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二、辨末那相应心所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7
【论文】
 
四‧三五二 此意心所,唯有四耶?
 
 
 
【疏翼】
 
  第一解因相应中,第二释余俱。
 
 
 
【述记‧卷二十八】
 
  根本既讫,更问所余。
 
  自下第二段、第七余所相应门。于中有二︰初、问,后、答。
 
  此即外人乘前起问。
 
  所以者何?
 
  此意,因中恒时染污,欲明惑本,先明前四。遍行五数诸识定有,别境等法,或随有无,故在后问。
 
 
 
【论文】
 
四‧三五三 不尔,及「余触等俱」故。
 
 
 
【疏翼】
 
  第二第七余所相应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二十八】
 
  答中有二︰初、举颂答,后、广分别。此即初也。
 
  「不尔」、「故」,三字释者加也。非唯有四,故言「不尔」,颂言[1]「余」字,遂有诤生。
 
【论文】
 
四‧三五四 有义:此意心所唯九──前四及余触等五法。即触、作意、受、想,与思,意与遍行定相应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广分别。
 
 
 
【述记‧卷二十八】
 
  下、有二解「余」字,即为二文︰一、谓四惑之余,即次第一解是。二、谓「触等」之余,即下四师解是。
 
  第一师中,文势有二︰初、释本颂,后、释无余心所所以。释本颂中,初、以二义解「余」,后、释「及」字[2]。
 
  此识总与九心所俱──前四及四之余触等五法──意与遍行定相应故。
 
  五十五说︰诸识生时与几遍行心所俱起?答︰五,即「作意」等。《瑜伽》第三云:通一切性、处、时、一切俱等[3],故证此文言遍诸识。此则一解「余」字,四惑之余也。
 
 
 
【疏翼】
 
  此第一以二义解中,第一解。
 
 
 
【论文】
 
四‧三五五 前说触等异熟识俱,恐谓同前亦是无覆,显此异彼,故置「余」言。
 
 
 
【疏翼】
 
  第一以二义解「余」中,第二解。
 
 
 
【述记‧卷二十八】
 
  次、第二解。
 
  此、第二解「余」。
 
  恐谓此中触等五法,亦通于前异熟识俱者──「亦是无覆无记」性摄──显此俱五性,异于彼相应五性,故置「余」言。
 
  问︰若尔,何故次后[4]复说是「有覆」性?
 
  答︰言「余」者,为异前性,不知何性,复言「有覆」分别自体,为简彼前性,故置「余」言。
 
 
 
【疏翼】
 
  以上第一释本颂中,第一以二义解「余」讫。
 
 
 
【论文】
 
四‧三五六 「及」,是集义,前四后五,合与末那恒相应故。
 
 
 
【疏翼】
 
  第一释本颂中,第二释「及」字。
 
【述记‧卷二十八】
 
  问︰「余」字既然,「及」字何用?
 
  「及」是相违义,显诸心所体各不同。又「及」者,等义,举四烦恼,等余触等。然今此师,但以合集而释「及」言。前四烦恼、后五遍行,合此九法,此识相应,显非唯一法与此相应故,合集九法与此俱也。故前置「及」言,令知有九。
 
  上来第一释本颂讫。
 
 
 
【疏翼】
 
  以上第一师解「余」字中,第一释本颂讫。
 
 
 
【论文】
 
四‧三五七 此意何故无余心所?
 
 
 
【疏翼】
 
  第一师解「余」字中,第二释无余心所所以。于中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问。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然此识唯与此四烦恼相应耶?不尔。如是颂曰︰及余触等俱。
 
论曰︰即指所谓相应。言「及」者,谓和集义。言「触等」者,谓触、作意、受、想、思。如是五法,是遍行故,与一切识相应。彼等亦随所生,即与彼处所摄相应,非与异界、异地所摄相应。
 
复次,言「余」者,为简别根本识相应故。谓根本识相应触等,是无覆无记性。而染污意相应者,如意亦是有覆无记性。
 
  由此,可知安慧属于第一师解「余」字为四惑等之余者。
 
 
 
【述记‧卷二十八】
 
  次、释无余所相应。
 
  为欲了知,更须发问。
 
  此外人问。
 
  遍行许有,其别境等,何义故无?
 
  一一应答。
 
 
 
【论文】
 
四‧三五八 谓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识任运缘遂合境,无所希望,故无有欲。
 
 
 
【疏翼】
 
  第二释无余心所所以中,第二答。于中分四,第一答无别境中,依次分五,此即第一答无欲心所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初、答别境,次、答善所,次、答随惑,后、答不定。
 
  欲──缘从来未合事故。此恒缘合境,常是[5]我故。若忆过未,而起希望,已合,即念;未合,即欲。五十五说:于所爱事,有欲生故[6]。
 
  若尔,诸佛应无有欲,无未合事故!
 
  今说非佛,言「未遂合」,非说于佛有未合事,故不相违。下诸心所皆准此释。
 
  又欲但观所乐事转,所乐之事,名「未遂合」,故此无欲,文与前[7]文别,与第八识所简[8]乃同。
 
 
 
【论文】
 
四‧三五九 胜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识无始恒缘定事,无所印持,故无胜解。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二答无胜解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胜解──但能印前疑事,不了事生。此恒决定计我非余,非先有疑,及曾未了,今方印可,故无胜解。
 
  此约因位,非佛行相。五十五说于今决定,胜解生故[9]。
 
 
 
【论文】
 
四‧三六○ 念──唯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故无有念。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三答无念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念──能忆昔曾所习事。曾于现在习者已灭,今起追忆,非我已灭,今生追忆,境恒有故。五十五说:于串习事,念方生故[10]。
 
 
 
【论文】
 
四‧三六一 定──唯系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剎那别缘,既不专一,故无有定。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四答无定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定──唯别作意「系心专一境」。由加行心趣求一境,唯缘本质一法,不作别缘前后念解,亦非常解[11]。此识任运,不深趣求专缘一法,剎那别缘,故无「定」也。五十五说:于所观事,其定方生[12]。任运缘者,即无此定。
 
  既尔,如来便应无定,任运缘故。
 
  此难不然。如来识等,深取所缘,非如七八任运粗浅,随业等境。又佛识等,因定类生,设令能缘,其必有定。非七、八识前时有定种类引生,专缘一境,而不定也。又佛专心,此散漫故[13]。
 
 
 
【论文】
 
四‧三六二 慧──即我见。故不别说。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五答无别慧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慧──与我见非二并故。五十五说︰见,世俗有,即[14]慧分故,余别有性[15]。
 
  问︰慧缘观察事,此识言[16]慧俱;定言观察事,此俱应有定!
 
  答︰任运亦推度,此识说慧俱;深专一境[17]有定生,此俱故无定。
 
  问︰二缘观察事,任运慧得生;任运既无定,应不缘观察!
 
  答︰定境加行,必慧缘,定得缘观察;有慧之境定,不定故,此识俱无有定,虽同缘观察,而慧宽定狭,故此无定。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答无别境心所讫。
 
 
 
【论文】
 
四‧三六三 善──是净故。非此识俱。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答无善心所。
 
【述记‧卷二十八】
 
  第二、简善。
 
  其善十一,体非染故,非与此俱;此俱,唯染故。
 
 
 
【论文】
 
四‧三六四 随烦恼生,必依烦恼,前后分位差别建立。此识恒与四烦恼俱,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故此识俱,无随烦恼。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答无随烦恼。
 
 
 
【述记‧卷二十八】
 
  自下第三、何故无随惑。
 
  根本前已说。烦恼分位前后差别,建立随惑。随惑离根本,无别体,故不得并生。或「无惭、无愧、不信、懈怠」,论[18]虽说实[19],然是根本转变分位。如所造触[20],非如长等诸形色等。虽说有体,自不能与根本俱,随根本后起。
 
  又且如瞋,轻微者名瞋,余名忿等,如长等色,即于彼假。故忿等二十,不与根本俱生。
 
  此识恒与四根本俱,前后无始一类,分位无差别,故此俱,无随惑。
 
  此师意说随惑皆离根本无体故。《对法》云︰忿等皆假[21],此识一向非随惑俱。
 
  言余染心说俱义者[22],约第六识及五识说,非谓此识,无分位别故。
 
  三文[23]别者,约别义说。通不善有覆心中,名遍染心,非但是染心,彼皆能起。
 
 
 
【论文】
 
四‧三六五 恶作──追悔先所造业。此识任运恒缘现境,非悔先业,故无恶作。
 
 
 
【疏翼】
 
  第二答中,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于中分三︰一、无恶作俱,二、无睡眠俱,三、无寻伺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不定四中[24],其文可解。
 
 
 
【论文】
 
四‧三六六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有时暂起。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彼非有。
 
 
 
【疏翼】
 
  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中,第二无睡眠俱。
 
 
 
【述记‧卷二十八】
 
  睡眠若起,知依身心沉重、惛昧,此是内缘;「外众缘力」,即是病等,或凉风等。「有时暂起」,如《对法论》第一末说[25],即是间断、非相续义。
 
  「恶作」,虽亦然,而约义别说。
 
  此第七识所藉缘少,「无始一类」,简别不假内缘而起。又言「内执、不假外缘」而起,简别外缘。由此缘故,无睡眠也。
 
 
 
【论文】
 
四‧三六七 寻、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
 
 
 
【疏翼】
 
  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中,第三无寻伺俱。
 
 
 
【述记‧卷二十八】
 
  「寻、伺」二法并「依外门」,缘外境[26]生故。此二多依身语门转故。「寻」则浅推,「伺」则深度;「寻」则粗发言,「伺」则细发语。
 
  此识「唯依内门」,缘内我生故。「一类执我」,无「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故不与彼俱。
 
  故此识俱,唯有九法。
 
  或此师之意︰其随烦恼,不遍根本,特越常伦,且如惛沉等五,染心若无,即非染心。《论》[27]有诚说,遂言说彼六识中遍,遍行说通诸识,七、八应无!
 
  解云︰不然。遍行遍七、八,诸论说七、八;五染遍染心,何处说遍七?
 
  若尔,五染言遍染,六识中皆有;六识起根本,应知五亦无!
 
  汝言遍六染心,遍何位、地,说之为遍?故知后说,于义为胜。只如五遍染心,无此不成染,六染中文[28]无五中惛沉等,何妨《论》[29]言五遍染,七识中无?即是六识中除根本,余一切染,此五皆有,无则不成染。若互有无,如下[30]自解。
 
  若作此释,前[31]解为胜。
 
 
 
【疏翼】
 
  以上第二广分别中,第一解「余」为四惑之余讫。
 
 
 
 
 
 
 
 
--------------------------------------------------------------------------------
 
[1] 「言」字,《义演》同,余本作「有」。
 
[2] 此即二义解中第一解。
 
[3] 《瑜伽》卷三原文为:
 
问︰如是诸心所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一切时、一切耶?答︰五,谓作意等,思为后边。
 
[4] 即卷五初。
 
[5] 「是」字,灵泰《抄》、《秘蕴》作「事」。
 
[6]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欲﹝藏文作「'dun pa」﹞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希乐﹝藏文作「'dod pa」﹞。
 
 又云︰
 
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余﹝未得﹞可爱色等,起希求爱。
 
[7] 本论卷三:
 
谓欲──希望所乐事转。
 
[8] 本论卷三云「此识任运,无所希望」。
 
[9] 《瑜伽》卷五十五云︰
 
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印可﹝藏文作「ves par 'dzin pa」﹞。
 
[10]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谓于彼彼境界,随趣、明记﹝藏文作「mvon par brjod pa」﹞。
 
[11] 道邑《义蕴》云︰
 
执虚空﹝我﹞等,作常解故,亦非定也。
 
[12]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藏文作「ves par sems pa la brten nas」﹞,心一境性。
 
[13] 道邑《义蕴》云︰
 
问︰此中论云「此识任运剎那别缘」,次上即云「此识无始恒缘定事」,次下复云「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文势既不相违,何乃乖角如斯?
 
答︰前、约所缘境定,下、约能缘行相分位不殊。此据能缘、所缘剎那生,新新﹝解各﹞别起,故无有定,不相违也。
 
问︰若以能缘所缘剎那灭,故无定者,即除无分别智,余后得智等,皆应无定!答︰彼即专注深取,此乃任运散缘;生灭虽同,定散别异。
 
[14] 「即」字,《瑜伽》卷五十五原作「是」。
 
[15] 「别有性」,《瑜伽》卷五十五原作「实物有」。
 
[16] 「言」字下,灵泰《抄》、《秘蕴》有「即」字。
 
[17] 「境」字下,灵泰《抄》、《秘蕴》多「有境」二字。
 
[18] 即《瑜伽》卷五十五。
 
[19] 即「是实物有」。
 
[20] 《五蕴论》云︰
 
除四大种,余所造触︰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21] 如《对法》卷一云︰
 
当知忿等是假建立,离瞋等外,无别性故。
 
[22] 《瑜伽》卷五十五云︰
 
当知无惭、无愧,与一切不善相应。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藏文作「'chal ba'i wes rab」﹞,与一切染污心相应。
 
 卷五十八云︰
 
谓无惭、无愧,名通一切不善心起随烦恼。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随烦恼,通一切染污心起。
 
 《对法》卷六云︰
 
无惭、无愧,于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应。若离不顾自他,不善现行,无是处故。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污性成,无是处故。
 
[23] 即《瑜伽》卷五十五、五十八,《对法》卷六。
 
 《杂集论述记》卷八「二十门分别随烦恼,第五自类俱起门」中有
 
 云︰
 
五十五说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六遍染者,依别义说,非实能遍。谓依二十随烦恼中解通粗细、无记不善、通障定慧、相显,故说。遍通三义,名遍染心。五十八说邪欲、﹝邪﹞胜解及此大八,十遍染者,依二十二随烦恼中,解通粗细、无记不善。遍通二义,名遍染心。此论第七﹝应作「六」﹞说: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五种遍染心者,解通粗细,违唯善法,纯随烦恼、无记不善。通四义故,名遍染心。皆非实遍,忘念等三别境分者,不遍染心,痴分等者,遍染心起,故知大八,名十九俱。
 
[24] 此谓第一科「无恶作俱」。
 
[25] 如《对法》卷一末云︰
 
睡因缘者,谓羸瘦﹝藏文作「bam chuv」﹞、疲倦、身分沉重、思惟﹝藏文作「yi la byed pa」﹞暗相、舍诸所作,曾数此时串习睡眠,或他咒术神力﹝藏文作「gźan dag gi svags」﹞所引﹝《杂集论述记》卷八分作二缘﹞,或因动扇凉风吹﹝藏文作「lus mbe ba」﹞等。
 
[26] 非缘生行以外离识境为外。
 
[27] 谓《对法》。
 
[28] 此见《瑜伽》卷五十五。
 
[29] 即《对法》。
 
[30] 见本卷末。
 
[31] 即无随惑家。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三、广分别十八相应心所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一、合解自性行相门
 摄大乘论 第9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五、释赖耶异名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八、破假必依真难
 摄大乘论 第135讲
 摄大乘论 第48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
 摄大乘论 第118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说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八、略标第八识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P 992经:本经叙述二种福田。这[栏目:界定法师]
 见麂护子,不复捕猎[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关注人类生命健康 弘扬佛教养生智慧[栏目:佛教与养生]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