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八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八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牒问许说,六根三业十问,第八句:
 
  【示现三种自在海调伏成熟一切众生不可思议。】
 
  这一句对法身菩萨来说是很容易的,也是很自然的。我们要怎么学习?这三种自在就是身、语、意,身自在、语自在、意自在,我们要学,不能不学。为什么?不学就不自在了,自在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你身有苦乐,心有忧喜,你怎么会自在?要怎样才能得自在?总的原则上来说,要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句话我们常讲,它的内容包括古德所谓的身心世界。果然放下,你就跟《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相应,真正契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境界不就是法身菩萨吗?最低的位次也是圆教初住菩萨。
 
  由此可知,身心世界这个范围多大?我们一般凡夫不知道,认为放下我操心忧虑这些事情,以为就是放下了,这个范围小。放下我们这个地球还没有用,你还是出不了三界,那要怎么办?势必要放下六道轮回。六道里头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天福都舍掉了,何况欲界?这不能不懂。不仅如此,还要放下二乘权教,也就是说十法界要放下。二乘权教里面有藏教的佛果,有通教的佛果,都不能放在心上,你才是真的放下了。十法界都放下了,你的悟门就打开了,中国谚语里面所谓的「茅塞顿开」,大彻大悟,这样学佛,真正的利益受用,你才能尝得到。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才能契入,这是佛家俗话里面讲的修行证果,契入就是证果。不入这个境界,总是凡夫,凡夫修行不读《华严》(这个读里面包含着信解行证,证是契入),就像清凉、李长者所说的(他们两个对这桩事情说的完全相同):不落小乘,便落权教。为什么?心量拓不开,不知道毛孔微尘里面含藏着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剎土众生,不知道!怎么会晓得?那么这三种自在你又怎么能够得到?自在就是解脱,真实究竟圆满的解脱。
 
  所以这个大经要读。经文读了也不懂,为什么?烦恼习气业障太重,障碍了悟门,读不懂。如果能有古人那种读诵的仪式,肯定有利益。古人什么样的仪式读经?真诚恭敬。展开经卷,如同面对毗卢遮那如来,如同一切诸佛、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就在我面前,这样的心态来读诵,利益无量无边。什么利益?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那个十分利益是什么?十分利益是大彻大悟,一分利益是佛菩萨冥冥当中的加持。你在读诵的时候,心地清净,没有一个妄念,这样的读诵,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说,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的修学方法,很好!
 
  你读多长的时间,就是你修多长时间;一天能够读诵四个小时,你就真正修四个小时;一天读八个小时,你就真正修八个小时;每一天不间断,三、五年就有显著的效果。纵不能大悟,肯定有若干小悟,古德常讲「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这是中下根性的人,渐修渐悟,这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是顿悟,这种悟入是属于渐悟。渐悟纯熟之后,你这个心永远是定的,无论在什么境界,心都是定的,定才自在,不定哪来的自在!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顿悟,这个事情是很自然的一个程序一个秩序,非常自然。所以顿悟的人,你要晓得,他并不是侥幸,他是累积渐悟而成顿悟的。
 
  由此可知,不但法门平等,众生的根性又何尝不平等,相上是不平等,理上平等,完全靠你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没有别的,就是伏贪瞋痴慢而已。为什么放不下?贪瞋痴慢在作祟,我很想放下,但是实在就是放不下,这是什么原因?你想是你的愿望,但是你有业障,业障就是贪瞋痴慢。为什么放不下?我喜欢它,我需要它。你喜欢、你需要,没错!暂时得到它,你有没有想到,你付出多少代价,你值不值得这么去做?没有去想想。认真想想之后,自己会明了不值得。为什么?戒定慧三学是实学,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学问不能成就,真实的学问修学进度被它妨碍了,这个损失是无法想象的,这是真正的损失。世间一切,经上讲的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我们这个身体,舍身受身也都属于虚妄,没有什么了不起。戒定慧三学是真实功德,佛法里面常讲这个是带得去的。
 
  多少学佛同修在这个地方疏忽了,所以修行久远劫以来不得利益。古圣先贤的话听不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深解义趣」,我们听经学教解得都很浅;不但浅,有的时候解偏了,连个正解,就是浅显的正解,难!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邪跟正是心理的作用,心正解就正;心邪,你听善知识讲经说法,你会错解意思。所以儒跟佛的教学,为什么儒家首先就教你「诚意正心」?你在一切法里面得其正。说老实话,法没有邪正,邪正在人。正人说法,无法不正;邪人说法,无法不邪;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心要正,正的标准是与性体性德相应,这是纯正;若与性体性德相悖,不正。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怎么样去学?怎么样去保持?这是功夫。古德教人亲近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我们今天讲的好老师,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的好老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头一句话,佛说的:「从明师受教。」这是我们这一生修学,道业能不能成就的第一个因素。心正了,语当然就正,身当然就正,正就得自在了。你看看经文上『示现三种自在』,佛菩萨已经得到了,而且非常自然。现在还要示现,示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表演,把正心、正语、正行表演出来,就是意自在、语自在、身自在表演出来给大家看。
 
  『调伏成熟一切众生』,表演有两个用意,没有成熟的众生帮他调伏,调伏相当不容易。调是调理,伏是降伏。众生的妄想杂念,实实在在讲,找不到头绪的,就如同古人常讲的乱麻,乱成一团,你怎样把它调理,理成一个头绪,这个叫调。佛用什么调?讲经说法,让你慢慢觉悟,把你的妄想杂念放下,所谓是快刀斩乱麻,智慧就像快刀,所以佛法里头表法,智慧用剑来代表。文殊菩萨表智慧,手上拿的道具是宝剑,取这个意思,就是谚语里面讲的快刀斩乱麻,就这个办法。烦恼再多再复杂放下就好了,放下是真实智慧;没有智慧,放不下;一放下,你就得轻松、就得自在了。
 
  怎么降伏烦恼?修定,持戒修定,所以合起来戒定慧叫三无漏学。诸佛如来圆满了,法身菩萨已经证得了,来帮助我们这些凡夫,希望我们这些凡夫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戒定慧三学。果然契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不会失掉的。如果有时候觉得得了,有时候觉得失掉了,你没有得到,你没契入;契入之后,永远不会失去。那是什么?你真的得到了,真契入了,得自在了。
 
  自在之后才能随缘,随缘的意思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世间人没有契入菩萨境界,说那个随缘有名无实,就跟我们世间人讲的真善美,「真善美」这三个字有名无实!什么时候它名实相符?契入华严境界。学佛证得三昧,不管你学哪个法门,学哪个宗派,如果你真正契入三昧,我们常讲「个中三昧」,学《法华》得法华三昧,学净土得念佛三昧。「真善美慧」,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你才有,跟你讲你才会相信。你要不得三昧,哪里有?不得三昧,给诸位说,自在随缘没有;要得三昧,自在随缘就有了。我们要懂,这是对于没有成熟的。
 
  已经成熟的,这个示现就帮助他契入,成熟一切众生。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没有事示现在十法界,就是为了「调伏成熟一切众生」,就这么一桩事情,这个境界不可思议。在大《华严经》里面可以体会得一些,体会的浅深,完全在华严三昧。华严三昧,记住!就是前面所讲的普贤三昧。「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这一句是把华严三昧,或者称为法界大定,做一个具体的解释;前面说过了,此地就不要再重复了。请看最后这一句:
 
  【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不可思议。】
 
  这一句清凉大师给我们提醒的是「调令成益」,前面讲的调伏,令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得果不空」。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得好,他说「调伏,曲有三种」,曲是委曲,这一点我们要会学。与一切众生往来,跟众生打交道,就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人道,跟这些人交往,必须要受尽了委曲,你才能够调伏众生。你要不受委曲,众生怎么会相信你?怎么会听你的?怎么会跟你学?委曲之相是什么?苦行!众生受不了的苦,你能受,他对你就佩服了。众生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样样放不下,你能放下,他服了,他真的佩服你了。你教他放下,你自己不肯放下,他在旁边笑笑,你在骗人,你说放下有怎么怎么好处,为什么你不肯放下?他心里头生疑惑,疑惑便是障碍,你就没有法子度化他,自己必须要做给他看。
 
  所以儒家讲礼,你看《礼记》头一篇「曲礼」,曲是委曲婉转。圣人随顺众生要委曲婉转,要相当长的时间,他回心转意,对你尊重了,真的想跟你学了,早年那一段长时间不是真的。这种情形自古以来没有两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说别的,单单讲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大权示现,一切众生根性种种差别,他们在表演。有表演根性利的,听世尊说法就觉悟了;有表演根性钝的,随顺大众,十年、八年才悟入的,二十年、三十年才悟入的。
 
  教学,古今都相似,大致上都差不多,只有少数学生,根熟的学生,他得受用。根性没有熟的随着学;还有一般说得不好听的,混日子,跟着大众一天混一天,这种人占大多数。他能不能得利益?能。所以佛不拒绝,孔老夫子也不拒绝,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在这里混也不错,天天接触老师,接触同参道友,只要你不离开,也许你混个十年,你明白了;也许混个二十年,你觉悟了,悟后你就真修了。没有悟之前你不修,为什么?没有悟之前是半信半疑,你的烦恼习气在障碍你、在作祟,世间哪有真正舍己为人的人,不相信,真的不相信。为什么?你这一生当中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也许听说古人有那么几个,千百年来亿万人当中才有那么几个,我们这一生哪里能遇到?对自己的信心完全丧失了。这怎么能成就?
 
  诸佛菩萨,大圣人告诉我们,有一句话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很深。老师纵然不好,有过失,你好好的跟他学,你能把老师的长处学到,把老师的过失改过来,你超过老师,这就叫胜于蓝。由此可知,这个老师还是你成就圣贤的增上缘,你怎么能说这个世间现前没有善知识?没有好老师?那是你不会学,你不善学。
 
  真正善学的人、会学的人,孔老夫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看「必」这个字用得多么肯定。「三人」是说的什么?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一个自己,三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学他的善;恶人,我改他的恶。我见到恶人,想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个恶行,如果有,他是我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看别人容易,看自己难,看不到自己。看到别人善,就想我有没有这个善,我要跟他学,希望我也要跟他一样的善;看到别人恶,马上想想我有没有,如果要有赶快改过来,他不是我的老师吗?没有,那就好好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这个意思,教我们实际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在人事环境里头,当然也包括物质环境,在这里头修行,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人,无论男女老幼、哪一种行业、在家出家,看到人家好的地方,反省检点,如果我也有这个好处,我这个好处要保持,不要失掉;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要反省、要检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整个社会都是我的老师,善财一生成佛,是这样成就的。清凉大师在科题里面给我们提示的「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一切人事环境,我们天天在经历,天天在里头磨炼,我成功了。
 
  善恶的标准,这个关键非常重要,关键是圣贤教诲。所以我们读圣贤书,就是用这个来作标准,我每天接触一切人事物,修善断恶,累功积德,标准!这个标准不能失去,标准天天拿在手上,这叫真修行。他当然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他得到了。方先生没有说别的,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的意思就是说明佛教的标准完美。
 
  儒家是个好标准,儒只讲原则,我们常说「点到为止」,不够详细,对于利根的人有好处,对于中下根性的人就比较难了。佛很慈悲,佛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多,不怕啰嗦,又不怕重复,中下根性人能得利益。我在早年三、四十岁的时候,我就能体会到,现代人的根性不如古人,现代社会的诱惑超过古代的社会,在这种环境里面修行,那个难度超过古人太多太多了。要怎样才能保证我们这一生能有一点成就?我就想到古大德一生学一部经,弘扬一部经。古德有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几百遍的,这给我很大的启示。
 
  我想想,我们不是一个根性很利的人,这个方法对我很管用,学一部经,一生专弘这一部经。一遍一遍去讲,讲上百遍,讲上千遍,哪有不入境界的道理!但是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讲演不能中断,一中断效果就没有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讲经的法师,在一年当中他是讲几次经,但是中断的时间太久了。讲一部经讲一个月,休息三、四个月;一年讲个两次,讲个三次,一次一个月,讲三次三个月,十二个月当中九个月休假,这不行。不讲经的时候,你肯定会被烦恼习气熏习,你会被世间五欲六尘诱惑,你怎么可能成就?怎么可能保得住?唯一的办法是天天讲,决定不中断;除非在不得已的状况之下,才能够保得住。现在时间到了。
 
 
 
  20
 
 
 
  诸位同学,请再看第九句:
 
  【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不可思议。】
 
  这一句意思很深,我们应当好好的来学习,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调令成益,得果不空」,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这真正是成就。如果来到这个世间,教化众生没有成就,那岂不叫空来一趟。我们相信佛菩萨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相,决定不会白跑一趟,肯定有成就的人;成就的多少不一定,成就的大小也不一定,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话,「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教学离不开委曲,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这个时代学习的心态变了,基础教育丧失掉了。确确实实象我们早年遇到方东美先生,那时候我二十六岁,我要照顾自己的生活,不能不工作,希望利用工作多余的时间,能够旁听老师的教学,我就感到很满意了。老师告诉我: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他讲这几句话,感觉得没有希望了,我这趟空来了、白来了,老师拒绝了;但是他讲的话是实话,一点都不假,我是想真学一点东西。
 
  他当时也看到我的表情很沮丧,差不多我们这样子静默了有五分钟,老师说话了,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小时课。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是在他家里面小客厅小圆桌上,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样教的,每个星期两个小时。想不到!为什么他会这样子教导我?没有别的,真诚想学的心他看出来了,我也有学习的能力。在这之前,我给他老人家写了一封信,我自己有一篇文章寄给他看,他写信通知我,约我见面。我们细细想想五十年前,过了五十年,现在的学校跟五十年前,大幅度的滑落了,这是令人悲哀。
 
  滑落的原因我们要晓得,第一个因素,家庭教育没有了,第二个小学的基础教育没有了,这才是根本原因。从前在家里头,父母、伯叔、长辈都给子弟做榜样,示现,那是教育。儿童每天张大眼睛看大人,大人说话,大人做事,天天在看就在模仿、就在学习。现在麻烦,不少的家庭父母都有职业,早晨一早就上班,晚上很晚才回来,儿女甚至于一个星期难得见一、两次父母。什么人带他?家里佣人,他所看的是佣人的言语举止,他就学他,跟父母的亲情当然就生疏了。
 
  一个做母亲的人,从事于职业,现在说职业妇女,你在外面能赚到多少?你有没有想到,你付出的是什么代价?下一代没有了。什么时候你才觉悟?到老的时候你才晓得,到老的时候怪儿女不孝,儿女不照顾自己,老的时候孤苦伶仃,你才明了,你才尝受到果报;果报还不止于此,佛家讲你尝受到的是花报,还有果报。《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父母能够在小孩三、四岁不离开儿女,这个儿女确确实实跟一般儿童不一样。
 
  我这一次在昆士兰遇到一位在银行做事情的一个职员,我们问她在银行工作多少年?她说很久了,从结婚生小孩之后,她就把工作辞掉照顾小孩。一直照顾到十岁,小孩上学可以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再回到银行上班。我听了之后很感动,现在很少知识妇女能懂得这桩事情。我们听了欢喜赞叹,这个母亲对得起儿女,负责任,很值得表扬。让大家看到她这种行持,好好的想想,能够辞掉工作十年,专心在家庭里面为儿女服务,照顾他、教导他,她的儿女怎么会不好?
 
  清凉下面讲的「调伏,曲有三种」,委曲婉转有三种,这三种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学习。第一种「始终软语,应将摄者而将摄故」,这个就好象是慈母对待儿女始终是用爱语。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所教诲的对象,你要知道他的根性。根性善良,这个根性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与生俱来的习气,大概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善,善根非常深厚,心地善良慈悲,这样小孩的教导,你一定用爱语才能契机。如果言语很粗暴,这个小孩就会非常难受,这不能用错,用错了,他将来起反作用。本来是个很好的善根,调伏不好会变质,这个不能不防。
 
  第二类「始终粗语,应折伏者而折伏故」,这是根性劣的,我们常常讲严加管教,让他回头,让他觉悟。但是这两种根性的人都不多,决定大多数的是属于「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是属于这样根性的。这样根性的对象,那就是有时软语,有时粗语,可见得菩萨教化众生叫应机施教,不是一定的,没有定法。应机施教,才能够收到教化的成果,得果不空。教学要有智慧观察,要非常有耐心,特别是对一些冥顽不灵的学生、或者是子弟,在佛法里面讲人与人的缘分,当然这非常非常复杂。
 
  在这样复杂的状况之下,佛能够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佛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纳这四大类,总不外乎这个四类,关系过去生中结的缘。过去生中彼此有恩德,来报恩的,这个儿女、学生来报恩的,我们中国人常讲孝子贤孙。学生跟老师,老师对这个学生过去世有恩德,他来报恩的,听话接受老师的教导,成为老师传法弟子,凡是传法弟子是报恩来的!我们佛法里面讲续佛慧命,他是这个来的,百分之百对老师的教诲都能够遵从,不会违背,依教奉行;在家庭是孝子贤孙这一类的。你问我过去生生世世对待一切众生,是不是常常布施恩德?你要不种这个因,哪来的果报?如果说是看这个人也不顺眼,看那桩事情也不高兴,那就跟众生结怨,结怨而来的,那是来报怨的,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凡是来报怨的,从小一定是非常可爱,被大人宠坏了溺爱了,长大不知道天高地厚,以为大人应当要侍候我、要照顾我,自己没有一念回报之心。
 
  现在在这个社会,这种情形非常普遍,我们看到忧虑!如果现在人不觉悟,二十年之后的社会,会有比现在严重十倍以上的问题,没有法子解决。我们不希望古老预言里面所讲的,这个世界必须毁灭之后重新来起。为什么毁灭来过?没有办法挽救,无法补救,只好重新来起,这就讲到世界末日了。
 
  维系社会关系,我们从历史上去看,中国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四千年,这是非常可靠的。四千年当中,这个地区,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靠什么?靠圣贤的教育,靠神圣的教育。现在人不懂,把这些神庙都破坏了。昨天陈老先生跟我见面,他从四川回来,他告诉我,从前神庙很多,社会犯罪率很少,现在这些神庙全部被破坏,犯罪率直线上升。他就想到从前祭神拜神,对于社会安定、人心的维系还是有好处的。对,一点都不错。现在你们提倡科学,认为这是迷信,好!你把迷信破除掉,你有什么方法来维系人伦道德?你用什么方法劝导社会大众改过行善。如果你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你把古老的方法摧毁了,你要不要负责任?佛法里头非常重视因果责任,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危福祉,这一兴一革要负重大责任!
 
  在中国,每个县市地区古时候最常见的是城隍庙,我不知道现在中国城隍庙存不存在了?城隍庙对于教化众生,劝善规过,产生很大的效果。对于社会的安定,人心的收敛,他想做一个坏事,损人利己之事,他会想到城隍庙阎王殿所现示的果报;想到这个果报,他就收敛了,不敢做了。知道什么?我现在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我得的利小,小利,将来我要受苦报。想个一两天,害人的念头就没有了,就能放下。这个效果,试问问,现在把神庙都摧毁不要了,用什么方法来代替?
 
  中国历代的帝王,特别是开国的帝王,可以说都是福慧双全,有福报,有智慧,对于神道设教始终是维护的。从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的帝王祭祀天地鬼神,为人民做表率,不是迷信。现代科学家证实,确确实实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不同维次空间里面有生物,我们一般人称为天地鬼神。绝对不是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在佛法讲这是邪见,邪知邪见。人死了之后会不会变成鬼?有没有鬼存在?有没有天神?天神到底在哪里?古往今来,中国外国,学者们对这桩事情都表示存疑,不敢否定,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个态度一般讲是正确的,这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等待证明,不能说现在证明不到就是没有的,科学家给我们做出证明。
 
  鬼神这个事情,历史上的记载很多,中国有,外国也有,现代现前报章杂志里报导的也不少,中国外国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科学没有办法解释的事情,居然许多人亲自见到,亲自听到接触到,做何解释?报章杂志报导说那些人看到的是幻觉。幻觉何其多,为什么这么多?一定要到哪一天,我们科学技术再发达、再进步,用高科技的技术接触到了,人才相信。那个时候相信,那个时候的人相信就会说从前的人迷信无知,笑话前人愚痴,这是肯定的现象。
 
  但是在佛法里头,在儒家、道家、宗教里面,有方法能够跟不同维次空间生物沟通。所以宗教家相信,宗教家肯定。今天这个世间没有宗教家,为什么?宗教的形式有,真正修行的没有了。怎样与不同维次空间去跟鬼神交通?禅定,禅定可以突破空间维次,定中有境界。修定的人都知道祈祷,至诚心祈祷能突破空间维次,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感应。为什么?真诚心,一念虚妄都没有。祈祷的时间短,禅定的时间长,不管时间短长,只要达到真诚清净,这个障碍就突破了,维次的障碍突破了。
 
  所以古代印度宗教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他们都能够说得很清楚。什么原因?禅定。印度许许多多宗教,都非常重视禅定的学习。小定,鬼神就接触到了;定功稍稍深一点,欲界天这个障碍突破了;再深的禅定,我们佛法里面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天人你接触到了,色界天的空间维次也突破了。二十八层天,二十八种不同维次的空间。经典里面讲的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情况很复杂,同是一道,里头还有不同维次的空间,你能够见到哪一个层次,都看你定功浅深不相同。
 
  古时候就连一般读书人修定的都很多,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学佛学道,你在历史传记里面去看很多很多。换句话说,这些读书人心地清净,真诚慈悲,他学佛也好,学道也好,得禅定不难,比现在人容易多,他的妄念少欲望少,所以修行很容易得定。经典里面所说这个境界,他在定中可以证实,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能够信受奉行,跟现在人不一样。
 
  现在人烦恼习气太重,欲望没有止境,真的是妄念纷飞,他得不到禅定。即使每天坐禅,样子好象坐在那里,妄念不息。我们常讲两种现象,一个是昏沉打瞌睡,坐在那里打瞌睡;另外一个坐在那里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定中境界他得不到,对于经典里面所说天地鬼神,他半信半疑,自己不能亲证。不能亲证的因素是他放不下,他不肯真用功;真正要是肯用功,真正能放下,不是难事。你要问花多少时间?快的三、五个月,慢的不出一年,你有能力突破,你有能力见到,在定中见到。
 
  所以现在教学比从前难度要高很多很多,自己不能契入境界,你自己的信心就不坚固,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建立信心?佛法是最好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学习、宣扬确确实实是自利利他,佛法里面讲自度度他,帮助自己在这一生获得解脱,帮助别人觉悟,这是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一生当中真正的好事。所以教学讲到委曲婉转,在现前我们的感触很深。
 
  再看下面十句经文,这是说前面菩萨最初问的「德用圆备」,上面十问。普贤菩萨为大众解说之前,必须把大家问的问题重复说一遍,跟大家所问的来核对一下,我有没有听错;如果没有听错,下面他就解释。我们看底下的经文:
 
  【安住佛地不可思议。】
 
  地是地位,这个意思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怎么样能够安住在佛地。佛是觉悟的意思,换句话说,最简单讲法是怎么样保持觉而不迷,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事物,怎么样能够保持觉而不迷。第二句:
 
  【入如来境界不可思议。】
 
  入是契入,如来的境界就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一真法界。云何入如来境界?句句都是不可思议。第三句:
 
  【威力护持不可思议。】
 
  我们怎样得到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华藏会上诸佛菩萨提出这些问题,我们要晓得,他是利乐有情问;换句话说,不是他不知道,他们太清楚太明白了,我们九法界的凡夫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能问得出来?所以只有过来人,他们很慈悲,代我们向佛请教。普贤菩萨慈悲代表毗卢遮那佛来解答,这个叫利乐有情问。我们到下面普贤菩萨细说的时候,要特别留意,细心来听闻。第四句:
 
  【观察一切佛智所行不可思议。】
 
  前面的问句都加上「云何」,普贤菩萨在此地重说,云何就省略,『观察一切诸佛智所行』,我们学佛从这里学。我们今天的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是烦恼行,一切诸佛是智慧行,就像《坛经》惠能所说,惠能就是智慧行。他见五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一切时一切处,六根对六尘境界,他生智慧。回想想我们,我们生烦恼,生烦恼搞六道轮回,这个不能不知道。生智慧,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个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后面菩萨还会宣说,我跟大家说明的只是一个原则,一个纲领。
 
  我们为什么糟到这个样子?常生烦恼,不生智慧,原因就是自私自利,妄想分别执着始终不能放下,怎么能够生智慧?惠能大师得一个好心人的帮助,给他十两银子。他把他的母亲安顿好,自己到黄梅去参访,万缘放下了!放下才生智慧。不肯放下,一念不能放下,那一念就是障碍。我们懂这个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八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八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六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四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五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0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0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三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有些人很难对家人生起慈悲心?[栏目:达真堪布]
 弥勒当下笑什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三 学佛人的四个标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三代往生记(妙音)[栏目:不退念佛·往生纪事]
 缘分·功德·共同体——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李向平)[栏目:其它]
 054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知定法师)[栏目:03 讲解]
 灭苦之道 前言[栏目:法遵尼师]
 我们的导师[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四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栏目:律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