬喻者彼作是说︰心、心所法依诸因缘前后而生,譬如商侣涉险隘路,一一而度,无二并行。心、心所法亦复如是,众缘和合,一一而生,所得众缘,各有异故。
 
[65] 「鸠摩罗多」,梵文为「kumaralata」。
 
[66] 「室利逻多」,梵文为「wri-lata」。
 
[67] 即俱时而转。
 
[68]《摄论‧无性释》云︰
 
「若复有执」者,谓经部师作如是执。「色、心无间生」者,谓诸色、心前后次第相续而生。「是诸法种子」者,是诸有为法能生因性。谓彼执言︰从前剎那色,后剎那色无间而生,从前剎那心,后剎那心及相应法无间而生。此中因果道理成就,何用复计阿赖耶识是诸法因?
 
[69] 谓色熏色、心熏心。
 
[70]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以其二念不俱有故」。其卷三亦有此义。 
 
[71]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72] 「彼」,谓大众部。
 
[73] 如《摄论‧无性释》云︰
 
谓无色没,色界生时,前色种子能生今色理不得成,久断灭故。从无想没心想生时,及灭定等出心生时,前心种子能生后心,皆不应理,久断灭故。
 
[74] 即「久断灭故」。
 
[75] 灵泰《抄》云︰
 
若不言「极成」简者,作不定︰为如佛能为因即入涅槃耶?为如前前许能为因故,二乘不得入涅槃耶?
 
 《摄论‧无性释》卷三亦云︰
 
又若离其俱生俱灭摄受种子相应道理,但执唯有前剎那心能为种子,引生无间后剎那心,即阿罗汉后心不成,不应得入无有余依妙涅槃界。由最后心能为种子,等无间缘,生余心故,如是即应无无余依妙涅槃界。是故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无有因缘。
 
[76] 灵泰《抄》云︰
 
即是三藏师解。
 
[77] 灵泰《抄》云︰
 
即是疏主解也。
 
[78] 「转识、色等非所熏习,前已说故。」
 
[79] 即《瑜伽》卷五十一「随转理门」所叙。
 
[80] 《掌珍论》首云:
 
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81] 同遍计所执空。
 
[82] 道邑《义蕴》云︰
 
「有法一分非极成过」者,有法既言「真性有为」,若中宗「真性有为」非空不空,彼宗不许。若彼宗「真性﹝有为﹞」一向是空,中宗不许。故于自、他,各有一分所别不极成过。
 
问︰若尔,如声论者对佛弟子说声为常,无常之声,彼宗不有。彼宗常声,佛弟子无,应有自他不极成过!答︰常与无常正所诤故,非是过也。
 
若尔,空与不空,为例亦然;如何是过?答︰此不相例。且如常与无常即是声上别义,正是所诤,不诤声体。今言「真性」,不是别义。此宗「真性」,体非空有,彼宗「真性」,自体是空。彼此两宗,互不相许,故不极成。能别中「空」,即是有为等上正所诤义,故理别也。
 
[83] 道邑《义蕴》云︰
 
谓初世俗,可说为空﹝即遍计所执本空﹞。余四胜义,非空非有。
 
[84] 《枢要》卷中云︰
 
下破清辨似比量宗,有一分所别不成。若论中道胜义,亦有一分违宗之失。如《疏》中解。
 
同喻「如幻」事者,依世俗谛。「如幻」有二征︰如幻实事,「非缘生」故,能立不成;如幻似事,此宗非空,所立不成。
 
依胜义谛,彼此二宗一切诸法皆不可言,非空非不空,非缘生非不缘生,何得以「空华」等喻?同喻亦有俱不成失,名「似比量」。
 
[85] 智周《演秘》云︰
 
若因招果,道理非谬,名之为「实」;自宗依他,何不名「实」?即次下云「趣、生体者,谓要实有」,此趣、生体,岂非依他?圣教说「实」,处非一也。由斯破救道理,无违。
 
[86] 要善分别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二性差别,如本论卷八云︰
 
有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诸圣教说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故。
 
 又云︰
 
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
 
[87] 此句谓胜义胜义中,言语道断。
 
[88] 世俗之中,除瓶盆等假名无实,其余三种中依他、圆成有,遍计所
 
 执无。
 
[89] 参看《述记》卷三「四重俗谛」。清辨等只有一重俗谛,遍计所执
 
 与依他起不分。
 
[90] 见《瑜伽》卷五十一等。
 
[91] 见《摄论》卷一及两《释》卷二。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一、引经申理证有异熟心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九、引小乘教密意证有赖耶
 摄大乘论 第141讲
 摄大乘论 第27讲
 摄大乘论 第8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二、灭定识不离身证有第八
 摄大乘论 第104讲
 摄大乘论 第90讲
 摄大乘论 第13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七、法执缘自心,外境实无
 摄大乘论 第4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低下部分[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在远离慈悲心的修持中---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栏目:阿秋法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