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一、辨染意何受相应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3
【论文】
 
五‧一 此染污意,何受相应?
 
 
 
【疏翼】
 
  十门分别第二能变,第五段合解第六显染俱、第七触等相应二门中,第二答文分二,第一解因相应中,已解第二释余俱讫,今第三解受俱。
 
 
 
【述记‧卷二十九】
 
  解此因位心所俱中,文别有三︰上第一、解染俱,第二、显余俱,此下第三、解五受俱。
 
  颂中,以同初能变故[1],所以不说[2],今说有异[3],是故说之[4]。
 
  于中有二︰初、问,后、答。此初问也。
 
 
 
【论文】
 
五‧二 有义:此俱唯有喜受,恒内执我,生喜爱故。
 
 
 
【疏翼】
 
  第三解五受俱中,第二答。于中假设三师说,此第一师说。
 
 
 
 
 
【述记‧卷二十九】
 
  此下诸说,未必别师,假[5]设异计,后[6]申正义。
 
  我既欣行,故唯喜俱。
 
 
 
【论文】
五‧三 有义:不然,应许喜受,乃至有顶,违圣言故。
 
 
 
【疏翼】
  第二答中、假设第二师说。于中有二︰一、遮前,二、明宗。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应许喜受通于三界、九地系故。
 
  此、破前师,以此识一类而转,故此应通。
 
  「违圣言故」者,违《瑜伽》第十一[7]说:初定出忧,第二定出苦,第三定出喜,第四定出乐,于无相中出舍根,乃至广说[8]。若许喜、乐通至有顶,应许忧、苦通三界有!
 
【论文】
五‧四 应说此意四受相应。谓生恶趣,忧受相应,缘不善业所引果故;生人、欲天、初二静虑,喜受相应,缘有喜地善业果故;第三静虑,乐受相应,缘有乐地善业果故;第四静虑乃至有顶,舍受相应,缘唯舍地善业果故。
 
 
 
【疏翼】
  假设第二师说中,第二明宗。
 
 
 
【述记‧卷二十九】
 
  许此意与「四受相应」,唯除苦根,唯五识故,余文可解。
 
  此师意说第七所缘阿赖耶识是引业果,随在彼善恶地,此第七识即与彼地能引果业之增上受类相应,缘彼业果为境界故[9]。又地所有增上之受,此地之业,随是何受,缘彼地业果故,见随彼增上[10],与彼受俱。欲界虽有舍受之果,此识应与舍受相应,而业劣故,此不说俱。如苦、乐受唯在五识,非引业俱,故今不说。初、二定乐,怡悦五根,义别说故,亦不说之,准可知也[11]。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假设第二师说讫。
 
【论文】
五‧五 有义:彼说亦不应理。此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
 
 
 
【疏翼】
  第二答中,假设第三师顺颂正说。于中有二︰一、破第二师,二、颂不别说。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第三师言︰第二师说,亦不应理。
 
  此无始来,一、由「任运」故「恒」,二、由「一类」故无变[12],故唯舍受。非是舍受可名「变异」,有易脱故。六十三证俱生舍受第八识俱,非可起余忧喜等受,亦证此义[13]。
 
  然乐、忧等,皆思惟引发,此识任运,如何不起舍?
 
 
 
【论文】
五‧六 又,此末那与前藏识,义有异者,皆别说之;若四受俱,亦应别说。既不别说,定与彼同,故此相应,唯有舍受。
 
 
 
【疏翼】
  假设第三师顺颂正说中,第二颂不别说。
 
 
 
【述记‧卷二十九】
 
  谓此本颂说「此末那与前第八识有异者,皆别说之」。此若与彼四受相应,颂应别说,如依、缘[14]等。既本颂中略不别说此与受俱,故知同彼,唯有舍受。
 
  问︰「异熟,一切种」等,既有不同,何故此识而不别说?
 
  答︰彼是第八自相别义,此中亦解识之自性。又言染污[15],显即异彼,故不别说。
 
  「触等」五同,何故今说?
 
  何不须说?多少异故,谓加爱等。「恒转如流」,何故不说?此三位舍[16],即显非恒如流转故。又如《枢要》解[17]。又此若与四受相应,则金刚心非顿断过。由前位中,少分断故[18]。
 
  问︰若尔,如欲界不伏之修惑,与此何别?
 
  答︰彼,前前地已永离故;此,合于后方永离故[19]。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解因位相应讫。
 
 
 
 
 
 
 
 
--------------------------------------------------------------------------------
 
[1] 即「相应唯舍受」。
 
[2] 唯说「及余触等俱」。
 
[3] 即假设三师异说而说有异。
 
[4] 即于长行中说之。
 
[5] 「假」字,合泰《抄》牒释,《续藏》、金陵本、《义演》均作「预」。
 
[6] 即第三师。
 
[7] 「一」字,《述记》作「二」,今改。
 
[8] 《瑜伽》卷十一原文作:
 
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定出苦,第三定出喜,第四定出乐,于无相中出舍根。
 
 又云︰
 
又无相者,经中说为「无相心定」。于此定中舍根永灭,但害随眠,彼品粗重,无余断故,非灭现缠。住无相定,必有受故,于此定中,容有三受︰谓喜、乐、舍,非彼诸受得有随眠,烦恼断故,说以为断。彼品粗重,说名随眠。又此舍根乃至何处当知?始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
 
[9] 道邑《义蕴》云︰
 
如三恶果,不善业招,故唯忧受。又名「增上」,设余受俱,不名「增上」,因胜、果劣,非相顺故。第四静虑,舍受相顺故。
 
 灵泰《抄》云︰
 
义如人生得初、二根本定,其不动业则有喜受相应。此喜受俱时不动业,则感得第八识生初、二静虑,即第八识是顺喜受业﹝所感﹞。其第七识缘顺喜受不动业所感第八识时,其第七识亦喜受相应。其第三、第四静虑,乐受、舍受所引,亦名顺乐受业果、顺舍受业果。然此师解上二界,极好。
 
[10] 此即见分随彼受增上。
 
[11] 灵泰《抄》云︰
 
此中第二解,其第七识,随地受。
 
[12] 即「无转易」。
 
[13] 《瑜伽》卷六十三云︰
 
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异熟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所余三受当知思惟﹝藏文无「思惟」,下句亦无「作意」,只有「引发」(藏文为「bsgrubs pa」)言﹞之所引发,非是俱生﹝藏文作「非是引发及俱生」﹞,时时作意﹝藏文作「或时生起」﹞,引发现前﹝藏文作「于引发现前时」,乃明「异熟生」﹞。彼俱生受,极细微故,难可分别。
 
 藏文则为:
 
所余三受,当知非所引发及俱生,或时生起故。于引发现前时,此俱生者,极微细故,难可辨别。
 
[14] 如《唯识三十颂》说:
 
依彼转,缘彼。
 
[15] 即「有覆无记性」。
 
[16] 「三位舍」,即「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17] 《枢要》卷下云︰
 
末那受俱门,此与初复有同不同,颂说、不说。《疏》指如《枢要》者,如十卷中解。
 
 本论卷十中有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18] 灵泰《抄》云︰
 
初静虑出忧,二静虑出苦,三、四静虑出喜乐等,皆少分断,第七识即于修道中,已断第七识少分,如何言全分顿断?即是已渐断失。
 
[19] 道邑《义蕴》云︰
 
前师难云︰如欲界第六识中俱生我见相应之惑,见道以前亦不断伏,许四受俱,今第七识与彼何别,而无四受?答︰有异。六俱修惑,地地渐断,如不还等先断欲故。其第七识九地合一时断,不同彼。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二、结显末那因果位相应心所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三、广分别十八相应心所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三、广分别十八相应心所
 摄大乘论 第140讲
 摄大乘论 第7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九、略辨识相彰能变体
 摄大乘论 第103讲
 摄大乘论 第7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八、略标第八识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九、广十胜行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五、别破小乘──正量部
 摄大乘论 第109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当代邪淫现世实报 观者当猛醒[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四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栏目:慈法法师]
 故道白云 16.耶输陀罗有睡着吗?[栏目:故道白云]
 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六)[栏目:宽运法师]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一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栏目:看开]
 证悟[栏目:水野弘元]
 贪心炽盛[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自性做主 万法自备[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