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三六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7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三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贤首菩萨偈颂我们还是从第一首看起,先看看这两首偈:
 
  【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前面我们都学习过了,现在看最后这一句,『力无畏亦然』。在前面我们看过经上所讲『智慧』,讲四种智慧、三种智慧、二种智慧、一种智慧;「力」也常讲,有二力,佛菩萨有十力;「亦然」,跟前面是一样。说得再多,总而言之,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学佛同学这一点必须要知道,要认识清楚,为什么?我们学佛的目的就在此地,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相,那就是佛佛道同。
 
  先佛跟后佛是一不是二,怎么知道?这前面我们读过,『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所以没有先后。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没有远近就是没有空间,这才叫事实真相,佛经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为什么现在我们感官上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远近,有空间十方,有时间三世,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在佛法里说过去可以现前,未来也可以现前,过去、未来是一法不是多法,真的是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这是事实真相。
 
  这些话佛在讲经教学时并不常说,为什么?不是一般凡夫、小乘人的知见,佛要说出来,反而引起他的疑惑、顾虑,增长他的妄想,那这就错了。教学的目标是要教人放下妄想,远离妄想,永除妄想,这事实真相就现前了。我们今天事实真相不能现前,经上常讲这叫迷失,不是真的失掉,迷失。谁迷?自己迷了,不是别人迷,别人与我们不相干。所以佛法叫内学。这门学问在古时候称之为内明,内是讲的自性,外是讲的法相,法相是所现所变,法性是能现能变。所现所变的没有关系,不要紧,要回归到能现能变的自性,从能现能变只是一法,一点都不错。
 
  第一首偈里面讲的因一,『一道出生死』。果一里面给我们讲了五种,这五种里面,就是清凉大师所讲的,有平等因果,法身菩萨以上的境界,平等因果;有差别因果,差别因果是十法界,十法界的因果不一样。可是差别因果是从平等因果里面变现出来的。怎么变的?这就是大经里头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众生迷了自性就生起妄想,妄想里面生分别、生执着,所以把一真的境界盖覆住了。像云彩把太阳遮住一样,你见不到,并不是真的失掉,我们讲迷失。
 
  佛菩萨教导我们的目的不是别的,回归自性,回归自性一定要回到一道,一道就回归自性。所以出生死,生死是两种生死,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统统出离,生死就没有了,所以是转生死为涅槃。涅槃简单的说就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这种现象称之为涅槃。佛果地上的境界在哪里?就在现前,觉了,你就证得,迷了,你所得到的就是十界、六道、三途,统统在面前。这个道理不能不晓得。
 
  「十力」、「无畏」,在《华严经》里面多次的说到,这是显示出佛菩萨的慈悲,一遍、二遍、十遍、百遍、千遍,我们这些凡夫业障深重,都不能得其利益,确实是无数次的重复才把我们唤醒。所以学习无论世出世间法,你要想成就,绝对不是几遍就可以了,不可以。古人读书,活一天读一天,一天也不放过,他才有成就。谚语说得好,「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悟处。这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日新」,日新又新,天天有悟处,月月有悟处,年年有悟处,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我们今天学了多少年,也读了多少遍,为什么不悟?这都是事实,我们不能够开悟,是因为我们的悟门被堵塞。什么东西堵塞?烦恼习气堵塞了。
 
  我们讲席常常提醒同学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有没有?这十六个字只要有一个,你的悟门就堵塞,你就开不了悟。所以要想开悟,你要把这个东西放下。这个我们前面讲了很多,首先要把对人、对事、对物对立的念头放下,永远不可以跟一切人事物对立。为什么?对立是错误,对立就是无明,对立就是分别执着,你怎么能开得了悟,一定要放下。放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会明白?明白就是智慧现前,这个智慧不是从外头学来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就往外透。你去掉愈多智慧也就透得愈多,智慧愈来愈大,愈来愈殊胜,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不在读书多少,读书多少不相干,在什么?在你放下多少。烦恼习气放下一分,智慧就露一分,放下十分,智慧就露十分,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好象这盏灯一样,现在这个电灯是个很好的比喻。可是现在灯不亮,不是灯不亮,灯亮了,外头重重你用这个纸把它裹起来,你把它裹成一万层、十万层,一点光都没有了;里面是亮的,外面一点都看不出来。佛给我们讲,我们裹了多少层?佛说八万四千烦恼,一个烦恼我们比喻一张纸,我们这盏灯外面卷的纸多少层?八万四千层。你这个灯还会亮吗?再薄的纸,这个灯也看不到丝毫光线,这个比喻诸位好懂。八万四千层,你把它去掉一层,没有看到光,为什么?它裹得太厚。如果你能够把它去掉一万层,八万四千层去掉一万层,亮了,你就看到亮了,模模糊糊看到亮了;再去一万层,光大了;统统去掉之后,这就是如来果地。
 
  这才晓得智慧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智慧是本有的。这个本有的智慧一,『一心一智慧』。力,一力一无畏,不是二力、十力,一个,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所以圣学的功夫,断烦恼而已,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破八万四千烦恼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把烦恼淘汰尽。法门虽然多,前面说过『法王唯一法』,方法再多,一法是什么?放下,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别的,就是放下看破、看破放下。我们放下一切执着就证阿罗汉果,放下一切分别,我们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再放下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是如如佛,这叫一法。
 
  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说无量法门都叫方便法。诸位想想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六度,这是一切法的总纲领,布施是方便法,目的是什么?要我们放下悭贪,用这个方法帮助我们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般若放下愚痴。放下,不就一法了吗?这放下怎么个放法?那就多了,这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我们说到如来果地上十力,清凉大师注解里头只有一句,「十力一」,这前面也说过好几遍,我们只把名相略略的说一遍就可以了。第一种「是处非处智力」,它都是用一个智。实际上这一条,我们学佛读这些名相不难懂,实际上我们没有契入境界,要契入境界那还得了!是处非处是说什么?说简单一点就是因缘果报。种善因得善果是是处,造恶业得恶报是是处,因果完全相应。你说种善因得恶报,非处,非处就是没这道理;造恶业会得善果,非处,没这个道理。
 
  这种说法,许多众生不相信、不承认,为什么?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好人没有好报,我们也看到很多无恶不作的人大富大贵。你看跟如来所讲的完全相违背,几个人能相信佛说的?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力,如来知道,我们不知道。所以佛对这桩事情在大小乘经教里面讲得很多,开示很多。佛跟我们讲三世因果,因果不是这一生的,通三世。这一生为什么得福报、得富贵?过去生中修的善因,果报是这一生当中现前。这一生当中享福,他造恶,那是这一生造的恶因,他要受苦报在来世,不在这一世。这一世作恶,他还有享受富贵,是过去生中善因的余福,是那个果报,这个我们想想就有道理。
 
  但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后世,这个事情就难办。前世能不能证明?能,你只要照佛教给你的方法去学,确确实实你能回到过去世,这就是现在科学家讲,要走时光隧道,你可以能回到过去。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有这种人,凡是这一类的人,现在给他一个新的名词叫「特异功能」,他真有这个能力。他能够看到过去,他也能够看到未来,随着他的功夫浅深,看的面、看的深度不一样。有些人只能看到过去世、再过去世,看到个二世、三世、五世,这是我们常常听说到的;能够看到过去几十世、几百世,很少听说了。
 
  我们在外国,听说美国的凯西他是鬼神附身的,曾经给一个人治病,回到他好象八十多世之前,八十多世差不多将近四千年,这是他病历里头很少有的一桩事情,这个不是假的。那一个人这一生当中得病,那个病因?病因是八十几世以前造的业,病在这个时候发作。这也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业因果报,所谓是「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八十多世没有发作这个病是没有缘,这一世因跟缘聚会,果报现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
 
  你看看中国古圣先贤教人,《弟子规》里头,第一个教孝,第二个教悌,第三个教谨,谨慎。真正懂得因果、明了三世真相的人,他谨慎,为什么?因缘相遇时,果报还自受。决定不能有恶念,决定不能有恶的言语、恶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自己要负责任。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迷惑颠倒,逞一时的快意,随便说话,随便欺负人,随便侮辱人,不知道果报在后面。我们欺负一个人、侮辱一个人,对那个人有伤害吗?说老实话,没有。如果真的对那个人有伤害,因果律就推翻了。譬如,这个人是个做官的,他命里头那个官节节高升,我们造谣生事毁谤他,他升不上去了,这是不是我们造谣生事产生效果?不是,怎么不是?你不造谣生事,他也升不上去,他命里头只到这个阶段,往上去他没有了,这么一回事情。如果我们有力量能够障碍他,他的命运,那个命运是因果报应,这个因果报应就推翻了,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你说是别人受害,我常讲别人受害顶多是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三七分帐。如果对方是个修行人,那更了不起,你造谣生事对付他、陷害他,他若无其事,他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瞋恚。瞋恚尚且不生,哪有报复的念头?这成就他的功德,把他提升了,真的他节节高升,把他提升。那造谣生事伤害人的人,他就节节下降,往下堕落,他不是往上升,这两个人的距离就愈来愈远。
 
  虽然是说,自古以来就这个说法,「好事多磨」。善事常常有障碍、有挫折,善人很容易得人家的毁谤。人看不到,佛菩萨见到、鬼神见到,尤其世尊在《楞严经》上说得好,「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一个人要修功德,要做一桩好事,被人破坏了,那他的功德?他功德是圆满,没有损坏。事情没有做成功,是众生没有这个福报,对于发心的人毫无关涉。如果这个发心的人他很生气,那就错误了,他就有障碍了;如果发心的人若无其事,我这个好事做成功了,社会有福,众生有福。做不成功?做不成功自己有福,自己的福报是圆满的,发心圆满。为什么做不成功?缘不足。所以必定往上升。
 
  发心障碍这个好事情的人,他有过失,他的过失不在障碍发心的人,不在这里结罪,结罪是什么?结罪在众生结罪。因为他把你这个机缘破坏了,使你这个好事不能成就,众生不能得利益,他从这个地方结罪。这是他这桩事情影响面有多大,影响的时间有多长,受报的轻重,从这个地方就明白了。影响的面愈大,时间愈长,那个罪就愈重;影响的面不大,时间不长,他受的罪报就轻。诸位要晓得,没有判官,没有人审判,上帝不管这个事,阎王也不管这个事。有没有上帝?有没有阎王?有,他们做得很自在,这一切罪恶自作自受。
 
  我过去听朱镜宙老居士说他老岳丈的故事,他的岳父章太炎,这是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在世的时候曾经做东岳大帝的判官。我上一次有机会去到泰山游览,特地到东岳庙去参观。章太炎做东岳大帝的判官,曾经向东岳大帝建议,他觉得地狱的刑罚炮烙太残酷。炮烙就是铜柱烧红,受罪的人就抱这个柱子,那一抱全身焦烂。这个刑罚太残忍,希望能把它废除。东岳大帝笑笑,派两个小鬼带他到现场去参观,你先去看看。结果小鬼带到现场,告诉他到了,章太炎看不见,小鬼指着就在这里,他看不见。这才一下省悟到佛经上讲的「业力变现的」,你没有这个业力,现不出这个境界,这境界不会现前;你自己有这个业力,业力变现的。以后他就再不提了。
 
  这才晓得地狱里面的真相,不是佛菩萨设立的,不是上帝、阎罗王设立这些境界让你受罪,不是,全是自作自受。就好象一个人恶事做多了,晚上作恶梦,那个恶梦是谁给他设计的?没有。这种经验我们有,人要常常存害人的心,都做恶梦;人要常常存利益众生的心,他天天做好梦。他作梦中也是遇到人都是好人,也在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这个道理。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怎么来的?业力变现出来的,这就是大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
 
  是处非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真正懂得之后,我相信对你修清净心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今而后洒心易行,再不敢起一个恶念,再不敢做一桩不好的事情,无论你修哪个法门对你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十法界业因果报是处非处,如来清楚。这个地方讲如来,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如来,他就是真佛,佛果上的十力他们统统都具足。
 
  第二种「业智力」,业是讲一切众生造的因,从起心动念,为什么你会有这个业因?业前面还有因,有因有缘。因里头有因缘果,缘里头有因缘果,果里头也有因缘果,重重无尽,那就深。我们常讲深广无际,佛知道,这是真实智慧。第三种「定智力」,定当中有境界,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世间禅定大分分为四禅八定,实在讲就是八种,四禅包括在八定里面,这世间禅定没有出六道轮回。而出世间禅定多!佛经上常讲的「无量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禅定,无量无边。但是你要晓得,定只有一,哪有那么多?说那么多就是不同的方法修定,那方法太多!你用这个方法,他用那个方法,各人用各人的方法统统能得定。这里头的秘诀,就是定于一,你就得到了。
 
  我们净宗修不修定?修定,你看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就是定,心不颠倒就是慧。只要是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离不开戒定慧。戒定慧是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自行化他的总纲领、总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一条路。你要不走这个路,自己想新创一个路,那你去新创去,看看你能不能成就?我想你新创无论创的是什么,到最后都是白费工夫。
 
  我们学佛第一个要老实,老实跟着前人的路去走,不要去搞新的花样,不要创新,走老路子。一切诸佛都是这个路子走通的,我们走这个路肯定走通,你有信心、有把握。你另外开辟一条路,将来到底走到哪里,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感谢诸佛菩萨,要感谢古圣先王,他们给我开辟道路,我们后人省事,只要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功的。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孔子、孟子一生也没有创造,也没有发明,统统都是述而不作,走前人的老路。释迦牟尼佛一生自行化他,走古佛的老路子,这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
 
  今天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不肯走古人的旧路,一定要开辟新的道路。这个新的道路,我们细心去想一想,失败了!学了多少年,心里头不清净,没有戒、没有定、没有慧。不但没有戒定慧,天天增长什么?增长贪瞋痴,这还得了!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懂得定就是专,中国教童蒙《三字经》,「教之道,贵以专」,专就是定。《弟子规》里头也是这样教我们,学东西只能学一门,一门没学完,不学第二门,它有定在里头,容易成就,守住这个方法,那就叫持戒。
 
  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所以我劝人学《弟子规》,《弟子规》是我们的根本戒,它代替佛法里面的小乘戒。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那我们做佛弟子要听佛的话。可是在中国从唐朝末叶之后,小乘教不兴了,为什么?中国人用孔孟老庄代替了。今天这个社会,孔孟老庄也不学、小乘也不学,所以大乘十善业道做不到。十善都做不到,那三皈五戒都不必提了,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古人能做到,今人做不到?古人统统有儒的底子。我们今天儒的基础里面选出《弟子规》这门功课,希望百分之百的落实,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十善业道,从十善业道建立三皈五戒,我们就有根。你有根是活的,你没有根是死的,你就想这个多重要!希望大家千万不能够疏忽,重视戒定,「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如来果地上十种智力,第四「根智力」,第五是「欲智力」,第六是「界智力」,这三种我们把它合起来说,都是观察众生根性。我们常讲到观机,你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知道他的爱好,欲就是爱好,这个爱好与过去生中的习气有关系。凡是过去生中喜欢的,这一生当中也喜欢;过去生中厌恶的,这一生中也厌恶。所以你能够看到众生过去宿世的根性,你帮助他,你教化他,他很容易接受。这三种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一切众生遇到佛、遇到菩萨,那个缘就太殊胜。殊胜在哪里?佛菩萨有这种能力,换句话说,知道哪一个法门对你适合。
 
  念佛法门很好、很殊胜,可是居然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没有学过,对它比较生疏,这就难了。所以要让他在这个法门里生起信心,可不是容易事情,这些我们都算是过来人。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因为从小受环境的熏习,对佛法没好印象;学校里读书,书本上都破除迷信,所以学习总是先入为主,这关系很重要,受了这些错误的影响,所以对佛法生不起信心。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把佛经做为一门哲学,当课程来教导我们,佛经哲学,我们从这里入门的。
 
  那个时候方先生在中年,四十多岁,我跟他的时候,他老人家四十多岁,我二十六岁。我向他请教,他告诉我佛经里面内容非常丰富,但是也有迷信,那部分我们可以不要去理它,我们只学哲学这一部分。哪部分是哲学?他说性宗是哲学,相宗是哲学,其他的我们可以不必去理它。这个影响了我好几年,好在我一接触佛法之后,就接受章嘉大师的指导。章嘉大师教我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了,我三年还没有把念头转过来。以后继续跟李老师,李老师是苦口婆心劝导,我总算是对于其他各个宗派不排斥,特别对净土宗不排斥了。读过《印光大师文钞》之后很受感动,可是还没有发起修净土的信心。你就说这个多难!
 
  怎么样会信了净土?这不能不得力于《华严》、《法华》、《楞严》这三部经,最主要的还是《华严经》。我在三十多年前开始讲《华严》,讲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文殊、普贤学什么法门?文殊菩萨最得意的学生,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细细去查一查,全是修的净土法门。这对我感到很大的震撼,文殊、普贤是一切人最仰慕的两位大菩萨。在佛门里头,文殊,世尊给我们介绍,「七佛之师」,他早就成佛了。贤劫七尊佛的老师,文殊菩萨,所以称之为佛母,智慧第一;居然他跟普贤菩萨两位,十波罗蜜,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对于净土信心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
 
  然后再回想一下,从前学《楞严》,讲《法华》,信心坚定了。再回头看净宗的典籍,领悟会心之处多了,尤其是看到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分量不一样,内容没有两样。所以我在这上清楚明白之后,我就把《华严经》放弃了,发心专讲《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讲了十一遍,《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这一次再重新讲《华严》,这是韩馆长的启请,她在往生的前两天特别要求,希望我把《华严经》重新讲一遍,留下录相带供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她了。答应就要做到,所以离开台湾之后,我到新加坡在那边开讲,一直到现在没中断。
 
  不过这些年来常常参加国际上的和平活动,也耽误不少课程,今年还有一个活动是前年答应,这个必须要参加。今年有人找我,我不答应了,联合国有个会议在日本冈山开,邀请函寄到我这里来,我就已经回绝了,往后我不再参加。下个月的活动是在吉隆坡,这个活动结束之后,我们的《华严经》还是要恢复每天四个小时,一心一意专门来学习,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成就。如果还要参加各个地方的活动,这个经不知道要拖到哪一年?所以我想把全部时间、精力统统集中在此地。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根性,我自己是什么根性,现前大众是什么根性,不能够不知道;一切众生的欲望是什么要晓得,你才有方法对治。
 
  下面第七个是「至处智力」,这个至处是讲你修行的果报,你修四谛,你所到达的处所是阿罗汉;你修十二因缘,你一定证辟支佛果;你修六度万行,你一定证菩萨果位,至处;老实念佛的人,他决定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他的至处。说实实在在的话,今天无论修哪个法门,成就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烦恼断不掉,八万四千法门没有带业成就的。你看看阿罗汉要断见思烦恼,阿罗汉里头最低阶的须陀洹,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事情我们仔细想想这一生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做不到那还有一个方法,只有这个方法,没有第二个方法,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是什么?烦恼不要断,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控制容易,断难!用什么方法控制?一句佛号。你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肯定你这一生往生净土没有一丝毫疑惑。纵然你在这一生当中,一心不乱做不到,功夫成片肯定成就,有功夫成片就行了。
 
  往下第八「宿命智力」,第九「天眼智力」,末后一句「漏尽智力」,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就是烦恼断尽了。烦恼断尽,说老实话,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圆满。所以漏尽智力就是圆满的智力,很难得,很不容易。清凉在这个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十力一」。
 
  「无畏一」,无畏通常讲有四种,四无畏,无畏也一。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得大自在。四种无畏,我们也把名相略略的说一说,第一个是「总持无畏」。总持这个意思就是说总一切义,持一切法,所以称之为总持。古大德给我们解释的,「闻法受持不忘」。由此可知,这一条凡夫很难做到。凡夫,年轻的人记忆还不错,年老了记忆就衰退。方老师在晚年,他是七十九岁走的,晚年我常常看他,他就对我讲:现在这几年衰老了,记忆力不如从前。从前看过的东西,他不会忘记,现在看过的东西往往记不起来。你就晓得总持不可思议。
 
  这两个字实在说,就是掌握住诸法的总纲领,这是属于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所以有能力教化十法界的众生。一切众生疑难的问题,如来没有不能解答的,而且解答决定没有错误。我们在经典里面可以看出来,你看看《大藏经》的目录,这叫无畏。任何场合当中没有畏惧,要用其他宗教的话来说,这就是神、上帝、全能,佛法讲「万德万能」,其他宗教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总持的意思就是此地这个意思,这是如来果地。说如来果地,我们一定要知道,实在就是讲我们自己的自性。如果我们的自性没有迷惑,完全显露,那就跟经上讲的一样,一心、一身、一因、一果、一智慧、一力、一无畏。
 
  第二「知根无畏」,就是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说法契机。我们今天不要说说法,跟一般人相处,我们不知道人的根性,所以往往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犯了很多过失,最明显的把好人看作恶人,把恶人看作好人。好人看作恶人,我们对不起他;恶人看作好人,我们自己要吃亏、要上当,必定受他伤害,然后才晓得这个人我们看错了。但是你后悔,那你已经付出很大的代价了。由此可知,知人,知根就是知人,决定不会看错,你才有办法教他,他的毛病你才有办法对治它。根性是无量劫累积成的,习性。所以为什么我们在经教里看到世尊当年在世,凡是亲近他的没有不得利益。最小的利益,不失人天福报;大的利益,开悟的、见性的、证果的,太多太多了。
 
  我们在经里面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证阿罗汉果。小乘经上证阿罗汉,大乘经教里头也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跟小阿罗汉那个境界完全不相同。阿罗汉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学,也就是他所学的东西学圆满,就像现在我们讲毕业,阿罗汉就毕业,小乘毕业是证得什么?正觉,小乘毕业,大乘毕业正等正觉,那就不一样了。大乘阿罗汉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云地的菩萨,第十地,第十地菩萨叫大阿罗汉。你看我们在《无量寿经》上,《无量寿经》大家念得多,你看参与法会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常讲「皆是大阿罗汉」。换句话说,他不是普通人,法云地的菩萨,你遇到这些人,哪有不得度的道理?就好象你生病,你遇到大夫,这个大夫高明极了,他一看就把你的病源看出来了,你什么原因得的病,几时得的病,确实药到病除,有这个能力。
 
  佛灭度之后众生福薄,虽然福薄,佛菩萨还是常常示现在人间,凡夫肉眼不认识,往往怎么样?当面错过。这就不能怪别人,不能怪佛菩萨不慈悲,怪自己业障太重,为什么佛菩萨不照顾?不肯受教。所以我们要想得到菩萨感应,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有感必应,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感?什么东西能感?至诚心受教,我用真诚到极处的心,愿意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导我,我一定能够依教奉行,感应就现前。确实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会遇到真善知识,你会遇到真人来教导你。如果我们轻慢心,对佛轻慢、对法轻慢、对修行人轻慢,那你就没有办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这里没有感,那边就没有应。
 
  第三个是「决疑无畏」。众生有疑惑来向你请教,你都能帮助他,教他觉悟,教他明了。同学们很多读过《坛经》的,你们在《坛经》上看到六祖惠能大师,他接引的这些大众都是修行多年还有疑问没有法子解决,所以跟见性还是隔了一层。见了能大师之后,能大师给他一开示,恍然大悟,决疑无畏。
 
  所以十力、四无畏都是性德,不是学来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也没有亲近过善知识,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善知识就是五祖忍和尚,他亲近的时间又不长,在黄梅住了八个月,八个月跟五祖没有见几次面。你们在《坛经》上看到。第一次见面之后,五祖就吩咐到柴房里面去工作,修苦行,破柴、舂米供给厨房。道场住众多,吃饭的人多,他做厨房的工作,粗活,没有进过禅堂,没有听过五祖说法,都没有。五祖吩咐他做什么,一心一意做这些工作。到五祖传法,叫大家都作一首偈颂来看看,看看你们的见地如何。神秀作了一首偈,别人都不敢作,惠能大师听到了,一听就知道这个偈子没有见性,还是隔一层。他也作一首,他也不会写字,请人家帮他写,这样子跟五祖见了两次面。所以在黄梅八个月没有见几次面,居然决疑无畏。
 
  「答问无畏」,第四个是答问,答问就是悉能答报,你问他没有不能答复的。这个智慧,无师智、自然智,统统都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后面清凉大师这句话讲得很好,这是不能少的,「此五亦略摄诸德」,这是上面说了这五种,这五种就是经上讲的果一,讲的这五种果;一身(一法身)、一心、一智慧、一力、一无畏,说这五种。这五种也就把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相统统包括在其中。在《钞》里头,清凉大师引用「出现品」的几句话来做总结,「出现品」里面说「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这句话意思讲得很深很深。我们要问,如来有没有心意识?如果说没有心意识,他怎么能够在九法界里头现身说法。九法界众生有心意识,不一样的,九法界众生的心意识可得,如来心意识不可得。这话怎么讲?我们要知道,如来的烦恼断尽了,前面讲漏尽智力。漏尽就是说,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
 
  诸位想想,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哪里还有分别执着?所以不叫心意识,叫什么?叫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我们现在说这些名相,我们都有分别,都有执着,都起心动念。如来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只好说一个不可得,连不可得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如果你说还有不可得,你还是有,你有一个不可得,你还是不清净,你还是被污染了。
 
  佛经讲到极处,极处都是方便,绝对不是真实。譬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讲到极处了,一切诸法的实相、一切诸法的真相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你想也想不到。说不出就是言语道断,言语没有办法,思想达不到就是心行处灭。如果我们心里头还有言语道断、还有心行处灭,问你有没有?还是有,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念头也没有,真正到清净寂灭。我们说清净寂灭,你看又落了相,又有痕迹。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我们虽然达不到、做不到如来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你能够体会到一点,没有入进去,体会到少分。这是实相、真相,真性显露。
 
  我们今天要想成就,那你就要知道,你要不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怎么样用功,怎么样学习,都落在佛学里面,不是学佛。你把三藏十二部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你是个学者,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就是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没有指望。为什么?你烦恼没有伏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是要把烦恼控制住,控制是什么?不让它起作用,这样就能往生,带业往生。修学其他法门,一定要把烦恼习气断掉,断掉难,太难!所以小乘果位我们没指望,小乘果位都没有指望,大乘果位就别想。
 
  我们看到这段经文,这是第九信位菩萨的境界,快要见性了,可以说是他在见性的边缘上,明心见性,距离明心见性不远了。十信心满,这才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菩萨。「菩萨问明品」是十信位菩萨的解门,理明白,道理搞清楚了,要怎么去落实?行门,这样才能真正契入。契入有没有入处?没有,如果你有个入处那就错了,为什么没有入处?一法,一怎么入?二才有出入,出入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出入是一个比喻,你在没悟就叫出,悟就叫做入,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只有迷悟,哪有什么出入!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是这个样子,叫一道。
 
  所以章嘉大师教我那个方法妙绝了,我问他佛境界怎样契入?他就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对事实真相明了;契入,对于一切现相能放下,不可以放在心上。不但不能够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错了,不起心、不动念,这叫自性本定,《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这是什么东西?就是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首楞严大定是每个人自性里头统统具足,本来具足,不在外头,你放下就是。放下之后无量的智慧现前,这经上讲的「一心一智慧」,一心就是首楞严大定,《华严经》讲的是「师子奋迅三昧」,名相很多,一个意思。在我们净土宗讲「理一心不乱」,都是说一桩事情。你清楚明白了,这叫看破,看破之后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执着,放下妄想,放下起心动念,你就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法性。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世俗里面所说的「见性成佛」,在《华严经》上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分证佛。所以这是清凉讲的「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这意思很深很深。
 
  「但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既云知如来心,则非无心矣」。这个话我们能体会吗?如来心意识就是四智菩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以叫无量智慧。这就好象灯放的光,法性是一盏灯,无量智慧是灯光,灯光还照这盏灯,你细心去想这个味道,光还照这盏灯。知如来心,般若智慧还照法性,法性它现相,所以法相,一真法界是法相,十法界、六道、三途都是法相,智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照了之后是什么?就是如来心。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如来心而已。说如来心,你还会疑惑,再给你说清楚一点,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上从一真法界下到六道三途,遍法界虚空界无有一法不是你自己的真心。
 
  你真心如果不迷,就像这里讲统统照了,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如果迷失了自性,那就是什么?你在境界里头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着,你就把这个境界变成了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这就是佛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变现出来的这些境界,不管怎么变,没有离开一心,没有离开一法身,没有离开一智慧,没有离开一力、一无畏,没有离开;换句话说,没有离开一道。可惜这个一道你没有见到,你见到就了生死,「一道出生死」。这个经文里面所说的,最重要的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要是不清楚、不明白,说老实话,无论修哪个法门,古人常讲的「功夫不得力」,自然的,一定不得力;搞清楚、搞明白了,功夫得力。
 
  所以清凉在这注解里头,总结说得很好,「今取佛佛之心,皆不可知,故名一耳」。佛佛之心讲得好,这两个佛,两个佛的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佛包括未来佛,皆不可知;换句话说,不能够起心动念,不能够分别执着,真的不可知。不可知是实智,《般若经》里讲「般若无知」,它起作用,无所不知。无知才能够无所不知,有知就有所不知,无知才无所不知。我们今天的麻烦就是要求知,结果呢?结果是什么都不知道,所知的都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古大德对这些讲得多,很不容易体会,怎样才能体会?要契入才能体会,不入境界没法子体会,要入境界真放下,放下就能体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三七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五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八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了生死 出六道[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内观:佛陀独特的贡献(by Dr. Ravindra Panth)[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南北朝禅学史上的一桩疑案——玄高从浮驮跋陀学禅说辨伪[栏目:黄夏年教授]
 莲师金刚七句 第四节课[栏目:莲师金刚七句]
 毛毛虫变蝴蝶—黑社会变莲池海会[栏目:道证法师]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九、外密三乘的意趣[栏目:谈锡永居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羯磨[栏目:吕澄居士]
 远公大师与缁素结联社念佛的情况怎么样?[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天葬[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