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得解脱(吕芳民)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7
心得解脱
 
吕芳民
 
    人之所以忧悲苦恼,在于欲贪及不明苦之因缘,欲贪愈强,苦亦将随之增强。透过分析、观照,我们可以了解每一个「苦」的背后,都存在着黏着的支撑与系缚。若欲贪灭尽,则一切挂随顺因缘,心无束缚,不论于顺境(可意境),或逆境(不可意境)中,皆能合乎中道的取舍,心得解脱。
 
    欲贪的形成在于根、境、识相应后产生乐的感受,进一步地产生渴爱的执着,而紧抓不放,紧黏不离,且生主宰欲,主宰欲一生,不如意,求不得苦便生。若不知苦的正确疏导或处理方法,则容易产生压抑与排斥,于是「求不得(排斥不得苦)」再生,心理挣扎煎熬更盛,如同「苦上加苦」。苦越盛,趋乐的心念也会愈强,趋乐则用攀缘乐境来转移苦境,由于刺激心灵及感官,于是又助长了欲贪,心更不易满足,如此循环不已,轮回不息。所以欲贪不除,心便不得自在,不得清净解脱,当然,更不能说「欲境即涅槃」了!
 
    由行为的表象,不能认定其有无欲贪,因为同果不一定同因。主要在于其背后推动的心念是否考虑因缘需要性,或是业力的使然。考虑需要性,就是理性判断当下的状况,做出当下最佳选择。若是欲贪业力的推动,则身心将不自主地受习惯力的牵制,不得自在取舍,欲贪的对象也将如磁铁般的将我们牢牢的吸住,于是理性在业力的侵袭下,逐渐减低,痴性也因欲贪的强化,而相对地渐渐加重。欲贪的动机,无论仅是心念,或已形成行为,皆是「恶业」,皆应用观照来消灭它。反之,心念于一切时、一切地丝毫都无贪念、瞋念、痴念,一切因缘分明,则处于任何境界,皆为「涅槃」。也就是六根再度历缘对境时,不起一丝染着之心,一切如实,才算是从欲境中获得解脱,身心才能安祥。而经由四念处观照、分析的学习,渴爱与欲贪将逐渐止息,心灵的解脱,也将指日可待。
 
    对付欲贪最好的方法是「正念」,正念就是观照,观察念头的生灭,执着的变化,观察因黏着而起的排斥、瞋恨、冷漠,观察苦恼的形成与消失,并且仔细的思维、分析其中因果关系,在每一次贪的业力展现时,都能清楚当下的变化情形,如此,不断的以观照力与业力相抗,在时胜时败的过程中,欲贪将逐渐减弱,对人事物的黏着性会慢慢的松弛,也因此而使依靠欲贪存在的瞋恨、苦恼转淡,于是内心清净自在,无所忧虑。进一步地,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冲突渐减,关怀渐增,对世事的慈悲心亦逐渐增长。
 
    观照的要点在于面对、仔细和专注。要能勇敢面对,才能观察清楚。也就是面对着苦受,不压抑、不排斥、不逃避,本着「欢迎光临」的心态接受它。心念逃避苦时,告诉自己「逃避」。排斥时,告诉自己「排斥」,并注意苦受的当下变化情况,如同看心电图一样,起伏变化处处分明。这样对包身四大变化如实知,对情绪生灭如实知,对六根一切触受如实知,即有利于培养如实智慧,愈如实,欲贪愈低,解脱的可能也就愈大了。因此,灭尽欲贪,才能心得解脱,去除渴爱,才有涅槃可言。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吕胜强)
下一篇:阿含道性(杨郁文)
 苦行与无益苦行略论
 禅观偶得(罗淑琼)
 由呼吸通达实相——佛教安般念对空性的开显(覃江)
 加强教团建设 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先生访谈录
 阿含道性(杨郁文)
 明智觉观存念门(闻修)
 论佛教的财富观
 《杂阿含经》的精神与内涵(郭守仁)
 宇宙万有本体论
 可畏可爱的业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安居第二十五日(四):休息状态下的修行人[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竹清嘉措仁波切的一组经典修行诗偈[栏目:其它善知识]
 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04.烦恼品[栏目:第三卷]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青岛陆蕾[栏目:大音希声]
 大日经疏讲解 第30集[栏目:大日经疏讲解·成观法师]
 应该如何观修无常?[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浅说净土(二)[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J 第398经(因陀罗柱经)[栏目:界定法师]
 五百罗汉 244、智能海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苦的证悟[栏目:艾雅·凯玛]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