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2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三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二个小段第十首偈看起: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这也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也会遇到,大河、小溪处处都能看到,溪水流入河流,河流流入大海。中国的地理位置,西北都是高山,东南是沿着海岸,所以水都向东流,都是流入大海。我们见到河流,也引发菩萨的弘愿,我们说「引发」,实在讲这个言词都不是很妥当,但是找不到更适当的辞汇来说。所以我们要懂得意思,他是自自然然,既没有分别执着,也没有起心动念。
 
  由此可知,菩萨的弘愿是自发的,只要轻轻一接触他就能发起。你要问他的因,那可以说因是在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阶段,初学佛发心、发愿。四弘誓愿在我们现在很生疏,也会念,天天念,为什么说生疏?常常忘记,所以就很生疏。不像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你不想它,它也会生起来,真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贪瞋痴慢。所以贪瞋痴慢很熟,佛法很生疏,就是在一切境界当中提不起来,这就是生疏。那功夫,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熟处转成生处,生处转成熟处。也就是说像我们念佛,把贪瞋痴转变成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要像我们现在对贪瞋痴一样的熟悉,熟透了就起作用。
 
  贪瞋痴熟透了就是三途,果报是在饿鬼、地狱、畜生;阿弥陀佛要是熟透,果报在极乐世界,这个要知道,所以要能转得过来。转,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转得过来,这东西要功夫。为什么要功夫?习气。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生死流转,所以妄想分别执着就熟透了。这三样东西全是障道,不但障道,把我们的悟门都障碍住。为什么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不开悟?这是没转过来。要怎么转过来?那真是祖师大德教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八个字可重要。
 
  早年我在新加坡教学生,常常提这八个字。有一次茗山老和尚到新加坡访问,我们遇到,他看到这八个字频频在点头,一直都在赞叹「这个才正确」。真正有成就,这一生当中快速成就,有把握成就,就是一门,一部经,一个法门,不能学两部经。从前我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学经教只准学一门,两门他不教。初学的时候不懂,总认为我们程度太浅,一部一部慢慢的学。到以后契入之后才知道这里头的奥妙,才真正明白佛为什么开这么多法门,是为了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所谓是「就路还家」,不找麻烦。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在理论上讲是无量法门。
 
  你要当个导师,大导师是如来,是佛,导师大概也都是菩萨、祖师大德,你也要像佛一样普度众生;普度众生,那就得门门都通才行。你所接触的众生根性不一样,你只通一门,你就只能够接引一类的众生,也不错,那也非常难得。自古以来,祖师大德给我们表演的确实很多,一生就是一部经,一个法门,绝不改变。他就是大彻大悟,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他还是弘扬这一部经。为什么?给后人做模范,做好样子!不要让人家看到,「你看他不是会讲很多经,他不是学很多经吗?我们也应该跟他学」,那错了!他讲很多经是没错,他不是学很多经,他只学一部经;一部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你要是一生当中想学个几十部经,到最后是一样都不通。
 
  我们今天看到这首偈子,『若见大河』,大河,像中国的长江、黄河,这叫大河。诸位想想,黄河、长江有多少支流?支流里面还有支流,乃至于山上这些小溪,你看那小溪水流到什么地方?流到哪里去?流到小河,小河流到大河,大河流到大江,大江流入大海,它就沿一条路子走。如果它不沿这条路子,这个小溪的水又想往东、又想往西,又想往南,它能不能达到海?达不到。总是沿一个方向,总是沿一条路,决定归到大海。这些道理我们要清楚,要明了。
 
  别人学那个法门,我们赞叹,礼敬,就像《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的示范。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不一样。善财童子去参访,你看看礼敬、赞叹。在参访是什么法门都明白,他自己修什么法门?在五十三参里面有没有看出来?我是在早年第一次讲《华严》,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善财学什么法门?《华严经》细细去读诵,这明白了,他修的是净土法门。怎么知道他修净土法门?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普贤都在「入法界品」末后,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带头,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入室的弟子,你就想到文殊菩萨传的是什么法门?当然是净土法门。
 
  再仔细一看他参访,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梵文的原文是一样的,这是翻译的法师不一样,德云跟吉祥云意思相同。德云比丘教他什么?念佛法门,这个意思要懂。第一个老师代表什么?先入为主,代表这个。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就完全明了,善财童子是修净土的。然后你再看五十三参最后一参,第五十三。开头德云比丘传的念佛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自始至终他自己修学有没有改变?没有!真的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当中五十一次的参访,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面面都接触到,什么法门都接触到,什么法门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他修不修?没修。怎么知道没修?「恋德礼辞」,这个意思很深。恋德是感恩,感什么恩?他这个法门通达了,明白了,一丝毫不迷惑。礼辞,礼是礼拜,辞是不修这个法门,还是修念佛法门,表这个意思。我是看出这个里面的门道,这才死心塌地皈依了净土。
 
  所以,我是什么人把我带到净土法门?不是老师。老师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我,我不反对这个法门,但是我没有兴趣修这个法门。兴趣在教,而且是广学多闻,这个路子就错了。但是老师给我纠正,我还算是个听话的学生,不违背老师的指导,一门深入。我是从《楞严》、从《华严》里面看到净土的殊胜。在《楞严经》里面看到「二十五圆通章」,发现「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是不思议的法门。这个不太容易,因为很多讲《楞严经》的都没有把这个意思讲明白,没讲得清楚。
 
  「二十五圆通章」,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文殊菩萨所拣选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有没有当选?有。明着是选观世音菩萨,暗中是选大势至菩萨,怎么知道?排列顺序不一样。如果是按照一般顺序来排列,这二十五个人,观世音菩萨要摆在第二位,这正常的次序。它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二十五是这样排法的。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六根里头,眼根、耳根,不是排在第二吗?他没有排在第二,把他放在最后,那就叫特别法门。
 
  大势至菩萨是在七大里面,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是见大,应该排在识的前面,识大是弥勒菩萨代表的,弥勒菩萨研究唯识的。可是他排列位次两个调换了,大势至菩萨排在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排在第二十五,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但是观世音菩萨从第二调到最后太明显了,大势至菩萨是第二十三跟二十四两个交换,不太明显,不容易看出来,你不仔细的话就没有法子发现这里头有个秘密。我《楞严》好象讲了七遍最后才发现,前面讲也是含糊笼统,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情,以后注意到,两个特别法门。两个特别法门怎么讲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所度化的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一个都不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那个对象只限于娑婆世界,不是遍法界虚空界,只是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耳根最利。观世音、大势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两位得力助手。他带你到哪里?当然带你到极乐世界。
 
  我是从这些地方看清楚,看出苗头,才死心塌地皈依净土,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大经接引的!老师当年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我,劝我,我也很欢喜,没有完全接受。老师看出来了,知道,我也很感谢他。到最后毕竟是《华严》、《楞严》把我带到净宗里面来的。这也是各人根性不相同,缘分不相同,但是我还是有缘分,能够接触这两部大经。《楞严》是我在李老师会下主修的一部大经,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达,不但佛门里面一切经都通达,这个世间所有一切宗教的经典你也会通达。为什么?根本是一个。
 
  什么是根本?《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遍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一个根源。所以你只要一门深入,要入到什么程度?要入到明心见性,就全通了。就好象山上小溪,只要顺着走,不要自己有意思,顺着河流去走,走到小河,小河走到大河,大河走到大江,就入大海。这个才叫『得预法流,入佛智海』。只要你见性,你就跟诸佛如来一样,诸佛如来是海水;没有见性,没有流到大海里头,你是江水、河水、溪水。只要是水,都有佛性,为什么?都有机会流入大海。所以它取这个意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顺着佛性,不要违逆佛性,成佛就不难。
 
  曾经有人问过我,他说:法师,有人讲菩萨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时间太长了,我们行吗?这问题问得好,实在讲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如果你念过《华严经》,你对于三大阿僧祇劫就更明白。三大阿僧祇劫是对谁说的?对法身菩萨说的。圆教初住要证到究竟果位,有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佛说这四十二个阶级,需要多长时间?三大阿僧祇劫,在这个之前,换句话说,你在十法界里面修行的时间都没算进去;那要算进去,真的是无量阿僧祇劫。
 
  你这样一听就吓坏了,无量阿僧祇劫,我们怎么能成就?如果你能够深入经藏,佛讲的话不是假话,但是佛的话,有的时候有方便说,有的时候有真实说。方便说是随顺众生的常识,包括现代的科学,众生相信。佛法超越了科学,《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念劫圆融」,这个话怎么讲?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一念展开来就是无量劫,无量劫跟一念不二,就跟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的比喻完全相同,这都是事实。
 
  近代的科学,这是最近几年,应该今年算是五、六年前,很近。美国太空总署发表一个报告,最新的发现,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它等于零。时间等于零,时间就没有了;空间等于零,空间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给诸位说,距离没有,远近没有了;时间等于零,先后没有了。科学家近代才发现,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条件,佛法在三千年前,佛就讲了,「念劫圆融」。
 
  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转迷为悟。所以一开悟,凡夫就成佛;一迷惑,你就变成凡夫。佛说这个话是形容,真正的意思是形容,觉悟难!难在哪里?难在你自己的习气太重,业障习气太重。好象我们在这里听经,或者念佛,功夫得力的时候好象自己觉悟了,可是几分钟之后又迷惑了。我相信这种境界,许多同学自己都有亲身的经历,觉悟的时间很短,迷惑的时间很长。这种现象对修行人来讲,好事!你看你没有接触佛法,像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学佛之前,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从来没有一念觉悟,没有过。学佛之后,读经、念佛,或者静坐,或者听经,剎那好象一下觉悟了,那个觉悟就像闪电一样,闪了一道光,好事!为什么?你开始有这个现象,希望以后这个现象次数愈来愈多。
 
  如果这个觉悟保持不失去的话,你就证果了。所以我们今天讲功夫,就是这种悟是次数愈多愈好,时间愈长愈好。通常我们初学的时候,一念觉,时间是一剎那,非常短。从这一剎那,慢慢到一分钟、二分钟;一分钟、二分钟那就不错了,慢慢的次数多,慢慢的时间加长。这是每个学人都必须要经历的道路,所以这是好事情。为什么有的人觉悟得快?有的人觉悟很慢?这里头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宿世善根。那个人过去生中修的时间久,生生世世都修;这个人过去生中修得少,这是讲宿世的善根不一样。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放下的功夫不一样。能够什么都放得下的,容易,他障碍少;什么都执着,什么都分别,什么都那么认真计较,他要觉悟可就难了,为什么?障碍了悟门。
 
  所以我们真正要求觉悟,不能不放下。章嘉大师教我的「放下、看破」,看破是智慧,从哪里下手?从放下下手,你不放下,你的智慧不会现前。要放下,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前生活样样都计较,都讲求。我过去性格也是如此,学佛大概总是学了五、六年之后,才对于生活不再讲求,什么都好。无论是自己亲手下厨房,不再讲求这些东西,一切都是随手拈来。到晚年我自己不用下厨房,无论什么人做,无论做什么菜饭,我统统都能接受,决定没有丝毫挑剔。心慢慢平了,障碍就没有了。所以衣食住行,你要是不放下,障碍悟门,也障碍你往生。甚至于连讲经说法,弘法利生都要放下,它也是障碍。
 
  为什么现在还在此地讲?缘,随缘。有缘就来,没有缘绝不去攀缘,决定不是我要到你那儿,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到这儿来,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我到这边来看看,过去常到香港来,这边朋友很多。回归的时候来看热闹,我们这边有几位同修,老同修了,看到之后希望我再回来讲经。他们很诚恳,我就答应了,随缘!这三位老同修都在我们道场,你们常常都看到他们,何彩娟、何丽湘、张美凤,她们三个人。没有人来找我,我不会主动去找人。
 
  总算跟这个地区有缘分,确实到香港来,法缘就很殊胜。第一次来是一九七七年,那个时候圣怀法师他在台湾的时候跟我认识,邀请我过来,还有一位谢道莲居士,两个人。我来到香港头一天晚上,畅怀法师接待我,告诉我这边佛教里面一些状况。跟我说,香港人听经的风气不太有兴趣,他说很多有名的高僧大德,到香港来讲经弘法,听众也不多。头一天人很多,最后圆满那天人很多,就是两天大家来捧场的,当中稀稀落落。所以他告诉我,「净空法师,你不出名,没有人知道你,你心里要有个底子,可能讲经的时候,因为我们约的期间是四个月,这么长,可能会有几天,一个人都没有」。我就跟他说,不要紧,没有关系,我们有桌椅板凳,没有人听,我对桌椅板凳讲!他说,那行,你有这种心态,那就没有问题。
 
  所以我说我不在乎听众多少,一个、二个我也很起劲,没有人,我对桌椅板凳讲得也很起劲。再没有想到开讲那天,人确实是都坐满了。他那个道场很小,没有我们这个地方大,大概一百五十人就挤满了。四个月下来,天天都是这样的。畅怀法师说,没想到,你的法缘这么殊胜。在这边还是有缘。
 
  所以佛法讲一切是因缘生,我们要跟众生结善缘,决定不可以结恶缘。佛菩萨、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过去生生世世,遇到佛法的机会少,没有遇到佛法的机会多,六道众生大致状况都差不多。没有遇到佛法,完全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所以烦恼习气才这么重。现在自己知道,没有学佛的时候没有觉照的功夫,现在有一点觉照的功夫,知道自己烦恼习气重。发作之后都后悔,可是境界现前自己做不了主,不知不觉又发作,不晓得要多少次才能回得了头来。我自己有经验,我是过来人,我学佛五十五年,我知道这个境界转过来是相当不容易,相当长的时间。
 
  我能转得过来靠什么?我有个秘诀,我知道习气非常难转,我用什么方法?我用讲经。你看早些年,差不多前面二、三十年,我常讲,你们以前听到我讲经,那个时候没有录相,有录音带,我都常讲,我不会讲,我要在讲台上练习。所以有些人批评我,说我喜好讲经。我说我不是喜好,我用讲经来治疗我的烦恼习气。因为讲经,逼着你天天要准备,你天天要读经,你的精神能够贯注在经典上。我用这个方法来改我的烦恼习气,很有效。
 
  我说我是对治自己,哪天我要真的会讲,烦恼习气没有了,我就不讲了。不要以为我喜欢,我好讲,不是的。每个人的烦恼习气不一样,你总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治疗,我用这个方法来治病,知道的人有,不多。每个人治疗毛病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人用参禅、有的人用念佛、有的人用持咒。我都试过,不得力,经教很得力。当然这个与读书的习气决定有关系,喜欢读书,读书的时候专注,不会分心,所以读书也是禅定。这个我也讲过很多,我们诵经、学教,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你要懂方法,你不懂方法的时候,你还用妄想分别执着就错了,这效果就收不到。
 
  所以读经、研教都不要用分别,也不要用执着,心平气和。不懂的地方不要去研究,研究肯定错误。怎么办?不懂就算了,念过去,遍数多了,功力深了,自然就懂。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话说得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到清净心现前,智慧就生起来,智慧怎么生的?不懂的地方看懂了。了解不够深度,现在了解有深度,这个都是智慧现前的现象。专学这部经,翻翻其他的经典都能看得懂,意思都能够明了,贯通到别的经上去。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不骗人,他们真正的爱护后人,哪有骗人的道理?句句都是实话,最重要的,你要信得过。你要是不相信就没有办法,那你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
 
  菩萨见河流,能愿众生「得预法流」,念念不忘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我们今天塑佛像,造佛塔,对众生有没有好处?不能说没有,只有一种好处。让他看到,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跟佛法结个善缘,这个目的达到了;要他在这一生当中觉悟、修行、开悟、证果,这就办不到,建个塔办不到,造尊佛像也办不到。那要怎么办?要读经、要研教,这个利益就大。
 
  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是用一尊佛像教化众生,你要知道。怎么教?上课、教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诸位都知道。天天跟大家上课,从来没有休息过。上课,怎么从来没有休息过?凡是遇到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世尊遇到,一定跟他谈话。谈话就是讲经,谈话就是帮助他觉悟,就是帮助他处理疑难杂症。你说这是不是讲经?哪有中断过?不是说在讲堂上聚集大众上课,这叫讲经;对一个人也是讲经,对两个人也是讲经。
 
  释迦牟尼佛跟人往来,只要开口,没有一个字是废话。佛教我们没有戏论,他自己怎么会有戏论?戏论就是没有意义,开玩笑的话,佛一生都没有。接触大众应机施教,他是什么样根性,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言语,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个本事,阿罗汉以上才有,有神通,阿罗汉能知道人过去五百世,他有这种能力,宿命通,所以说法就很契机。菩萨能力就更大。我们这些凡夫不行,没有能力观机,不知道你过去生干什么的、学什么的,他不知道。所以观机的能力不如佛菩萨,说法的效果当然也就比不上阿罗汉,不要说佛菩萨,比不上。这个一定要懂,可是自己要认真努力,自己好好的学,随时随地将自己所学的帮助别人,我们得入法流,也帮助大家入法流。
 
  今天入佛智海只有一条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那就肯定入佛智海。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第十一首偈: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陂泽』,清凉大师有个注解,「陂泽者,畜水曰陂,不集诸流,故愿一味」。陂泽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蓄水池,这个水池的水是静止的,它不是流动的。下面一首讲「池沼」,池沼跟陂泽几乎是相同的。不一样的,一个水是流动的,我们讲活水;一个水不流动,叫死水,它不流动的,像蓄水池一类的。这也是常常见到,因为在农村里面像这样的蓄水的池塘也很多,主要是用来做灌溉用的,或者是养鱼、养鸭,都会做个蓄水池。看这个地方的状况,池子的大小不一样,有的池很大。遇到这种情形,菩萨自然生起的愿是『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疾」是快速。
 
  佛法确确实实虽然讲的是无量法门,但是到最后真的是一味。这一味到底是什么?《般若经》上说得最好,「诸法实相」。像《心经》,学佛的同学早晚课诵里面都念《心经》,三时系念法事里面也都念《心经》。《心经》告诉我们的,就是一味之法,一味就是不二,二就不是一味,一味称之为法味;得一味之法,你一定享受到法喜充满。要知道宇宙之间本来就是一味,为什么会变成五味?五味调和就变成无量味,从一法变成十法,十法变成无量法。这是为什么?《华严》上说得很好,「唯心所现」是一味,「唯识所变」就变成无量无边,识变的!无量无边,这就是从一味流出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一味流出去的。我们今天学佛,求的是什么?求的是还原,我们要从十法界回归到一法界,那就圆满的成就了。
 
  为什么会有变?变得那么复杂?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非常复杂,我节录了汤恩比博士的几句话,我看到深深有感。这几句话我念给大家听,他说「今天世界纷乱得令人难以忍受,风气愈来愈使群众糊涂,而陷于不负责任,或享乐主义的底坑;这除了教育群众,提高群众伦理道德水平外,没有别的办法」。这个话讲得很好!现在众生比不上古人,我说什么比不上?精神的生活。物质生活现在虽然很丰富,但是就像汤恩比所说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方便,现在的物质文明,但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你要明了之后,你才晓得得不偿失。
 
  我在童年,甚至于说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我童年住在农村。我们这个村庄看到远远四周围的村庄都认识,那是哪一家,那边是哪一家。村庄距离都不远,大概都是一、二里路,两里就是现在的一公里,我们小孩常常跑出去玩,找玩伴。住在农村里头跟大自然为伍,找几个小朋友,都是别的村庄,一起邀约去爬山。都认识,都非常亲切,都像一家人一样,那个人情味多浓厚,那才叫人的生活。以后虽然住在都市,人比较密切,但是街坊邻居都认识,见面哪有不打招呼的道理?年节互相拜年,一般应酬大家都一起来,热热闹闹。你看看现在的发展,像我们香港这个地区,我们住在同一层楼,这一层楼里头有四家,真的叫老死不相往来。不知道我隔壁姓什么,彼此见面不打招呼,现代社会。你就想到我们在精神生活上、伦理道德上,完全灭绝了,这是今天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要深深去反省。
 
  整个宇宙原本是一体的,谁证明?佛证明,菩萨证明,法身菩萨证得了。在《华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我们为什么迷失?迷失的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法相宗的经论里头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就是心动,心怎么动?我们现在所讲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明,就迷了,迷失了自性。佛与法身菩萨他们高明在哪里?高明在六根接触境界永远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叫佛!永远没有起心动念,这是原原本本的法性,法性本来如是,一切众生统统都有。你能够证得,在一般讲你就成佛了,这才得一味。
 
  才动一念,一味就失掉了,你就起了变化,变成什么?变成菩萨。还算不错,因为你才动,波还不大,但是已经不是原本的,原本的根本就没有波,没有波动。起心动念就有波动,那是什么境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诸位要知道,他不是一真法界,十法界里头的佛法界,他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起心动念之后,起了分别,分别非常微弱,菩萨法界;分别再严重一些,比菩萨再严重一些,缘觉法界;再严重的是声闻法界;如果这里头再起一念执着,就到六道,天法界、人法界,一直到地狱。六道里头执着,愈往下去执着愈重,愈往上面去执着就愈轻。佛讲得好,讲得简单,讲得明白。
 
  我们修什么?我们现在想回归,还回归到一真法界去,没有别的,执着不能要!执着不是事,分别、执着不是事,事不要紧,《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问题在哪里?就是执着的念头,这个可不能有。如果你把执着去掉,你的烦恼去了一大半,见思烦恼全都断掉了,你自然就不在六道;我们一般讲的了生死出三界,最低限度你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决定没有执着,菩萨当然更没有,但是怎么样?有分别。阿罗汉有分别,辟支佛有分别,菩萨也有分别,比阿罗汉轻。到分别断掉,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还起心动念;什么时候起心动念也放下,他就超越十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我们《往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那是一味。
 
  现在我相信,每个学佛的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够赶快证得。我跟诸位同学讲很多次,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见章嘉大师就问这个问题。我说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就能够悟入?跟这个意思一样,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我这个问题。老师教给我,看破、放下,你就能悟入。看破、放下从哪里学?要从放下起。因为你不放下,你就没有办法看破,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你放得愈多,你理解得就愈多愈广愈深。这就说明,执着分别妄想障碍了我们的悟门,你不开悟。为什么天天听经,听了几十年经,一点悟处都没有?自己也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悟性,总怪自己业障很重。那是没错,是业障很重,实在讲是你不懂得放下,怎么样忏悔也开不了悟。为什么?放不下!一定要执着!这个东西真的叫要命。什么时候你真正觉悟了,明白了,放下。
 
  放下,从哪里放起?一定要懂得,你在一切法里头,对哪一个法执着最重、最放不下的,你先把它放下,然后其他的就容易了。譬如你钱财看得很重,你就从这里下手;名利看得很重,你就从名利下手;荣誉看得很重,叫面子,这个放不下不行,从这里下手。你要自己想,每个人不一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见过,有人财看得很轻,但是名看得很重,我们谚语说喜欢戴高帽子,喜欢人恭维他。哪个人要说他一句不好,他很受不了,他几天心里头不舒服。这是什么?面子放不下。哪个毛病最重,先从那个地方下手,会很有效!我这个方法是章嘉大师教我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没有财富,可是最喜欢的就是书本。我对书本很爱惜,喜欢读书,最爱的。别人向我借书,我不会借给他,很吝啬。为什么?借去之后,他还给我,一定不是原来的样子。他把我的书弄脏,那我就很不满意;他在我这个书上有写字、有圈点的时候,我就受不了,所以我的书不借给别人。这是毛病!章嘉大师说,你就从这里放。好!先放,怎么放?我看过的书,看过很多遍了,无所谓,可以借给人家,新的书不可以。做了几年之后慢慢有进步,我的新书我自己还没看,别人要我也可以借给他,这有进步了。甚至于别人要的时候,我也可以割爱送给他,慢慢就养成这个习惯。到终极的目标,就是要把执着的念头放下,把分别的念头放下,起心动念很难我们不说,我们只说这两样。这两样也不容易,可是你要真干。
 
  你真正去干,你会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是什么?佛法里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六根接触外面一切境界,像《坛经》里面所说的,只生智慧,不生烦恼。你遇到问题,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凡是不能解决,就是你生烦恼,不生智慧,你就把问题愈搞愈复杂。如果生智慧,不生烦恼,再繁杂的问题到你面前简简单单,你就能把它处理好。这才是真正得佛法的受用,尤其此地跟我们讲到,这就是入佛的境界。那你就要真正懂得,古代教学所重视的师承,一个老师,一个法门,一部经典。古人的学习有期限的,期限一般定的是五年,五年之后你有了悟处,这是真的,五年一心不乱。
 
  念佛也好、读经也好、研教也好,总而言之,都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并进。你依照佛祖定的这些规矩依教奉行,就是持戒,一心专注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智慧,所以说五年开智慧的人很多。这个开智慧不是大彻大悟,不是明心见性,我们讲积小悟成大悟。确实你一年比一年聪明,一年比一年有智慧,这是我们自己修行经过的事实真相。当然这个里面是必然的,没有一个例外的,重重的障碍,不是一帆风顺。重重障碍,你有戒定慧三学就很容易突破;你要没有戒定慧,很容易被障碍住。障碍怎么样?退心,那你就真的失败了,你退转了,或者是误入歧途。误入歧途,这是不听老师的教诲,跟一个老师,我再换一个老师,或者同时跟几个老师,这个事情麻烦,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师承是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带你,带到你真正开悟。
 
  开悟的样子是什么?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你一接触,你就能够辨别得清清楚楚,有这种能力,老师就放手了。放手是什么?一定叫你去参学,参学是你什么都可以接触。像经典,什么都可以看,你有这个能力,你多看对你有利益,成就你的后得智,你不会学坏,这个社会上什么样的人你都可以接触。这就是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有这个能力,老师不会再干涉你。没有这个能力,老师管得很严,就是任何人讲经说法不可以听,任何书籍文章没有经过老师同意不能看,管得好严,怕你误入歧途。这是老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护,真正的照顾。一定要培养你有这个基本的能力,然后再放你出去,成就你圆满的后得智,所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参学,就是广学多闻,第二步的事情。
 
  头一步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无知」,所以根本智就是无知,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根本智就是法性。它在不起作用、在静的状况之下,称为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到这个程度了。什么叫起作用?有人向他请教的时候,无论什么问题提出来,他都会给你解答得圆圆满满,绝对没有通过思惟,「我想想这个问题怎么答复你」,没有。无论这个问题他曾经学过还是没有学过,全都能够很妥善的给你解答,很圆满的给你解答,这是智慧开了的样子!所以善学,就是真正会学的人,尊师重道,加上自己好学,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学习非常辛苦,这个苦要熬得过去。真正熬过去之后,那个里头就有乐趣,真的是《论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正得法喜,真正得快乐,这个快乐没法子说的,无法形容,自己得到才知道。像古人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不上来,内心里面的喜悦,法喜充满。这个喜悦对我们身体来讲,我们今天讲生理,是最殊胜的养分,它能让你精神饱满,无有疲厌;不知道疲倦,不知道厌倦,这是你真正契入了。
 
  读书、学习、学道,废寝忘餐,吃饭忘掉了,睡觉也忘掉了,精神饱满,一天睡眠的时间很少,二、三个小时足够了。当中有疲倦的时候,就在书桌上打个盹就行,稍稍休息他精神又来了,就振作起来。如果你叫他放下学习,放下书本,去干别的,给诸位说,很容易疲倦。为什么?没兴趣,这是这个世间这些东西里面没有乐趣,这就是古大德常讲的,世味(这个世间的味道)没有法味浓。法味现在你没有尝到,你要尝到以后欲罢不能。世间什么最乐?这个最乐,没有比这个更乐的。这桩事情人人本有、人人有分,你现在现前有障碍,你这个障碍不能突破,法味你尝不到,障碍突破的时候你就尝到。这个要有毅力,要有恒心,要有一定的方向目标,一生不能改变。
 
  要想向上提升,头一个条件要做到无我。《金刚经》上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人做到?阿罗汉做到了,从须陀洹一直到阿罗汉,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须陀洹是初果,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头一个是破我执。我执还有没有?有,破得很浅,不再执着身是我。我们现在是严重执着身是我,这个很苦恼,所有一切烦恼的根,你是一丝毫都没有打破。所以你有病,病总是治不好,总会常常犯,不能够根断。
 
  最近我看到有一篇报告,是一位医生自己写的。年轻的时候在加拿大读书,最后一年检查身体,有癌症。经过多年的治疗,到最后是用化学治疗,非常痛苦,没有法子断根。最后回过头来,真的他发了一个心,算了,不治了,不看医生,不用治疗,治疗太痛苦。这一下放下之后,他完全用的是意志,念念都是善念,乐善好施,念念还帮助别人,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到最后再去检查,癌症没有了。所以他说他多活了三十多年,那就是做到了忘我,不再重视这个身体。
 
  世间人有这个身体,有了病痛为什么治不好?过分重视这个身体。愈是要保养它,毛病愈出来,统统放弃之后,整个精神放松,反而意志能够集中。实在讲他这种方式,江本胜的水实验可以做很好的证明。一心念善,整个身体的细胞反应都变善的,你就恢复正常,这不是迷信。你首先要肯定,佛法上所讲的森罗万象都是法性变现出来,体是法性,法性没有形相。没有形相能现形相,所有一切现相都是法性现的。法性本来具足见闻觉知,本来具足色声香味,你只要把它回归到本来,那就是最善的、最完美的。你里头加了一个妄念,它里面就产生变化。刚才讲的,你看一个妄念生起来,它就变质,但是变的幅度很小,就落在十法界的佛法界;再严重就变成菩萨;再严重就变成缘觉、声闻;再严重一些就跑到六道,就这么回事情。
 
  我们今天怎么做法?就是放下。真正放得下,就恢复了。医生没有别的什么了不起的功夫,放下身心世界,回归到自性,效果就那么样的显著。你们看「山西小院」,这四十多个人,用的读经、念佛的方法,把病都念好了。什么原因?就是这个原因,证明了佛在大经里面常常讲一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古大德说,我也常讲,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跟华藏世界,有什么差别?一丝毫差别都没有。为什么现相不同?心不同。心善,没有一样不善;心不善,没有一样是善的。我们要想生活得自在,生活得美满,你就不要想恶,你就想善。
 
  人,世间没有一个不是善人,为什么?本性本善。《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菩萨戒经》里头说得更好,「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哪有不尊重的道理?怎么可以得罪?人人都互相尊重,人人都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人心变善,行为变善了,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善。
 
  最近有些同修送我一些青菜,这个青菜确实非常好吃。怎么栽培的?他告诉我,听佛号栽培的,真的不一样。我们在澳洲自己菜园里面,所有一切蔬菜统统听佛号,还有时候听讲经,所以蔬菜长得比菜市场里面好得多。菜市场里面的人看到,你们这个菜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长得这么好?善念,没有别的,树木花草统统都沐浴在经中、佛号之中。我们已经做了好几年,效果大家都看到,可是我们自己境界还是转不过来,什么原因?习气太重。常常一接触的时候忘掉了,过后之后又想起来,又后悔、懊悔。这就是生处没有转熟,功夫不够,还要下个深功夫。
 
  更重要的是时时刻刻知道放下。我们看到人做了一桩不好的事情,心里动了念头,想去教训教训他,这个念头才起来,放下!从这个地方去练,这真正叫学佛,真正叫练功夫。我对他好!好也放下。难道他犯的错我就不告诉他?过几天再告诉他。现在告诉他,你有那个气,冲上去,言语不好听。过几天就软了,你告诉他会和颜柔语,那就不一样!所以一定到自己心平气和的时候去告诉他,去帮助人很容易接受,感激你。你现在虽然跟他讲,那个言语、态度很粗的时候,他就反抗,不会感激你,甚至于根本不能接受,会争吵起来,那就没有意思。所以放下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你要有智慧,要真正在这上做功夫,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常常记住放下。
 
  唯有放下才能看破,看破就是明了,对于事实真相就明白了,你处理就不会错误,得心应手,让别人心服口服。你自己的心态正确,心平气和来处理事情。我们一般事情处糟了,心不平,气不和,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善言好语劝人,人家还要反驳?还不接受?一定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态、当时的言语、当时的态度,你就明白了,所以佛菩萨教我们放下是有道理的。这样才能够很快的契入佛境界,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五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贤愚经白话 汪水中虫缘品第六十八[栏目:贤愚因缘经白话]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